新加坡人為什麼喜歡吃生肉
『壹』 為什麼外國人吃生肉沒事,而中國人吃了就適應不了,又怕有寄生蟲,為什麼人家就沒事!
下面幾個答案都很多錯誤地方,特別是最佳答案。要知道外國一樣有用飼料的,而且用添加劑的更多,外國一樣有污染,只是多少的問題。寄生蟲問題跟污染不污染沒關系,如果有污染,反而容易殺死寄生蟲,像非洲很多原生態地區,基本就沒污染的,一樣有嚴重的寄生蟲問題。跟體質也沒關系,吃慣熟食的壯漢也吃不下生肉,而吃慣生肉的小孩就可以。寄生蟲不是病毒,身體無法產生對應的抗體的,免疫系統也消滅不了寄生蟲的,無法適應的。
喜歡吃生還是熟肉,主要是飲食習慣而已。中國人也並非不是吃,而是不習慣吃,中國幾千年來就逐漸適應吃熟肉,在國人觀念里,熟肉比較安全,美味,也比較容易消化吸收。習慣吃熟肉的,吃生肉,就感覺生肉很腥,很難吃,不安全等等,國內還有很多少數民族,或個別人士喜歡吃生肉,如果你從小就開始吃生肉,你也能適應吃生肉。
但你別以為吃生肉就沒事,那隻是暫時沒事而已。其實外國人患寄生蟲病比例很高的,關鍵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喜歡吃生肉或半生熟,沒徹底煮熟,就沒法把寄生蟲卵徹底殺死,很多寄生蟲很小,小到你肉眼都看不見,而且生命力比較頑強,即使是你的腸胃也沒法完全消滅它們,那它們就會在你的身體里產卵,越來越多,甚至進入你的腦子里。
那些喜歡吃生肉或半生熟的人,自然就要為他們這種習慣找理由,說多好吃多安全多干凈,根本都是借口,都是碰運氣而已。日本人吃魚生,每年滿腦子寄生蟲的新聞可從來不少,雖說海魚寄生蟲比較少,但一旦碰上就倒霉,而且那些急凍、醬料和瓦薩比根本無法徹底殺死寄生蟲,吹噓安全都是心理作用,暫時沒事而已。歐美那些老外,寄生蟲病也不少,都是因為生吃惹的禍。寄生蟲不會馬上爆發出來,而是慢慢過好幾年,才會有明顯症狀。如果說他們衛生標准那麼嚴格,環境那麼好,尚且有寄生蟲病的問題,國內就更不行了,衛生標准和管理水平都比較差,而且淡水魚和馬牛羊什麼的,都更容易有寄生蟲問題,只能靠其他方面來擬補,高溫可以殺死寄生蟲,還有細菌病毒等等,熟食自然就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
『貳』 外國人為什麼喜歡吃生肉
因為外國人的祖先就喜歡吃生肉,或者不會鑽木取火而只能吃生肉。這就像中國人喜歡吃熟肉一樣,也許外國人還會問我們為什麼喜歡吃熟肉呢~
希望成為滿意答案
『叄』 為什麼有人吃生肉
長會生病,特別是肉類各種激素,吃了對人非常不好。動物在被殺的時候因恐懼和痛苦所產生的毒素都殘留在肉裡面,吃了對人體健康很不好,有人也說了那吃蔬菜瓜果不是有農葯么?肯定是有的,但畢竟是很少量,但是動物這一輩子吃的植物毒素都殘留在體內,可想而知動物體內殘留了多少有害物質。很多種病得來源都來自於各種肉類。而且有人說野生動物有營養,是完全沒有任何科學道理的,因為野生動物體內有寄生蟲,可以再網上看看相關的案例非常多,有的寄生蟲甚至鑽入人的大腦和骨髓,後果非常可怕。
『肆』 為什麼外國人喜歡吃生肉
1.為保持牙齒和消化功能不會退化 。
2.他們比較野蠻,進化不完全,習慣於茹毛飲血。
3.以實際行動來推行節能減排(節省烹制牛肉而消耗的電能)。
4.與野化馴養老虎類似,為保持他們的野蠻特性而必須這樣做,否則豈不成中國人了?
5.他們祖先不會鑽木取火而只能吃生肉,從而養成了現在喜歡吃生肉的習慣。
『伍』 新加坡有什麼風俗習慣
1、娘惹文化
娘惹是數百年前中國移民和馬來女性所生的女性後代,主要在檳城、馬六甲、新加坡和爪哇一帶。娘惹保存的中國傳統習俗加入了馬來文化習俗的影響,所以不等同於中土文化。
2、宗教文化
新加坡的宗教文化種類眾多,實行宗教自由政策,新加坡為多宗教國,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佔了人口的83%。新加坡的宗教包括佛教與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等等,其中新加坡佛教是全國第一大宗教,約占人口的33%。
3、脫鞋習慣
很多新加坡人在家裡都不穿鞋,如果你有要去拜訪新加坡人家裡的話,若是看到他們的家門口放著腳墊,四周還有幾雙人字拖,則需要入鄉隨俗脫掉鞋子。在新加坡,有些寺廟與清真寺也會有脫鞋才能進入的規定。
4、「安哥」與「安娣」
在新加坡,老年人統稱為「樂齡人士」,你在街上總會聽到有人在稱呼他們「安哥」與「安娣」,這種叫法來自於英文單詞「uncle」和「auntie」。
5、香煙的管制
新加坡對於香煙的管制十分嚴格,日漸擴大的禁煙區域、越來越復雜的法律法規,甚至連本地人有時候都不太確定到底能不能抽煙。所以新加坡大多數的公共場合、橋上、醫院外甚至巴士站5米范圍內,都不允許吸煙。
6、消費稅
在餐廳或咖啡店消費過後,你會發現賬單上有兩個數字,7%和10%。其中「GST 7%」表示7%的消費稅,而「SVC 10%」則表示10%的服務費。所以,所謂的小費就以服務費的形式,已經被計算在你的賬單里。
『陸』 新加坡人吃牛羊肉嗎
當然吃啊~!
新加坡由於多是華人,故飲食習慣與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的人差不多,尤其愛吃海味品。不信佛教的人一般都愛吃咖喱牛肉。 新加坡人的飲食嗜好有如下特點: ①注重 講究吉利用餐,注重菜品的營養成分。 ②口味 一般口味喜清淡,愛微甜味道。 ③主食 以米飯為主,也愛吃銀絲卷、花捲、包子、黃糕等食品。 ④副食 愛吃牛、羊肉、雞、魚、蝦等;喜歡菜花、豌豆、西紅柿、白菜、青菜等各種新鮮蔬菜;調料喜用香菜、胡椒、咖喱等。 ⑤製法 前煎、炒、烹、炸、熘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⑥中餐 喜愛中國的粵菜。 ⑦菜譜 很欣賞熘魚片、鍋 豆腐、拌肚絲、炸雞珍、炸板蝦、香酥雞、番茄白菜卷、雞絲豌豆、手抓羊內等風味菜餚。 ⑧水酒 愛喝鹿茸酒、人參酒、東北葡萄酒、啤酒、汽水、桔子水,以及茶和咖啡等飲料。 ⑨果品 特別喜歡吃水果中的桃、荔枝、香蕉、洋桃、菠蘿、梨等;乾果喜食核桃仁、松子、榛子、栗子、杏仁等。
牛車水美食街:位於史密斯街(Smith Street)的牛車水美食街,除了有18個街邊攤販,還有12家餐館。很多地道的南洋風味小吃都能在美食街品嘗到,如沙爹、豬腸粉、魚圓面、羊肉湯、薄餅、五香、海鮮燒烤和蝦面等。尤其是當地享譽數十年的老字型大小,其招牌菜更是讓遊客大快朵頤。每當黃昏,美食街的攤販就開熱鬧起來,遊客和本地食客逐漸增多。到了傍晚時分,已經是人頭攢動,香氣四溢。
海鮮中心:位於東海岸公園的"海鮮中心",集中了東海岸沿岸各地的7家海鮮餐館。無論哪家店中都有巨大的水槽,水槽中龍蝦、蟹以及各種魚類緩緩游動,顯示出海物的新鮮。
正因為同一類的店集中在一起,所以競爭十分激烈。每家店都力求做出更便宜、更美味的菜餚來。因此,對食客來說,無論在哪一家吃什麼菜都很不錯。每到周末,如果不事先預約的話,可能就沒有多餘的位子。至於味道,以新加坡的標准來講,這里"保證美味"。
河畔:這里的風景如詩如畫,所以餐館眾多也就不足為奇了。駁船碼頭(Boat Quay)和克拉碼頭(Clarke Quay)是最為重要的兩個區域。在這里,您會感受到節日的喜慶氣氛,並發現這里也是一個美食天堂。餐館通常在午間開始營業。去這些餐館就餐,您可隨意著裝。您可乘地鐵到萊佛士坊(Raffles Place ),然後步行兩分鍾即可到駁船碼頭(Boat Quay),乘船五分鍾則可到克拉碼頭(Clarke Quay)。 游可以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其菜式不但有三大民族的中式、馬來式、印度式菜餚,還有法國、義大利、英國等歐洲菜,可說是美食者的樂園。
【人 文】
新加坡是個很小的國家,人口為401萬,其中20%(約81萬)為外國人,主要是女傭及40萬左右的外國在新技術工人、專家及大學生。面積已達600平方公里(其中約100平方公里為多次填海所得)。 新加坡的公民中,華人約佔76%,外來人約13%,印度人佔5%,其它為歐、亞混血人種。華人中,75%為福建人血統。故新加坡的生活習慣基本上同廈門等地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官方四種語言有:華(漢)、英、馬來亞(泰米爾)。外資或大部分較正規的公司交流皆為英語。書面語則全部為英語。在菜市場、普通商店、飲食場所一般以漢語交流。可以這樣講:英語如國內正規場合的普通話,漢語則是市井小民所講的地方話。英語不好的華人,在這不會有太大的麻煩。
【工作環境】
新加坡是個移民國家,民眾對外國人已習以為常,不存在小視任一外來者的現象(個別場合、人士還有可能如此)。因此,中國工人,尤其是大學生,不用擔心在此沒有地位等問題。 大部分的外國公司較講究,故上班時要講英語(這部分大約是:底薪為2,000新幣以上,44小時/周)。而普通的當地企業,老闆本身所受的教育可能亦有限,或原來本身也是受華文教育,上班可能更傾向於用華(漢)語。這部分企業待遇會較差(1,500-2,000新幣,50-66小時/周)。因此,英語不好,而有文憑、技術者,在新加坡仍有不小的生存空間。另外,新加坡的所得稅是世界上最低的。
【待 遇】
新加坡本地的工人,文化水準低者,收入亦十分低。目前,仍有5%的民眾,家庭收入在500新幣以下(人均不足150新幣)。普通清潔工人,月收入只有300新幣左右。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第一年月薪約在1,800-2,100新幣,工人(技術工人)月薪約為:600-1,000新幣(可能在40歲左右)。年老者,薪水遞減。所以,大部分來新的中國工人的底薪為:450-600新幣,大學生底薪為:2,000新幣,已算是公民的待遇。其餘輪班津貼、保險等,均同公民。但大學生通常無輪班津貼(不在生產線)。 中國人士來新,非因低價勞工,而因勞力緊缺所致。
【基本消費】
新加坡人一般在外吃飯,每餐約2.3-3.5新幣,一天伙食費約6-8新幣(普通飲食中心)。而住房,只能住於居民房中。通常,4人一間,則每人約150新幣/月;3人一間,約170新幣/月;2人一間,約200/月。通常不能自己煮飯。電話打中國(IP):$0.4/分;巴士、的士略比中國高,但比香港便宜得多。
【保 險】
員工抵新,僱主都投集體保險。賠償額最高約數萬新幣。有的公司,還額外投人身險等。員工也可自己再投保。僱主必須為雇員提供如醫葯福利、年假、病假和加班津貼等福利。一般公司也提供額外的員工福利,如婚假、托兒服務、貸款和補助金等。
【匯 率】
匯率:100新加坡元 兌換 453.934元人民幣
『柒』 人愛吃生肉怎麼回事
汗`` 這種答案想復雜也沒有吧? 我覺得是不是他胃口不大好? 還是他最近吃了生魚片? 我覺得應該先看醫生,再看心理,應該是胃口的事,生肉有細菌啊!!!尤其現在H1N1這么猖獗,堅決不能讓他吃!! PS:覺得你還是帶他看醫生吧,有點怕怕的。。。
『捌』 新加坡人有怎樣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急~~~】
【人 文】
新加坡是個很小的國家,人口為401萬,其中20%(約81萬)為外國人,主要是女傭及40萬左右的外國在新技術工人、專家及大學生。面積已達600平方公里(其中約100平方公里為多次填海所得)。 新加坡的公民中,華人約佔76%,外來人約13%,印度人佔5%,其它為歐、亞混血人種。華人中,75%為福建人血統。故新加坡的生活習慣基本上同廈門等地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官方四種語言有:華(漢)、英、馬來亞(泰米爾)。外資或大部分較正規的公司交流皆為英語。書面語則全部為英語。在菜市場、普通商店、飲食場所一般以漢語交流。可以這樣講:英語如國內正規場合的普通話,漢語則是市井小民所講的地方話。英語不好的華人,在這不會有太大的麻煩。
【工作環境】
新加坡是個移民國家,民眾對外國人已習以為常,不存在小視任一外來者的現象(個別場合、人士還有可能如此)。因此,中國工人,尤其是大學生,不用擔心在此沒有地位等問題。 大部分的外國公司較講究,故上班時要講英語(這部分大約是:底薪為2,000新幣以上,44小時/周)。而普通的當地企業,老闆本身所受的教育可能亦有限,或原來本身也是受華文教育,上班可能更傾向於用華(漢)語。這部分企業待遇會較差(1,500-2,000新幣,50-66小時/周)。因此,英語不好,而有文憑、技術者,在新加坡仍有不小的生存空間。另外,新加坡的所得稅是世界上最低的。
【待 遇】
新加坡本地的工人,文化水準低者,收入亦十分低。目前,仍有5%的民眾,家庭收入在500新幣以下(人均不足150新幣)。普通清潔工人,月收入只有300新幣左右。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第一年月薪約在1,800-2,100新幣,工人(技術工人)月薪約為:600-1,000新幣(可能在40歲左右)。年老者,薪水遞減。所以,大部分來新的中國工人的底薪為:450-600新幣,大學生底薪為:2,000新幣,已算是公民的待遇。其餘輪班津貼、保險等,均同公民。但大學生通常無輪班津貼(不在生產線)。 中國人士來新,非因低價勞工,而因勞力緊缺所致。
【基本消費】
新加坡人一般在外吃飯,每餐約2.3-3.5新幣,一天伙食費約6-8新幣(普通飲食中心)。而住房,只能住於居民房中。通常,4人一間,則每人約150新幣/月;3人一間,約170新幣/月;2人一間,約200/月。通常不能自己煮飯。電話打中國(IP):$0.4/分;巴士、的士略比中國高,但比香港便宜得多。
【保 險】
員工抵新,僱主都投集體保險。賠償額最高約數萬新幣。有的公司,還額外投人身險等。員工也可自己再投保。僱主必須為雇員提供如醫葯福利、年假、病假和加班津貼等福利。一般公司也提供額外的員工福利,如婚假、托兒服務、貸款和補助金等。
【匯 率】
匯率:100新加坡元 兌換 453.934元人民幣
『玖』 美國人為什麼愛吃生肉
美國人愛吃生肉的原因有四個方面:
1.為保持牙齒和消化功能不會退化 。
2.他們比較野蠻,進化不完全,習慣於茹毛飲血。
3.以實際行動來推行節能減排(節省烹制牛肉而消耗的電能)。
4.與野化馴養老虎類似,為保持他們的野蠻特性而必須這樣做,否則豈不成中國人了?
5.他們祖先不會鑽木取火而只能吃生肉,從而養成了現在喜歡吃生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