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有哪些作為
❶ 求新加坡各政府部門的英文名稱和各自的職能。越多越好,職能簡單的介紹就好了。
新加坡共設有15個部,按英文抬頭字母排序分別為:社會發展、青年及體育部,國防部,教育部,財政部,外交部,衛生部,內政部,新聞、通訊及藝術部、律政部,人力部,國家發展部,總理公署,環境與水源部,貿易與工業部,交通部。新加坡政府名錄查詢網站:http://www.sgdi.gov.sg/
❷ 新加坡政府在各民族間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新加坡作為一個多元化語言與多元文化的社會,新加坡各民族之間能夠成功和諧的相處,主要是依靠政府平等對待各種文化所產生的作用。
❸ 新加坡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有什麼特點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新加坡是著名的自由貿易港,集中著世界一流的商品。
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般+木)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
國土: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入、東南亞地區的中心,堪稱"亞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國國面積為626.4平方公里,城市面積占絕大部分,因而被稱為"城市國家"。
氣候:新加坡全部國土都位於北緯1度線內,距赤道不過137公里,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以最暖熱濕潤為特徵,全年溫度大約在24℃到32℃之間,晝夜溫溫差不大,降水量在2400毫米左右。10月至次年3月雨較多,4月至9月雨 量相對較少。
國家簡史:傳說在遠古時代,亞歷山大大帝的後裔烏塔馬王子在海上航行時,船被暴風雨刮到現在的新加坡島上,在島上,王子看到一頭怪獸,渾身赤紅色,頭部的毛黑亮,胸前還有一撮白毛。隨行人員告訴王子這是獅子,王子便把這個不知名的小島稱為"新加普拉",也就是獅子的意思,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❹ 新加坡政府為了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出台了哪些優惠政策
其實,和某些光說不練的政府不同,新加坡政府為了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到底出台了哪些優惠政策?,並沒有形成、下發、組織學習並落實了多少具體的行文政策。
不過,新加坡政府作為全球高效服務型政府的典範,一直以來就是把發展新興產業作為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保證,全社會已經形成了重視研發、重視人才的氛圍。正是由於在研發方面和吸引人才方面的長期不懈的努力,新加坡在新興產業以及開發創新方面不斷推陳出新,新科技和高科技產品不斷問世。某些產品和技術已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位置。
多年來,新加坡政府一直把發展新興產業作為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保證,全社會已經形成了重視研發、重視人才的氛圍。據《2009年度新加坡國家科研調查報告》指出,智力資本將是新加坡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關鍵。新加坡政府承諾,從2011年至2015年,新加坡將把國內生產總值的1%,相當於161億新元,投入到研究、創新與創業方面的發展。目標是在2015年實現科研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3.5%,同時實現新加坡成為國際科研中心,以及亞洲創新中心的夢想。
不僅是政府重視並不斷加大對於研發的投資力度,私營企業也不甘落後,並成為發展新興產業的主力軍。據統計,2008年新加坡在研發方面的投資達到了創紀錄的71.3億新加坡元(約合356.5億元人民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7%。而其中,私營企業投資額即達51.2億新加坡元,比2007年增加20.9%。如今,私營企業已經把對研發領域的投資當做自己企業發展的原動力。這些投資主要是來自於製造業,其中電子產業研發的開支增幅高達39.3%。
新加坡政府對研發以及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視,自然帶動了對相關人才的培養和重視,在招攬和留住人才方面,新加坡政府從來都是不遺餘力的。從2002年至2008年間,新加坡吸引外來科研人員的年均增長率達到了7.2%。目前,新加坡已是全球「潛在凈人才流入指數」最高的經濟體。
正是由於在研發方面和吸引人才方面長期不懈的努力,新加坡在新興產業以及開發創新方面不斷推陳出新,新科技和高科技產品不斷問世,某些產品和技術已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位置。
比如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方面,由新加坡政府科技研究局撥款1750萬新元研發下一代汽車所需新科技,包括能讓電動車駕車者邊等候交通指示燈邊充電的無線充電設施。另外,研發項目還包括可避免汽車碰撞的感應系統以及高強度、輕體重的復合材料等。此款項將由「新科研汽車研究合作聯盟」來具體策劃使用。該聯盟成立於2008年,是由多個新加坡本地及跨國汽車相關企業組成,目的是通過政府撥款的形式,促進本地汽車研究成果商業化,提高新加坡製造業在汽車零件領域的競爭力。
另外,新加坡政府還撥款2000萬新元推出為期三年的電動車試驗計劃,並邀請新加坡注冊的私人企業參與,以評估電動車在熱帶島國行駛的效能。根據計劃,第一批26個充電站將於今年3月在全島正式投入使用,並計劃到年底增加至63個。充電站網路將覆蓋全島各地,包括市區及組屋區。
在生物制葯方面,新加坡更是走在了亞洲各國和地區的前面。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生物工程與納米技術科技研究院最近研發出一種「綠色化工」制葯法,能夠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成一種可以殺滅癌細胞、降低膽固醇以及製作抗生素的基本物質——炔酸。這種制葯方法不僅能夠大量消耗空氣中導致氣候變化的二氧化碳,而且還能降低制葯成本。由於制葯原材料之一的二氧化碳幾乎是零成本,而且制葯合成過程相對簡單,因此會比現有的制葯科技成本更加低廉。
把高科技研發迅速轉化為市場競爭力,新加坡也有出色的表現。新加坡科研人員最近研發出了一款專為年長者設計,附帶SOS求救功能且可以自動定位的創新手機。手持這款手機的年長者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只需按一下手機背面的紅色求救鍵,手機立刻就會發出求救警鈴,15至20米范圍內都可以聽得到。與此同時,手機還會向事先預置在手機內的5個電話號碼按序自動發送含有使用者目前所在地點的簡訊,向有關親友報警,以便及時救治。
除此以外,新加坡最近還研發出全球首款具備測量心電圖功能的創新手機。這項技術的核心在於把傳統的心電圖晶片縮小,並與手機平台結合,利用移動電信GSM網路與醫療服務中心的主機進行遠程溝通,讓用戶能夠隨時使用特製手機捕捉心律跳動的情況,從而防止因心臟病猝死的幾率。醫療中心在接到用戶傳來的信息後,一旦發現心電圖的讀數不正常,會立刻發簡訊給用戶,以提醒他們及早就醫。
綜合網路信息,謝謝採納!
❺ 新加坡的政體是怎樣的
議會制共和制
根據憲法,新加坡是一個類似於英國的單一制、議會民主制國家.
國家元首
新加坡的政治體制追隨的是英國的威斯敏斯特體系,因此總統是國家元首,只擁有象徵性的權力。在1991年以前,總統由議會任命。1991年憲法修改後,總統由民選產生,任期6年。修正後的憲法也賦予總統更多的許可權,包括否決所有可能危及國家安全或種族和諧的政府法案,在總理的推薦下任命內閣官員和部門首長,以及啟動腐敗調查程序。但是總統在採取這些行動前必須首先咨詢總統顧問理事會(Council of Presidential Advisers)的意見。
新加坡歷史上的首次總統民主直選於1993年8月28日舉行,當選者為王鼎昌。現任總統塞拉潘·納丹是於1999年經選舉上台的第六任總統。
總統顧問理事會是1991年憲法修正案所建立的機構,憲法明確規定,總統在動用任何權力之前必須首先咨詢該理事會的意見。該理事會由6名成員組成,其中2名由總統本人任命,2人由總理推薦任命,1名由最高大法官推薦任命,還有一人由主管公務員的公共服務委員會主席推薦任命。現任總統顧問理事會主席沈基文是淡馬錫控股的董事,他在總統無法行使元首職責時代理元首行使職責。在總統顧問理事會主席也不能代理元首職責時,由國會議長代理行使。
議會
新加坡擁有一個一院制的議會,其中大多數成員由平均5年一次的民主直接選舉產生。議會與總統構成了完整的新加坡立法機構。議會中的多數黨黨魁將獲總統任命為政府總理,然後再由總理推薦內閣部長和部門首長,經總統任命後組成內閣與政府。政府對議會負責,並接受議會的監督與質詢。一屆議會(以及政府)的任期最長為5年,但是總理可決定提前解散議會,舉行大選。大選必須在議會解散後的3個月內舉行。
議會議長在議會首次召集開會後選舉產生,當總統和總統顧問理事會主席均因故無法行使國家元首職責時,將由議會議長代為行使職責。
現有的議會共有94名議員,其中包括84名選區議員(Constituency Member of Parliament)、1名非選區議員(Non-Constituency Member of Parliament)以及9名官委議員(Nominated Member of Parliament)。由於長期以來人民行動黨主宰了議會,1991年修正後的憲法規定,議會內必須有至少3名反對黨議員,如反對黨議員未達法定人數,必須由政府委任得票最高的反對黨議員進入議會(見下)。
目前在94名議員中,只有3名反對黨議員,其中2人是單一選區議員,另一人則是政府根據選舉法律所委任的得票第三高的反對黨候選人。批評者認為人民行動黨擁有了議會的絕對主導權,使得權力制衡受到破壞,反對黨根本無法發揮監督作用。但是新加坡政府則指出,絕大多數的人民行動黨議員都是直選產生,而且法律已經努力保障議會中有反對黨的聲音存在。
內閣
內閣成員由總理從政府部門首長中選出,內閣由總理負責,設2名副總理。1991年李光耀下台後設內閣資政,由李光耀擔任;2004年吳作棟下台後,李光耀繼續留在內閣內擔任內閣資政,而吳作棟則出任國務資政。國務資政與內閣資政的位階高於副總理。由於現任總理李顯龍是內閣資政、前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之長子,兩人同在內閣中工作也引起許多人的批評。
內閣成員同時也是議會議員,其中多名內閣成員兼任多職(如李顯龍擔任總理,兼任財政部長)。
❻ 新加坡政府經濟政策轉向「全球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九七金融風暴後,新加坡政府經濟政策轉向「全球化」,正面響應崛起的中國。為了擴大新加坡小島國的經濟體,新加坡已經積極建立遠距自由貿易區塊。與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的國家有紐西蘭、日本、歐洲自由貿易協會國家、澳洲和美國;尚在談判中的有印度、韓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即將展開談判的還有正在崛起的中國。去年吳作棟也成功說服東南亞國家,成立東南亞經濟共同體,與中國龐大的市場互動。
此外,吳作棟政府也通過政策和國營企業,積極整合零散的優勢領域,修補落後領域的競爭差距,投資高科技領域如生物葯物科技。當然,這些「經改」是否會在吳卸任後奏效,在現階段只能拭目以待。
❼ 新加坡的權力機構及其運作方式
沒有軍隊!只有政府和人民
❽ 新加坡主要經濟地區以及經濟活動
新加坡東南亞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轉站,也是世界電子產品重要的製造中心和第三大煉油中心。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1959年以前,新加坡國民收入的75%來自轉口貿易活動。獨立後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加緊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力求以最優越的商業環境吸引外來投資。另外,以製造業和服務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不斷提高產業結構,尤為重視信息產業,已投資在全島建立「新加坡綜合網」。為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近年來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新加坡政府從改革單一的轉口貿易為主體的經濟結構入手,鼓勵發展工業,逐步走上工業化和建立多元經濟結構的道路。到20世紀80年代初,以石油提煉、電子電器、船舶修造為主體的新興工業發展起來,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航運中心、煉油中心,以及亞洲的金融中心,並且出色地解決了居民住房和就業問題。到1981年底,71%的居民住進了政府修建的設備齊全、價格低廉的公共住宅,人均住房面積為15平方米,居亞洲首位。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新加坡經濟已步入了穩健增長時期,經濟發展漸趨成熟,國際競爭力增強。自1994年以來的世界各國國際競爭力綜合排名中,新加坡連續5年位居第二。在不到40年的時間里,新加坡從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發展到如今的「亞洲四小龍」之首,從不發達國家跨入 「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行列,成為近年來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和富裕程度最高的國家。近年來,新加坡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對美、日、歐和周邊市場依賴性很大。據新加坡貿工部的研究顯示,美國的經濟增長對新加坡經濟的影響最大,美國經濟每增長1%,新加坡經濟就會增長0.96%。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以後,新加坡憑借健全的金融體制和著眼長遠的發展戰略,自身所受沖擊較小。金融危機爆發時,新加坡主要行業的增長情況是:製造業4.3%,建築業13.3%,商業5.8%,運輸與通訊業9.2%,金融與服務11%。但由於新加坡經濟總量小,嚴重依賴對外貿易,區域經濟形勢惡化使其1998年的經濟增長大幅下降。1999年,新加坡經濟好轉,2000年經濟實現加速增長,GDP為1398.4億新元,比上年增長9.9%,主要原因是外來需求旺盛以及地區經濟復甦。在此以前的10年裡,新加坡GDP 年均增長達到7.7%,2000年經濟增長率達9.9%。2001年,遭遇世界經濟下滑和美國「9?11」事件影響,新加坡經濟出現衰退,GDP同比下降2.0%;對外貿易也出現顯著下降,其中對外出口1225.4億美元,同比下降11.8%,進口1096.8億美元,同比下降13.9%。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新加坡經濟似出現典型的「W」型波動。面對經濟衰退,新加坡為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提出了一系列經濟發展思路,歸納起來可稱為「高科技戰略」「中國戰略」和「擴大腹地戰略」,目的在於提升產業結構,積極尋求海外市場,拓展對外經貿活動的空間。從中長期看,新加坡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可能難以再現金融危機前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與此同時,新加坡經濟增長波動將增大。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國經濟增長波動的同步性增強,它將直接影響到新加坡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美、日等發達國家「高科技泡沫」破裂後,世界的電子工業迅速衰退,國際市場對電子產品的需求急劇萎縮。尤其是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生產周期日益縮短,目前一個周期平均只能維持兩年半的時間,這就使以電子業生產與出口為主導的新加坡經濟增長周期也將縮短,從而導致國內經濟增長波動起伏加大。在投資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吸引外國投資,積極從管理審批制度、產業政策、稅收優惠等方面提供便利,包括:通常給予外資以國民待遇,除了與國防有關的某些行業外,對外資在新加坡的運作沒有任何限制;完全開放商業、外貿、租賃、直銷廣告、電信市場,推進資本市場發展;對先驅公司(即涉及巨額資本開支或復雜技術和生產能力的企業)和某些金融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也採取財務、融資便利等措施協助本地企業向海外發展,包括:一般財務支持,即通過經濟發展局、貿易發展局、生產力與標准局等機構為本國企業的經營提供商務開發計劃、品牌開發援助計劃等各種財務支持計劃;貿易21計劃。為了繼續保持領先地位,迎接21世紀的挑戰,新加坡在1991年制定了名為《新加坡:新的起點》的跨世紀發展戰略。這一戰略在把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20世紀最後10年的同時,著眼於新世紀前30年的發展,制定了分階段的目標和任務,規劃了跨世紀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荷蘭的水平;到203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美國的水平,成為一個充分發達的國家。總而言之,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加坡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經濟發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經濟運行比較穩定,國民經濟穩健增長。2、製造業和服務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帶動製造業增長的是高科投資訊工業,而服務業則主要是由金融服務業帶動的。在金融服務業里,新加坡已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亞洲排名第三,列東京、香港之後;外匯交易量居世界第四,僅次於紐約、倫敦和東京。3、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出口擴張。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經濟的增長主要還是靠國外需求推動。4、在全球的激烈競爭中保持了強勁的經濟競爭力。新加坡在1989-1993年間,一直是最有競爭力的發展中國家。1994-1995年間,新加坡被列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最有競爭力的國家。5、經濟區域化成效顯著。新加坡海外發展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緬甸8個亞洲國家。至1997年4月,新加坡對外投資就達100億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59%。6、人均國民收入迅速增加。新加坡的人均國民收入從1990年的23537新元增加到1996年的44020新元;以美元計算,1996年已達28000美元,人均收入居世界第十一位。已達到瑞士在1984年的水平。世界經合組織則在1995年底宣布,從1996年開始,新加坡已跨入「較先進的發展中國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