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拉沙面怎麼做
Ⅰ 怎麼燒沙面湯
地道的叻沙面需要用到地道的叻沙醬來做。推薦購買進口的,國產的怎麼吃味道都不對。
1、佳廚新加坡風味叻沙香料醬(這個很重要,在家樂福里能買到,不能去家樂福的可以到淘寶網上買)
2、250克雞腿(也可以用雞胸肉代替)
3、440毫升清水(隨意)
4、330毫升濃椰漿(可以買現成的椰漿,也可以買椰漿粉沖調,椰漿可以增加叻沙的香味,椰漿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減輕辣味。推薦使用)
5、2湯匙植物油
6、125克義大利面(可以用米粉或雞蛋面代替,煮熟備用)
7、100克豆芽(燙過水並瀝干)
製作步驟 1. 把雞肉加入沸水;加蓋並煮20分鍾。保留上湯。把雞肉去骨並將雞肉切絲,擱一旁。
2. 在鍋里熱油。加入香料醬,炒香為止。再把椰漿和上湯倒入香料醬,攪勻並煮沸。用小火燜煮10分鍾。
3. 將熱騰騰的湯倒在煮熟的面條上,用豆芽和雞絲飾盤後即可趁熱上桌。
Ⅱ 娘惹菜怎麼做
「娘惹」二字,是指中國人和馬來西亞人通婚的女性後代,由她們創制的菜餚稱作娘惹菜,是令人交口稱贊的南洋菜式之一,自成一派,就好像娘惹的生活一般,既有大馬風情,又受到傳統中華文化的影響。「娘惹菜」是傳統中國菜烹飪法與馬來香料的完美結合,融會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種風味,口味濃重,是南洋最特別、最精緻的佳餚之一。
一般上,一個娘惹家庭的廚房裡都會備有各種不同的香料,例如:小蔥頭、蒜頭、姜、南姜、山姜、香茅、香花菜(姜花)、辣椒、薄荷葉、亞參膏、峇拉煎、肉桂、蘭花、酸柑、班蘭葉……等等。而材料方面,一般雞鴨、牛羊、海鮮及蔬菜,都是做菜時會用到的。
娘惹菜系在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口感品味。有偏甜的,也有偏於酸和辣的。
娘惹菜其實是加入馬來菜元素的中國菜。應用了不少當地特產配料入饌,例如菠蘿、椰漿、香茅、南姜、黃姜、亞參、椰糖等。材料方面一般雞鴨、牛羊、海鮮、蔬菜都會用到。
現在的「娘惹」已是一類菜的通稱,檸檬草香蘭葉等佐料,在娘惹菜里是少不了的調料。娘惹料理結合了甜酸、辛香、微辣等多種風味,一般較為多汁,口味濃重,是南洋最特別、最精緻的佳餚之一。
娘惹菜的特點是味道香濃,最注重各種香料的運用,以甜酸、微辣為主,所用的醬料都由起碼十種以上的香料調配而成。所以有著十足的熱帶風情。使用的香料包括亞參片、亞參膏、咖喱葉、峇拉煎、楠姜、黃姜、黃姜粉、芫荽粉、紅蔥頭、八角、肉桂、炸蔥、紅辣椒、石古仔、酸柑、蝦米干、香茅、黑果等等。
由於准備一道菜要使用多種不同的香料,臼樁間的准備工功復雜,早期娘惹下廚多為消磨時,所以做菜的時間較長。不過,受速食文化的影響,現今已可以買到調好的配料,或讓電動攪拌器幫忙,省卻不少功夫。
娘惹菜的 特色菜有:叻沙面線、亞叄香辣魚和亞叄豬肉、炸饅頭蘸香辣醬和大樹菠蘿焦糖燉蛋等。具體做法請見《互動網路》娘惹菜http://www.hudong.com/wiki/%E5%A8%98%E6%83%B9%E8%8F%9C 或 網路 娘惹菜http://ke..com/view/1755688.htm
Ⅲ 青花香菇叻沙全麥面怎麼做才好吃
材料
青花菜 1顆,金針菇 1包,紅蘿卜 數片,香菇 5朵,姜 2片,蔥 1支,勾芡 適量,蚝油 2匙,醬油 適量
做法
1、先用一個鍋子裝半鍋冷水放冷凍庫。青花菜切好,粗的皮用刨刀去除;蔥切段;姜切絲。香菇切絲,金針菇對切。
2、煮水,水滾時放半匙糖(保持青花菜色澤),燙青花菜。燙好將青花菜放到剛剛冰的冷水裡冰鎮(比較脆)。(青花菜約燙4分鍾,不要超過)
3、熱油,爆香蔥段、姜絲,加入香菇、金針菇、紅蘿卜,煨煮出水,加入蚝油、醬油,再加少許水,放入青花菜,翻炒入味,關小火勾芡。
Ⅳ 新加坡有哪些不可錯過的美食推薦
Bak Kut Teh是新加坡最受歡迎的菜餚之一。豬骨湯以其獨特的風味聞名於世,深受世界各地美食愛好者的喜愛。長期以來,這在新加坡是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如果你不喜歡濃烈的草葯口味,用胡椒做的清淡湯肯定會讓你滿意。Bak Kut Teh配米飯和面條,油...條是最常見的搭配。一碗白骨德也可以搭配豬骨、腌菜和燉豆腐皮。無論如何都很好吃。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分享就到這里了,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中告訴我們。
Ⅳ 馬來西亞叻沙湯面的簡單做法
烹飪技巧
1、不建議面條直接下入叻沙料鍋中煮,因為面條在包裝之前會撒很多薄面,避免粘連,下鍋煮熟的面條,湯是粘稠的,會破壞叻沙的湯底;
2、煮食材的時候要先煮不易爛的食材,豆泡也可以先放,因為豆泡約煮越有味;
3、叄峇醬即sambal,,是馬來西亞語,在東南亞地區,華人與馬來人結婚而出生的後代,女的叫做娘惹。娘惹非常心靈手巧,做出的菜餚結合華人及馬來人的精髓,叄峇醬是由娘惹人做出的調味料,在東南亞特別風行;
4、叻沙醬在大型超市可以買到,有的是玻璃瓶裝的單獨叻沙醬,有的是盒裝的叻沙醬、椰漿粉、叄峇醬都組合好調味包,我用的是新加坡百盛廚,所需調料裡面都有。
Ⅵ 我一直分不清新加坡叻沙面和泰國冬陰功湯,總感覺這兩個味道完全一樣
1、口感不同:亞三叻沙就是用魚熬出來,略帶酸味的濃湯。 Assam是酸豆的馬來詞,經常用來帶出湯料的酸味。冬陰功湯則是五味(酸甜苦辣)俱全。
2、性質不同:冬陰功湯是泰國和寮國的一道富有特色的酸辣口味湯品。叻沙面是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存在的峇峇文化(即華人混合)的地道食品。
3、特點不同:娘惹美食融合了馬來菜與中國餐的烹調美味。叻沙(LAKSA)是娘惹美食中最具盛名的一種,中國素材的內斂遇上馬來料理的奔放,調和出人間稀有的愛戀熱情。冬陰功湯在其他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非常受歡迎的菜品。
(6)新加坡的拉沙面怎麼做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忌多喝:冬陰功湯味道酸辣,十分開胃,適當食用可以增進食慾,幫助消化,但若是食用過多,容易刺激腸胃,導致腸胃不適問題,加上冬陰功湯以蝦為主要食材,而蝦肉富含蛋白質,吃太多不易消化,容易出現身體消化不良的現象。
2、對海鮮過敏人群忌食:冬陰功湯會放入蝦、蟹、貝類等海鮮進行烹飪,因此對海鮮過敏的人群是不能吃的,否則容易誘發或加重過敏症狀,出現皮膚紅腫瘙癢、惡心、嘔吐、腹絞痛、腹瀉等病症表現。
3、胃腸道疾病人群忌食:冬陰功湯味道酸辣,食用對腸胃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本身患有胃腸道的人群是不適合吃冬陰功湯的,否則會加重病情,尤其是胃炎、腸炎用戶,更要避免類似冬陰功湯這種辛辣刺激性食物。
Ⅶ 叻沙面的介紹
叻沙面又稱喇沙[閩南語:lat-sa],是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存在的峇峇文化(即華人混合)的地道食品。
Ⅷ 辣沙面的做法
地道的叻沙面需要用到地道的叻沙醬來做。推薦購買進口的,國產的怎麼吃味道都不對。 1、佳廚新加坡風味叻沙香料醬(這個很重要,在家樂福里能買到,不能去家樂福的可以到淘寶網上買) 2、250克雞腿(也可以用雞胸肉代替) 3、440毫升清水(隨意) 4、330毫升濃椰漿(可以買現成的椰漿,也可以買椰漿粉沖調,椰漿可以增加叻沙的香味,椰漿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減輕辣味。推薦使用) 5、2湯匙植物油 6、125克義大利面(可以用米粉或雞蛋面代替,煮熟備用) 7、100克豆芽(燙過水並瀝干) 製作步驟 1. 把雞肉加入沸水;加蓋並煮20分鍾。保留上湯。把雞肉去骨並將雞肉切絲,擱一旁。 2. 在鍋里熱油。加入香料醬,炒香為止。再把椰漿和上湯倒入香料醬,攪勻並煮沸。用小火燜煮10分鍾。 3. 將熱騰騰的湯倒在煮熟的面條上,用豆芽和雞絲飾盤後即可趁熱上桌。
Ⅸ 咖喱是啥做的
等。
印度咖喱
地道的印度咖喱會以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黃姜粉和辣椒等香料調配而成,由於用料重,加上少以椰漿來減輕辣味,所以正宗的印度咖喱辣度強烈兼濃郁。
搭配咖哩的主食,隨著地方所盛產農作物的不同而改變。如西印度多配以玉蜀黍、栗等所造成的麵包;北方盛產麥子則多食麵包;南方或東南方則以米食為主。印度咖哩成功的秘訣在於香料的組合與烹煮次序,而不在於炫麗復雜的烹調技巧。直到近代,並沒有任何專門的咖哩食譜,因為咖哩的本質強調的是個人風格與創造性。沒有固定食譜,反而令許多印度料理得以躋身世界級美食之列。正因為沒有食譜,令咖哩即使在同一區域內,味道、外觀都有著顯著的不同。
對於咖哩的普遍印象,很多場合都會把焦點集中在印度咖哩(印度早期並沒有所謂的咖哩)。之所以有這種情況,是基於所有咖喱都是印度咖喱的延伸,假如會製作印度咖哩,其它種類的咖哩就只是再加工或轉換材料而已。在印度提到咖哩,大多指以肉汁或醬汁搭配米飯或麵包的一種主食。
在印度,幾乎每一個家庭的廚房都有許多香料,但卻很少人使用咖哩粉,因為咖哩粉大都是要使用時才特意研磨的。另外有一種使用率極為頻繁的調味料「galam masala」,其中「galam」意為辣,「masala」則為香料之意。
泰國咖喱
泰國咖哩分青咖喱、黃咖喱、紅咖喱等多個種類。其中紅咖哩最辣,不習慣的人進食時容易流眼淚。
泰國咖喱當中加入了椰醬來減低辣味和增強香味,而額外所加入的香茅、魚露、月桂葉等香料,也令泰國咖喱獨具一格。紅咖喱是泰國人愛用的咖喱,由於加入了紅咖喱醬,顏色帶紅,味道也較辣。泰式青咖喱大蝦,由於用了芫茜和青檸皮等材料,所以咖喱呈青綠色,也是泰國馳名的咖喱,同樣鮮美。
新加坡
新加坡鄰近馬來西亞,所以其咖喱口味與馬來西亞咖喱十分雷同,特別是味道較淡和清香。此外,新加坡咖喱用的椰汁和辣味就更少,味道頗為大眾化。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咖喱一般會加入芭蕉葉、椰絲及椰漿等當地特產,味道偏辣。當地華人、馬來西亞人及印度人對咖哩的煮法都各盡不同,印度人的咖喱通常都不放椰漿,配料多是蔬菜、魚類等,這與印度人平常吃素有莫大的關系。當地華人的咖哩料理叻沙面和咖喱麵包,前者是把面放入咖喱湯內,配上黃豆芽、蚶、雞肉、長豆、羊角豆等,由於馬來咖哩面為「laksa」,因此稱為「叻沙」。而咖哩麵包就是把咖哩雞裝入麵包里的簡易料理。
日本咖喱
除了印度及與其鄰近的各國外,日本也是酷愛咖喱的國度,看看擺在超市貨架上出售的各種咖喱粉、塊咖喱,絕大多數的外包裝上都打著「日本風味」的印記,差點要讓人誤以為日本才是咖喱的發祥地。其實,日本與印度雖然同處於亞洲,但日本人吃的咖喱卻是到了明治維新時期才由歐洲傳入的。似乎無論什麼東西,一經傳到日本,便轉型為更加精緻、細膩、溫和的事物,與其本土文化巧妙地融為一體。咖喱傳到日本後,也得到了新的發展。
日本咖喱一般不太辣,因為加入了濃縮果泥,所以甜味較重。雖然日式咖哩又稱歐風咖哩,事實上還是由日本人所發明的。之所以稱歐風咖喱,是因為其所用的稠化物為法式料理常用的奶油炒麵糊(loux),多用來製作濃湯,而且香料取材也多傾向南印度風格。歐風咖哩雖然較為濃醇,但與印度相似料理比較起來,香料味還是明顯不及。咖哩除了可以伴飯吃外,還可以作為拉麵和烏冬面(うどん)等湯面類食物的湯底,這方面和其他地方的咖哩有較大分別。北海道札幌地區有一種湯咖哩。
咖喱到了日本人手中,出現了可以大規模生產的咖喱粉與咖喱塊。雖然不再像印度家庭自製的咖喱那樣味道千變萬化、自在隨心,但勝在夠方便,節省時間。不必上餐館,也不必費力氣學廚藝、買材料,只要稍微加熱,淋在米飯上即可食用。咖喱也因此成為了一種普通人可以隨時享用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