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中國做了什麼
㈠ 新加坡的獨立建國歷程
新加坡的獨立建國歷程
記載新加坡早期歷史的文字寥寥可數,稱謂也不一而足。公元三世紀,中國人稱新加坡為蒲羅中,意為「半島末端的島嶼」。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岌巴海港。1330年前後,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為 Pancur (意為龍頭),並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於1365年的《爪哇史頌》。
到公元14世紀末,梵文名稱「新加坡拉」(獅城)才成為通用的名字。 就在那時候,新加坡捲入暹羅(現在的泰國)和爪哇滿者伯夷王國爭奪馬來半島控制權等戰爭。後來,新加坡一直是馬六甲王國的重要部分。
現代新加坡之建立
英國人為了要在本區域找一個貿易港口。因此,在新加坡1819年1月29日,史丹福萊佛士在考察過附近其他島嶼後登陸新加坡。過後,他與柔佛的胡申蘇丹和天猛公簽訂正式條約,統治新加坡。1824年,兩項新條約使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屬土。
海峽殖民地
新加坡連同馬來半島的兩個英國殖民地--馬六甲和檳城,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屬印度的管轄。到了1832年,新加坡成為這三個地方的行政中心。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飛機轟炸這個在睡夢中的城市。1942年2月5日,新加坡被日軍佔領,改名昭南島,淪陷了三年半。
邁向自治
1945年9月,英軍重返新加坡。1946年3月軍事管制結束後,海峽殖民地就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戰後的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擁有發言權。在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
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 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馬紹爾成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長,由他所領導的勞工陣線,同巫統和馬華工會組成聯合政府。
由於爭取完全自治談判破裂,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1957年3月,林有福率領的談判代表團在倫敦談判中對新加坡新憲法的主要條文達致協議。
新加坡於1959年自治,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成立馬來西亞的建議
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聯合邦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建議: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砂勞越、北婆羅州與汶萊合並,使彼此在政治與經濟合作方面更為密切。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馬來亞聯合邦、砂勞越和北婆羅州(現在的沙巴)成立馬來西亞,汶萊選擇不加入。
獨立
合並被證實是短暫的。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伊薩出任首任總統。
1990年11月28日,吳作棟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納丹於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
(1)新加坡在中國做了什麼擴展閱讀:
新加坡的自然環境
位置境域
新加坡位於北緯1°18′,東經103°51′,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北隔狹窄的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緊鄰,並在北部和西部邊境建有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的民丹島和巴淡島都有輪渡聯系。
新加坡的土地面積是719.1平方公里[11],海岸線總長200餘公里,全國由新加坡島、聖約翰島、龜嶼、聖淘沙、姐妹島、炯島等六十餘島嶼組成,最大的三個外島為裕廊島、德光島和烏敏島。
由於填海工程形成新的陸域,將增添額外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新加坡的標准時間為UTC+8,較其地理位置時間快1小時。
地形地貌
新加坡地勢起伏和緩,其西部和中部地區由丘陵地構成,大多數被樹林覆蓋,東部以及沿海地帶都是平原,地理最高點為武吉知馬,高163米。
氣候特徵
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平均溫度在23至34℃之間,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濕度介於65%到90%之間。
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為雨季,受較潮濕的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氣不穩定,通常在下午會有雷陣雨,平均低溫徘徊在攝氏24至25℃。6月到9月則吹西南風最為乾燥。在季候風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風弱多變陽光酷熱,島內的最高溫度可以達到35℃。
水系分布
新加坡河流由於地形所限,都頗為短小,全島共有32條主要河流,河流有克蘭芝河、榜鵝河、實龍崗河等,最長的河道則是加冷河。大部分的河流都改造成蓄水池為居民提供飲用水源。
㈡ 在非典期間新加坡對中國做了什麼
在SARS危機突然爆發、全世界諸多國家還沒拿準對策、正在舉棋不定之際新加坡一馬當先高調反華,帶頭封鎖中國,其影響力遠遠超過平時,也遠遠超過其實力,大有「一句頂一萬句」的架勢。趁企圖人之危落井下石、一舉置中國於死地的敵對行動。因為這些行動的目標後果是:一.掀sdf起一場新的全球反華浪潮,重新封鎖中國,徹底破壞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大環境。,二.動員外資撤離中國,給中國經濟造成 盡可能大的困難,爭取讓中國經濟崩潰。三.破壞中國人民對中國政府抗災治國的信心,讓中國政府的指揮失靈,從而造成中國社會象前蘇聯那樣的總崩潰
最後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奮起抗災取得成效,如果不是中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控制住了局勢,如果國際社會真的認為中國已經搖搖欲墜,則必定會有一大群投機家一哄而起附和新加坡的號召,那新加坡利用SARS危機一舉搞垮中國目標就真可能實現。
新加坡在關鍵的時刻、在關鍵的地方向中國捅了關鍵的一刀,這個事實千真萬確,不容置疑。中國之所以沒有被殺死,並非因為新加坡手下留情,也並非因為新加坡刀藝不精,僅僅因為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實力、堅強和團結一致的努力超出了新加坡的預料,因而未能得逞。
㈢ 新加坡和中國關系是什麼
關系:新加坡是中國的近鄰和夥伴。
整體來看,新加坡和中國關系:早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新加坡就開始參與中國的發展建設。可以說,中新合作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路同行。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新關系已經成為大小國家間平等相待、互利合作的典範,展現出前瞻性、戰略性和示範性。
兩國關系的特點:
一是高層引領。雙方共同確立了「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系」,開啟了中新關系發展的新階段。
二是與時俱進。與時俱進是中新關系的顯著特徵。建交以來,兩國領導人始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把握和引領兩國關系的發展,深化政治互信,擴大利益融合,密切合作交往,推動中新關系不斷向前發展。
三是超越雙邊。中新關系立足雙邊,超越雙邊,在地區層面發揮著引領示範作用,是維護地區和國際和平穩定的積極力量。
㈣ 中國到底改變了新加坡哪些方面
新加坡是一個怎樣的國家以及留學優勢總結:
新加坡,全稱為新加坡共和國(英語: Republic of Singapore),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
14世紀,新加坡屬於拜里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9世紀初被英國占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侵略的日軍佔領。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是亞洲的發達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根據2014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2] 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3]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國之一,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以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 成員經濟體之一。
新加坡以其經濟發達、治安良好、教育質量一流的優勢,受到越來越多准留學生及其家長的青睞。除了國家本身的優勢之外,新加坡良好的就業前景和寬松的移民政策緝供光佳叱簧癸偽含鐮,也是新加坡留學備受追捧的重要因素。新加坡政府一向把教育當做一項公益事業來發展,不遺餘力地吸引各國優秀人才來新工作。而且,新加坡政府2008年最新的規劃中,已明確指出要加大吸引外國人才的力度,在五年之內把人口從目前的400萬增加到600萬。這對廣大希望留學的學子來說無疑是非常振奮人心的。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來,新加坡大學畢業的學生約80%以上都能順利地在新加坡就業移民。
電子或、建築管理類、工商管理、物流管理、金融管理、酒店旅遊管理、創意媒體設計等有望成為新加坡留學的新興熱點。因為這些專業在新加坡國內就業市場的需求就很大。作為亞洲領先的金融,21世紀新加坡每年將創造數萬個就業機會,而人才培養速度卻遠遠滯後。
電子或。新加坡是世界電子工業中心之一,電子業一向是新加坡製造業的最強支柱。在新加坡本地製造業中占第三位,工程業的演化直接反映了新加坡經濟的發展,它也是新加坡基礎最穩固的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4%。在經濟快速發展之際,新加坡對軟體工程師、等相關人才的需求量只會有增無減。
建築管理類。新加坡四面環海,植物常年碧綠,環境整潔美麗,因此被譽為「花園城市」。獲得這種美譽與其高水平的是分不開的。新加坡每年缺1.5萬——2萬的專業人才,而建築學院每年培養的學生僅幾千人。而且該行業向國際輻射,如中國很多大型樓盤由新加坡設計師設計。所以人才空缺是非常大的。
工商管理、金融管理。新加坡是的金融中心,擁有超過 800 家金融機構,並有多家在新加坡設立亞洲總部。由於需求量大,留學生畢業後可以迅速在新加坡就業或移民,可從事的行業包括、金融機構、證券公司、審計機構及等領域。中國把成為的規劃,對該專業的學生來說,在新加坡工作幾年後再回國發展,一定是中國高級緊缺人才,前途無量。
物流管理。新加坡是領先的物流和供應鏈管理中心,超過 9000 家物流企業利用新加坡作為區域轉運及配運中心,其中包括名列世界頂尖 25 強中的 17 家第三方物流公司。新加坡最專業的物流學院——新加坡物流管理學院,其物流管理課程為新加坡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大批的人才。我國目前的物流管理還處於起步階段,物流企業大部分是小型公司。但據北京市勞動局統計,到2010年中國大專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約為80萬人,而中國目前各大專院校物流專業年培養規模在5萬人左右。
酒店旅遊管理。旅遊與酒店業一直以來都是新加坡的拳頭產業。新加坡目前在建的兩個亞洲最大的綜合度假城,是選擇就讀該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很好的就業去向。目前,當地缺少 4-5 萬旅遊酒店業的從業者,這就為移民新加坡的中國留學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機。對於中國絕大多數的旅遊與酒店業來說,專業出身的管理人員相當缺乏,同時,中高層管理者外語水平普遍較低,擁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國際型管理人才更是鳳毛麟角,因此,中國學生畢業後回歸發展也有不錯的前景。
創意媒體設計。在新加坡經濟轉型之際,創意媒體設計這個新興領域凸顯而出,成為新加坡經濟的另一受關注部分。該領域培養的電腦游戲程序編寫員、視效設計師和電腦圖像設計師都有很大的社會需求量。
根據上述大概的介紹,詳細你也對新加坡有所了解了,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新加坡的留學優勢!
新加坡留學優勢:
一、新加坡治安穩定、環境優美、交通便利。
二、新加坡政府工作語言是英語,全民英語素質好,加上77%的華人,形成特殊的雙語環境,為中國學生提供了一個極其容易適應的語言環境。
三、由新加坡教育部注冊合格的語言或專業教師,加上現代化的教育設施,為留學生提供高水準的師資保證。
四、新加坡教育體制同世界接軌,獲得的文憑及學位國際認可。
五、新加坡的教育目標是為每一個人提供均衡的教育,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潛能。
六、新加坡的教育費用及生活費用相對歐洲來說要便宜30%。16歲以下的學生可以申請母親陪讀,母親在陪讀期間可以合法打工。
七、新加坡院校提供豐富的課程及學位,分別開設包括商業、電子、藝術、財會及文史等各類專業課程。
八、在新加坡就讀專業課程畢業後,和其他國家相比,就業機會高,發展空間廣闊。在新加坡工作半年以上就可以申請綠卡。
㈤ 新加坡與中國的關系
從地理角度講:中國處於東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處於東南亞.位於中國的南邊,熱帶雨林的島國(馬來半島之上,加里曼丹島上)新加坡更處於一個黃金海峽*馬六甲*旁邊.馬來西亞面積比較大,經濟一般(反正比中國好).新加坡是獅子國,面積很小,靠轉口貿易發展成了一個相當發達的過家.
民族的形成要沖歷史來說,清朝後期,20世紀初.馬來亞相繼在被荷蘭,葡萄牙殖民後,被英國殖民,從中國販賣華人到兩國做勞工.從此有很多華人在兩國定居.1946年英國當局分而治之的政策把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60年代的世界國家獨立浪潮中獨立了.三大民族是1:當地土著馬來人,2:華人,3印度人..
語言方面:
新加坡的國語為馬來語,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為官方語言..
這三個國家所佔的華人相當於一個台灣省,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印度尼西亞。而他們也是中華民族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群人,三個國家的華人同屬一塊地方,同屬一種環境,絕大部分是源自中國的漢人,其次是一些滿族人或者中國的其它民族,最早來的華人可追溯到漢朝,其次是鄭和艦隊的七下西洋,而最近來的這批則是清末以及戰火紛飛的二戰時期,大躍進時期也來了不少,逐漸形成了這些國家的少數民族,但他們卻過著不同的生活,有著不同的命運。他們都被伊斯蘭世界包圍著,但是號稱正統回教國家,被馬來民族鐵碗統治的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卻對西方文化愛不惜手,真不能想像回教國家也會過聖誕節(基督教節),再做一下聖誕子夜彌撒簡直就是錦上添花,基回一家親!而馬來族的文字也是歐洲人留給他們的重要遺產,而不是中東的阿拉伯文字,所以很多中國人到這些國家旅遊的時候總會看到一些看不懂的「英文」。
一九六五年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的新加坡共和國,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和發展得到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富裕,國家定立的各種系統也步入了正軌,每個人都在這個鋪好的軌道里行走。新加坡領導人好比一個快速運轉的馬達,而新加坡人就像掛在馬達的皮帶,形象一點的說就是抽新加坡人一鞭他才動一下,雖然新加坡是一個華人統治的國家,但國土小,小的只是中國一個小城市裡的一個區的面積。然而新加坡人因為某些原因選擇了英語作為自己的語言,老一輩的華人幾乎不懂的說漢語,更不懂的寫,年青一代有一小部份人曉得說,但不懂的寫。但是隨著中國的崛起,讓新加坡的精英階層大跌眼鏡。另外,新加坡領導人靈敏的嗅覺意識到了學習漢語的重要性以及緊迫性(但不知道有沒有民族情意結),為了讓新加坡盡快踏上懸磁浮中國列車的經濟艙,現在新國政府鼓勵國人積極學習漢語,奠定了沉睡已久的漢語種子在新加坡的重新萌芽,但是有一部份新加坡的「英文原教旨保守派」在作英勇頑強的最後抵抗,只可惜如此浩大的浪潮誰人可擋。
新加坡人總是跟我說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沒有辦法不以英語交流,我也很理解新加坡,但是華族與華族之間用華語交流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難不成英國人與英國人之間用刀叉進食還要感到害羞?以前我記得新加坡有位叫陽陽好好(在這里稱您為陽先生)的網友跟我說過,因為父親在中國家鄉的時候是個獨子所以常常受人欺負,你本人也是獨子所以也被人欺負,既而陽先生對中國家鄉沒有多大好感,那麼我想請問陽先生,假設你在新加坡遭受搶劫,您是否會疼恨新加坡?你在人權美國遭受白人的調戲是否會敵視美國?然而您還跟我說過,父親告訴您即使在新加坡被馬來西亞停水的時候中國也會運水來新加坡,其實中國連印尼這樣的國家遭遇災難的時候,中國主席以及總理都用自己的專用飛機搭載救濟品送給當地的災民,更何況是兩國長期友好的新加坡。另外,中國很明白與新加坡的關系,新加坡有小偷中國不可能派公安去抓,這已不是純粹的干涉內政,而是等同把新加坡納入了中國的統治,希望你能明白!
英語是目前的世界性語言,不單止要學,更要把它學好,但是在掌握英語的同時更因該要保護好母語,胸懷母語才去放眼世界,母語乃民族之靈魂也,人與動物的分水嶺就是語言,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構成也是語言還加個文化加點五官。
相信新加坡政府現在最頭疼的問題是怎樣有效的推廣漢語,我的意見有以下幾點:
1、政府主導,全民配合,從娃娃抓起
以前怎樣把國人推向英語的聖殿,今天也以同樣的方法把國人拉到漢語的天堂,而且要添更多的油加更多的醋,娃娃是新加坡未來的棟 梁,從小就給娃娃灌輸漢語的知識,語文課必須以漢語教學,如果有需要,連其他種族也拉進來學習漢語。
2、積極宣傳中國先進的一面,從媒體做起
像新加坡的徵兵廣告那樣,向國人宣傳中國最cool的一面,即使沒這么cool也作到這么cool為止,特別是引進或者自創中華文化的卡通片,比如《三國志、花木蘭》之類的,讓小孩子在娛樂中於教學,增設豐富多採的華語節目,面向成年人,不管用什麼招式,即使是帶有一點色情成分的A節目也可以。
3、在家裡講漢語,從父母做起
華人的家庭就沒必要講英語了,偶爾夾兩句沒什麼所謂,影響孩子最深的莫過於自己的父母,父母都不講漢語叫孩子怎麼講。
4、多跟中港台等地展開文化節目
比如什麼大型歌唱會啊、選美啊、華語歌曲頒獎、邀請中國太空人以及返回艙訪問新國啊之類的,記得一定要多舉行。
新加坡年青人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已經進入了肌膚乃至骨髓,優越感表現出色,自然的產生了嚴重的歧視觀,歧視之風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境界,但經過受害人的各種批評後,現在有了長足的進步,希望好的能夠繼續發揚,缺點積極改造,我們期待新加坡能夠成為亞洲乃至世界一顆真正的璀璨明珠!中國人也因該加強對自身素質的修養,在這么美麗、干凈的地方,你的舉止怎能這么粗野,怎能忍心扔下果皮紙屑,怎能大聲喧哇,怎能不遵守秩序,你喉嚨癢就不懂的帶包紙巾出街,你沒地方扔垃圾就不懂的放在口袋裡捏在手心裡,你坐公交車或買東西時就不懂的排隊,你丫的...你趕著去投胎嗎!你們以為自己的行為只是個人行為嗎?你們拿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出去你們就是中國,現在批評中國人素質差的聲音充滿全球有人類的地方,從歐羅巴橫跨拉丁美,從北冰洋縱貫南極島,你們在外面丟人現眼,做出如此多的惡劣行徑難道就不感到一絲絲的慚愧,難道從來就不會忍受良心的拷問和譴責,你們讓中國雪上加霜再加冰再加鹽,即使在被別人看到惡劣行徑的情況下就不懂的說一句sa yo la la嘛 。
㈥ 又一敵國新加坡對中國做了多少缺德事
這種抱大腿沒底線的垃圾國家,毫毛之地。李家父子雖說是華裔,但是都是數典忘宗的無義之人。
㈦ 新加坡金鷹集團怎麼樣他們在中國做了哪些工作
他們不但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是企業楷模。同時,他們在公益事業上也做出了諸多貢獻。
他們積極參與中國的經濟發展,為中國的生態環保、脫貧攻堅事業及就業做出了很多努力。
比如,集團旗下的亞太森博在教育扶貧方面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新路子。
㈧ 新加坡對中國做了多少缺德事
呵呵,一看就是無腦憤青。別的我不知道,我今年去新加坡,遇到了一個17歲的小女孩,在八年前就來我們中國了,對就是汶川地震。對,就是一個九歲的小女孩和她的父母,不妄奔波幾千公里遠,來救援我們,也不是什麼經濟利益,就是想到我們是同根同族的,有難就幫忙。他們有大概40%的其他人種,不可能每個人都是向著中國的。就拿香港來說就是兩個人站出來說香港不是中國的,就代表全部香港市民嗎?
當你不了解的時候,請親自去了解一下!
㈨ 新加坡的企業在中國有哪些
製造業的公司有:
天津中新葯業、海南斯達制葯、廣州越秀、亞細亞陶瓷、亞洲創建、鷹牌控股、進升、上海??聯合水泥、百嘉力、源光亞明國際、大眾食品、聯合食品、鴻國國際、翔峰控股、迪森股份、TSM資源、建光電子、新浦化學、華夏科技、中國食品工業、凱新達、三瑞控股、東明控股、赫比國際、天圜營養集團、中國軟包裝控股、泰達新控股、新湖濱控股、化纖科技、亞洲葯業。
交通、基建、通信類的公司有:
中翔路橋、中遠投資、亞洲電力、潤訊通信;商業貿易類的公司有中航油、蛇口招商港務、妍華控股;服務業的公司有電子科技軟體、新達科技、亞洲環保、金迪生物科技、星雅集團、聯合環保技術、稽山控股、雙威通訊、神州環石油科技;房地產業的公司有中國招商亞太、龍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