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如何彌補新加坡經濟劣勢

如何彌補新加坡經濟劣勢

發布時間: 2022-08-28 23:12:08

① 二戰後新加坡發展經濟面臨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有利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

而且二戰後國際局勢平穩,經濟亟待恢復和發展,新加坡在此期間得到了美國的經濟支持得以大力發展,最後新加坡的領導者實行符合國情的對外開放政策、吸引一大批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新加坡的經濟繁榮。

不利條件:國土面積狹小,只有581平方公里,且缺乏淡水資源、耕地資源,糧食和淡水都不能自給,只能靠鄰國供應。

(1)如何彌補新加坡經濟劣勢擴展閱讀:

新加坡屬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美國、日本、歐洲和周邊市場,外貿總額是GDP的四倍。經濟長期高速增長,1960~1984年間GDP年均增長9%。1997年受到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但並不嚴重。

2001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經濟出現2%的負增長,陷入獨立之後最嚴重衰退。為刺激經濟發展,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識經濟轉型,並成立經濟重組委員會,全面檢討經濟發展政策,積極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商簽自由貿易協定。

② 東南亞貧困原因新加坡

曾幾何時,東南亞沉浸在自身的發展中,全然不知外界的復雜。之後經過西方強勢力的強行植入。東南亞自身統治開始變得支離破碎,入侵的西方列強不但對土地和資源進行了掠奪,而且影響到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有的國家一方面受到影響,制約經濟發展。有的國家接受了西方強國的文化,反而略發展了本國經濟。

內外原因、主客觀原因、地理原因等一系列包括政治、歷史、文化、區位多項因素縱橫交錯影響了東南亞經濟整體的發展,呈現出不平衡狀態。

新加坡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對美、日、歐、和周邊市場依賴性很大。獨立後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加緊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力求以最優越的商業環境吸引外來投資。以製造業和服務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雙引擎。為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自90年代起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向海外投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後,新加坡經濟所受沖擊較小,並迅速回升,2000年經濟增長率達9.9%。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國際電子產品周期性衰退等因素影響,2001年新加坡經濟陷入獨立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全年負增長 2%。為此,政府兩次出台總值相當於GDP8.4%的配套計劃刺激經濟,同時開始醞釀調整經濟發展戰略,提出要攀登知識經濟的新高峰,「打造新的新加坡」。


③ 新加坡第二季度經濟同比下跌13.2%,該如何挽救

新加坡第二季度經濟同比下跌13.2%,其實很大程度是受全球性的疫情影響的,對於如何重新回到疫情前的狀態,首先應該等待疫情徹底過去,全球一起面對,應該將目光全部集中在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上,從根本上遏制疫情的影響,對於經濟的恢復,應該先暫時性的慢慢恢復,制定好恢復計劃,這就需要新加坡政府的支持,在大局上宏觀調控。新加坡的政府也應該會扶持服務業的企業應對資金、復工上的挑戰,並且盡可能保住當地人民的工作,減少失業率,讓人們至少有收入,防止人民的暴動。政府也應該將繼續推動企業的轉型工程,在目前的現狀下,幫助企業做出新的調整,進行新的運營模式。政府也應該將進一步幫助員工增加新的必要技能,改變年齡限制,共同面對疫情下的經濟復甦,挽救目前的局面。

④ 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劣勢有哪些

1:人口基數小,內需不足,2:國土面積小,限制經濟可持續發展,3:資源貧瘠,缺乏提供經濟發展的能源動力,容易受制於人,4:上層建築影響經濟基礎,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力微弱,不能為經濟發展帶來更多助力,5:人口基數小,不能為經濟科技的發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儲備。

⑤ 新加坡經濟狀況

1.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匱乏。

2.經濟簡史

新國坡國土小, 人口少, 資源缺乏, 國內市場有限。但是其地處馬來半島南端, 馬六 甲海峽南口, 地理位置優越。因此, 從英屬殖民地時代起, 新加坡就成為一個國際都市, 起著中轉貿易和鄰近地區商業中心的作用, 並從此不斷繁榮發展,1965年新加坡 脫離馬來西亞聯邦, 在李光耀總理強有力的統治下, 開始推行一系列針對本國現狀的經濟發展戰略,新加坡從實際出發, 實行全方位開放, 努力把本國經濟融合在世界經 濟之中, 積極參加國際分工, 充分利用外國資源、市場、技術和資金以發展本國經濟。

新加坡政府從1961年起根據不同時期國內國際情況,制定了各階段的五年發展目標,從而使新加坡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各階段情況如下:

第一階段(1961-1965):為了改變過去單一依賴轉口貿易的狀況, 並解決殖民統治留下 的嚴重失業問題, 著手發展進口替代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當時新加坡人口為180萬人, 失業的就有20萬人,經過5年的努力, 創造了1.7萬個就業機會。

第二階段(1966-1975):這是奠定基礎的十年。為了進一步使依靠轉口貿易為主的經濟結構向多元化經濟轉變, 著力發展製造業, 引進電子產品, 發展出口導向型工業,十年中使製造業的產值從4.3億新元增加到35億新元, 每年遞增26%;同時期, 基礎設施 建設展開,機場、港口、道路相繼建成或得到改善, 公共住宅開始大規模興建,此階段基本解決了失業問題, 同時基本具備吸引外資的條件, 外國投資設廠開始增加。

第三階段(1976-1980):此階段是經濟起飛階段。大力引進技術密集型產業, 以電子行 業為先導, 開始大量生產電腦,提倡科研與經濟結合, 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製造業繼續發展, 其就業人數由21萬增加到36萬,同時加快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 使軟、硬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為大規模引進外資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四階段(1981-1985):著力引進高新技術, 不斷提高產品質量, 降低生產成本, 增強 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第五階段(1986-):擴大引進高新技術、鼓勵跨國公司與本地中小企業掛鉤。為了引進投資、技術和專業管理人員, 將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由原來的33%減為10%, 同時鼓勵外 國人在新加坡辦學校、醫院, 便於他們長期居住。

3.經濟概況

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獨立後,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加緊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政府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向是:以服務業為發展中心,加速經濟國際化、自由化高科技化。為進一步發展經濟,近年來,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策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

4.行業概況

(1).農業概況

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不到1%。主要有園藝種植、家禽飼養、水產和蔬菜種植,農業擁有可耕地面積5900公頃, 占國土面積的9.5%。糧食全部靠進口, 80%的蔬菜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尼和澳大利亞進口。農業中保存高產值出口性農產品的生產,如種植熱帶蘭花、飼養觀賞用的熱帶魚,種植一些傳統的熱帶經濟作物等。

(2).工業概況

自從1965年從馬來聯邦脫離後, 工業化推動了新加坡的經濟轉型。主要有製造業, 包 括煉油、石化、修造船、電子電器、紡織、交通設備等部門。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電子工業是增長最快的部門, 但面臨著其他亞洲國家的競爭。政府正致力於提高生產率, 以在低成本、高技術領域保持競爭優勢。

(3).服務業概況

新加坡服務業發達, 隨著東南亞經濟的發展, 還將進一步增長。金融業是最大的服務 業部門, 在過去幾年裡增長很快。旅遊業發達, 是外匯主要來源之一,1995年來新的旅遊者近714萬人。主要來自日本、印尼、馬來西亞、台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5.主要經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1996年):1326億新元(約合941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996年):7.0%

匯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1.5835新加坡元

通貨膨脹率(1996年):1.4%

失業率(1996年):2%

當今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12月31日晚發表新年獻詞說,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新加坡經濟目前已陷入衰退,2008年增長率僅為1.5%,低於政府預期的2.5%,而2009年新加坡經濟仍有可能進一步下滑。
李顯龍說,與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相比,此次金融危機是全球性的,因此在應對上將更加困難。作為一個小型的開放經濟體,新加坡此次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出口、旅遊及更廣泛的經濟領域都受到了影響。

他指出,2009年的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很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事情不會在一夜之間就發生轉變。新加坡人必須為艱辛的2009年,特別是前半年做好准備。更多公司將被迫縮小規模,未來幾個月將可能出現更多裁員。

李顯龍說,經濟衰退並不意味著沒有機遇。在金融風暴中,新加坡必須繼續尋求新的增長機會,確保新加坡能在經濟衰退結束後更加強大。新加坡政府已對此次經濟風暴迅速作出了反應,目前的工作重點是就業問題,要使人們保住自己的工作,並通過再培訓,幫助已失業的人重新找到工作。

他最後表示,僅有政府的幫助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發揮自己的作用。他呼籲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應對此次經濟危機。

此次來勢兇猛的金融風暴使新加坡2008年以來不得不連續4次調低了2008及2009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其中2009年的經濟增長預期被降至負增長1%至增長2%之間

⑥ 新加坡政府如何有效解決貧富差距問題

我不同意推薦答案所建議:靠維持第失業率來解決貧富差距
首先,兩者沒有直接關聯,也不可能行程舒緩作用
必須指出,新加坡的失業率是否真如政府公布的數字,還是個假象?
政府所謂失業率,是指所有居住人口、還是新加坡公民,沒有名確定義
再來,新加坡頂尖的收入人群,都是新加坡公民嗎?未必
再看,新加坡的政府組屋,現在四房式要賣新幣四十多萬五十萬,剛進入職場的小兩口,要還足三十年,才能付清;現在新加坡擁車證已達天價...這些,已把新加坡推向富人之國
因此,新加坡政府沒有也不會拉近貧富差距
理由很簡單,因為,這些只佔就業人數半成的頂尖人員,已可以造就新加坡「豪華」的經濟數據,而那些低薪的普通人員,可以外包或從國外輸入,因此,形成了「中空」現象,完全沒有拉近貧富差距~

⑦ 新加坡港發展有何劣勢及威脅

新加坡具備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要件,但也有許多潛在缺點:
(1) 馬來西亞等臨國的軍事威脅
自新加坡於1965年8月9日正式退出馬來西亞,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以來,馬來西亞對於新加坡的軍事威脅始終存在。而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近日更高倡要提高新加坡的國防,在其新書中,不僅充份展現富國強兵的治國理念,更表示,新加坡面對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威脅,因鄰居都不想看到新加坡繁榮。一旦鄰國圍剿,新加坡就死定了,為此新加坡必須建立強大的武裝部隊。顯見新加坡於國防上的隱憂。
(2) 物價昂貴、勞動工資及房租皆高。
在經濟長期的發展之下,新加坡已進入開發中國家,其國內物價水準隨著工資的成長而提高,在地少人稠的限制下,新加坡的房價高居不下,投資成本高。且新加坡勞力短缺,勞動成本逐年攀升,勞力密集產業不適合在新加坡投資
(3) 過度依賴貿易與服務業
腹地狹小因而無法發展製造業,整體國家發展過度依賴金融、貿易等服務業,風險過度集中。政府環保要求標准很高,故舉凡污染控制不易行業,不宜在新加坡投資。由於新加坡資源有限,使用各種資源成本均不低,不適合低附加價值行業前來投資。
五、中國大陸資本市場的優、劣勢
在金融風暴之前,中國大陸經濟實力已經有爆炸性的成長,金融風暴後,依舊維持相當亮眼的經濟成長率,在國際上成為世界景氣復甦的火車頭,中國大陸最主要的交易市場上海證券交易所及深圳證券交易所,同時成立於1990年。上證為一般上市平台;深證則設有創業板及中小企業板,協助中小型企業於資本市場融資。
在中國大陸開放資本市場之際,由於人民幣受到政府管制,國際資金流動受限制,政府為吸引外資投資中國大陸股市,將中國大陸股票分為A股及B股兩類。A股市場於1990年成立,由中國大陸境內的公司發行,供境內機構、組織或個人(不含台、港、澳投資者)以人民幣認購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
B股市場於1992年建立,由中國大陸公司發行的人民幣特種股票,在國內證券交易所上市,以外幣交易,上交所B股以美元交易,深交所B股以港元交易。2001年2月19日後,B股市場對國內投資者開放。中國大陸在國內市場需求及經濟成長的表現,預計未來資本市場會持續進行改革與開放,吸引國際投資。上海證券交易所是中國大陸的主要發行市場,上市標准較高,因此中小企業多於深圳證券交易所申請上市,創業板規模則是深圳大於上海。
1.中國大陸市場優勢
(1) 經濟成長快速
中國大陸市場受矚目的地方不外乎是強勁的經濟發展,特別是金融海嘯後,只有中國大陸維持8%以上的經濟成長率,被稱為是全球復甦的動力,隨著經濟發展以及中國人的高儲蓄率,隨著資本市場持續開放及國民金融教育成熟帶動,未來中國大陸將會是熱門的籌資地點,此外,經濟成長也為上市公司創造營收獲利,使得市場投資標的更具吸引力,同時隨著公司發展,也會產生進入資本市場籌資的誘因。
(2) 內需市場潛力無窮
近年中國大陸成為全球焦點,不單只是世界工廠,更具有世界市場的潛能,使得於中國大陸發展的台商選擇於中國大陸上市集資,不僅有利拓展企業知名度,能早一步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更是企業考量的重點。
(3) 上市規定彈性空間大
中國大陸上市櫃的法規遵循要求,並沒有像國際市場這麽嚴格。在上市制度改進方面,中國大陸於2006年取消上市公司需經過1年的上市輔導期,之後關於IPO上市輔導期的相關規定,原則上是3個月,但非強制規定,欲申請上市公司未滿3個月的輔導期也可以申請上市,取消輔導期的原因在於中國大陸在新股上市的政策上逐漸採行如香港一般的保薦人制度,未來將會透過對於保薦人強制性的責任及要求,搭配證監會及交易所的上市審查,形成控管申請上市公司品質的兩道防線。
除了往上市保薦人制度方面的改進外,依據2008年中國證監會發表的的「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報告」,至2020年為止,官方未來發展的重心將著重在發展多層次多種產品的金融市場、提升金融機構與服務競爭力、建立完整法規體系,並將資本市場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緊密結合。


⑧ 新加坡經濟發展的不利條件

水資源缺乏,需要從馬來西亞進口,煤鐵等資源缺乏,國土面積狹小也就這些

⑨ 亞洲金融危機中新加坡如何免於受難

新加坡作為亞洲新興的工業化強國,在短短的幾十年裡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即使在全球金融風暴襲擊的大背景下,其經濟發展仍保持驕人的業績,成為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小的國家之一。

在金融危中中,新加坡實施了一些措施∶

  1. 堅守三個原則,確保金融穩定。金融服務業是新加坡經濟的重要支柱,約占改過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12,並為新加坡貢獻了百分之5的就業人數,確保金融穩定對於新加坡應對金融危機具有重要意義。

  2. 確保守影響的投資者獲得公平對待。對由於金融機構失誤造成投資者損失的,要求其承擔責任並進行賠償。同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宣布對銀行存款提供全面擔保避免新加坡的存款外流,穩定了市場和忍心。

  3. 放寬貨幣政策,奴魯避免新元升值,減緩出口壓力。

  4. 修改憲法,增加政府可動用的儲備金凈投資收益額度,與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達成300億美元的換匯協議,以舒緩外匯流動性不足,穩定外匯市場。

  5. 出台總之高達205億新元的巨額振興配套計劃,旨在實現五個目標。

  6. 股市動盪之時,新加坡交易所宣布將保留禁止賣空條例,以維持市場誠信。

  7. 努力抵禦危機對本國就業市場的沖擊。新加坡人力部,全國僱主聯合會及全國職工總會及時行動,聯合推出修改後的過剩人力資源管理指導原則,幫助企業削減成本和進行重組。

  8. 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良好條件。新加坡貿易公布宣布政府將推出23億新元的財政刺激計算,為新加坡本地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信貸支持。

  9. 新加坡國家領導人及政府負責人帶頭減薪為社會作出表率。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2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7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3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9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7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5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4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