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海水淡化每年多少噸

新加坡海水淡化每年多少噸

發布時間: 2022-08-27 01:03:11

❶ 關於海水淡化的專業

海水淡化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

世界上淡水資源不足,已成為人們日益關切的問題。有人預言,19世紀爭煤,20世紀爭油,21世紀可能爭水。
作為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目前,世界上已有120多個國家在運用海水淡化技術獲取淡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廠1.3萬多座。2008年全球海水淡化總產量已達到日均6348萬噸,全球海水淡化工程總投資額達到248億美元,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長。
中國也屬於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並且水資源分布不均,大量的淡水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僅為南方的1/4,可以說,整個淡水資源形勢不容樂觀。
截至2009年,中國海水淡化實際產水量日均24萬噸,年海水直接利用量近500億立方米。主要用於解決沿海城市工業用水和海島生活用水,用於市政供水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尚屬空白。
經過多年的科技攻關,中國在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海水利用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技術經濟日趨合理。部分技術如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目前中國海水淡化已基本具備了產業化發展條件。
未來20年內國際海水淡化市場將有近700億美元的商機。中國未來會有幾十億美元的市場。過去海水淡化產業關注的熱點在中東地區和歐洲西班牙等地,但現在英國、法國、新加坡、丹麥、日本等國家的海水淡化企業紛紛來到中國,從事技術、投資和建設活動。目前,中國市場成為國外海水淡化產品裝備製造集團的重要戰略市場。
相比南水北調,對於北方沿海地區,海水淡化在中國更具有現實價值。在我國國家政策和規劃先行的背景下,未來我國的海水淡化市場面臨著巨大的機遇。

❷ 海水淡化去鹽技術為何如此的難

首先,目前海水淡化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主要分為膜法和熱法兩大類。通俗點說,膜法就是過濾,利用外界(裝置中的高壓泵)施加的高壓,把海水中的淡水擠到反滲透膜的一側,無機鹽等組分留在膜的另一側。而熱法則是蒸餾,你就想像吧,類似於一口大鍋蒸啊蒸,然後純水變成水蒸氣蒸出去了再冷凝得到淡水。當然實際中這個鍋的設計要麻煩一點…

海水淡化在中東地區發展的非常成熟。以色列、沙特等地方的海水淡化廠多如牛毛,技術也很先進,無論是工程能力還是技術研發能力都值得我們學習,目前世界上總規模、單機規模最大的膜法、熱法工程都在那邊。膜法最大規模已經達到近64萬噸/天…而且,淡化水是和其他水源一起混合,進入市政管網的。也就是說,辣么多居民,都在喝淡化水。

當然,日本、韓國、新加坡也都有一些很不錯的公司。目前在我國,熱法以低溫多效為主,最大規模是天津北疆電廠搞的,20萬噸/天,但目前沒有開足馬力;膜法就是反滲透了,最大規模是天津大港新泉(新加坡凱發搞的),10萬噸/天,這個也沒開足馬力。其他的也還有,但總體來說這兩個算是比較典型的大型淡化工程了,運營的也還都不錯。

熱法能耗主要是蒸汽和電力,其中蒸汽又很貴,一般來說,熱法淡化都是和電廠共建的,因為電廠有很多廢熱可以利用,這樣就降低了蒸汽的成本。膜法主要就是耗電了,畢竟需要高壓泵呼呼呼不停轉。

二者都需要大量設備投資。總的算下來,淡化水噸水成本4-6塊錢吧。膜法裝置佔地小,好挪,操作也便利,所以現在市場中用的相對多一些。從技術上來說,海水淡化是很成熟的。當然國產化率目前還差點事兒。


單純說點技術上的現有問題吧。

一是國產化率比較低。超濾膜做得還可以,但真用起來和國外的膜還是有點差距。至於能量回收和反滲透膜嘛,那基本就全得靠進口了。這個確實要努力。

典型海水淡化廠設計

兩種最常用的淡化技術是逆滲透(全球淡化能力的47.2%)及多級閃蒸(全球淡化能力的36.5%)

我們大體認為容易的話,主要是因為蒸餾法,高中化學實驗室常用之制備純水的方法之一。看起來也沒啥難度,但是其實不是,商用的話有點麻煩

逆滲透的水是目前水處理中最干凈,水中除水分子外無任何礦物質或金屬。導電性差。



多級閃蒸,是一種海水淡化方法。強調多級和閃蒸,其裝置由多個閃蒸室組成的.

以減壓方式降低沸點,並產生蒸汽,再將蒸汽冷凝後即可製得淡水。由於此方法並沒有使含鹽水真正沸騰(僅是表面沸騰)與熱傳表面積接觸,可以大幅改善因蒸餾產生的積垢問題

於 1950 年代即已有商業化規模


為什麼感覺海水淡化那麼難?

科技 難度其實不大,但是估計是效益不高,建立一個淡水加工基地,其實不是那麼容易的

海水淡化去鹽技術已經很穩定,【難】的是成本難以再降低。

目前技術主要分兩類,薄膜逆滲與蒸餾法,其中又以薄膜逆滲技術成本效能更高。

世界各地缺水的地方,如中東多國一早已廣泛採用海水去鹽淡化來提供食用水,東南亞方面新加坡目前有兩個海水淡化廠每天總共可處理約50萬噸,今年底第三個海水淡化廠投產,加上裕廊島第五個海水淡化廠,預計2020年每天可生產大約90萬噸凈水,約佔新加坡一半淡水供應。而目標是在2060年時,新生水和淡化海水的產量佔用水量的85%。

從以上可見海水去鹽技術走向成熟,難度已攻克,現階段是如何降低成本的問題。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體重要組成成分,是世界上最廉價的「葯」。

水對人體有著重要的生理作用,以此補充適量水分對 健康 十分有利。人體對水的需求量因年齡、體重、氣候及運動強度等因素而異。

總體來說:成年人一天需要補充1500~2800mL的水,以補充因排尿、呼吸、出汗等人體丟失的水分。

而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直接飲用水獲取的,還有一部分通過飲食、新陳代謝獲取。除了人體所需,日常生活和生產作業也都離不開水。因此,水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生活水平和工業生產。

可是,如此重要的水並不總是滿足人類的需求。地球上淡水的分布與經濟和人口的分布之間十分不均衡,其中, 貝加爾湖擁有地球地表淡水儲量的20%;積雪覆蓋,人跡罕至的南極擁有地球淡水儲量的72% 。

種種原因之下,世界多個國家或地區處於嚴重的缺水狀態之下,其中就包括我國和中東地區,以及非洲。

為了結束我國南北淡水分布不均,北方水資源短缺的狀況,國家實施了「南水北調」這一浩大的工程。而對於中東那些缺水但不缺石油不缺錢的國家,有心而無力,只能變著法子的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比如從南北極海運冰川、海水淡化等。

耗資巨大的海水淡化,收效甚微

早在400多年前,英國王室就曾懸賞徵求經濟有效的海水淡化方法。

在16世紀的歐洲,已經有人嘗試著從海水中提取淡水,以滿足長期海上航行對於淡水的需求。

但礙於科學技術的落後,那是的海水淡化只能滿足少數人的日常所需,無法大型化、進行工業化生產。

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隨著水資源危機的加劇,海水淡化得到快速、長足的發展,世界各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海水淡化技術,以求找到經濟高效的工業化方法。

世界上第一座海水淡化工廠於1954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弗里波特建成並投入使用,並且目前仍然在為市民提供生活用水。

海水淡化技術發展至今,已有超過20餘種方法,包括反滲透法、低多效、多級閃蒸、電滲析法、壓汽蒸餾、露點蒸發法、水電聯產、熱膜聯產等。

從大的分類來看,主要分為蒸餾法(熱法)和膜法兩大類,其中低多效蒸餾法、多級閃蒸法和反滲透膜法是全球主流技術。

反滲透膜法具有投資低、能耗低等優點,但海水預處理要求高;多級閃蒸法具有技術成熟、運行可靠、裝置產量大等優點,但能耗偏高。

原理不難省錢難

海水淡化在很多人的觀念看法中,很簡單,的確,海水淡化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把海水中的鹽分及其他各種影響直接飲用的物質藉助物理或化學方法分離出去。

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蒸餾,藉助海水中不同物質的揮發性不同,將水分蒸發出來,然後再冷凝,得到純凈水。這個方法從可行性角度考慮,可以;但如果從經濟性角度考慮,能耗偏高。

因此,具有投資少、能耗低等優點的反滲透膜法在這個以經濟利益為本的 社會 成為發展的主要方向,它的能耗僅為蒸餾法的1/40。

反滲透法利用到氫鍵理論、優先吸附-毛細孔流等理論,涉及到分析化學、材料化學、流體力學等多個學科。由於需要在高壓中進行,對於半透膜材料的要求很高。

其中預處理系統視原水的水質情況和出水要求可採取粗濾、活性炭吸附、精濾等。為了保護反滲透膜、延長其使用壽命,精濾這一步驟必不可少。

另外,復合膜對水中的游離氯非常敏感,而海水中又含有大量的氯,因而預處理系統中通常都配備活性炭吸附。

科技 讓生活更美好

與直接從地表或者地下獲取淡水相比,海水淡化的成本較高、前期投入大,成本回收周期長,但隨著技術的革新及生產方式的轉變,目前淡化海水的成本已降到4-5元/噸,經濟可行性已經大大提升,使得「水比石油貴」這一尷尬現象在中東少數地區已經不復存在。

其中,不缺石油、天然氣的中東土豪沙烏地阿拉伯不但財大氣粗,在海水淡化上可謂是下足了老本,其擁有全球24%的海水淡化能力。此外, 位於阿聯酋的傑貝勒阿裏海水淡化廠第二期是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廠,每年可產生3億立方米淡水。

考慮到未來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以及經濟、 社會 快速發展帶來的對淡水需求量的日益增長等因素,淡化海水會進入更多平常百姓的家庭之中。同時,未來海水淡化產業有望出現爆式增長,前景廣闊。

海水淡化去鹽技術並不難,而是成本太高!

如上圖所示,海水淡化的原理主要要經過水泵抽海水、疊片過濾器過濾、多介質過濾器過濾、精密過濾器過濾、反滲透過濾器等過濾以後,就可以變成淡水了!據阿聯酋等國的經驗,這樣海水淡化一噸的費用大約需要4—6元人民幣!雖然看起來,這個價格和北京居民階梯水價的最低檔的5元一噸差不多!但是這是海水淡化廠的成本價!根據自來水成本價僅為出廠價一半來看,這樣海水凈化成的淡水其銷售價格應該在8元至12元,基本要比現有水價翻倍!

其次,自來水都是在當地建有處理廠,因而其運輸成本並不高。而按中國的地理特徵,東部沿海地區其實缺水的並不多,而西部很多區域卻非常缺水。但是如果要建設輸水工程,成本就很高了,不僅其輸水線路需要高額投資(參考南水北調工程2000億以上的預算)。同時由上圖可以看出,中國沿海地區都是平原,海拔較低,但是西部地區都是高原,這樣還必須利用水泵來把水抽到西部,這個成本就會大幅度上升!估計這樣的淡化水的成本預計至少在20元/噸,甚至更多!

總之,海水淡化技術已經很成熟,但是淡化過程需要較高成本。而鑒於中國的地形特點,運輸成本就可以說是奇高。因此海水淡化不能成為我們淡水的主要來源!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化相信海水淡化將變得越來越簡單而且更加高效、實用。

雖然海水中含有多種礦物,但卻很難將其中一種分離出來。不過現在,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的一組科學家們研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海水淡化技術,它不僅能讓通過該種技術出來的海水能夠飲用而且還能收集到可用於電池生產的鋰離子。

而這一技術的關鍵就是金屬有機框架(MOFs),其擁有任何已知材料的最大內表面積。從理論上來講,這樣一種材料光一克展開後能夠覆蓋一個足球場,同時其復雜內部結構能使MOFs是捕捉、儲存和釋放分子的完美對象。最近的研究發現,這種材料能讓MOFs在碳排放海綿、高精度化學感測器和城市水過濾器找到運用。

眼下最常用的水過濾技術則是反滲透膜,其原理相當簡單:膜的孔隙能讓水分子通過但對於大部分污染物則不行。然而這一技術的一大問題就在於其需要相對較高的壓力將水壓過去才行。

但MOF膜卻擁有更強的選擇性和高效性。來自莫納什大學、CSIRO和奧斯汀德州大學的科研人員就研發出了這樣一種膜。這一設計靈感來自於生物細胞膜的「離子選擇性」,它能讓特定的離子通過。除此之外,這種過濾膜還不需要像反滲透膜那樣需要強大的外力。

除了干凈的飲用水之外,MOF膜還能收集到鋰離子。由於全球電子和電池對鋰的需求量非常高,而海水中富含有大量的鋰離子,所以MOF膜的誕生是一個好消息。

此外,這種技術還將能應用到工業廢水的過濾。

這項研究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志上。

理論上,海水把鹽和淡水分離的技術確實非常簡單,比如沿海曬鹽場以及海水蒸餾技術都只是簡單的物理技術,但海水淡化的難點並不是分離技術,而是分離加收集所投入的成本與回報不成正比。 我們先以海水曬鹽來舉例,基本上全世界海水曬鹽的方法,都是將大片海水引入鹽田,直接經過太陽高溫直射,海水蒸發以後,留下的結晶體便是鹽分,再經過相關的凈化技術,得到的就是白花花的食鹽。在這過程中,因為海水在蒸發時,鹽分子體積更大不會隨著水分子同時蒸發,所以只要有足夠的溫度,鹽分和水分就可以進行分離,溫度是唯一的要求。 從曬鹽技術上來看,似乎將鹽和水分離並沒有什麼難題,但曬鹽的過程當中是太陽直射,收集的是鹽而不是淡水,兩者有天壤之別。如果在曬鹽場上方放一塊玻璃,也可以得到凝結的淡水水珠,但是數量十分有限,根本緩解不了地球淡水的需求,而且人類使用淡水的總量也遠遠高於鹽,這就需要供海水蒸發的溫度更高,范圍更大,人類發明的設備就運營而生了,但有設備就要有成本。 一般沿海區域,建幾座小型的海水淡化廠,也基本能滿足周邊生活、生產的需求,而全世界90%以上的地區都缺水,尤其是內陸缺水更甚。本身海水淡化設備投入的成本就很大,如果再加上海水運往內陸,這其中的運輸成本更高,說白了就是水資源與地球其他資源互換的條件下,對其他資源的損失太過巨大,損失與收獲不成正比,在更加經濟的設備發明之前,海水淡化始終不會成為淡水重要來源。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我們公司在北非做過一個大型的海水淡化廠項目,設計和反滲透膜都是新加坡人做的,我公司做施工。

海水淡化技術現在已經很成熟,主要包括反滲透膜法和熱蒸發法兩種。

由於海水中的很多無機鹽無法通過化學反應沉澱下來,人類在解剖動物內臟時,發現一些動物的腸胃上有一層膜,這層膜能阻止無機鹽進入體內,進一步研究後發現,這種膜的過濾機制主要在於滲透壓,即淡水能通過這層膜進入滲透壓低的一邊,含鹽量高的海水卻不能,為此,人類又開始研究了這種膜的化學結構與成分,目前已經得到了逐步破解,然後就生產了這種膜,用於海水淡化,但由於至今沒有完全破解這種膜的化學結構和成分,所以,還無法達到動物膜的效果,再者,對於這種膜的再生,仍處於起步階段,因為無法再生,在使用一段時間後,由於膜被一些無機鹽和雜質堵塞,只能更換,並且,膜在使用過程中,由於逐步被堵塞,產水量也是逐漸下降的。由此導致海水淡化成本居高不下,不過相信人類最終能徹底攻破難關,使海水淡化技術能變得常用。

熱蒸發法技術很簡單,就是加熱讓淡水從海水中蒸發出來,然後收集起來,這個工藝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成本比膜技術要高,一般小型的海水淡化廠採用。

中國也在研究反滲透技術,並且在天津、山東等地建得有廠,南海的一些島嶼上,安裝有一些海水淡化設備,滿足駐軍人員的生活所需。

可以預見到的是,如果海水淡化技術被完全攻破,中國可能可以從渤海灣調水去內蒙和西北,改善那裡的生態環境,這種方案比從青藏高原引水好多了,對環境的影響也小,而且不會引起印度、孟加拉國等鄰國的爭議。

海水淡化也稱海水化淡、海水脫鹽,指將水中的多餘鹽分和礦物質去除得到淡水的工序,從海水中取得淡水的過程即被稱為海水淡化。海水淡化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水質好、價格漸趨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鍋爐補水等穩定供水。現在所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海水凍結法、電滲析法、蒸餾法、反滲透法,目前應用反滲透膜的反滲透法以其設備簡單、易於維護和設備模塊化的優點迅速佔領市場,逐步取代蒸餾法成為應用最廣泛的方法。

世界上淡水資源不足,已成為人們日益關切的問題。有人預言,19世紀爭煤,20世紀爭油,21世紀可能爭水。

作為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到2006年,世界上已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應用海水淡化技術,全球海水淡化日產量約3775萬噸,其中80%用於飲用水,解決了1億多人的供水問題。

「向海洋要淡水」已經形成了方興未艾的產業。截至2006年底,中國日淡化海水能力接近15萬噸,比上一年翻一番。中國在反滲透法、蒸餾法等主流海水淡化關鍵技術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3000立方米/日低溫多效海水淡化工程,以及5000立方米/日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海水直流冷卻技術已進入萬立方米/小時級產業化示範階段。中國海水淡化成本逐步下降,已接近5元/立方米。

中國海水淡化雖基本具備了產業化發展條件,但研究水平及創新能力、裝備的開發製造能力、系統設計和集成等方面與國外仍有較大的差距。當務之急是盡快形成中國海水淡化設備市場的完整產業鏈條。圍繞制約海水淡化成本降低的關鍵問題,發展膜與膜材料、關鍵裝備等核心技術,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淡化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和新產品,提高關鍵材料和關鍵設備的國產化率,增強自主建設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的能力。

未來20年內國際海水淡化市場有近700億美元的商機,中國應佔有充分份額。根據全國海水利用專項規劃,到2010年,中國海水淡化規模達到每日80萬至100萬噸,2020年中國海水淡化能力達到每日250萬至300萬噸,尤其是國家積極支持海水淡化產業,自2008年1月1日起,企業的海水淡化工程所得免徵所得稅。中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海水淡化難,難的是規模化,也就是大規模的進行海水淡化用於人類生活及生產。海水中不僅僅是鹽(氯化鈉)還有其他鹵族元素和金屬離子比如鎂鹽、鈣鹽等,小規模蒸發冷凝就可以獲得淡水,大規模則要考慮析出物的後期處理。當然還有效率,成本等。

❸ 缺水的新加坡是如何保障國民飲水問題的

新加坡這個國家的淡水資源非常的少,但是新加坡這個國家非常的富有。解決淡水問題新加坡主要採取兩種手段,一種是處理污水,經過凈化的污水可得達到食用的標准。另一種就是從其他的國家進口淡水。

當然新加坡在解決水資源問題最重要的手段還是進行購水,這樣才是國家用水的主要途徑,畢竟要解決一個國家的用水問題不能只靠人工處理來解決。馬來西亞的水資源比較豐富,是新家坡主要的進水的國家之一,當然平時新加坡人也在鼓勵的節約用水,所以新加坡出台了相關的政策,新加坡人民知道水資源的珍貴。

❹ 海水淡化技術最好的國家

海水淡化技術最好的國家是以色列。

以色列擁有250家水科技公司,是世界上擁有最多水處理公司的國家。這主要由於其地理環境決定。

以色列阿什科隆淡化廠是世界第一個超大產水量海水反滲透(SWRO)淡化廠,每日產水量40萬立方米。其主要技術系統就包括IDE專有的壓力中心設計、三根管路取水、能量回收系統(ERS)和獨特的脫硼系統。

2010年竣工的海德拉淡化廠就以每日產水量52.6萬立方米成為世界最大的海水反滲透(SWRO)淡化廠。IDE在海德拉工廠的設計中採用了專有的三中心(泵中心、膜中心和能量回收中心)、串聯的硼處理和其他技術來降低能量需求和提高整體效率。

2013年開始運行的 索萊克淡化廠以每日產水量62.4萬立方米成為繼海德拉之後又一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反滲透海水淡化廠。索萊克水廠採用創新設計的突破性技術,在大型水廠中引入16英尺膜組件垂直布局。

以垂直方式排列的16英寸膜組,能有效減少反滲透設備的佔地面積。該技術有助於縮小反滲透設備所需建築物的規模,縮短布線和布管的長度,從而降低資本費用和提升運營效率。這種獨特的陣列技術使得膜安裝更便捷,操作更安全,因為操作人員不會暴露於壓力容器的埠。同時,由於膜和介面的數量減少,反滲透設備的可用性顯著提升。

而與其他海水淡化公司不同的是,IDE Technologies更注重如何在建廠或生產上壓縮成本。IDE不是生產「膜」的廠家,而是有設計、使用的經驗。海水淡化廠是一個整體,不是部件,這就好比買汽車,不能一味地追求發動機,而是要看整體配置、綜合成本。

如何把這些部件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確保經濟、高效、穩定運行和低水價,才是一個成功的海水淡化廠最需要的技術和經驗,而這恰恰是IDE的核心競爭力。

比如海德拉每年可生產1.27億噸的凈水,足夠提供全以色列5%的凈水。而海德拉淡化廠的建廠成本約4.2億美元,其中政府出資2.6億美元。但某個澳大利亞悉尼海水淡化廠,產量比海德拉略少,可建廠成本卻高出其4倍以上。

❺ 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及能耗

其實具體的太長了,不好粘貼,所以我只粘了概況,具體資料下面有鏈接,自己點過去看

地球表面2/3的面積被水覆蓋,但水儲量的97%為海水和苦鹹水,這些水是很豐富的。但是,要利用海水必須經過淡化。目前,全世界有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採用海水或苦鹹水淡化技術取得淡水。據統計,海水淡化系統與生產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亞洲國家如日本、新加坡、韓國、印尼與中國等也都積極發展或應用海水淡化做為替代水源,以增加自主水源的數量。海水淡化的技術主要有蒸餾、凍結、反滲透、離子遷移、化學法等辦法。海水淡化雖然耗電耗能,成本很高,但是意義重大。有人估計,海水淡化可能是21世紀誕生出的一種新型的生產淡水的未來水產業。就目前經濟技術水平而言,海水淡化的成本還是比較高的。
第一個海水淡化工廠於1954 年建於美國,現在仍在得克薩斯的弗里波特(Freep-ort)運轉著。佛羅里達州的基韋斯特(Key West)市的海水淡化工廠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它供應著城市用水。
表面看海水淡化很簡單,只要將鹹水中的鹽與淡水分開即可。最簡單的方法,一個是蒸餾法,將水蒸發而鹽留下,再將水蒸氣冷凝為液態淡水。這個過程與海水逐漸變鹹的過程是類似的,只不過人類要攫取的是淡水。另一個海水淡化的方法是冷凍法,冷凍海水,使之結冰,在液態淡水變成固態的冰的同時,鹽被分離了出去。兩種方法都有難以克服的弊病。蒸餾法會消耗大量的能源,並在儀器里產生大量的鍋垢,相反得到的淡水卻並不多。這是一種很不劃算的方式。冷凍法同樣要消耗許多能源,得到的淡水卻味道不佳,難以使用。
1953年,一種新的海水淡化方式問世了,這就是反滲透法。這種方法利用半透膜來達到將淡水與鹽分離的目的。在通常情況下,半透膜允許溶液中的溶劑通過,而不允許溶質透過。由於海水含鹽高,如果用半透膜將海水與淡水隔開,淡水會通過半透膜擴散到海水的一側,從而使海水一側的液面升高,直到一定的高度產生壓力,使淡水不再擴散過來。這個過程是滲透。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要得到淡水,只要對半透膜中的海水施以壓力,就會使海水中的淡水滲透到半透膜外,而鹽卻被膜阻擋在海水中。這就是反滲透法。反滲透法最大的優點就是節能,生產同等質量的淡水,它的能源消耗僅為蒸餾法的1/40。因此,從1974年以來,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不約而同地將海水淡化的研究方向轉向了反滲透法。
在新興的反滲透法研究方興未艾的時候,古老的蒸餾法也改弦易轍,重新煥發了青春。常識告訴我們,水在常溫常壓下要加熱到100℃才沸騰,產生大量的水蒸氣。傳統的蒸餾法只考慮了通過升高溫度獲得水蒸氣的方式,耗能甚巨。而新的方法是將氣壓降下來,把經過適當加溫的海水,送入人造的真空蒸餾室中,海水中的淡水會在瞬間急速蒸發,全部變成水蒸氣。許多這樣的真空蒸餾室連接起來,就組成了大型的海水淡化工廠。如果海水淡化工廠與熱電廠建在一起,利用熱電廠的余熱給海水加溫,成本就更低了。
現在世界上的大型海水淡化工廠,大多採用新的蒸餾法。在西亞盛產石油的國度,往往土地「富得流油」,卻打不出一口淡水井。水比油貴的現實,使海水淡化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西亞的海岸線上。1983年,西亞第一大國沙烏地阿拉伯在吉達港修建了日產淡水30萬噸的海水淡化廠;在另一個西亞國家科威特,現在每天可以生產淡水100萬噸。波斯灣沿岸地區,有的國家的淡化海水已經佔到了本國淡水使用量的80%—90%。

❻ 只有海水沒有淡水的新加坡是如何保障人民的飲水呢

     地處島國,四面環海,新加坡最不缺的就是海水。所以在解決水的問題上,新加坡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淡化海水。2005年9月,大士新泉海水淡化廠項目正式啟動,為新加坡開辟了一項新的水源。該廠每天可生產13.6萬立方米的淡水,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反滲透技術的海水淡化廠之一。

反滲透法淡化海水示意圖

盡管新加坡科技發達,技術先進,海水淡化不成問題,但是海水淡化的成本卻是一個不能不考慮的現實問題,畢竟這是一項涉及到子孫後代的宏大工程。所以海水淡化只能是其中一個選擇,即解決應急問題或者部分問題,但不能解決新加坡用水的全部問題。

     新加坡政府解決水資源問題的第二種方法,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回收所有的工業和家庭生活廢舊水,然後經過各種過濾和消毒,使其達到可以飲用的水標准,即所謂的新生水。新生水是將處理過的用後回收水經先進的膜技術進一步凈化而產生出來的,通過了6.5萬次的科學測試檢驗,不僅超純凈,而且超越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標准。目前新生水主要供應給工商業用戶使用,由於其高度純凈,所以是高質量晶片廠的理想用水。另有少量(5%左右)的新生水被注入國家蓄水池(庫),與其它生水混合,最後再處理成飲用水。
新加坡政府解決水問題的第三個措施就是充分利用新加坡天然的地理優勢,把熱帶雨林氣候帶來的一年四季充沛的雨水轉化為飲用水。

     在採取各種措施擴大水源、增加水量的同時,新加坡政府還想出各種辦法讓民眾親水、愛水,以保護自己有限的水資源。如政府出資把各個大型的集水區改建成無污染、環保型的水上游樂中心和水上公園;街邊和道路兩旁的蓄水溝也都用花草裝點的更加漂亮。換句話說,就是新加坡本地的大小河流將來都有可能成為供水來源,政府採用「雙用海水淡化器」技術,利用靠近海岸線的小河小溪的水源生產用水。「雙用海水淡化器」的原理是在感應水源的鹽性後,自動啟動海水淡化程序或新生水處理程序。另外,隨著集水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居民住家附近的溝渠也會成為集水點,因此,政府時刻提醒居民為了自己能喝上潔凈的飲用水,一定要保持周圍水源的干凈。

從這個城市規劃模型上可以看出,以前環繞城市的海水灣已經完全成了淡水集水區。

     到了2060年,預計新加坡的人口將達到650萬至690萬,那時全島的用水量將從目前的每天3.8億加侖增加到7.6億加侖,是目前的兩倍。

❼ 請說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海水淡化技術是哪種,以及其優缺點

在已經開發的20幾種淡化技術中,蒸餾法、電滲析法、反滲透法達到了工業規模的生產應用。

電滲析淡化法是使用一種特別製造的薄膜實現的。在電力作用下,海水中鹽類的正離子穿過陽膜跑向陰極方向,不能穿過陰膜而留下來;負離子穿過陰膜跑向陽極方向,不能穿過陽膜而留下來。這樣,鹽類離子被交換走的管道中的海水就成了淡水,而鹽類離子留下來的管道里的海水就成了被濃縮了的鹵水。

反滲透淡化法更加絕妙。它使用的薄膜叫「半透膜」。半透膜的性能是只讓淡水通過,不讓鹽分通過。如果不施加壓力,用這種膜隔開鹹水和淡水,淡水就自動地住鹹水那邊滲透。我們通過高壓泵,對海水施加壓力,海水中的淡水就透過膜到淡水那邊去了,因此叫做反滲透,或逆滲透。

蒸餾法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我們在實驗室里制備蒸餾水的原理。把海水燒到沸騰,淡水蒸發為蒸汽,鹽留在鍋底,蒸汽冷凝為蒸餾水,即是淡水。這種古老的海水淡化方法,消耗大量能源,產生大量鍋垢,很難大量生產淡水。現代多級閃急蒸餾淡化使古老的蒸餾法煥發了青春。水在常規氣壓下,加熱到100℃才沸騰成為蒸汽。如果使適當加溫的海水,進入真空或接近真空的蒸餾室,便會在瞬間急速蒸發為蒸汽。利用這一原理,做成多級閃急蒸餾海水淡化裝置。此種淡化裝置可以造得比較大,真空蒸發室可以造得比較多,連接起來,成為大型海水淡化工廠。這種淡化工廠,可以與熱電廠建在一起,利用熱電廠的余熱加熱海水。水電聯產,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現行大型海水淡化廠,大多採用此法。如果太陽能蒸發淡化法能夠投入實用,古老的蒸餾淡化技術又上一個節能的新台階。

目前,海水淡化基本上也已經形成新興產業部門。1975年,全世界海水淡化日產量達200萬噸。此後,以每兩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 1975年,香港建成一個日產18萬噸的海水淡化廠,在當時屬於世界先進的淡化廠。1983年,沙烏地阿拉伯吉達港建成日產30萬噸海水淡化廠。科威特海水淡化能力日產100多萬噸。中東盛產石油的富國,人民生活用水基本上已可完全依靠海水淡化來供應。
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7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2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3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7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7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2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8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40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0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