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為什麼會分男校
1. 新加坡維多利亞男校的情況 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很重要!!(知情者請進)謝謝大家~
你好我是在新加坡的留學生。
不說廢話直接進入正題。
1、維多利亞男校是初中,維多利亞初院是高中,但新加坡的任何高中都是男女混校,而新加坡不存在第三個維多利亞學校。
2、想上大學你需要先考到高中才行。
3、男校中有女老師,絕不可能有任何女學生。
4、新加坡不是中國,沒人把你鎖在校園或宿舍里不讓你出去。不上課的時間都是你的自由時間,沒人會限制你,但可能要求你幾點之前必須回宿舍之類的。初中的話下午2:40准時放學,高中每天放學時間不一樣最晚下午4點。
5、既然你說的是維多利亞男校,那麼考大學便無從談起。
6、世界一流大學當然遍布全球。想去美國還是必須有SAT成績,在英聯邦的話你在新加坡的考試就夠了。
有問題追問。
2. 關於新加坡中學留學
新加坡中學有兩個學期,1月跟7月開學。但是你只能在1月入學。因為從中三開始就是O Level course,整整兩年,不可以插班,至少我讀的學校不可以。
中學的話,最好的是萊福士書院(男校)、萊福士女校、華僑中學(男)、南洋女中四所,英文不好的話,前兩個基本不用考慮,後兩個也有相當的困難。在這四所學校之後,還有我讀過的新加坡女子中學、德明中學(混校)、四德女中、立化中學(混)等幾所不錯的學校,如果能進這些學校,基本上前途還是相當有保證的。
在以上的學校下面,還有一個檔次的學校,也都不錯。再之後就是些以地名開頭的學校了,那些叫做neighbourhood school。如果去那裡的話,基本上,如果很努力,大概可以進高中,高中在繼續努力,大概可以進大學,大概這樣。
英語的話,主要是擴充單詞量,加強語法、句型。新加坡的英語考試只有閱讀跟作文兩項,但難度相當大,連英國都承認新加坡屬於英文水平比較高的地方。所以如果你只是一般的初二水平,英文就要大幅度提高。多讀英文書報有些幫助。
至於上課的英文,只要你平常的英文關過了,上課就很容易適應了。老師通常也不用什麼很難懂的句型,比較專業的單詞,通過學習很快也可以掌握。說白了,你只要達到可一看懂課本,可以把知識內容用自己的話大概說出來,就可以了。
他們的科目不會很奇怪,不過文理雙修,理科比較重要。中三大概比國內的初二水平差不多,中四讀完之後,大概比國內的初三多一些而已。如果你在國內成績過關的話,這邊沒什麼大問題。主要是需要適應環境而已。
如果你的親人在這邊,你可以看看課本。中二的課本要看看,因為他們的考試會考那裡的指示。也要看看中三、四的課本,給自己一個准備。基本上,中三、四兩年都是用同一本書。
加油。
3. 請問新加坡的英華初院Anglo-Chinese Junior College (ACJC)分不分男校女校的那如果要考會不會很難呢
不分男校女校
這個學校在新加坡算比較好的JC了
僅次於raffles 華中 和 NJC
至於學費 公立JC的學費都是教育部統一規定的
私立的話就貴一些 大概1200新幣左右
ACJC不知道是公立還是私立
考試應該是有一定難度的
畢竟是很好的學校
4. 在新加坡讀小學是讀公立的還是私立的好
不考慮費用的情況下,當然推薦上政府學校(公立小學)比較好。
新加坡的小學分為4種:1、自主學校。2、政府學校。3、國際學校。4、私立學校。自主學校就是貴族學校,一般只有本地的有錢人能送孩子去上。政府學校就是公立學校,留學人士推薦上公立學校,因為公立學校是允許母親陪讀的。國際學校則不允許母親陪讀。
新加坡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允許2-16歲小童留學的國家,教育質量世界有名,而且整個教育體系實行中英雙語教育,不用擔心孩子不適應。最重要的是新加坡是英屬殖民地,其學歷,英國也認同,很多學生以新加坡為跳板,進入歐美名校。
5. 明年想到新加坡留學,想了解新加坡的教育政策(要求詳細的)
Anw1:不了解馬來西亞的情況
Anw2:新加坡中學科目有:A-math,E-math,English,HMTL,Physics,Chemistry,Social study, history, Geography, Biology, English lit , Chinese lit 。 大概是以上這些,不過要學哪些是自己選擇的,如果是獎學金生,一般要選8科或以上。中3開始有獨立的3課science(bio,chem,phy)。 至於沒科程度,不清楚。但是我也是獎學金生,然後我所在的學校的馬來西亞的scholar成績都還不錯,所以應該差不多吧。 上午7:30升旗,8:00開始上課。 一般周一,周二11:00-11:30有半小時的recess。然後下午再上兩節課。但根據cca不同,回家時間也就不同。cca一般一周是三次左右。每周有一天下午會有EFL,根據學校的不同應該情況也不一樣。 周三是11:30的recess,然後下午上兩節課後是CI,相當於是班會。 周四是10:30的recess,下午上三節課。周五11:00recess ,12:30放學。
Anw3:學生不能從事政治的活動之類的,不能喝酒,抽煙或者進出不能進的場所。 18歲成年。好像沒有明確要求,但是如果是考獎學金來讀書,不能工作。
Anw4:這就真正是每個人情況不一了,大概平均是一個月500新幣。
Anw5: 如果是考起獎學金,有免費宿舍。
Anw6:有分, 有男女混校,還有男校,女校。有些學校有「直通車」---也就是不用 o level也可以直接讀該學校的JC。
6. 關於新加坡!
朋友,我也是去過新加坡待了很N久,這個國家東西不想多說,隨便搜搜有的是,而且相信你也知道的很多,說點實際的吧:
1.你去新加坡是讀書嗎?
2.聽你口氣說去面試,是不是申請了這邊的公立大專,還是那兩所本科?可以說清楚好幫你看看,呵呵。
3.不過,如果是公立的學校,不管大專還是本科那都還好,起碼是很正規的。
4.如果是私立,那文章可就多了,老子是吃過虧的人,現在一樣照混了過來。
5.真是去留學的話,可以詳細聊聊 ,實在有很多可以分享的,玩樂也是,呵呵
最後,那邊的官方語言雖然是英語,但是完全不用擔心,講國語是可以通行全國的,你所說的英語面試,告訴你,別嚇著自己,越是正規的學校,口語面試越是人性化的,人家都是很牛的外教,才不會刻意刁難我們這些英語的菜鳥,你只要把自己基本情況准備好,求學動機,大概的學習方向之類的英語弄熟點,到時千萬不要緊張,慢慢說,人家都是說的很簡單很清晰的,你不要太卡就好了。
反正我所知道的身邊的人去參加公立大專面試,都是很容易的,沒你想的那麼恐怖,只是那個入學考試和以後全英教學,做作業之類的,那個英語就比較難,而且比較難過,一學期掛三科那就完蛋了,但是這里公立學校的獎學金是想但誘人的,如果你成績好,前30名,那既可以免去70%的學費還可以每月領到一大筆的獎學金,是政府補貼給你生活用的,一般5000-7000人民幣左右,不過要簽合同,你畢業後要留在那裡工作3到5年,期間可以申請綠卡,但是想畢業就回來那就得補回學費.......
再給你一個必須記住的論壇網站吧《http://bbs.sgchinese.com/》,這里都是自己人,是早年中國都留學學子弄得,你在新加坡遇到所有問題,前人們都知道,在這里都可以找人咨詢,在外靠朋友啊!
PS:在那裡不要隨意簽合同,一定要自己弄明白再簽,不然很吃虧的。
7. 請大家談談對於男女分校的看法(關於新加坡留學)。
1、女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環境,在這個純女生的環境里,許多女孩變得大方自信,她們不會因為天性害羞失去表現和發言的機會。 2、男女在腦部胼胝體形態上的差異導致了男女智力特長方面的差異。最常見的是,在大學校園里,往往理工科男生居多,而文科藝術類專業是女生天下。所以在培養上也該區別對待
8. 介紹新加坡
很久以前,新加坡原地名為淡馬錫,也就是水鎮的意思。後來,有一個來自印尼蘇門答臘的王子航海經過淡馬錫,誤認一隻老虎為獅子,就將淡馬錫改名為新加坡,在印度語(當時,東南亞一帶信號奉印度教)中,新加坡的意思是獅城。
英國為了抗衡荷蘭在東南亞的勢力,派萊福士找尋一個港口基地。在1819年,萊福士與隨從登入新加坡,從此改變了新加坡的歷史。
十九世紀,英國發展新加坡為一個港口與 貿易城市,新加坡處在中國與印度(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之間,也因為港口與貿易帶來了各地移民,其中以中國人最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以新加坡為基地試與日軍抗衡,結果英軍大敗,日本以少勝多,佔領了新加坡三年八個月。新加坡人終於意識到只有獨立才可生存。在1965年,經過許多風風雨雨,新加坡在李光 耀的帶領下終於成立了新加坡共和國。之後,新加坡也從一個貿易港口國改造成為一個以工業為主要經濟支柱,服務業和貿易為副的經濟強國。
歷史上最早有關新加坡的記載是在公元3世紀。當時中國人把新加坡稱為蒲羅中(意為「半島尾端的島嶼」)。當時,人們對新加坡知之甚少。這一事實卻掩蓋了新加坡多姿多彩的過去。到了14世紀。新加坡已成為強大的Sri Vijayan帝國的一部分,人們稱之為淡馬錫 (Temasek)(意即「海城」)。
這一名稱與第3世紀的稱謂同樣貼切。長期以來,不斷有中國帆船、印度船、 阿拉伯獨桅帆船、葡萄牙戰艦和武吉士人的縱帆船造訪座落在馬來半島南端、作為航海必經之地的新加坡。
在14世紀,這個具有重要戰略位置的小島獲得了一個新名字--新加坡拉 (「Singa Pura」)或獅子城(「Lion City」)。根據傳說,一位來訪的 Sri Vijayan王子在這里看見了一頭野獸,把它誤認為一頭獅子,由此產生了今天的新加坡名稱。此後,英國人為這個新加坡故事又增添了重要的一筆。 18世紀,他們急需一個戰略性的「中轉站」以便為日益強大的帝國艦隊提供維修、補給和保護,從而遏止荷蘭人在這一地區的擴張。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就是以這政治背景塑造新加坡為一個貿易站。新加坡的自由貿易政策吸引了亞洲各地,甚至美國和中東的商人。到 1824年,即現代新加坡成立 5年之後,當地人口已從 150人猛增至 10,000人。
1832年,新加坡成為檳城、馬六甲以及新加坡海峽植民地的行政中心。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以及電報和蒸汽船的發明加強了新加坡作為東西方貿易中心的重要性。
14世紀,新加坡捲入了暹邏(現泰國)和爪哇的Majapahit帝國爭奪馬來半島的斗爭中,因此其領土成為了戰場的一部分。
5個世紀後,新加坡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盡管它曾被認為是固若金湯的堡壘,但還是於 1942年被日本人佔領。戰後,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不斷增長,自治政府在 1959年成立。 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獲得獨立。
地理位置·
新加坡是一個熱帶島國,由一個本島和63個小島組成。它的氣溫變化不大,降雨量充足,動植物繁衍,體現了熱帶島嶼的特徵。新加坡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通訊和旅遊中心。它位於赤道以北 136.8公里,東經 103° 38′至東經 104°6′,北緯 1°09′至 1°29′。
新加坡本島由東到西約42公里,由南到北約23公里,包括所有大小島嶼在內,總面積為682平方公里。本島以外的其餘島嶼,較大的有德光島(24.4平方公里),烏敏島(10.2平方公里)和聖淘沙島(3.5平方公里)。
新加坡通過一條長堤及一座大橋與馬來西亞相連,和印度尼西亞的廖內(Riau)群島的主島也僅有一水之隔。從泰國或菲律賓只須經過短途飛行即可抵達新加坡。新加坡的樟宜機場為69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務,是進出東南亞的門戶。
人文·
盡管地理位置是新加坡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人民卻是其成功的支柱。這個國家缺乏自然資源,但她勤勞、樂觀、開朗的人民造就了她今天的繁榮。
新加坡有400萬人口,其中77%是華人,14%是馬來人,8%是印度人,1%是歐亞混血人種和其他民族。馬來漁民是當地的土著居民,但自從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來到並建立英國貿易中轉站後,新加坡逐漸成為一塊吸鐵石,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移民和商人。為了給他們自己和家人尋覓更好的生活,許多人從中國南方省份、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錫蘭和中東來到這里。盡管異族通婚早就開始了,但各個種族在融入新加坡這個整體的同時保持了自己的文化。
語言·
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言:馬來語、華語、淡米爾語和英語。英語是商務和官方語言,使用最為廣泛。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講母語和英語兩種語言。
氣候·
新加坡地處熱帶,相對來說,常年氣溫變化不大,雨量充足,空氣濕度高,氣候溫暖而潮濕,年平均溫度在 23和 31攝氏度之間,溫差很小。因此,對於那些喜愛日光浴、游泳、航海以及其他水上運動的人來說,新加坡可稱得上是天堂。那些討厭炎熱陽光的人也不會因此受罪,因為新加坡幾乎所有的商店、旅館、辦公樓以及飯館都裝有空調設備。
新加坡一年到頭都有雨水,不過每年的11月到翌年正月雨水最多。相對來說,比較乾燥是在6月到8月。
每日平均氣溫:攝氏26.7度;
最高每日平均氣溫:攝氏30.8度;
最低每日平均氣溫:攝氏23.9度;
最冷月份:12月到1月;
最熱月份:5月到7月份;
年降雨量:2,353毫米;
每日平均相對濕度:84.3%;
每日平均濕度:60%到90%。
新加坡有兩個不同的季候風季節,從12月到翌年3月吹東北季候風,相當潮濕;6月到9月則吹西南季候風,最為乾燥。這兩個季風期,間隔著季候風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1月到12月。在季候風交替月里,地面風弱多變,陽光酷熱,形成下午至傍晚時分,全島經常會有陣雨及雷雨。
宗教·
新加坡的多民族決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築各式各樣,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圓頂、哥特式教堂尖頂、帶有神秘神像的興都教寺廟以及中國寺廟。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興都教、錫克教、猶太教以及拜火教。
佛教與道教
早期的華人移民,如同其他種族的移民一樣,帶來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習俗。不同籍貫的華人,各自興建廟宇,讓善男信女參拜。其中有一些廟宇,已成為國家古跡,如天福官、雙林寺和鳳山寺等。
佛教有「三寶」——一佛、法(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或宣揚教義的人),以引導信徒奉行他們的禮儀。
在新加坡,絕大多數的佛教徒,是屬於大乘(Mahayana)學派,其次是小乘(Theravada)、金剛乘(Vajrayana)和其他學派。不同的學派,經由新加坡佛教總會、新加坡僧伽聯合會,和世界佛教聯誼會新加坡分會聯合主辦的宗教、文化、教育與社會福利計劃等活動,有更密切的接觸與合作。
興都教
前來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把他們的宗教、文化和藝術帶來新加坡。他們早期的宗教事跡,是在新加坡不同地區興建興都廟,其中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風格為主。
興都廟成為許多印度節日與慶典的焦點。印度人的生活,深受宗教的影響;而他們的生活中的不同階段,也要進行各種宗教儀式,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設有祭壇或禱告室。
今天,在新加坡約有24間主要的興都廟,其中在橋南路的馬里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 Temple)和在實龍崗路的實里尼維沙伯魯瑪興都廟(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已被列為國家古跡。
在印度基金法令下,於1967年成立的印度基金會,專門負責馬里安曼、實里尼維沙伯魯瑪、西凡和維拉米瑪達拉曼等興都廟的行政與管理工作。這些興都廟都屬於基金會的。基金會也主辦一些大節日慶祝活動,如大寶森節、蹈火節和九夜祈禱節。
印度族也設有印度人咨詢委員會,對有關印度宗教和習俗,以及影響印度族社區的一般福利問題,向政府提供意見。
基督教
天主教會
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歷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萊佛士發現新加坡的日子。在1821年,一名過境的傳教士通過宣教吸收了12名天主教徒。到了1829年,天主教徒的人數增至200名。天主教社群穩健成長並開辦了數間學校。早在1832年,天主教會就開辦了第一間男校,這間學校後來成為著名的聖約瑟書院。聖約瑟書院建於1852年,由拉薩爾修士主理。兩年後,修女會在維多利亞街開辦了一所女子小學——聖嬰女校。
1972年12月22日,已故教宗保祿六世頒令新加坡成為另一個主教區,不再隸屬以前的馬六甲一柔佛主教區。在1977年7月26日簽署的協議下,澳門主教把他在新加坡的教會管轄權移交給新加坡主教。這項協議於1981年5月27日獲得羅馬教廷的批准。當這道教令於1981年6月26日頒布後,就在7月1日生效,此後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就直接由羅馬教廷管轄。
新加坡共有3O間天主教教堂。天主教教會管理20所小學、17所中學、一所大學先修班和一所初級學院。
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也開辦安微尼亞山醫院、雅西西慈懷病院、5間老人院和一間兒童收容所。
基督教教會
在萊佛士登陸新加坡後4個月,他把一塊土地贈送給倫敦宣教會。5個月後,第一位傳教士抵達新加坡。在最初的數十年裡,一些不同的團體,對新加坡的基督教教會的發展作出獨特貢獻;它們包括西方商人族群、馬六甲的海峽華人族群、海外傳教士,以及印度與中國的基督徒移民。神學院與聖經學院也隨著成立。
錫克教徒
新加坡共有16個注冊的錫克教和錫克社團組織;以及7間錫克廟。錫克人成立的錫克人咨詢委員會;專門向政府提供有關錫克教與習俗,以及錫克社區一般福利的意見。
錫克人的重要節日,主要是紀念幾個錫克古魯的誕辰,以及慶祝卡爾沙教團的紀念日。
其他宗教
新加坡推行宗教自由與寬容,各種宗教信仰追隨者都可在這里立足。猶太教在新加坡有兩個會堂,還有少數的襖教徒及耆那教徒,但沒有廟宇。
9. 為什麼會出現男校和女校之分
其中原因有兩方面其一在辦校之初,比較保守,為了防止男女不正常的行為,其二是因為有很多科目只適合女孩工作,比如家庭主婦課程,生育課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