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除了一套組屋還能有什麼
1. 新加坡作為我國的親密友好鄰邦,移民新加坡後的生活怎麼樣呢
做為時下申請辦理關注度最高移民歐洲之一,移民投資新加坡用戶評價兩極化,每一個人的感受不一樣,有人覺得移民投資新加坡特別棒,而有人卻覺得移民投資新加坡後悔死了。做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經濟發達,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就業崗位諸多,不容置疑新加坡是時下申請人移民出國的第一選擇。
實際上,那不是由於新加坡人懶,反而是因為他們的時長寶貴,並且新加坡人十分注意保護生態環境,這兒的房子在建造的情況下,通常不會預埋排煙道,因此廚房油煙難以排出出來,普通人家要想安裝抽油煙機,必須申請辦理照相,通過逐層審核之後才能組裝,否則就是違紀行為。
2. 新加坡人都住什麼房子政府組屋還有什麼一種有幾種分別是什麼
政府組屋(公共住宅)(建屋發展局HDB),為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住所(只限新加坡公民購買,永久居民則只可以在二手轉賣市場上購入組屋)。
共管式公寓(私人性質的住宅樓房)
排屋(即聯體別墅),獨棟別墅
組屋種類:
一房式:客廳、飯廳和卧室為一體的組屋,現在大部分已經被拆除,俗稱「一房半廳」。
二房式:一個客廳、一間卧室,現在只有少數地方還有這類組屋(如:加冷、黃埔、大巴窯)
三房式:一個客廳、兩個卧室,是現在修建的最小單位。
四房式:一個客廳、三個卧室。
五房式:一個客廳、一個飯廳、三個卧室的組屋。
六房式:一個客廳、一個飯廳、四個卧室的組屋。1990年代修建的也叫「公寓式」。
雙層公寓式:雙層組屋單位,一般下層為客廳、飯廳、廚房和儲藏室,上層為卧室。
3. 有在新加坡工作和學習的朋友能介紹下新加坡嗎不要復制的內容
我來新加坡5年了,現在還在新加坡呢,簡單回答一下你的問題:
1、房產
外國人只能買公寓,這個超級貴。售價大概每平米5、6萬RMB起,這還是偏遠地區的價格,市中心多貴的都有。
新加坡公民可以買租屋,這個屬於福利。每平米差不多2萬RMB,此外政府還給你10幾萬RMB的津貼交首付。組屋通常都在交通便利、購物方便的地點。組屋只能以家庭為單位購買,一個家庭只能買一套組屋
永久居民可以買5年以上房齡的二手組屋,價格便宜但是沒有津貼。
此外新加坡目前的房貸利率超級低,年利率大概才1%左右
外國人買房需要較房價10%的額外印花稅(控制房價的政策之一)
2、日常物價
摺合成人民幣的話新加坡的物價挺貴的:
10斤的大米60塊一袋,可樂4塊一聽,地鐵票5~10塊(看路程遠近),租房子的話一間屋子租金就要4000來塊,租整套單元的話至少1萬,水電每月5、6百塊...
以上都是人民幣
3、薪水
公務員通常只要本國公民,外國人幹不了。薪水通常很高,如果能當上議員的話,月薪至少10萬RMB以上。雖然叫議員,其實就跟國內的街道主任差不多。
設計行業我不了解
去年新加坡的人均工資大概是2.2萬RMB每月,半數以上人口月收入在1萬RMB以上
所以結合收入來看的話,新加坡的消費水平還不算太高
4、福利待遇
跟中國類似,甚至更差
新加坡作的最好的福利就是組屋了,再窮的新加坡人也能買得起房子。
最不好的就是養老了。每個人年輕時強制交公積金,等對休後每月取一點出來當退休金。如果錢取光了人還沒死的話,也沒有退休金可以領了。所以新加坡很多6、7十歲的大爺、大媽們在快餐店、大排檔裡面擦桌子賺錢。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還有其他問題的話歡迎追問
4. 移民新加坡享受哪些福利
1、養老金保障
新加坡建立了獨具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公積金計劃。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CentralProvidentFund,CPF)最開始是由英國殖民政府創立的,雖然英國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但是因為新加坡非常特殊,所以在殖民地採取了一種不同的替代政策,即僱主和雇員都需要交費。
隨著保障功能的擴展和工資水平的提高,公積金的繳費率也不斷提高。1955年,繳費率只有雇員工資的10%,其中雇員和僱主各出5%;後來曾經一度高達40%,雇員和僱主各出20%,現在的繳費率又降到了33%,僱主出13%,雇員出20%,每月的最高繳費基數有封頂線。由於這個制度是完全積累制的,所以僱主和雇員的繳費必須按月上交。雇員的繳費要由僱主從其每月的工資當中預扣,而僱主如果沒有按時繳費的話,則必須向中央公積金局提出正當的理由。
雖然CPF最初只是一個養老計劃,後來它的作用也延伸到允許提取存款用於其他目的。其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還是購買房子(擁有一個家)。後來,公積金存款也被允許用於高等教育,醫療以及健康保險。現在還能在股票投資市場上進行投資。此外,購買房屋也被很多新加坡人看作是老年時期的一種有效的收入保護手段。因此,在新加坡的社會政策當中,住房和社會保障就不可避免的被連在了一起。其他國家類似的積累基金一般只用於提供退休收入,新加坡的CPF推動了一個龐大的住房計劃,從而推動了新加坡物質和社會上的變革。
退休養老是中央公積金制度設立的最先動因,也是這一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早在1955年7月,中央公積金局便推出了養老儲蓄計劃。新加坡的養老保險採取全部繳納的制度,即僱主和雇員分別按一定比例為雇員存儲退休金。當公積金會員年齡達到55歲並且退休賬戶達到最低存款額這兩個要求後,可一次性提取公積金。若最低存款未達到規定數額,可選擇推遲退休以繼續增加公積金賬戶積累,或用現金填補差額,或由其配偶、子女從各自的公積金賬戶中轉撥填補。政府鼓勵已達退休年齡但身體健康的會員繼續工作,以使他們積蓄更多的公積金存款。
這么做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看到公積金賬戶是一個綜合賬戶,覆蓋居民很多方面,政府其實是在幫助居民進行一種類似於金融理財的工作。隨著中央公積金使用范圍的逐步放寬,為避免公積金過多用於住房、醫療、教育等其他項目支付而影響養老金的積累,確保會員有足夠的存款保障晚年生活,1987年中央公積金局推出"最低存款計劃"。規定公積金會員在年滿55歲提取公積金存款時,必須在其退休賬戶中保留一筆存款作為最低存款。此外,新加坡政府還利用東方人孝文化的傳統道德,在養老保險上注重家庭養老保險。1987年中央公積金局同時推出了"最低存款填補計劃",規定公積金會員可在父母年齡超過55歲而公積金存款少於最低存款額的情況下自願填補父母的退休戶頭,填補金額是最低存款額和他的父母年齡達55歲時退休賬戶結存額之差。從1995年7月起,會員也可以為配偶填補以保障其晚年生活。
2、醫療保障政策
在新加坡的醫療保障制度是世界上非常有特色的醫療保障制度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央公積金局制定了多項醫療保健計劃,主要包括"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健保雙全計劃"(Medisheild)和"保健基金計劃"(Medifund),簡稱為"3M"計劃。
(1)"保健儲蓄計劃"。1984年4月,公積金局推出"保健儲蓄計劃"。在該計劃下,公積金會員每月須把部分公積金存進保健儲蓄賬戶。繳費比例因投保年齡不同而不同,年齡越大,相應繳費比例越高。公積金會員可以動用保健儲蓄賬戶的存款,為本人或是任何一個直系親屬如配偶、子女、父母和祖父母支付在當地的醫療費用,主要支付公立醫院和獲准私人醫院的住院費和某些門診費。1992年7月,公積金局還推出自僱人士保健儲蓄計劃,以保障自僱人士在急需時有能力支付其醫療費用。
(2)"健保雙全計劃"。"保健儲蓄計劃"對發生一般醫療費用的居民來說已經能保障,但對因患重病和慢性病等花費多的國民來說,賬戶資金可能不夠。為此從1990年7月開始,公積金局又實施了"健保雙全計劃"。這是一項大病醫療保險計劃。它允許會員以公積金保健儲蓄賬戶的存款投保,確保會員有能力支付重病治療和長期住院而保健儲蓄不足的費用。自1990年開始,所有75歲以下的保健儲蓄儲戶除非選擇不參加這項醫療保險,否則都被自動納入該保險計劃內。
1994年7月,公積金局又推出了"增值健保雙全"計劃。與"健保雙全計劃"相比,"增值健保雙全計劃"須繳付的保費稍高,相應的支付待遇也較高。
(3)"保健基金計劃"。盡管"保健儲蓄計劃"和"健保雙全計劃"覆蓋了絕大多數新加坡人口,但仍有少部分貧困國民無力支付醫療費。為此1991年新加坡提出了由政府撥款建立專項基金的設想。1992年1月《醫療基金法案》獲議會批准。1993年4月醫療保健基金正式設立以援助在"保健儲蓄計劃"和"健保雙全計劃"外仍無法支付醫葯費用的貧病者,實際上是對他們實施醫療救濟。
上述三重醫療保障安全網確保了新加坡國民獲得基本的醫療保障。
3、住房保障計劃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國土面積狹小而人口密度很大。1959年自治時面臨著嚴重的"屋荒",當時200萬人口中有40%的人居住在貧民窟和窩棚內,惡劣的住房條件導致公共衛生狀況惡化和一系列社會問題,成為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為解決居住及其引發的社會問題,1960年新加坡政府宣布成立建屋發展局。1964年又推出"居者有其屋"的政府組屋計劃。
首先,新加坡政府主導組屋的開發與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土地和資金保障。新加坡是市場經濟國家,但住房的建設與分配並不完全通過市場來實現,而是由政府主導。新加坡政府十分明確自身在解決住房問題上的責任,制定了符合其國情特點的住房政策和分階段建房計劃,採取了一系列行政、法律、金融和財政手段,大規模興建公共住房。
土地是國家財富之源,也是組屋建設的基礎和命脈所在。1966年新加坡政府頒布了《土地徵用法令》,規定政府有權徵用私人土地用於國家建設,可在任何地方徵用土地建造公共組屋;政府有權調整被徵用土地的價格。根據該項法令,新加坡政府協助建屋發展局以遠低於市場的價格獲得土地開發權。
在資金方面,新加坡政府以提供低息貸款的形式給予建屋發展局資金支持,支付大筆財政預算以維持組屋順暢運作。此外,為保障普通老百姓能夠買得起組屋,其售價是由政府根據中低收入階層的承受能力來確定,而不是靠成本來定價的,因此遠遠低於市場價格,並造成建屋發展局的收支虧損。這部分損失政府核准後每年都從財政預算中給予補貼。據統計從政府開始撥款計算,累積的政府補助金總額已達159億新元。政府財政支撐是新加坡組屋政策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
(2)實行"公共住屋計劃"。為解決低收入者無力購房的難題,1968年9月中央公積金局推出了"公共住屋計劃"。在這一計劃下低收入會員可以動用其公積金普通賬戶的存款作為首期付款之用,不足之數由每月交納的公積金分期支付。如果普通賬戶的存款不足支付,可向建屋發展局貸款,用將來的公積金來償還。
(3)以家庭收入水平為依據,實行公有住宅的合理配售政策。自1968年新加坡大力推行政府組屋出售政策以來,購房者日益增多,如何搞好公房合理配售,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合法權益,為此,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縝密而嚴格的法律法規,對購房人條件、購買程序、住宅補貼等均作出嚴格規定,按照公平原則進行合理分配。政府制定了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購屋准入政策,並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斷調整收入上限。比如在20世紀70年代,規定只有月收入在1500新元以下者才可申請購買組屋;80年代提高到2500新元,隨後到3500新元,目前放寬至8000新元,以接納更多人購買。這樣基本保證了80%以上中等收入的家庭能夠購買到廉價的組屋。
出台法律嚴格限制炒賣組屋,確保組屋政策順利實施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嚴格限制炒賣組屋的行為。建屋發展局的政策定位是"以自住為主",限制居民購買組屋的次數。規定新的組屋在購買五年之內不得轉售,也不能用於商業性經營。如果確實需要在五年內出售,必須到政府機構登記,不得自行在市場上出售。一個家庭同時只能擁有一套組屋,如果要再購買新組屋,舊組屋必須退出來,以防投機多佔,更不允許以投資為目的買房等等。由於嚴格執行了上述一系列措施,新加坡政府有效地抑制了"炒房"行為,確保了組屋建設健康、有序地進行。
據建屋發展局的最新統計自1960年以來,建屋發展局共興建組屋990320套,目前約有82%的新加坡人口居住在政府組屋中,組屋政策真正成為"普惠性的政策"。
4、教育福利
1989年6月,中央公積金局推出教育計劃。會員可動用其公積金戶頭里的存款,為自己或子女支付全日制大學學位或專業文憑課程的學費。可動用的款項是扣除最低存款額之後總公積金存款的80%。學習畢業後一年需還本付息,分期付款的最長年限為十年。這項計劃使公積金功能擴大到教育保障,有利於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新加坡教育事業的發展。
我們總結新加坡法定福利,可以概括出以下幾點:
首先,新加坡的制度很適合也只能適合新加坡這樣的城市國家。政府所謂的保障更多的是幫助公民進行金融理財,所以彈性特別大,細節特別多,差異性和個性化也很強。
其次,新加坡的意識形態還是偏向於自由主義,國民社會保障水平取決於個人的工作收入而非社會的再分配,也就是在以政府責任為主的傳統社會保障中強調更多的個人責任,新加坡政府主張"人民的事由人民自己掏錢",從保障資金的來源上強調個人對自己的福利保障承擔足夠的責任。這一點與西方國家盛行的福利型社會保障,即政府每年要提供大量補貼和撥款相比截然不同。
另外,新加坡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按照"效率優先,機會平等"的價值理念而設計的,在以關注公平為主的傳統社會保障模式中加入更多的效率機制。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協調社會發展的公平和效率之間的關系。李光耀強調指出:"如果從工作和進步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利益,沒有公平地讓全體人民分享,我們就不會得到他們全心全意的合作和參與。""不能聽任自由競爭造成社會不公引致局勢緊張",但同時又謹記效率是社會發展的根本,"重新分配不能過頭,以致造成浪費和濫用,卓越者不再奮發圖強"。正是抱著這一理念,新加坡政府雖然主張通過國家的力量給予低收入階層一些照顧,扶弱濟困,以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但卻反對實行歐洲福利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以避免"泛福利"現象的發生。
這一價值理念在新加坡的醫療保障和住房保障制度中得到了鮮明的印證和體現。醫療保障制度通過實施"3M"計劃,不論公務員或私人企業雇員,不論富有者還是貧困者都有能力負擔自己和家庭的醫療保健費用,從而得到最基本的醫療保障,保證了社會公平。同時劃入個人醫療保健儲蓄賬戶的資金以會員的工資為基數,這使得醫療保健儲蓄與個人工作收入緊密相聯,會員越是努力工作,醫療保健儲蓄存款就越多,他所享受的醫療服務就更好,這又體現了效率原則。而住房保障制度在對社會較脆弱階層給予補貼、滿足了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居住需求、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同時,也不是人人享受同樣的福利、買到同樣的房子,而是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選擇購買大小、檔次、舒適程度不同因而造價也不同的住房。
最後我們要說,新加坡的制度特別強調家庭本位--強調家庭互助共濟,具有濃厚的儒家文化色彩,由於歷史原因,新加坡深受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儒家文化中的"孝悌"觀念在這里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因此新加坡十分注重發揮家的社會功能,強調以家庭為中心維護社會穩定,要求國民充分履行對家庭和社會應盡的義務,鼓勵家庭成員互助共濟。這一理念充分反映在中央公積金制度中。多數公積金計劃都涉及到一家三代人,鼓勵全家人守望相助、互相支持。其中,"保健儲蓄計劃"是指會員儲蓄以保障個人、配偶、子女以及父母的醫療費用。會員不但可以保障自己,,而且惠及配偶、父母和子女,盡到孝道與責任。"最低存款填補計劃"和"家庭保障計劃"、"家屬保障計劃"的推行強化了家庭保障功能,使家庭成員之間的社會障利益相聯,增強了子女對父母、國民對家庭及社會的責任意識,從而密切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增強了家庭凝聚力,提高了社會穩定性。
5. 新加坡的房產類型有哪些
新加坡房產類型分為
政府組屋(HDB)
新加坡的組屋政策是政府給新加坡本地人的福利,由政府開發建造。1964年政府推出的「居者有其屋」計劃,80%以上的新加坡人都住在這里,作為福利當然對購買者的要求嚴格,新組屋(BTO)必須是夫妻雙方都是本地居民或者本地居民和永久居民組合或者年滿35歲以上的單身本地居民才能購買。
二手組屋政策相對較寬松,夫妻雙方只須有一人是本地居民就能購買,或者雙方都是永久居民(PR)且滿三年以上才能購買,對高收入者並無限制,可以立馬入住。
不管是新房還是二手的都只能購入一套組屋。五年後,可出租或轉售。地契通常是99年。
執行共管公寓(EC)
夫妻雙方本地居民或者夫妻是本地居民➕永久居民組合可以購買。EC是介於組屋和公寓之間的,由私人開發,設施配套和公寓幾乎一樣,五年後可以轉租,五年後也可以轉售給本地人或者永久居民,十年後徹底私有化,跟私人公寓沒區別,可以出售給本地人、永久居民、外國人。
私人公寓(Condominium)
本地人、外國人、永久居民、公司都可以購買。由於身份不同導致印花稅不同,購入價格也有區別。可以作為投資自住使用,買了不需要等待可以直接出租。地契有99、999和永久。公寓是由私人開發商開發的,配套設施更好,泳池健身房整體的設計都更加完善。
有地住宅(Landed)
有地住宅類似於別墅,入手價格相對較高。購買者一定要是新加坡本地居民,可以出租,轉賣。分為99、999和永久地契,購入有地住宅會更推薦永久地契。
其次永久居民(PR)必須向有關部門申請批准才可以購買。
6. 移民新加坡有什麼好處
新加坡的移民政策寬松,其亞洲文化背景讓人更容易適應移民新生活,越來越多的華人選擇移民新加坡。不僅如此,來自全世界的富豪、明星移民新加坡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95%的新加坡人認為自己生活在新加坡非常幸福!
雖然新加坡國土面積小,但是其經濟、人文、社會和環境,新加坡依舊是亞洲最宜居的城市。除了新加坡人,大部分在新加坡讀書或工作而長期居住在新加坡的外國人也表示並不想離開新加坡。
這個南洋小國究竟有什麼魅力,得以吸引到全世界的目光呢?我們今天就來炫耀一下新加坡的魅力~
良好的社會治安
根據美國咨詢公司Gallup發布的2018年《全球法律與秩序》報告顯示,新加坡的以97分榮登榜首,成為全球治安最好的國家。
美國《環球金融》雜志2019年的全球最安全國家排前10名里,亞洲僅有新加坡一個國家入選。
BBC主持人曾在達沃斯論壇公開聲稱新加坡沒有新聞自由。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回擊:「新聞自由不是我們唯一追求的自由...民眾要的是一個女性和兒童可以在夜間放心在街上行走的自由!」即使在凌晨11-2點,新加坡女性走在街上完全不用擔心,因為大街小巷幾乎都是燈火通明,街上還有些許行人和車輛。此外,新加坡居民建築內每一層都會亮著燈,專門為夜歸人照亮回家的路。
善的公共設施
新加坡政府為了國民更便利的生活,下了很大的功夫。根據美世咨詢《全球城市生活品質排名》,新加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居世界第一。
新加坡基礎設施亮點:
巴士自帶輪椅斜坡;
家裡的垃圾槽直通樓底的垃圾站 ;
全島到處都有直飲水;
️專為嬰兒車和輪椅設計的Z形走道 ;
老年人或殘疾人可以刷卡延長過馬路的時間️;
遍布全島的母嬰室 ;
專為殘疾人設計的盲點盲磚 ;
隨處可見的有頂走廊 ,再也不怕日曬雨淋;
公車充電器️;
除了以上這些,小編還覺得新加坡的公共廁所也都是「五星級」的配置。隨時都很乾凈而且都有洗手液和紙巾哈哈哈。
和諧的自然和社會環境
盡管都市化縮減了雨林面積,新加坡約有23%的國土屬於森林或自然保護區,整個國家綠化率超過50%。新加坡在城市綠化方面相當成功,境內共有逾300座公園及4個自然保護區,其「花園城市」之稱也來源於此。
新加坡這樣一個多種族國家,其中75%為華人,其他為馬來人、印度人和歐美移民。很多人擔心在一個種族眾多的國家是不是會有嚴重在種族歧視和紛爭?然而在新加坡,這些情況都不存在!
每年的7月21日是新加坡的種族和諧日,旨在提醒國民不分種族、語言和宗教,團結一致,為新加坡做出貢獻。在這一天,新加坡各校都會有許多活動,學校會鼓勵學生穿自己民族的傳統服裝上學,讓學生明白種族和諧的重要性。因此在新加坡,沒有種族歧視,沒有等級劃分,各種族之間都和睦相處。
完善嚴格的法律體系
新加坡的法律體系非常完善,大到殺人放火,小到隨地吐痰,都有詳細的規定,並且嚴格執行;法律體系非常嚴苛,有句話叫做「治亂用重典」,嚴刑峻法才可以帶來社會的安定和文明。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新加坡,有一整套全球典範級嚴謹完善的金融法律體系。包括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期貨交易法、基金管理法、外匯交易法以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簡稱MAS)發出的信函及其他相關法規。
MAS對新加坡所有金融機構和領有資金市場服務執照的公司履行管理職能,其管理的對象范圍除了涵蓋目前中國「一行三會」所監管對象范圍的總和之外,還包括對財富管理、信用評級等准金融類機構的管理。MAS的綜合性、權威性可見一斑。這也是新加坡金融業混業經營與合業監管體制的客觀要求。
各種政府福利和津貼
住房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說過這番話「只要你有工作,不需要擔心買房」,也就是說,在新加坡只要你有一份工作,基本上就可以買到屋子。要知道,新加坡的擁房率有90%呢!
80%的新加坡人住在政府組屋,組屋僅限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購買,住房的首付只需要10%,購房居民可以用公積金來支付這10%的首付款,公積金還可以用於還房貸,貸款利率只有1.89%!!對於新加坡公民來說,第一次購買房產不需要額外印花稅,並且能獲得政府最高30萬人民幣的補貼。之後第二次購買房產也只需要7%的額外印花稅。
教育
新加坡的雙語環境是任何其他國家都不能代替的,這里百分之七十是華人,營造了獨特的中英文雙語環境,當英文無法准確傳達想法的時候,也可以通過一些中文去進行必要的輔助,不必像歐美國家那樣擔心出現溝通問題。
新加坡的基礎教育全球第一,高等教育亞洲第一。公民小孩想要進入全球第一的基礎教育體系再也不用大費周章擠破腦袋了,因為新加坡政府學校會優先錄取公民和永久居民,外國人想讀政府學校必須通過AEIS考試。公民從幼兒園到大學都給予高額的補貼!幼兒園階段公民交納的學費比永久居民要便宜,如果在本地注冊的兒童託管中心就讀,可以享有託管津貼。公民上政府小學是免費的。中學階段公民每學期只需要交5新元,而且沒漲過。
醫療
新加坡,一個醫療效率排名全球第一的國家,擁有發達的醫療設施和水準。新加坡公民能夠享受比永久居民低兩倍左右的門診費花銷,公民在專科診療所看病享有政府50%的津貼,住C級病房(6到9人病房)享有政府高達80%的津貼。此外,新加坡公民享有政府65%的手術津貼,看病還能用公積金賬戶報銷。
新加坡的兒童疫苗非常全面,公民兒童注射某些疫苗的時候可以享受政府較多的津貼,有一些甚至是免費。
公積金(CPF)制度
新加坡的公積金(CPF)面向所有受雇的公民的永久居民,是一個集養老、保健、住房、家庭保障等多種功能的綜合性社會保障體系,公民可用公積金賬戶來購房、還房貸、醫療、養老,甚至是提現。
*在新加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養老金賬戶,每個人繳至55周歲,如果達到政府規定的最低限額,就可以不繳了。新加坡永久居民和公民自65周歲起就可每月獲得政府養老金。如果死亡,公積金賬戶中的余額將轉給其受益人。
護照含金量全球第一
新加坡護照全球第一,免簽190個國家。只要你手握新加坡護照,隨時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想去的國家基本都可以免簽,包括中國。要知道在發達國家裡,去中國免簽的只有日本和新加坡。在全球范圍內,幾乎我們能叫上名來的國家,對新加坡護照都是免簽的!
7. 新加坡住房政策
按照新加坡政府規定,只有新加坡公民才有資格申購組屋,非新加坡公民只能從二手轉售市場以高出幾倍的價格購買;新建組屋是銷售給家庭的,未滿35歲的單身青年不可以申購;申購組屋的家庭月收入必須低於1.2萬新元,超過者只能從二手市場上購買組屋,或者是去買公寓(價格比二手組屋貴一倍以上)。
每個家庭只能購買一套組屋,要買第二套的話,必須把現有的一套先賣掉。而且,下一套不可以直接跟政府買新的,只能從轉售市場買,也就是說,必須付出更高的價格。對於低收入家庭購買組屋,政府則有各種政策照顧,最高可以給4萬新元的補貼。
(7)新加坡人除了一套組屋還能有什麼擴展閱讀
新加坡政府規定,向政府申購的新建組屋必須自住,不得用於商業經營,五年內不得轉售,否則將對當事者課以高額罰金或逮捕入獄。政府表示,任何人在買賣組屋時,必須提供翔實的資料,一旦發現虛報,將面臨高達5000新元的罰款或六個月的監禁,嚴重者兩者兼施。
另外,作為房地產市場的重要穩定因素,新加坡政府擔當了新組屋的唯一出售者,它徹底掌控組屋價格定價權,可以根據經濟景氣狀況調整組屋價格,或漲或降,一般是要保持穩定的低幅增長,一手價格每年增長10%左右,二手轉售的價格波動則更大些。
8. 新加坡的住房模式是什麼這種住房模式好在哪裡
新加坡在建國之初,全國大概有40%的人還居住在貧民窟或者是搭建的窩棚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成立了建屋發展局,開始實行居者有其屋的政策,新加坡公民可以用非常低廉的價格向政府購買組屋,再通過賣掉就組屋換新房。
新加坡對居民財產的掌控性強,居民財產是獲得購房資格的重要因素,財產高的家庭不能購買組屋房,嚴格按照限定戶均一套,有房家庭要想組屋,需要賣掉現有房屋,避免有房有錢家庭資產而買安排更多房的情況。這有效控制了新加坡房屋市場,避免了一家幾戶房子的情況
9. 居者有其屋的新加坡經驗
新加坡「居者有其屋」計劃
1.建國初「屋荒」催生「居者有其屋」計劃
新加坡在1959年完全自治時,面臨嚴峻的「屋荒」,惡劣的住房問題導致了社會嚴重不穩定。新加坡政府將解決住房問題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口號。
2.組屋助新加坡實現近100%擁屋率
新加坡的「組屋」,全稱為組合房屋,類似於中國的經濟適用房。50年間,建屋發展局建造了90萬間組屋,80%的人口居住在組屋中,其中95%擁有自己的組屋,是全球唯一近乎達到百分之百擁屋率的國家。
3.分房:孝順者優先購房、騙購者坐牢
為鼓勵世代同堂,大家庭的親人相鄰而居,政府還特意設計一種三房式與一房式相連的新組屋,目的就是方便年輕夫婦照顧老人。
4.響應國家政策,可以優先購房
為了推進國家其他政策的貫徹實施,符合優先購房計劃的家庭可以比一般家庭更快、更容易獲得組屋。
5.買房不住,罰款坐牢
組屋價格如此優惠,購房者當然趨之若鶩。然而,購買了組屋,就必須要住,否則將面臨高額罰款及牢獄之災。
6.房價:工作5年就能買得起的房
組屋的一樓一般都是架空層,作為居民公共活動的空間,也有的設成商鋪為居民提供便民服務。
7. 100平米組屋售價150萬人民幣
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組屋價格30萬新元左右(約合人民幣150萬元),為私房價格的一半。
8.老年人、低收入者優先享受廉價房
對於無力購房的低收入新加坡公民,則可以租賃「組屋」。
9.公積金制度解決買房資金
1955年,新加坡政府開始設置公積金,經過多年的演變整,成為了政府的強制儲蓄計劃,無論購房、保險、子女教育費用或者醫療費用,都包含在內。
10.產權:個人無所有權,僅擁有99年使用權
新加坡公民購買的組屋僅有99年的使用權,而所有權則歸屬新加坡政府。
11.政府掏錢維護翻新組屋
新加坡除了為大眾建造新的家園,也為較舊的市鎮提供「組屋更新計劃」,而更新、維護的費用幾乎全部由政府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