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生產力中心是做什麼的
⑴ 生產力促進中心具體的工作內容,不要百科的概念和泛泛的名詞解釋,希望能直白的說明工作內容,具體干什麼
生產力促進中心是我國的科技服務機構,主要分為三類:一是依託政府的事業單位,二是集體企業單位,三是私營企業單位。
現在,我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已經超過2000家,其工作的內容,也是根據各自服務的群體而定的。如,有的中心以政府服務和市場服務為主,而有的中心則完全是市場服務,有的則進行技術轉移,有的從事培訓,企業咨詢等工作。
⑵ 科技局生產力促進中心是干什麼的
各地的生產力促進中心部門不同,但所做的工作性質都大同小異
中心的主要功能與業務:生產力促進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在中小企業與政府機構、科研機構、教育機構、金融機構等之間架起橋梁,通過整合社會科技資源,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信息、技術咨詢、技術轉讓和人才培訓等服務,提高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生產力促進中心的主要業務是①信息服務。根據企業需求,向其提供科技、經濟、政策法規、市場、人才等方面的信息服務。②咨詢服務。為企業提供技術、管理、政策法規等咨詢服務與顧問服務。③技術服務。為企業導入先進適用的技術,並提供技術支持服務。如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開發,推廣和示範及產品檢測、中間試驗等,④培訓服務。為企業提供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教育與訓練服務。⑤創業服務。為科技型企業創業提供孵化服務。⑥其它服務。包括為企業提供市場營銷、投資融資、產權交易、人才引進、對外合作、展覽展銷等服務。⑦承擔政府委託的任務和科技主管部門交給的事務性工作任務。
⑶ 生產力促進中心提供資金是真的嗎
不是生產力促進中心給你提供資金,是國家有相關的政策鼓勵扶持小型企業並有相關的扶持資金,生產力促進中心做的就是幫助小微企業申請國家的資金。
⑷ 生產力促進中心是什麼性質的機構具體回答一下
生產力促進中心是科技局下屬的二級單位,一種非盈利性的科技服務實體。以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組織科技力量(技術、成果、人才、信息)進入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以各種方式為企業提供服務,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生產力促進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
(4)新加坡生產力中心是做什麼的擴展閱讀
依靠政府,面向企業,組織社會科技力量,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綜合配套服務,協助其建立技術創新機制,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從而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使經濟發展保持旺盛的活力。
中心作為科技中介機構,把為企業服務、為區域的科技創新服務、搭建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和扭帶、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作為我們的重要使命,致力於為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務。
⑸ 請問新加坡金融與財資中心(FTC)計劃是什麼
新加坡FTC計劃是由新加坡經濟發展局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 所管轄的政策。主要是鼓勵跨國企業或規模大的企業在新加坡設立負責企業的財政和融資功能的部門或分支機構/公司。成功申請的企業能享受8%的企業所得稅在合格的收入以及符合政策的申請條件情況之下。這是一個5年計劃而5年後能申請續簽。詳情可以參考新加坡福智霖官方網站。感謝您一如既往的對我認可和支持
⑹ 新加坡主要經濟地區以及經濟活動
新加坡東南亞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轉站,也是世界電子產品重要的製造中心和第三大煉油中心。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1959年以前,新加坡國民收入的75%來自轉口貿易活動。獨立後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加緊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力求以最優越的商業環境吸引外來投資。另外,以製造業和服務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不斷提高產業結構,尤為重視信息產業,已投資在全島建立「新加坡綜合網」。為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近年來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新加坡政府從改革單一的轉口貿易為主體的經濟結構入手,鼓勵發展工業,逐步走上工業化和建立多元經濟結構的道路。到20世紀80年代初,以石油提煉、電子電器、船舶修造為主體的新興工業發展起來,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航運中心、煉油中心,以及亞洲的金融中心,並且出色地解決了居民住房和就業問題。到1981年底,71%的居民住進了政府修建的設備齊全、價格低廉的公共住宅,人均住房面積為15平方米,居亞洲首位。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新加坡經濟已步入了穩健增長時期,經濟發展漸趨成熟,國際競爭力增強。自1994年以來的世界各國國際競爭力綜合排名中,新加坡連續5年位居第二。在不到40年的時間里,新加坡從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發展到如今的「亞洲四小龍」之首,從不發達國家跨入 「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行列,成為近年來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和富裕程度最高的國家。近年來,新加坡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對美、日、歐和周邊市場依賴性很大。據新加坡貿工部的研究顯示,美國的經濟增長對新加坡經濟的影響最大,美國經濟每增長1%,新加坡經濟就會增長0.96%。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以後,新加坡憑借健全的金融體制和著眼長遠的發展戰略,自身所受沖擊較小。金融危機爆發時,新加坡主要行業的增長情況是:製造業4.3%,建築業13.3%,商業5.8%,運輸與通訊業9.2%,金融與服務11%。但由於新加坡經濟總量小,嚴重依賴對外貿易,區域經濟形勢惡化使其1998年的經濟增長大幅下降。1999年,新加坡經濟好轉,2000年經濟實現加速增長,GDP為1398.4億新元,比上年增長9.9%,主要原因是外來需求旺盛以及地區經濟復甦。在此以前的10年裡,新加坡GDP 年均增長達到7.7%,2000年經濟增長率達9.9%。2001年,遭遇世界經濟下滑和美國「9?11」事件影響,新加坡經濟出現衰退,GDP同比下降2.0%;對外貿易也出現顯著下降,其中對外出口1225.4億美元,同比下降11.8%,進口1096.8億美元,同比下降13.9%。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新加坡經濟似出現典型的「W」型波動。面對經濟衰退,新加坡為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提出了一系列經濟發展思路,歸納起來可稱為「高科技戰略」「中國戰略」和「擴大腹地戰略」,目的在於提升產業結構,積極尋求海外市場,拓展對外經貿活動的空間。從中長期看,新加坡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可能難以再現金融危機前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與此同時,新加坡經濟增長波動將增大。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國經濟增長波動的同步性增強,它將直接影響到新加坡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美、日等發達國家「高科技泡沫」破裂後,世界的電子工業迅速衰退,國際市場對電子產品的需求急劇萎縮。尤其是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生產周期日益縮短,目前一個周期平均只能維持兩年半的時間,這就使以電子業生產與出口為主導的新加坡經濟增長周期也將縮短,從而導致國內經濟增長波動起伏加大。在投資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吸引外國投資,積極從管理審批制度、產業政策、稅收優惠等方面提供便利,包括:通常給予外資以國民待遇,除了與國防有關的某些行業外,對外資在新加坡的運作沒有任何限制;完全開放商業、外貿、租賃、直銷廣告、電信市場,推進資本市場發展;對先驅公司(即涉及巨額資本開支或復雜技術和生產能力的企業)和某些金融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也採取財務、融資便利等措施協助本地企業向海外發展,包括:一般財務支持,即通過經濟發展局、貿易發展局、生產力與標准局等機構為本國企業的經營提供商務開發計劃、品牌開發援助計劃等各種財務支持計劃;貿易21計劃。為了繼續保持領先地位,迎接21世紀的挑戰,新加坡在1991年制定了名為《新加坡:新的起點》的跨世紀發展戰略。這一戰略在把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20世紀最後10年的同時,著眼於新世紀前30年的發展,制定了分階段的目標和任務,規劃了跨世紀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荷蘭的水平;到203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美國的水平,成為一個充分發達的國家。總而言之,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加坡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經濟發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經濟運行比較穩定,國民經濟穩健增長。2、製造業和服務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帶動製造業增長的是高科投資訊工業,而服務業則主要是由金融服務業帶動的。在金融服務業里,新加坡已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亞洲排名第三,列東京、香港之後;外匯交易量居世界第四,僅次於紐約、倫敦和東京。3、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出口擴張。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經濟的增長主要還是靠國外需求推動。4、在全球的激烈競爭中保持了強勁的經濟競爭力。新加坡在1989-1993年間,一直是最有競爭力的發展中國家。1994-1995年間,新加坡被列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最有競爭力的國家。5、經濟區域化成效顯著。新加坡海外發展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緬甸8個亞洲國家。至1997年4月,新加坡對外投資就達100億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59%。6、人均國民收入迅速增加。新加坡的人均國民收入從1990年的23537新元增加到1996年的44020新元;以美元計算,1996年已達28000美元,人均收入居世界第十一位。已達到瑞士在1984年的水平。世界經合組織則在1995年底宣布,從1996年開始,新加坡已跨入「較先進的發展中國家」行列。
⑺ 生產力促進中心是事業單位嗎
生產力促進中心是事業單位.
生產力促進中心是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科技界與企業界的橋梁,是政府推動企業科技進步的重要助手,是培育企業創新和創業人才的搖籃,是企業健康發展的智囊團和技術後盾;其基本功能是:集成社會資源,為企業提供全程、綜合服務。
生產力促進中心是在原國家科委的推動下,借鑒國際上成功經驗,於1992年開始逐步建立的一種與國際接軌的新型社會化科技服務組織。各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立的背景不盡相同,走過了不同的發展道路,並在為中小企業提供各種服務的實踐中不斷創新,形成了許多特色服務,但相同的使命使生產力促進中心逐步形成了一些共性的服務,例如:信息與信息化服務、咨詢服務、培訓服務等。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要建立、健全為中小型企業提供技術、信息服務的生產力促進中心等技術服務機構」和《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中「要盡快制定和完善關於科技中介服務組織的法規,規范其行為」、「逐步實現中介服務的組織網路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 的精神,為規范各生產力促進中心服務的行為,強化其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功能,保障中小企業的合法權益,特製定本服務業務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