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新加坡國際城為什麼便宜
A. 荊州新家坡國際城第五期為什麼這么便宜
我猜是大環境不好,今年房地產不景氣,荊州只是一個四線城市,房價下來是遲早的事~
B. 湖北荊州市新加坡國際屬於荊州哪個區
湖北荊州市新加坡城國際就是屬於荊州市沙市區。
湖北荊州市新加坡城國際就是屬於荊州市沙市區。
C. 劉德華歷屆演唱會哪個最精彩
劉德華從出道至今共舉辦過300多場演唱會(演唱會總人數超過2500萬)
1986-1991 曼谷,美國,馬來西亞,加拿大,韓國,台灣,新加坡,印尼
1992 劉德華92美加巡迴演唱會 8場 美加
心連心音樂節92 1場 新加坡
1993 劉德華93百事「愛心滿杏林」香港慈善演唱會 1場 香港
劉德華93上海演唱會 5場 上海
劉德華93「真我的風采」香港演唱會 20場 香港
劉德華93「熱浪勁爆」音樂會 1場 香港
劉德華93「真我的風采」中國巡迴演唱會 23場 中國大陸
劉德華93「真情難收」韓國演唱會 1場 韓國
1994 劉德華94「熱浪勁爆」香港演唱會 20場 香港
劉德華94新加坡演唱會 2場 新加坡
香海慈藝獻星華 1場 新加坡
1995 心連心音樂節馬來西亞慈善演唱會 1場 吉隆坡
劉德華95「真永遠」美加巡迴演唱會 11場 美加
1996 劉德華96「反轉紅館倒轉地球」香港演唱會 20場 香港
劉德華96巡迴演唱會 27場 新加坡,馬來西亞, 印尼,日本,澳門,美國,加拿大, 澳洲
1997 劉德華中國巡迴演唱會 14場 中國
1998 劉德華98「萬人迷—尋人」音樂會 1場 香港
中國巡迴演唱會 6場 溫州,南京,上海
1999 劉德華99「愛你一萬年」香港演唱會 15場 香港 劉德華99新加坡演唱會 2場 新加坡
劉德華99台灣演唱會 2場 台灣
劉德華99世界巡迴演唱會 8場 日本,美加
劉德華受邁克傑克遜《韓國慈善演唱會》的邀請做演唱會嘉賓,這也證明了劉德華在國際的知名度
2000 中國巡迴演唱會 10場 :濟南,沈陽,青島,杭州,汕頭,福州,廣州,深圳,廈門,珠海
劉德華「道地綠色生活」慈善演唱會 1場 香港
2001 劉德華2001「夏日Fiesta」演唱會 15場 香港
澳大利亞演唱會1場 :悉尼
中國巡迴演唱會 6場 :武漢,大連,太原,荊州,合肥,上海
新加坡夏日Fiesta演唱會 1場 新加坡
馬來西亞演唱會 2場 馬來西亞雲頂
2002 美加巡迴演唱會 4場 :三藩1場,多倫多1場,大西洋城2場
「美麗的一天」台北演唱會 1場 台灣
中國巡迴演唱會 4場: 南昌,西安,廣州,中山
「你是我的驕傲」演唱會(限天地會員) 1場 香港
2003 美加巡迴演唱會 5場 :溫哥華演唱會 1場,多倫多演唱會1場,大西洋城演唱會2場,拉斯維加斯演唱會 1場
2004 馬來西亞演唱會 1場 雲頂
劉德華2004「vision tour」 香港演唱會 15場
中國巡迴演唱會 10場:上海 蘇州 哈爾濱 台州 重慶 北京 天津 廈門 武漢 杭州
2005 中國巡迴演唱會9場 : 西安 無錫 臨淄 鄭州 長沙 沈陽 蕪湖 海寧 貴陽
馬來西亞演唱會 1場 吉隆坡
美加巡迴演唱會 4場 大西洋城2場 拉斯維佳斯各2場
2006 新城劉德華「唱好情歌」音樂會 1場
2006 最好的聲音party 音樂會
2007 中國內地 16場 呼和浩特、南寧、寧波、南京、常熟、溫州、長春、哈爾濱、杭州、天津、福州、台州、上海(2場)、北京、成都
2007—2008 香港16場
2008 台灣 2場 新加坡 2場 澳洲 2場
2009 劉德華中國巡迴演唱會 9場 廣州 合肥 蘇州 佛山 常州 長沙 煙台 沈陽 重慶
太多了,所以不用太全。比較經典的還是有不少:你是我的驕傲演唱會。夏日演唱會。香港的幾個演唱會,上海的,北京的都很可以!
D. 長江大學怎麼樣
對於剛從長江中學畢業的我來說,對長江中學的感情還是比較深厚的。
進了長江中學的學生,只要稍微努力一點,就一定能夠解決就業難的問題,畢竟在長江大學的教育力度夠夠的,師資力量也雄厚,畢業後前程也比較有保障。
E. 求漢末的貨幣換率及物價
關於古代貨幣對率及物價(轉載)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
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漢末物價
金一斤=6500~15000錢(國家牌價是10000錢)
銀一斤=2000~3500錢
————————————————
田地房宅:
膏腴良田=畝/1~1.2萬錢
中等土地=畝/1000~4000錢
邊塞、荒漠、貧瘠土地=畝/100~300錢
豪華房宅=座/百萬錢以上
較好房宅=座/4萬錢~17萬錢
普通房宅=座/1~3
劣賤房宅=座/3000~5000錢
食物類:
主食:
1石=1斛
1石米=17~20公斤左右,1石稻穀=13~15公斤左右
粱米(優良小米)=石/400錢左右
黍米(黃米)=石/300錢左右
大麥=石/220錢左右
粟米(小米)=石/220錢左右
谷=石/220錢左右
豆豉=石/500錢左右
10斤肉≈1石谷(有記載10斤肉合1石谷的價格)
副食:
醇酒=斗/50錢
米酒=斗/30錢
行酒=斗/10錢
餅=冊/30~50錢
牛肉=斤/20錢
豬、羊肉=斤/14~16錢
鹽=石/800錢
1個人上酒食店吃一頓便飯=30錢
牲畜類:
耕馬、車馬=匹/8000~20000錢
戰馬=匹/2~10萬錢
好馬=匹/20萬錢以上
牛=頭/4000~8000錢
豬=頭/600~1800錢
羊=只/300~500錢
嬉犬、鬥犬=只/1~30萬錢
軍犬、獵犬=只/1200~2000錢
普通犬(肉食用)=只/200~240錢
衣物類:
材料價:
布料有布、帛、縑、素、練等幾種。布為麻織品,是漢人衣著原料之最賤者。帛為普通絲織品,其價比布稍貴。縑即絹,為細密而有色彩之帛,其價又貴,已非一般人所能穿戴。素為絹之精白者,其價比縑又貴。練為絹縑之名貴品種,為布帛中價格之最貴者。1匹布帛幅廣2尺2寸(51.5厘米),長4丈(9.36米)。
麻布=匹/250~600錢
絲帛=匹/700~1000錢
縑(絹)=匹/1200~1400錢
素(白絹)=匹/1400~1600錢
練(精絹)=匹/2000~2800錢
成衣價:
布衣=件/200~500錢
單衣=件/350~700錢
襲(短夾衣)=件/450錢
布袍=件/380~400錢
錦袍=件/1800~2500錢
袴(褲子)=件/500~1100錢
麻鞋=雙/30~40錢
麻襪=雙/15~25錢
絹、帛、皮毛衣=件/2000~6000錢
————————————————
用具類:
武器:
百煉鋼刀=把/9000~15000錢
五十煉鋼劍=把/7000~10000錢
軍用劍=把/700~900錢
軍用刀=把/660~800錢
弓=把/500~600錢
弩=把/2000~20000錢
弓箭=枝/10錢
弩箭=枝/9錢
盔甲=套/6800~8200錢
馬甲=套/7100~8600錢
工具:
匠人用的刀=把/200~300錢
柴刀、菜刀=把/40~100錢
銅器=斤/60~80錢
鐵器=斤/16~25錢
瓦盂=個/70~100錢
簡陋牛、馬車=輛/2600~4000錢
軺車=輛/1~2萬錢
其他:
草席、蒲席=張/150錢
麻=斤/10錢
芻=束/3—6 錢
稿=束/2—4 錢
棺材=口/1500~3000錢
占卜費用=次/100錢左右
奴隸價格:
美婢、壯奴=人/2~3萬錢
普通奴婢=人/1~2萬錢
工錢:
私人傭工工錢=人月/200~400錢(包飲食)
私人傭工工錢=人月/400~800錢(不包飲食)
政囗府雇傭工錢=人月/2000錢
不同時間、不同地區、不同工種和傭工的不同年齡、體格等,都會影響到工價,所以漢簡及文獻中的工價有很大的差距。
————————————————
婚嫁消費:
皇帝娶皇後的聘金最多,一般為黃金2萬斤,摺合貨幣2萬萬錢;皇帝娶嬪妃的聘金約為4千萬錢,是娶皇後聘金的五分之一;諸侯王娶王後的聘金多少不等,一般為數百萬錢;公主的嫁妝費多者可達百萬錢甚至千萬錢,少者也不會低於二三十萬錢。
就高官與富商來說,其聘金數低於皇族成員,如董卓娶妻,聘以輜車百乘,「馬二十匹,奴婢錢帛充路」,共摺合貨幣一百六十萬錢以上,這是特例。一般男性成員娶妻的聘金在數十萬至百餘萬錢之間;一般女性成員的嫁妝費多數為二三十萬錢,高者可達數百萬錢。
就中小地主與中小官吏來說,其聘金數又低於高官與富商。東方朔娶妻的聘金在十萬錢左右,這應是中小地主與中小官吏娶妻聘金的上限;東漢議曹史展允娶妻的聘金為二三萬錢,這應是中小地主與中小官吏娶妻聘金的下限。一般女性成員的陪嫁物大約值二三萬錢。
就小農、小手工業者和平民來說,其家資在數萬錢至十餘萬錢之間。一般男性成員的聘金數不會超過其家資的總數,應在萬余錢至數萬錢之間。一般女性成員的陪嫁物大約值二千錢。
婚宴的花費:
漢代酒價一般是每斗30錢左右,漢代人一般都能飲酒一斗至數斗,上石者也大有人在。如果婚日來賓客二十人,僅飲酒一項就須支出2000錢以上。漢代肉價一般是10多錢一斤,如果婚宴用肉50斤,就得花費7、800錢。再加上糧食消耗的費用,婚宴的花費肯定會超過四、五千錢。
————————————————
軍費
每個士兵耗糧=1.8石/月,21.6石/年,合4220錢/年;
每個士兵耗食鹽=3升/月,3.6斗/年,合144錢/年。
每個士兵衣物=3400錢/年
每個士兵每年生活費約8000錢
每匹戰馬耗糧=3.3石/月,39.6石/年,合7920錢/年。
安葬費=人/3400錢
將領撫恤金=人/10~60萬錢
漢末人口(http://tieba..com/p/2366355338)
○司隸
河南(洛陽)人口100萬
河內,人口80萬
河東 ,人口57萬
弘農 人口19萬
京兆(長安)人口28萬
馮翊 ,人口14萬
扶風(陳倉在扶風境內),人口9萬
○豫州
潁川(許昌原是潁川一縣)人口43萬 (沒想到潁川人口這么少,郭嘉荀彧陳群鍾繇的故鄉)
汝南,人口210萬 (袁紹、袁術、李通等人的故鄉)
梁國,人口43萬
沛國(譙為沛國的治所,小沛是沛國一縣)人口25萬,曹操封劉備為豫州牧時,正因為劉備在豫州的沛國。譙為沛國的治所,劉備又一度屯兵在沛,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張飛會搶走夏侯家的女孩。 (諸夏侯曹、華佗、許褚)
陳國,人口154萬 (梁習)
魯國,人口41萬(孔融)
○冀州 (這次人口統計時冀州州治為常山高邑)
魏郡(鄴城、黎陽都在魏郡)人口69萬 曹操平袁氏之後,把鄴作為主要的大本營,後來封魏公、魏王,直至稱帝,國號為魏就來源於此。
鉅鹿 人口60萬
常山 人口63萬
中山(北平屬中山) 人口65萬
安平 人口65萬
河間 人口63萬
清河 人口67萬
趙國 人口18萬
勃海(治南皮)人口110萬
○兗州 陳留,人口約87萬
東郡(治所在濮陽)人口60萬 (陳宮)
東平,人口45萬
任城,人口20萬
泰山,人口44萬 (程昱、鮑信、臧霸)
濟北,人口23萬 山陽,人口60萬 (劉表、伊籍、李典)
濟陰(治所在定陶)人口65萬
這是曹操發家之處,當年鮑信和陳宮將其迎入兗州,結果兩人均死於非命。人口總計404萬。
○徐州
東海(治郯,陶謙任刺史時治所在郯,後移彭城)人口70萬
琅邪 ,人口57萬(曹操破呂布後,從琅邪、東海、和青州的北海分出城陽、利城、昌慮三郡,安置臧霸等泰山群寇)
彭城 ,人口50萬,廣陵 ,人口41萬
下邳,人口61萬。
徐州在此時有民二百七十九萬,後來在黃巾起義時又吸納了不少移民。194年,曹操攻徐州不成,劉備領陶謙遺命領徐州。接下來,曹操為了擴張地盤,呂布為了謀求根本,袁術覬覦徐州富庶,在這里與先主年年交戰,造成徐州人口大減
○青州
濟南 人口45萬 (曹操曾任濟南國相)
平原 人口100萬 (劉備曾領平原國相)
樂安 人口42萬 ,北海 人口15萬 (孔融於任北海國相時向劉備求助)
東萊 人口48萬 (太史慈的故鄉)
齊國(治臨菑),人口49萬
青州在黃巾起義時人口銳減,後曹操招降青州兵,這些青州兵大多就是在黃巾起義時加入黃巾軍的。
○荊州
南陽(宛、新野、博望都在南陽)人口243萬 (又是一個人口大郡,這里也是東漢的「帝鄉」)
南郡(江陵、秭歸、當陽、華容、白帝城、襄陽、夷陵都在該郡,後來分別被三國分佔,劉備把白帝城改成永安郡)人口74萬。(南郡與南陽郡的分界線在東漢末年是在漢水)
江夏 人口26萬
零陵 人口100萬 ,桂陽 人口55萬 ,武陵 人口25萬 ,長沙,人口105萬(這就是所謂的南四郡,大致就是今天的湖南省及周邊地區,赤壁之戰後被劉備武裝佔領,成為其根據地)
荊州確實是一個人口大州,後來在劉表時期人口進一步增加,但在曹劉孫三家爭奪荊州的過程中,人口有較大損失。特別是到了曹孫爭奪荊州時期(222-280),荊州人口損失更大。
○益州
益州(此時州治為廣漢雒縣)
漢中 (上庸、西城都在其中)26萬,劉備建了上庸郡,孟達降魏後,為了安置降將,魏分設了新城郡、西城郡,其實這些郡不過一個縣的規模。(這里的降將指孟達、申耽、申儀等)
巴郡 (江州、閬中、涪陵都屬該郡)108萬 (張飛曾屯於閬中,後李嚴駐於江州)
廣漢 (綿竹、梓潼、葭萌都屬該郡)50萬,後來劉備建立了梓潼、江油等郡。陰平也是從廣漢分置出來的。
蜀郡 (治成都)35萬 (蜀漢首都,但當時人口不多,也不是益州政治中心,劉焉時才移治所於此)
犍為 ,61萬,劉璋時又分江陽郡 (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
牂牁 26萬 ,越巂 62萬,益州郡:11萬,治所在滇池 ,永昌 189萬,劉備時又分出了雲南郡
這四個郡就是南中地區,別看人不少,大多是蠻族。
○揚州
九江 (壽春、合肥都在該郡)人口43萬 (劉曄)
丹陽 (秣陵在丹陽郡,既後來的建業)人口63萬 (陶謙)
廬江 人口43萬 (周瑜)
會稽 人口48萬,後來吳又分出建安郡 (此郡面積極大,但當時人卻很少)
吳郡 人口70萬 (孫氏一族,陸遜,顧雍)
豫章,人口166萬,後來孫策又分出廬陵、鄱陽郡(人是很多,以山越為主,經常給孫吳搗亂)
揚州是孫策孫權發家的地方。但當時經濟不發達,經過孫氏幾十年的開發,使其社會得到加快發展。
○涼州
隴西 (狄道、臨洮都在該郡)人口3萬,漢陽 (後改為天水)(冀、上邽、西縣都在該郡)13萬(姜維), 武都 8萬,金城 8萬
安定 3萬, 北地 1.8萬, 武威 3.4萬(賈詡), 張掖 2.6萬
酒泉 1.2,敦煌 2.9萬
涼州為苦寒之地,羌漢雜居,人多剽悍,董卓、姜維、賈詡都是典型的涼州人。
○並州
上黨 (壺關在上黨)12萬
太原 20萬 上郡 2.8萬
西河 2萬
五原 (九原也屬五原)2.3萬
雲中,2.6萬
定襄 1.3萬
雁門 25萬
朔方 0.7萬
人口72.7萬,地域廣大,人煙稀少,接近匈奴,這里的人多善於騎射。著名的呂布是五原郡九原縣人,王允則是太原人。盡管山西大部屬並州,但關羽不是並州人,而是司隸河東郡解良人。
○幽州
涿郡 63萬 (先主與張飛的故鄉,幽州第一人口大郡,也是當時幽州文化最發達之處)
廣陽 (薊,即北京,在該郡)28萬 (當今首都之所在)
代郡 12萬
上谷 51萬
漁陽 43萬 (田豫)
右北平 5萬 (韓當)
遼西 8萬(程普、公孫瓚 )
遼東,8萬 (公孫度、公孫淵)
玄菟 4.3萬 ,樂浪,25萬(此二郡主要轄區在今天的北朝鮮)
幽州自古屬燕趙之地,燕趙自古便多慷慨悲歌之士,劉備張飛便是這燕趙之士的兩位代表。此地靠近烏桓鮮卑之地,幽州人民與這些東胡長期交戰,反抗他們的侵略,公孫瓚和田豫就是這些人中的傑出代表。今天的遼寧和京津唐經濟發達,我們不應忘記古人為保護這塊土地所做的貢獻。
○交州(孫權時又把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個州)
南海 25萬
蒼梧 46萬
鬱林 人口不詳
合浦 8萬
交趾 人口不詳
九真 20萬
曰南,10萬
事實證明,交州果然天高皇帝遠,居然有兩個郡人口不詳。交州此時還很蠻荒,不像現在的兩廣人口稠密。如果把一個今天的廣州人放到那時,他絕對會有一種滄海桑田的感覺。今天兩廣的漢民大多是長時間內北方漢民南下與當地土著融合而成,當然客家人保持了較多古漢族習俗。
漢末稅制(http://business.sohu.com/20090306/n262654470.shtml)
一石=10斗=100升
漢朝一漢畝產糧2石,一年雙季
漢稅制糧稅15分之一 丁稅每人每年 120錢 分兩次交付 七月 一月
F. 古代的一兩銀子等於現在多少錢 王語嫣出生在哪裡
各個時期,是不一樣的,不知道你想問哪個朝代,給個具體的吧。。。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與錢幣流通
三國時期劉備的益州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東漢末年遭受的戰亂也較中原為輕,故社會經濟比北方發展較快。蜀漢建國以後,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護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北伐曹魏之始,諸葛亮又先後在漢中一帶實行屯田制度,不僅減少了軍糧運輸,也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蜀漢的手工業以鹽、鐵和織錦業等最為發達。特別是成都的織錦「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遠銷吳、魏,是軍費的一大來源。蜀都成都也是當時最大的商業都市之一,「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里,羅肆巨千;財貨山積,纖麗星繁。」其興盛景象可以想見。
孫吳所在江淮地區的社會經濟起步較晚,故最為落後。但由於這里戰亂較少,加之北方人民大量遷居江南,給這里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的勞動力,使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加之吳國建立前期又大力推行屯田制度,遂使耕田面積顯著擴大,耕作技術和農產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魏國創立後,在經濟上採取了一些措施,如推行屯田制,招募無地或無生畜的農民,統一組織耕種官田,這是組織流民歸農的有效辦法,在客觀上起了進步作用,對組織生產、恢復社會秩序、增強魏國的實力、統一南方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在江南地廣人稀的地方,擴大開辟面積,興修水利,提高產量;建置大規模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當時江南的武昌是冶煉中心,連銅合金銀製造業也很發達,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制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當時魏國有很多的商業交通貿易中心城市,還和海外的一些國家有貿易交往,商業經濟也很發達。
西晉統一全國後,農業上推出了占田制和課田制 ,這是西晉的主要土地制度。當時的西晉面臨著經過三國長期戰爭後的經濟蕭條局面。西晉採取了獎勵農桑、表彰生產的經濟政策,召迴流民,增加農業人口,表彰生產搞得好的官吏。此外興修水利也取得了好的效果,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發展。到了東晉時,我國南方經濟得到了一定的開發,農業上生產技術有所提高,大量開墾荒地。實行精耕細作,推廣牛耕使耕田的速度加快了,產量大為提高。興修的水利工程擴大了灌溉面積,防治水患災害,使得農作物得到更好的生長。手工業方面,冶煉業得到了發展,「灌鋼」技術的發明,把生鐵和熟鐵混雜在一起,工藝簡便,生產效率更高,鋼鐵的質量也更好。 紡織業用麻織成的布,品種增加了,質量提高了。 當時紙張已經完全替代了竹簡和絹錦。貿易也有很大發展,南北互市和海外貿易主要由官府掌握,私人經營商業的很多,交易的大宗物品是糧食、布帛、魚、鹽等生活用品和一些奢侈品。總之三國之後由於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逐漸穩定,經濟上有所恢復和發展,人們經歷了長時間的戰亂之後發展經濟的願望更加迫切了。
在我國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全國各地競相鑄錢,鑄錢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前所未有。據史書記載,當時鑄錢「堆積如丘山,市上交易,用車載錢」。當時曾經把鑄錢用的原材料——鐵,拿出來「數千萬斤塞浮山堰決口」。可見錢幣之多,已到了何等程度。當時人們的思想認為錢能操縱人的命運,主要表現在社會風氣貪財如命。晉武帝賣官,錢入私門。私門(有權勢人)出賣官爵,是貪財的一種方法。士族自矜門第清高,對商賈極其賤視。法令規定市儈都得戴頭巾,巾上寫明姓名及所賣物品名,一腳著白鞋,一腳著黑鞋。商賈的社會地位很低,可是士族多兼做商賈,並不因為商是賤業而不屑為。例如大名士王戎有許多園田,親自拿著籌碼算賬,晝夜忙得不得了。家有好李,怕買者得好種,鑽破李核才拿到市上出賣。有勢力人家霸佔水利造水碓,替別人舂米取酬,稱為舂稅。潘岳《閑居賦序》說他住在園里賣鮮魚、蔬菜和羊酪,並收舂稅,一家人生活舒適。可見經營商業是貪財的又一方法。晉惠帝時,石崇做荊州刺史,劫奪外國使者和商客,積財物成巨富。家有水碓三十餘區,奴八百餘人,還有大量的珍寶錢財和田宅。可見劫奪是貪財的又一方法。《晉律》規定自死罪以下都可以用錢贖罪。貪財即使犯了罪,不一定是死罪,贖死罪也不過黃金二斤,所以只要有錢財可得,任何一種方法他們都敢採用。
晉國統治階級愛錢,唯錢是求,後世稱為「錢鬼」。而這些也影響了社會上的人,金錢支配了人們的交往、言談、行事等等。
我國古代用穀物、布帛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這種情況早在西漢就已出現,東漢時更加盛行。到我國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這種情況顯得更加突出了。
據史書記載,我國南北朝時期,在南北長期對立中,盡管戰爭總是不斷,但在戰爭的空隙,經濟的交往總是連綿不斷,商品交換非常活躍;而在南朝、北朝的商品交換中,貨幣的使用幾乎廢棄,在商品交換中都是使用絹帛。
從當時南朝、北朝商品交換的品種來看,北朝需要南朝的物品有甘蔗、橘柚,以及北方官員、貴族享用的高級奢侈品;南朝急需北朝的物品有:馬匹、駱駝、皮毛製品等等。
當時南朝、北朝商品交換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官方主辦的「通市」,由南朝、北朝的官方主持;二是走私,這種走私在民間、官員、軍隊中間都有。據史書記載,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也就是宋國、魏國戰後的第二年,北魏向宋國提出兩國「互市」的要求,朝廷徵求大臣們的意見,江夏王義恭、建平王宏、何尚之、何偃等,都表示贊成互市,但柳元景、王玄謨等大臣反對馬上互市,理由是「虜雖說互市,實為窺測國情,答應了他們,必生邊患」。但朝廷考慮到兩國互市可取得不少的經濟利益,最後還是同意了。
我國古時候經常用穀物、布帛代替貨幣在市場上流通。在王莽篡位及東漢時期,有時在市場上谷帛也代替貨幣充當過流通領域內的支付手段,只是到了南北朝時期,谷帛代替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時間最長、范圍較廣,以致在社會上曾經出現「廢棄貨幣」、「忘記貨幣」、「不準使貨幣」的現象。這是因為市場上錢幣缺乏。晉朝統治者主要沿用漢朝的「五銖錢」貨幣,因此,鑄幣數量不多,遠遠滿足不了當時市場流通的需要。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宋文》記載,當時南朝的宋大臣范泰,曾寫奏議反映國庫貨幣減少,市場流通使用的貨幣奇缺的情況,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因此,人們在市場上不得不用谷帛當做貨幣流通,而且貨幣制度也不統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較大,魏晉前期,東晉、宋、齊、梁、陳偏安江南;後來,北方先有五胡十六國,後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代相繼更替。由於朝代不斷改換,致使貨幣制度很不統一,南朝的貨幣制度在北朝行不通,北朝的貨幣制度在南朝也不能實行,所以人們寧肯在南朝、北朝商品交換中收受谷帛,而不願意收受貨幣。當時市場物價波動劇烈,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南齊大臣劉纘看到北魏的市場上金、玉、珠寶價格比南朝低了好幾倍,感到奇怪,北魏派出接待的主客令謊稱:「我朝不重金玉,所以賤同瓦礫。」還有,北魏文成帝興安元年(公元452年),陝城鎮將崔寬看到弘農這個地方出產的漆、蠟、竹、木價錢比南朝市場上便宜好幾倍,於是他利用職權走私,發了大財。由此可見,當時南朝、北朝市場物價差別如此之大,人們認為在南朝、北朝的商品交換中,收受谷帛比收受貨幣風險小,安全有可靠保證。以上這些就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貨幣流通情況的一些特點。
可以看出,當時是起碼是沒有文這個貨幣單位的!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八錢三分�
白�面(斤)九文
銀每兩換錢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王語嫣是小說里的人物啊。。。。因姑蘇慕容世居江南姑蘇燕子塢參合庄,且王語嫣年紀上小,可以大致推斷出王語嫣出生在江南姑蘇燕子塢參合庄。 閱讀愉快!!
G. 大家聽說過 長江大學嗎 它怎麼樣呢
長江大學是2003年4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漢石油學院、湖北農學院、荊州師范學院、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合並組建而成,學校位於長江中游的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市。是湖北省屬高校中規模最大、學科門類最全的綜合性大學,是湖北省重點建設的骨幹高校。
原江漢石油學院前身為1950年創辦的北京石油工業專科學校,1978年定名為江漢石油學院,隸屬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從2000年起,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為主;原湖北農學院的前身是華中農學院荊州分院,始建於1977年,1985年定名為湖北農學院,自「六五」以後,一直是湖北省重點建設的院校;原荊州師范學院的前身是湖北第四區簡易師范,始建於1936年,1978年成立荊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1999年經教育部批准改建為荊州師范學院;原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始建於1951年,1977年更名為武漢醫學院荊州分院,1984年更名為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
長江大學校園佔地面積3338畝,校舍建築面積108.6萬平方米,教學科研用儀器設備15萬台(套),總值2.6億元,圖書館藏書239.4萬冊,建有國家一級光碟檢索中心。學校擁有大型現代化教學樓、實驗樓、體育館、田徑場、游泳池,擁有1所三級甲等教學醫院。
學校現有專職教學科研人員1878人,其中教授225人,副教授564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85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和有突出貢獻的專家59人,省、部級跨世紀學科帶頭人99人,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6人,此外,學校還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尚平等一批知名學者為兼職教授。
學校設有24個教學院、系,77個本科專業,20個碩士點,專業涉及工學、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醫學、管理學等10大學科門類;在校學生31000餘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745人;聯合培養博士4人。具有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學校擁有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 1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2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3個中央與湖北省共建基礎實驗室,一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其中「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實驗室是湖北省屬高校中唯一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學科是教育部正式批準的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學科;「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和「石油與天然氣工程」2個一級學科在2002~2004年度學科評估中均進入全國前10名。
學校設有孫越崎科學教育基金優秀學生獎學金、中國石油獎學金、「石油之光」獎學金、石油校友獎學金、尚賢獎學金、祥志獎學金、正大獎學金、通威獎學金等多科多類獎學金。
學校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增強科研實力和特色,緊密結合石油能源、區域經濟及其它社會發展中實際存在的問題進行科技攻關,在油氣資源勘探與開發、作物遺傳育種等科研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煤成油形成環境和成烴機理」199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的發現與育性轉換機理研究」199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定向井、叢式井鑽井技術研究」 199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油藏描述技術研究」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低熟油氣的形成機理與分布規律」(1997年)、「滲透率梯度測試儀的研製與應用」(1998年)和「中原油田生產系統腐蝕與防護技術研究」(1999年)等三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模儀鑽井泥漿動失水儀」(1993年)獲國家發明四等獎。近五年有63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勵,其中「復雜儲層生產測井動態監測方法研究」等6項成果分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另有24項成果分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獎和技術創新獎二等獎;2005年我校承攬的「油藏動態測井方法與應用研究」等3個項目分別被湖北省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推薦為國家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近5年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1046篇。有432篇被SCI、EI、ISTP收錄。
長江大學是教育部產學研合作教育試點學校和世界產學研合作教育協會的團體成員,長期以來堅持開展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近五年有32項教學研究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其中,「資源勘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等2項成果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不斷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學分制、雙學位制、主輔修制、開展「訂單式」等形式的合作教育,因材施教,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和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性,注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創業、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共為社會培養了10萬余名各類專門人才。近幾年本科畢業生考研錄取率連續超過20%,一次性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學校和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海石油等國內40個大型、特大型國有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並建立了創新實習基地。
學校與美國密蘇里羅拉大學、科羅拉多礦業學院、陽伯翰大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英國紐卡索大學、挪威科技大學、俄羅斯莫斯科石油學院、烏克蘭第聶伯國立大學、澳大利亞克爾丁大學、韓國關東大學等建立了校際協作關系;與美國休斯頓大學、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等30餘所國外高校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近十年來,學校派送各類出國留學人員數百名,聘請百餘名中外著名學者為客座教授,與美、英、德、日、澳、加、俄等28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已向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選派留學生,同時招收來華留學生。
地 址: 湖北省荊州市南環路1號
電 話: 07168060550 07168060813(傳真)
咨詢電話: 07168060550
郵 編: 434023
網 址: http://www.yangtzeu.e.cn/
參考資料:http://www.yangtzeu.e.cn/about/
H. 新三國演義全演員表
呂布--杜淳 貂蟬--蔣欣
董卓--呂曉禾 漢獻帝--高虎
水鏡先生--焦晃 (成吉思汗) 曹丕--黃小明
曹植--鄭國林 司馬懿--劉威
張遼--陸劍民(衛青) 典韋--計春華
郭嘉--焦恩俊 孫權--陳寶國
少年孫權--曹駿 孫策--丁海峰
孫尚香--全智賢 周瑜--聶遠
陸遜--鄧超 曹操--千葉真一
龐統--孫海英 徐庶--王剛(待定)
少年姜維--趙鴻飛 中老年姜維--何冰
老年趙雲--於承惠 魏延--申軍誼
劉備--秦漢 諸葛亮--陳道明
關羽--胡軍 張飛--趙小銳(李逵)
馬超--李俊峰(霍去病) 黃忠--馬精武
東漢末年,朝綱混亂。內有董卓(呂曉禾 飾)巨奸權傾朝野,專橫跋扈;外有黃巾軍起義,撼動社稷。時有曹操(陳建斌 飾)韜光養晦,欲為國除害。逃出京城後,曹操與各地諸侯袁紹、劉備(於和偉 飾)、孫堅等二十路豪傑會盟,共同討伐董卓。
幾番征戰,董卓最終死於義子呂布(何潤東 飾)之手。此時大漢氣數將近,英雄豪傑皆覬覦天下,因此上演了群雄逐鹿的爭霸大戲。關羽(於榮光 飾)、張飛、諸葛亮(陸毅 飾)、周瑜、夏侯淵、陸遜、姜維、司馬懿(倪大宏 飾)等風雲人物相繼入世,魏、蜀、吳三分天下,千古傳奇流傳至今……本片根據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改編。
拓展資料
《三國》由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製作中心出品的一部古裝電視劇,由高希希執導,朱蘇進編劇,陳建斌、陸毅、於和偉、張博、黃維德、倪大紅、何潤東等主演。該劇以《三國演義》原著為藍本,講述了從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後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再到司馬家族篡奪魏政權後天下歸晉的整個過程。
《三國》(英文:Three Kingdoms、日本語:三國志 )是由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製作中心策劃立項的電視劇,該劇由高希希執導,朱蘇進編劇,陳建斌、於和偉、張博、陸毅、黃維德、倪大紅、何潤東、林心如等主演的大型史詩電視劇。
該劇以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三國演義》原著為藍本,講述了從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後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再到司馬家族篡奪魏政權後天下歸晉的整個過程。該劇榮獲韓國首爾國際電視劇大賞亞洲電視劇大獎以及日本東京電視節最佳海外片獎等十餘項大獎。資料來源網路
I. 新聊齋志異有哪幾個故事主要劇情,每一集主要演員
1、《畫皮》
梅三娘與陳楚慧同為心愛的人害死,在丈夫王安旭與明霞公主成親當晚,兩人變成厲鬼前來索命。由曾黎、江華主演。
2、《小翠》
靈狐報恩,嬉鬧中化解危機,痴兒巧婦,每天製造歡樂笑聲。狐女小翠之母為報答恩人王源智,將小翠嫁給王源智又痴又傻的兒子王元豐,演繹出一個有趣、好玩的故事。由林志穎、李冰冰主演。
3、《痴心靈雀》
痴心名士孫子楚愛慕才女阿寶化身靈雀傳達愛意,終於如願以償的故事。左手有六根指頭的獸醫孫子楚醫好了趙家小姐阿寶的鸚鵡,與阿寶一見鍾情。
阿寶拒絕惡少柴少安的求親,惡少找人給阿寶施咒使其得了「失憶症」,視子楚為陌路。子楚每天以真情打動阿寶,卻被害身亡;阿寶殉情,閻王讓他們重返人間。由袁弘、楊丞琳主演。
4、《陸判》
換頭風波,書生上天下地狀告冥官,討取公道。小曼與書生兼醫生白揚展開了一段生死戀,即使小曼死了變成鬼,白揚也要追入地府去與之相會。由黃曉明、胡可主演。
5、《小謝和秋容》
書生陶望三住進了一個鬼宅,碰到了秋容、小謝等一幫女鬼,幾經驚嚇後卻和她們成為了朋友。這些女鬼幫陶望三在招親大會上打敗了文武狀元,眼看陶望三就可以娶到富家小姐了,可小謝愛上了陶望三。由TAE、唐寧、霍思燕主演。
6、《小倩》
聶小倩要勾引寧采臣的魂魄,不知不覺間卻成了愛情的俘虜,但千年樹妖不會讓他們輕易逃掉由胡歌、楊冪主演。
(9)荊州新加坡國際城為什麼便宜擴展閱讀
《新聊齋志異》根據清代著名小說《聊齋志異》改編而成的古裝神怪單元電視劇,由吳錦源執導。黃曉明,胡歌,楊冪,林志穎,李冰冰,霍思燕,胡可,袁弘,楊丞琳,TAE,唐寧,蔣欣、曾黎等主演。
1、曾黎飾演梅三娘
1976年9月17日出生於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1996級本科。
2000年,成為了全國總工會文工團的演員;同年,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本家兄弟》,從而正式進入影視圈。2002年,曾黎憑借都市情感劇《男才女貌》獲得關注。
2、李冰冰飾演小翠
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1973年2月27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五常市,1997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班。2000年因主演電視劇《少年包青天》而被觀眾所知。
並主演電視劇《機靈小不懂》,憑電影《過年回家》獲得13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獎。2004年李冰冰先後參演電影《獨自等待》和《天下無賊》,憑借角色劉榮和艷賊小葉分別入圍金雞獎及百花獎女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