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中庸治國哪個好
Ⅰ 新加坡留學利與弊
利:
1、新加坡政府支持,品學兼優的學生還可獲得政府獎學金。
新加坡教育部每年均會到中國名牌大學的新生中招生。經過選拔考試,以及中新教育部官員的面試等數道程序之後,便獲得新加坡教育部和科技集團提供的獎學金,赴新加坡留學。據專家稱,這種性質的大學生;
除了由教育部和贊助企業提供學費,7700新元約4400美元的各類生活津貼。唯一條件是畢業後需要留新工作6年。如果是到新加坡攻讀碩士或是博士學位,拿獎學金則沒有服務年限的要求。
2、新加坡華人居多,中國學生容易適應。
新加坡華人佔了78%,中國文化的精髓左右著這個社會的意識形態。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無論生活習慣,還是思維方式,都非常容易適應這個社會。
3、新加坡是個雙語國家。
在新加坡,絕大部分學校都用英文作為教學語言,而漢語則是通用的第二語言,中國學生即可達到流利使用英文的目的,又不用擔心初期因為語言不通而不能交流。
4、新加坡社會治安良好。
國民的素質高,是全球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所以家長讓孩子到新加坡去都很放心。加上新加坡離中國也近,來回比較方便。
弊:
1、現實不如想像,反差較大。
現在中國大多數人對新加坡的印象非常好,如環境優美如畫、國民素質良好、中英文通用等;但現實總與想像有段距離,所以許多中國學生到了新加坡後就感覺非常失望了。其實,了解一個國家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
2、新加坡人不是中國人。
好象是句廢話,但卻是實話。許多中國學生到了新加坡之後發現,新加坡人對中國人的態度也不都盡如人意。
在新加坡,上了年紀的人多數對中國懷有良好的感情,但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特別是一些很「西化」的人對中國人很排斥。有些人甚至不屑於說漢語。這令許多中國學生感覺非常不好。其實,正是因為新加坡官方語言是英語,才能令中國學生能獲得國際認可的文憑。
3、學校教育質量未必非常高。
中國學生來到新加坡後發現,新加坡人的英語帶口音、教學質量也未必比國內高多少;而且,同樣花一筆錢,新加坡文憑畢竟不如英美國家的管用。此外,新加坡只有兩三所大學比較有名,有些學校卻是打著招生的名義招工。
留學主要原因
1、開闊眼界和經驗;
2、學習與該國有關的語言、文化知識;
3、追求更好的教育條件。在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留學的學生中,這個原因最為常見。
4、外交原因。政府之間為了表示親善合作,可能互派學生,官員或者軍人到對方學校學習。
5、與移民有關的原因;
6、隨父母暫時居住在外國的未成年人。
7.以留學生身份申請學生簽證,獲得暫時定居權。
8.熟悉該國社會,積累經驗,為以後永久性定居作準備。
9.為將來獲得更好的工作環境打下基礎。
Ⅱ 市面上買的大學中庸的版本和電腦上的不一樣還有好多字都查不出來。那該遵從哪個好呢
組裝機比較隨心!!要什麼配置基本上都可以弄給你!!適合有一定電腦裝機基礎的人!!原裝機穩定性較好!!而且售後服務好!!適合新手和最求穩定性的業餘人士!!現在兩種機子價格相差都不是很大!!所以就看自己心意咯!!
參考資料:也是941LA.COM搜出來的,借用一下!
Ⅲ 同樣是中庸之道,為什麼在中國成了傳統文化的主流,而在西方卻沒有
謝謝你的關注
中國儒家傳統的"中庸之道"注重調和折中,強調待人接物避免兩個極端,在矛盾中求平衡。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福羅斯特的《修牆》中,敘述者"我"在"必須修牆"與"無須修牆"的矛盾中找到了統一之處,即鄰里和睦;同時"我"通過行動與內心的結合找到了矛盾的平衡點。從中國讀者特殊的理解角度來看,這種統一與平衡體現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因此,在領略此詩的藝術魅力之餘,還可看出一個美國人待人接物與人際交往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不僅在子思的《中庸》中進行了闡明和詳述,幾乎在同一時期的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中也曾涉及,以及雅典民選執行官梭倫的行為也遵循中庸之道。《中庸》是子思以孔子的中庸思想為基礎,進過整理、匯編,並加上自己的見解的一本書,也是東方中庸之道的代表,主要以理論立世,切對國民影響甚大。亞里士多德和梭倫的中庸之道也為西方人所熟悉,後來對西方人影響不淺,西方幾乎沒有一本明確闡述中庸之道的書籍,只是某些書中對中庸思想略帶一筆。
中西方的中庸之道在處事原則上大相徑庭,都要求做事適度而至,遇事從容淡定,思想不偏不激。
但在對象上卻有很大差異,東方中庸主要針對布衣階層的個人,而西方確是上層領導講中庸。在中國古代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里,布衣階層的生活都是在是否解決溫飽問題上徘徊,而中庸就是他們的精神良葯,勸導他們不怨天、不尤人,從容處事,把一切不如意與受挫都歸結於自我本身,如此培養出來的人對社會也貢獻不了多少,不利於推動社會的發展。西方中庸之道主要是培養上層領導使之減少貧富差距,使貧人、富人盡量公平生活,21世紀一美國為首的西方富國也有過集體善行,免除了一些不發達國家的巨額債務,以及歐美人常說的公平、公正和人權,都是典型的中庸,他們要求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盡量能夠做到不偏不倚地保護各階層的利益。
在目的和方向上,東西方中庸也有所不同。東方中庸目的是培養個人,使之成為一個高境界、高修養的完美接進君子的人物,這就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第一步「修身」。西方中庸的目的在於尋找公平點,而不是培養完美人格,只是以中庸之道作用作用於人,使之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國家,也就是說,西方中庸的重點不是中庸作用的這個人是誰,而是這個人對社會的作用與影響。
若以東方中庸之道處事,可慢慢地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做事不過不謙,總在一種中和境界。一生安分守己,不想有意外的收獲,做事時重要的不是別人怎麼看,而是自己感覺怎樣。善始善終。這樣的人生好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若以西方中庸之道處事,著眼於國家社稷,著眼於人民生活,在乎的是國家利益,以至於全世界人的利益,而不是優秀的自己,這樣,會使人有遠大的理想,雄偉的抱負,仁慈濟世的善心。許多有進取心、高境界的人都會這么想,這樣忙碌而精彩的人生好嗎?無論你認為是好還是不好,都沒有對錯,只是你個人的看法。
大家知道馮友蘭寫過一篇論文,其中提到人有四種境界(原始、功利、道德、天地)。按其中的理論好像可以得出,遵循東方中庸之道的人境界就在功利和道德之間,而遵循西方中庸之道的人境界在道德和天地之間。因為按照東方中庸的理論,只重點在乎自己與自己周圍的環境,看似很自私。按照西方的中庸思想,似乎有大公無私的境界,心系眾生。
縱觀事實,東方心系萬民的人寥寥無幾,西方國家對世界和平做出的貢獻也不是很大。
總之,東西方的中庸之道有些地方平頗為相似,有些地方截然不同,不能去比較哪個更好、更適合自己,東方中庸有不足之處,西方中庸也不是完美無缺,沒必要一昧地追求東方中庸,也不必死心塌地地膜拜西方中庸。我是站在中立角度、以一顆平常心對東西方中庸之道進行評說,所以在這里,我不會闡述我熱衷於哪個中庸之道。
塵世間形形色色的人,性格不同,人生各異,符合自己的中庸之道便是最好的中庸之道。當然,也沒必要非要在東西方中庸中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來作為自己的處事之道。不以中庸之道處事的人,也有造祉於萬民的,也有獨善其身的。如墨家思想的「兼愛、非攻」,佛家思想中的涉及的行善積德、普度眾生之類的……
Ⅳ 新加坡如何用儒家思想治國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理財之道,一貫提倡「節用」、「惠而不費」、量入為出。新加坡政府多年來一直保持經常性的財政平衡和財政盈餘,維持物價的穩定和低通貨膨脹水平,完全不受在西方各國一度流行的「赤字財政」理論的影響。對於民眾的消費方式也注意適當引導。當「舉債消費」的奢糜之風在社會上愈刮愈烈時,當局及時採取措施緊縮銀行和金融機構對個人消費的貸款條件,以避免重演泡沫經濟的悲劇。
發展全民教育事業是儒家所鼓吹的「仁政」理念的重要基石。新加坡繼承了孔夫子「有教無類」的全民教育思想,十分重視各項教育事業,並將教育作為整個經濟戰略的組成部分來開發規劃,教育開支將近政府預算的百分之二十。同時,注重教育資源的有效使用,實行分流教育、精英主義,可以說是對孔夫子「因材施教」論的進一步實踐。
以「孝道」為核心的家庭價值觀是儒家傳統的重要內容。「治國」,必須以人們的「修身」和「齊家」為基礎。新加坡小心注意避免西方福利國家的陷阱,防止由於不恰當的社會福利政策和錯誤的倫理觀念流行所造成的普遍性家庭危機。為此,除了宣揚東方傳統的家庭道德觀以外,政府發展了一整套以公積金制度為基礎、以家庭為核心的具有本地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著重幫助低收入家庭自我提升素質、根除窮根,避免治標不治本的純粹救濟。並以政府「一元對一元贊助」的方式鼓勵民間自發的慈善事業和族群自助組織,還在稅收回扣、公共住屋的配售等方面優惠完整的核心家庭和贍養老年父母的夫妻。
儒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之論,主張社會分配的公平,避免貧富懸殊。新加坡政府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也相當重視財富分配的均等程度。每年,由政府組織的全國工資理事會集合工商界、勞工界、學術界的代表協商指導性的工資增加幅度,供企業參考執行,以確保經濟發展的成果能夠公平地分配給工薪階層,同時保持本地勞工的競爭力。新加坡獨立以來,當局還大力推動公共住屋的興建,使九成以上的新加坡人居住在自己擁有的住房裡,連收入最低的階層也能擁有體面的居住條件,成功地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藍圖,做到了連眾多發達國家的名城都會都做不到的事情。另外,政府對低收入民眾的醫療保健提供補助,在將財政盈餘回歸於民時實行有利於低收入家庭的政策傾斜。
儒家治國理念強調和諧的社會秩序:君臣父子,天人和一,四海之內皆兄弟。為此,為政者必須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協調照顧各方利益。新加坡政府不僅注意協調勞資雙方的利益,也大力維護民族和諧,提倡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並存共榮。盡管華人占總人口將近八成,政府仍十分注意維護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從不在公共政策上給予華人不應有的優待。當局對於有損社會族群和諧的極端思想和言論總是小心堅決的阻止流傳,防止禍起蕭檣。這些政策對於維護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小國家的繁榮穩定,是十分明智的。
新加坡的公共政策所體現的儒家治國之道,是中華古代文明精華在現代社會的發揚光大。其成功之處,是值得其他發展中國家參考借鑒的。
Ⅳ 《大學》和《中庸》的區別和聯系分別是什麼
區別:
1、《大學》更像教科書(其實就是古時候的教科書),而《中庸》更加註重實際;
2、《大學》裡面非常提倡創新,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要更新知識的意思);
3、《中庸》裡面對治國之道的論述更加的具體。
聯系:是四書之一,是《禮記》中的兩篇
Ⅵ 極致和中庸哪個好
中庸與極致是陰陽兩面,都是好趣味。 花看半開,酒飲微醺是菜根譚中的名句。
Ⅶ 有比儒家中庸之道更合適的治國之道嗎
沒有,因為中庸思想是發展個人天性,並修身養性。這是終極發展模式。
至於那個什麼馬,用中國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完全包含了他所有的正解。
Ⅷ 中庸好不好
我個人認為「中庸」是中國頂級的哲學智慧。但是,很多人並不能夠深入理解「中庸」,而且存在嚴重扭曲的現象。中庸看似平常的道理,卻離我們十分遙遠,之所以有這樣的現象就是因為人們沒有掌握找到理解「中庸」的門徑。這個門徑就是「時中」和「權變」。只有理解這兩個詞之後才能把握中庸平易簡單的道理。最底下有「權」的相關解釋。(看完之後,再看下一段。)
用秤砣和稱量來打比方,相對一個稱量物體的秤砣系統來說,「中庸」就是根據所稱量的物體的具體質量而在秤桿標尺上進行審度度量的位移變化,它既是一個時變的進行狀態,也是一個具有恰到好處的固定的量。中庸是有標準的,也是有完美答案的。但是應注意,「中庸」是針對具體事物的具體「中庸」和針對具體事態的具體「中庸」,以及針對具體時態的具體「中庸」,而且這種「中庸」是站在客體角度的客體「中庸」和站在主體角度的主體「中庸」。「中庸」既是「平常」的,又是「無過無不及」的,更是量度實質的。「中庸」最終是一種「藝術」。
用現代馬哲術語來說,就是「具體事物,具體對待」,「掌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別是主要矛盾中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和「實事求是」。「質」與「量」之間的「度」。
另外,黃金分割率和黃金分割點也是理解中庸的好例證。射箭的十環標靶也是好的例子。
以上是我對中庸的簡單解釋,如有想法可以繼續交流討論。另附相關論文,請參閱!
祝在追求智慧中享受快樂!
權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權 英文名稱:weight 定義:衡量測量值(或估值)及其導出量相對可靠程度的一種指標。
3.
秤。測定物體重量的器具 [scale]
權,稱也。——《論語·堯曰》集解
錘,謂之權。——《廣雅·釋器》
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漢書·律歷志》
謹權量,審法度。——《論語·堯曰》
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莊子·胠篋》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論語》
4.
亦稱秤錘
[中春之月]正權概。——《禮記·月令》
7.
權宜、變通 [expedient]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授之以手者,權也。——《孟子·離婁上》
8.
又如:權數(應變的機智);權巧(權宜善巧);權正(權變與常道);權制(權宜之制);權計(權宜之計);權書(以權宜之策草擬國書)
〈動〉
1.
稱量 [weigh]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權稱(用秤稱)
3.
衡量,比較 [weigh;compare]
古人有權成敗、計輕重而行之者,伊尹、 霍光是也。——《三國志·武帝紀》注
且人固難全,權而用其長者。——《呂氏春秋·舉難》
4.
又如:權時苟重(衡量時勢而苟且順從);權度(權衡度量);權量(猶權衡);權准(權衡的准則)
1.
權變 quánbiàn
[tact;flexibility in tactics] 靈活應付隨時變化的情況
三晉多權變之士。——《史記·張儀列傳贊》
權衡 quánhéng
(1)
[scale]∶稱量物體輕重的器具。權,稱錘;衡,稱桿
為之權衡以稱之。——《莊子·胠篋》
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史記》
Ⅸ 中庸之道應該提倡的辯詞
在商業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是越來越提高,人們對於精神領域的需求也同樣是越來越多甚至越來越苛刻。 可卻也隨之出現了這樣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那就是人們對於傳統的東西好象越來越忽視,對於傳統的一些觀念似乎也越來越淡薄。 社會上曾有過一些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文化的呼聲,也有過宣傳並學習古文的提倡,有些地方也曾大力發掘本地的文化歷史遺產精華並藉助開發旅遊項目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甚至還曾有過興建國學幼兒班請那些國學造詣深厚的名宿收幼兒為徒的一時美談。。。。。。可總體感覺,這些呼聲和行動似乎與所期待的願望和目標尚有很大一段差距,難道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實現人們只把眼光放在了現實中而忽視了自己本早就已具有甚至是還為很多西方發達國家所推崇的文化優勢嗎,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國學難道真的就是夕陽西下而日漸勢微了嗎? 中醫學及中葯,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國粹,博大而精深,可在目前國際市場的各個國家中葯材出口比例份額上,中國卻只佔很小很小的一塊。甚至,在中醫學的鼻祖名分上,南韓也早已盯上,大有攬美名為己有的氣勢,一再宣傳他們的國度才是中醫學真正的發源地。在這件事上,我們也許沒有必要去斥責別人的想法如何,畢竟好事情是人人所嚮往的,可值得反思的是,作為有著幾千年古老文明歷史國度的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為什麼放棄自己已有的傳統優勢不去發揚光大而只是一味去追求外來的東西呢,學以致用只是方法只是途徑,而卻不應一味邯鄲學步甚至忘卻自己的本源初衷才是啊。這樣看來,關鍵之處,還是在於我們自己是否看重的問題了。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儒家學說,其思想精華沉澱若千年而不倒,自是有著獨到之處,即使西方那些發達國家都不得不為之所贊嘆,不得不贊羨中國古人的智慧,甚至各個國家都有專門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專門機構,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把學習掌握古老的中華文化精髓作為指導個人發展的目標,連發動海灣戰爭的小步什都曾有過感嘆,若是先前就能看到中國的古書《孫子兵法》,那麼他的整個戰略計劃也許就要重新修改了,這樣的感嘆也更曾出自過叱吒風雲一代梟雄的拿破崙之口。。。。。。作為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為此自豪的同時,能否有一些啟示的火花在閃現呢。 儒家學說的精華在於「重視禮,強調仁」,更在於「中庸」! 中庸的真正解釋,就是「執其二柄」。未雨綢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面對一件事情,首先要考察預想的就是其優劣兩種情況的出現,這不正是符合了唯物辨證這一理論事實嘛。 很多人認為這種思想過於保守而不能銳意進取,可卻忽視了即使是銳意進取的同時,更應該要用客觀辨證的眼光去看待同樣存在的風險,這才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非此就很容易導致盲目冒進的危險出現,這樣的教訓在我們國家以往的歷史上也曾出現過,所造成的危害更是慘重的。 也有人說,凡是保留傳統文化多的地方,那麼現代經濟的發展必然就會受到阻礙,事實果真如此嗎? 遠的不說,就提提我們的近鄰,日本,韓國,新加坡,甚至是台灣。 日本是一個非常信奉並發揚自己傳統文化的國家,在我具有討厭甚至憤怒這個國家的個人觀點同時,也不得不客觀認為,「神道教」「天造大神」一直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動力源泉,並且大力汲取其他國家的文化精髓,中國儒家道家的文化在日本更是大有市場,「菊花與刀」的民族內涵為他們這樣一個經濟如此發達的國家披上了一層古典靜雅的面紗。 韓國,我一向感覺這是個有骨氣的民族,甚至自尊得有些令人不解。但在有些狂熱的表象背後卻也是有著深厚沉靜的文化內涵,並且這種古老文化的傳承確實得到了很好的延續。古老的民族服裝和歌舞還有生活習慣始終是一如既往,沒有多少改變。但在吸收外來文化甚至還能改良進取並引導新文化潮流的同時,古代文化的宣傳也是並駕齊驅,這兩者截然不同的思想觀點取向卻能得到如此融合,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韓國,古老文化的代表,卻正是我們國家傳遞過去的「儒學」! 新加坡,更是一個儒家文化大行其道的國度,政治平穩,百姓安居,經濟卻也始終位於世界前列,可以說,這是一個奇跡。 台灣,雖然政壇動盪,甚至在國會上也會出現議員們拳腳相向令人咋舌這樣太有失風度的場景而令世人不齒,這是其政治上的不良。但在台灣的民間,應該說還是中華傳統文化保留得比較好的地方,所以才會有象南懷瑾象林清玄這樣諸多對傳統文化有很深造詣的學者和作家也就不足為怪了。同樣,有著這樣一個傳統文化氛圍的台灣,在經濟上,應該說是很發達的。 儒學,這樣一個對所有炎黃子孫都有著血融於水和與生俱來的淵源甚至好象早已被刻上了傳統遺傳烙印的這樣一個詞彙,如何能在我們這一代的傳承延續中得以更發揚光大,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值得深思的問題了。
Ⅹ 中國與外國的中庸之道有什麼區別
中國儒家傳統的"中庸之道"注重調和折中,強調待人接物避免兩個極端,在矛盾中求平衡。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福羅斯特的《修牆》中,敘述者"我"在"必須修牆"與"無須修牆"的矛盾中找到了統一之處,即鄰里和睦;同時"我"通過行動與內心的結合找到了矛盾的平衡點。從中國讀者特殊的理解角度來看,這種統一與平衡體現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因此,在領略此詩的藝術魅力之餘,還可看出一個美國人待人接物與人際交往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不僅在子思的《中庸》中進行了闡明和詳述,幾乎在同一時期的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中也曾涉及,以及雅典民選執行官梭倫的行為也遵循中庸之道。《中庸》是子思以孔子的中庸思想為基礎,進過整理、匯編,並加上自己的見解的一本書,也是東方中庸之道的代表,主要以理論立世,切對國民影響甚大。亞里士多德和梭倫的中庸之道也為西方人所熟悉,後來對西方人影響不淺,西方幾乎沒有一本明確闡述中庸之道的書籍,只是某些書中對中庸思想略帶一筆。
中西方的中庸之道在處事原則上大相徑庭,都要求做事適度而至,遇事從容淡定,思想不偏不激。
但在對象上卻有很大差異,東方中庸主要針對布衣階層的個人,而西方確是上層領導講中庸。在中國古代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里,布衣階層的生活都是在是否解決溫飽問題上徘徊,而中庸就是他們的精神良葯,勸導他們不怨天、不尤人,從容處事,把一切不如意與受挫都歸結於自我本身,如此培養出來的人對社會也貢獻不了多少,不利於推動社會的發展。西方中庸之道主要是培養上層領導使之減少貧富差距,使貧人、富人盡量公平生活,21世紀一美國為首的西方富國也有過集體善行,免除了一些不發達國家的巨額債務,以及歐美人常說的公平、公正和人權,都是典型的中庸,他們要求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盡量能夠做到不偏不倚地保護各階層的利益。
在目的和方向上,東西方中庸也有所不同。東方中庸目的是培養個人,使之成為一個高境界、高修養的完美接進君子的人物,這就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第一步「修身」。西方中庸的目的在於尋找公平點,而不是培養完美人格,只是以中庸之道作用作用於人,使之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國家,也就是說,西方中庸的重點不是中庸作用的這個人是誰,而是這個人對社會的作用與影響。
若以東方中庸之道處事,可慢慢地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做事不過不謙,總在一種中和境界。一生安分守己,不想有意外的收獲,做事時重要的不是別人怎麼看,而是自己感覺怎樣。善始善終。這樣的人生好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若以西方中庸之道處事,著眼於國家社稷,著眼於人民生活,在乎的是國家利益,以至於全世界人的利益,而不是優秀的自己,這樣,會使人有遠大的理想,雄偉的抱負,仁慈濟世的善心。許多有進取心、高境界的人都會這么想,這樣忙碌而精彩的人生好嗎?無論你認為是好還是不好,都沒有對錯,只是你個人的看法。
大家知道馮友蘭寫過一篇論文,其中提到人有四種境界(原始、功利、道德、天地)。按其中的理論好像可以得出,遵循東方中庸之道的人境界就在功利和道德之間,而遵循西方中庸之道的人境界在道德和天地之間。因為按照東方中庸的理論,只重點在乎自己與自己周圍的環境,看似很自私。按照西方的中庸思想,似乎有大公無私的境界,心系眾生。
縱觀事實,東方心系萬民的人寥寥無幾,西方國家對世界和平做出的貢獻也不是很大。
總之,東西方的中庸之道有些地方平頗為相似,有些地方截然不同,不能去比較哪個更好、更適合自己,東方中庸有不足之處,西方中庸也不是完美無缺,沒必要一昧地追求東方中庸,也不必死心塌地地膜拜西方中庸。我是站在中立角度、以一顆平常心對東西方中庸之道進行評說,所以在這里,我不會闡述我熱衷於哪個中庸之道。
塵世間形形色色的人,性格不同,人生各異,符合自己的中庸之道便是最好的中庸之道。當然,也沒必要非要在東西方中庸中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來作為自己的處事之道。不以中庸之道處事的人,也有造祉於萬民的,也有獨善其身的。如墨家思想的「兼愛、非攻」,佛家思想中的涉及的行善積德、普度眾生之類的……
【解讀與評論都應盡量少加自己的思想,這篇論文是我品讀《中庸》,了解亞里士多德和梭倫的生平、部分作品後,以我對他們的理解,以古今百家思想為標准,站在中立的角度對東西方中庸的區別姑妄言之,但文章畢竟是自己寫的,多多少少還是摻雜了一部分刈宗思想,望讀者發表自己的見解、建議、意見,我還會不斷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