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大選什麼時候決選

新加坡大選什麼時候決選

發布時間: 2022-08-08 08:11:19

Ⅰ 新加坡總理是幾年一選舉

新加坡憲法規定:實行議會共和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原經議會選舉產生。1992年國會頒布民選總統法案,規定從1993年起總統由民選產生,任期從四年改為六年。總統委任議會多數黨領袖為總理;總統和議會共同行使立法權。總統有權否決政府財政預算和公共部門職位的任命;可審查政府執行內部安全法令和宗教和諧法令的情況;有權調查貪污案件。總統在行使主要公務員任命等職權時,必須先徵求總統顧問理事會的意見。

Ⅱ 新加坡下一屆國家選舉是哪年

新加坡實行多黨民主制,每5年舉行一次大選,2011年5月7日,新加坡開始五年一度的大選,所以下一屆國家選舉是2016年。

Ⅲ 誰能知道新加坡是哪一年建國並新加坡第一屆總統和總理分別是誰他們的祖宗(籍)在中國嗎謝謝大家了。

概述我國(新加坡)的歷史,網友就能了解我國建國過程,與中國沒有關系;
我國早期為英國殖民地,受英國管轄。
1)1953年時任總督sir john nicoll委任英國駐比利時前大使sir george rendel成立委員會,檢討新加坡憲制,並對改革提出建議。
2)1954年2月rendel公布立法機構與政府組織改革報告,定1955年4月1日舉行大選時實施,獲得英國政府同意,11月人民行動黨成立。
3)1955年新加坡根據rendel憲制報告舉行立法議會大選。時領導勞工陣線的david marshall為新加坡首任首席部長,人民行動黨只有3個議席,秘書長李光耀為反對黨領袖。
4)1956-1957年,david marshall和續任林有福首席部長,率領各政黨組成憲制代表團到倫敦進行自治談判。
5)1958年5月代表團第三次到倫敦談判,且正式簽字,讓新加坡成為自治邦。
6)1959年5月30日在新憲制下舉行首次自治邦議會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議席中贏得43席,著手組織政府。
7)1959年6月3日新加坡正式取得自治權,成為自治邦。6月5日李光耀出任自治邦首任總理,12月3 日尤索夫出任首任自治邦元首。
8)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和馬來亞,沙勞越及沙巴組成馬來西亞聯邦。
9)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正式宣告獨立。

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為我國土生華裔,首任總統尤索夫為馬來裔。

新加坡首任總統尤索夫為我國馬來裔。

Ⅳ 誰知道新加坡的歷史

新加坡 早期的歷史記載並不多,使用的名字也各不相同。公元 3世紀 , 中國 將新加坡叫作「蒲羅中」,即「半島末端的島嶼」。史料記載, 1320年 , 元朝 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龍牙門」或許就是今天的岌巴港(Keppel Habour)。 1330年 ,一個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首次來到此地,將其命名為 Pancur (泉水),當時已經有 華人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海城)的,是 1365年 的《爪哇史頌》。類似的名字還出現在同一時期的一份 越南 文獻上。一直到14世紀 末,梵文名字 Singapura (意為「獅城」)才首次出現。 當時,暹羅(即今天的泰國 )以及位於爪哇島的馬加帕希帝國(Majapahit Empire)爭奪著新加坡的控制權。根據馬來文獻的記載( Sejarah Melayu ),新加坡在一次與馬加帕希帝國的戰爭中失敗。但是一名巨港( Palembang )的王子,Iskandar Shah,之後殺死了當地的領袖,並自己宣布成為新加坡的新統治者。此後不久,他就被趕走,目前並不清楚到底趕走他的是暹羅人還是爪哇人。之後他逃亡北方 馬來半島 的麻坡( Muar ),並在那裡建立了馬六甲蘇丹國,而新加坡則是蘇丹國中重要的一部分。 現代新加坡的建立 18世紀中葉,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隻停泊、維修的港口,以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因此,他們在檳城(1786年)和新加坡(1819年 )建立了貿易港,並從荷蘭人那裡搶得了馬六甲( 1795年 )。 1818年 末,印度總督哈斯丁勛爵(Lord Hastings),決定授權明古連(Bencoolen)總督 萊福士爵士(Sir Thomas Stanford Raffles)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1819年1月29日,萊福士在考察了附近島嶼後登陸新加坡。第二天,他就與Temenggong Ab'r Rahman簽訂了初步的協定,在當地建立一個貿易港。雖然Temenggong是實際的統治者,新加坡是柔佛-廖內-龍牙(Johor-Riau-Lingga Sultanate)馬來蘇丹國的一部分。柔佛蘇丹Abl Rahman在前一年已經和荷蘭人簽訂了條約,他的王國其實已經處於荷蘭的統治之下。顯然萊福士面臨的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但是,萊福士知道柔佛內部對這位新蘇丹的合法性有很大的分歧。Abl Rahman蘇丹是前一位蘇丹的小兒子。萊福士成功地將被流放的長子Tengku Hussein偷渡回新加坡。1819年2月6日,萊福士宣布Tengku Hussein成為受大英帝國所承認的柔佛蘇丹。一份新的正式條約簽署,授權英國在新加坡合法地設立工廠。該舉動遭到荷蘭的馬六甲以及爪哇總督的強烈抗議。 英國政府在1819年8月之前並不知道萊福士與荷蘭人的沖突。而當他們知曉時,新加坡已經成為英國重要的一塊殖民地。更何況,英國曾經在拿破崙戰爭中對荷蘭有恩惠。到1820年時,新加坡開始為英帝國產生利潤,三年後,新加坡的貿易額已經超過檳城。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進一步地得到確立,2個新的條約正式簽署。 第一個是 1824年3月的《英荷條約》(Anglo-Dutch Treaty)。根據此條約,荷蘭撤銷所有對英國佔領馬來亞、新加坡的反對意見,並將他們在馬來半島和印度的所有基地讓給英國人。作為回報,英國同意將其在蘇門答臘的基地讓給荷蘭。在馬六甲海峽中劃出一條分界線,兩國各自取其南北兩端。該條約也有效地削減了柔佛蘇丹國的影響力,它的國土被分成三份:位於馬來半島的柔佛以及新加坡(已經正式屬於英國),和廖內群島(由荷蘭控制,今天是印度尼西亞的一部分)。 第二個條約是8月與蘇丹Hussein和Temenggong Ab'r Rahman簽訂的,兩個人同意將島嶼的管轄權讓給英國,而因此他們獲得了更多的現金回報。 海峽殖民地 新加坡、馬六甲和檳城三個英國位於馬來半島的殖民地,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受到英屬印度當局的管轄。到1832年,新加坡成為殖民地的政府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海峽殖民地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Crown Colony),由位於倫敦的殖民地辦公室直接管轄。 隨著1860年代中蒸汽船的發展以及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成為航行於東亞和歐洲之間船隻的重要停泊港口。1870年代前後,隨著當地橡膠種植業的發展,新加坡也成為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到19世紀末,新加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1873年到1913年間,當地的貿易增長了八倍。經濟的發展也吸引了區域內的移民。到1860年,人口已經增長到80,792,其中華人佔到61.9%,馬來人和印度人分別佔13.5%和16.05%,其他人種,包括歐洲人,則佔到8.5%。 1921年 ,英國在新加坡修建了一個海軍基地,之後又補建了一個空軍基地。小島的繁榮與平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打破。日本飛機於1941年12月8日子夜時分開始轟炸這座沉睡的城市。 1942年2月15日 ,新加坡淪陷,並被重新命名為「昭南島」( Syonan )。被佔領出時,很多華人被日軍大屠殺 。日本統治了該地區達3年半,直到1945年9月,英軍回到新加坡。 邁向自治 1945年9月,英軍回到新加坡,英國軍管開始。到1946年3月,軍管結束時,海峽殖民地也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直轄殖民地,而檳城和馬六甲則於1946年成為馬來亞聯盟(Malayan Union)的一部分,1948年成為馬來亞聯邦的一部分(Federation of Malaya)。 戰後的新加坡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總督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該體系於 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雖然總督依然擁有很大的權力,但是人民已經有權選出立法會議中的6名成員。 1948年6月,由於馬來亞共產黨企圖使用武力奪取馬來亞及新加坡的政權,新加坡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持續了長達12年。到1953年底,英國政府任命了一個由藍帶爾爵士(Sir George Rendel)率領的考察組重新評估新加坡的憲法地位,並提供相關建議。政府最後接受了藍帶爾的建議,並最終修改新加坡的憲法,賦予新加坡更大程度的自治。 1955年的選舉是新加坡歷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新的登記制度使原本只有75,000人的合格選民增加到300,000人。而且華人選民的數量首次大幅度增加。最後,勞工陣線(Labour Front)取得10個席位。馬紹爾(David Marshall)於1955年4月6日成為新加坡的首任首席部長(Chief Minister)。他領導的勞工陣線與巫統(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sation UMNO)及馬華(Malayan Chinese Association MCA)組成聯合政府。 在與倫敦關於新加坡完全自治的憲制談判破裂後,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林有福出任新的首席部長。1957年3月由林有福所率領的代表團成功地在倫敦與英國方面達成協議。1958年5月28日,雙方在倫敦正式簽字。 新加坡在1959年取得完全自治。當年5月新加坡的第一次大選舉行,選舉第一屆完全民選的立法會的51名成員。人民行動黨 (People's Action Party PAP)在選舉中獲得了43席,成為第一大黨。6月5日,新加坡總督古德爵士(Sir William Goode)宣布新憲法生效,新加坡成立自治政府,他本人擔任首任元首( Yang di-Pertuan Negara Head of State),李光耀成為首任總理。 當時,人民行動黨與共產黨合作抵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共產黨人控制了許多大眾組織,特別是工人及華校生。兩黨的合作並不十分愉快,雙方都在利用對方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中間派希望與非共產黨的馬來亞合並並獨立,而共產黨人則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的共產國家。 兩派的緊張關繫到1960年開始惡化,最終於1961年分道揚鑣。共產黨人自己組成了一個新的政黨社會主義陣線(Barisan Sosialis)。而在1961年,馬來亞也進入戰局,宣布願意與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合並組成聯邦,前提是英國管轄的婆羅州(Borneo)、 汶萊 (Brunei)和沙勞越(Sarawak)也加入這個聯邦。 成立馬來西亞的提議 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首相東姑(Tunku Abl Rahman)提議馬來亞聯邦應該與新加坡、沙勞越、北婆羅州和汶萊建立更緊密的經濟及政治合作,並將合並作為一種選擇。合並的主要條款由東姑和李光耀簽署,包括了建立一個負責國防、外交和國安的中央政府,而當地政府則可以負責教育及勞工的問題。 1962年9月1日,新加坡舉行有關合並的全民公投,三分之二的人選擇支持合並。 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正式成立,包括了馬來亞聯邦、新加坡、沙勞越和北婆羅州(即今天的沙巴)。汶萊拒絕加入。合並遭到了鄰近國家的反對, 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都提出抗議。 獨立: 然而,合並是短暫的。主要的分歧是種族問題。原本馬來亞的馬來人佔大多數,並享有特權。馬來人主宰了聯邦的政治生態,而華人則主宰了馬來亞的經濟命脈。然而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加入聯邦後,華人也更有機會參與馬來西亞的政治運作。巫統開始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以及經濟環境。新加坡最終不得不於1965年8月9日退出聯邦,宣布獨立。獨立的新加坡於1965年9月和10月分別成為聯合國及英聯邦的會員國。 當代: 獨立後,新加坡開始一連串的措施,發展工業及經濟。裕廊工業區(Jurong Instrial Park)於1968年成立,除此之外在加冷(Kallang)、紅山(Redhill)等地也建立了小規模的工業基地。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市政局(Jurong Town Corporation)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Development Bank of Singapore)也在該年成立。 1979年石油危機之後,政府驚覺發展中的問題,並對經濟進行重組。政府修改了相關的教育制度,提升人民的技術水平。在這一年,新加坡的華校被撤銷,所有學校使用英語教學。 住房問題被放在首位。建屋發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負責建築所有的政府組屋(HDB flats),廉價提供給民眾。新加坡公民還可以使用自己的公積金戶頭(Central Provident Fund CPF)購買組屋。 英國於1967年突然決定撤除其在新加坡駐扎的所有部隊,使新加坡政府決定組建自己的軍事力量。新加坡相仿以色列 ,規定所有年滿18歲的男子都必須服兵役。967年,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成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 (東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進入1970年代的新加坡經濟發展迅速,政局穩定。然而新加坡政治舞台卻被一個政黨,人民行動黨所主宰。執政黨經常利用各種司法程序,壓制反對派的聲音。比較著名的反對黨政客包括了J.B Jeyaratnam(最近由於與人民行動黨多位領袖長年的官司纏身而宣告破產)和鄧亮洪(Tang Liang Hong,目前居住在 澳大利亞 )。 然而,完全怪罪新加坡政府對反對派的打壓也不全是公正的。例如,當局並沒有主動進行出版審查制度,而主要由公民的「自我審查」。獨立後的新加坡政治舞台上從來沒有過重要的反對黨,主要也是由於執政黨長年的宣傳與執政的結果。

Ⅳ 新加坡的獨立建國歷程

新加坡的獨立建國歷程

記載新加坡早期歷史的文字寥寥可數,稱謂也不一而足。公元三世紀,中國人稱新加坡為蒲羅中,意為「半島末端的島嶼」。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岌巴海港。1330年前後,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為 Pancur (意為龍頭),並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於1365年的《爪哇史頌》。

到公元14世紀末,梵文名稱「新加坡拉」(獅城)才成為通用的名字。 就在那時候,新加坡捲入暹羅(現在的泰國)和爪哇滿者伯夷王國爭奪馬來半島控制權等戰爭。後來,新加坡一直是馬六甲王國的重要部分。

現代新加坡之建立

英國人為了要在本區域找一個貿易港口。因此,在新加坡1819年1月29日,史丹福萊佛士在考察過附近其他島嶼後登陸新加坡。過後,他與柔佛的胡申蘇丹和天猛公簽訂正式條約,統治新加坡。1824年,兩項新條約使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屬土。

海峽殖民地

新加坡連同馬來半島的兩個英國殖民地--馬六甲和檳城,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屬印度的管轄。到了1832年,新加坡成為這三個地方的行政中心。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飛機轟炸這個在睡夢中的城市。1942年2月5日,新加坡被日軍佔領,改名昭南島,淪陷了三年半。

邁向自治

1945年9月,英軍重返新加坡。1946年3月軍事管制結束後,海峽殖民地就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戰後的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擁有發言權。在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

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 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馬紹爾成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長,由他所領導的勞工陣線,同巫統和馬華工會組成聯合政府。

由於爭取完全自治談判破裂,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1957年3月,林有福率領的談判代表團在倫敦談判中對新加坡新憲法的主要條文達致協議。

新加坡於1959年自治,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成立馬來西亞的建議

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聯合邦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建議: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砂勞越、北婆羅州與汶萊合並,使彼此在政治與經濟合作方面更為密切。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馬來亞聯合邦、砂勞越和北婆羅州(現在的沙巴)成立馬來西亞,汶萊選擇不加入。

獨立

合並被證實是短暫的。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伊薩出任首任總統。

1990年11月28日,吳作棟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納丹於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

(5)新加坡大選什麼時候決選擴展閱讀:

新加坡的自然環境

位置境域

新加坡位於北緯1°18′,東經103°51′,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北隔狹窄的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緊鄰,並在北部和西部邊境建有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的民丹島和巴淡島都有輪渡聯系。

新加坡的土地面積是719.1平方公里[11],海岸線總長200餘公里,全國由新加坡島、聖約翰島、龜嶼、聖淘沙、姐妹島、炯島等六十餘島嶼組成,最大的三個外島為裕廊島、德光島和烏敏島。

由於填海工程形成新的陸域,將增添額外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新加坡的標准時間為UTC+8,較其地理位置時間快1小時。

地形地貌

新加坡地勢起伏和緩,其西部和中部地區由丘陵地構成,大多數被樹林覆蓋,東部以及沿海地帶都是平原,地理最高點為武吉知馬,高163米。

氣候特徵

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平均溫度在23至34℃之間,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濕度介於65%到90%之間。

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為雨季,受較潮濕的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氣不穩定,通常在下午會有雷陣雨,平均低溫徘徊在攝氏24至25℃。6月到9月則吹西南風最為乾燥。在季候風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風弱多變陽光酷熱,島內的最高溫度可以達到35℃。

水系分布

新加坡河流由於地形所限,都頗為短小,全島共有32條主要河流,河流有克蘭芝河、榜鵝河、實龍崗河等,最長的河道則是加冷河。大部分的河流都改造成蓄水池為居民提供飲用水源。

Ⅵ 星加坡建國史

記載新加坡早期歷史的文字寥寥可數,稱謂也不一而足。公元三世紀,中國人稱新加坡為蒲羅中,意為「半島末端的島嶼」。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岌巴海港。1330年前後,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為 Pancur (意為龍頭),並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於1365年的《爪哇史頌》。到公元14世紀末,梵文名稱「新加坡拉」(獅城)才成為通用的名字。
就在那時候,新加坡捲入暹羅(現在的泰國)和爪哇滿者伯夷王國爭奪馬來半島控制權等戰爭。後來,新加坡一直是馬六甲王國的重要部分。

現代新加坡之建立

英國人為了要在本區域找一個貿易港口。因此,在新加坡1819年1月29日,史丹福萊佛士在考察過附近其他島嶼後登陸新加坡。過後,他與柔佛的胡申蘇丹和天猛公簽訂正式條約,統治新加坡。1824年,兩項新條約使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屬土。

海峽殖民地

新加坡連同馬來半島的兩個英國殖民地--馬六甲和檳城,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屬印度的管轄。到了1832年,新加坡成為這三個地方的行政中心。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飛機轟炸這個在睡夢中的城市。1942年2月5日,新加坡被日軍佔領,改名昭南島,淪陷了三年半。

邁向自治

1945年9月,英軍重返新加坡。1946年3月軍事管制結束後,海峽殖民地就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戰後的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擁有發言權。在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

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

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馬紹爾成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長,由他所領導的勞工陣線,同巫統和馬華工會組成聯合政府。由於爭取完全自治談判破裂,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1957年3月,林有福率領的談判代表團在倫敦談判中對新加坡新憲法的主要條文達致協議。

新加坡於1959年自治,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成立馬來西亞的建議

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聯合邦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建議: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砂勞越、北婆羅州與汶萊合並,使彼此在政治與經濟合作方面更為密切。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馬來亞聯合邦、砂勞越和北婆羅州(現在的沙巴)成立馬來西亞,汶萊選擇不加入。

獨立

合並被證實是短暫的。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伊薩出任首任總統。

1990年11月28日,吳作棟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納丹於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

Ⅶ 新加坡何時大選2015年 李顯龍對中國的警告

新加坡大選在9月11日。 李顯龍也沒有對中國有任何警告。

Ⅷ 請問新加坡何時大選現在申請WP的通過率高嗎

大選的時間還沒定下來呢,估計是明年吧。你要是近期申請的話,和大選時間就沒什麼關系了。最近的審批也還是比較緊,能不能批下來要看人品了。

最近申請難度加大是因為新加坡人認為外國勞工搶了他們的飯碗,政府為了安撫民心,就限制了這些簽證的審批,至於什麼時候再次放寬很難講。有些人認為大選之後的政策可能會放寬一些,這才有了和大選的聯系。

Ⅸ 新加坡的歷史沿革

主詞條:新加坡歷史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 比淡馬錫(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早一千多年。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吉寶海港。
1330年前後,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為「龍頭」,並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於1365年的《爪哇史頌》。 新加坡島開始受到重視是在14世紀,來自室利佛逝的王子拜里米蘇拉在該區域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後來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毀了河口的據點。此後的兩個世紀內並沒有關於新加坡的史料。 1819-1942

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 1867年,新加坡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國直接統治。隨著蒸汽船的發展以及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成為航行於歐亞之間船隻的重要停泊港口。1870年代前後,當地橡膠種植業發展蓬勃,新加坡也成為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
到19世紀末,新加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的貿易增長了八倍。一戰結束後,英國也在新加坡斥資五億修建了一個海軍基地,時任英國首相的溫斯頓·丘吉爾還稱新加坡為「東方的直布羅陀」。可惜的是,這個海軍基地並沒有任何戰艦。英國的策略是將英國皇家海軍全部駐扎在歐洲,在新加坡有需要時才遣航過來。 1942-1945
1941年12月,英國完全低估了日軍的戰鬥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擊新加坡。她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一枚小寶石。 作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本必須拿下新加坡才能徹底把英國人趕走。新加坡華人人口密集,這里也是南洋華僑的抗日運動中心。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便發動東南亞八百萬的華人,為中國籌集了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巨額外匯。此時落入虎口的新加坡華裔由於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國抗日,又組織義勇軍進行過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瘋狂報復。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軍在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戰爭開始僅兩個月,日軍就佔領了整個馬來半島與星洲。1942年2月15日,英軍總司令白思華宣布無條件投降,逾13萬名英國、澳洲、印度等守軍淪為階下囚,這是英國軍史最大浩劫(新加坡之戰)。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後改名為昭南島。 同年2月18日至25日,為報復星華義勇軍和先前支持中國抗日的華人,日軍開展了以「大檢證」為名的復仇行動。日軍當局在多個地方設立「檢證中心」,他們的計劃是甄別所有介於18至50歲的華裔男性,將所有的「反日分子」鏟除,最後日軍抓走約二萬多人,當中絕大多數被帶到郊區或偏遠的樟宜、榜鵝海邊予以集體槍殺,剩下則被送到泰國做苦工。日軍還勒索南洋的華人,要他們交出五千萬元俸納金。山下奉文當時給的理由是:「華僑支持重慶政府抗日,這筆俸納金,是你們向日軍贖罪的買命錢。」
經歷了3年多的苦難,隨著日本的投降,居住在新加坡的華人無不高興。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佔領超過3年的期間約有2萬至5萬名華人慘遭殺害(新加坡大屠殺)。戰後,多個地方相繼發現被屠殺者的遺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不忍讓這些骸骨散棄在荒郊野嶺,同年成立了善後委員會,負責探查、發掘和安葬等工作。
新加坡和平紀念碑於1967年2月15日落成揭幕,每年2月15日(淪陷日),這里都會舉行悼念死難的平民。新加坡抗日片《和平的代價》描述日軍佔領新加坡的艱苦日子,同時也敘述星華義勇軍的抗戰經歷,看了這部電視劇才對歷史人物比如陳嘉庚和林謀盛等人有更深刻的認識,也了解到南洋華人對抗日所做出的貢獻。 1945-1963
1945年9月,英軍回到了新加坡, 1946年3月軍事管制結束後,海峽殖民地就解散。 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戰後的新加坡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 總督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該體系於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 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
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馬紹爾成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長,由他所領導的勞工陣線,同巫統和馬華工會組成聯合政府。 由於爭取完全自治談判破裂,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 1957年3月,林有福率領的談判代表團在倫敦談判中對新加坡新憲法的主要條文達致協議。 1959年新加坡進一步取得自治地位。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聯邦。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1%的人投了贊成票。於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1963-1965
新馬合並後,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兩地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提升社會狀況足夠的預算。新加坡的商人也開始投訴中央政府歧視他們,沒有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利益,反而對他們實行固打制。雙邊經濟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成增加到6成後升溫。當時馬來西亞財政部長說這是因為印尼的對抗活動而導致軍備預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將關閉新加坡的中國銀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國銀行在資助馬來亞共產黨的武裝活動。
兩地在政治上也有沖突,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1964年9月,由於印尼特務的挑撥離間,新加坡又發生了嚴重的種族暴亂。「馬來人至上」的觀念也逐漸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馬來人的政黨都公開表示反對「種族主義」 的信條。當時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他認為,解決兩個族群沖突的最好辦法就是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獨立出去,以保證馬來族的統治。於是,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賓·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建國以後,新加坡人民的集體危機感成經濟奇跡原動力,靠著勤奮的打拚在逆境中求得生存。 1965至今
新加坡在建國後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新加坡也協立東盟。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它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
新加坡為了求存求活,開始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吳作棟在1990年11月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 新加坡在1993年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納丹於1999年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2011年8月總統選舉成績揭曉,陳慶炎僅以0.34%(7269票)微差的優勢領先陳清木和另外兩位候選人,當選為第三任新加坡民選總統。

Ⅹ 新加坡的競選制度

新加坡國會實行一院制,議員由公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任期五年,共計84個席位。選舉區分為單選區和集選區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4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8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7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4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40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8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4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00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6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