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海洋動物有哪些

新加坡海洋動物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8-06 06:56:23

⑴ 海洋浮游動物的種類有哪些

海洋浮游動物種類繁多,結構復雜,包括無脊椎動物的大部分門類,如原生動物、腔腸動物(各類水母)、輪蟲動物、甲殼動物、腹足類軟體動物(翼足類和異足類)、毛顎動物、低等脊索動物(浮游有尾類和海樽類)以及各類動物的浮性卵和浮游幼體等,其中以甲殼動物,尤其是橈足類最為重要。還有一類浮游單細胞生物兼有植物和動物的基本特徵(具能動的鞭毛,兼備自養和異養的能力),植物學家把它列為甲藻門鞭毛藻類,動物學家把它歸入原生動物鞭毛蟲綱。

海洋原生動物海洋原生動物是指體型微小的單細胞(包括由單細胞聚集成的群體)海洋動物。原生動物是動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動物。其個體最小的約1微米,最大的為數厘米,一般都十分微小,需藉助顯微鏡才能看見。單細胞個體的原生質中通常具有細胞核和食物泡,有的種類其有纖毛或鞭毛。「原生動物」一詞由Protos(意為原始的)和zood(指動物)組合而成,最初由G.A.哥爾德富斯於1817年提出,1845年德國C.T.E.von阿博爾德首先對其下了確切的定義。

海洋原生動物分布廣泛,從赤道熱帶海域到兩極寒冷水域都有分布。大多數原生動物屬於大洋性浮游生物,集中在食物豐富的海洋表層至水深100米處;也有很多底棲種類。海洋原生動物多數營自由生活,少數為寄生生活,在不利環境下一般會形成孢囊。

海洋原生動物的主要類群為有孔蟲、放射蟲、腰鞭毛蟲、丁丁蟲和硅質鞭毛蟲。

海洋腔腸動物海洋腔腸動物是真後生動物的開始,是動物進化過程中的主幹,而多孔動物只是一個側枝。海洋腔腸動物約有10000種,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中,淡水中的種類很少。腔腸動物的身體呈輻射對稱,這在動物演化上是個進步。但這種對稱體形的動物只有上下之別,無前後左右的區分,難以快速定向運動,也不能爬行。腔腸動物營固著生活或漂浮生活。它體型各異,但基本上有兩種體型,即適於固著的柱狀形體,稱水螅型;適於漂浮的傘狀形體,稱水母型,此二型常是一種動物生活史中的兩個不同階段。水螅型個體以出芽生殖產生水母型個體,水母型個體以有性生殖產生水螅型個體,此稱世代交替。

腔腸動物身體由外胚層和內胚層兩個胚層構成,在二胚層中間有一層非細胞結構的中膠。內胚層圍成的腔,食物在其中消化,稱胃循環腔,此腔有口無肛門,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腔腸動物已分化出簡單的組織,但沒有特化成器官,外胚層和內胚層形成上皮,細胞間已有分化,神經組織和肌肉組織處在發育的低級階段。神經組織由分散在外胚層基部的神經細胞構成,細胞具突起,互相形成神經網。內、外胚層的一些細胞的基部分化形成肌原纖維,稱皮肌細胞,這就是原始的肌肉組織,與上皮沒有分開。也有一些細胞能接受刺激,為感覺細胞。還有的細胞可分泌消化酶或黏液,稱腺細胞。腔腸動物攝入的食物先進行細胞外消化,分解成微粒,再由皮肌細胞吞入,進行細胞內消化,將養分吸收。這種細胞外還具有一種結構復雜的刺細胞,此細胞內具一小囊,囊內有細管狀的刺絲,此囊稱刺絲囊,遇刺激時,刺絲可放出,並能分泌出毒液,麻痹或毒死捕獲物,為此,腔腸動物又稱刺胞動物。刺細胞為腔腸動物所特有。腔腸動物具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兩種生殖方式。出芽是無性生殖的普通形式,有的還可以縱分裂或橫分裂;有性生殖是精卵結合,發育過程中經過一個體被纖毛,可以游泳的浮浪幼蟲期,再發育為成體。

有些腔腸動物能分泌堅實的石灰質或角質的骨骼。具有石灰質骨骼的種類死後,其遺留下來的骨骼可形成海洋中的島嶼,我國的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均為腔腸動物的石灰質骨骼構成。

珊瑚曾經有多個世紀的時間,人們一直以為珊瑚是一種海洋植物。因為美麗的珊瑚礁看起來的確極像一個奇異動人的花園。它的顏色鮮艷明亮,樣子又與灌木叢一般,上面甚至還有黑蛞蝓和蝸牛在寄居。直到17世紀中期,法國生物學家佩桑內爾經歷了長達10年時間的研究,才敢把他的發現——珊瑚其實是一種海洋動物公諸於世。記載他這一發現的書籍,於1752年出版。

珊瑚大多生於熱帶及亞熱帶接近陸地的海洋中,屬於無脊椎腔腸動物。珊瑚的枝狀體的表面附有連續之肉,肉上多敷水螅體,稱為珊瑚蟲,內部由石灰質或角質構成骨骼。珊瑚蟲為圓筒狀,有觸手八枚或多枚,觸手中央有口,口與內腔中的管狀食道相接,珊瑚蟲通過這些管道進食、呼吸和排泄廢物。珊瑚像水母、海葵一樣,通過帶有螫細胞的觸手捕食,而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及細小的生物,便成了它們的食物。

珊瑚的種類有許多,但所有珊瑚礁的基本構成部分是造礁珊瑚,或稱為硬珊瑚水螅。它們的骨骼就像一隻細小的杯,包含食道和觸手。當水螅死亡,並由新生的水螅替代,遺留下來的骨骼就形成了今日的珊瑚礁。

不過,珊瑚礁也不僅僅是動物新陳代謝的產品。事實上,硬珊瑚的身體有一半以上是由植物質組成的。要不是這樣的話,硬珊瑚便不能產生石灰石,甚至不能生存。經研究發現,在每個硬珊瑚的組織內,都棲生著一種極微細的蟲黃藻。這些活生生的密集的蟲黃藻利用太陽能源進行光合作用,將海水化成氧氣和碳水化合物,而珊瑚則以蟲黃藻釋放出的這些氧氣及碳水化合物作為食糧。蟲黃藻在此化學作用中,活躍地引導珊瑚製造石灰石。蟲黃藻因附著在珊瑚上,不僅獲得了一個穩定和受保護的環境,而且消耗了珊瑚所排泄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因此,珊瑚和蟲黃藻,誰缺了誰都不能生存。兩者之間的共生關系是所有珊瑚生命的基礎。

珊瑚屬腔腸動物門花蟲綱,珊瑚是由珊瑚蟲組成的一簇簇不定型的群體結構,珊瑚蟲各自固定在一個石灰質的「體房」中。珊瑚蟲是終生水螅型,只有幼蟲可以自由游動,發育成熟後則固定在海底。水螅型分為基部、體部和末端的觸手部,基部一般略擴大為圓形;體部大多數為圓柱形,觸手部的觸手是其捕食器官,上面有刺胞,能刺入微小的動物體內,麻醉或殺死獵物,然後用觸手部的口吞入腔腸內。

造礁珊瑚是典型的熱帶海洋動物(我國有200種),只能生活在水溫18℃以上的海水中。珊瑚蟲以無性和有性繁殖方式大量繁殖後代,正是由於珊瑚蟲幾億年來衍生不絕,深層的死了,上層的繼續生長,鈣質越積越多,並與其他造礁動植物一起,經過地殼變遷便形成了全球溫熱帶海洋中那星羅棋布、蔚為壯觀的珊瑚礁和珊瑚島,如我國的南海諸島及澳大利亞大饅礁就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造礁動植物營造的。

珊瑚在海洋里由於珊瑚蟲及蟲黃藻具有顏色,其體部和觸手部顯得五彩濱紛,赤、橙、紅、綠、青、藍、紫,各色都有。然而,人們通常所見列的珊瑚骨骼則是由於珊瑚蟲死後,經過淡水沖刷之後而形成的珊瑚骨骼,有形如鹿角的鹿角珊瑚,有形如樹枝狀的柳珊瑚,有形如蜂巢的蜂巢珊瑚,有形如人腦迴旋部表面的腦珊瑚,還有形如磨菇狀的石芝珊瑚。它們潔白如玉,令人愛不釋手。

造礁珊瑚所需要的特殊的生活。環境和柄息條件大大限制了珊瑚礁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海洋雖然廣闊而浩瀚,但適合造礁珊瑚生長的水域相對來說卻是很有限的。在現代海洋中,珊瑚礁僅分布在北緯32°與南緯32°之間的地區。

在過去,人們多見珊瑚只用來燒制石灰,做建築材料之用;可現在,珊瑚還可作為美麗的工藝品。紅珊瑚無論是用作裝飾品還是擺設,都可與金、鉑、珍珠以及翡翠相媲美,價格極為昂貴,被稱為「珠寶珊瑚」。世界上最大的一株紅珊瑚是1980年在台灣北部宜蘭龜山島附近海底採得的,這株「珊瑚王」呈桃紅色,有5個主幹枝,高125厘米,重75千克,陳列在台北市林森北路的一家珊瑚公司里,價值500萬美元,有2萬年的「樹齡」,被列為稀世珍寶。1989年粉紅色珊瑚的商業價值為每千克超過6000美元。

黑珊瑚也是價值與黃金相當的稀世之寶。經切割、打磨和拋光等工藝程序製成的黑珊瑚項鏈、手鏈和耳環等烏黑蹭亮,價值昂貴。

另外,有學者從軟珊瑚和柳珊瑚的有機組織中提取出活性物,可成為抗癌、抗腫瘤和治心血管病等的新葯。

海蜇海蜇的營養十分豐富,不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無論在生化結構方面,還是在人體吸收方面,它都有獨到之處。沿海漁民常用它來治病,盛夏時期漁民極易感染腸炎,適當吃點鮮海蜇就會治癒。把海蜇切成細條條,放在糖水裡浸泡除去鹽漬,再加點芝麻、香菜調味,夏天吃上一碗,乾渴煩悶頓時就會消失。

關於海蜇,古籍上有不少記載,較為詳細的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海蜇「大者如床,小者如斗,無眼目腹胃,以蝦為目,蝦動蛇沉」。表面上看,它形如傘狀,色略呈淺紅,體盤下有一柄,下端開口,邊緣生著許多觸手,隨波逐流,宛如俏麗女郎,肩披金發,身著紗裙,婆娑多姿。

航海冠軍:別看海蜇有巨形體盤,它卻最適於驅駕風或海流。微風時,它只要浮在海面,任憑風吹波涌,便可隨心所欲地在大海上遨遊。當它要橫渡重洋時,只需將體盤朝一側傾斜,半潛在水區,洶涌奔騰的海流就會帶著它到達理想的地方。海蜇的游速盡管不是很快,但在長途跋涉的遠程賽中,它可能穩得金牌!大海里的生物成千上萬,但像海蜇這樣會驅風駕流,毫不費力地馳騁南北的,實屬一奇。

「聽力」超群:海蜇沒長耳朵,「聽力」卻出眾超群。每當航船經過海蜇稠密區時,周圍是一片淡紅色的海蜇,在海水的映襯下,人們彷彿置身於荷塘之中,美不勝收。正當賞心悅日之際,忽然水面上的「荷花」刷地一下子消失了,等船舶遠去,海蜇又竄頭竄腦地露出水面。海蜇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呢?人們終於發現,在海蜇頭部的皺折里隱藏著許多淡紅色的小蝦。這些奇特的小蝦,大小跟紅蜘蛛差不多,別看它小,行動卻異常敏捷。這些小傢伙生來就跟海蜇在一起,海蜇變成了它的宿主。它們的這種共生關系配合得非常默契。每當海蜇到達一個理想的海區,首先讓這些小蝦飽餐一頓,爾後自己才開始進餐。小蝦們也從不忘記主人的優待,十分警惕地給予海蜇當好「衛兵」,一旦發現情況異常,它們便迅速地鑽進海蜇頭部的皺折——這相當於是給海蜇通風報信,頓時,海蜇迅速下潛水中。

奇異的傳說:海蜇,古稱海蛇、古鏡、海僧帽。現代科學分類為腔腸動物中的一種大型水母。關於海僧水母,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法海禪師因為干涉白娘娘和許仙的婚事,鬧了個水漫金山,害了千萬生靈。玉皇大帝非常生氣,要捉拿法海禪師,法海和尚東躲西藏,無處藏身。後來,他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蟹殼。倉皇中,法海和尚不慎將僧帽跑丟了——這就是漂浮在水中的海蜇。也就在那一天,東海龍王的小女愛上了凡人魚郎,她趁月黑人靜時偷偷地逃出了龍宮。龍王得知愛女棄宮出走,慌忙派出了蝦兵蟹將去追尋。蝦兵蟹將越追越近,龍女忽然發現海面上有一個漂浮的東西,急中生智躲了進去。龍王一怒之下施了個法術,喊道:「定」,從此,龍女再也沒有從帽子底下鑽出來。

至今,人們揭開海蜇傘一樣的體盤,還能看到一尊面容白皙嬌嫩,金絲銀發的「少女」。據傳,龍女遭到父王陷害後,身陷囹圄,愈覺父王殘忍,於是她千方百計地搜集海中毒素,希冀有一天同父王決一勝負。這也是人們在捉捕海蜇時,稍有不慎便會被蜇得一片紅腫的原因。

水母水母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水生動物。它雖然沒有脊椎,但身體卻非常龐大,主要靠水的浮力支撐其巨大的身體。

水母身體外形像一把透明傘,傘狀體直徑有大有小,大水母的傘狀體直徑可達2米。從傘狀體邊緣長出一些須狀條帶,這種條帶叫觸手,觸手有的可長達20米~30米,相當於一條大鯨的長度。浮動在水中的水母向四周伸出長長的觸。有些水母的傘狀體還帶有各色花紋,在藍色的海洋翟,這些游動著的色彩各異的水母顯得十分美麗。

水母的出現比恐龍還早,可追溯到6.5億年前。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水母約200種,我國常見的約有8種,即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海蜇和口冠海蜇等。

水母的觸手上布滿刺細胞,像牯在觸手上的一顆顆小豆。這種刺細胞能射出有毒的絲,與遇到「敵人」或獵物時,就會射出毒絲,把「敵人」嚇跑或將其毒死。水母觸手中間的細柄上有一個小球,裡面有一粒小小的「聽石」,這是水母的「耳朵」。科學家們曾經模擬水母的聲波發送器官做實驗,結果發現能在海洋風暴到來15小時之前測知它的訊息。

別看水母在水裡非常美麗、自在,可是沒有水它就無法生存。水母身體含水量達98%,它進食、消化和排泄都必須在水中才能完成。沒有水,水母的身體就會變小和變得很難看。

水母比眼鏡蛇更危險。幾年前,美國《世界野生生物》雜志綜合各國學者的意見,列舉了全球最毒的10種動物,名列榜首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箱水母。箱水母又叫海黃蜂,屬腔腸動物,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東北沿海水域。成年的箱水母有足球那麼大,蘑菇狀,近乎透明。一個成年的箱水母的觸須上有幾十億個毒囊和毒針,足夠用來殺死20個人,毒性之大可見一斑。它的毒液主要損害的是心臟,當箱水母的毒液侵入人的心臟時,會破壞肌體細胞跳動節奏的一致性,從而使心臟不能正常供血,導致人迅速死亡。

最大的水母是分布在大西洋西北部海域的北極大水母。1870年,一隻北極大水母被沖進美國馬薩諸塞海灣,它的傘狀體直徑為2.28米,觸手長達36.5米。而最小的水母全長只有12毫米。

櫛水母在海中游動時,會發出藍色的光,發光時櫛水母就變成了一個光彩奪目的綵球,當它游動的時候,光帶隨波搖曳,非常優美。目前新加坡的生物學家正在進行一項實驗,嘗試把水母身上的發光基因移植到其他魚類的體內。

威猛而致命的水母也有天敵。一種海龜就可以在水母的群體中自南穿梭,並且能輕而易舉地用嘴扯斷它們的觸手,使它們只能上下翻滾,最後失去抵抗能力,成為海龜的一頓美餐。

海葵海洋之大,無奇不可。海葵可算是一種神奇而令人心馳神往的海洋生物,那優雅的名字不免讓人想起陽光下的向日葵。其實,它們外貌更像一朵仞綻的玫瑰,它的上端有一圈向四周散開的觸手,就像玫瑰花的花瓣,難怪人們稱它為「海底玫瑰」。當人伸手去觸摸它們時,它們就會迅速地吐一股清水,收回「花瓣」,縮成一團。你要想摘下這些「花朵」並不容易。這五顏六色的「花朵」,那一片片的「花辯」又像舒展的菊花,故又稱「海底菊」,從外表上看,海葵確實艷麗動人,但實際上它卻不像它的「相貌」那樣可愛。它有一張碩大的嘴,「胃口」又特別好,能將蝦和小魚一口吞下。海葵的身體像海蜇一樣柔軟,它的每隻觸手尖端都有一個毒囊,毒囊里盤有一條條帶尖的線。一旦遇到獵物,其中一根線就會向前將皮刺破,於是毒液就流了出來,這樣,「對手」很快就被治服了。由於這個原因,其他海洋生物都對它敬而遠之。盡管如此,海葵卻有一個十分要好的「朋友」,這就是寄居蟹。

寄居蟹和海葵是相互共存的「摯友」。當海葵放出「花瓣」——觸手捕捉小動物時,既保護了寄居蟹,又把食物供給它。寄居蟹可以攜帶海葵旅行海底。這樣,兩個「朋友」就不願分離,甚至寄居蟹遷居時,也要把它的「朋友」搬到另一個螺殼上去。

海葵實際上和水母、海蜇以及珊瑚蟲是「本家」,同屬腔腸動物。上面提及海葵和寄居蟹相依為命,不僅僅如此,海葵和海洋里一種花紋斑斕的小丑魚也交上了「朋友」。海葵對這種小丑魚是不傷害的。這種小丑魚常招引其他蝦和小魚來此活動,海葵就抓住它們,與這種小丑魚共進美餐。此外,還有一種寄生蝦也和海葵有來往寄生蝦為海葵「梳理」它的觸手,讓其保持清潔。寄生蝦換來的報酬,就是「梳理」下來的廢物作為食物。因此,這種身體透明、像玻璃一樣的寄生蝦,得到了「葵蝦」的稱呼。莫看這些海葵行動笨拙,它們竟然能爬到巨蟹的螫上「安家」,讓蟹帶它到海洋世界去旅遊,老實點的就在蟹背上「落戶」。所以有時漁民捕到海蟹時,也能捉到海葵。

海葵,小的1毫米,大的1米多。一般來說,生活在熱帶海域的海葵,色彩艷麗個體大,而在寒冷的海洋里,色彩則顯得單調,且個體較小。

紐蟲在世界上,敢與抹香鯨決勝負的大王烏賊身長近17米,在南大兩洋福克蘭群島著陸過的藍鯨長達33米,北方海域漂浮的若巨傘的霞水母長達36米,但這些動物都算不上是世界上最長的動物。

年,一次猛烈的風暴後,在蘇格蘭沿岸,人們採到一條海洋紐蟲,又稱蠕蟲,測量它的體長,竟超過了180英尺(約55米)!經鑒定,這是一條巨大的紐蟲。把它稱為超級紐蟲,實不過譽。據統汁,世界上大約有500多種紐蟲。

不過,超級紐蟲雖然在體長方面稱得上世界之最,但其在動物界里卻處於較低等的位置,在海洋生物中,它也不是名門望族。

紐蟲的身體不分節,背腹扁平,兩側對稱。在結構上,不論是長達數十米或長僅一毫米的紐蟲,都長著一個特別的吻。吻位於背部的一個特殊的腔中,幾乎超過體長的二分之一。當紐蟲捕食時,乘被捕者不備,其吻部可突然伸出,迅速纏住獵獲物並將它捲入口中。有的紐蟲吻端還長有針刺,以增強其捕食能力。

在動物演化的歷程中,紐蟲不像扁蟲那樣口兼肛門,而是有了完整的消化系統,有了專為排糞的器官——肛門。它的循環系統也初具規模。作為一種較低等的動物,紐蟲能夠生存至今,也許是因為它具有以上器官。紐蟲的生命力很強,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夠僵而不死。它有特厚的肌肉層,而且體表能分泌酸性很強的黏液,在它的腸道和體壁之間充滿著許多組織細胞,可以貯存食物。因此,紐蟲的耐餓力很強。

紐蟲有特別的再生能力,它以斷裂的方式進行無性生殖。蟲體可以分為許多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以後新個體的起源。人們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一個10厘米長的紐蟲體切成100個小段,過一段時間後,每個小段都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個體。當然,不同種類的紐蟲的再生能力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紐蟲只要有部分縱神經干就能再生,有的卻要有體後端才能再生。

紐蟲大多數色彩鮮艷,紅、藍、黃、綠、白等各種顏色混合一體,有時呈交叉的橫帶狀,有時具特殊的警戒色。你如果在潮間帶翻開石塊,也許就會看到幾條扭纏在一起的紐蟲。但是,要想把紐蟲帶回實驗室固定並保存好,卻仍然是個難題,即使用特殊的麻醉劑使之鬆弛,也很難獲得理想的標本。紐蟲身體收縮能力極強,如果人們將捕蟹網置於海中,紐蟲聞到裡麵食物的味道就會順著比身體細得多的網眼擠進去,吃掉食物後再擠出來,而身體毫無損害。

⑵ 新加坡海洋生物園里第五展區里,可以看到什麼魚

玻璃貓、 接吻魚、斑馬魚、 珍珠馬甲。
水上探險樂園呈獻給遊客清涼愉悅的戲水樂趣,讓遊客於熱帶天堂展開奇妙的探險之旅。遊客可在區內唯一融入海洋生物元素的水上樂園體驗東南亞首個水上磁懸浮滑道。
也可於探險河流踏上前所未有的水上探險旅程, 與20,000 條色彩斑斕的珊瑚魚一同浮潛,或者獲得與"海洋大使"近距離接觸的珍貴機會。
S.E.A.海洋館是全球最大的海洋館,遊客們可進入令人嘆為觀止的海底奇妙世界,展開一次知識探索之旅。館內育有800 多種海洋生物,包括大鯊魚與各種珍稀魚類,分布於眾多棲息地內,其中一處更設有全球最大的水族觀景窗,呈現無與倫比的壯觀景象。
除了讓遊客們沉醉於奇妙的海底世界之外,海洋生物園還鼓勵他們身體力行,為保育地球天然寶藏出一份力。海洋生物園設有50多個不同生物棲息地,期望透過其創新活動與專業知識,於海洋教育、保育及科研領域令新加坡在世界舞台上佔一席位。
海洋生物園將推出一系列充滿趣味的教育活動,加深遊客對海洋及其生態系統的了解,並展開海洋保育計劃,為新加坡與東南亞地區的物種保育與科研提供資助。

⑶ 新加坡海底世界的展區

海豚樂園 (Dolphin Lagoon)是新加坡海底世界的主要景點,在這里,您可與珍貴可愛的印度太平洋駝背海豚(或常稱為粉紅海豚)盡情嬉戲。海豚樂園的建設特意模擬了海豚的自然生態環境。我們的粉紅海豚,漂亮又可愛,總是熱衷於與遊客交朋友。在我們每天安排的「與海豚約會 (Meet-the-Dolphins)」節目中,遊客們可近距離欣賞到海豚令人驚嘆的精彩表演。新加坡海底世界希望通過促進人們對海豚的了解,增強人們對這些非常聰明可愛卻瀕臨絕種的海洋動物的保護意識。
新加坡海底世界不但飼養各類的海洋生物如鯊魚、魔鬼魚、石頭魚、海鱔等,它還在海洋環保方面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海底世界的專科人員曾在新加坡南部島嶼挽救瀕臨絕種龜類並領導實施了珊瑚移植計劃。 又名范克夫水族館。是亞洲最大的熱帶水族館,遊客在這里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大海的神秘。海底自動扶梯將帶您參觀350種6000多隻海洋生物。
坐落於入口處外側得海龜池,為那些瀕臨滅絕的稀有品種,如綠海龜等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樂園。觸摸池位於入口處的右側,
遊客可在此自由地接觸一些海洋生物,如摸上去手感柔滑的藍點虹魚、背部粗糙的盲莎,頭生雙角的牛魚,還有乖巧的海星。池中的刺河豚在受到威脅時,身體因吸入大量的水而迅速膨脹,繼而嚇跑敵人。另外還有短小精悍的弓箭魚,它通過向水面噴射水流而射中昆蟲,捕獲食物。
淺潮區內布滿了熱帶淺水海區色彩斑斕的活珊瑚,暢游其間的是天使魚、蝴蝶魚及身材苗條、垂直游動的剃刀魚。穴居與危險海洋生物區生活的是世界上一些最危險的海洋生物,如:善於在海底偽裝的石頭魚,集美麗與危險於一身的獅子魚等。在鯊魚胚胎發育過程區遊客可親眼目睹到胚胎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形態。在暗礁宮殿和深海宮殿中,你可以充分領略到海洋帶給人們神秘色彩和無限遐想。 除了海底世界(Underwater World)以外,這里還有一大片迷人的水上世界。在龜池(Turtle Pool)中您將看到瀕臨滅絕的綠龜和玳瑁,在「觸摸池」(Touch Pool)中您可觸摸海盤車、海參等多種海洋生物。而與中國神話中的龍相似的海龍、海馬、穴居動植物和活珊瑚礁更會令您眼花繚亂。

⑷ 新加坡現粉色海豚,此類海豚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

在我們的認知范圍裡面海豚都是呈現出灰色的樣子,但是在新加坡的南部海域裡面卻發現了粉紅色的海豚。粉紅色的海豚也被稱為中華白海豚,它們在剛剛誕生的時候是深灰色的,到了年輕的時候呈現灰色,但是成年之後就會形成粉紅色。它們不太合群,喜歡單獨行動,有時三至五隻在一起,現在它們已經是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出現粉紅海豚代表著它們是屬於成年的中華白海豚,它們身上的粉紅色不是因為色素引起的,而是因為運動時皮下血管充血而產生的粉紅色。它們跟人類一樣是恆溫的,並且是用肺部進行呼吸運行。現如今已經出現了許多起中華白海豚擱淺事件,因此保護海洋和海洋動物已經成為了刻不容緩的事情。

⑸ 新加坡有食人魚么

有的,在新加坡的海底世界裡可以看到食人魚,裡面有很多海洋動物,值得一看哈。

⑹ 新加坡發現粉色海豚,這種海豚有多罕見

新加坡一向被人認為是一個花園般的國家,不僅森林覆蓋面積廣,而且氣候舒適宜人,非常適合人類居住生活。

同樣的,環境如此優美的國家,不僅是人們安居樂業的天堂,許多種動物也在將這里作為自己的家園。雖然如今的新加坡已經高度現代化,但是陸上和海洋仍然存在許多野生動物,和當地的人類相處的十分融洽。

近日,再新加坡南部的海域,有人發現有一隻粉紅色海豚在海浪中出沒。隨後,有人就在臉書上分享了關於這只罕見的粉紅色海豚的可愛照片。

不過提到粉紅色海豚,學界一般是指亞馬遜河豚。

亞馬遜河豚

學名為Inia geoffrensis,體重大約為85-160千克。體長而豐滿,頸椎靈活,可以90°旋轉。

眼睛很小,臉頰胖胖的,顯得十分呆萌。皮膚顏色十分多變,從暗褐色、灰色、藍灰色至乳白色,甚至粉紅色,都可以在這個種族中見到。

這是體形最大的淡水豚,利用回聲定位捕食獵物。

⑺ 新加坡動物園推薦 新加坡夜間動物園有哪些動物

新加坡動物園 新加坡夜間野生動物園 新加坡河川生態園 新加坡裕廊飛禽公園 新加坡可以遊玩的景點很多,但是今天小編想要給大愛介紹的還是新加坡的動物園,新加坡的動物園有很多都是非常特殊的,總之如果你要前去遊玩的話是絕對對得起票錢的。
新加坡動物園
門票價格:成人票S$35;兒童票S$23

營業時間:8:30-18:00

這家動物園是全開放式的模式,把柵欄換成了天然屏障,給動物創造了更天然的生活環境,在這里除了一些常規的動物以外,園區裡面還有很多世界各地的珍稀動物品種,比如說紅毛猩猩、馬來貘、長鼻猴、孟加拉白老虎等。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很多鳥類、昆蟲還有爬行類動物,動物園裡面有其中21%屬於瀕危物種。
新加坡夜間野生動物園
門票價格:成人票S$47;兒童票S$31

營業時間:19:15-12:00

動物園一般都是白天去的比較多,很少人能看見夜間動物的狀態,在新加坡有一家專門為夜間動物設立的野生動物園,園區裡面有2500多隻動物,大家可以乘坐游覽車或者是步行前往觀賞這些動物。建議大家去體驗一下游覽車探險行,游覽車會帶你去七個不同的區域,近距離的去觀察岩羊、沼鹿、懶熊、馬來亞虎、馬來貘、亞洲象等野生動物。
新加坡河川生態園
門票價格:成人票S$32;兒童票S$21

營業時間:10:00-19:00

這是亞洲第一個河流生態環境主題樂園,在這里大家可以近距離的去觀賞到世界各個地方淡水區的野生動物。這個生態園根據世界不同淡水區的生態、地形還有氣候和動植物分為了10個生態展區。包括北極的凍土地帶、中國的揚子江、北美的密西西比河、非洲的剛果河、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恆河、澳州的穆理河、東南亞的湄公河、貫穿南美州的亞馬遜河以及新加坡的淡馬錫河。
新加坡裕廊飛禽公園
門票價格:成人票S$30;兒童票S$20

營業時間:8:30-18:00

這是全球最大的鳥類動物園之一,園區裡面有六百多種鳥類,八千多隻飛禽。大家可以近距離的觀察鳥類的生活,還有一直鳥類表演也是很精彩的。公園裡面的企鵝館也是模擬南極洲環境,育有5大類200多隻企鵝和50多隻其它海鳥。

⑻ 新加坡海洋館里有什麼魚🐠

新加坡海洋館里有牛魚、刺河豚、藍點虹魚、鯊魚、魔鬼魚、石頭魚、弓箭魚、天使魚、蝴蝶魚、剃刀魚、石頭魚、獅子魚等。

⑼ 我要28個海底動物,要有它的外表,習性等特點!!!比較少【最多50字】 限兩天,快點!!!

海底動物的活動特點及護身術
海參種類很多,顏色有黑色、褐色、白色等,喜歡棲息在波浪靜穩,海藻叢生的細沙海底和岩礁底。

海參深居海底,不會游泳,只是用管足和肌肉的伸縮在海底蛹動爬行。爬行速度相當緩慢,每小時只能前進四米。

特殊奇妙的護身術:當風暴即將來臨之際,它就躲到石縫里藏匿起來。當陰險狡猾的海盤車,貪婪凶惡的大鯊魚垂涎欲滴地偷襲過來時,警覺的海參迅速地把體腔內又粘又長的腸子、樹枝一樣的水肺一古腦兒地噴射出來,讓強敵飽餐一頓,而自身藉助排臟的反沖力,逃得無影無蹤。海參除了有排臟迷敵的絕招外,還有像海星一樣的「分身」功能。將海參斷為數段,投放海里,經過3-8個月,每截又會長成完整的活參。有的海參還有自切本領,當海參感到外界環境不適宜時,能將自身切成數段,以後每段又會長成新的個體。

梭子魚每小時能游幾十千米,攻擊其他動物的時候,比普通火車還要快。

烏賊和章魚能突然向前方噴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後退。烏賊是人們常說的"墨斗魚",它可以向水中噴射出墨汁一樣的物質,將周圍的海水染黑,從而借機逃走。

有些貝類自己不動,但能巴在輪船底下做免費的長途旅行。

貝類又稱軟體動物,是有殼動物中數量最龐大的一類,在動物世界中位居第二,現生種類超過七萬五千餘種。將殼口(腹面)向下,殼頂朝者觀察者,這樣殼口的一端為前,殼頂的一端為後,位於左面的一邊為左,右面的一邊為右。貝殼順時針旋轉的稱右旋,反時針旋轉的稱為左旋。拿起貝殼,殼頂在上,殼口對著觀察者,觀看殼口開在螺軸的哪一側。若殼口在螺軸的右側,則為右旋。若在左側,則為左旋。貝殼表面上的紋路是對生長環境及速度的真實記錄,是貝類的年輪標志。

還有些深水魚,它們自身就有發光器官,游動起來好像閃爍的星星。
能發光的魚類多居於深海,淺海里魚類能發光的比較少。
魚類是依靠身體上的發光器官發光的。這些發光器官的構造很巧妙。有的具有透鏡、反射鏡和濾光鏡的作用,會折射光線;有的器官內的腺細胞,會分泌出發光的物質。還有些魚發光是因為魚體上附有共棲性的發光細菌,這些發光細菌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發出亮光。大多數魚類的發光器官是分布在腹部兩側,但也有生長在眼緣下方,背側、尾棲或觸須末端的。
太平洋西岸的淺海里,有一種屬於蟾魚科的集群性小魚,它的身體兩側各生有大約300個發光器,能發出奇異的光彩。在昂琉群島和新加坡島附近的海里,有一種小寶鈺55魚,它的發光器官分布在消化道周圍,由於魚鰾的反射,這種魚看來就像看不到鎢絲的乳白電燈。生活在馬來亞淺海的燈鱸魚,能發出白中帶綠的亮光,很像月光反射在波浪上;此處的另一種燈眼魚,能發出星狀的光亮,看起來好像落在水裡的星星。
不同的魚會發出不同顏色的亮光,同一類的魚也會發出不同顏色的光輝。生活在深海里的鮟鱇魚,背鰭第一條鰭的末端有一個發光器官,能發出紅、藍、白三種顏色的光,像是一盞小燈籠。燈籠魚的腹部有兩列發光器,上列發出紅色、藍色和紫色的光,下列發出紅色和桔黃色的光。 魚類所發出的光是沒有熱量的,是冷光,也叫動物光。它們發光的目的各不相同。鮟鱇魚發光是為了招引異性

特殊奇妙的護身術: 松球魚遇敵侵擾時,會發出「光幕」,用來迷惑敵人,嚇唬敵人,警告同類。更多魚類的發光,是為了照明,以便在漆黑的海水深處尋覓食物。

海洋動物的「三十六計」

迷魂陣 背腹扁平、全身披盔戴甲的蝦蛄,色彩斑讕,十分好看。它平時喜歡穴居於泥沙質的淺海底,只露出頭來觀察敵情,一旦獵物靠近,便迅速伸出大螯,「喀嚓」一聲把獵物一分為二,露出其兇狠、殘暴的面目。有趣的是,蝦蛄不僅善於「強攻」,還懂得「智取」。它們往往把自己的洞穴變成一個隱蔽的場所,甚至不辭辛苦,從遠處搬來沙、石在居住的沙穴旁築起幾條迴旋的通道,一旦其他動物闖入,尤如陷入迷宮,自投羅網。

欲擒故縱 在熱帶珊瑚礁中,生長著渾身是刺的長棘海膽。長棘海膽是有名的「海刺猥」,只有口部周圍沒有棘,可算是「不設防」的區域。可它偏偏生長在海底,趴在岩石上,其他的魚類對之無可奈何,唯有聰明的鱗才能夠吃到它。鱗用口咬住長棘海膽身上長刺的頂端,把海膽從海底拖到海面,然後將其放掉。但在海膽徐徐下沉的過程中,鱗提前游到海膽的下面攻擊它的口部,把長棘海膽的肉和內臟全部吃干凈。這種欲擒故縱的獵食方法的確非常有趣。

在熱帶海域中,美麗的海葵常與小丑魚共生。小丑魚其實並不醜,它們體態嬌美,色彩艷麗,打扮得花枝招展,平時在海葵周圍來回招搖,以吸引其他魚類的注意。當其他魚兒前來攻擊時,小丑魚便迅速鑽人海葵叢中,迎面而來的敵魚立即被海葵帶毒的觸手麻醉,成為其口中美餐,小丑魚趁機一起分享。這是它們長期形成的共生關系。

⑽ 新加坡的什麼動物最多

獅子肯定排在第一,因為是獅城
新加坡有馬來貘、長鼻猴、水獺、鸚鵡、小黑猴、黑豹、獅子、犀牛、河馬、鯉魚、羚羊等動物
動物園佔地28公頃,收羅了290種哺乳動物類、鳥類和爬蟲類動物,
總數超過3000隻;所展示的許多瀕臨絕種的動物之中,包括科摩多龍、睡熊、金絲猴,以及世界最大的群居人猿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4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9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9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4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41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9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4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02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7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