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安達如何成為非洲的新加坡
A. 曾發生種族屠殺的盧安達,它究竟是如何成為最安全國家的
在人們普遍的印象當中,非洲是戰亂比較多,人均收入水平較低。而盧安達就是非洲的國家代表之一,從曾經國家內部動盪不安的發展到現在是非洲最安全的國家。 為了使盧安達從貧窮走向富強,國家領導人在制訂了許多法律的同時,也開展了旅遊業。當地政府頒發了追蹤山地大猩猩許可證,有了這個證,你就可以與大猩猩相處一小時,在這一小時當中,你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以及追求內心的安寧。因此,如今的盧安達早已撫平了那場大屠殺的創傷,成為了最安全的城市。
B. 從大屠殺的落後發展到如今非洲發展最快的國家,盧安達是如何完成的
盧安達啟動了盧安達製造業計劃,所以才會發展的很快。
盧安達政府於2015年啟動了盧安達製造業計劃,該計劃對該國的工業生產和貿易平衡產生了積極影響。盧安達貿易和工業部的數據顯示,盧安達的出口額從2015年的5.59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9.44億美元,而進口額從2015年的18.5億美元下降到2017年的17.7億美元。盧安達私營企業媒體所有者兼政治分析家阿爾伯特·魯達·辛布格瓦指出,在以圖西人為首的盧安達愛國陣線結束大屠殺並贏得盧安達內戰勝利之後,它沒有採取報復政策,而是致力於民族和解與後民主戰爭重建。 4月4日,盧安達民族團結與和解委員會指出,盧安達的民族和解水平已超過95%。卡貝魯卡認為,盧安達未來仍需努力,特別是在改善經濟水平,改善年輕人的就業,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C. 從種族大屠殺到「非洲新加坡」,盧安達究竟都經歷了什麼
盧安達這個國家確實算是非洲的經濟奇跡,他經過了國家內戰,種族大屠殺,後來在國家一片混亂之時,遭到國際社會的拋棄,一直到種族大屠殺之後,盧安達重新制定了政策,終於從非洲裡面殺出一條血路,成就了“非洲新加坡”。
盧安達的血色曾經
最開始盧安達的土地上生活著胡圖族和圖西族人,可是兩者之間一直都有很深的隔閡,只是還沒到拔刀相見的地步,後來盧安達國王開始統治這一片地區,圖西族成為了政治掌權者,從而兩者之間的階級矛盾開始累積。圖西族掌權之後,一直借著各種機會打壓胡圖族,後來盧安達進入到了殖民地時期,先後兩任殖民國德國和比利時都扶持的是親圖西政策,從而導致了圖西族人在盧安達的地位越來越高而糊塗足,胡圖淪為了底層人民,甚至連當時的身份證上都表示了不同的種族人,種族階級越來越嚴重。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胡圖族開始產生了一批極端分子,他們開始用武裝暴力來反抗圖西族的剝削。
兩者之間的矛盾已然一觸即發,而盧安達大屠殺的導火索就是盧安達國王乘坐的飛機被擊落事件,胡圖族把一切的原因都怪在了圖西族的身上,為了報復圖西族胡圖族擊殺了圖西族的女總統。從這之後,盧安達的大屠殺開始了,極端的胡圖族開始大肆的屠殺,圖西族人可以說是屍橫遍地,當時前來報道的記者都被眼前的場面所震驚到了。
中國在裡面所扮演的角色
早在盧安達發生大屠殺事件時,中國就已經為盧安達發生,可當時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並不明顯,所以只能採取投票的方式對盧安達表示支持,可終究沒有起到太顯著的作用,一直到後來盧安達結束了種族大屠殺開始專心發展經濟時,中國就開始伸出援手,中國在盧安達承辦了多個項目,並援建了辦公樓,學校醫院甚至辦工廠,為盧安達的死而復生出了一份力。
D. 盧安達在大屠殺之後,是怎樣成為非洲模範新星的
縱觀歷史,制約一個國家向前發展的阻力一般包括內部阻力和外部阻力,而內部阻力所帶來的破壞力往往會遠遠強於外部阻力,因此一個國家要想快速發展,首先要消滅內部阻力,也就是要內部團結,其次才是搞好對外關系,而盧安達現任總統卡加梅就深諳此道理,在盧旺爆發震驚世界的大屠殺後,卡加梅力挽狂瀾,不但使得盧安達從大屠殺的陰影里走了出來,還領導盧安達人民強勢崛起,成為非洲模範新星。
面對盧安達大屠殺之後的爛攤子,卡加梅審時度勢,力挽狂瀾,領導盧安達人民強勢崛起,成為非洲的模範新星,可謂非常了不起,而卡加梅對功績也會永遠功標盧安達青史,為盧安達後人所敬仰!
E. 盧安達:從歐美棄子到非洲希望之星,它經歷了什麼
非洲在世人眼裡一直是貧窮、飢餓、混亂的象徵,整個非洲大陸常常處於水深火熱的腐敗的政府治理下,但在非洲腹地有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國家——盧安達!它是如何蛻變成功的呢?我覺得主要是卡加梅高超的政治才能!
盧安達大屠殺事件過後,盧安達向歐美國家求助,但西方國家不願捲入內部種族矛盾中,紛紛撤軍,於是,盧安達就成為了“歐美棄子”緊接著,卡加梅就上台了,他實施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措施:
卡加梅懲治腐敗行為,盧安達成為非洲最廉潔的國家。卡加梅對腐敗行為非常痛恨,打擊起來毫不手軟,要求政府工資必須透明化。他也以身作則,避免為任人唯親而落下口實。他的親人沒有一個在政府上班。在卡加梅嚴厲手腕治理下,國家逐漸步入正軌。
盧安達憑借自身的努力逐漸發展起來,卡加梅用一手最爛的牌,打出了王炸的效果。希望非洲國家可以效仿盧安達的做法,希望非洲早日“離開”貧困、飢餓、戰亂!
F. 被西方「拋棄」後的盧安達,為何能神奇成就經濟奇跡
盧安達現在的奇跡主要來源於他的農業出口和良好的外交政策。
盧安達經濟奇跡的最顯著例子就是農產品的出口了。盧安達所在的赤道地區是種植咖啡豆的絕佳場所,而盧安達也深知這一點,將咖啡豆列為自己的支柱性產業,也獲得了全世界國家的贊譽。我手中就有幾包盧安達產的咖啡豆,質量確實不錯,由此可見,盧安達的經濟發展是靠自身努力換來的。
G. 世界地理常識
290多個國家和地區! 65億左右人口世界七大洲中,除南極洲外,都有國家分布,目前共有290多個政區單位,其中獨立國家169個,其餘為尚未獨立的地區。各大洲的國家分布是不均衡的,非洲的國家最多,達51個,其次是亞洲(39個),以下依次為歐洲(33個)、拉丁美洲(33個)、大洋洲(11個)和北美洲(2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面積在10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9個,人口超過5,000萬的共有16個國家,其他還有很多獨立的小國和部落跟地區! 不能具體跟多數據的原因,說不定哪天哪個種族哪個部落哪個地區就滅亡、消失、解散了呢? 地球是人類跟全體生靈的,人類的強大,人類的野性,人吃人就能滅了一個國家跟地區! 繼吐瓦魯、吉里巴斯共和國、諾魯、湯加、瑞士、東帝汶加入為會員國之後,聯合國現在一共有191個會員國。 全體會員國和它們的加入日期如下: 會員國--(加入日期) 阿富汗--(1946.11.19) 阿爾巴尼亞--(1955.12.14) 阿爾及利亞--(1962.10.8) 安道爾--(1993.7.28) 安哥拉--(1976.12.1) 安地卡及巴布達--(1981.11.11) 阿根廷--(1945.10.24) 亞美尼亞--(1992.3.2) 澳大利亞--(1945.11.1) 奧地利--(1955.12.14) 亞塞拜然--(1992.3.2) 巴哈馬--(1973.9.18) 巴林--(1971.9.21) 孟加拉國--(1974.9.17) 巴貝多--(1966.12.9) 白俄羅斯--(1945.10.24) 比利時--(1945.12.27) 貝里斯--(1981.9.25) 貝南--(1960.9.20) 不丹--(1971.9.21) 玻利維亞--(1945.11.14)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1992.5.22)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 ,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會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共和國由大會1992年5月22日A/RES/46/237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波札那--(1966.10.17) 巴西--(1945.10.24) 汶萊達魯薩蘭國--(1984.9.21) 保加利亞--(1955.12.14) 布吉納法索--(1960.9.20) 蒲隆地--(1962.9.18) 柬埔寨--(1955.12.14) 喀麥隆--(1960.9.20) 加拿大--(1945.11.9) 維德角--(1975.9.16) 中非共和國--(1960.9.20) 查德--(1960.9.20) 智利--(1945.10.24) 中國--(1945.10.24) 哥倫比亞--(1945.11.5) 葛摩--(1975.11.12) 剛果--(1960.9.20) 哥斯大黎加--(1945.11.2) 象牙海岸--(1960.9.20) 克羅埃西亞--(1992.5.22)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會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由大會1992年5月22日A/RES/46/238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古巴--(1945.10.24) 塞普勒斯--(1960.9.20) 捷克共和國--(1993.1.19) --捷克斯洛伐克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從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會員國。1992年12月 10日,該國常駐代表寫信通知秘書長,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從1992年12月31日起停止存在,作為繼承國的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將分別申請加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接到捷克共和國的申請後,於1月8日建議聯大接納該國為會員國。這樣,捷克共和國便於1月19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91.9.17) 剛果民主共和國--(1960.9.20) 丹麥--(1945.10.24) 吉布地--(1977.9.20) 多米尼克--(1978.12.18) 多明尼加--(1945.10.24) 厄瓜多--(1945.12.21) 埃及--(1945.10.24) --埃及和敘利亞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從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會員國。1958年2月21日,埃及和敘利亞合並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成為一個會員國。1961年10月13日,敘利亞恢復了獨立國家的地位,同時恢復了它自己的聯合國會員資格。1971年9月2日,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將國名改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薩爾瓦多--(1945.10.24) 赤道幾內亞--(1968.11.12) 厄利垂亞--(1993.5.28) 愛沙尼亞--(1991.9.17) 衣索比亞--(1945.11.13) 斐濟--(1970.10.13) 芬蘭--(1955.12.14) 法國--(1945.10.24) 加彭--(1960.9.20) 甘比亞--(1965.9.21) 喬治亞--(1992.7.31) 德國--(1973.9.18)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兩國於1973年9月18日被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於1990年10月3日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之後,兩個德國即合並成為一個主權國家。 迦納--(1957.3.8) 希臘--(1945.10.25) 格瑞那達--(1974.9.17) 瓜地馬拉--(1945.11.21) 幾內亞--(1958.12.12) 幾內亞比索--(1974.9.17) 蓋亞那--(1966.9.20) 海地--(1945.10.24) 宏都拉斯--(1945.12.17) 匈牙利--(1955.12.14) 冰島--(1946.11.19) 印度--(1945.10.30) 印度尼西亞--(1950.9.28) --1965年1月20日,印度尼西亞來信宣布,「在現階段和當前情況下」決定退出聯合國。1966年9月19日,它發來電報宣布,決定「恢復同聯合國全面合作,並重新參加它的活動」。1966年9月28日,聯大表示注意到這一決定,並由聯大主席邀請印度尼西亞代表返回其在聯大的席位。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1945.10.24) 伊拉克--(1945.12.21) 愛爾蘭--(1955.12.14) 以色列--(1949.5.11) 義大利--(1955.12.14) 牙買加--(1962.9.18) 日本--(1956.12.18) 約旦--(1955.12.14) 哈薩克--(1992.3.2) 肯亞--(1963.12.16) 吉里巴斯共和國--(1999.9.14) 科威特--(1963.5.14) 吉爾吉斯斯坦--(1992.3.2)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1955.12.14) 拉脫維亞--(1991.9.17) 黎巴嫩--(1945.10.24) 賴索托--(1966.10.17) 賴比瑞亞--(1945.11.2) 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1955.12.14) 列支敦斯登--(1990.9.18) 立陶宛--(1991.9.17) 盧森堡--(1945.10.24) 馬達加斯加--(1960.9.20) 馬拉維--(1964.12.1) 馬來西亞--(1957.9.17) --馬來亞聯合邦於1957年9月17日加入聯合國。1963年9月16日,在接納新加坡、沙巴(北婆羅洲)和沙撈越加入之後,新的聯合邦將國名改為馬來西亞。新加坡於1965年8月9日成為獨立國家,並於1965年9月21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馬爾地夫--(1965.9.21) 馬里--(1960.9.28) 馬爾他--(1964.12.1) 馬紹爾群島--(1991.9.17) 茅利塔尼亞--(1961.10.27) 模里西斯--(1968.4.24) 墨西哥--(1945.11.7)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1991.9.17) 摩納哥--(1993.5.28) 蒙古--(1961.10.27) 摩洛哥--(1956.11.12) 莫三比克--(1975.9.16) 緬甸--(1948.4.19) 納米比亞--(1990.4.23) 諾魯--(1999.9.14) 尼泊爾--(1955.12.14) 荷蘭--(1945.12.10) 紐西蘭--(1945.10.24) 尼加拉瓜--(1945.10.24) 尼日--(1960.9.20) 奈及利亞--(1960.10.7) 挪威--(1945.11.27) 阿曼--(1971.10.7) 巴基斯坦--(1947.9.30) 帛琉--(1994.12.15) 巴拿馬--(1945.11.13) 巴布亞紐幾內亞--(1975.10.10) 巴拉圭--(1945.10.24) 秘魯--(1945.10.31) 菲律賓--(1945.10.24) 波蘭--(1945.10.24) 葡萄牙--(1955.12.14) 卡達--(1971.9.21) 大韓民國--(1991.9.17) 摩爾多瓦共和國--(1992.3.2) 羅馬尼亞--(1955.12.14) 俄羅斯聯邦--(1945.10.24)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從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會員國。俄羅斯聯邦總統鮑里斯·葉利欽在1991年12月24日的信中通知秘書長,俄羅斯聯邦在獨立國家聯合體11個成員國的支持下,承續蘇聯在安全理事會和聯合國所有其他機關的成員資格。盧安達--(1962.9.18)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1983.9.23) 聖露西亞--(1979.9.18)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1980.9.16) 薩摩亞--(1976.12.15) 聖馬利諾--(1992.3.2)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1975.9.16) 沙烏地阿拉伯--(1945.10.24) 塞內加爾--(1960.9.28) 塞爾維亞和黑山--(2000.11.1)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 ,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會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由大會2000年11月1日A/RES/55/12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通過並實行了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憲法,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正式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 塞席爾--(1976.9.21) 獅子山--(1961.9.27) 新加坡--(1965.9.21) 斯洛伐克--(1993.1.19) --捷克斯洛伐克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從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會員國。1992年12月10日,該國常駐代表寫信通知秘書長,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從1992年12月31日起停止存在,作為繼承國的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將分別申請加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接到斯洛伐克共和國的申請後,於1月8日建議聯大接納該國為會員國。這樣,斯洛伐克共和國便於1月19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斯洛維尼亞--(1992.5.22)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 ,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會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由大會1992年5月22日A/RES/46/236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索羅門群島--(1978.9.19) 索馬里--(1960.9.20) 南非--(1945.11.7) 西班牙--(1955.12.14) 斯里蘭卡--(1955.12.14) 蘇丹--(1956.11.12) 蘇利南--(1975.12.4) 史瓦濟蘭--(1968.9.24) 瑞 典--(1946.11.19) 瑞士--(2002.9.10)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1945.10.24) --埃及和敘利亞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從1945年10月24日起就是會員國。1958年2月21日,埃及和敘利亞合並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成為一個會員國。1961年10月13日,敘利亞恢復了獨立國家的地位,同時恢復它的聯合國會員國資格。 塔吉克--(1992.3.2) 泰國--(1946.12.16) 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1993.4.8)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 ,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為新會員國後解體: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大會1993年4月8日A/RES/47/225號決議決定接納該國為聯合國會員國,在該國國名引起的爭端解決之前,該國在聯合國內暫時稱為「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 東帝汶--(2002.9.27) 多哥--(1960.9.20) 湯加--(1999.9.14)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962.9.18) 突尼西亞--(1956.11.12) 土耳其--(1945.10.24) 土庫曼--(1992.3.2) 吐瓦魯--(2000.9.5) 烏干達--(1962.10.25) 烏克蘭--(1945.10.24)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971.12.9)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1945.10.24) 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1961.12.14) --坦噶尼喀從1961年12月14日起就是聯合國會員國,桑給巴爾從1963年12月16日起成為會員國。在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聯合協定批准之後,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聯合共和國成為一個會員國,1964年11月1日改名為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 美利堅合眾國--(1945.10.24) 烏拉圭--(1945.12.18) 烏茲別克--(1992.3.2) 萬那杜--(1981.9.15) 委內瑞拉--(1945.11.15) 越南--(1977.9.20) 葉門--(1947.9.30) --葉門於1947年9月30日加入聯合國,民主葉門於1967年12月14日加入聯合國。1990年5月22日兩國合並成為一個會員國,稱為「葉門」。 尚比亞--(1964.12.1) 辛巴威--(1980.8.25) �0�2
H. 盧安達是怎麼成立的
望採納O(∩_∩)O謝謝
來自網路
簡介
16世紀,圖西人建立封建王國。1890年淪為「德屬東非保護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比利時委任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由比利時"託管"。1962年7月1日宣告獨立,成立共和國。1973年7月5日,成立第二共和國。1990年10月,僑居烏干達的圖西族難民組織盧安達愛國陣線(簡稱「愛陣」)與胡圖族政府軍爆發內戰。1991年6月實行多黨制。1993年8月4日,盧政府和愛陣在坦尚尼亞阿魯沙簽署和平協定,決定結束內戰。1994年4月6日,胡圖族總統哈比亞利馬納因飛機失事遇難身亡後,內戰再度爆發,並導致近百萬人遇害的大屠殺。7月19日,愛陣取得軍事勝利,奪取政權。2009年底,盧安達正式成為英聯邦新成員,它是繼莫三比克之後第二個非英國殖民地國加入英聯邦,是英聯邦第54個成員。
具體
現代人類定居如今盧安達所在地的日期可以追溯到末次冰期或是約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還可能是其後公元前約3000年的漫長潮濕時期。考古發掘獲得的證據表明,石器時代後期就有稀疏的人口定居在此狩獵採集,隨後的鐵器時代早期又有了更多定居者,他們製作有波紋陶器和鐵制工具。這些早些居民正是如今生活在盧安達的特瓦族以及仍然按狩獵採集方式生活的俾格米人原住民的祖先。公元前700年到公元1500年間,一些班圖人群體遷入盧安達,毀林開荒種植農作物。居住在森林中的特瓦族失去了大部分棲息地,於是遷往山坡地區。對於班圖人遷入盧安達的原因,歷史學家有多種不同看法,一種認為首批定居者是胡圖族,而圖西族是之後從另一個種族群體遷移過來,這個種族群體有可能是庫希特語族。另一種理論認為遷移是以緩慢的步調持續進行,新進的族群融入了原有群體,而非將其征服。根據第二種理論,胡圖族和圖西族之後出現的區別就屬於等級而非種族性的差別。
氏族(當地人稱「ubwoko」)是這片土地上最早形成的社會組織形式。大湖地區存在多個氏族,其中在如今盧安達境內生活的就有約20個。氏族並不僅限於家譜譜系或地域區分,其中大部分都包括有胡圖族、圖西族和特瓦族人。氏族從15世紀開始聚結成王國,到1700年時,如今的盧安達境內一共有8個王國。其中由圖西族「Nyiginya」氏族統治的盧安達王國從18世紀中期開始逐漸壯大,到19世紀時已在國王基加利四世的統治下達到巔峰。基加利四世征服了多個小國,將自己的王國向西面和北面延伸,還發起了多項行政改革,例如在名為「ubuhake」的社會秩序下,圖西族可以放棄黃牛來獲得特權地位,換取經濟和個人服務,還有一種名為「uburetwa」的徭役制度,強迫胡圖族為圖西族酋長工作。基加利四世的改革導致胡圖族和圖西族之間的裂縫不斷加大。特瓦族的生活則相對來說比組建王國前要好,一些人成為宮廷中的舞者,但其人數則在不斷下降。
1884年,柏林西非會議將這片領地作為德屬東非的一部分劃歸德意志帝國,標志著盧安達殖民時代的開始。1894年,古斯塔夫·阿道夫·馮·格岑(Gustav Adolf von Götzen)成為首位對該國進行過大規模探索的歐洲探險家,他從東南方向越過基伍湖並得到國王的接見。德國人接下來沒有大幅改變盧安達王國的社會結構,而是通過支持國王並把權力下放給各地方酋長來產生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比利時獲得了盧安達和蒲隆地地區的控制權,開始對這里實行更加直接的殖民統治。在比利時的統治下,權力結構有所簡化並且更加集中,還新增了涉及教育、衛生、公共建設和農業監查之類的大型項目,其中包括引入新的農作物和改良的農業技術,以求盡量減少出現飢荒的可能性。德國和比利時的殖民統治都令圖西族的霸權有所增強,將圖西族和胡圖族視為不同的種族。1935年,比利時引入了新的身份證制度,其上會標明證主是圖西族、胡圖族、特瓦族或是入籍人士。以前那些特別富裕的胡圖族人都還是有著在名譽上成為圖西族的可能性,但新的身份證制度則讓不同階層之間不可能再存在任何的變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比利時繼續治理成為聯合國託管領土的盧安達,負責監督其獨立進程。主張早日獨立的圖西族和胡圖族解放運動之間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最終在1959年的盧安達革命中達到高潮:胡圖族激進分子開始屠殺圖西族,迫使超過10萬圖西族人向周邊國家尋求避難。1961年,改站在胡圖族一方的比利時人在盧安達舉行了一次全民公投,公投結果廢除了君主制。1962年,盧安達與蒲隆地分離並獲得獨立。隨之而來的則是暴力的循環,流亡鄰國的圖西族向國內發起進攻,胡圖族則以對國內圖西族展開大規模屠殺和鎮壓加以報復。1973年,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通過軍事政變上台。親胡圖族的歧視仍在繼續,但國家經濟狀況已有所改善,針對圖西族的暴力活動也相應減少。特瓦族仍然是該國的邊緣化群體,到1990年時,他們幾乎已完全被政府從樹林中驅逐出去,許多人都淪為乞丐。同時,盧安達的人口已從1934年的160萬增加到1989年的710萬,導致人們開始爭奪土地。
1990年,大部分成員是圖西族難民的反叛組織盧安達愛國陣線從該國北部入侵,引發了盧安達內戰,任何一方都無法在戰爭中取得決定性的優勢,但到了1992年,哈比亞利馬納的權威已遭削弱,大規模的示威活動迫使他和國內反對派結盟,並於1993年和盧安達愛國陣線簽訂了《阿魯沙協定》。1994年4月6日,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和西普里安·恩塔里亞米拉乘坐的專機在基加利機場附近被導彈擊落,兩人當場死亡,內戰雙方也隨即重燃戰火。這起擊落事件也成為幾個小時後爆發的盧安達大屠殺的導火索,在短短的約100天時間里,臨時政府通過周密計劃,殺害了50至100萬圖西族人和政治上較為溫和的胡圖族人,此外還有許多不是直接目標的特瓦族人被殺。圖西族領導的盧安達愛國陣線重新啟動了攻勢,有條不紊地奪取國家的控制權,到7月中旬時已控制全國。國際社會對這場種族滅絕的反應有限,聯合國維和部隊已是不堪重負,各個大國又不願施以援手。等到盧安達愛國陣線佔領全國時,已有約200萬胡圖族人因擔心受到報復而逃往鄰國,其中又以扎伊爾最多。此外,由盧安達愛國陣線領導的軍隊還是第一和第二次剛果戰爭中的主要交戰方之一。之後,盧安達開始進入一段和解和公正時期,盧安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和名為「Gacaca」的傳統鄉村法院系統相繼建立。進入21世紀後,盧安達的經濟、遊客人數以及人類發展指數都得到迅猛增長,貧困率從2006年的57%下降到2011年的45%,兒童死亡率也從2000年每1000名活產兒對應183名嬰兒死亡降低到2011年的每1000人對應54人。
I. 干凈程度不輸日本,盧安達為何能在眾多非洲小國中脫穎而出
一方面當地政府禁止使用塑料,另一方面也是他們自己的管理制度和國民素質很高,使得他們整個城市非常干凈,在眾多非洲小國當中脫穎而出。這個國家的國土面積只有2萬多平方米,人口也比較少。提起非洲的一些小國,我們最先蹦入腦海中的印象就是臟亂差,但這個國家卻一反常態,在他們的首都基加利,市容市貌非常好,道路地面非常干凈。
除此之外盧安達環境非常優美,甚至被評為全世界17個旅行最佳目的地之一,這里還有十大瀕危物種的山地大猩猩。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個貧窮的小國能夠快速的發展,而我國也需要借鑒他們的這些做法,將那些偏遠的城鎮也能夠變得干凈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