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大小寺院多少
① 新加坡光明普陀寺位置
新加坡沒有光明普陀寺。名字比較近似的寺院有兩個:
新加坡光明山普覺禪寺位於碧山公園1南面,英文叫做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地址是光明山路88號。
另外,新加坡還有一個普陀寺,英文叫做Poo Thor Jee Temple,位於丹戎巴葛地區的寅傑路上。
不知道你要去的是哪一個。
② 新加坡佛教的新加坡佛教的中國寺廟
【新加坡佛教】
新加坡是以華人為主的多種族國家,全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是華人。其他則為馬來人、印度人等。因此,宗教也相當復雜,有印度人的印度教、馬來人的回教,華人的佛教(道教),及南傳佛教等。
新加坡的中國佛教寺院,大體隸屬於新加坡佛教總會。主要的寺院有光明山普覺寺、普陀寺、龍山寺、雙林寺、法華寺、毗盧寺、圓明寺、普明寺、圓通寺、普濟寺、大覺寺、福海禪院等。其中,較著名的是具有歷史性的雙林寺,以及現代化的光明山普覺寺。普覺寺設有火葬場及納骨堂。新加坡的火葬場有國營及寺院經營兩種。雙林寺是傳承臨濟正宗,純中國式七堂伽藍的大寺院,規模包括總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祖堂、方丈、長者堂、功德堂、禪堂、客殿、齋堂等。天王殿的正面供奉釋迦、彌陀、葯師三尊;背面奉祀觀音、地藏、目蓮;兩側奉祀十八羅漢。
新加坡之著名僧人,大多來自中國,早期有慈航,其次有達明、廣洽、宏船、本道、廣凈、常凱、印實、轉岸、廣周、隆根等人。居士則有李俊臣、畢俊輝等人。原在台灣弘法的義學名僧演培,也於1966年卜居新加坡。
當地的佛教教育機構,有菩提學校、彌陀學校、女子佛學院等;居士佛教的據點為佛教居士林。此外亦有若干醫療、養老等設施。
[參考資料]演培《一個凡愚僧的自白》。
③ 新加坡有什麼人文地域風情
一、語言: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是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當地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由於內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採用英語,作為主要的通行語和教學語,因為新加坡種族多、語言雜,四大族群中,沒有一種語言有近半數的他族人懂得,選擇任何一族語言做為主要語言,均會引起他族的不滿。英語雖本為殖民地的語言,但有過半數的各族人懂得,較易為各族人所接受。新加坡華裔的籍貫相當繁雜也趨於多樣化,華人民間也通行各種漢語方言,基本上35歲以上的新加坡華人都通曉幾種方言,包括閩南語(福建話)、潮州話、廣府話、客家語、福州話、莆田話和海南話等。為了扭轉不同籍貫的華人使用方言的習慣,政府在1979年推廣「講華語運動」,這個運動推行了30多年,當前很多的華人能說普通話。[3] 雖然新加坡多年來努力不懈地推展講華語運動,但政府仍保留方言新聞這一塊,聽眾至今仍可從城市頻道,收聽到6種方言新聞播報,讓聽不懂普通話的年長者,能掌握國家大事或時事新聞,不至於脫節。
二、人口結構
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來區分:華人(漢族)佔了人口的74.2%,還有馬來族(13.3%)、印度裔(9.1%)和歐亞裔/混血(3.4%)等公民。大多數的新加坡華裔的祖先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還有峇峇、娘惹等。新加坡人口密度7615人/平方公里,人類發展指數為0.901。
三、文化傳承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華人,刻苦耐勞的精神底蘊,勤奮實乾的創業精神。他們與各族和平相處,積極融入、反饋於當地社會。中華文化精髓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型態。如歡欣多彩的農歷新年,或慎終追遠的清明節和傳統祭祖普渡的中元節。當然風行於華人文化的風水之說,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項建築設計裡面。
四、宗教
新加坡佛教是全國第一大宗教,約占人口的33%。新加坡境內寺廟林立,屬於北傳佛教的寺院超過一百五十所,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約有二十餘所,當中新加坡雙林寺既是新加坡第一座寺院,也是最大的叢林之一。
新加坡道教佔了人口的11%,境內合共有大小廟宇300餘間。早年南來謀生的華人移民帶來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習俗,潮僑和閩幫所創建的粵海清廟和天福宮還有收藏光緒帝御賜的墨寶,他們也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存獎狀。 此外四馬路觀音堂也是新加坡最著名、香火最鼎盛的廟宇之一,廟堂內幾乎每天都有人潮。
新加坡基督教徒占總人口的18%,在新加坡草創初期,海峽華人族群、海外傳教士和西方商人對兩個教會的發展作出獨特貢獻,新加坡天主教教會也先後開辦學校、醫院、公益組織等來照顧弱勢族群的利益。兩個教會最早修建的教堂是亞美尼亞教堂和聖安德烈教堂
新加坡伊斯蘭教教徒占總人口的15%,教徒約有65萬人。馬來人或巴基斯坦血統的信徒基本上屬於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另外也有少部分的印度人和華人信奉回教。新加坡建有回教堂共80座,當中較為著名的有哈賈法蒂瑪回教堂和蘇丹回教堂。
④ 新加坡樟宜周邊寺廟
四馬路觀音堂
據說是新加坡最靈的寺廟之一,許願、求簽、燒香磕頭的信徒絡繹不絕。
光明山普覺寺
光明山普覺禪寺於1921年建立,由普陀寺創始人轉道法師開山,「虎標萬金油」的創始人胡文虎、胡文豹兩兄弟出資,是新加坡最大的佛教寺院。寺廟內供奉了釋迦牟尼佛、觀音大士、文殊廣利菩薩等佛教眾神,是虔誠的佛教徒們祭拜的好去處。
佛牙寺龍華院
新加坡佛牙寺龍華院位於牛車水地區,是一個佛教廟宇博物館,2002年由釋法照創設,寺中供奉了釋迦牟尼的遺牙,故而以佛牙寺命名。
蓮山雙林禪寺
位於大巴窯的蓮山雙林寺是一座相當典型的中國寺廟。
馬里安曼興都廟
位於牛車水的馬里安曼興都廟建於1827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廟,世世代代的興都教徒和新加坡人都把馬里安曼興都廟宏偉壯觀的廟塔視為本地地標之一。
維達帕提雅卡雅曼興都廟
地處印度人聚居的小印度,常年香火鼎盛。如果遊客想入內參觀,需要脫鞋後赤腳進入。寺廟門上掛有許多鈴鐺,每當進出廟門之時都需要要一下,這是為了讓神明知道有人進來或者離開。
⑤ 世界名城(花都 巴黎,霧都 倫敦,獅城 新加坡等,...)
花都巴黎:
這個「花」並不是鮮花的意思,而是指「浪漫之都」。 這個城市的建築物各形其異,街市繁華,市內到處是琳琅滿目的商品和美不勝收的園林,因此在各國名城之中,它享有世界「花都」之譽。「花都」這個稱謂比較貼切,暗含了這座城市的多樣性。也是真正的鮮花之都。當然,稱之為「花都」毫不為過,無論是在餐桌上、陽台上、院落中,還是在櫥窗前、街道旁、人們的懷抱里,滿眼都是盛開的鮮花,空氣中彌漫著醉人的芳香。 而那些五彩繽紛的花店和花團錦簇的公園,更是讓人流連忘返。
霧都倫敦:
倫敦, 人們就會把「霧都」的稱號與它相連。的確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 倫敦稱為霧都是世人共知的。 倫敦煙霧繚繞, 迷茫一片。盡管街頭路燈明亮, 但能見度仍然很差, 看不清10米以外的東西。在人們的眼前總感到模模糊糊。可如今,倫敦上空已基本難見其滾滾濃煙和彌漫黃霧。絕跡多年的上百種小鳥重返倫敦飛翔, 許多魚兒又回到了泰晤士河。空氣中的塵埃大為減少, 使倫敦摘掉了「霧都」的帽子, 應歸功於近30多年來對污染的治理。倫敦將燃煤的工廠盡量關閉或遷出市區, 城市居民杜絕燒煤, 汽車全部使用無鉛汽油。使汽車尾氣的排放量減少了 75%以上, 從而在根本上「趕走了」污染源。英政府制定的《環境法》, 確保了環境政策和具體措施的貫徹。在倫敦, 公共場所亂扔廢物被認為是一種犯罪行為, 處以高額罰款。在公共場所嚴禁吸煙, 違者最高罰款 1000 英鎊。近年來, 倫敦更積極增設公園和綠地, 實現城區內不露泥土, 市郊建立 10 多座衛星城, 城區擁擠現象大為減輕。現在的倫敦, 市區公園星羅棋布, 林木蔥郁, 綠草如茵。基本告別了「霧都」形象, 成為一座潔凈的城市。然而, 去年冬天倫敦又出現一次彌漫煙霧, 這就說明對污染源的整治一刻也不能放鬆, 應常抓不懈。
早在中世紀,倫敦就開始出現煤煙污染大氣的問題,當時的英國國會還頒布過國會開會期間禁止工匠使用煤炭的法令。由煤支撐的工業革命開始以後,由於工廠大多建在市內,居民家庭又大量燒煤取暖,煤煙排放量更是急劇增加。在無風的季節,煙塵與霧混合變成黃黑色,經常在城市上空籠罩多天不散,形成曾經客居倫敦的老舍先生描繪過的"烏黑的、渾黃的、絳紫的,以致辛辣的、嗆人的"倫敦霧。
水城威尼斯:
到義大利,威尼斯是非去不可的城市。被世人譽為浮在水上城市的威尼斯,是地中海的一顆璀燦明珠。其實,威尼斯是一個100多個小島嶼組成的一個城市。一條人造長堤,把義大利的陸地與威尼斯城連成一體了。在長堤上通過的高速列車上,就能望見遠處映在水中的搖曳多姿的城市倒影。水中城市迷人的風采呈現在你的眼前。 在威尼斯城,大小縱橫河流11條;共有不同類型結構的橋408座,形狀各異。沒有一座是相同造型。其實,這個水上城市就是靠這數百座的橋連在一起。在城裡,看不到現代化的大樓,全是錯落有致、風格各異的磚房和木結構房。 城市裡沒有汽車,只有行人街道和大小廣場。各種工藝紀念品商店在大街小巷中遴此櫛比。城中條條縱橫交叉的河流其實就是「公路」,代之以交通工具當然是各種船隻。各種用途的船,如:旅遊船,渡船,出租船(類似出租轎車)在運河中到處都有,與我們在陸地城市的汽車一樣,很方便。若你想體會一下城市的交通特色,就乘有悠久傳統的木結構翹起兩頭的小船,稱為「貢多拉」。這種船的船夫裝束都是一個模樣,頭上戴著有沿禮帽,頸上扎一根紅色飄綢,邊劃槳邊唱著義大利的民歌,擦船而過的是兩岸古色古香的小樓。 夏日晚上,一家人或年輕朋友租一小船,自帶的手風琴和吉它等樂器,邊歌邊談論,一天的疲勞,盡在此時,消失得無影無蹤。在歌聲中,小船緩緩前進,忽而鑽橋洞,忽而擠「小巷」,行駛在彎彎曲曲的小河道之中。優美的歌聲飄揚在夏日寧靜的夜空中,令人愜意,一切人間煩惱傾刻拋向天外。在路過的各種小橋上,來自外國的遊客,被義大利人這種悠悠自得,獨有的情趣所吸引,不失時機的把威尼斯人的這種閑情攝入相機中。 其實,威尼斯最令人陶醉的是美麗的夜景。兩岸的小樓上透出五光十色燈光倒映在運河上,斑駁陸離。河上的小船,兩岸的燈光,把亞得里亞海的夜色點綴得更加旖旎迷人。 遊人會被街頭的風景速寫畫家的畫技拍案叫絕。簡單幾筆,水景、街巷躍然紙上,再簽上誰也看不懂的名字,價值20000里拉(約100元人民幣)的傑作算完成了。如此重復直到夜深人靜,街上遊人無幾,畫家才拖著疲乏的身軀回家或到咖啡館小憩。 一位來自法國的老太太,獨自漫步在威尼斯對聖馬可廣場,時而凝視遠方。她說,每年都要來兩次,因為世界上沒有比這更美麗的城市。在威尼斯城市中,有兩條路線,第一,乘交通船去目的地,第二,沿著相連的小街步行。對短時外地的遊客,坐船是最為方便的。在船上,同時可以欣賞威尼斯大運河兩岸美麗的風光。可我卻喜歡選擇第二種步行方式,這樣既有時間來考察威尼斯城特有的景點和細細體味它無窮的魅力。在慢慢的步行中,很多其它古老的景點,會引起你無限的暇想。 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也被稱為水中的城市,但我對它的感覺,沒有威尼斯這樣好。也許是我在那住的時間長了,情感移入所致。 義大利人不拘小節,熱情好客,給遊客留下非常良好的印象。他們的行為舉止與正統的紳士風度的英國人形成了明顯的反差,所以更多的人願意到義大利來旅遊。初次到威城,該知何走不知所措,好心的老先生,會主動當導游,一直陪你逛大半個城市,晚間十二點鍾如果你在小路中迷失方向,行走的義大利姑娘會把你帶到你所要去的地方。這些行為會感動得你不知如何感謝才好,只能用剛學到的義大利語「格拉再」表示我當時的感激之情。 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歷史名城,世界著名的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素有「世界花都」之稱。巴黎位於法國北部盆地的中央,橫跨塞納河兩岸。市區面積105平方公里,包括巴黎市區及其周圍7個省的大巴黎區,總面積達12萬平方公里。巴黎市人口230多萬,大巴黎區人口約1007萬多,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之一。巴黎不僅是法國,也是西歐的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歷史上,巴黎為法國歷代王朝的都城,是歷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首都,也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源地。今天,法國政府的許多行政機關,黨派團體、及省級行政機構依然設在這里,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也設在巴黎。巴黎還是法國的經濟中心,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巴黎的工業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1/4。巴黎的工人數量約佔全國的1/5。汽車工業居全國首位。在輕工業中,巴黎有傳統的服裝、化妝品、裝飾品和時髦傢具等,這些產品都享有世界聲譽。巴黎香水馳譽全球,有「夢幻工業」之稱,被法人國視為國寶。巴黎的金融、證券、保險業十分繁榮。這里還有法國的金融中心,世界重要金融市場之一的巴黎金融市場。商業也很興隆。歐洲最大的商場――四季商場就坐落在巴黎的拉德芳斯區。著名的巴黎國際博覽會、現代化的特羅卡德羅展覽館,形成一個可供常年展出的「博覽會城」。巴黎是法國的交通樞紐,每天客流量達1300萬人次。全國的陸路交通都向巴黎集中,形成一個輻式式的交通網。巴黎的標志――埃菲爾鐵塔,象一個鋼鐵巨人高高地聳立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畔。盧浮宮位於塞納河右岸,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於世,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築物之一。位於塞納河中心城島上的巴黎聖母院是一座法國哥特式建築,它不僅因雨果的著名小說《巴黎聖母院》而出名,更因為它是巴黎最古、最大和建築史上最出色的天主教堂。此外,凱旋門和凡爾賽宮等,都是人們 參觀游覽的必到勝地。
沙漠古都開羅:
非洲最大的城市開羅,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的首都,也是著名的旅遊
城市。
開羅位於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三角洲的頂部附近,東、南、西三
面都被撒哈拉沙漠所包圍,氣候炎熱乾燥,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城市。公元
969年,美洲大陸還沒有被發現之前,開羅已是阿拉伯帝國法蒂瑪王朝的國
都了。"開羅"在阿拉伯文字中也就是"勝利"的意思。13世紀城市規模
進一步擴大,成為遠近的貿易、文化中心。
開羅既有反映阿拉伯民俗傳統風格的老城,也有按西方現代建築風格
建設起來的新城;現代文明與古老傳統相互融合,彼此並存,是開羅的一
大特色。
與尼羅河平行的科尼奇大街是開羅的主要交通線,開羅的市區分布在
尼羅河兩岸。東岸,有著建於11-16世紀的老城,開羅的名勝古跡大都集
中在這里,僅古跡就有400多處。其中有建於12世紀的薩拉丁城堡和許多著
名的清真寺,還有具有阿拉伯古代風貌的大市場,市場上陳列著銅器、紡
織品、地毯、琥珀、香料等物品,任人挑選、購買。老城區的房屋比較低
矮,街巷狹窄,保持著古代風貌。
尼羅河西岸,是19世紀以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新市區。新市區內高樓林
立,187米的開羅塔高高地俯瞰著全城。在寬闊的新區馬路上,到處賓士著
電車和汽車;而在老城的街道中,卻不時可以看到古老的馬車和沙漠特有
的駱駝在往來。
伊斯蘭教是埃及的國教。開羅的500多萬埃及居民中,穆斯林佔80%以
上。開羅全城分布著一千多座清真寺,寺頂的塔尖,好似滿天星斗,點綴
在城市上空。開羅這個沙漠古都因而又獲得了"千塔之城"的稱號。
開羅西南郊的大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更使開羅成為令全世界遊人流連忘返
對稱的古都北京:
它以故宮為中心,從永定門、前門、天安門、午門、神武門,景山到地安門、鍾樓,鼓樓和安定門,組成了一條中軸線。東四、西四等南北平行的大街,同一條條東西向的胡同縱橫交錯,分列在中軸線的兩旁。因為對稱,北京的道路也很好辨認。許多象徵封建時代帝王權力的重要建築物,也都整齊對稱地分部在中軸線的周圍。如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祭地的天壇和地壇,築在中軸線的南北兩端的東側,天安門的東邊有著皇室的大廟(現已經改建為勞動人民文化宮),它的西邊,都是祭神祭祖的社稷壇(現在已批為中山公園)。這種對稱的格局在故宮的宮殿建築上此起彼落,相互對應,甚至連道旁的石獸石欄,城邊的角樓,屋脊上的雕刻,也是成雙成對,相映成趣。整齊對稱,構成了北京城市建築上獨特風格和宏偉氣勢,給人重、博大、端莊的感覺。
北京不愧對稱的古都,名副其實
⑥ 新加坡的自然資源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由於內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採用英語,作為主要的通行語和教學語,因為新加坡種族多、語言雜,四大族群中,沒有一種語言有近半數的他族人懂得,選擇任何一族語言做為主要語言,均會引起他族的不滿。英語雖本為殖民地的語言,但有過半數的各族人懂得,較易為各族人所接受。
新加坡華裔的籍貫相當繁雜也趨於多樣化,華人民間也通行各種漢語方言,基本上40歲以上的新加坡華人都通曉幾種方言,包括閩南語(福建話)、潮州話、廣府話、客家語、福州話、莆田話和海南話等。為了扭轉不同籍貫的華人使用方言的習慣,政府在1979年推廣「講華語運動」,這個運動推行了30多年,當前很多的華人能說普通話。 雖然新加坡多年來努力不懈地推展講華語運動,但政府仍保留方言新聞這一塊,聽眾至今仍可在早上三個時段從958城市頻道收聽到6種方言新聞播報,讓聽不懂普通話的年長者,能掌握國家大事或時事新聞,不至於脫節。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華人,刻苦耐勞的精神底蘊,勤奮實乾的創業精神。他們與各族和平相處,積極融入、反饋於當地社會。中華文化精髓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型態。如歡欣多彩的農歷新年,或慎終追遠的清明節和傳統祭祖普渡的中元節。當然風行於華人文化的風水之說,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項建築設計裡面。
新傳媒拍攝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新加坡電視劇,注重介紹新加坡華人先輩如何飄洋過海來到南洋,以及一群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故事,比如《霧鎖南洋》《和平的代價》《出路》,還有以各個籍貫的華人的劇情片《客家之歌》《潮州家族》和《瓊園咖啡香》等。透過本地的戲劇,新加坡的年輕人看見了祖先離鄉背井,不屈不撓地掙扎求存的最真實面貌。 概況
新加坡提倡宗教與族群之間的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實行宗教自由政策,確認新加坡為多宗教國。根據2010年的人口調查,當中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佔了人口的83%。新加坡確實稱得上多宗教融匯的大熔爐,這里有著各式各樣的宗教建築,許多歷史悠久的寺廟已被列為國家古跡,而且每年都有不同的慶祝活動。
佛教與道教
新加坡佛教是全國第一大宗教,約占人口的33%。新加坡境內寺廟林立,屬於北傳佛教的寺院超過一百五十所,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約有二十餘所,當中新加坡雙林寺既是新加坡第一座寺院,也是最大的叢林之一。新加坡道教佔了人口的11%,境內合共有大小廟宇300餘間。早年南來謀生的華人移民帶來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習俗,潮僑和閩幫所創建的粵海清廟和天福宮還有收藏光緒帝御賜的墨寶,他們也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存獎狀。 此外四馬路觀音堂也是新加坡香火最鼎盛的廟宇之一,廟堂內幾乎每天都有人潮。
基督教
新加坡基督教徒(新教和天主教)占總人口的18%,在新加坡草創初期,海峽華人族群、海外傳教士和西方商人對兩個教會的發展作出獨特貢獻,新加坡天主教教會也先後開辦學校、醫院、公益組織等來照顧弱勢族群的利益。兩個教會最早修建的教堂是亞美尼亞教堂和聖安德烈教堂。
伊斯蘭教
新加坡伊斯蘭教教徒占總人口的15%,教徒約有65萬人。馬來人或巴基斯坦血統的信徒基本上屬於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另外也有少部分的印度人和華人信奉回教。新加坡建有回教堂共80座,當中較為著名的有哈賈法蒂瑪回教堂和蘇丹回教堂。
印度教
新加坡印度教的信徒約10萬人,占總人口的5%。有大約30座印度寺廟,大部分以南印度的風格為主,其中馬里安曼興都廟和尼瓦沙柏魯馬興都廟,都屬於新加坡的國家保護文物。
錫克教與其他
新加坡錫克教教徒合計只有2萬餘人。錫克教在新加坡有7間錫克廟,比如:中央錫克廟,是一萬五千名錫克教徒的主要聖地。猶太教在新加坡則設有兩個會堂,其中馬海阿貝猶太廟建於1878年,是東南亞最古老的猶太會堂。
⑦ 新加坡佛教的新加坡佛教現代概況
於今日,佛教在新加坡有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二大系統,故泰國、錫蘭式之佛寺與僧人,及華人引入之華式佛教並存。當地大小寺廟約數百間,較古老而具規模者有新加坡雙林寺、普覺禪寺、普陀寺等,其中以普覺寺為新加坡最早之十方叢林;新建而氣派巍峨者有毗盧寺、福海禪院等;精緻之佛院則有妙音覺苑、苦樂庵等。當地僧尼約有數百人。曾在當地弘法之華籍知名僧尼,除圓瑛大師、太虛大師外,尚有轉道、轉岸、轉逢、達明、道階、本道、慈航、法舫、廣洽、宏船、慧僧、演本、演培、續明、廣義、常凱、智華、妙燈、松年、志航、印實等。而歸依之信徒約在十萬以上。信眾之中,未剃發而過出家生活之女性頗多。
新加坡佛教總會乃當地目前較有組織、有力量之佛教會,由李俊承居士邀集僧俗四眾所組成,系新加坡佛教推行教務之最高機構,於教內外之改進與福利工作頗有建樹。中華佛教會則為太虛大師所創設,負責會務者多為在家居士,目前每周定期舉行念佛會。英文佛教會乃為受英語教育之佛徒共修聆法之場所,為華僧法樂所創辦。佛教居士林每周定期舉行修行、弘法等活動,林友千餘人,於社會慈善事業頗多表現。此外,南洋大學、新加坡大學均有佛學會之組織,以及中英文佛教青年會,時有演講、佛學研究等活動。又世界佛教徒聯誼會(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亦在新加坡設立分會。此外,新加坡佛教僧伽聯合會、新加坡佛教福利協會等,亦為當地重要佛教機構。
有關當地之僧伽教育,有新加坡女子佛學院之設置,為僧伽教育之先聲。至於社會教育方面,佛教總會設有菩提小學,龍山寺等諸山寺院設有彌陀小學。另有寺院附設之佛經流通處,及南洋佛學書局,亦皆發揮了佛教文化之推展功能。[新加坡的佛教(演培,菩提樹雜志第三八五期)]
⑧ 新加坡千燈寺院好玩嗎,新加坡千燈寺院景點怎麼樣
展開全部
在新加坡牛車水碩莪巷,有一座宏偉庄嚴、雄渾壯麗,以佛教曼陀羅的概念結合中國唐代佛教建築風格興建的佛寺——佛牙寺。寺頂建築、塔柱和寺門都是嚴格依據大唐風格設計,並採用銅制和琉璃瓦等建築材料。寺廟第一層是山門、鍾樓、鼓樓、觀音殿、百龍殿。第二層是阿蘭若藏經閣及展覽廳、文殊殿,夾層樓是蓮芯茶坊、地藏殿、法堂、戒光堂、諸山長老德像紀念館。第三層是普賢殿、龍華院—佛教文物館。第四層是靈光殿、佛牙舍利金塔。第五層頂樓有萬佛閣、毗盧遮那大光明經咒轉經輪藏、萬福光明燈和胡姬花園。地下還有三層,兩層停車場之外,還有一層是龍華劇院和免費招待吃素食的五觀堂。
普覺禪寺
光明山普覺禪寺,是新加坡旅遊勝地之一。它位於新民路,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禪寺。
它的新建築物色彩繽紛,十分雄偉壯觀。大約建於1926年,具有中國式的裝飾、雕像和神祠,以及巨大的龜池和寧靜的花園。
雙林寺
於1908年落成的蓮山雙林寺是為紀念佛陀釋迦牟尼的誕辰和涅盤而建的。蓮山雙林寺設計精心,內有佛陀的精美雕像。
蓮山雙林寺現已是新加坡的國家紀念古跡之一。
蓮山雙林寺位於惹蘭大巴窯,地勢前低後高,後枕山坡,前環玉帶溪流,方位座北朝南,正是古代宮殿或佛寺最崇高之座向;寺院東西寬約110公尺,南北縱深約160公尺,參考中國福建福州怡山西禪寺之叢林建築格局興建,不僅是新加坡的百年佛教古剎,也是中國以外難得的配置完整叢林建築群。
釋迦牟尼菩提迦耶寺
作為新加坡最出名、香客最多的佛教寺廟,釋迦牟尼菩提迦耶寺通常被稱作千燈寺院。寺廟於1927年由一位泰國僧人Vutthisara修建,因此在建築和裝飾上都可見深厚的泰式風格影響。步入寺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15米高的宏偉佛像,周圍環繞著無邊無盡的燈光。
在佛像基座上有一幅描繪佛陀一生中重要事件的壁畫。在佛像後面的一個居室里,您還會發現身體斜倚的佛祖像,這樣神奇的場景只有親眼見到您才會相信。宏偉雄奇的佛像不僅僅值得您拍照收藏,單是巨大的體形也能讓信徒和前來欣賞巧妙建築的普通人感受到威嚴和肅穆。
⑨ 世界名城有哪些
世界名城的別稱、雅號
冰雕城—日本札幌
鼓城—西班牙卡萊達
橋城—德國漢堡
玫瑰城—保加利亞加布羅沃�
書城—德國萊比錫
電影城—法國戛納;美國好萊塢
科學城—日本築波
花城—法國巴黎
無煙城、藝術城—冰島首府雷克雅未克
衛生城—新加坡的新加坡市
春城—中國昆明
郵票城、假牙城—列支敦斯登首都瓦杜茲
汽車城—美國底特律市
噪音城—巴西的里約熱內盧
綠化城—波蘭首都華沙
銅城—尚比亞盧薩卡
椰城—印尼的雅加達
暖城—伊朗德黑蘭
酒城—德國慕尼黑
鞋城—捷克哥德瓦爾多夫
表城—瑞士首都伯爾尼
塔城—緬甸文化古城蒲甘
賭城—美國大西洋域 拉斯維加斯
火柴城—瑞典延徹平市
雷城—印度尼西亞茂物
熱城—蘇丹首都喀士穆
旱城—秘魯首都利馬
水城—義大利威尼斯
雨城—印度乞拉朋齊
冰城—俄羅斯雅庫茨克
雪城—美國首都華盛頓
霧城—英國首都倫敦
日光城—中國拉薩
博物館城—義大利首都羅馬
大學城—英國牛津
古跡城—敘利亞大馬士革
足球城—巴西里約熱內盧
葡萄酒城—阿根廷門多薩
圖書館城—英國首都倫敦
畫城—墨西哥的墨西哥市
不夜城—中國黑龍江漠河
撲克城—德國的切布爾克
蛇城—義大利哥酋洛城
雞蛋城—美國洛杉磯
動物城—埃及首都開羅
蝙蝠城—印度的瓦丹索朋鎮
烏鴉城—尼泊爾加德滿都
鳥城—印度新德里;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
風城—紐西蘭惠靈頓
壁畫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市
茉莉花城—希臘雅典
聖城—巴勒斯坦耶路撒冷
獅城—新加坡首都新加坡市
巧克力城—美國赫爾希
金融城—英國倫敦
醫學城—美國休斯頓
水城——蘇州、義大利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