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和新加坡有什麼關系
㈠ 鄭和下西洋的宋元時期海上交往向東可以 到達東亞哪些國家
1、西域:西域狹義上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的地區等。
2、占城國:亦稱占婆,古國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
3、爪哇國:在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
4、三佛齊國: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上的古國,位於蘇門答臘東南部慕西河畔。
5、暹羅國:泰國的舊稱,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中部。
6、南天竺:天竺為古印度別稱,古籍又稱天竺為身毒。南天竺指印度半島的南部地區。
7、錫蘭山國:今稱斯里蘭卡,為亞洲南部島國,隔保克海峽與印度東南部相望,面積6.5萬平方公里,為佛教古國之一。
8、古里國:又稱「古里佛」,在今印度半島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一帶,為海上交通要沖。
9、柯枝國: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欽一帶,是航道要沖和重要港口。
10、忽魯謨斯國:今伊朗東南米納布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廢址在霍爾木茲島北岸,扼波斯灣出口處,為古代交通貿易要沖。
11、木骨都束國:非洲之角的索馬里共和國首都,位於索馬里東南,臨印度洋。鄭和下西洋曾兩度訪此。
12、蘇門答臘國: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臨馬六甲海峽,南瀕印度洋,赤道橫貫中部,為印尼西部大島。
13、滿刺加國:馬來亞半島上的封建王國,位於今馬來西亞、馬六甲洲一帶,居馬六甲海峽要沖,永樂九年該國國王拜里迷蘇剌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來中國訪問;鄭和船隊屢經其處,現馬六甲州居民半數為華裔,其首府馬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為華裔。
17、阿丹國: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扼紅海和印度洋出入口,為海陸交通要沖。古時為寶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紀前期便與中國互通使節。
㈡ 新加坡以前是中國的屬地嗎
不是! 新加坡的華人始於鄭和下西洋時期,隨團移居那裡的! 就像西方西班牙,葡萄牙等資本主義國家內的冒險家一樣,發現了一個新的地放移居,和土族混居通婚後繁衍下來! 新加坡主要名族: 當地土著馬來人 華人 印度人 從地理角度講:中國處於東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處於東南亞.位於中國的南邊,熱帶雨林的島國(馬來半島之上,加里曼丹島上)新加坡更處於一個黃金海峽*馬六甲*旁邊.馬來西亞面積比較大,經濟一般(反正比中國好).新加坡是獅子國,面積很小,靠轉口貿易發展成了一個相當發達的過家. 民族的形成要沖歷史來說,清朝後期,20世紀初.馬來亞相繼在被荷蘭,葡萄牙殖民後,被英國殖民,從中國販賣華人到兩國做勞工.從此有很多華人在兩國定居.1946年英國當局分而治之的政策把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60年代的世界國家獨立浪潮中獨立了.三大民族是1:當地土著馬來人,2:華人,3印度人.. 語言方面: 新加坡的國語為馬來語,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為官方語言.. 這三個國家所佔的華人相當於一個台灣省,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印度尼西亞。而他們也是中華民族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群人,三個國家的華人同屬一塊地方,同屬一種環境,絕大部分是源自中國的漢人,其次是一些滿族人或者中國的其它民族,最早來的華人可追溯到漢朝,其次是鄭和艦隊的七下西洋,而最近來的這批則是清末以及戰火紛飛的二戰時期,大躍進時期也來了不少,逐漸形成了這些國家的少數民族,但他們卻過著不同的生活,有著不同的命運。他們都被伊斯蘭世界包圍著,但是號稱正統回教國家,被馬來民族鐵碗統治的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卻對西方文化愛不惜手,真不能想像回教國家也會過聖誕節(基督教節),再做一下聖誕子夜彌撒簡直就是錦上添花,基回一家親!而馬來族的文字也是歐洲人留給他們的重要遺產,而不是中東的阿拉伯文字,所以很多中國人到這些國家旅遊的時候總會看到一些看不懂的「英文」。 一九六五年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的新加坡共和國,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和發展得到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富裕,國家定立的各種系統也步入了正軌,每個人都在這個鋪好的軌道里行走。新加坡領導人好比一個快速運轉的馬達,而新加坡人就像掛在馬達的皮帶,形象一點的說就是抽新加坡人一鞭他才動一下,雖然新加坡是一個華人統治的國家,但國土小,小的只是中國一個小城市裡的一個區的面積。然而新加坡人因為某些原因選擇了英語作為自己的語言,老一輩的華人幾乎不懂的說漢語,更不懂的寫,年青一代有一小部份人曉得說,但不懂的寫。但是隨著中國的崛起,讓新加坡的精英階層大跌眼鏡。另外,新加坡領導人靈敏的嗅覺意識到了學習漢語的重要性以及緊迫性(但不知道有沒有民族情意結),為了讓新加坡盡快踏上懸磁浮中國列車的經濟艙,現在新國政府鼓勵國人積極學習漢語,奠定了沉睡已久的漢語種子在新加坡的重新萌芽,但是有一部份新加坡的「英文原教旨保守派」在作英勇頑強的最後抵抗,只可惜如此浩大的浪潮誰人可擋。 新加坡人總是跟我說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沒有辦法不以英語交流,我也很理解新加坡,但是華族與華族之間用華語交流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難不成英國人與英國人之間用刀叉進食還要感到害羞?以前我記得新加坡有位叫陽陽好好(在這里稱您為陽先生)的網友跟我說過,因為父親在中國家鄉的時候是個獨子所以常常受人欺負,你本人也是獨子所以也被人欺負,既而陽先生對中國家鄉沒有多大好感,那麼我想請問陽先生,假設你在新加坡遭受搶劫,您是否會疼恨新加坡?你在人權美國遭受白人的調戲是否會敵視美國?然而您還跟我說過,父親告訴您即使在新加坡被馬來西亞停水的時候中國也會運水來新加坡,其實中國連印尼這樣的國家遭遇災難的時候,中國主席以及總理都用自己的專用飛機搭載救濟品送給當地的災民,更何況是兩國長期友好的新加坡。另外,中國很明白與新加坡的關系,新加坡有小偷中國不可能派公安去抓,這已不是純粹的干涉內政,而是等同把新加坡納入了中國的統治,希望你能明白! 英語是目前的世界性語言,不單止要學,更要把它學好,但是在掌握英語的同時更因該要保護好母語,胸懷母語才去放眼世界,母語乃民族之靈魂也,人與動物的分水嶺就是語言,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構成也是語言還加個文化加點五官。 相信新加坡政府現在最頭疼的問題是怎樣有效的推廣漢語 不是,中國人多 僅僅只是因為他有大部分人都是中國人移民過去的 很多中國人都去了新加坡。
㈢ 東南亞的新加坡,為何被稱為第二個「中國」
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一個領土面積不超過718平方公里的小國家。但是因為占據著馬六甲海峽的咽喉位置,所以整個地區的經濟軍事方面發展非常突出,是世界上的重要港口之一。新加坡還有一個別稱叫做第二個中國。其原因就是明朝中西方交流密切,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也引發了群眾的移民高潮,所以新加坡地區的原始居民就是鄭和下西洋的船員跟漁民。
綜上所述,之所以新加坡被認為是第二個中國,其原因就是新加坡的先祖是中國華人。而在這個地方華人戰術也是比較大。但是近幾年來由於新加坡人不願意生孩子,所以華人的比例在逐漸下降。
㈣ 請問明朝鄭和下西洋時經過的「南洋」是指現在的那些地區,包括哪幾個國家,生產什麼農作物
「南洋」是中國古代的地理稱謂,不僅僅是新加坡等國家,而是泛指東南亞。在清代到民國初年,也稱江蘇以北的沿海省份為「北洋」,江蘇以南的沿海省份和海域為「南洋」。 廣義上指東南亞,狹義上指印尼的爪哇島. 泛指東南亞,如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 具體來說是東南亞國家 特別是馬來群島附近.
主要盛產水稻,橡膠等。
㈤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資料
簡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保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下『西洋』的定義: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汶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順風南下,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為南洋要沖,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商業發達。
當時,這個國家的東王、西王正在打內戰。東王戰敗,其屬地被西王的軍隊佔領。鄭和船隊的人員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佔領軍誤認為是來援助東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誤殺,計一百七十人。鄭和部下的軍官紛紛請戰,說將士的血不能白流,急於向麻喏八歇國進行宣戰,給以報復。
「爪哇事件」發生後,西王十分懼怕,派使者謝罪,要賠償六萬兩黃金以贖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師不利,而且又無辜損失了一百七十名將士,按常情必然會引發一場大規模戰斗。然而,鄭和得知這是一場誤殺,又鑒於西王誠惶誠恐,請罪受罰,於是稟明皇朝,化干戈為玉帛,和平處理這一事件。明王朝決定放棄對麻喏八歇國的賠償要求,西王知道這件事後,十分感動,兩國從此和睦相處。
爪哇島三寶壟紀念鄭和六百周年活動組委會成員向記者談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說鄭和對各國不論強弱親疏,平等對待,一視同仁,即時兩國發生沖突,仍能保持極大的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現出對鄰國的和平共處,睦鄰友好,使中國和印尼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我們定居在這里也感到臉上有光,我們以鄭和為驕傲。
印尼的學者認為,鄭和艦隊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特混艦隊,是一支無敵艦隊。而鄭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戰爭僅有錫蘭(今斯里蘭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的防衛性作戰。鄭和在處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動用武力,而且不要賠償,充分體現了鄭和是傳播和平的使者,他傳播的是「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禮儀,以及「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的中華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鄭和回國後,立即進行第二次遠航准備,主要是送外國使節回國。這次出訪所到國家有占城、渤尼 今汶萊 、暹羅 今泰國 真臘 今柬埔寨 、爪哇、滿刺加、錫蘭、柯枝、古里等。到錫蘭時鄭和船隊向有關佛寺布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永樂七年二月初一 1409年2月15日 ,鄭和、王景弘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鄭和船隊於永樂七年夏 1409年 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多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 1409年10月 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啟航,11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同年12月從福建五虎門出洋,順風經過十晝夜到達占城,後派出一支船隊從占城直接駛向暹羅。鄭和船隊離開占城又到真臘,然後順風到了爪哇、淡馬錫(今新加坡、滿刺加)。鄭和在滿刺加建造倉庫,下西洋所需的錢糧貨物,都存放在這些倉庫里,以備使用。鄭和船隊去各國的船隻,返航時都在這里聚集,裝點貨物,等候南風開航回國。鄭和船隊從滿刺加開航,經阿魯、蘇門答刺、南巫里到錫蘭。在錫蘭,鄭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隊到加異勒 今印度半島南端東岸 、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鄭和親率船隊去小葛蘭、柯枝,最後抵古里,於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 1411年7月6日 回到了祖國。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1412年12月18日 朝廷令鄭和進行規模更大的一次遠航。永樂十一年 1413年 冬開航。首先到達占城,後率大船隊駛往爪哇、舊港、滿刺加、阿魯、蘇門答刺。從這里鄭和又派分船隊到溜山 今馬爾地夫群島 。而大船隊從蘇門答刺駛向錫蘭。在錫蘭鄭和再次派分船隊到加異勒,而大船隊駛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魯謨斯 今伊朗波斯灣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島 。這里是東西方之間進行商業往來的重要都會。鄭和船隊由此啟航回國,途經溜山國。後來鄭和船隊把溜山國作為橫渡印度洋前往東非的中途停靠點。鄭和船隊於永樂十三年七月八日 1415年8月12日 回國。這次航行鄭和船隊跨越印度洋到達了波斯灣。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多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 1416年12月28日 朝廷命鄭和送「十九國」使臣回國。鄭和船隊於永樂十五年五月 1417年 冬遠航,首先到達占城,然後到爪哇、彭亨、舊港、滿刺加、蘇門答刺、南巫里、錫蘭、沙里灣尼 今印度半島南端東海岸 、柯枝、古里。船隊到達錫蘭時鄭和派一支船隊駛向溜山,然後由溜山西行到達非洲東海岸的木骨都束 今索馬里摩加迪沙 、不刺哇 今索馬里境內 、麻林 今肯亞馬林迪 。大船隊到古里後又分成兩支,一支船隊駛向阿拉伯半島的祖法兒、阿丹和刺撒 今葉門民主共和國境內 ,一支船隊直達忽魯謨斯。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 1419年8月8日 鄭和船隊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1421年3月3日 ,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為趕東北季風,鄭和率船隊很快出發,到達國家及地區有占城、暹羅、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 今索馬里朱巴河 、麻林、古里、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里、蘇門答刺、阿魯、滿刺加、甘巴里、幔八薩 今肯亞的蒙巴薩 。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 1422年9月3日 鄭和船隊回國,隨船來訪的有暹羅、蘇門答刺和阿丹等國使節。
【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 1430年6月29日 ,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閏十二月初六,船隊從龍灣 今南京下關 啟航,2月3日集結於劉家港。在劉家港,鄭和等立《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績碑》。船隊到達福建長樂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靈應之記》石碑。兩碑都記下了他們六次出航的歷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隊從五虎門出洋。這次遠航經占城、爪哇的蘇魯馬益、蘇門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三比克海峽,然後返航。當船隊航行到古里附近時,鄭和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於宣德八年 1433年 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鄭和船隊由正使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經蘇門答刺、滿刺加等地,回到太倉劉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鄭和船隊到達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第1次下西洋 第2次下西洋 第3次下西洋 第4次下西洋 第5次下西洋 第6次下西洋 第7次下西洋
(一四0六年)六月 1407年10月13日 1409年10月 1412年12月18日 1416年12月28日 1421年3月3日 1430年6月29日
船隊編制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1、人數眾多,組織嚴密
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採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首先,人數多
鄭和下西洋的人數,史料上有明確記載的有4次.
我們可以初步判斷:鄭和每次下西洋人數在27000人以上.約明朝軍隊5個衛,每個衛5000-5500人;從現在看到的《武職簿》,主要是來自沿海衛所.當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分別在90-150人之間;170多;265人.我這里不是單純地談數量,而是說明一個科學道理,航海人數的多少,反映了一種實力,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它需要各方面物質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隊編制. 根據我們海軍專業人員多年研究,鄭和船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舟師就是現在的艦艇部隊,基本單位戰船,它們被組成編隊,叫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於登陸行動;儀仗隊擔任近衛和對外交往時的禮儀,庄嚴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務,鄭和船隊人員主要有六個部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後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指揮部分:整個船隊的中樞,對航行、外交、貿易、作戰等進行指揮決策.鄭和職務是欽差正使總兵太監;航海部分:航海業務、修船的、預測天氣的等;外交貿易部分:外交禮儀的、進行貿易的、聯絡翻譯的;後勤保障部分:管理財務的、後勤供應的、起草文書的、醫務人員等;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的. 從對鄭和船隊人員組成研究,編制是完善的、嚴密的,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豐富航海經驗,確保鄭和下西洋的實現.
[編輯本段]寶船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五種類型的船舶。第一種類型叫"寶船"。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它的體式巍然,巨無匹敵。它的鐵舵,須要二,三百人才能舉動。第二種叫"馬船"。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它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可見,鄭和所率領船隊的船隻,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致,種類較多。我們可以說,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
肯定派
認為《明史》基本上正確,因為南京靜海寺鄭和殘碑所記「兩千料海船」,不是「寶船」,而是較小的「戰座船」。
對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考古,發掘出一根約15米長的舵,和明史所述寶船大小相符。
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船塢寬可容20丈。
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1304-1377年)游記中早已紀錄中國巨大的12張帆可載千人的海船。白圖泰的紀錄可作為12帆載千人的寶船的旁證。
質疑派
認為木材強度有限,過大的船體無法保證水密性,難以做長時間的航行。根據南京靜海寺鄭和所立殘碑記載,鄭和首次出海寶船為「兩千料」,根據他們推論,摺合長約為長十五到二十丈,寬六到八丈左右。載重量約為五千噸。至今未有人復制能夠實際航行的四十四丈「寶船」。目前復制中的寶船多採用質疑派的說法。
即便採用質疑派的說法,鄭和寶船仍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編輯本段]航海技術
根據《鄭和航海圖》,鄭和使用海道針經(24/48 方位指南針導航)結合過洋牽星術(天文導航),在當時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斗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於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抗沉性等問題都作了合理解決,故鄭和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也用於通訊聯系。
㈥ 為什麼新加坡會和中國大陸一起發行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
新加坡古稱淡馬錫。據《鄭和航海圖》記載,鄭和艦隊下西洋到了馬六甲海峽最南端時,需要經過一個高約6米的很像龍牙齒的巨石,即「龍牙門」。它位於新加坡拉布拉多公園 所在海域和聖淘沙島海岸之間的海峽,鄭和當時就以拉布拉多公園附近海域這個很像龍牙齒的石頭作為船隊的航標。但遺憾的是,英國海軍為擴大水道,於19世紀80年代將龍牙石炸毀。
今年6月,新加坡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舉行了大規模慶祝活動,新加坡郵政局和新加坡造幣廠還分別發行了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郵票和紀念幣。
也不排除新加坡出於商業(旅遊)的需要而舉辦鄭和下西洋的各種紀念活動(包括發行紀念郵票)。
㈦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梗概
永樂三年(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從南京、太倉一帶至福建長樂太平港揚帆出海。龐大的大明船隊,從此開始長達28年的海外宣揚國威和尋求貿易的遠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決策者和組織者。從船隊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陸地上指揮、控制和支持著這一偉大的航程。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廣東、湖北一帶造船,並在全國范圍擴大瓷器、絲綢、茶葉等出口貨物的生產。
同時,借大航海之機實施永樂中興,開始編纂《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他還與姚廣孝微服私訪,恢復生產,與民休息。徐皇後也勵行節儉,並抱病親身勸桑。從而,使國家迅速實現了復興,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
鄭和率船隊第一次下西洋,恢復了明王朝對南洋諸島的管轄,命名了景弘島、永樂群島等。此間,鄭和船隊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打擊大海盜陳祖義。此人在南洋地區多年為非作歹,無人治服,致使大明與南洋航道不通。鄭和率船隊與其鬥智斗勇,終於為南洋各國除了一害。
大明寶船隊在訪問了南洋和南亞的占城、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古里、舊港等國家和地區,所到之處,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發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響,尤其和當時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印度南部海域地區的人民,結成了無比親密的關系。
(7)鄭和下西洋和新加坡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
1,鄭和
12歲的鄭和被凈身送往京城,燕王朱棣舉兵用武力奪得皇權。鄭和成為朱棣的得力助手,並將朱棣下西洋的構思變為現實:消滅海盜陳祖義,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想穿越大西洋,但因航線有誤等原因最終失敗。
2,朱棣
朱棣開元登基後,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決心直追漢武唐宗,開創一代盛世。登基之初,他賜馬和姓「鄭」,隨之,悄然改變朱元璋的禁海國策,任命35歲的鄭和為統率大明寶船隊下西洋的欽差總兵官。他是大航海的決策者和組織者。從船隊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陸地上指揮、控制和支持著這一偉大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