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地峽為什麼在新加坡
『壹』 泰國的克拉地峽為何不能夠成為第二個馬六甲海峽
克拉地峽東臨泰國灣,西邊則是安達曼海,在歷史上克拉地峽一直是東西方交通的水上要道之一。只不過隨著後來科技越來越發達,商船越來越多,而船隻規模也越來越大,克拉地峽狹窄的弊端逐漸顯露無疑。
隨著時代的更迭,老牌強國英法逐漸衰落,但在此地的利益糾葛卻並沒有停歇,只不過國家換了,換成了如今的超級大國美國。
在英國勢弱後,新加坡成功獨立。只不過新加坡雖然奉行“大國平衡外交政策”,但對於美國的勢力干擾還是沒有什麼辦法。在2001年,美國航母“訪問”新加坡樟宜基地,並停靠於此,就證明了新加坡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了美國的勢力范圍之內,而美國也成為除了新加坡之外在馬六甲海峽一帶既得利益最大的國家。
美國和曾經的英國是何其相似,它也要保護馬六甲海峽,而且願望比英國更為迫切,畢竟馬六甲海峽地位還在,自身利益就能夠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保障。
而除了這層因素之外,還有一點原因,那就是隔斷各地區,尤其是亞太地區之間的聯系,方便自身施行霸權主義。
——克拉地峽運河的修建,對於中國與東南亞,甚至是中東、非洲和歐洲各國的貿易往來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得益於交通的便利,這些地區間的交往將會更加的密切,尤其是在經濟上的。而經濟又可以反作用於政治,這必將使得國與國之間的凝聚力和得到進一步提升,而關系也會愈發密切,倘若這時間一長久,當前美國主導下的政治格局恐怕就將要重塑了。
比如如今的韓國與日本,由於領土狹小,本國的資源十分匱乏,他們只好藉助於海外貿易,而海外貿易的一個重要通道就是必經馬六甲海峽。日韓之所以一直受制於美國,一個原因就是美國控制了他們一些主要的資源運輸要道。
若是克拉地峽一鑿通,日韓必定不用如此依賴於美國,與美國之間的關系也會開始生分起來,畢竟國家利益才是國與國之間合作的基礎。
通俗點來講,克拉地峽的工程一旦完畢,美國不僅會不利於自己今後干涉他國內政,甚至還會喪失諸多“跟班小弟”,這兩點劣勢對於一直妄想要稱霸世界的美國而言無疑是極其致命的。
因此,美國自然是千方百計的阻撓該項計劃的實施——只要泰國的計劃一完全落實下來,那麼泰國就是自己的敵人,美國必定會想盡辦法去對付泰國,泰國近一個世紀以來國內本就動盪不安,若是被美國找到空子鑽,那麼泰國或許就離下一個伊拉克不遠了。
而泰國若是修建克拉地峽,恰好就會給美國這個“空子”鑽。
為何這樣講呢?
我們來看看泰國國內的一些情況,其實泰國國內除了政治派系斗爭混亂之外,自2004年起泰國南部邊境地區就頻繁爆發恐怖襲擊,原因則是由於宗教沖突。
泰國南端領土本屬馬來西亞,在二戰後被泰國給收入囊中,但在這里的馬來人一直沒有離開,如今仍舊集聚在泰國南端四府地區內,現如今足有數百萬人口之多。這群馬來人不會泰語,也不信佛教,只信奉本土的伊斯蘭教,日常生活也都是一直遵循原本的習俗與理念。
他們其實就是有著泰國國籍的馬來人——有著原始馬來文化的極端主義者,他們倡導武力,迫切的想要用暴力手段實現獨立,在南端四府建立一個獨立伊斯蘭國家。
只不過一直有泰國軍政府的長年壓制,這股泰國獨立勢力才一直沒能夠成功。
但如果克拉地峽一分開,情況就十分不妙了。克拉地峽工程一旦成功,泰國南北將會被分割,這將成為天然的地理分界線把穆斯林集聚區與泰國本土居民給劃分開來,勢必又會引起分裂分子們獨立的情緒。
若是此時美國再來橫插一杠,表示支持分裂分子,並給予他們一些軍事上的支持的話,那麼不僅修建的克拉運河沒有安全保障,整個泰國恐怕都是凶多吉少了。
據民意調查,大多數泰國國人對克拉地峽工程也持反對意見,雖然修建可以促進就業,改善民生,但對於國家來講卻有著諸多不利,因此泰國終究是沒有施行下來,未來或許也沒有多少可能了。
最後做一個精要的總結。
其實克拉地峽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如今已經成為了亞太地區的重要一環,對地緣政治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藉助其便利所形成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將給美國的霸權主義帶來沉重的打擊。
美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它要做的就是阻止泰國開挖運河,如若泰國不聽話,就給予其制裁。畢竟不阻止泰國,泰國此舉必定會引發“羊群效應”,導致其他國家也紛紛跟風,給自己的貿易體系與政治體系帶來極大的不利。
而泰國自身也存在一些棘手問題,它十分懼怕美國以這些問題為突破口來展開報復,所以最終沒有開鑿運河。
總之,泰國在經濟發展與國家穩定之間,終究還是選擇了後者。
『貳』 克拉地峽運河的背景
長久以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運輸,因為南中國海和安達曼海之間被馬來半島分隔,所以船隻都須要往南繞過馬來半島,並通過馬來半島西面的馬六甲海峽和南面的新加坡海峽,其繞過馬來半島的航程超過一千公里,對於往來經印度洋往來東亞地區的海運,增加了不少成本和風險。在大航海時代後,海路取代了陸路成為東亞地區與歐洲的主要運輸路線。隨著貿易日趨頻繁,因此地處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之間的馬來半島,成為歐洲列強必爭之地,先後被荷蘭和英國所掌控,籍以控制位處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咽喉的馬六甲海峽,從而支配歐洲通往東亞地區的海上貿易。
馬六甲海峽全長達1080公里,而最窄處是南端的新加坡海峽,只有2.8公里。馬六甲海峽的東面是馬來半島,西面是蘇門答臘,因為兩地的海岸線綿長,海峽又狹窄,而且是商船往來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必經之處,所以早於14世紀以前已有馬六甲海盜頻繁活動,對往來船隻進行侵擾,到二十一世紀初,仍然是海盜活躍的區域。
馬六甲海峽長期以來都是東亞與歐洲和中東地區的主要海上通路,隨著東亞地區中國、日本和韓國的經濟發展,馬六甲海峽更成為東亞地區通過印度洋,進口中東油氣能源的戰略性航道。在2002年,共有1100萬石油桶通過馬六甲海峽,估算到2030年,馬六甲海峽的石油運量將會達到2200萬桶,相當於亞洲有三分之二的石油都需要經馬六甲海峽輸送。
馬六甲海峽對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尤為重要,荷蘭在17世紀便為了控制馬六甲海峽而在馬來西亞建立殖民地,到19世紀英國殖民勢力進軍東南亞,並在新加坡建立據點。1824年,英國透過英荷條約從荷蘭取得馬來西亞的控制權,並確立統治新加坡的殖民地位。自此,英國透過控制馬六甲海峽支配印度洋和東亞地區貿易的同時,也帶動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發展。即使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1950年代脫離英國走向獨立後,馬六甲海峽仍然兩個帶來巨大的經濟貢獻,而地處馬來半島南端的新加坡,更隨著亞洲戰後經濟的快速發展,因而成為全球重要的航運中心,其集裝箱處理量長期位於世界前列。
泰國的東西兩岸受到馬來半島的分隔。早於17世紀,泰國便有在克拉地峽開鑿運河,打通東西兩岸的構想。1868年即位的泰王拉瑪五世正式提出開鑿克拉運河的計劃,但基於經濟和技術原因而未能實際推動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席捲東南亞的日本,同時支配了泰國的政局,也有在克拉地峽開辟運河的計劃,但日本還來不及實施計劃,戰局已經逆轉,並最終戰敗。1970年代,這個構想再次被提出,但由於泰國南部是該國少數以伊斯蘭人口為主的地區,當地的穆斯林居民長期進行脫離泰國的分離主義活動,泰國的中央政府擔心在南部開鑿運河後,便會把當地與泰國腹地分割,加劇政局不穩,因此運河計劃長期被多屆政府擱置。2004年在任的泰國總理他信,提出透過建設克拉運河,吸引國際石化行業進駐,推動泰國成為亞洲石油中心,並以此增加泰國的就業機會,但礙於建設費用龐大,泰國內部仍有不少反對聲音,加上國際局勢變化和隨後泰國政局多年不穩,所以仍未能開建。
長期以來,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每年約有8萬艘船隻、裝載價值約5000億美元的貨物 ,東亞能源高達70%皆經由麻六甲海峽(即「馬六甲海峽」,下同)運輸,但該海峽在運量、航線、安全性等都存在不少問題,例如最窄處僅有2.8公里,淺灘太多,有時船隻難以通過,而且淤積問題嚴重,海盜猖獗,更有人斷言恐怖份子將在此發動攻擊,其事故率高達蘇伊士運河的三倍,巴拿馬運河的五倍之多。 「克拉運河」有「東方巴拿馬運河」之稱 。
早在17世紀,泰國就有開鑿這條運河的構想,約100年前,由泰王拉瑪五世(1868年10月至1910年10月在位)正式提出 ;但是因工程成本過高,以及爆發兩場世界大戰,該計劃始終未能實現,直到2004年,才又被泰國前總理他信再度提起 。
泰國政府在克拉地峽開運河的構想引起國際廣泛注意,這號稱是「東方巴拿馬運河」的「克拉地峽運河」,預估建成後,遠洋油輪不需經過馬六甲海峽,就可以直接有此處通過,航程可減少700英哩,大型油輪每趟航程預計可節省18萬英鎊(將近30萬美元)左右。
『叄』 克拉地峽的意義
1.縮短途徑馬六甲海峽的航線航程,節約成本。
2.該地峽位於泰國內部,降低了馬六甲海峽多國共管的不便。
馬六甲海峽不是國際共管的,如果克拉運河能開鑿成功的話,中國、日本、韓國等能源進口大國不用時時看著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臉色
3.海盜等不安定因素大大減少。
同時解決中國石油進口的80%以上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運回國內的安全問題
4.開鑿克拉地峽不僅會帶動航運,也帶動貿易、旅遊甚至影響海軍戰略部署,進而影響區域政治。
『肆』 泰國為什麼不鑿通克拉地峽來取代新加坡的地位呢
克拉運河項目遲遲沒啟動,原因固然很多,一個重要原因是泰國官方下不了決心。
泰國社會還擔心運河開建對傳統生活方式帶來巨大影響。運河長度達100公里,勢必對運河沿線的森林、地貌和農業帶來影響。運河兩端海口的海洋生態,也會因船隻航運的大量增加,而對當地的漁業帶來影響。運河附近的多個風景區,如斯米蘭群島、素林群島、安通群島、蘇梅島、魚島等,都要面對運河工程的環境變化。
『伍』 克拉地峽在哪
在泰國,可以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而且最窄。
位置很重要,是中國手中的一張好牌。新加坡囂張時,就說,我們要開挖地峽,修運河。這樣我們就可以繞過馬六甲海峽,不用看新加坡的臉色。
一旦修成,新加坡的地位將大大削弱,於是又要來拍中國馬屁。至於要不要在地峽開挖運河,可以說,挖是一定的,但不是現在,我們在泰國的影響力還不足以完全保障我們的相關利益。但不要急,慢慢來。
『陸』 為什麼克拉地峽中日方案不同
1、在克拉地峽運河的計劃上,日本人的步伐走的比中國要快,事實上興建克拉地峽的的方案上,泰國並非僅與中國商談,包括韓國、日本、馬來西亞也是其計劃中的合作夥伴,而與日本的一項預案已走在了前面。
2、克拉地峽對東南亞格局的影響太大,尤其是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經濟的影響將是毀滅性的,因此,中國必須考慮是不是能夠完全掌控這種「地震」,一旦操作不當,將可能將中國與東盟多年來建立的關系毀於一旦,得不償失。
3、中國必須牢記裏海和俄羅斯石油管道兩個事件的教訓,尤其是對泰國,我們也必須多一個心眼,不然可能又是一種賠本買賣,化了錢,還要看泰國人的臉色,說不定偷雞不成,反讓印度、美國、日本勢力滲入該地區,那可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了。
4、隨著中緬關的系持續好轉,在緬甸建立港口,石油管道和鐵路,然後轉以陸路運線的方式,無論是政治風險還是經濟成本上的都要比克拉地峽要簡單的多,而且可以減少多種干預和影響,也許對中國更為有利。
5、而作為日本限於自身政治限止,在這一工作上也存在諸多顧慮,尤其是在軍事介入能力,更顯不足,克拉地峽最後走勢,留於我們觀察。
上面是從其他地方摘過來的
克拉地峽這個方案300年前就被提過
不過對中國基本是雞肋
現在中國和緬甸是油氣管道在建
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鐵路也在考慮
如果修建克拉地峽對目前中國弊大於利
目前中國還控制不了東盟和南亞的局勢
所以中國對方案不會太積極
相比日本更迫切一點
『柒』 泰國為何不鑿通克拉地峽,取代新加坡的地位,是不是傻
不是傻,而是權衡利弊後深思熟慮的考量,對於泰國來講鑿通有好處,但帶來的壞處也多,弊大於利的事,泰國自然不會去干。
新加坡之所以能夠成為東南亞唯一的發達國家,是得益於它一直扼守在馬六甲海峽的咽喉,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重要海上通道。
——大量過往的商船一方面給新加坡帶來了大量的服務性收入,另外一方面也讓新加坡擁有更多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的機會。
說到最後
優勢只有一兩個,而弊端卻是足有四個,甚至更多,而且都是威脅泰國存亡的,發財固然重要,但維系國家社會安定顯然更加重要,所以泰國沒有施行。
也有人會說,19世紀歐洲國家對東南亞進行殖民的時候就已經看到馬六甲海峽的弊端——即雖然可以聯通太平洋和印度洋,但還是要繞過馬來西亞半島,所以他們已經想到要將泰國南部的克拉地峽挖一個運河通道,這樣可以節省1200多公里的路程,航行也會縮短兩三天。
那為何沒有泰國這樣限制的英國最終也沒有付諸實踐呢?這則是因為當時的機械條件尚不具備,運輸能力也有限,這個計劃也就被迫取消。而後來法國等其他的殖民國也曾想過幫助泰國開鑿一條運河,不過在英國的干擾之下加上技術因素,也沒有將這件事情給落實下去。
當然如今的泰國仍舊沒有施行,一定程度上也仍舊還有技術原因在裡面。
『捌』 新加坡為什麼會組織克拉地峽的修建
1、在克拉地峽運河的計劃上,日本人的步伐走的比中國要快,事實上興建克拉地峽的的方案上,泰國並非僅與中國商談,包括韓國、日本、馬來西亞也是其計劃中的合作夥伴,而與日本的一項預案已走在了前面。
2、克拉地峽對東南亞格局的影響太大,尤其是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經濟的影響將是毀滅性的,因此,中國必須考慮是不是能夠完全掌控這種「地震」,一旦操作不當,將可能將中國與東盟多年來建立的關系毀於一旦,得不償失。
3、中國必須牢記裏海和俄羅斯石油管道兩個事件的教訓,尤其是對泰國,我們也必須多一個心眼,不然可能又是一種賠本買賣,化了錢,還要看泰國人的臉色,說不定偷雞不成,反讓印度、美國、日本勢力滲入該地區,那可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了。
4、隨著中緬關的系持續好轉,在緬甸建立港口,石油管道和鐵路,然後轉以陸路運線的方式,無論是政治風險還是經濟成本上的都要比克拉地峽要簡單的多,而且可以減少多種干預和影響,也許對中國更為有利。
5、而作為日本限於自身政治限止,在這一工作上也存在諸多顧慮,尤其是在軍事介入能力,更顯不足,克拉地峽最後走勢,留於我們觀察。
上面是從其他地方摘過來的
克拉地峽這個方案300年前就被提過
不過對中國基本是雞肋
現在中國和緬甸是油氣管道在建
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鐵路也在考慮
如果修建克拉地峽對目前中國弊大於利
目前中國還控制不了東盟和南亞的局勢
所以中國對方案不會太積極
相比日本更迫切一點
『玖』 克拉地峽是誰的分界線
克拉地峽
目錄·溫順地峽
·宏偉構想
·撇開天塹
·利弊難衡
·靜觀其變
溫順地峽
克拉地峽位於泰國春蓬府和拉廊府境內的一段狹長地帶。為馬來半島北部最狹處,寬僅56公里。北連中南半島,南接馬來半島,地峽以南約400公里(北緯7度至10度之間)地段均為泰國領土,最窄處50多公里,最寬處約190公里,最高點海拔75米。並且它的東西兩海岸皆為基岩海岸,浪平風靜。
近年來,泰國希望利用該國東臨太平洋、西接印度洋的獨特地理優勢,為本地區石油貿易提供更加快捷、便利和安全的運輸路線。
宏偉構想
有報道說,早在17世紀就有關於開鑿運河的動議。真正提出是在100多年前的曼谷王朝五世王時期。五世王朱拉隆功是一位力主革新的國王,曾遍訪歐洲,為泰國引進西方的先進科技。當時的國際海運業已有了相當的規模,因此開鑿克拉運河,讓太平洋與印度洋間海運航道便捷的構想便應運而生。但是,那時國際間協力興辦巨型工程還不成時尚,單靠泰國的實力絕難勝任。接踵而來的則是一戰、二戰、冷戰和印支戰爭,更使泰國難以顧及此事。近年來,開鑿克拉運河的議題又重被人們提起,並真正開始了扎實的研究論證。
擬議中的克拉運河有10個河道方案。意見比較統一的方案是從狹長地段南部開鑿,全長112公里,穿越宋卡、沙敦兩個府,初步測算需耗時10年,耗資280億美元。運河開通後,船舶無須經馬六甲海峽,可直接從印度洋的安達曼海進入太平洋的泰國灣,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航程至少縮短約1200公里,大型輪船可節省2至5天時間,每趟航程預計可節省近30萬美元。
鑒於開鑿運河工程巨大,所需資金高昂等諸多因素,此次泰國率先推出鋪設輸油管道這個更為經濟、建設周期更短的項目。泰國方面認為中日韓等東亞國家從中東、非洲進口的石油經此運輸,每桶可降低2美元。
如果開鑿克拉運河,對我國來說將具有很大的經濟意義。運河不僅可以運油,還可以運輸其他貨物,而且將改變歐亞貿易路線。它可以使我國對歐洲、非洲貿易航程縮短,運輸安全性得到提高。
擬議中的克拉運河,全長102公里,400米寬,水深25米,雙向航道運河,橫貫泰國南部的克拉地峽。克拉地峽是泰國南部的一段狹長地帶,北連中南半島,南接馬來半島,地峽以南約400公里(北緯7度至10度之間)地段均為泰國領土,最窄處50多公里,最寬處約190公里,東臨泰國灣(暹羅灣),再向東是南海、太平洋;西瀕安達曼海,向西進入印度洋;南端與馬來西亞接壤。這條運河修成後,船隻不必穿過馬六甲海峽,繞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可直接從印度洋的安達曼海進入太平洋的泰國灣。
按照泰、日兩國有關機構的預案,在400公里的狹長地段上,共設計了10個河道方案。一些方案雖河道較短,但要穿過普吉山或鑾山,施工難度大。比較統一的意見傾向從狹長地段南部開鑿,全長112公里,穿越宋卡、沙敦兩個府,雖河道較長,但地勢較平坦,沿線居民點不多。至於工期和經費,初步測算需耗時10年,耗資280億美元。如果用非常規施工,如動用核能技術,則用7年時間,投入360億美元。
撇開天塹
作為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一條狹長水道,馬六甲海峽現在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每年有約8萬余艘船隻通過。目前,馬六甲海峽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安全隱患。一是海盜活動猖獗,嚴重威脅著過往商船的安全。印尼附近的海域由於巡邏警力不足,更是危險重重。二是航道擁擠,交通秩序混亂。亞洲和西方一些國家的反恐官員現在擔心,恐怖分子可能會試圖模仿海盜的作案手法,對海上國際交通線發動襲擊。過分依賴這條「咽喉水道」的問題,已引起相關國家的關注。
由於馬六甲海峽長約1100公里,船舶繞行距離較長,加上安全等方面的考慮,尋找各種替代性的運輸方式及運輸通道成為許多國家的關注點。截至目前,有關方面提出的方案主要有3個:泰國南部沿海「海陸聯運陸橋」、泛亞洲石油大陸橋和開鑿克拉地峽運河。其中,克拉運河一直是「撇開馬六甲」設想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方案。
國際上有積極有冷淡
克拉運河一旦開通,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航程至少縮短約1200公里,大型輪船可節省2至5天時間,每趟航程預計可節省近30萬美元。這對航運嚴重依賴馬六甲海峽的國家無疑是大好事。
利弊難衡
嚴重依賴海上運輸的日本對開鑿克拉運河最為積極。中國經東南亞海域的航運量也不小。可以說,位於北緯10度線以北的歐洲、非洲、亞洲國家和地區經過東南亞海域的海運事業,都會從克拉運 河受益。開鑿克拉地峽不僅會帶動航運,也帶動貿易、旅遊甚至影響海軍戰略部署,進而影響區域政治。
如果運河開通,大量商船撇開馬六甲海峽而走捷徑,對於一向受益於馬六甲海峽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利益無疑造成沖擊。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去年5月在太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大會期間說過,馬來西亞正面看待泰國有意開鑿克拉運河的計劃。他說,泰國有權開鑿該運河,因為它位於泰國的領土內。如果泰國開鑿該運河,馬來西亞將重新調整經濟,尋求如何從中受惠的方法。他說,歷史證明,其他運河如蘇伊士、巴拿馬運河的開通,周邊地區的發展雖然受到影響,但並未因此癱瘓。
新加坡官方至今未就此正式表態,但輿論界明顯吹冷風,質疑克拉運河對國際航運的意義,認為克拉運河被譽為「亞洲蘇伊士運河」是徒有其名,僅僅免繞13萬余平方公里的馬來半島,與蘇伊士運河免繞3000餘萬平方公里的非洲大陸相比,是「小巫見大巫」。許多航運業界人士估計,克拉地峽開鑿後,大約也只有三成左右的船隻不走馬六甲海峽而改道通過克拉地峽運河。
靜觀其變
泰國本身的態度才是最關鍵。近年來,泰國朝野對克拉運河大致有三種態度:支持,反對,走著瞧。
支持的代表人物是目前的副總理差瓦立上將。他於1996年11月出任泰國總理後,即有意促成開鑿運河,但壯志未酬,一年後不堪金融危機的壓力而辭職。差瓦立於2000年2月又出任他信政府副總理。目前由差瓦立牽頭,政府交通部成立了調研委員會,並於今年年初與香港一家公司簽約,委託其開展運河可行性研究。泰國議會上下兩院也都設有相關的委員會。
據泰國一家民調機構去年8月的調查顯示,二成八支持開鑿運河;三成三認為利弊參半,對是否挖河不置可否。人們列舉開鑿運河對泰國有益的方面:一是為民眾創造就業機會,曾有研究結果認為會給3萬人提供就業。二是能為國家創收,據測算該運河每天大型船隻通行量可達290至320艘,通行費收入可觀。三是泰國因此成為海運樞紐,會加大對外國投資家的吸引力,帶動整個國家經濟。
反對派的代表人物是國防部長探馬拉上將。他認為開鑿運河耗費巨大,盡管有些國家、國際機構表示參股投資意向,但泰國仍不堪重負;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技術難題不易解決;其價值也無法與蘇伊士運河或巴拿馬運河相比。
民意調查中,有二成四反對挖河,除與探馬拉意見相近外,他們還擔心工程經費像以往泰國許多大型工程那樣被貪污;擔心開鑿後沒有多少輪船通行,得不償失;部分民眾鑒於泰南穆斯林聚居的五個府長期以來鬧獨立,而運河預案剛好將這五府與國土主體隔開,擔心出現國家分裂局面。
最具權威的是他信總理今年1月23日的表態:政府目前沒有開發克拉運河的計劃,主要是缺乏財力,不僅沒有施工經費,甚至沒有研究經費。他表示,如果民間或國際機構要調研論證,泰政府歡迎,但第一,政府沒有這筆經費預算,只可提供在泰境內為調研所需的旅費和宿費;第二,這種調研應是無條件的,不可干涉泰國內政。同時,政府不承諾調研論證後就一定開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