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鄭和寶船從哪裡出發
① 鄭和下西洋,經過了哪些大洋到達了哪個大洲
太平洋,印度洋。到達了亞洲大洋洲非洲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關於航海圖,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指出:關於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問題,米爾斯(Mills)和布萊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細的研究,他們二人都很熟悉整個馬來半島的海岸線,而他們對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作出了很高的評價。
(1)新加坡的鄭和寶船從哪裡出發擴展閱讀: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出使西洋忽魯磨斯、錫蘭山、古里、滿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蘇門答剌、剌撒、溜山、阿魯、甘巴里、阿丹、佐法兒、竹步、加異勒等二十國及舊港宣慰司,(據《天方至聖實錄》等書,七月二十七日(8月15日),宣宗還曾就製造舟船等事下詔。
隨行有太監王景弘、李興、朱良、楊真,右少保洪保等人。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根據明代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記載,有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書弄手、醫士、鐵錨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
② 鄭和下西洋從哪個港口出發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③ 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是哪
南京。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謂「西洋」 ),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
(3)新加坡的鄭和寶船從哪裡出發擴展閱讀:
鄭和七次下西洋: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在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太倉劉家港港揚帆起航,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到國內。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在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到國內。駐泊劉家港。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在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到國內。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在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到國內。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在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在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因遇險,蟲道返回。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在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19日),途中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副使王景弘率領返航,於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回到國內。
④ 鄭和遠航的路線簡短
第一次:明永樂三年至永樂五年(公元1405—1407年)。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鄭和及副使王景弘等出使西洋(指今汶萊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沿岸一帶),率水手、官兵、翻譯、采辦、工匠、醫生等27800餘人,乘長44丈,寬18丈大船(寶船)62艘,還有很多附帶船隻,編著嚴整有序的隊形,踏著萬頃碧波,乘風破浪,浩浩盪盪出洋了。如此巨大的船隻,如此龐大的船隊,航行於浩淼無垠的海洋之中,這在中國的歷史上以及世界的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寶船船隊滿載絲綢、瓷器、金銀、銅鐵、布匹等物自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出發,經福建——占城——爪哇——舊港(今蘇門答臘島東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蘇門答臘班達亞齊即南浡里)——錫蘭(今斯里蘭卡)——古里(今印度科澤科德)。永樂五年九月二日(公元1407年 10月 2日)鄭和回到南京。蘇門答臘、古里、滿剌加(今馬來西亞馬六甲)、小葛蘭(今印度奎隆)、阿魯(今蘇門答臘島中西部)等國國王遣使隨船隊來中國「朝貢方物」。
第二次:明永樂五年至永樂七年(公元1407—1409年)。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鄭和回國十幾天後,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訪問了占城、爪哇、暹羅(今泰國)、滿剌加、南巫里、加異勒(今印度南端)、錫蘭、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欽一帶)、古里等國。於永樂七年夏七八月間回國。鄭和專程到錫蘭,對錫蘭山佛寺進行布施,並立碑為文,以垂永久。碑文中記有「謹以金銀織金、紡絲寶幡、香爐花瓶、表裡燈燭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養,惟世尊鑒之」。此碑於1911年在錫蘭島的迦里鎮被發現,現保存於錫蘭博物館中,是用漢文、泰米爾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漢文尚存,是中斯兩國友好關系史上的珍貴文物,也是斯里蘭卡的國寶。
第三次:明永樂七年至永樂九年(公元1409—1411年)。永樂七年九月(公元 1409年10月)「命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等統領官兵二萬七千餘人,駕駛海舶四十八號,往諸番國開讀賞賜。」(費信《星槎勝覽》)此次仍由劉家港啟航,至福建開洋。所歷國家「……太監鄭和齎敕使古里、滿剌加、蘇門答剌(臘)、阿魯(今蘇門答臘島中西部)、加異勒、爪哇、暹羅、占城、柯枝、阿撥把丹(今印度的阿麥達巴丹)、小柯(葛)蘭、南巫里、甘把里(今印度西部坎貝一帶)諸國,賜其王錦綺紗羅。」(《明實錄》卷八三)永樂九年六月六日(公元1411年7月6日)鄭和還京。鄭和一下西洋時,曾至錫蘭山,其王「亞烈苦奈兒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覺而去。亞烈苦奈兒又不揖睦鄰國,屢邀劫其來往使臣,諸番皆苦之。」(《明實錄》卷一一六)這次鄭和回國途中特去訪問錫蘭,他又發兵五萬劫鄭和船隻。鄭和臨危不懼,率兵2000抄其後路,生擒亞烈苦奈兒並家屬頭目。回國後,獻俘於朝。群臣主張殺之,成祖為維護兩國人民間傳統友誼,「憫其愚無知」,命釋放,給以衣食,令再立其國中賢者為王。海外聞之,無不感服,而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遇大險,能鎮定自若,迅速決定克敵制勝之策,具有大將風度。
第四次:明永樂十一年至永樂十三年(公元1413—1415年)。鄭和前三次出使都是在東南亞和南亞一帶航行,行至古里而返航。近鄰各國友好來往加強了。而成祖以「遠者猶未賓服」(《明史·忽魯謨斯傳》),所以再命鄭和遠航至阿拉伯-波斯灣、紅海、東非海岸一帶。「遣太監鄭和等齎敕往賜滿剌加、爪哇、占城、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古里、南渤利、彭亨(今馬來西亞彭京河口)、急蘭丹(今馬來西亞哥打巴魯)、加異勒、忽魯謨斯(今霍爾木茲海峽格什姆島)、比剌(卜喇哇)、溜山(馬爾地夫群島)、孫剌(似今莫三比克的索法拉)諸國王錦綺紗羅絹等物有差。」(《明實錄》卷一三四)此次出使,鄭和曾親至西安羊市大清真寺聘識迴文者哈三充通譯,還有馬歡也任通譯同行。據馬歡所著《瀛涯勝覽》雲:此行有寶船63艘,大者長44丈,闊18丈,中者長37丈、闊15丈。共27670人,規模仍然很大。永樂十一年十月(公元1413年)出航,永樂十三年七月八日(公元1415年8月 12日)回國。
第五次:明永樂十五年至永樂十七年(公元1417—1419年)。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出航。到占城、爪哇、滿剌加、錫蘭、柯枝、古里、阿丹(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剌撒(今葉門民主共和國亞丁附近)、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亞的馬林迪)、卜剌哇、忽魯謨斯、蘇祿、彭亨、沙里灣泥等地。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公元 1419年 8月 8日)回國內。這次出訪,滿剌加、古里、爪哇、占城、錫蘭、溜山、麻林等19國都遣使朝貢,辭還,命鄭和等與其偕往,賜各國國王錦綺紗羅彩絹等物。應柯枝國王可亦里之請,賜其印誥並封其國之山為鎮國山,明成祖並親制碑文賜之,以志友好。
第六次:明永樂十九年至永樂二十年(公元1421—1422年)。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務是送忽魯謨斯等16國使臣返國。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公元1421年3月3日)復遣「鄭和等齎敕及錦綺紗羅綾絹等物賜諸國王」,與 16國使者偕行。這次所到之處有占城、暹羅、滿剌加、榜葛蘭(孟加拉)、錫蘭、古里、阿丹(阿拉伯半島)、佐法兒、剌撒、溜山、柯枝、木骨都束、卜剌哇等地。所到國家很多,多是分■(分批、分隊之意)而行。永樂二十年(公元 1422年)八月十八日返還。
第七次:明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1—1433年)。明宣宗宣德六年閏十二月,此時明成祖及仁宗已逝,鄭和年已60歲,仍率27550人的船隊遠航。「凡所歷忽魯謨斯、錫蘭山、古里、滿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勃利、蘇門答臘、剌撒、溜山、阿魯、甘把里、阿丹、佐法兒、竹步(索馬里)、加異勒等二十國及舊港宣慰司,其君長皆賜采幣有差。」(《宣德實錄》卷六七)鄭和船隊於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忽魯謨斯,於宣德八年二月二十八日開船回洋,行二十三日,三月十一日到古里,二十日大■(大批、大隊)船回洋。鄭和就在此歸途中病故,遺體由隨船官兵運載回國,葬於南京中華門外牛首山下。現此墓尚存。
⑤ 鄭和遠航的出發點在哪他所率領的船隊首次下西洋距,,,,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出發點在劉家港,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劉家港也就是今天江蘇蘇州的太倉市
鄭和船隊第一次下西洋到達最遠的地方便是印度半島西端古里國。在古里國蓋造好了一座中國風格的碑亭,石碑上刻有碑文。《瀛涯勝覽》中記述了在古里國建碑亭及碑文內容:「永樂五年,朝廷命正使太監鄭和等,統領大 寶船到彼,起建碑亭,立石雲:其國去中國十萬余里,民物咸若,熙 同風,刻石於茲,永樂萬世。
⑥ 鄭和七下西洋都是從哪裡啟航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閏十二月初六,船隊從龍灣(今南京下關)啟航,2月3日集結於劉家港。在劉家港,鄭和等立《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績碑》。船隊到達福建長樂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靈應之記》石碑。兩碑都記下了他們六次出航的歷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隊從五虎門出洋。這次遠航經占城、爪哇的蘇魯馬益、蘇門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三比克海峽,然後返航。當船隊航行到古里附近時,鄭和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死時僅62歲 鄭和下西洋地圖.他的家人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船隊由正使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經蘇門答刺、滿刺加等地,回到太倉劉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鄭和船隊到達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詳細資料 http://ke..com/view/24124.htm 希望採納
⑦ 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點是什麼
在南京。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 ,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然而,關於鄭和船隊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圍等史實以及對七次航行的評價,仍存在爭議。
(7)新加坡的鄭和寶船從哪裡出發擴展閱讀:
鄭和的奉命出使,是為與西洋各國建立友好關系,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而進行活動的。鄭和來到南洋以後,以強大的武裝力量,告誡那些「喜戰好鬥」的島國。
「循禮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不服,則耀武以懾之」,於是「凡所號令,罔敢不服從。」那些「風俗勁悍,專尚豪強」,素好「侵掠鄰境」的國家,不得不偃兵息武了。
與此同時,鄭和又從崇揚佛教或傳播伊斯蘭教著手,力圖使有關地區和國家的人民有著統一的宗教信仰。
這樣,對於平衡各國之間的關系,緩解因為宗教信仰等問題而導致的國與國之間的緊張局勢,都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外,鄭和還通過敷宣教化,扶助弱小民族,抑止強暴,促成了各國間和平局勢的建立。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為解決東南亞各國之間的矛盾,為建立亞非國家區域間的和平局勢。
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隨著海外諸國間種種復雜矛盾的逐步解決,「海道由是而清寧,番人賴之以安業」。
開拓了航路,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主要表現在:一是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
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里。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的。
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
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范圍。鄭和的功績是輝煌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業,鄭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⑧ 1.鄭和船隊出發的地點;2.鄭和船隊經過的海洋名稱;3.鄭和船隊曾經到過的4個國家;
下面是鄭和七次下海的情況,自己歸納下:
第一次下西洋永樂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順風南下,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為南洋要沖,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商業發達。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鄭和回國後,立即進行第二次遠航准備,主要是送外國使節回國。這次出訪所到國家有占城、渤尼 今汶萊 、暹羅 今泰國 真臘 今柬埔寨 、爪哇、滿刺加、錫蘭、柯枝、古里等。到錫蘭時鄭和船隊向有關佛寺布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永樂七年二月初一 1409年2月15日 ,鄭和、王景弘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鄭和船隊於永樂七年夏 1409年 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多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 1409年10月 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啟航,11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同年12月從福建五虎門出洋,順風經過十晝夜到達占城,後派出一支船隊從占城直接駛向暹羅。鄭和船隊離開占城又到真臘,然後順風到了爪哇、淡馬錫(今新加坡、滿刺加)。鄭和船隊從滿刺加開航,經阿魯、蘇門答刺、南巫里到錫蘭。在錫蘭,鄭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隊到加異勒 今印度半島南端東岸 、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鄭和親率船隊去小葛蘭、柯枝,最後抵古里,於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 1411年7月6日 回到了祖國。
第四次下西洋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1412年12月18日 朝廷令鄭和進行規模更大的一次遠航。永樂十一年 1413年 冬開航。首先到達占城,後率大船隊駛往爪哇、舊港、滿刺加、阿魯、蘇門答刺。從這里鄭和又派分船隊到溜山 今馬爾地夫群島 。而大船隊從蘇門答刺駛向錫蘭。在錫蘭鄭和再次派分船隊到加異勒,而大船隊駛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魯謨斯 今伊朗波斯灣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島 。這里是東西方之間進行商業往來的重要都會。鄭和船隊由此啟航回國,途經溜山國。後來鄭和船隊把溜山國作為橫渡印度洋前往東非的中途停靠點。鄭和船隊於永樂十三年七月八日 1415年8月12日 回國。這次航行鄭和船隊跨越印度洋到達了波斯灣。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多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 1416年12月28日 朝廷命鄭和送「十九國」使臣回國。鄭和船隊於永樂十五年五月 1417年 冬遠航,首先到達占城,然後到爪哇、彭亨、舊港、滿刺加、蘇門答刺、南巫里、錫蘭、沙里灣尼 今印度半島南端東海岸 、柯枝、古里。船隊到達錫蘭時鄭和派一支船隊駛向溜山,然後由溜山西行到達非洲東海岸的木骨都束 今索馬里摩加迪沙 、不刺哇 今索馬里境內 、麻林 今肯亞馬林迪 。大船隊到古里後又分成兩支,一支船隊駛向阿拉伯半島的祖法兒、阿丹和刺撒 今葉門民主共和國境內 ,一支船隊直達忽魯謨斯。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 1419年8月8日 鄭和船隊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1421年3月3日 ,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為趕東北季風,鄭和率船隊很快出發,到達國家及地區有占城、暹羅、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 今索馬里朱巴河 、麻林、古里、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里、蘇門答刺、阿魯、滿刺加、甘巴里、幔八薩 今肯亞的蒙巴薩 。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 1422年9月3日 鄭和船隊回國,隨船來訪的有暹羅、蘇門答刺和阿丹等國使節。
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 1430年6月29日 ,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閏十二月初六,船隊從龍灣 今南京下關 啟航,2月3日集結於劉家港。在劉家港,鄭和等立《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績碑》。船隊到達福建長樂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靈應之記》石碑。兩碑都記下了他們六次出航的歷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隊從五虎門出洋。這次遠航經占城、爪哇的蘇魯馬益、蘇門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三比克海峽,然後返航。當船隊航行到古里附近時,鄭和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於宣德八年 1433年 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鄭和 船隊由正使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經蘇門答刺、滿刺加等地,回到太倉劉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鄭和船隊到達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⑨ 鄭和七下西洋的出發地點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主要是宣揚明朝國威,還有一說法是,明成祖為了尋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軍事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雖然在國土面積上遠遠比元朝小,但至少實現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2.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散財之舉給南洋,西洋各國帶來了經濟實惠; 3.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4.由於鄭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於經濟目的,沒有發動民間的商業貿易,全部的開支都依賴明朝強大的國力來支撐,沒有對中國帶來什麼經濟實惠,於是,明朝全盛時期過後,再也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支持這項龐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隨之停止。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阿拉伯國家)、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伊斯蘭教聖地),並有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
如滿意,請採納,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