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華人怎麼叫
『壹』 新加坡人還能稱為華人嗎
這要根據「華人」的定義來判斷了。以下是網路中對「華人」的定義。根據這一定義,在新加坡的華裔屬於海外華人,是被包涵在華人的概念中的。華人是個血統概念,不是心理歸屬或者文化歸屬等等其它方面的概念。
華人(Ethnic Chinese)即「華夏人」的簡稱,來源於遠古時期黃河上游「華」、「夏」部落的聯合,是對屬於華夏民族的泛稱。華人是一個血統概念,從民族上講,是指漢族和一些與漢族血緣相近的民族。但隨著華夏文明擴展到全國各地,「華人」的概念漸由當初單指華夏族(漢朝以後該族又稱為漢族),擴展到受中華文明影響的55個少數民族身上。並成為了全體中華民族之人的代稱,其下包括了「中國人」以及海外「華僑」。
基本解釋:
(1)英文:Chinese;
(2)中國人;
(3)外國國籍的中國血統公民;
(4)華裔被包含在華人中。
引證解釋
南朝宋謝靈運《辨宗論·問答附》:「良由華人悟理無漸而誣道無學,夷人悟理有學而誣道有漸,是故權實雖同,其用各異。」 唐 許渾 《破北虜太和公主歸宮闕》詩:「恩沾殘類從歸去,莫使華人雜 犬戎 。」 明 沉德符 《野獲編·佞幸·滇南異產》:「夷人珍之,不令華人得售。」《恨海》第七回:「定睛看時,五個是洋人,兩個是華人。」
華人:即為夏族、漢族,是對民族概念上中國人的另一個稱呼。分為海內華人和海外華人。
海內華人:居於中國大陸及港、澳、台等傳統中國固有領土之上的華人。
海外華人:移居國外的華人及其後裔,「海外華人」有時被簡稱為「華人」,但語境中須有「在中國以外」的情形才准確。
華裔:取得中國(含兩岸四地)的以外國家國籍的華人後裔在法律意義稱為華裔;華裔本身同屬於海外華人的一部分。
『貳』 請問,在新加坡,華人怎麼稱呼這種水果
補充NTX網友的回答,網友回答正確,在本地華裔新加坡人,rambutan都稱為紅毛丹,也是一般東南亞社會對該熱帶水果的稱呼,在中文的學名稱為韶子,別稱毛荔枝。
『叄』 新加坡華人聚集的地方叫
在新加坡華人聚集的地方叫新加坡
在中國華人聚集的地方叫中國
在香港華人聚集的地方叫香港
在台灣華人聚集的地方叫台灣
還有問題的話歡迎追問
『肆』 華誼,國人,華人,新加坡人,都是什麼意思啊
華裔:①指我國和我國的四鄰。 ②華僑在僑居國所生並取得僑居國國籍的子女。
國人就是中國人
華人:①中國人。 ②指取得所在國國籍的中國血統的外國公民:美籍~。
新家坡人: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來區分:華人佔了人口的74.2%,還有馬來族(13.3%)、印度裔(9.1%)和歐亞裔/混血(3.4%)等公民。大多數新加坡華人的祖先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還有峇峇、娘惹等。
『伍』 為什麼新加坡的人民都叫中國名字
新加坡80%以上的居民都是華人,叫中國名字當然不奇怪了。新加坡使用的漢字還是大陸的簡體字啦。(另一個使用簡體字的國家是馬來西亞。)
新加坡原來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1965年獨立的。
新加坡簡史:
獅之城
新加坡早期主要有馬來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獻記載源自中國公元3世紀。14世紀中國明朝時把新加坡叫作「淡馬錫」。在7世紀時,新加坡被名為「海城」( Temasek),它是蘇門答臘古帝國-斯里佛室王朝的貿易中心。到了公元13世紀時,新加坡有了新名字-新加普拉,意思為「獅之城」,據說巴鄰旁王子桑尼拉烏它瑪到新加坡游歷時,看見了一頭像是獅子的野獸,於是便以此為名,新名字一直延用至今。14世紀之時,新加坡成了鄰近各國兵家互爭的戰場,戰爭到後來並沒有出現的大贏家,新加坡社會與人民卻已受到深深的傷害,新加坡被各國遺棄,房屋全毀,一時間竟淪為荒涼的叢林,直至17世紀之後,新加坡才有了新發展。新加坡是個相當年輕的國家,從正式成立共和國至今不過短短35年。新加坡所留下來的史料很少,居民一直靠海維生,從事漁業交易,當然也有不少人做了海盜。古代新加坡稱為「海城」,據說在13至16世紀期間,東南亞有一個名為馬加巴多的王朝盛極一時,當時新加坡可能便由該王朝所統治。
帝國殖民地
1811年,一百位馬來人在其首領田緬剛的帶領下到此落地生根,8年之後,來自英國的史丹福萊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在新加坡河岸登陸,眼光獨到的萊佛士爵士認為雖然新加坡周圍海盜猖獗,不過卻不失為一個理想的英國海外貿易據點。 萊佛士於是逐步將新加坡建設成為一個自由港,萊佛士爵士登陸新加坡之前,這里的確是一個雜草叢生默默無聞的小漁村。萊佛士架船來到這里,發現這兒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極具發展的潛力,於是選擇在此設立大英帝國的海外貿易中心,並且採取自由貿易的措施,吸引了來自亞洲各國、中東甚至是美洲的商人,從事海上貿易。到了1824年,新加坡的人口從150人迅速增加到10000人,奠定了日後的發展實力,也證明這里的確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港口。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襲了美國的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就此爆發,僅幾個小時後,日本就將戰火燃到了東南亞,駐印度支那半島的日軍第25軍開始向馬來亞和新加坡進攻。新加坡是由太平洋進入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也是日軍進攻的主要目標。為了保護這一戰略要地,丘吉爾派出「威爾斯親王號」和「卻敵號」兩艘戰列艦趕赴新加坡。除此之外,英國還特別頗具象徵性地給當地的華人與印度人社區發了彈葯和武器,在此前幾乎從來沒有人把新加坡當作自己的家園,不過現在不同了。12月7日、8日,日軍在克拉地峽和哥達巴魯等地登陸,同時日空軍對新加坡進行了密集轟炸。在海空軍的配合下,日軍地面部隊沿鐵路向南進攻。駐馬來亞的北部的英國守軍,倉惶退往新加坡。12月9日,英國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和「卻敵號」為了消滅在關丹登陸的日 軍從新加坡出航,10日晨,在接近關丹時遭到日本轟炸機和魚雷機的攻擊而沉沒。至此,英國在太平洋地區完全失去了 制空權和制海權。在馬來亞登陸的日軍繼續向南發展進攻,於1942年佔領吉隆坡。1月底,整個馬來亞半島淪陷。2月14日,新加坡被包圍,淡水被切斷。15日,英軍總司令白思華中於晚上8 時半宣布無條件投降,8萬守軍成為日軍的俘虜。就這樣,連結亞、非、歐、澳的海洋通道落到日本人手裡,而新加坡也開始了長達3年6個月屈辱的淪陷時期,日本取「昭和年間所得之南地」將其改稱「昭南特別市」。英軍投降一事的確帶給了大英帝國國民嚴重的心理沖擊。在淪陷時期初期,無數成年華人男性被作為犧牲品以曾參加反抗日本的活動為名被日軍抓捕並遇害。
日不落余輝
1945年8月英國重新管轄新加坡並恢復舊稱。英國人審判了在新加坡干下令人發指的日本軍官,但只有少數幾人得到了應有的審判,而其餘的僅是驅除出境,並且英國使馬來亞獨立卻讓新加坡成為英國的直屬殖民地由其繼續支配,這引起了華人社會的憤怒。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擁有發言權。在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馬紹爾成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長,由他所領導的勞工陣線,同巫統和馬華工會組成聯合政府。由於爭取完全自治談判破裂,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1957年3月,林有福率領的談判代表團在倫敦談判中對新加坡新憲法的主要條文達致協議。終於於1959年取得自治地位,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1963年在馬來亞聯合邦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建議下新加坡、馬來亞聯邦、砂勞越和北婆羅州(現沙巴)成立馬來西亞聯邦,馬來西亞(Malaysia)這一國名就是在馬來亞(Malaya)中加入了代表新加坡的「si」而成。從此新加坡完全脫離英國統治。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聯邦,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獨立與發展
獨立後的新加坡,在1970年之後,雖然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就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建立了許多廉價的政府組屋。近四十年來,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承建了700,000套政府組屋單位,新加坡86%的人口居住在政府組屋內,這大概就是新加坡式的社會主義,政府還鼓勵人們購買而非租住,李光耀也坦言道:「我們不希望有像英國那樣依賴政府的文化出現」,諷刺的是,撒切爾夫人在英國推行類似的政策時,英國人大都不知道這是從新加坡來的。到1990年李光耀卸任總理時,新加坡已經成為區內乃至整個亞洲經濟發展的楷模。李光耀把權利交給了新總理吳作棟,吳作棟同樣意識到新加坡的發達是依靠穩定的環境的,為了穩定的環境,他可以不惜一切代價,於是在1993年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邁克·菲事件」。起因是美國青年邁克·菲在新加坡向數輛汽車噴漆,被法庭判鞭刑6下。盡管美國輿論強烈反對,新加坡不為所動,後因美國總統柯林頓求情,鞭刑減至4下。後被亞洲外交官所津津樂道,然後這個東南亞小國又平穩地度過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但到21世紀初第三任總理李顯龍接任時,新加坡卻再度面臨如何面對區內其它經濟體崛起的新難題。
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的原因
1964年大選時,巫統和馬華公會不滿意由李光耀導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把政治勢力伸展到馬來亞半島.同時也認為人民行動黨所倡導的「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的政治口號有挑撥種族分離之嫌疑,並視人民行動黨的行為為一種對抗,最後李光耀被逼予1965年8月9日宣布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另一個獨立的國家.
『陸』 新加坡華人的姓名是怎樣的
我是新加坡公民,讓我說句真實話
新加坡公民的姓名,是以英文字書寫的,這資料將存入新加坡國家檔案
比方:某人的姓名是Tan Meng Hui,這是他(男性)在出生30天之內,他的父母(或法定監護人)向新加坡生死登記局(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的一個部門)報生和登記
之後,直到此人離開人間,資料與檔案局對此人只有一個的識別:Tan Meng Hui
除非,此人日後為自己改名換姓,當然,需要經過合法的程序
在取名時(一般是由父母),是沒有嚴格規律可循,即:父母要為他們子女取任何名字,包括姓氏,漢語拼音、全外文(英文或其他外語),都能被接受
就是說,這位姓 Tan 的人可以為自己的孩子取個Chen 的姓氏,也可以為孩子取個洋名如David, Peter...
約30多年前,新加坡政府鼓勵人民為孩子取名時,也加入以各自種族語文書寫的姓名
如以上例子:Tan Meng Hui 可以在新加坡身份證上加入漢語:陳明輝
然而,話說回來,這個「陳明輝」字樣雖然出現在他的身份證上,但,並不出現在其他任何證件
如:護照、駕駛證、工作證...等個人重要證件
因此,這個「陳明輝」字樣不具太大的法律意義
這點,新加坡公民都知道
同樣新加坡其他族群,也可以在其身份證上加入以淡米爾語、馬來語...的姓名字樣
『柒』 請問,在新加坡,這幾個人名翻譯成華語是什麼
應該叫做 :「吳政」 「吳榮平」 「胡恩恩」;
飲料名叫」天與地「
『捌』 新加坡華人姓名是怎樣的
新加坡的華人姓名既有中文名也有英文名,相互交錯,因為新加坡兼收東西方文化,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
新加坡華人是指出生或者移民到新加坡、並持有新加坡公民權或居留權的中華民族人士。2010年,新加坡共有將近280萬華人,佔新加坡居民人口的74.1%,是新加坡最大的族群。
新加坡是中國之外唯一以華族人口佔多數的國家。新加坡早期的貿易和作為商業中心的發展見證了殖民地內龐大的華人社群的成長。華人主要來自廣東、福建、海南等中國東南沿海省份的粵語、閩南語、潮州話、瓊語、客家語 丶福州話群體,其中4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客家人、海南人和福州人等。
『玖』 新加坡華人,英語怎麼翻譯
Singaporean Chinese.
『拾』 華人和華僑的區別是什麼
華人、華僑的區別:華僑是有中國國籍,但居住在外國或在國外長期生活的人 。華人是國籍是外國的,但骨子裡是中國人 ,華人在另一種角度也是所有中國人的統稱。
拓展資料:
華人:古代指漢族,是對民族概念上中國人的另一個稱呼,從20世紀開始代指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全體。分為海內華人和海外華人。
相關史料
《明實錄太祖洪武九年》曾秉正上疏曰:「........近來蒙古色目之人多改為漢姓與華人無異........」
《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實錄卷九十六》申槪在推斷仇赤羅的族屬時說:「 仇赤羅之言,固未可信。其稱本名仇所時沙,亦是野人之名,似非華人。且轉賣,尤不可信其為漢人,不問漢人與否,實告為限,拘留為便。」
海內華人:居於中國大陸及港、澳、台等傳統中國固有領土之上的華人。
海外華人:移居國外的華人及其後裔,「海外華人」有時被簡稱為「華人」,但語境中須有「在中國以外」的情形才准確。
華裔:取得中國(含兩岸四地)的以外國家國籍的華人後裔在法律意義稱為華裔;華裔本身同屬於海外華人的一部分。
引證解釋
僑居國外的中國人。
老舍 《二馬》第五段五:「 中國留英的學生也分兩派:一派是內地來的,一派是華僑的子孫。」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十:「我們不能把華僑估計太低,他們在海外親身受到壓迫和痛苦,老實說,比我們工商界還要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