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塘鵝與信天翁有什麼區別
①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海鳥是什麼
海鳥是一種能夠適應海洋氣候環境的鳥類。世界上的海鳥也是有一定的分類的。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海鳥,希望你們喜歡。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海鳥:信天翁
信天翁屬於鸌形目、信天翁科,共4屬21種。他們分別分布在從約南緯25°至流冰群島的南半球海域,並利用該區域內的島嶼進行繁殖。
保護狀況
阿島信天翁和紐西蘭信天翁兩個種類目前被列為極危種,另有兩個瀕危種,13個易危種。
信天翁的形態特徵
長從Thalassarche屬的68-93厘米至Diomedea屬的110-135厘米;翼展從178-256厘米至250-350厘米(同樣以上述兩屬為參照)。白色,翼尖深色;雌鳥白色,眉、背、翼正面和尾為深色。大部分築一土坑,襯以羽毛和草;熱帶種類較少築巢,加島信天翁則不築巢。一窩單卵,白色。孵化期65-79天。飲食:烏賊、魚、甲殼類、漁船廢物。
亞種分布
種類阿島信天翁(Diomedea amsterdamensis)、皇信天翁(D. epomophora)、漂泊信天翁(D. exulans)、黑腳信天翁(Phoebastria nigripes)、黑背信天翁(P. immutabilis)、(P. irrorata)、短尾信天翁(P. albatrus)、灰背信天翁(Phoebetria palpebrata)、烏信天翁(P. fusca)、黃鼻信天翁(Thalassarche chlororhynchos)、黑眉信天翁(T. melanophris)、紐西蘭信天翁(T.eremita)、灰頭信天翁(T. chrysostoma)等。
短尾信天翁
短尾信天翁短尾信天翁(學名:Phoebastria albatrus;英文名:Short-tailed Albatross)別名海燕。體長94-95厘米,身體白色,頭和頸綴有黃色,初級飛羽和尾尖端黑褐色,嘴粉紅色,腳暗色。在行為上相比短尾信天翁不接近船隻,而黑腳信天翁喜歡接近和跟隨船隻。短尾信天翁常年生活在海上,繁殖期間居住於海島或岩壁上,為居留性鳥類,不遷徙。主要以海水表層的小型軟體動物、魚類和其他海洋無脊椎動物為食,一般在水面覓食。分布於北太平洋和亞洲的西太平洋一帶,中國釣魚台群島有分布。繁殖期10-12月,常成對集中在一起營群巢,每次產1枚卵,孵化期和育雛期長,幼鳥有噴吐胃液防禦天敵的特殊本領,壽命可達40-60年。由於人類利用、漁業誤捕和火山噴發等因素,其種群數量稀少,2009年估計不超過3000隻,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並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黑腳信天翁黑腳信天翁(學名:Diomedea nigripes;英文名:Black-footed Albatross)體形與短尾信天翁相似,體長760~790毫米,體重約1200克。頭部羽毛帶有懸著的白色垂羽;嘴基周圍、眼下及喉灰白色;身體余部多為黑褐色;腰和尾上及羽白色並具黑斑;尾下叔羽亦具黑斑;腹部純白色。幼鳥似成鳥,但尾及尾下覆羽無白色。與短尾信天翁的幼鳥的區別在嘴及腳深色。分布於北太平洋。繁殖於利瓦德群島、馬紹爾群島、約翰斯頓群島及顫逗小笠原群島。種群數量甚稀少。常年見於台灣海峽。春季及冬季見於中國南海以及浙江、福建及台灣。結群繁殖。常跟隨船隻找食廢棄物。常成群棲居於海島上。營巢於島上的岩石洞穴,巢形淺盆狀。每產1枚白色卵,孵化期約40天。以魚、軟體動物等為食。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孝洞巧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漂泊信天翁
漂泊信天翁(學名:Diomedea exulans;英文名:Wandering Albatross)翼展達3.5米,生活在南大洋,平均壽命22.8年,一生有十分之九的時間生活在海上。漂泊信天翁6-7歲時成年,雌鳥才開始產卵,幼鳥羽毛豐滿後便開始了終生的海上漂泊。信天翁多生活在南半球。在南緯40度的地帶,每月有27天是猛烈西風掀起巨浪的日子,這里是信天翁的理想天堂。它常利用西風從西向東作長距離的巧鍵飛行,10個月飛行1.5萬千米。無風時在海面休息,夜間在海面浮游。漂泊信天翁4歲以後就能准確地飛向自己的出生地,開始尋找配偶,一般要“考察"一兩年,才能認定這門“婚事"。六到七歲時,成年的漂泊信天翁雌鳥開始產卵。幼鳥羽毛豐滿後會逐漸獨立,開始終生的海上漂泊。漂泊信天翁之外型及大小與皇家信天翁極為近似,在遠處極難清楚分辨。其出沒的范圍較廣闊,幾乎在整個南冰洋都有其蹤跡,故得其名。其繁殖習性與食物亦和皇家信天翁雷同,但繁殖季節較遲,始於1月底,並會隨船隻航行活動覓食。其總數約為8萬只。關於信天翁究竟有多少種這一問題,爭論從未中斷。有些學者認為有十四種,另一些人則認為有二十四種,但可以確定的是,只有三個品種的信天翁生活在北太平洋海域。信天翁是南大洋上最為人熟識的海鳥,漂泊信天翁則是世界上最大的會飛的鳥之一(另外最大的飛鳥還包括鵜鶘、非洲禿鸛、南美神鷹)。南緯40度是著名的西風帶,每個月有27天刮著猛烈的西風。
信天翁的分布范圍
信天翁信天翁的分布非常明顯,這與南極洲和南美洲、非洲及澳大利亞南端之間的海洋帶受風影響有關。南緯45-70°集中了數目最多的個體和種類,但它們也在南半球的溫帶水域繁殖,同時少數種類的分布區域進入了北太平洋。加拉帕哥斯群島和厄瓜多外海的拉普拉塔島上的加島信天翁在赤道處繁殖,那裡的氣候受到寒流洪堡洋流的影響。而短尾信天翁(主要在日本和台灣外海的島嶼上)、西北太平洋的黑腳信天翁和夏威夷群島的黑背信天翁均在北太平洋繁殖。如今,北大西洋沒有信天翁繁殖——盡管在180萬年至1萬年前的更新世曾有,也盡管人們知道那些誤入北大西洋的信天翁中有少數已存活了數十年。造成今天信天翁在北大西洋沒有種群的原因很可能是後更新世的擴散現象沒有在那裡發生。從約南緯25°至流冰群的南半球海域,並利用該區域內的島嶼進行繁殖,(有17種);北太平洋(3種)以及加拉帕哥斯群島和秘魯外海(1種)。棲息地是海洋。信天翁是14種大型海鳥的統稱。它們在岸上表現得十分馴順。
許多信天翁又俗稱“呆鷗”或“笨鳥”。信天翁是最善於滑翔的鳥類之一。在有風的氣候條件下,能在空中停留幾小時而無需拍動其極其長而窄的翅膀。它們需要逆風起飛,有時還要助跑或從懸崖邊緣起飛。無風時,則難於使其笨重的身體升空,多漂浮在水面上。也像其他鳥一樣,能喝海水。通常以烏賊為食,也常跟隨海船吃船上的剩食。信天翁僅在繁殖時才成群地登上遠離大陸的海島。在那裡,成群或成對從事交配行為,其中包括展翅和啄嘴表演,伴隨著大聲鳴叫。每窩產一枚大白卵,產在地面上或簡易堆起的巢里。親鳥輪流孵卵。幼雛成長很慢,尤其是大型種類者;幼雛孵出後3-10個月才長齊飛羽,之後在海上渡過5-10年,在到陸地 配對 前,換過幾次羽。信天翁壽命很長,是僅有的能活到老死的鳥類之一。海員一度對它們頗為敬畏,認為殺死信天翁會帶來厄運。
名稱來源
信天翁展翅飛翔過去,有些水手將信天翁視為是不幸葬身大海的同伴亡靈再現因此深信殺死一隻信天翁必會招來橫禍。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的著名詩篇《古代水手的詩韻》正是敘述了在一隻信天翁被槍殺後災難是如何降臨到一艘船上的。然而,即便如此,許多19世紀的水手仍熱衷於捕食這種鳥類來豐富一下漫漫航途中單調乏味的飲食,並將它們的腳折入煙袋中,將翅膀的骨頭放進煙管里。信天翁“Albatrosss”這個詞從葡萄牙語“Alcatraz”一詞發展而來,最初用於指任何一種大型的海鳥;很明顯,這個葡萄牙詞源於阿拉伯語“al-cadous”,指鵜鶘。信天翁區別於本目(鸌形目)其他科鳥類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管狀外鼻孔的位置是分別在喙基部的兩側,而非聚合在喙基頂部。信天翁科下分為4個屬:“Diomedea”屬,即“大信天翁”,包括6個種類,平均翼展達3米;“Thalassarche ”屬,有9個相對較小的種,通常被稱為“Mollymauks”(源於荷蘭語“Mollemok”,最初指臭鷗);“Phoebastria”屬,包括4個北太平洋和熱帶太平洋地區的種類;以及由一身深色的烏信天翁和灰背信天翁組成的“Phoebetria”屬,具有相對較長的翅膀。通過分子分析,得到承認的信天翁種類已由14種增至21種。
信天翁的生活習性
生活規律屬夜間活動。善於飛翔、 游泳 ,在陸地上也能行走。休息:海面上,繁殖期在岸邊、島嶼等陸地隱蔽處。肉食性。以魚類、軟體動物等為食。他們不能在空中飛翔時捕獲獵物,也不能潛入水下捕食,覓食活動都是在水面上進行。警覺性較高,孤獨而安靜,單獨或成對活動。【繁殖】繁殖期為10-12月。在岸邊、島嶼的岩石上營巢,巢非常簡陋,主要是利用在地面上的濕地,用枯草、苔蘚和泥土築成。每窩產卵1枚,孵化期為75-82天。【成長】幼鳥需要親鳥精心地養育,親鳥以反芻出來的食物,來 飼養 幼鳥。幼鳥出生時身上都披著淡淡的絨毛,絨毛脫掉後成為長著一層蜷曲濃毛的幼鳥。待到幼鳥全身開始變為白色的時候,親鳥就飛去,只留下幼鳥們依靠消耗體內儲存的脂肪過冬。約經過270多天以後,幼鳥可以獨立學飛乘風起飛,到大海上空生活。性成熟約需9-12年。【壽命】短尾信天翁可以活到40-60年。它們可以在海上飛5年之後才回到它出生的島嶼陸地。配對為終身,一般在6歲時開始。每年在10月底回到同一個地方見面,以沙、灌木枝和火山岩築巢。一對只下一個蛋,父母輪流孵蛋,約65天孵出。5月底6月初,小鳥幾乎長成的時候,父母拋棄鳥巢和小鳥。小鳥會很快自己練習成功飛翔。【種群現狀】短尾信天翁是北太平洋海鳥,曾繁殖於澎湖列島。1887年到1932年之間,因為它們的白色羽毛遭到過分獵捕,曾經降低到50隻鳥。1960年代開始保護之後,恢復到500-1000隻左右,其中大約180隻成年。那時所有的短尾信天翁都只在日本一個偏僻的小火山島。這個島上是活火山,曾經在1902年爆發,殺死所有當地的居民,把很多在島上的信天翁巢埋在岩漿下面。後來日本動物保護學家為信天翁在島上種草,也開始計劃如何幫助它們移居到 其它 地區。1979年,在中國釣魚島發現一群短尾信天翁。1988年確定它們在那裡繁殖。1991年,島上有75隻,其中有15對成年。1940年代,一對年輕的短尾信天翁曾經在美國中島出現,直到1960年還見到。曾經發現有一對在中島下了一個蛋,但是沒有孵出小鳥。到1980年代,美國加州也開始見到短尾信天翁。
信天翁的種群現狀
保護阿島信天翁和紐西蘭信天翁兩個種類被列為極危種,另有兩個瀕危種,13個易危種。
環境信天翁的繁殖群居地由於在孤立的海島上,沒有天敵,因而長期以來一直保護良好。但自從被水手船員發現後,便蒙受了巨大損失:蛋被攫取,成鳥被害。而隨著羽毛被用於人類服裝和寢具的製造後,它們更是遭到了大肆掠劫。短尾信天翁便因人類徵集它們的羽毛而幾近滅絕:數十萬只鳥被捕殺,種類的繁殖行為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和20世紀50年代早期一度完全停止。這一種類得以生存下來是因為那些未成鳥當時不在繁殖群居地,而在海上游盪,相對比較安全,後來它們按既定航線回來,從而“拯救”了整個種族。自1954年恢復繁殖以來,日本南鳥島上的短尾信天翁數量出現了緩慢的回升,其中一個主要繁殖群的規模達到了約200對。黑背信天翁則由於太平洋中北部島嶼中途島成為美國的空軍基地而受到了嚴重威脅。這一鳥類在軍事基地和機場跑道周圍營巢,結果很多與天線和飛機相撞而死。而信天翁在海上面臨著更多暗中的危險。除了漏油和化學污染物帶來的危害,更迫在眉睫的威脅來自人類的 捕魚 活動。盡管如今刺網已禁止在公海使用,但所謂的“延繩法”則被廣泛用於捕撈海底的魚類如智利鱸魚以及中層水域的魚類如金槍魚。僅一條捕撈金槍魚的延繩就長達100千米。延繩布好後,鉺鉤從漁船的船首會散開去。而對於這種誘惑,信天翁恰恰是難以抗拒。它們吞下了誘餌,結果被鉤住了,隨後被延繩拖入水中,最終數小時後被捕魚者連同其他獵物一起拉上來。每年有多達4.4萬只信天翁就這樣遇害,從而導致了南部洋區部分種類數量的減少。一些切實可行的 措施 能夠有效地降低這種威脅,如在夜間布繩。同時,國際組織正在積極說服有關國家和漁船隊採取對信天翁無害的捕魚辦法。然而,隨著全世界的捕撈船隊進一步開發南部海域,一種新的威脅擺在了面前,即人類有可能與信天翁及別的動物直接爭奪磷蝦、烏賊和其他海洋生物資源,那麼勢必將影響它們的生存。
悲劇中途島位於太平洋“心臟地”,距離最近的大陸也有約3219千米。這個曾在二戰中扮演過重要角色、卻罕有人至的小島,終於屬於信天翁了。每年七八月,數以萬計的成年信天翁在中途島上空聚集,白色身影遮住了大半個蔚藍的天空。一對對信天翁從遠處的海洋覓食歸來,滑翔至嗷嗷待哺的幼年信天翁身邊,將消化了的或半消化的食物反芻出來,喂給自己的孩子。它們是世界上最大的飛鳥,擁有現有鳥類中最寬闊的翅膀——在飛行中,它們的翼展能達到3.5米。數百年來,它們與海龜、鵜鶘分享著這個面積不大,卻擁有“人間天堂”美譽的小島。然而,這些悠然自得的“島主”卻在遭受有史以來最大的威脅。2009年9月,當來自美國西雅圖的46歲攝影師兼藝術家克里斯·喬丹第一次踏上中途島時,他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地上隨處可見烈日下腐化的信天翁屍體,被成片成片的塑料垃圾包圍著。剖開一個個幼年信天翁屍體,喬丹發現,這些幼鳥肚子里全是未分解的彩色塑料垃圾:打火機、瓶蓋子、梳子、牙刷柄、各種形狀的塑料碎片....。這些塑料,正是信天翁“父母”飛越千里為自己的孩子帶回的“食物”。成千上萬的幼鳥還未來得及等來成年後的第一次出海飛行,就以悲慘的方式相繼死去。喬丹看到,一個出生幾個月的信天翁幼仔腹內就包含七八種塑料垃圾,三分之一的胃全被塑料充斥。吞下的塑料製品導致它們無法吃下別的食物,有時塑料碎片甚至會割破它們的食管,導致窒息、飢餓和脫水而死。它們本能找到魷魚和魚蝦,但由於整個太平洋受到了愈發嚴重的塑料污染,海鳥們很容易把塑料垃圾誤當作食物,使之成為導致信天翁幼仔死亡的致命毒葯。
猜你喜歡:
1. 世界上最長壽的鳥類盤點
2. 世界上最長的蟲子
3. 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島國
4. 世界最大的大白鯊
5. 世界上會飛的最大的鳥是什麼鳥
② 信天翁代表什麼意思
信天翁在愛情里代表著忠貞不渝,另外,受生活習性的影響,塑造了一種堅強的品格。
1、信天翁,世界上翼展最長的鳥類,平均翼展3.1米。它們也是最浪漫的鳥類,一旦它們找到配偶,便會廝守終生。信天翁4歲以後開始尋找配偶,一般要「考察」一兩年,才能認定這門「婚事」。一旦認定,便一生不變。
信天翁6-7歲時成年,雌鳥才開始產卵。一次繁殖只生一個蛋,蛋是白色,上面有斑點,大約10厘米長。孵化要78天,看護20天,還要定期餵食。如人之父母,雌雄雙方會共同承擔養育後代的責任。
2、信天翁非常堅強,一旦學會飛翔,便會一生都活在海上,只有繁殖時才到陸地上產卵。我們曾經相信它能在飛行中左右腦半球輪流睡眠,像游泳中的鯨類那樣,但真相是,漂泊信天翁晚上累了,就會停落在海面上睡覺。
(2)紐西蘭塘鵝與信天翁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名稱來源:
信天翁「Albatrosss」這個詞從葡萄牙語「Alcatraz」一詞發展而來,最初用於指任何一種大型的海鳥;很明顯,這個葡萄牙詞源於阿拉伯語「al-cadous」,指鵜鶘。信天翁區別於本目(鸌形目)其他科鳥類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管狀外鼻孔的位置是分別在喙基部的兩側,而非聚合在喙基頂部。
過去,有些水手將信天翁視為是不幸葬身大海的同伴亡靈再現因此深信殺死一隻信天翁必會招來橫禍。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的著名詩篇《古代水手的詩韻》正是敘述了在一隻信天翁被槍殺後災難是如何降臨到一艘船上的。然而,即便如此,許多19世紀的水手仍熱衷於捕食這種鳥類來豐富一下漫漫航途中單調乏味的飲食,並將它們的腳折入煙袋中,將翅膀的骨頭放進煙管里。
信天翁的保護及現狀:
目前,全球約有100萬只黑背信天翁,似乎這種鳥的數量仍然很多,不需要為它們的生存擔心,但是環保學家很清楚這種鳥的巢穴未來面臨極大風險。這種海鳥的大部分生命在遠離陸地的海洋上度過,每年僅在熟悉的領地產下一顆卵,海島或海礁就是它們的孵化地。
為了阻止氣候變化對黑背信天翁帶來的影響,太平洋邊緣保護組織與美國海軍、美國漁業和野生動物管理署以及美國鳥類保護部門合作,將信天翁的鳥蛋從太平洋飛彈試驗場搬遷到詹姆斯·坎貝爾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
他們從飛彈試驗場抱回的卵在野生養父母的照料下孵化,隨後雛鳥被帶到保護區,這樣它們就能夠對那裡的高海拔區域產生印象。那些雛鳥要通過人工飼養近5個月,直到它們羽翼豐滿在海洋上飛翔。如果新的黑背信天翁保護區能夠建成,該團隊將在未來10~15年監測其最大影響。通過定居在對氣候變化不那麼敏感的地區,黑背信天翁的後代才能夠更加安全。
③ 有哪些知名的信天翁鳥
黑眉信天翁:棲息在遠離陸地的北大西洋區域。黑色的眼睛給人一種憂郁的感覺。它的翼展長度有2.3米。
黑足信天翁:棲息在北太平洋海域的3種信天翁之一。渾身黑褐色,翼展長度約2米,在熱帶的太平洋島嶼上繁殖。
萊桑信天翁:白色的身體,背和羽的上面呈暗黑色。主要棲息在太平洋的萊桑島及其附近的島嶼。活動海域和黑足信天翁相似。翼展長度約2米。
王信天翁:翼展長度達3.15米。體型較大,羽毛呈白色,翅膀的兩端呈黑色。在紐西蘭和南美洲的南端繁殖。
烏黑信天翁:翼展長度2.15米,主要棲息在南部海域。
漂泊信天翁:是現存鳥類中翼展最長的鳥,可達3.4米。成年的漂泊信天翁外表很像王信天翁。它們的巢主要築在南極圈附近和南大西洋的一些島嶼上。
④ 海燕和信天翁有什麼區別
海燕和信天翁是不同的鳥,它們同屬鸌形目,但是屬於不同的科,最明顯的特徵是體型相差懸殊:信天翁的體型大似鵝,海燕則跟普通的鳴禽差不多。
海燕是鸌形目海燕科約20種海鳥的統稱。體長約13~25厘米,體暗灰或褐色,有時下體色淡,腰白色。較大多數鸌形目種類翅短,翅尖呈圓形。嘴長適中。鼻管和上嘴的表面融合一起。除後趾外,均具蹼,後趾小而高位。尾長或中長,方形、叉形或楔形.外形特徵
南部海洋繁殖的大多數種類,短翅,方形尾,長腳,短趾。捕食小型海洋生物時兩翅張開,劈拍地飛過水面,例如黃蹼洋海燕(Oceanites oceanicus),在沿南極大陸和南極圈附近小島上繁殖,6~9月在北大西洋越冬。
北方的大多數種類翅較長,尾叉形或楔形,腳短而趾長;覓食時,像小海鷗一樣自水面掠過,偶爾降落水面。例如白腰叉尾海燕(Oceanodroma leucorhoa),在北大西洋繁殖,也繁殖於太平洋島上南至北緯28°左右。其他幾種叉尾燕見於太平洋北部。海燕也成為「暴風雨來臨前的預言者」
生活習性
海燕科動物與信天翁的體型差不多,但是個頭較小。它們有堅硬的鉤嘴和管狀的鼻孔。海燕是傑出的飛行家,人們常常贊美威爾遜海燕迎接暴風雨的挑戰。海燕分布在世界各大洋,在南極地區海燕的數量較多。海燕每次只產一個卵。幼鳥由海燕父母照料,分工協作。
海燕家族中最美麗的要數雪海燕了。雪海燕一身潔白,只有眼睛的前面的羽毛和嘴是黑色的。它們以小魚、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動物為食。在白雪皚皚的南極大陸邊緣,常常能夠看到海燕在距離岸邊不遠的海面上空盤旋。其實,那是雪海燕在尋找海浪從海底翻起的的小動物。雪海燕分布在南極大陸邊緣,雪海燕在每年的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產卵。暴風海燕又叫威爾遜暴風海燕。暴風海燕的上部分是黑色的,尾部呈白色,腿很長。在飛行的時候,暴風海燕可以展現出強壯的翅膀。暴風海燕經常在海面上空翱翔。伸展的翅膀可以使暴風海燕幾乎垂直地上升。它的尾巴在控制飛行方向的時候,可以象扇子一樣展開。它甚至還能用兩條腿來幫助掌握平衡。它們以鯨油和海洋小動物為食。
信天翁屬於鸌形目、信天翁科,共4屬21種。他們分別分布在從約南緯25°至流冰群島的南半球海域,並利用該區域內的島嶼進行繁殖。
保護狀況
阿島信天翁和紐西蘭信天翁兩個種類目前被列為極危種,另有兩個瀕危種,13個易危種。
形態特徵體型
長從Thalassarche屬的68~93cm至Diomedea屬的110~135cm;翼展從178~256cm至250~350cm(同樣以上述兩屬為參照)。
體羽
白色,翼尖深色;雌鳥白色,眉、背、翼正面和尾為深色。
巢
大部分築一土坑,襯以羽毛和草;熱帶種類較少築巢,加島信天翁則不築巢。
卵
一窩單卵,白色。孵化期65~79天。
飲食:烏賊、魚、甲殼類、漁船廢物。
分布
從約南緯25°至流冰群的南半球海域,並利用該區域內的島嶼進行繁殖,(有17種);北太平洋(3種)以及加拉帕哥斯群島和秘魯外海(1種)。
棲息地
海洋。信天翁是14種大型海鳥的統稱。它們在岸上表現得十分馴順,因此,許多信天翁又俗稱「呆鷗」或「笨鳥」。信天翁是最善於滑翔的鳥類之一。在有風的氣候條件下,能在空中停留幾小時而無需拍動其極其長而窄的翅膀。它們需要逆風起飛,有時還要助跑或從懸崖邊緣起飛。無風時,則難於使其笨重的身體升空,多漂浮在水面上。也像其他鳥一樣,能喝海水。通常以烏賊為食,也常跟隨海船吃船上的剩食。信天翁僅在繁殖時才成群地登上遠離大陸的海島。在那裡,成群或成對從事交配行為,其中包括展翅和啄嘴表演,伴隨著大聲鳴叫。每窩產一枚大白卵,產在地面上或簡易堆起的巢里。親鳥輪流孵卵。幼雛成長很慢,尤其是大型種類者;幼雛孵出後3~10個月才長齊飛羽,之後在海上渡過5~10年,在到陸地配對前,換過幾次羽。信天翁壽命很長,是僅有的能活到老死的鳥類之一。海員一度對它們頗為敬畏,認為殺死信天翁會帶來厄運。
最著名的信天翁有:黑眉信天翁,翅展約230cm,於遠離北大西洋海岸外漂游,有黑色的眼紋。黑腳信天翁,翅展約200cm,大部分為灰褐色,營巢於熱帶太平洋島嶼。皇家信天翁翅展約315cm,成鳥羽毛大多為白色,外側翅上覆羽黑色,繁殖於紐西蘭附近島嶼及南美最南端。有記錄信天翁的翅膀最長達3.6m,是世界上翅膀最長的鳥類。
⑤ 鵜鶘又叫什麼(除了信天翁)
鵜鶘
pelican
鵜形目(Pelecaniformes)鵜鶘科(Pelecanidae)鵜鶘屬(Pelecanus)7或8種水禽的統稱。特徵為大而具有彈性的喉囊。棲息於全世界許多地區的湖泊、河流和海濱。某些種體長可達180公分(70吋),翅展可達3公尺(10呎),體重可達13公斤(30磅),是現存鳥類中個體最大者之一。
鵜鶘用像小撈網似的大喉囊捕魚而食。鵜鶘不是用喉囊儲存魚,而是立即把魚吞下。褐鵜鶘(P. occidentalis, 即西方鵜鶘)從空中撲入水中捕魚,動作爛早十分壯觀。但其他鵜鶘編成隊形而游泳,將小魚群驅向淺水處,在該處用喉囊捕魚。
每窩通常產1�6�54枚卵,卵呈藍白色,產在由樹枝構成的巢中,孵化期約1個月。幼雛將嘴伸進親鳥的食道取食親鳥回吐的食物,友歷模3�6�54歲成熟。鵜鶘在陸上動作很笨拙,但飛翔姿勢優美。通常成小好緩群飛行,在高空翱翔並經常一齊拍動翅膀。兩性外形相似,但雄鳥稍大。
最著名的兩種被稱為白鵜鶘︰新大陸的紅嘴鵜鶘(P. erythrorhynchos,亦稱北美白鵜鶘)及舊大陸的歐洲白鵜鶘(P. onocrotalus)。新大陸的褐鵜鶘體較小,長約107�6�5137公分;棲於海濱;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署已將其列為瀕危種。褐鵜鶘一度種群數量極大,但因為DDT及有關殺蟲劑的使用,1940�6�51970年期間,其種群數量急劇下降。DDT被禁止使用後,其繁殖活動有所改善。
鵜鶘通常成群繁殖於島嶼,在一個島上可能有許多小群鵜鶘。結群的北美白鵜鶘繁殖於北美中北部和西部湖泊中的島上。任何時期任何種群中的成對鵜鶘都處於繁殖周期的同一階段。就如某些其他種一樣,北美的鵜鶘有遷徙習性。褐鵜鶘繁殖於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的熱帶和亞熱帶海濱。
鵜鶘是一種大型的游禽,屬鵜形目鵜鶘科,又叫塘鵝。在世界上共有8種,大多分布在歐洲、亞洲、非洲等地。我國的鵜鶘共有2種,分別為:斑嘴鵜鶘和白鵜鶘。斑嘴鵜鶘,鳥如其名,在它的嘴上布滿了藍色的斑點,頭上被覆粉紅色的羽冠,上身為灰褐色,下身為白色。而白鵜鶘主要分布在我國新疆、福建一帶,它們通體為雪白色。二者均為我國的二級保護動物。
鵜鶘,讓人一眼就能認出它們的是嘴下面的那個大皮囊。鵜鶘的嘴長30多厘米,大皮囊是下嘴殼與皮膚相連接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縮,是它們存儲食物的地方。鵜鶘和鸕鶿一樣也是也是捕魚能手。它的身長150厘米左右,全身長有密而短的羽毛,羽毛為桃紅色或淺灰褐色。在它那短小的尾羽跟部有個黃色的油脂腺,能夠分泌大量的油脂,閑暇時它們經常用嘴在全身的羽毛上塗抹這種特殊的「化妝品」,使羽毛變得光滑柔軟,游泳時滴水不沾。
⑥ 蓋諾島海拔上升數十米,對島上的海鳥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在英國威爾士的洛克群島西南海域這里有個在當地臭名遠播,名為“蓋諾”的無人海島,從遠處看海島並無異樣,但當地漁民卻對此地避之不及,即使漁民遭遇大風大浪天氣都不會選擇在蓋諾島停留,因為蓋諾島上聚集了7億多隻海鳥,它們常年生活在島上,以致於鳥糞所發出的臭味在數百米以外都能聞到,漁民對此很反感。
按理說,溫順乖巧的海鳥應該受到當地居民的喜愛,至少也是不討厭吧,但為什麼說當地居民避之不及呢?原來,這座面積不到十萬平米的蓋諾島,海鳥一天所排出的糞便就能鋪滿整座海島表面,因而航拍的時候能清楚看到海島表面大部分都是土灰色,工作人員每年須清理2千噸的鳥糞。但即使如此,蓋諾島的海拔也在攀升,目前已增加數十米達到42米的海島海拔,而平均每2年多的時間,海島就會增高1米。所以,哪怕你在距海島數百米外的海域上,都能被鳥糞味熏暈,漁民對此當然也就避之不及了。
⑦ 關於瀕臨滅絕的鳥類
野生保護動物報告書
麋鹿:俗稱四不象偶蹄目,棲息於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生植物為食,1894年以前曾飼養於北京南苑,以後僅余少數於國外,野生種均已滅絕,1985年後由英國運回若干只放養。
大熊貓:棲息於箭竹林間,懼寒畏暑,性孤獨,雌雄分居,能游泳,善爬樹住樹洞石隙喜食竹類,亦食果實和動物屍骨,性溫順,自衛能力弱,常受天敵傷害,分布於我國四川西部和北部。
揚子鱷:又稱鼉<tuó>爬行綱,我國特產珍稀動物,棲息於池沼底部,以魚、蛙、小鳥為食。7月繁殖,產卵,以日光和雜草腐熟孵化。雌鱷護巢性強。
大鯢:娃娃魚,兩棲綱,世界最大的兩棲類,我國特有,棲息於山地溪流,晝伏夜出,捕食魚蝦昆蟲,體外受精,廣布我國,以華中和華南多;叫聲類嬰兒。
金絲猴:靈長目,肩批金黃色長毛,生活於3000米高山樹林中,樹棲,群居,以野果、嫩芽、竹筍為食,我國特產珍稀候類。
白鰭豚:哺乳綱,棲息於洞庭湖及長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結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長江,多在深層活動,晨昏靠近淺水捕食魚類,瀕臨滅絕。
鳥類 :
卷羽鵜鶘——別名塘鵝、鵜鶘,屬於鵜鶘科,學名為 Pelecanus 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長約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長捲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紅色。嘴寬大,直長而尖,嘴的下面有一個與嘴等長且能伸縮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黃色,腳肉色。棲息於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會潛水。以魚為主食。成年鵜鶘一般配對生活,在地面營巢產卵。每窩產卵1~3枚。兩性孵卵並喂雛。剛出蛋殼的小鵜鶘體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淺淺的白絨毛。親鳥以半消化的魚肉喂雛鳥,等雛鳥長大後,把頭伸進親鳥張開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帶回的小魚。
產於新疆、青海及山東以南沿海等地。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紅腳鰹鳥——別名鰹鳥,屬於鰹鳥科,學名為 Sula sula。 游禽。全長75厘米左右。通體大部呈白色。雄鳥兩翅黑褐色。雌鳥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臉側裸皮黃色。嘴灰藍,基部轉為粉紅或僅稍綴以紅色。腳紅色。營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長,善飛行。繁殖期從3月至初秋。營巢於石灘或島嶼上的矮灌木和喬木上,偶亦在地面築巢。每窩產卵1~2枚,橢圓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雛期間,親鳥反芻胃內食物哺喂雛鳥。產於西沙群島。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鰹鳥,屬於鰹鳥科,學名為 Sula leucogaster。游禽。全長約70厘米。上體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軸色更濃,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頸和胸部與上體色同,下體余部純白色。嘴及圍眼裸皮黃綠色。腳淡黃。冬候鳥,營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魚為食。繁殖習性似紅腳鰹鳥。產於西沙群島。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東方白鸛——別名老鸛,屬於鸛科,學名為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長約120厘米。體羽白色。眼周紅色,前頸下部有飾物。肩羽、翅覆羽、飛羽黑色,具光澤。嘴長而粗壯,黑色。腿、腳紅色。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吃魚。蛙、昆蟲等。性寧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休息時常單足站立。3月份開始繁殖,築巢於高大喬木或建築物上,每窩產卵3~5枚,白色。,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天。我國東方白鸛約有2500~3000隻。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冬於長江下游及以南地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鸛——別名烏鸛,屬於鸛科,學名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長約110厘米。嘴長而粗壯。上體、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綠色光澤。眼周裸皮紅色。胸以下的下體白色。嘴和腳紅色。棲息於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魚、蛙、蛇和甲殼動物。4月份開始繁殖,在岩崖縫隙中或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淺橙黃色隱斑塊。孵卵期31~34天。65~70日齡的幼鳥有飛翔能力。在東北、河北、新疆及甘肅北部繁殖;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越冬。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朱䴉——別名朱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Nipponia nippon。 全長79厘米左右,體重約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體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紅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初級飛羽基部粉紅色較濃。嘴細長而未端下彎,長約18厘米,黑褐色具紅端。腿長約9厘米,朱紅色。棲息於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在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內涉水,漫步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在高大的樹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鳥,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圍游盪。4~5月份開始築巢,每年繁殖一窩,每窩產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細斑。由雙親孵化及育雛,雛鳥約在30天後破殼,經哺育約40天後離巢。產於陝西省洋縣秦嶺南麓。朱䴉是稀世珍禽,過去在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曾有較廣泛的分布,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本世紀70年代野外已無蹤影。我國鳥類學家經多年考察,於1981年5月在陝西省洋縣重新發現朱䴉種群,也是世界上僅存的種群。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䴉——屬於䴉科,學名為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長約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頭與上頸皮膚裸露,呈黑色。背及頸的下部有灰色飾羽(冬季無)。嘴長而下彎,黑色。腳黑色。棲息於河、湖岸邊及沼澤濕地。涉水啄食小魚等水生動物。繁殖期兩性共同在近水岸邊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2~4枚,淡藍色,有少許斑點或無斑點。在東北北部繁殖;廣東、福建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白琵鷺——別名篦鷺、琵琶嘴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Platalea leucorodia。 大型涉禽。全長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頦、上喉裸皮黃色。嘴長直、扁闊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頭部冠羽黃色(冬羽純白)。頸、腿均長,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棲息於沼澤地、河灘、葦塘等處。涉水啄食小型動物,有時也食水生植物。築巢於近水高樹上或蘆葦叢中,每窩產卵3~4枚,白色無斑或鈍端有稀疏斑點。雌雄輪流孵卵約25天,雛鳥留巢期約40天。在東北、華北、西北一帶繁殖;長江下游和華南一帶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黑臉琵鷺——別名黑面琵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Platalea minor。 大型涉禽。全長約80厘米,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羽簇構成的羽冠;額至面部皮膚裸露,黑色。嘴黑色,長約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狀。腿長約12厘米,腿與腳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與夏羽有別:冬羽純白,羽冠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棲息於湖泊、沼澤及沿海灘塗等處。涉水覓食小魚、蝦、蟹及螺類等動物。產於東北至華南沿海、長江流域、海南島、台灣、香港。黑臉琵鷺現存約400隻,主要分布於我國、俄羅斯、朝鮮及日本。在我國東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無確證。我國發現的大部為遷徙及越冬種群,台灣台南縣曾文溪口海岸灘塗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種群棲息地,多時可達200隻;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廣東福田自然保護區及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也曾記錄有數十隻的越冬小群。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⑧ 信天翁是什麼啊
信天翁 (Albatrosses) 可能是南大洋上最為人熟識的海鳥,但其實有三個品種的信天翁生活在北太平洋海域。世上有多少品種的信天翁至今仍有分歧,有些學者認為共 14 種,也有些認為應分為 24 種。無論如何,翼展可達 3.5 米的巨鳥 wandering albatross (漂泊信天翁) 是世界上最大的會飛的鳥便不容置喙了。
信天翁由於太重,需要藉助強風才能逆風起飛,亦因此它們愛在風勢較大的山銀運坡上築巢。在鳥類之中它們的飛行可算笨拙,但它們擅於利用逆風不費一分力地滑翔。有時它們為了尋找食物,可在一星期里飛行 8,000 多公里,甚至曾有信天翁在海上流浪了 15,000 多公里。
信天翁通常七至九歲開始每年交配一次,體形較大的幾種則可能要待十一、二歲和每兩年才交配一次。信天翁地久天長的愛情從互相起舞開始,關系一般維持終生,羨煞天下間的有情人。它們在交配季節會返回同一繁殖地等待伴侶的回歸,不過假若過了一段時間仍不見伊人芳蹤或愛郎身影,它們還是會嘗試另結新歡的。重逢時它們又會翩翩起舞一番,然後交配產下一蛋,養育的責任雙方共同負顫滲責,較奇怪是哺育幼鳥會維持至它們體型長得較父母大上多至三分之二時才結束。
信天翁的最大敵人 ... 不錯,又是人類!尤其是使用長鉤捕魚的漁船,常會誤把信天翁也連帶絞死。
信天翁是14種大型海鳥的統稱。它們在岸上表現得十分馴順,因此,許多信天翁又俗稱「呆鷗」或「笨鳥」。信天翁是最善於滑翔的鳥類之一鋒洞梁。在有風的氣候條件下,能在空中停留幾小時而無需拍動其極其長而窄的翅膀。它們需要逆風起飛,有時還要助跑或從懸崖邊緣起飛。無風時,則難於使其笨重的身體升空,多漂浮在水面上。也像其他鳥一樣,能喝海水。通常以烏賊為食,也常跟隨海船吃船上的剩食。信天翁僅在繁殖時才成群地登上遠離大陸的海島。在那裡,成群或成對從事交配行為,其中包括展翅和啄嘴表演,伴隨著大聲鳴叫。每窩產一枚大白卵,產在地面上或簡易堆起的巢里。親鳥輪流孵卵。幼雛成長很慢,尤其是大型種類者;幼雛孵出後3至10個月才長齊飛羽,之後在海上渡過5至10年,在到陸地配對前,換過幾次羽。信天翁壽命很長,是僅有的能活到老死的鳥類之一。海員一度對它們頗為敬畏,認為殺死信天翁會帶來厄運。最著名的信天翁有:黑眉信天翁,翅展約230厘米,於遠離北大西洋海岸外漂游,有黑色的眼紋。黑腳信天翁,翅展約200厘米,大部分為灰褐色,營巢於熱帶太平洋島嶼。皇家信天翁翅展約315厘米,成鳥羽毛大多為白色,外側翅上覆羽黑色,繁殖於紐西蘭附近島嶼及南美最南端。有記錄信天翁的翅膀最長達3.6米,是世界上翅膀最長的鳥類。
⑨ 這是什麼海鳥
信天翁:
信天翁屬於鸌形目、信天翁科,共4屬21種。他們分別分布在從約南緯25°至流冰群島的南半球海域,並利用該區域內的島嶼進行繁殖。
中文學名: 信天翁
別稱: 海鴛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枯晌椎動物亞門
綱: 鳥綱
亞綱: 今鳥亞綱
目:鸌形目科:信天翁科屬:4屬種:21種分布區域:南緯25°至流冰群的南半球海域,北太平洋,加拉帕哥斯群島等地
分布
從約南緯25°至流冰群的南半球海域,並利用該區域內的島嶼進行繁殖,(有17種);北太平洋(3種)以及加拉帕哥斯群島和秘魯外海(1種)。
棲息地
海洋。信天翁是14種大型海鳥的統稱。它們在岸上表現得十分馴順,因此,
許多信天翁又俗稱「呆鷗」或「笨鳥」。信天翁是最善帆核於滑翔的鳥類之一。在有風的氣候條件下,能在空中停留幾小時而無需拍動其極其長而窄的翅膀。它們需要逆風起飛,有時還要助跑或從懸崖邊緣起飛。無風時,則難於使其笨重的身體升空,多漂浮在水面上。也像其他鳥一樣,能喝海水。通常以烏賊為食,也常跟隨海船吃船上的剩食。信天翁僅在繁殖時才成群地登上遠離大陸的海島。在那裡,成群或成對從事交配行為,其中態敗掘包括展翅和啄嘴表演,伴隨著大聲鳴叫。每窩產一枚大白卵,產在地面上或簡易堆起的巢里。親鳥輪流孵卵。幼雛成長很慢,尤其是大型種類者;幼雛孵出後3~10個月才長齊飛羽,之後在海上渡過5~10年,在到陸地配對前,換過幾次羽。信天翁壽命很長,是僅有的能活到老死的鳥類之一。海員一度對它們頗為敬畏,認為殺死信天翁會帶來厄運。
最著名的信天翁有:黑眉信天翁,翅展約230cm,於遠離北大西洋海岸外漂游,有黑色的眼紋。黑腳信天翁,翅展約200cm,大部分為灰褐色,營巢於熱帶太平洋島嶼。皇家信天翁翅展約315cm,成鳥羽毛大多為白色,外側翅上覆羽黑色,繁殖於紐西蘭附近島嶼及南美最南端。有記錄信天翁的翅膀最長達3.6m,是世界上翅膀最長的鳥類。
體型
長從Thalassarche屬的68~93cm至Diomedea屬的110~135cm;翼展從178~256cm至250~350cm(同樣以上述兩屬為參照)。
體羽
白色,翼尖深色;雌鳥白色,眉、背、翼正面和尾為深色。
巢
大部分築一土坑,襯以羽毛和草;熱帶種類較少築巢,加島信天翁則不築巢。
卵
一窩單卵,白色。孵化期65~79天。
飲食:烏賊、魚、甲殼類、漁船廢物。
過去,迷信的水手將信天翁視為是不幸葬身大海的同伴亡靈再現因此深信殺死一隻信天翁必會招來橫禍。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的著名詩篇《古代水手的詩韻》正是敘述了在一隻信天翁被槍殺後災難是如何降臨到一艘船上的。然而,即便如此,許多19世紀的水手仍熱衷於捕食這種鳥類來豐富一下漫漫航途中單調乏味的飲食,並將它們的腳折入煙袋中,將翅膀的骨頭放進煙管里。信天翁「Albatrosss」這個詞從葡萄牙語「Alcatraz」一詞發展而來,最初用於指任何一種大型的海鳥;很明顯,這個葡萄牙詞源於阿拉伯語「al-cadous」,指鵜鶘。信天翁區別於本目(鸌形目)其他科鳥類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管狀外鼻孔的位置是分別在喙基部的兩側,而非聚合在喙基頂部。信天翁科下分為4個屬:「Diomedea」屬,即「大信天翁」,包括6個種類,平均翼展達3m;「Thalassarche 」屬,有9個相對較小的種,通常被稱為「Mollymauks」(源於荷蘭語「Mollemok」,最初指臭鷗);「Phoebastria」屬,包括4個北太平洋和熱帶太平洋地區的種類;以及由一身深色的烏信天翁和灰背信天翁組成的「Phoebetria」屬,具有相對較長的翅膀。通過近年來的分子分析,得到承認的信天翁種類已由14種增至21種。
如果還要資料請追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