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有哪些著名詩歌
① 紐西蘭第一流的詩人是誰
羅納德·阿利森·凱爾斯·梅森(1905—1971)在20世紀20年代後所寫的抒情詩別具特色,被稱為「紐西蘭第一流的詩人」。他生前擔任紐西蘭伍拿中國友好協會主渣橘凳席,1957年率領紐西蘭文化代表團訪問過中國。他在20世紀30、40年代在奧克蘭曾如旅建立人民劇院和新劇院團體,共寫過30多個劇本,已出版的有《老爺講話》(1938)和《中國舞蹈》(1962)等。
② 說說顧城的詩都有哪些意義
紀念顧城,意義在於詩歌而非塑造偶像
2007年11月19日 深圳商報
11月17日,中國人民大學的一個讀書社團和兩個民間詩歌組織,在人大校園內舉行了紀念顧城逝世十四周年詩歌朗誦會。這一天,沈陽、烏魯木齊、武漢、杭州、西安、南寧、無錫也舉辦了同樣的紀念活動。同人大的詩歌朗誦會一樣,各地的紀念活動主辦方也全部為當地的文學社、詩社或書店,作為中國現代詩歌史上一個特別的人物,顧城以這樣的方式證明著他在民間以及詩人、詩歌愛好者中的影響。
1993年10月8日,在紐西蘭悶賣北部的一個小島上,「朦朧派」代表詩人顧城殺妻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留下了《一代人》、《遠和近》、《生命幻想曲》等著名詩作,以及一本自傳體小說《英兒》。顧城自殺以及《英兒》的出版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關於顧城是「天才詩人」還是「殺人犯」的爭議,至今仍然有走向兩個極端的跡象。14年來,如何來定義和評價顧城,依然沒有塵埃落定,他依然像一個滴血的感嘆號,懸掛在日漸衰落、暮色沉沉的詩歌天空中。
即便在詩人中間,對於顧城也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在17日人大的紀念朗誦會上,詩人張後自行製作了「紀念詩人謝燁」的條幅,堅持要求主持人將此條幅與顧城海報懸掛於一起,這起突發事件引起不少在場學生的鼓掌歡迎。條幅終未掛上,張後寫在黑板上的「紀念詩人謝燁」字樣,也被一個穿白衣裙的女孩輕輕擦去。一切如以往一樣,這個「任性的孩子」仍然為人們所任性地寵愛著,而被遺忘了詩人身份的謝燁,她的死難日沒能成為她的紀念日,她的死,仍然只是現代詩歌史上一個可以隨意被抹掉的句子。
其實,對於顧城和謝燁的紀念,可以分看成是對於「詩歌」和「人」的紀念。顧城作為詩歌符號,是大於謝燁作為「人」的符號的,這在詩歌尚處於黃金時代末期的上世紀90年代如此,在惡搞體泛濫、人人皆可詩的網路時代也是如此。紀念顧城,是因為他那個純凈、天真、和諧、純美的夢幻世界,是很多人的詩歌理想,也是人們對詩歌傳統審美的認同和懷念。民間自發地組織紀念活動,對促進詩歌向詩本質之美回歸是有幫助的。在詩歌圈子日趨浮躁,詩人急功近利、炒作盛行的時候,重提顧城的意義在於尋找詩歌的文本而不是塑造和美化一個偶像。
在探討詩歌和人的關系中,主流的觀點一直認為,首先要做好一個人,其次才是好的詩歌。追求好肢罩猛詩的前提是不能喪失人格和尊嚴。從這個觀點看,顧城和謝燁都是需要紀念的,他們都是詩人,他們在同一天離開這個世界,他們用自己的悲劇來警醒詩人,如何區分世俗生活的真實和詩歌世界的虛幻。那麼,我們為何不在為顧城獻上一圈花環的時候,也為謝燁點燃一盞燭光呢?
社會的漠視,文學的被邊緣化,使得詩人成為最容易陷入精神困境的一個群體。前不久,湖北籍詩人餘地在家中自殺,再次證實詩人內心世界的脆弱。什麼實現自我與社會的價值,維護精神王國的純潔,喚醒人們對詩歌的關注……這些只是自私自利的借口。在眼下,社會賦予詩人的責任已經少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但不得不需要一再提醒的是,為自己負責,也是一件神聖的任務。
再沒有任何時候能歷橋比現在更讓人發現詩歌的一無所用,詩歌成為垃圾的惟一好處是:詩人們的臉皮厚了,神經堅強了,每天忙著拉幫結派和出名,雖然少寫了不少好詩歌,卻也降低了那些毫無價值的死亡幾率。什麼時候詩人之死不再被美化和崇拜,詩歌寫作或許才會回到它應走的道路上來。
③ 國外著名詩人有哪些
國外著名的詩人及代表作:
(一)
埃茲拉·龐德(1885-1972)美國現代派詩歌之父.代表詩作:《在地鐵車站》
加里·斯奈德(1930-)「垮掉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松樹的樹冠》
羅伯特·勃萊(1926~),當代美國最著名詩人.代表作:《潛鳥的鳴叫》
W·S·默溫(1927- )美國「新超現實主義」詩歌流派的代表.代表作《又一個夢》
詹姆斯·賴特(1927-1980).代表作:《在威廉·達菲農場的吊床上》
艾倫·金斯堡1926~1997)「垮掉派」詩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嚎叫》
威廉·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阿利蓋利·但丁.代表作《神曲》
塞萬提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的偉大作家.代表作《堂·吉訶德》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代表作有《哲學辭典》、《形而上學論》、(4牛頓哲學原理》
普希金 (1799~1837)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囚徒》、《致大海》
(二)
(1)英國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
拜倫: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唐·璜》。
狄更斯:批判現實主義,作品有《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等。
(2)法國
巴爾扎克:《人間喜劇》
雨果:代表作《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
羅曼·羅蘭:《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等
大仲馬:代表作《基督山伯爵》。
(3)德國
歌德:代表作是《浮士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4)蘇俄(俄國和前蘇聯)
契訶夫:《套中人》、《變色龍》
屠格涅夫:《羅亭》、《父與子》、《獵人筆記》等。
列夫·托爾斯泰:主要作品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
高爾基:《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母親》是其代表作。
(5)美國
歐·亨利:《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
海明威:《老人與海》
④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這首詩全文
出自:顧城[近代詩人]《一代人》。
原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全詩只有兩句,且詩中出現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現象:黑夜、眼睛、光明。正因如此,使得這首詩歌具有了深思的魅力。兩句新奇的組合,看似相悖的轉折,蘊含著奇妙的合理性。
《一代人》是朦朧派詩人顧城於1979年在北京所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作之一,流傳較廣。它抒發了一代人的心聲,也寄託了一代人的理想與志向——歷經「黑夜」後對「光明」的頑強的渴望與執著的追求。
(4)紐西蘭有哪些著名詩歌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寫作時間
這首詩作於1979年4月,發表於《星星》1980年第3期,後收錄於作者詩集《黑眼睛》。文化背景
西班牙詩人洛爾迦在《西班牙憲警謠》一詩中寫道:「在這白金的夜裡,黑夜遂被夜色染黑。」作者顧城可能受到此詩影響而寫了此詩。
時代背景
從作者的生活歷程看,「文化大革命」是顧城寫下這首詩的背景,盡管事實上文革政治運動早已淡化,但是在經歷過得人的腦海里,「文化大革命」依然是一個現在進行時,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前期。
全詩只有兩句,且詩中出現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現象:黑夜、眼睛、光明。正因如此,使得這首詩歌具有了深思的魅力。兩句新奇的組合,看似罩租野相悖的轉折,蘊含著奇妙的合理性。
這種相悖的邏輯正是這短短兩句詩的精華所在。這種相悖是在兩個層面上的。
第一個層面是詩歌整體的意象呈現方式與人們日常經驗中它們的呈現方式相悖。這主要集中在眼睛的意象上。在茫茫的黑暗裡,眼睛是唯一的明燈。在人們的經驗中,眼睛始終是透明的象徵。然而,詩中的眼睛卻是「黑色的眼睛」
。這是詩人心中的感受,也是詩人的深刻反思。這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創痛,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沉澱。這反思是沉重的,後面潛藏著巨大的恐懼。而這些又都指向了「黑夜」——那個時代的背景。
第二個層次的相悖是詩歌內在的相悖。這主要集中在「光明」這一意象上。那樣的時代,那樣的環境,那樣深沉的黑夜,詩人要尋找光明。
詩人正要用那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這是詩人奏響的反叛黑夜的一聲號角。這個層次也是這首詩歌的主旨所在:詩人不僅要反思黑夜般的過去和傾訴心中的苦痛,更要尋覓。
顧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志投稿。1987年開始游歷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謝燁隨後不治身亡。
1987年之後是其詩歌創作的後期。出國後的顧城幾乎停止了對自己詩歌的任何抄整工作,他也越來越感受到寫詩對他而言是一種最為基本的純自然的生命現象。
他的詩會隨手寫在任何地方,舊報紙上,廢紙上都可以見到,他自己1992年在德國時說過:「我在島上寫得型頌非常好,有時間便能寫,總是有感覺的」,「但保留就有些無所謂了,也沒地方放」。他也曾說自己的詩十有八九都是「寫了就沒了」的。
詩人自認為這個時期的作品才是他最好的作品,最有感的作品,他在自己人生最後的這段歲月里完全是處於「無我」的狀態,完全獨立自己於時世之外,跟從的是夢、是思、是靈感,詩歌語言及其意象有一種破碎之美,從其表象上又好像回到了剛開始寫詩的狀態,只是少年時他在建立童話世界,現在,他在建造一座更奇幻的夢幻城堡。
然而,不論如何分期,童話物喊之美,一直貫穿他的整個創作,這點是我們在閱讀和分析顧城作品的時候不能放棄的。即便是後來,他依然是以兒童的眼光在打量這個世界,只是那時他已經有了一個成人的身軀和沉重的心,他對童話之美的追求從來就沒有改變過,乃至於成年後還執著於去一個小島上建立自己的烏托邦。
⑤ 現代紐西蘭文學是什麼
20世紀20、30年代,紐西蘭的小說,逐步趨於成熟,開始具有了紐西蘭的民族特色。這時的作家作品有:瓊·德萬尼宣傳男女平等和社會主義,她的第一部小說《肉店》(1926)曾轟動一時。艾倫寫有《潦倒書生》(1936)和《籬雀》(1937)。內利·斯坎倫擅長刻畫婦女形象,她從1922年開始撰寫世家小說《彭卡羅》(1932),展現了整個世紀的紐西蘭生活圖景。
紐西蘭現代著名作家及其作品是:約翰·李寫過3部小說,其中《窮人家的孩子》(1934)及其續篇《被追捕者》(1936)以19世紀90年代經濟蕭條為背景,描寫貧民窟中悲苦的生活。羅賓·海德的作品較多,比較著名的是《去地獄的護照》(1935)及其續篇《歲月又何曾坑人》(1938),以及歷史小說《將你一軍》(1936)和自傳體小說《長嘴涉水鳥飛翔了》(1938)。約翰·馬爾根只留下一部小說《孤單的人》(1939),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揭示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土地之間的矛盾。薩吉森著有長篇小說《我在夢中看見過》(1949)和3卷自傳《一次已足》(1973)、《很多啦》(1975)、《永遠不夠》等。但他的主要成就在短篇小說方面,1934年他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反映紐西蘭經濟蕭條時期的社會生活。此後著名的作品有《和我叔叔的談話》(1936)、《一個男人和他的妻子》(1940)和《那個夏天》(1940),其中《一個男人和他的妻子》被稱作「紐西蘭的聲音」,是一部相當成熟的作品。他取法海明威,而不落窠臼。上述4個作家的創作,標志著紐西蘭的小說創作已達到成熟階段。
20世紀40年代以後,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作品。短篇小說以蓋斯凱爾的《巨大的獵物》(1947)、珍妮特·弗雷姆的《礁湖》(1951)、莫里斯·沙德博爾德的《紐西蘭人》(1957)、莫里斯·達根的《伊曼紐爾的土地》(1956)和《砂金礦坑的夏天》(1965)比較著名。莫里斯·達根(1922~1974)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開始創作,一生只留下20多篇短篇小說,卻可與曼斯菲爾德和薩吉森媲美。珍妮特·弗雷姆(1924~)也寫長篇,以第一部《梟鳥確在鳴叫》(1957)著名。
20世紀20年代以前的紐西蘭詩歌基本上是移植和模仿英國的浪漫主義詩歌。這時期比較出色的詩人有查理·鮑恩(1830~1917)、托馬斯·布雷肯(1843~1898)等。羅納德·阿利森·凱爾斯·梅森(1905~1971)在20世紀20年代後所寫的抒情詩也別具特色,被稱為「紐西蘭第一流的詩人」。他生前擔任紐西蘭中國友好協會主席,1957年率領紐西蘭文化代表團訪問過中國。他在20世紀30、40年代在奧克蘭曾建立人民劇院和新劇院團體,共寫過30多個劇本,已出版的有《老爺講話》(1938)和《中國舞蹈》(1962)等。
20世紀30年代以後,紐西蘭的詩歌創作進入繁榮時期,芹世清其最重要的詩人有艾琳·梅·達根(1894~1972)、阿瑟·雷克斯·杜加德·費爾伯恩(1904~1957)、查爾斯·布拉什(1909~1973)、托馬斯·艾倫·門羅·柯諾(1911~)、詹姆斯·丹尼斯·馬修斯·格洛弗(1912~)、詹姆斯·巴克斯特(1926~1972)等。紐西蘭的戲劇創作起始於19世紀。第一個劇本是1848年詹姆斯·亨利寫的《瑪爾西利娜》。此後,從事戲劇創作的著名作家有本傑明·法傑恩、喬治·達雷爾等。到20世紀有兩個劇作家頗負盛名,即《不告而別》、《白色別墅》的作者雷金納德·伯克利(1890~1935)和《風雨》的嫌前作者莫頓·霍奇(1904~1958)。
20世紀40年代以返滲後,涌現了一批用英文寫作的毛利族作家,最著名的是霍恩·圖哈里(1922~)、帕特里夏·格雷斯(1937~)和威蒂·伊希馬埃拉(1944~)。圖哈里是詩人,出版過詩集《不是普通的太陽》(1964)。女作家格雷斯則有短篇集《威阿里基》(1980)和長篇小說《月亮睡了》(1980)。伊希馬埃拉出版過一部長篇小說和兩部短篇集《綠岩,綠岩》(1972)與《新網捕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