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在二戰有多少萬軍隊
❶ 請問二戰時期為什麼亞洲東南亞國家參戰兵力那麼少
二戰以前,東南亞只有一個獨立國家:泰國。
越南,寮國,柬埔寨是法國的殖民地,當時稱法屬印度支那,日本稱為法印;緬甸,馬來亞(注意,不是今天的馬來西亞),北婆羅洲(沙撈越,沙巴,汶萊),新加坡(當時和柔佛,檳榔嶼合稱英屬海峽殖民地)都是英國的殖民地,菲律賓是美國的保護國,印尼是荷蘭的殖民地(當時稱荷屬東印度群島,日本稱為蘭印)。
當時在這些地區全是英法荷的殖民地部隊,比如法印真正的法國軍隊很少,除了越南人就是法屬北非的摩洛哥人和法屬西非的黑人。英國的軍隊絕大部分是印度人,在新加坡被日軍俘虜的英軍中有9萬阿三。荷蘭本土已經被德國佔領,蘭印名義上效忠於流亡倫敦的荷蘭女王的流亡政府,而實際上流亡政府只直接統治蘇利南等美洲殖民地,出於防禦日本的需要,早就把蘭印委託給英國了。美菲聯軍也是大部分是菲律賓人。
所以美英法荷東南亞部隊簡直就是烏合之眾,從訓練,裝備,戰鬥力,意志等各方面都無法和日軍相比。
澳大利亞二戰時,陸軍師番號編到9,但是其中有空番號。實際總兵力不足9個師。戰鬥力最強的幾個師還被英國調到北非戰場和德意軍隊作戰去了。諾大的澳大利亞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只有1個師了。最後在澳大利亞總理馬克唐納的激烈要求和澳大利亞國會投票決議的壓力下,丘吉爾才被迫放回一個澳軍師。還沒到,新加坡已經失守了。所以後來澳大利亞都准備放棄澳洲北部,退守大沙漠以南,防守南澳洲了。
❷ 請問一下二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投入的兵力是多少萬
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和加拿大等自治領都派兵加入了地中海戰區。1940年,澳大利亞陸軍共4個師,兵力10萬零8千。師轄3個旅,各4個營。1941年至1942年澳大利亞第6、第7和第9師參加了北非和地中海的戰役。日本宣戰後,第6、第7師調回遠東地區,第9師留在埃及,在阿拉曼艱苦防守,5千多人傷亡、被俘。1943年第9師返回澳洲。
紐西蘭宣戰不久於1940年初派兵歐洲,1941年,紐西蘭師(3個旅)在希臘組建,從1941年11月調入北非到1942年北非戰役結束,參戰的不到4萬4千紐西蘭官兵傷亡高達2萬1千5百。2萬不到的紐西蘭部隊在義大利繼續奮戰,傷亡達8千6百多。1944年2月組建了1個紐西蘭軍,轄紐西蘭第2師、印度第4師和英第78師。
❸ 請問一下二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投入的兵力是多少萬
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和加拿大等自治領都派兵加入了地中海戰區。1940年,澳大利亞陸軍共4個師,兵力10萬零8千。師轄3個旅,各4個營。1941年至1942年澳大利亞第6、第7和第9師參加了北非和地中海的戰役。日本宣戰後,第6、第7師調回遠東地區,第9師留在埃及,在阿拉曼艱苦防守,5千多人傷亡、被俘。1943年第9師返回澳洲。
紐西蘭宣戰不久於1940年初派兵歐洲,1941年,紐西蘭師(3個旅)在希臘組建,從1941年11月調入北非到1942年北非戰役結束,參戰的不到4萬4千紐西蘭官兵傷亡高達2萬1千5百。2萬不到的紐西蘭部隊在義大利繼續奮戰,傷亡達8千6百多。1944年2月組建了1個紐西蘭軍,轄紐西蘭第2師、印度第4師和英第78師。
❹ 誰知道二戰各國共參戰士兵人數
美國:參戰兵力1 400萬人
英國:參戰兵力1 200萬人
前蘇聯:參戰兵力2 200萬人
德國:參戰兵力1 700萬人
日本970萬
比利時 13700
澳大利亞: 60000
加拿大: 55000
印度: 25,000
紐西蘭: 16,000
南非: 7,000
法國: 1,240,000
法國殖民地: 114,000
希臘: 5,000
義大利: 650,000
❺ 誰能詳細說一下紐西蘭在二戰的作戰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紐西蘭隨英國參戰,主要是輸送兵員並供應食品和毛織物等軍需品。由於出口市場有保證,工業有所發展,一度出現經濟繁榮。同時因對德宣戰,紐西蘭佔領了德屬西薩摩亞。戰後,紐西蘭參加了巴黎和會(1919),簽署《凡爾賽和約》,加入了國際聯盟,成為一個主權國家。1920年,國際聯盟將西薩摩亞交紐西蘭「託管」,紐西蘭並和英國、澳大利亞共管諾魯。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紐西蘭自治領對內對外政策的獨立。1935年,工黨執政時期,增加農場主收入和提高工人工資,縮短工時,提供就業機會,興建公共工程與住宅,擴大社會福利事業。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紐西蘭參戰,基於國家安全的原因,紐西蘭轉向依靠美國,加強與美國的合作。1942年後,美軍駐扎到紐西蘭,1951年簽訂了《澳新美安全條約》。1947年,紐西蘭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獲得完全自主,但仍為英聯邦成員。
在二戰中,紐西蘭陸軍在歐洲及非洲戰場參加的主要戰役有希臘戰役、克利特島戰役,北非戰場的全部戰役,直到進攻義大利。實際上在這些作戰中,紐西蘭部隊都受英國人的指揮,比較出彩的要算克利特島戰役中紐西蘭第22、23營、第四旅等部隊讓斯圖登特將軍的傘兵著實吃了大苦頭。
而在太平洋戰場上,紐西蘭陸軍初期主要跟隨美軍行動。後來隨著美軍主導太平洋戰場的各個戰役,紐西蘭陸軍逐漸轉向歐洲、非洲戰場配合英軍作戰。
紐西蘭海空軍在二戰中也多作為英聯邦軍隊或者盟軍的一部分進行作戰。與陸軍類似,在歐洲及非洲戰場,紐西蘭部隊多受英軍指揮,而在太平洋戰場則多受美軍指揮。總體來說,紐西蘭軍隊作為英聯邦軍隊的一部分,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記得紐西蘭在二戰中共犧牲了8-9千人左右的樣子。
❻ 請問二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總兵力多少萬人
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和加拿大等自治領都派兵加入了地中海戰區。1940年,澳大利亞陸軍共4個師,兵力10萬零8千。師轄3個旅,各4個營。1941年至1942年澳大利亞第6、第7和第9師參加了北非和地中海的戰役。日本宣戰後,第6、第7師調回遠東地區,第9師留在埃及,在阿拉曼艱苦防守,5千多人傷亡、被俘。1943年第9師返回澳洲。
紐西蘭宣戰不久於1940年初派兵歐洲,1941年,紐西蘭師(3個旅)在希臘組建,從1941年11月調入北非到1942年北非戰役結束,參戰的不到4萬4千紐西蘭官兵傷亡高達2萬1千5百。2萬不到的紐西蘭部隊在義大利繼續奮戰,傷亡達8千6百多。1944年2月組建了1個紐西蘭軍,轄紐西蘭第2師、印度第4師和英第78師。
轉的~~~~~
❼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參戰國軍隊與平民傷亡數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統計:
盟國軍隊死亡人數
澳大利亞: 23,400
巴西: 493
加拿大: 37,500
中國: 1,480,000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法國和「自由法國」的武裝力量: 210,000
希臘: 88,300
印度: 36,000
荷蘭: 7,900
紐西蘭: 11,625
挪威: 2,000
波蘭: 123,000
南非: 6,840
蘇聯: 8,668,000
英國: 264,000
美國: 292,000
南斯拉夫: 300,000
義大利(從1943年起) 17,500
受襲擊國家軍隊死亡人數
阿爾巴尼亞: 20,000
比利時: 12,000
保加利亞(從1944年起): 1,000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丹麥: 1,800
芬蘭: 82,000
衣索比亞: 5,000
希臘: 88,300
印度: 24,300
盧森堡: 4,000
蒙古: 3,000
荷蘭: 7,900
挪威:3,000
菲律賓: 27,000
波蘭:123,000
羅馬尼亞(從1944年起): 5,000
南斯拉夫: 300,000
軸心國軍隊死亡人數
保加利亞(到1944年至): 9,000
德國: 3,500,000 (包括德國軍隊中的奧地利人和蘇台德德意志人)
匈牙利: 200,000
義大利(到1943年至): 60,000
日本: 1,850,000
羅馬尼亞(到1944年至): 290,000
維希法國(Vichy France): 1,200
平民死亡人數
阿爾巴尼亞: 100,000
奧地利: 125,000
比利時: 76,000
保加利亞: 10,000
中國: 18,000,000
捷克斯洛伐克: 294,000
丹麥: 2,000
衣索比亞: 5,000
芬蘭: 2,000
法國: 350,000
德國: 1,600,000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驅除出東歐國家的德國人: 2,000,000
希臘: 325,000
匈牙利: 290,000
印度: 25,000
義大利: 153,000
日本: 672,000
荷蘭: 200,000
挪威: 7,000
菲律賓: 91,000
波蘭: 5,680,000
羅馬尼亞: 200,000
蘇聯: 18,000,000
英國: 92,700
美國: 6,000
南斯拉夫: 1,200,000
其中,約有六百萬為猶太人。
總計平民死亡:約7589萬人
總計人員死亡:約1億3百萬人
注釋:二戰中蘇聯共有2680萬人死亡。其中軍人為870萬,平民為1800萬。但由於存在大量臨時編入軍隊的平民。所以也有的統計數字認為軍人陣亡為1400萬,平民為1300萬。
❽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的參戰人數
盟國軍隊死亡人數
澳大利亞: 23,400
巴西: 493
加拿大: 37,500
中國: 1,480,000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法國和「自由法國」的武裝力量: 210,000
希臘: 88,300
印度: 36,000
荷蘭: 7,900
紐西蘭: 11,625
挪威: 2,000
波蘭: 123,000
南非: 6,840
蘇聯: 8,668,000
英國: 264,000
美國: 292,000
南斯拉夫: 300,000
義大利(從1943年起) 17,500
受襲擊國家軍隊死亡人數
阿爾巴尼亞: 20,000
比利時: 12,000
保加利亞(從1944年起): 1,000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丹麥: 1,800
芬蘭: 82,000
衣索比亞: 5,000
希臘: 88,300
印度: 24,300
盧森堡: 4,000
蒙古: 3,000
荷蘭: 7,900
挪威:3,000
菲律賓: 27,000
波蘭:123,000
羅馬尼亞(從1944年起): 5,000
南斯拉夫: 300,000
軸心國軍隊死亡人數
保加利亞(到1944年至): 9,000
德國: 3,500,000 (包括德國軍隊中的奧地利人和蘇台德德意志人)
匈牙利: 200,000
義大利(到1943年至): 60,000
日本: 1,850,000
羅馬尼亞(到1944年至): 290,000
維希法國(Vichy France): 1,200
平民死亡人數
阿爾巴尼亞: 100,000
奧地利: 125,000
比利時: 76,000
保加利亞: 10,000
中國: 18,000,000
捷克斯洛伐克: 294,000
丹麥: 2,000
衣索比亞: 5,000
芬蘭: 2,000
法國: 350,000
德國: 1,600,000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驅除出東歐國家的德國人: 2,000,000
希臘: 325,000
匈牙利: 290,000
印度: 25,000
義大利: 153,000
日本: 672,000
荷蘭: 200,000
挪威: 7,000
菲律賓: 91,000
波蘭: 5,680,000
羅馬尼亞: 200,000
蘇聯: 18,000,000
英國: 92,700
美國: 6,000
南斯拉夫: 1,200,000
其中,約有六百萬為猶太人。
總計平民死亡:約7589萬人
總計人員死亡:約1億3百萬人
❾ 二戰時期各國的軍隊人數
(1) 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00多億美圓[1940年的匯率],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只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輛,甚至排在波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七.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具體武器生產狀況如下].
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將近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2) 蘇聯是二戰時期軍事實力最強盛的國家,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國,工業產值世界第二,生產總值世界第三,蘇德戰爭初期其GDP達433億美圓。
即使是在衛國戰爭初期,損失了幾百萬軍隊和不計其數的武器裝備,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
二戰期間蘇聯接受了近萬輛蘇美援助的坦克和殲擊車,大批的軍事物資,建設成了年產4萬架飛機的生產線,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擊毀,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及時的補充了這些損失.
(3) 德國在希特勒掌權後重新武裝,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軍事工業的擴張掩蓋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
二戰時期,德軍最高兵力達到1200多萬人,其中75%損失在蘇德戰場上,
以坦克生產為例,1940年生產坦克2500餘輛[III型為主],194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隨即就有3000多輛開往庫爾斯克,包括200輛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後來多生產虎 豹坦克,數量有所下降,質量卻在上升,由於盟軍的轟炸和資源短缺,德國經濟在1945年開始出現崩潰.
(4) 英國在歐洲孤掌難鳴,國內經濟不景氣,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
二戰前法國有三百萬陸軍,號稱「歐洲最強大的陸軍」,法國已經戰敗,其勢力范圍退縮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 義大利早在1940年時就已經爆發的經濟危機,在加上義大利軍隊的接連失利,國內罷工浪潮高漲,1943年墨索里尼政權倒台.
(6) 在7.7事變前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60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7事變前,日本全國只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但這只是數量上的優勢,日軍一個大隊的火力就可以抵上國民黨一個陸軍師。
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 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葯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斗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軍事人員。
(7)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軍事實力相當弱後,,二戰後期共產黨發展到91萬人,民兵近百萬,解放國土面積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人,裝備大多是繳獲的日本武器:國民黨兵力有460萬人[其中蔣介石嫡系只有100多萬人],繳獲了大量日軍的裝備,還有美國的4億美圓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❿ 二戰各國軍事實力排名
1.美國,美國是二戰時期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工業世界第一,年產量飛機達10萬架,和坦克4萬輛,軍隊數量最高峰達1200萬
軍隊數量:9分,
士兵質量:8分,
武器裝備:8分,
指揮水平:8分,
綜合國力:10分,
總體實力:10分。
2.納粹德國,德國是二戰時期科技最發達的國家,工業世界第三,經濟第三,(第一名和第二是美國和蘇聯,但是德國人均高於蘇聯),雖然德國的產量比美蘇少,但是質量高於美蘇,軍隊人數最高峰達1700萬,(其中1200萬德軍,500萬是撲從國軍),質量遠遠高於其他國家,如,在荷蘭戰役中,有一個德軍60人對戰荷軍1200人的戰役,兵力1:20,荷軍為防禦,德軍為進攻,最終德軍勝利,傷亡為德軍死亡6人,荷軍死亡60人,死亡比列為1:10,受傷不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荷軍是遠高於德軍,10個荷軍生命換取1個德軍生命,代價也太高了吧,而且荷軍是躲在戰壕,而德軍在沖鋒,雖然德軍傷亡不是1:20,但是德軍不怕死,剩餘的荷軍不是逃跑,就是被浮。
軍隊數量:9分,
士兵質量:10分,
武器裝備:10分,
指揮水平:10分,(如北非戰役隆美爾5萬德軍,義大利30萬對戰60萬英軍20萬法軍,把英軍打得丟盔棄甲)
綜合國力:8分,
總體實力:10分,
3.蘇聯,蘇聯是二戰時期軍事實力第二強國,經濟第二,工業第二,軍隊人數高峰時達1500萬,另有1000萬非正規軍,如武裝平民,在蘇德戰場,550德軍對戰2500萬蘇軍,有時不武裝的蘇聯平民也偷襲德軍,斯大林格勒300萬蘇軍對戰100萬德軍,由此可見蘇軍兵力如此巨多
軍隊人數:10分,
士兵質量:7分,
武器裝備:7分,
指揮水平:8分,
綜合國力:9分,
總體實力:9分,
4.英國,英國是二戰時期第一大殖民帝國,第二大海軍強國,第四大經濟總量,在北非戰役最中打敗德軍,(由於德軍人數極少,英軍50萬對戰德軍,10萬對戰意軍,自由法國15萬對戰德軍,5萬對戰意軍)殲滅德軍4萬多,在大西洋海戰,英軍也取得重大戰果
軍隊人數:6分,
士兵質量:8分,
武器裝備:8分,
指揮水平:8分,
綜合國力:7分,
總體實力:7分,
5.法國,法國是二戰時期世界第四大海軍強國,雖然在短短一個月被德國打敗,但並不代表實力差,第一是因為對手太強,士兵質量及指揮能力與德國差太多,如果對手是蘇聯,法國是不會輸的
軍隊人數:7分,
士兵質量:8分,
武器裝備:8分,
指揮水平:7分,
綜合國力:6.9分,
總體實力:6.9分,
6.義大利,義大利是二戰時期世界第5大海軍強國,第6大經濟體,
軍隊人數:6分,
士兵質量:7分,(但是精神層面低)
武器裝備:7.9分,
指揮水平:5分,
綜合國力:6分,
總體實力:6分,
7.日本,日本是二戰時期軍隊精神最高不怕死,世界第三大海軍強國,
軍隊人數:8分,
士兵質量:6分,
武器裝備:5分,
指揮水平:6分,
綜合國力:5分,
總體實力:5分,
8.波蘭,波蘭在二戰時期陸軍較強,軍隊人數為150萬以上,
軍隊人數:5分,
士兵質量:6.5分,
武器裝備:6分,
指揮水平:5分,
綜合國力:5分,
總體實力:4.8分,
9.土耳其,土耳其在二戰時期是中立國,但國力較強,武器裝備比日本好一點,
10.西班牙,西班牙也是中立國,但是綜合國力也偏強,
11.中國,中國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國家,也是二戰傷亡最多,付出代價最高的國家,
軍隊人數:7分,
士兵質量:5分,(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為6分)
武器裝備:5分,(國軍6.5分,共軍4分)
指揮水平:6.5分,
綜合國力:5分,
總體實力:5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