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血常規都查什麼
㈠ 移民加拿大,紐西蘭體檢都檢查什麼內容
紐西蘭留學體檢規定:
體檢表針對紐西蘭留學生在紐西蘭預計停留時間的長短,以12個月為限,有兩類不同的體檢表格:Medicaland ChestX-Ray
Certificate,August2005(NZIS1007)及Temporary Entry X-ray
Certificate(NZIS1096)。其中的血液檢查將包括:艾滋病檢查、乙肝、肝功檢查、梅毒、全面血液檢查、血清肌酸等項目。
自2012年7月下旬起,除非存在確定的危險健康因素以外,所有申請紐西蘭留學簽證的申請人,將不會被要求做INZ1007全身體檢,僅只需做INZ1096X-rayTB(肺結核X光檢測)即可。
紐西蘭留學體檢項目:
1、常規檢查:檢查血壓、測量心跳,包括身高、體重的一般身體檢查。
2、視力:需要特別提示的是,檢查視力時不需要摘下眼鏡,有隱形眼鏡的朋友可以戴著眼鏡直接體檢。
3、驗尿、驗血:主要檢查有無傳染性疾病或者重大疾病不適合長途旅行的。如果有什麼疾病,應該等疾病治好以後再出國,這也是對自己身體的負責。
5、X光檢查:檢查時請注意不要在胸前佩戴金屬飾品,可以將項鏈等飾品摘下拿在手中。如果是女生胸罩中有金屬墊圈,也會被要求脫掉胸罩。這一點尤其要注意。
6、病史檢查:主要詢問體檢者是否曾經有過重大疾病,為體檢者的出國活動提供保健參考。
特別提醒:
如在生病期間,或者短期服用抗生素治療期間,應推遲體檢至身體好轉以後;
體檢證明自體檢醫生簽字後有效期為三個月,移民局不接受過期的體檢證明;
所有體檢表必須由紐西蘭移民局指定醫院填寫並簽署;
體檢表第一頁必須完整,所有體檢化驗單隨同體檢表一起遞交;
須認真閱讀體檢相關指南,並在體檢表第9頁相應處簽名;
進入紐西蘭不需要注射疫苗,但12歲以下兒童應提供接種證明原件;
孕婦以及11歲以下的兒童不進行胸部X光檢查;
參加體檢,應提前進行電話預約。
㈡ 血常規都是什麼項目
血常規檢查的項目一般包括有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及白細胞分類計數,紅細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其中白細胞分類計數又包括中性桿狀核粒細胞、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 、單核細胞等。
㈢ 去紐西蘭體檢都有哪項
體檢內容包括
外科(有無什麼身體上的殘疾)
內科(心臟、血壓主要)
眼科(有無眼疾或者視力不達標)
B超(肝脾肺有無異常)
心電圖(查心率)
透視
驗尿
血常規
抽血檢查乙肝5項和轉氨酶,查艾滋病和梅毒
主要就是這些。一般和公務員的體檢一樣。
如果血壓高,體檢前喝點醋。
體檢前幾天不要喝酒,不要吃油膩的東西。
祝你好運。
㈣ 現在去紐西蘭體檢都會查哪些具體一些的,包括哪些項目
1、一般形態:主要檢查身高、體重、胸圍差、腹圍臀圍等。
2、內科:主要檢查血壓、心肺聽診、腹部觸診、神經反射等項目;
3、外科:主要檢查皮膚、淋巴結、脊柱四肢、肛門、疝氣等;
4、眼科:檢查視力、辨色、眼底、裂隙燈,判斷有無眼疾;
5、耳鼻喉科: 檢查聽力、耳疾及鼻咽部的疾病;
6、口腔科:包括口腔疾患和牙齒的檢查
7、婦科: 已婚女性的檢查項目,根據需要行宮頸刮片、分泌物塗片、TCT(超薄細胞學刷片)等檢查;
8、放射科: 進行胸部透視,必要時加拍X光片;
9、檢驗科:包括血尿便三大常規、血生化(包括肝功能、乙肝五項、血糖、血脂、等); 必要時加做腎功能、血流變、腫瘤標志物、血清免疫、微量元素等檢查;
10、輔診科: 包括心電圖、腹部B超(肝、膽、胰、脾、腎、子宮、附件)等; 必要時加做心臟、甲狀腺超聲,顱多普勒超聲檢查等檢查; 以上項目是健康體檢的常規項目,組織單位可根據本單位的工作性質、經濟條件等,具體與醫院協商或增減項目。
(4)紐西蘭血常規都查什麼擴展閱讀:
主要事項
首先在准備出國之前,需要了解出國體檢要做什麼項目的檢查。不同國家對留學人員的健康和預防接種要求不同,一般國家只要有《國際旅行健康證書》和《國際旅行預防接種證書》後這兩張證書即可。
比如前往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的留學生,按照目的地國的要求,還需提供預防接種白喉、破傷風、麻風腮、流腦等兒童時期計劃免疫情況。而前往南美、非洲等黃熱病疫區的人員,則要求出國前至少提前10天接受黃熱病疫苗接種,否則不予入境。還有就是到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須提供艾滋病專項報告。
出國體檢注意事項:
取得目的國的簽證後,首先要在各地衛生檢疫局進行出國人員身體健康檢查,最長一周時間可拿到國際旅行健康證書和黃皮書。去體檢時要帶上身份證,護照,兩寸照片兩張及費用。去時要空腹,盡量早去。
一般的體檢項目有:血壓、脈搏、發育情況、營養情況、皮膚、淋巴結、視力、辯色力、耳鼻喉、甲狀腺、肺部、心臟、腹部、脊柱、四肢、神經系統、心電圖、胸部X線檢查、化驗室檢查(GTP、TTT、HBsAG、Anti-HIV、R.P.R)。另外,還接種了霍亂和黃熱病的疫苗。
㈤ 血常規檢驗都檢測哪些項目
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上最基礎的化驗檢查之一。血常規檢查項目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數量等。血常規用針刺法採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經稀釋後滴入特製的計算盤上,再置於顯微鏡下計算血細胞數目。血常規化驗單上的常用符號是:RBC代表紅細胞,WBC代表白細胞,Hb代表血紅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血常規檢驗報告單內包括有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及白細胞分類計數,紅細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正常參考值在化驗單的右側都有註明,查出來的結果,除有數字外,還有符號「↑」和「↓」表示比正常參考值高了或是降低。血常規報告內容較多,各項含義不同,看報告時可分為三大塊,即紅細胞系統,白細胞系統和血小板系統。
紅細胞系統:紅細胞在人體內主要功能是攜帶氧。如果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比容都標有「↓」號,提示有貧血存在,組織可能有缺氧表現。如果「↑」顯示體內紅細胞增多,紅細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細胞系統:白細胞在血常規中顯示「↑」或「↓」都不正常。它的總數是局限在「正常范圍」內的,如剛出生正常新生兒的白細胞總數是(9~30)×109/L,平均是20×109/L。隨年齡增長,正常值會逐漸降低,如6月到6歲的幼兒為(6~15)×109/L,平均為10×109/L;7~12歲為(4.5~13.5)×109/L,平均為8×109/L。超過高值則疑有炎症存在,多為細菌感染,少於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葯物作用,以上是指白細胞總數而言,還應進一步了解白細胞是由五種白細胞組成的,各有自己的功能,其中佔比例最多的是中性粒細胞(代表符號為N),約佔50%~70%(年齡不同,百分比有變化),主要起吞噬殺滅細菌作用。
第二種是淋巴細胞(代表符號為L),約佔20%~40%,產生細胞因子破壞細菌結構,使細菌不能生存。第三種細胞是單核細胞(代表符號為M),約佔1%~8%,產生抗體。第四種細胞是嗜酸性粒細胞(符號E),約佔0.5%~5%,機體過敏或寄生蟲感染時可增加比例數。末位是嗜鹼性粒細胞(符號B),約佔0~0.75%,各種比例如不協調,預示可能有某種病。
血小板系統:血小板(PL)約為(100~300)×109/L,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如低於正常值可能有出血傾向。
㈥ 血常規檢查內容都有什麼
血常規是指通過觀察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形態分布從而判斷血液狀況及疾病的檢查,現在各大醫院的血常規檢測,往往都是由機器檢測而完成的。
血常規檢查,通常包括以下的幾個內容:即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白細胞分類計數及血小板(PLT)、) 血小板計數(PLT) 、血紅蛋白計數(Hb/HGB)、血細胞比容(HCT/PCV)、血小板計數(PLT/PC)。
除此之外還有紅細胞的一些參數: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等。通過觀察數量變化及形態分布,判斷疾病。是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
(6)紐西蘭血常規都查什麼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檢查前:
(1) 抽血前一天不吃過於油膩、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飲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會直接影響檢驗結果。
(2) 體檢前一天的晚八時以後,應開始禁食12小時,以免影響檢測結果。
(3) 抽血時應放鬆心情,避免因恐懼造成血管的收縮,增加采血的困難。
檢查後:
(1) 抽血後,需在針孔處進行局部按壓3-5分鍾,進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腫。
(2) 按壓時間應充分。各人的凝血時間有差異,有的人需要稍長的時間方可凝血。
(3) 抽血後出現暈針症狀如:頭暈、眼花、乏力等應立即平卧、飲少量糖水。
(4) 若局部出現淤血,24小時後用溫熱毛巾濕敷,可促進吸收。
㈦ 血常規檢查都包括什麼
1.血常規簡介
血常規包括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及白細胞分類計數4項。
a.血紅蛋白(Hb):正常男性為120~160g/L,女性為110~150g/L,新生兒 170-200g/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b.紅細胞(RBC)計數:正常男性為400-550萬/μL,女性為350~500萬/μL,新生兒為600~700萬/μ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
c.白細胞(WBC)計數:正常成人為4000~10000/μL,新生兒為15000~20000/μL,6個月至2歲嬰兒為11000~12000/μL。
*升高: 各種細胞感染,炎症,嚴重燒傷.明顯升高時應除外白血病.
降低: 白細胞減少症,脾功能亢進,造血功能障礙,放射線,葯物,化學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瘧疾,傷寒,病毒感染,副傷寒.
*白細胞增多常見於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減少常見於流感、麻疹等病毒性傳染病及嚴重敗血症、葯物或放射線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
d.白細胞分類計數(DC,以比值計):白細胞分為5類。
一是中性粒細胞(Gran),正常為0.50~0.70,增高或減少的原因與白細胞計數相同;
*增高: 細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細胞(Lym),正常為0.20~0.40,增多時常見於中性白細胞減少、結核、百日咳等;其減少常見於中性白細胞增多;
*增高: 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 *
三是嗜酸性粒細胞,正常為0.005~0.05,增多見於寄生蟲病、過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膚病;
*增高: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貧血.*
四是嗜鹼性粒細胞,正常為0~0.01,臨床意義不大;
五是單核細胞,正常為0.03~0.08,增多時見於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增高: 結核,傷寒,瘧疾,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e.血小板(PLT):正常情況:(100-300)%
*升高: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症狀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脾切除後的脾靜脈血栓形成,運動後.
降低: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葯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症,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破壞增多,血小板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機能障礙,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 *
f.紅細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iahinhkob法 男性0-8mm/h, 女性0-12mm/h。
*增快: 急性炎症,結締組織病,嚴重貧血,惡性腫瘤,結核病.
減慢: 紅細胞增多症,脫水.
g.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情況:(00.5-1.5)%
*增高: 溶血性貧血,大量出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時.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2.小朋友的血常規
小寶寶最常見的病可能就算是感冒了,一旦不及時治療,就會發起燒來,這時候帶寶寶到醫院去,大夫就會讓先驗一下血。為什麼要驗血呢?因為人在生病時,血液中各種細胞的數量會發生變化。比如貧血時,紅細胞的數量或血紅蛋白的含量就會產生變化;身體發生炎症時,白細胞的數量就會增加。
主要看哪些指標
血常規的化驗單上往往會有一長串的化驗項目,但有一些是比較專業的項目,對於它們,我們不必去深究。看血常規的化驗單,我們需要重點看三個方面:
紅細胞計數(RBC)和血紅蛋白測定(HGB)
血常規的化驗單的第一項都是紅細胞計數的檢查,我們知道紅細胞的主要作用是給全身的各組織器官輸送氧氣,並把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而完成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紅細胞內的一種蛋白,這就是血紅蛋白(Hb)。
一般正常情況下,紅細胞的數量和血紅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對固定的。但在發生貧血的情況下,它們之間的比值就會發生變化,如發生低色素性貧血時,血紅蛋白含量的降低就會十分明顯,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比例就會升高。所以在看化驗單時,一定要首先注意這兩項的數值。
白細胞計數(WBC)和白細胞分類計數(DC)
血液中的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化驗單中的白細胞計數(WBC)是指測定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而分類計數是指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由於各種白細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況下,可引起不同類型白細胞的數量發生變化。一般而言,我們只要掌握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N)和淋巴細胞(L)的分類就可以了,因為在平常的生活中,醫生是根據白細胞的數量來判斷身體是否有感染發生,然後再根據白細胞分類來判斷是什麼類型的感染,應該使用什麼類型的葯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細胞的數量增多是細菌性的感染,淋巴細胞數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㈧ 血常規的血液指標都包括什麼
血常規是指通過觀察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形態分布從而判斷血液狀況及疾病的檢查,現在各大醫院的血常規檢測,往往都是由機器檢測而完成的。
血常規檢查,通常包括以下的幾個內容:即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白細胞分類計數及血小板(PLT)、) 血小板計數(PLT) 、血紅蛋白計數(Hb/HGB)、血細胞比容(HCT/PCV)、血小板計數(PLT/PC)。
除此之外還有紅細胞的一些參數: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等。通過觀察數量變化及形態分布,判斷疾病。是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
(8)紐西蘭血常規都查什麼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檢查前:
(1) 抽血前一天不吃過於油膩、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飲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會直接影響檢驗結果。
(2) 體檢前一天的晚八時以後,應開始禁食12小時,以免影響檢測結果。
(3) 抽血時應放鬆心情,避免因恐懼造成血管的收縮,增加采血的困難。
檢查後:
(1) 抽血後,需在針孔處進行局部按壓3-5分鍾,進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腫。
(2) 按壓時間應充分。各人的凝血時間有差異,有的人需要稍長的時間方可凝血。
(3) 抽血後出現暈針症狀如:頭暈、眼花、乏力等應立即平卧、飲少量糖水。
(4) 若局部出現淤血,24小時後用溫熱毛巾濕敷,可促進吸收。
㈨ 血常規檢查有哪幾項
血常規就是通過抽取病人的外周血,對血液中的各種血細胞數量、形態、比例、分布寬度等進行檢查,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況是否正常的一種檢查方法。血常規的檢測項目包括:一、白細胞的數量多少、中性粒細胞的數量和比例、淋巴細胞的數量和比例、單核細胞的數量和比例、嗜酸性粒細胞的數量和比例,以及嗜鹼性粒細胞的數量和比例。二、紅細胞數量、紅細胞壓積、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平均體積、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以及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還有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三、血小板的數量、血小板壓積、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以及大型血小板、中型血小板以及小型血小板的比例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