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魚龍怎麼處理
㈠ 最大的海洋動物紐西蘭大魚龍是吃什麼長大的
紐西蘭大魚龍生活在三疊紀的恐龍時代,體型已經超過了現代最大的海洋動物藍鯨,算得上是人類目前發現的海洋中最大的動物。紐西蘭大魚龍也分不同種類,體型較長的能夠達到38米多,體重較大的則能夠達到406噸左右,它們最喜歡吃的海洋生物是烏賊,還有海洋里的小魚小蝦,食譜跟現在的鯨魚差不多。
紐西蘭大魚龍的外形跟海豚很像,具有流線型的身體,很適合在水中游泳和生活。據科學家估計,大魚龍游動的速度非常快,能夠達到時速40公里左右,下潛深度能夠達到500米,這樣的海洋適應能力已經能夠捕捉大范圍的海洋動物為食了,所以紐西蘭大魚龍才能長到這么大個。此外大魚龍的祖先是其實是陸地上的爬行動物,而且還是用下蛋的形式繁衍後代,只是不知道魚龍進化適應海洋生活後,還會不會爬到海岸邊下蛋傳宗接代。
㈡ 地質史上最大的海洋動物應該要數紐西蘭大魚龍,15小宇堂的回答
紐西蘭魚龍 ,英文名Hector's ichthyosaur(赫克托耳魚龍),是1874年發現的一種不明身份的魚龍的滅絕屬,它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根據此種魚龍45厘米長的椎骨及其相對於 薩斯特魚龍 的相對解剖位置,研究者們估計其體型可能達到薩斯特魚龍的兩倍(薩斯特魚龍體長可達21米),甚至可能超過藍鯨(藍鯨體重約為100-150噸)。
但因為化石資料缺乏,關於此魚龍的體型的實情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上圖:各種魚龍圖鑒。乍看像是混了點鱷魚在裡面的鯨類圖鑒。O( _ )O~
而至於紐西蘭魚龍的食性,我們也只能從普通魚龍的食性來推測。
2017年,來自德國波西多尼亞頁岩的報道稱,在一塊 碳酸鹽結節 中,發現了有1.877億年 歷史 的 狹翼魚龍(Stenopterygius,體型大概是4米) 的椎骨,而且其中仍然含有 膠原纖維、膽固醇、血小板和紅細胞和白細胞 。這塊椎骨的結構沒有被石化,而是蘊含了可以識別生物分子的原始有機組織,這簡直是一塊稀世寶貝!如此非同尋常的保存狀況解釋了碳酸鹽結節的特殊保存環境。
這塊椎骨中發現的紅細胞大小是現代哺乳動物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考慮到 侏羅紀早期托爾階 時期的低氧水平,學者們認為這可能是改善氧氣攝入的適應性表現。而其中的膽固醇具有高碳-13同位素成分,這可能表明魚龍處於食物鏈中較高的生態位,且以魚類和頭足類動物為主要食物。
上圖:狹翼魚龍。這個化石保存得也太好了!
因此,我們可以大致猜測巨型的紐西蘭魚龍的生態位應該比狹翼魚龍更高。或以大型的軟體動物(例如巨型魷魚)或大型魚類為食是一種假設,但考慮到其巨大的體型,它們也可能以其它魚龍或大型海生生物為食。
參照當前鯨類的食性
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魚龍有濾食的特性,因此魚龍可能從生理結構上可能不同於須鯨,而從進化趨同的角度來看,它們的食性應該更接近於齒鯨或者海豚,諸如抹香鯨或長吻海豚。大多數魚龍有類似海豚的細牙齒,適宜捕捉軟體動物和魚類,尤其是像魷魚或者章魚之類。
上圖:魚龍捕食場景藝術想像圖——基本上就是基於海豚來設想的。
上圖:進化趨同:魚龍與海豚骨骼和體型的全對比(文字太多,恕不能一一翻譯)
總結一下
從進化趨同的角度來看,魚龍可以與現代的鯨類(包括海豚)的生態位類比,但魚龍可能並沒有進化出類似須鯨的濾食器官,因此我們可以把魚龍的食性限定到與齒鯨類類似。但現代齒鯨的身形都達不到題主所述紐西蘭魚龍的那個級別,因此解開紐西蘭巨型魚龍的食性之謎還需要科學界進一步的發現和研究。
科學家曾經認為地球上最大的動物是藍鯨,體長33米多,重將近200噸。
1878年,在紐西蘭發現巨大的化石,科學家推測曾經有一種更大的動物,生活在距今兩億多年的三疊紀的海洋,這便是紐西蘭大魚龍。
紐西蘭大魚龍體型巨大,長可達38米,重300多噸。它不但是重量級選手,還是游泳健將,可下潛至500米海洋深處,瞪著直徑一尺有餘的眼珠子,以40千米/小時的速度追擊獵物。
紐西蘭大魚龍是巨型濾食性動物,巨大的體型,靈活的身手,又長又窄的口鼻部,呼吸之間,巨量海水攜帶大量的小魚小蝦被吸入大魚龍的口中,隨即海水被吐出,魚蝦落入腹中,然而這不過是飯前小食。
更厲害的是,它有著無與倫比的沖擊力,嘴尖而長,兩邊長滿鋒利的小牙,一咬住滑溜溜的魷魚或烏賊,就絲毫不會松脫。這些才是營養又美味的大餐啊!
據估計,烏賊中的大王烏賊也是個大傢伙,一般成年大王烏賊身體可達20餘米,據稱日本看到過80米的烏賊。紐西蘭大魚龍以這樣的巨型生物為食,那可真是處於食物鏈的頂峰了。
然而紐西蘭大魚龍僅存在於三疊紀,現已消失在時間長河中,滅絕的原因還不為人所知,而作為食物的烏賊卻依然優哉游哉地生活於深海,想到這里,不由人不感嘆一番。
紐西蘭大魚龍真的是謎一樣的存在,這種比藍鯨還要大的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最大的動物啦。
圖註:紐西蘭大魚龍(左上角黑色)與其他巨型動物的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紐西蘭大魚龍的化石發現於紐西蘭一條河流的河岸上,時間是1878年。發現化石的人很顯然並不知道其重要性,也沒有對化石進行加固和保存處理,最終化石遺失了,僅僅留下了數據。紐西蘭大魚龍的化石僅僅是一塊超大的脊椎骨,直徑為457毫米。根據這塊化石,古生物學家推測其長度可達39米,體重超過300噸!藍鯨的體長也不過30噸,體重150噸,可以想像紐西蘭大魚龍有多大!
圖註:紐西蘭大魚龍與人類的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紐西蘭大魚龍與人類的對比,圖片來自網路
如果紐西蘭大魚龍真的能夠長那麼大,那麼問題來啦,它吃什麼呢?
今天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藍鯨,它的食物卻是小小的鱗蝦,根據測算,一頭成年藍鯨一天能夠吃掉4000萬只鱗蝦,重量足有3.7噸!
而最大的掠食者抹香鯨,它們主要以體長超過10米的大王烏賊為食。
圖註:抹香鯨捕食大王烏賊,圖片來自網路
對比以上的兩種鯨類,紐西蘭大魚龍不可能像藍鯨一樣鯨吞進食,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擁有濾食能力的魚龍呢。那麼主動捕食就成了紐西蘭魚龍最有可能的食性,在三疊紀時期,海洋中能夠填飽紐西蘭大魚龍肚子的就是其他大型魚龍類或者大型魚類(類似於侏羅紀時期的利茲魚)啦,當然也可能有潛在的巨型頭足綱生物,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發現。
圖註:巨大的喜馬拉雅魚龍捕食其他的魚龍,圖片來自網路
關於紐西蘭大魚龍的食性都屬於推測,因為這種動物是否存在依然成謎,期待未來能夠重新發現紐西蘭大魚龍的化石,以揭開這種神一般存在生物的真實面目。
㈢ 比巨齒鯊還大的鯊魚
比巨齒鯊還大的鯊魚是紐西蘭巨魚龍。巨齒鯊在史前三大海洋巨頭中體質只能排第二,巨魚龍身形30米以上而巨齒鯊最大的身形在20米,體重比巨齒鯊大,達到311點5噸,咬合力能接近40噸,這種鯊魚生活在2000萬年以前的三疊紀,是目前已知的最大鯊魚種類,它被稱為是大白鯊的近親。
紐西蘭巨魚龍的食性
在1853年,Coles就發現魚龍化石范圍內有一些特別的東西,當時以為是鱗片,但是後來,經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其實這些是來自烏賊觸手的小的鉤狀結構已經滅絕的頭足類動物,大部分是箭石,魚形魚龍主要是以烏賊類為食,除了烏賊,魚龍還吃魚和其他海洋動物。簡單地說,許多魚形魚龍是烏賊捕食者,就像現代的鯨魚一樣。
㈣ 俄發現2.4億年前魚龍骨頭碎片,這一發現有什麼意義
6月20日電據俄新社20日報道,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海洋館一名代表稱,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一座島嶼海岸,一群生物專業學生發現了兩塊2.3億至2.4億年前的魚龍肋骨碎片。據這名代表介紹,兩塊魚龍骨頭已運至海洋館,放置在技術室等待進一步處理。由於其易碎,目前不向外界展示。「這是第三次在俄羅斯島嶼上發現魚龍骨頭。」
如今,魚龍早已成為一種傳說,上龍也因為某種原因被滅絕了。很難想像,當最後一隻魚龍在海洋中游弋時,是怎麼樣的心情,它會滿海洋地尋找自己的夥伴嗎?還是說找個靜謐之地,靜靜守候命運的裁判?又或者是因為食物匱乏而奄奄一息?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大量的魚龍最終走向滅絕的道路和魚龍進食種類有關,絕大多數魚龍只吃一些軟體動物,比如烏賊等等,在三疊紀到侏羅紀時期,海洋浮游生物的數量在減少,這也導致了烏賊數量的減小,最後很多魚龍沒有足夠的食物而滅絕。
㈤ 魚龍的資料。
2000年上半年宜昌所地質小組在貴州關嶺歷時兩個多月的地質工作,對小組里的所有成員來說都是一次攝人心魄的體驗。
在關嶺地層里埋藏的,是一個龐大的古生物王國,它們形象完好、姿態各異,在沉睡了幾億年之後,仍然呈現出一個生物群落的整體生存狀態。這是一個舉世罕見的生物化石群,對地質學者來說,他們面對的,是一個魅力非凡、百年不遇的巨大課題。對關嶺生物群滅亡之謎的追尋,也許將揭開一個驚世的傳奇。
而生物群里菊石的出現是關嶺之行的又一個亮點,因為,菊石是判定地質年代的一個標志,專家們由此推斷出,關嶺生物群的所屬時期應該是三疊紀晚期。根據已知的地質研究結果,在三疊紀晚期曾經有一次中型的生物滅絕事件,事態似乎猛然間清晰起來,關嶺生物群的整體滅亡,會不會正是那一次生物滅絕事件的結果呢?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簡單嗎?
奇怪的圓尾巴
回到宜昌所以後,項目負責人陳孝紅把生物群中最引人注目的大型爬行動物魚龍作為了研究的頭號對象。他認為,關嶺生物群滅亡之謎的答案,也許應該從這里找起。
這里是宜昌地調所專門存放魚龍化石的小倉庫,地上擺放著一些魚龍化石碎片,陳孝紅打算在這里,對魚龍的某一些部位進行分解研究。
他很快就被幾塊碎片吸引住了,那是魚龍的尾部。碎片顯然只保留了魚龍尾巴的一部分,但是非常顯眼的是,尾巴呈現出又粗又圓的形態,陳孝紅盯著它看得有些出神,一個念頭突然冒了出來。
采訪:按照古生物形態結構研究的結論,游泳的爬行動物在演化歷程中,經歷了尾巴加長、變扁的整體趨勢。
但是眼前的魚龍尾巴卻是圓的。根據初步的地質時間推斷,關嶺的魚龍生活在三疊紀晚期,這已經算是整個魚龍演化歷程的中期,按照常理,它的尾巴應該比較扁。
陳孝紅不禁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這個圓尾巴會不會正說明關嶺魚龍的進化沒有符合最適於生存的模式,而這又會不會與它的滅亡有一定聯系呢?
然而,運回宜昌所的魚龍化石只是少數,在沒有對大量魚龍化石進行比較研究的情況下,陳孝紅知道,自己還需要做更深入的工作。
菊石和牙形石研究推翻了原有的猜測
就在此時,小組中其他一些成員的研究結果出來了。出人意料的是,他們的結果卻推翻了陳孝紅等人在關嶺做野外調查時所做的猜測。
徐光洪,宜昌所專門研究菊石的專家,他對從關嶺帶回的所有菊石進行了仔細研究。最終,他把目光集中在了兩種菊石身上。
這兩個菊石從表面看起來,外形、顏色和大小都沒有區別,然而在菊石研究專家眼裡,這卻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菊石。
這種邊緣帶有明顯瘤狀凸起的菊石令徐光洪心頭一震,他意識到,這種菊石的出現必將在小組里引起不小的震動,因為,陳孝紅等人在野外的時候曾經猜測,關嶺生物群的滅亡也許是三疊紀晚期那次中型生物滅絕事件的結果,然而,徐光洪手裡的這塊菊石卻能完全推翻這樣的猜測。
為了更加有效地說明問題,徐光洪翻出了權威的菊石研究資料。
同期聲:這是粗菊石,你看這里,這種菊石說明它是屬於卡尼期的。
采訪徐光洪:粗菊石說明是屬於卡尼期……
卡尼期是晚三疊紀當中一個更細微的分期,距今大約兩億兩千六百萬年,而已知的那次中型生物滅絕事件發生於晚三疊紀的另一個分期——諾利期,那比起卡尼期來,晚了一千多萬年。
隨後又有專門研究牙形石的專家李志宏給出了結果。牙形石是一種極其微小的古動物的牙齒化石,長期以來,地質學界一直把它視為界定地質時代的金釘子。通過對地層岩石進行粉碎,在顯微鏡下挑出其中極為細小的牙形石進行鑒別,鑒別結果也說明,關嶺生物群的具體年代的確屬於卡尼期。
那麼,生活於卡尼期的關嶺生物群,顯然無法受到其後一千多萬年才發生的生物滅絕事件的影響,事實說明,要找到關嶺生物群滅亡的原因,從現在開始,必須改變原有的思路。
茫然的陳孝紅
一時間,陳孝紅感到有些茫然,原本最令人欣喜的一個猜想被證明並非屬實,接下來的工作卻又因為還沒有線索而無從著手,接連好幾天時間,他都沒日沒夜地窩在小倉庫里清理魚龍化石,運回來的毛胚石如果要用於研究,必須用清理工具把化石與岩石剝離開來,顯露出魚龍骨骼的清晰狀態。
對於陳孝紅來說,這身處於整個關嶺生物群當中的魚龍,它的每一片骨骼背後似乎都隱藏著無窮的秘密,它也許能夠揭露出一個幾億年前離奇滅亡的古生物王國曾經發生的故事,然而,那究竟會是怎樣的故事?它又隱藏在哪裡呢?
片中截圖
魚龍的死亡之謎更加離奇了
與此同時,小組里的其他成員也在分工研究,希望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一些能夠推知這個生物群滅亡原因的線索,然而,他們的工作也並不順利,只有研究腕足類的曾慶鑾教授發現,關嶺生物群的生活區域竟然屬於淺海區。
采訪曾慶鑾:……(再處理一下,找一個腕足的鏡頭)
這個結論讓研究魚龍的陳孝紅又一次感到了迷惑,根據國外的資料顯示,魚龍屬於深海動物,那麼,在關嶺那個淺海區域為什麼會集群死亡如此眾多的魚龍呢?事態發展得越來越撲朔迷離,魚龍的死亡地點是如此蹊蹺,這和整個關嶺生物群的集群滅亡是否有著某種聯系呢?各種聯想與疑惑紛至沓來,陳孝紅感覺到,對魚龍,有必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海百合帶來的思考——從環境著手進行研究
研究工作進行到此時,不一樣的觀點突然產生了。教授汪嘯風認為,即便從魚龍身上找到了它自身滅亡的原因,也不大可能因此解答整個關嶺生物群的死亡之謎。他打算更多地從環境著手進行研究,這個想法是他在研究海百合化石的時候產生的。
在海百合化石的挖掘和研究工作當中,最令汪嘯風感到驚異的是,關嶺的地層里竟然埋藏著數量如此眾多的海百合,而這些海百合竟然大多保存完整,從根部、莖部到冠部,甚至腕上細細的羽枝,都能夠從化石上清晰地顯露出來。
根據一些已知的研究結果,海百合在海洋中死亡之後,往往很快就被海水沖散,所以,只有具備極為苛刻的環境條件,它們才有可能迅速沉積,並被埋藏,從而形成化石。
很難想像,幾億年前的關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地域,竟然提供了那麼苛刻的環境條件,將海百合如此細微的形態都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汪嘯風認為,那必定是極為特殊的環境,而這種特殊環境同時也必定與關嶺生物群的整體滅亡有著某些聯系。那麼,也許從環境著手進行研究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奇怪的魚龍
這個時候,研究各個門類生物的專家們都在朝著一個方向努力,希望能夠從各自的領域里找到關嶺生物群滅亡的真正原因。陳孝紅感覺到工作漸漸進入了軌道。而他在對魚龍進行細微分析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
這是一塊令人捉摸不透的碎片。碎片是魚龍尾巴的一部分,讓陳孝紅大為驚訝的是,這條魚龍的尾椎上面,竟然布滿了比尾椎本身還要長大的神經棘,這是他過去從來沒有見過的。
很快,另一副魚龍化石標本也把陳孝紅吸引住了,這是他在關嶺期間從農民手裡徵集來的。它個體並不算大,從頭到腳各個部位都顯得十分完整。
一開始,這副標本讓陳孝紅有些興奮,它椎骨上整齊粗大的神經棘以及頭部與頸部奇特的組合方式都顯得不同尋常,它所意味的,會不會是又一個能讓世界古生物學界感到驚訝的個例呢?然而,陳孝紅卻越來越覺得自己的想法沒譜,經驗告訴他,眼前的標本也許只是一個玩笑。
在關嶺的時候,陳孝紅就曾經遇到過類似的玩笑。那是關嶺縣政府從農民手裡徵集來的一條極為漂亮的魚龍化石。它輪廓清晰,結構完整,最令人驚訝的是,這條魚龍竟然長著和其他魚龍完全不一樣的四肢。
(采訪陳孝紅:我覺得這是不是……)
然而,這條魚龍的後肢卻顯得極為拙劣,仔細一看,竟然似乎是人工雕刻出來的。再細細觀察下去,化石盡管顯露出一個整體的模樣,卻從材質上暴露出,這並非一塊完整的化石。
采訪:事實是很多龍拼起來的。
原來,關嶺的一些農民為了掙錢,在長期接觸化石的經驗上,想出了一些偽造化石的辦法。有一些化石並不完整,他們就用不同的化石進行拼接,偽造出一些看似奇特、其實虛假的化石;有些人甚至直接在岩石上進行雕刻。他們的這些做法,直接給研究化石的地質專家帶來了疑惑與困難。
魚龍的形態結構不可能導致滅亡
陳孝紅拋開了那些讓人迷惑不解的奇怪化石,開始詳細對魚龍身體的各個部位進行分解研究,他相信,從中應該能夠找到某些與滅亡相關聯的形態特徵。
這是一隻身長大約7、8米的魚龍頭部,其上最顯眼的就是它的一雙大眼睛。魚龍的眼眶近橢圓形,直徑佔到了頭骨全長的16.9%,而組成眼眶的淚骨和前後額骨等骨骼組織都非常發達。這是一雙能夠在極低的深海光線之下也能正常尋食的眼睛,單是這樣一雙眼睛就能夠證明,關嶺魚龍和世界其他地方發現的魚龍一樣,都應該是生活在深海區域的動物。那個讓陳孝紅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被這雙大眼睛又一次激活在他的腦海里:一種深海動物,為什麼趨之若鶩地奔赴關嶺這個淺海區域,直到最終滅亡也不離去呢?
這顯然是一個目前還無法找到答案的問題,陳孝紅只能把它暫時放在一邊,因為,他很快就有了新的思考。
根據對魚龍背部骨骼的分析,陳孝紅推測,關嶺魚龍沒有背鰭。
而對於一種游泳的動物來說,背上沒有鰭顯然不利於在游動當中保持身體的平衡。再結合關嶺魚龍整個的身體形態,它們普遍身形巨大,尾巴也極長,幾乎佔到了整個身長的二分之一,這顯然並不是一種能在游泳中占優勢的形體。
然而,陳孝紅的研究結論似乎僅限於此了,盡管關嶺魚龍的形體並不在游泳當中占優勢,但卻沒有跡象表明,它們的形態結構上存在著使之滅亡的隱患。
采訪陳孝紅:它的形態結構還沒有達到不適於生存的地步……
魚龍長長的嘴巴里生長著像鱷魚牙齒一樣高低不齊的牙齒,這是一種並不適於咀嚼的牙齒。
采訪:適於快速捕食……
具備強大捕食能力的魚龍,又怎麼可能不適於生存呢?
另外,關嶺魚龍的尾部骨骼有一處明顯不連貫的地方。
采訪:彎下去了,神經棘走勢也不對……
可以相信,此時的魚龍已經在尾部出現了演化的趨勢,如果照著這個趨勢演變下去,它的尾巴從這個位置開始,將演變為一個尾鰭。而國外的專家已經發現,在此後侏羅紀時期的魚龍,的確已經有了一個尾鰭,這個尾鰭的由來,正是從魚龍越來越明顯的尾部摺痕演變而來的。
綜合一切形體元素,這是一種外形接近魚類的海生爬行動物,它長著一雙適於深海生活的大眼睛,長長的嘴部易於抓捕獵物。它的身體呈現魚類的梭形,腹部前後各有一對槳狀的前鰭和後鰭,接近體長一半的尾巴開始出現尾椎向下彎曲,這說明魚龍將出現更加適於游泳的尾鰭。
一切都說明,魚龍並不可能因為自身形體結構上的問題,而把自己逼上生存的絕境。
對魚龍的研究似乎進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盡管陳孝紅根據大量關嶺魚龍完整的骨骼化石,已經能夠復原出晚三疊紀魚龍的大致形象,彌補了魚龍研究史上的巨大缺失環節,然而,另外一個困擾整個研究小組的問題——關嶺生物群滅亡之謎,經過陳孝紅的研究表明,竟然似乎和魚龍自身並沒有必然的聯系。
一切正常的魚龍
這里是宜昌所的切片車間,切片人員正在配合陳孝紅對魚龍的食性進行研究。從魚龍胃部提取的化石在這里切片打磨,最終形成極薄的胃部殘留物切片,經過顯微攝影,能夠從中分析出魚龍大致的食物結構。
采訪陳孝紅:魚龍的食物結構……
很明顯,當時的關嶺區域生活著大量能供魚龍捕食的生物,魚龍的食性毫無異常,這說明,關嶺的魚龍直到滅亡的時刻仍然保持著健康生活的狀態。
很快,陳孝紅又發現了正處於懷孕狀態的魚龍化石。這條魚龍的肚子遠遠超出了正常大小,仔細觀察才能看出,原來在它的肚子里還有十來條小小的脊椎,它們就是還未出生的小魚龍胚胎化石。
正常的食性,正常的生殖繁衍,以及正常的形體發育和演變,這一切似乎都能證明,關嶺地區的魚龍過著優哉游哉的生活,它們正處於欣欣向榮的繁盛狀態,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發生在幾億年前的滅亡事件,和魚龍本身存在著關聯。
然而,這樣的結果卻使問題顯得更加突出了,既然魚龍生活得如此正常而興旺,又為什麼會突然間全體滅亡在關嶺呢?
生存樂園與死亡地獄?
陳孝紅不得不又回過頭去思考那一個曾經讓他難以思考下去的問題,關嶺,一個已經被證明為淺海區域的地方,怎麼會聚集並滅亡了如此眾多的深海動物——魚龍呢?經過對魚龍進行了整體細致的研究之後,陳孝紅覺得,也許從這個蹊蹺之處開始分析才可能有所收獲。
也許,幾億年前的關嶺的確是一個令人難以想像的奇特之地,它特殊的環境迷惑了數量眾多的生物在這里生息繁衍,最終無一倖免地滅亡在這里。
問題是,這個特殊的死亡之地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地方?竟然同為生存樂園與死亡地獄!
在經歷了好幾個回合的研究之後,陳孝紅發現,對關嶺生物群死亡之謎的研究工作,終於殊途同歸地走到了一起,正像汪嘯風教授從海百合受到的啟發一樣,對魚龍的研究也不可避免地進入到探尋生存環境的階段。
陳孝紅很清楚,下一步,他們的主要課題將集中在關嶺的古地質環境之上,而這個新的思路,到底將帶給他們怎樣的結果呢?
㈥ 紐西蘭大魚龍,藍鯨,阿根廷龍,誰是史上最大動物
史前巨獸蒼龍,大王烏賊,藍鯨,巨體龍,易碎雙腔龍,弓頭鯨,平克山大魚龍,北太平洋露脊鯨,抹香鯨,瑞氏普爾塔龍,阿根廷龍,現存體積最大動物都在海里。
㈦ 紐西蘭巨魚龍vs巨齒鯊誰厲害
還用說嗎,
紐西蘭大魚龍
體重400噸,爆發力游泳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
40km
,
巨齒鯊
體重60噸,還是
軟骨魚
,紐西蘭大魚龍輕輕撞一下巨齒鯊就成半癱了,再說巨齒鯊的牙齒似乎沒有紐西蘭大魚龍的皮厚
㈧ 紐西蘭大魚龍的形態特徵
魚龍的頭像海豚,擁有一個長的、有齒的吻。魚龍嘴巴長而尖,上下頜長著錐狀的牙齒,整個的頭骨看上去像一個三角形。像今天的鮪魚它的體型適於快速游泳,椎體如碟狀,兩邊微凹,一條脊椎骨好像一串碟子被串在一條繩索上,尾椎狹長而扁平。有些魚龍看上去適合深潛,頭兩側有一對大而圓的眼睛,眼睛直徑最大可達30厘米,而已知現生脊椎動物中最大的眼睛是藍鯨的眼睛,直徑也才15厘米。因此魚龍可以在光線暗淡的夜間或深海里追捕烏賊、魚類等獵物。 計算方法:【一】若紐西蘭魚龍為薩斯特魚龍屬,按最大的西卡尼薩斯特來算是這樣的:體長38.6米重311.5噸。【二】若紐西蘭魚龍為泰曼魚龍屬,則情況如下:7.5米泰曼背椎120mm,尾基部135-140mm。(此數據出處為網路id「廣泛克羅米來恩」)
按12米16.8噸的泰曼算,7.5米的泰曼體重為4.1噸。這樣算起來,457.2mm椎骨的紐西蘭若為泰曼魚龍,按背椎算就是:28.6米,226.8噸;按尾基部算就是24.5-25.4米,143.4-159.7噸。紐西蘭還是按西卡尼算更大,因為同體長的情況下,西卡尼的椎骨比泰曼椎骨直徑要小。(以上出自網路id「就差一步袁公路」以網路id「新崛起的猛獸」)
㈨ 地質史上最大的海洋動物紐西蘭大魚龍都吃些什麼
紐西蘭大魚龍生活在三疊紀,長38米,重311.5噸。古生物學家J.Crampton於1878年在紐西蘭馬爾堡河岸附近發現了生活在恐龍時代,已滅絕的大型海生爬行動物——魚龍骨架化石,它的頭像海豚,擁有一個長的、有齒的吻。
科學家根據幾種已知同種魚龍計算,若紐西蘭大魚龍為薩斯特魚龍屬,按最大的西卡尼薩斯特來算是這樣的:體長38.6米重311.5噸。若紐西蘭魚龍為泰曼魚龍屬,457.2mm椎骨的紐西蘭大魚龍若為泰曼魚龍,按背椎算就是:28.6米,226.8噸;按尾基部算就是24.5-25.4米,143.4-159.7噸。若紐西蘭大魚龍為秀尼魚龍屬,則秀尼魚龍形的紐西蘭大魚龍身長34米,體重則達到可怕的405.8噸。
而世界已知最大的藍鯨體長不過可達33米,重只有181噸。所以紐西蘭大魚龍很可能屬於薩斯特魚龍屬,那它的體型毫無疑問將超越藍鯨成為已知最大動物。
㈩ 紐西蘭巨魚龍vs巨齒鯊誰厲害
巨齒鯊更厲害可能性不大,紐西蘭大魚龍吃小魚小蝦。一般組隊行動,巨齒鯊
吃海豚,鯨魚,恐龍,其他鯊魚,等大型海洋生物,真打起來勝率如下
巨齒鯊,勝率38.3%。
紐西蘭大魚龍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