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象鼻山在哪裡
A. 桂林象鼻山在哪個區
象鼻山位於桂林市區濱江路附近的象山公園內,公交很方便。
部分公交線路:
2路:園林植物園 - 公交集團公司 - 香江飯店 - 桂林站 - 汽車站 - 南門橋 - 象山公園 - 灕江劇院 - 解放橋 - 伏波山 - 疊彩山 - 東鎮路 - 觀音閣 - 蘆笛路 - 環城北一路 - 聖隆路 - 九華山 - 蘆笛菜市 - 冶金機械廠
桂林旅遊觀光1號線:天鵝塘 - 桂林站 - 汽車站 - 南門橋 - 象山公園 - 灕江劇院 - 解放橋 - 伏波山 - 鳳北路口 - 東鎮路 - 鐵佛路
16路:電子科大東區 - 金雞路口 - 電子科大西區 - 東環市場 - 七星交警 - 朝陽路口 - 三里店廣場 - 三里店廣場西口 - 灕江路 - 輔星路口 - 穿山橋 - 安新小區 - 181醫院 - 象山公園 - 文明路 - 西城路口 - 汽車站 - 桂林站
B. 象鼻山在桂林哪裡
象鼻山在桂林市內桃花江與灕江匯流處。
象鼻山以神奇著稱。其神奇,首先是形神畢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間造就一輪臨水明月,構成「象山水月」奇景。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山,是桂林旅遊的標志山。
花團錦簇、四季飄香的愛情島位於景區北側,佔地面積15000㎡,瀕臨灕江,是觀看象鼻山的又一好的觀景點。島上環境優美、植被茂盛。
是上世紀70年代當地人談戀愛的最佳之處,故稱之為愛情島,「愛情島」是桂林的母親河「灕江」孕育的傑作,也是桂林人追求幸福培育愛情的搖籃,在這里,遙遙相對的「象山水月」為愛情作證,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如今象山景區成為了桂林山水婚典基地,愛情島更是人們婚慶、攝影的外景之地。戀人們在象山水月的見證下,在此許下愛的誓言。走進神奇象山,為您打開傳奇的吉祥之旅!
關於象鼻山的詩人名作
唐宋以來象鼻山即為游覽勝地。宋薊北處士《和水月洞韻》詩: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景緻。
明代詩人孔鏞寫道:「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
象鼻與象身之間的水月洞,范成大說它「其形正圓,望之端整如月輪」。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則構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觀,使歷代詩人吟詠不止。
陸游雖然沒有到過桂林,但對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詩和信札寄給當時任昭州(今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則「命工刻與崖石,與世人共之」。
C. 請問象鼻山在哪裡中山陵在哪裡
象鼻山又名漓山,簡稱象山,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象山區龍珠路2號,在象山公園內,在桂林市桃花江與灕江的交匯處,因山形酷似在江邊伸鼻飲水的大象而得名,目前已經成為桂林山水的象徵之一。
中山陵位於江蘇省省會南京市東郊鍾山風景名勝區內,紫金山東峰茅山的南麓。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
D. 象鼻山在三清山嗎
象鼻山不在三清山。象鼻山地理位置是:江西省境內鷹潭市貴溪市龍虎山風景區 。三清山地理位置是:江西省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下面詳細介紹。
象鼻山:
象鼻山,象鼻山位於江西瀘溪河東側,屬石樑穿洞類景觀類型,是龍虎山地質公園最為典型的景觀之一,是長期受雨水沖刷溶蝕風化而脫落,造成崩塌殘余型的石樑穿洞類景觀。
象鼻山,高約100米的山峰有一石樑凌空垂下,整個山體就像一隻巨型石象在汲水,以象鼻山景點為主的游覽區還有仙丹盒峰、龍膽赤壁、觀象台、正一仙峰、百歲洞府、金龍汲水、倒掛藤蘿、虛靖堂、畲寨、斧劈神山、面具岩、雄獅回頭、金龜翹首等眾多景點。「仙象雨霽」是龍虎山陸路八大景觀之一。
三清山
三清山又名少華山、丫山,位於中國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巔而得名。其中玉京峰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和懷玉山脈的最高峰,也是信江的源頭。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象鼻山 (江西省旅遊景區)、網路-三清山
E. 象鼻山在哪裡聽說鷹潭龍虎山裡也有個很宏偉的象鼻山是嗎
一處是桂林的象鼻山,一處是鷹潭龍虎山天下第一神象。龍虎山的象鼻山很大很高有102米,中空成穴,非常形象
龍虎山象鼻山
F. 象耳山在哪裡
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境內。
象耳山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境內。象耳山系佛教發源地,由象鼻山、象耳山、檫耳岩等組成,松柏茂密,斑竹萬竿,青翠欲滴。層岩峭壁,神工鬼斧,奇態萬狀。「象耳」旁有一岩約十丈余寬,上刻「象耳」二字,字徑約二尺余。象耳山題刻甚多,武氏岩上刻有「磨針溪」三字,相傳李白讀書山中,學未成棄去,適過一溪逢老媼磨鐵杵,白問:「何為。」媼曰:「欲作針耳。」白感其言,遂還卒業。媼自言武勝。白後來將溪旁一岩取名「武氏岩」,將磨針處取名「磨針溪」。
象耳山風光迷人。寺周有象鼻山、象耳山、檫耳岩環抱,松柏茂密,斑竹萬竿,青翠欲滴。寺前太白湖,主叉道總計長達10華里以上,曲折回環,山水一色,盪舟其間,靜得出奇。象耳山題刻甚多,武氏岩上刻有"磨針溪"三字,相傳李白讀書山中,學未成棄去,適過一溪逢老媼磨鐵杵,白問:"何為。"媼曰:"欲作針耳。"白感其言,遂還卒業。媼自言武勝。白後來將溪旁一岩取名"武氏岩",將磨針處取名"磨針溪"。還有宋代遊人題刻十七幅,如歇題孝宗淳熙十六年"藍興來自百倉路,喜得幽人陪枚履,想是山林澤旱苗,不關居土隨軒雨"就是其中一幅。石刻中,有石窟、壁浮雕、壁刻等。石窟中有講經圖、壁浮雕、主要是千餘尊佛像,技藝精湛,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G. 象鼻山在哪裡看最合適
象鼻山的話,在龍虎山景區象鼻山東門上象鼻山棧道觀賞最合適,乘坐觀光車在象鼻山東門下即可。
H. 象鼻山在那裡
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叫儀山、沉水山,簡稱象山,位於廣西省桂林市內桃花江與灕江匯流處,山因酷似一隻站在江邊伸鼻豪飲灕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徵。象鼻山海拔200米,高出水面55米,長108米,寬100米。山體面積1.3公頃,它是由3.6億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岩組成的。清代工部郎中舒書在《象山記》中寫道:「粵之奇以山,粵西之山之奇以石,而省城相對之象,則又其奇之甚。」
1986年依象鼻山闢建象山公園,園內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相輝映,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賢塔、宏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
附近還有隋唐開元寺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緊靠江邊, 灕水流貫其間, 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飲水灕江, 景緻極佳, 唐宋以來即為游覽勝地。宋薊北處士《和水月洞韻》詩: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還流。」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景緻。
象鼻山水月洞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 地殼抬升, 灕江縮小, 加速了水月洞的發育, 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長17米, 寬9.5米, 高12米, 面積約150平方米。《象山記》載, 「有石穴一, 彼此可以相望, 形圓而長, 其半入於灕水中, 水時高時下, 故其穴亦時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陽, 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 如明月浮水, 十分形象, 所以水月之名, 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 文人學士屬文賦句, 莫不嘆為觀止。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有「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還流」之句, 細致刻畫了天上、洞中, 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跡。象山的水月與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對, 一懸於天, 一浮於水, 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宋代在洞中建朝陽亭, 清代改稱得月樓, 已廢。洞內有張孝祥《朝陽亭詩並序》、范成大《復水月洞銘》、陸游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餘件。
此外,象鼻山地洞還是桂林三花酒儲藏室,隔著地洞便可聞到桂林三花酒的陣陣清香.
開放時間:8:30-16:40
(晚上免費開放,夜景極佳,山上彩燈各異,夜遊象山又是另一番風情.)
門票:25元
位置:位於桂林市東南灕江西岸
如何到達:乘2路公交車至文昌橋下車後,過橋步行2分鍾即到。57、58路免費公益車至象山公園,或者4A專線車
I. 象鼻山在哪個省
象鼻山位於廣西桂林市東南灕江右岸,山因酷似一隻大象站在江邊伸鼻吸水,因此得名,是桂林的象徵。由山西拾級而上,可達象背。山上有象眼岩,左右對穿酷似大象的一對眼睛,由右眼下行數十級到南極洞,洞壁刻「南極洞天」四字。
J. 象鼻山位於哪裡
象鼻山原名漓山,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內桃花江與灕江匯流處,山因酷似一隻站在江邊伸鼻豪飲灕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徵。
象鼻山以神奇著稱。其神奇,首先是形神畢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間造就一輪臨水明月,構成「象山水月」奇景。因此,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山,是桂林旅遊的標志山,它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灕江與桃花江匯流處,形似一頭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間是面積約一百五十平米的圓洞,江水穿洞而過,如明月浮水。坐落西岸的象山水月與灕江東岸的穿月岩相對,一掛於天,一浮於水,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象鼻山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賢塔、雲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附近還有隋唐開元寺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緊靠江邊, 灕水流貫其間, 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如象鼻飲水灕江, 景緻極佳, 唐宋以來即為游覽勝地。宋薊北處士《和水月洞韻》詩: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還流。」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景緻。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桂林市濱江路,桃花江與灕江的交匯處,2、23、16、57、58、88路公交車可到達。佔地11.88萬平方米,屬於喀斯特地貌自然風景區,因山形酷似一匹豪飲江水的巨象而得名。早在唐宋就成為著名游覽勝地,有1000多年的游覽史[1]。
2017年與兩江四湖景區共同升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
主要景點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 地殼抬升,灕江縮小,加速了水月洞的發育,形成一個通透的圓洞。長17米,寬9.5米,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象山記》載, 「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形圓而長,其半入於灕水中,水時高時下,故其穴亦時有大小」。
象鼻山
水月洞洞口朝陽,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文人學士屬文賦句,莫不嘆為觀止。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有「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之句,細致刻畫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跡。象山的水月與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對, 一懸於天,一浮於水,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象鼻山
宋代在洞中建朝陽亭,清代改稱得月樓,已廢。洞內有張孝祥《朝陽亭詩並序》、范成大《復水月洞銘》、陸游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餘件。
水月洞是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洞中現存石刻50多件,其中一幅高257厘米,寬752厘米由清代廣西巡撫倪文魏撰題的《皇清中興聖德頌碑》是桂林2000多件石刻中最大的,也是唯一一幅對太平天國進行強烈抨擊的文章,這塊碑刻在象山是因為1852年洪秀全帶兵攻打桂林時象山的雲峰寺曾是他的戰地指揮部,他們在山頂的菩賢塔四周架設大炮轟擊桂林城長達40多天,這場戰役使太平軍第一次學會挖城牆,第一次啟用女兵打破了封建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