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紐西蘭 » 紐西蘭大選多少年一次

紐西蘭大選多少年一次

發布時間: 2022-08-28 20:39:01

⑴ 求文:選舉與民主政治的關系

民主選舉與選舉民主
伴隨又一次民主化浪潮的沖擊,人們對民主的認識也隨之前進了一步。雖然如此,但由於現代政治生活的復雜性,人們往往看不到問題的本來面目,而被其表象所迷惑。尤其是在關於選舉與民主的關系,選舉在民主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些問題上,還存在著許多誤區。現實政治生活中,許多國家紛紛舉行大規模的選舉並以此來標榜自己是"民主"國家,但這些舉行了選舉的國家是否真的就是民主國家呢?事實證明並非如此。那麼,究竟怎樣理解選舉民主與民主選舉之間的 關系呢?弄清楚這個問題,無疑對於我們正在進行的民主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正如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所指出的,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民主化的第三次浪潮。1974年葡萄牙的"石竹花革命",80年代中期菲律賓、韓國的政治變革,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巨變,90年代以來多黨民主浪潮登陸非洲,最近發生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政治變革以及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等等,都被看作是第三次民主化大潮中的小高潮。所有這些變革都與政治選舉密切相關,有人甚至把二者等同了起來,認為只要實行了選舉,就算實現了民主。然而,現代政治生活如此紛繁蕪雜,僅是一項選舉就能囊括民主的全部內涵嗎?選舉與民主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呢? 一、選舉是民主的直接體現 眾所周知,民主的最基本支柱是人民主權。民主的字面涵義就是民眾統治,用孟德斯鳩的話來說就是,人人既是統治者,又是被統治者。但在現實生活中,無論在哪一個時代的哪一個政體中,人們所見到的總是少數人統轄、治理多數人。即使是在僅有數萬公民、且公民大會主席和執政官均由抽簽決定的雅典,所實現的不過是公民的"輪番為治",也不是多數人的共同統治。在那裡,政治領袖、決策人、領導者即少數人的地位和作用仍赫然在目。正因為如此,"民主"的原則從一開始就遇到了責難和挑戰。例如,柏拉圖就曾非難過民主政體,認為"在這種國家裡,如果你有資格掌權,你也可以不去掌權,如果你不願意服從命令,你也可以完全不服從,沒有什麼勉強你的。別人在作戰,你也可以不上戰場,別人要和平,如果你不喜歡,你也可以要求戰爭。" 因此,柏拉圖公開主張:最好的政體是由哲學家執政的"賢人政治"。至於在漫長的中世紀,"民主"的原則無論在理論還是在事實上,都幾乎盪然無存。例如在法國,路易十三不僅公開宣稱他的權力來自於上帝,而且還公開宣稱他的意志就是法律。 但是,正如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所申明的:人畢竟是生而平等的。既然如此,人人對他們各自的命運就應該擁有發言權。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則植根於人的本性,因此,雖然幾經掩殺和蹂躪,到了近代,隨著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勝利,民主的原則終於重新得到了人們普遍的承認。 當然,正如大多數西方思想家都承認的那樣:民主並不是一幅藍圖或對特定結果的一種承諾。事實上,民主本身不保證任何東西,它既提供成功的機會,也提供失敗的風險。用傑斐遜的話來說就是:民主的承諾僅僅是對生命、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不過,人類的全部歷史已經證明:自己自由追求獲得幸福的人多於由他人賜給幸福的人。這或許正是民主受到人們普遍的歡迎和期待、民主的原則重新得到發揚的原因之所在。 既然是一種原則、理想,那就註定它與現實之間必然有一定距離。如果說在僅有三、四萬公民的雅典,人人既是統治者,又是被統治者的原則尚無法實現的話,那麼,在人口眾多的現代各國,上述原則就幾近空想了。於是,近代西方的思想家們開始重新探索"民主"的涵義。林肯曾把民主定義為"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熊彼特則認為"民主是一種政治方法",而"民主方法就是那種為作出政治決定而實行的制度安排,在這種安排中,某些人通過爭取人民選票而取得作決定的權力" 。亨廷頓把熊彼特的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認為:"民主政治的的核心程序是被統治的人民通過競爭性的選舉來選擇領導人",他接著指出,"如果用普選的方式產生最高決策者是民主的本質,那麼民主化過程的關鍵點就是用在自由、公開和公平的選舉中產生的政府來取代那些不是通過這種方法產生的政府。" 實際上,二戰以來,主流的方法幾乎完全根據選舉來界定民主。 熊彼特等政治學家為什麼將"選舉"定義為民主的本質呢?這是因為,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代政治生活中,字面上的"民主"即所有的人既是統治者又是被統治者的原則都沒有也不可能實現。事實上,現代民主制度推行的是"多數裁定原則",也就是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這實際上是現實中民主的"可行性原則",用美國政治學家薩托利的話來說就是,少數服從多數"是最適合民主的程序原則。它為什麼比全體一致的原則更好呢?簡單明了的回答是:多數原則避免了僵局,同時又允許龐大的集體擁有發言權。" 任何形式的現代民主制度都是公民根據多數裁定原則自由地作出政治決策,民主由此可被重新定義為"大多數人的統治"。 既然如此,那麼,在實際中,什麼時候才能體現"大多數人的統治",也就是說,什麼時候才能切實有效地體現民主呢?答案是:在選舉的時候。因為在選舉過程中,體現的是絕對多數原則。誰站在多數一邊,誰體現多數人的意願,誰就是贏家;相反,誰站在少數一邊投票,或只贏得了少數人的支持,誰就成了輸家。為此,競選者為了當選,不惜一切代價到處游說,允諾選民提出的意見與要求。因為他們明白,要想取得上台執政的權力,必須獲得大多數選民的投票支持。而大多數人的利益和要求,在選舉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表達與體現。例如,在美國第43屆總統選舉中,弗羅里達州的選民最終決定了是布希而不是戈爾入主白宮,民眾的統治只有此時才充分的體現出來。 事實上,只有在舉行大規模自由選舉的地方,公民的"主人"意識才覺醒,他們的積極性、參政熱情由此才被激發起來,而這種積極而廣泛的參與是民主存在的基礎。在我國,早在抗戰時期,就曾開展過廣泛的民主選舉。李公僕先生在《華北敵後-晉察冀》一書中,生動記述了他所目睹的民主政治現象:在進行村長選舉的日子裡,滿街是紅紅綠綠的標語,書有"選舉真正的代表","選舉認真辦事,不怕困難的前進分子作村長"等口號。據公僕先生觀察,根據地的人民踴躍參與各種公眾事務,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與利益,選民參與率各村平均超過百分之八十。民主參政使得他們情緒愉快、精神飽滿,有著一種高度的自尊和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如果沒有這種廣泛的參與,民主就不可能發生;即使發生了,也會很快枯萎。 或許正是出於上述幾方面考慮,熊彼特、亨廷頓等政治學家才將選舉上升到了民主本質的高度來認識。 二、 選舉必須是民主的 選舉是民主的直接體現,大多數人的統治只有通過選舉才有可能實現,因此所有現代的民主國家都無一例外地舉行選舉。 但是,選舉僅僅是民主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必要充足條件。例如,在斯大林時期,各類選舉也定期舉行,斯大林幾乎每次都能獲全體選舉者的一致通過。剛剛下台的南斯拉夫總統米洛舍維奇和目前仍在任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以及非洲的許多專制統治者也都組織過選舉。在這些選舉中,有的可能只有一個候選人或一張候選人名單,選舉人事實上只能表示同意,此外並無任何其他選擇。有的可能提供了幾名候選人,但誰是正選,誰是陪選事先都有精密的安排和操縱。諸如此類的選舉事實上只不過是統治者為自己的統治增添一個"合法" 光環的手段。與其說是體現多數人的一致、體現民主原則,還不如說是對民主的嘲弄、甚至是強奸。換句話也就是,選舉本身必須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選舉才能體現民主。 那麼,什麼樣的選舉是民主的呢?美國學者珍妮·柯可帕特里克給民主選舉下的定義是:"民主選舉不僅是象徵性的,它還是競爭性的、定期的、廣泛的和決定性的選舉。在選舉中,政府的主要決策人由國民選出,而國民享有廣泛的自由去批評政府,發表他們的評論及提供其他選擇。" 也就是說,選舉是否民主,關鍵看它是否是自由、公正、廣泛、定期舉行,是否是競爭性的。 民主政體的建立是為了保護人們生而就擁有的自由的權利。人們不僅擁有言論、信仰等方面的自由,也有投票選舉的自由。民主選舉要求公民積極自由地向代表他們利益的候選人投票,這意味著公民不受任何外界影響,自由表達自己的意願,參加投票不必擔心遭到恐嚇或報復。現實政治生活中,為了使選舉結果有利於自己,包括當政者在內的各種利益集團都積極介入選舉過程,企圖通過各種手段(包括恐嚇和武力脅迫)來影響選舉。例如,民國初期,袁世凱為了為其"登基"尋找合法的理由,組織了所謂"國民代表"的"選舉"和"國體投票"。各省國民代表大會進行"國體投票"時,會場外布置了荷槍實彈的士兵,場內則布置了監視人員,"國民代表"們一個個抖索著在預先印有"君主立憲"四字的選票上書"贊成"二字。可見,這種不自由的選舉,其結果恰恰違背了民意。因此,為保證選舉的自由公正性,最重要的就是使選舉擺脫外界、尤其是當政者的影響與控制。為此,必須設立秘密投票箱,進行秘密投票(無記名投票)。公開性與負責制無疑是民主政體的成功之道,但投票行為本身卻是一項例外。容許選民秘密投票是為了使選民在選舉中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對代表候選人的意見和看法,又不致被候選人及其代表發現和遭致打擊報復。此外,在選舉過程中,反對黨及候選人必須享有言論、集會以及活動的自由。這些自由對於他們公開批評政府、向選民提供其他政策和候選人是必須的。僅僅容許反對者有機會投票是不夠的,在選舉中阻止反對者廣播、控制其集會或審查其報紙都不是民主的。 在自由的前提下,選舉還必須是公正的、平等的。也就是說,當人們就政策作最終決定的時候,每個成員都應當有同等的、有效的投票機會,而且,選民的每一張選票應該具有同等的份量,不會因財產的多寡、權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選舉史上,出現過兩種投票制度:平等投票和復數投票。平等投票,指每個選民有一個投票權,在一次選舉中,也只能有一次投票權;而且,一切選民所投的選票效力相等。與此相反,有特殊資格的選民,享有一個以上的投票權,或者他們所投選票的效力,大於普通選民所投的選票,此為復數投票。我國從1953年第一次普選就實行平等投票的原則,並在歷次普選中都予以堅持。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都曾在自己所在的選區以普通選民的身份投下庄嚴的一票。在一些西方國家,以所擁用的財產額來確定每個人所投的票數。紐西蘭選舉法規定,在縣議會的選舉中,財產不超過1000鎊的人,可投1票;財產超過1000鎊而不到2000鎊的人,可投2票;財產超過2000鎊的人,可投3票。盡管現代西方國家大多取消了不公平的"復數投票"制,但在事實上仍存在各種名目的資格限制,並不是人人都平等地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除此之外,選舉還必須是在充分競爭的條件下進行的。事先沒有任何上級圈定的候選人,並實行差額選舉,候選人代表的名額多於應選代表的名額,每個候選人平等地參與競爭,在選民大會上公開發表自己的"政綱",回答選民的提問。同時,執政黨和當政者可以享受職權帶來的方便,但不可以通過非競爭的手段操縱選舉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現實中,許多政權常常通過制定有利於政府的選舉制度,恐嚇反對派以及在競選中動用政府掌握的資源等手段在選舉中舞弊。例如,在從1974年到1984年的十年之間,巴西政府定期地修改其有關選舉、政黨和競選的法律,企圖藉此阻止反對派參與競爭的力量的增長。缺乏公開競爭的選舉往往導致非民主政體的產生或繼續存在。因此,公開地進行競爭是保證選舉民主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既然民主意味著"大多數人的統治",那麼,民主選舉還必須是廣泛的,也就是說,民主選舉必須是在大多數人參與的基礎上進行的。然而,在現實中,不僅古雅典的民主僅僅局限於統治階層內部,即使在現代意義上的國家的民主化進程中,也一直存在著將社會上某些群體,特別是少數民族、不同宗教集團以及婦女排除在外的情況。例如,在南非歷史上,作為一種種族寡頭制,曾長期將70%的人口排除在政治之外。同樣地,在美國歷史上,只有擁有一定產業的白種男子才享有選舉與被選的權利。這樣,即使選舉可能是競爭的,公開的,也只是在很小的范圍內進行的,這樣的選舉並不能體現大多數人的意願。因此,幾乎所有的政治學家都同意:只有實現了普遍選舉權條件下的選舉,才算得上是民主的選舉。 最後,選舉還必須定期舉行。在正常的情況下,選舉中的獲勝者往往代表著大多數人的利益和觀點。但是,正如漢語中的那句俗話所雲:"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社會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的現代,我們甚至可以說"三年河東,三年河西"。也就是說,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觀點不是一成不變的。人民既然是社會的主體、是主權所有者,當然應該有權隨著事態、形勢的發展變化而自由地改變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正因為如此,在現實政治生活,多數和少數之間的對立是相對的。隨著單個選民立場和觀點的變化(在競選過程中,候選人的每一次演說都會引起這種變化),多數可以變成少數,少數也可以變成多數。這就是選舉中的"可改變主義"。這種"可改變主義"也是現代民主機制充滿活力的一個重要源泉之一。但是,如果當選者沒有任期限制,或者任期很長,那就等於允許民主競選中最初的獲勝者能夠把自己定為永遠的獲勝者。古羅馬時代的愷撒、奧古斯都,近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克倫威爾以及法國的拿破崙等人都做過這樣的嘗試。現代社會中靠推遲選舉來維護執政地位的也屢見不鮮。顯而易見,即使選舉過程非常民主,但如果是"一選定乾坤",這樣的選舉與其說是民主的開始,倒不如說是民主的壽終正寢。因為,如果否定了"可改變主義",否定了多數可以變成少數或少數可以變成多數,事實上就等於否定了人民主權,就等於否定了民主。因此,選舉必須定期舉行。選舉上台的政府和執政者必須有明確的任期規定。為了防止政府和執政者濫用人民授權,許多國家甚至還作了提前進行選舉以及不得連任等規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民的意志充分反映出來。 三、民主選舉與選舉民主 由上述可見,選舉的是民主的一個重要內容,而且自由、公正、平等、有競爭性的、定期舉行的選舉的確能夠反映人民的意志,能夠體現"眾人統治"的原則。正因為如此,有不少人主張:只要實現了選舉,就算實現了民主。這就是政治學中的所謂"選舉主義"。然而,事實上,即使是民主選舉也不等於民主,民主可以說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必須有選舉之外的許多制度保證才能實現。例如,美國的這次總統選舉,最後就是以法律訴訟而宣告結束的。也就是說,民主必須具備一定的先決條件。 首先是政治自由。顯而易見,政治自由是民主的先決條件,有人甚至認為自由與民主互相包容,互為應有之義。例如在古希臘,奴隸顯然不可能參加公民大會,否則,奴隸就不成其為奴隸,而公民既然是自由的,他就有權力"要求"並且"獲得"執政地位。在近代,雖然在法律上人們普遍獲得了自由,但由於宗教改革、產業革命以及三次技術革命使得各國社會分裂為不同的階級、階層和利益集團。這些不同的階級、階層、利益集團的政治地位在不同國家的不同時期各不相同。所謂政治自由,是允許不同階級、階層和利益集團組建獨立的政黨和社團,允許不同政黨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政治見解,允許持不同政見者的存在。只有當選民們能夠在不同的政黨、不同的施政綱領、不同的政治見解、不同的政治領袖之間進行自由選擇時,選民的意志才能充分反映出來。像在我國民國初年、南非種族主義者當政時期以及韓國軍人專制時期,當政者禁止其他政黨存在,把持不同政見者暗殺掉或投進監獄,然後再進行選舉,這樣的選舉即使程序再民主,也不能真正反映民眾的意志。 其次是新聞、言論和出版自由。在古代雅典,幾乎所有的公共事務都是在公民大會上討論決定的。當時的雅典雖然僅有三、四萬公民,但公民大會的與會代表一般有六千人左右,且每年召開四十次。在現代社會中,如此頻繁、代表比例如此之高的公民大會是不可能的。公民對公共事務的了解主要是通過新聞媒體,在目前尤其是通過電視。大眾傳播媒體事實上已經變成了影響選民態度、左右選舉結果的重要手段。如果沒有新聞、言論、出版自由,公眾就無法了解情況到事情的真相,從而也就無法通過選舉反映出自己的意志。 第三是必須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民主與法治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沒有健全的法治作保障,民主的原則就不可能貫徹。就拿選舉為例,從選民資格的審定、選舉程序的制定、投票場所及票箱的安全保衛、選票統計等等,都必須有一套嚴密的法律制度做保障。例如美國第四十三屆總統選舉,最終實際上是以法律訴訟的形式結束的。可以說,沒有法律制度保障,任何選舉都無法正常進行。 法治的意義不僅僅限於、甚至主要不在於保障選舉過程,而在於保障選舉結果,在於保障民意的貫徹和執行。法治的主體當然是人民群眾,法治的客體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就是國家公務人員,就是"官",包括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官員"。在這個問題上有兩種相反的觀點。一種以霍布斯為代表。他認為,人們為了擺脫"自然狀態"彼此之間共同約定:大家都放棄自己的全部權力並把它交給一個人或由一些人組成的會議。被授予權力的人或會議就是主權者,主權者的權力是絕對的、至高無上的,其他人一旦交出了權力就只能做主權者的臣民。顯然,由此而建立的政體必然是專制主義政體。另外一種觀點以盧梭為代表。盧梭認為,主權是由公意、民意構成的,政府官員只是受人民委託而行使權力。人民可以限制、改變或收回委託給官吏的權力。所謂法治就是指人民對民選官員權力的限制、改變或收回,否則,即使再民主的選舉,也只能意味著專制或獨裁的開始,例如像希特勒政權那樣。 健全的法律制度不僅意味著人們對自己選出的官員有監督權、限制權以及罷免權等項權力,同時還意味著少數人的權利也必須得到充分保證。因為,現代民主制度中一個可操作的原則是50%+1,即"多數裁定原則",但是,雖然少數人必須服從多數人的意見,但是,少數人的權利和地位卻不應被剝奪,它們必須受到法律的保護。例如在實行多黨制的西方各國,獲得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有權組閣執政,但執政黨不能憑借其執政地位迫害、破壞、解散少數派政黨,少數派政黨作為反對黨的地位必須由法律來保障。否則,"多數裁定原則"就會演變成"多數專制",用麥迪遜和傑斐遜的話來說就會變成"選舉的暴政"。這就是說,尊重、保護少數人的利益應該是民主題中應有之義。真正的民主政體不僅體現大多數的利益,還應尊重和保護少數人的權利。唯有如此,才能維護民主的力量與機制。正如盧梭所主張的那樣,代議制民主制度中的公民是由於他們能隨時決定把自己對多數意見的支持轉給少數的意見,才不致在投票時失去他的自由。允許改變看法不但是公民持久自由的基礎,而且使民主能夠作為開放的、自我調整的政體持久存在。少數人的權利是民主過程本身的必要條件。因此,真正的民主政體不僅在法律上,還要在實踐中保證少數人的利益不受侵害。 當然,健全的法律制度同時還應當意味著,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官員和領導人能夠依法獨立行使自己的權力。這一點在絕大多數發達國家似乎不言而喻。但在一些國家,非經選舉產生的精神領袖、垂簾聽政者、軍隊首領、高級文職人員等往往獨立於選舉產生的官員之外而行事,他們往往實際上控制著政權。在這樣的情況下,民主選舉產生的官員實際上只是傀儡。在這種條件下舉行的選舉顯然不過是欺世盜名而已。 民主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定水平。雖然大多數政治學家都把古代雅典的政治制度稱為民主的,但雅典式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之上的,是少數人的民主。它與我們今天討論的自由的、立憲主義的大眾民主不能同日而語。而我們今天討論的這種自由的、立憲主義的、大眾的民主是人類社會、人類文明特別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在當今世界上,除了極個別的特例,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所有的富國在政治上都實行了民主制,而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那些非常貧困的國家,目前都未能實現、至少未能充分實現政治民主。經濟文化水平與政治民主之間的這種密切相關性其實並不是什麼難解之謎,而是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事實,即恩格斯早就指出過的: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哲學、宗教活動,才能爭取統治。對於飽受戰亂之苦且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非洲難民來說,民主選舉無異於海市蜃樓,無異於圖中梅,畫中餅。同樣,歐洲各國的民眾對於是否加入歐盟、是否加入歐元等等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有些國家還為此進行了多輪全民公決。各不同政黨對待歐盟及歐元的態度和策略也直接決定著選民們對其支持與否。這是因為,歐洲的選民對這些事件的發展趨勢以及可能引發的利弊都有自己的判斷和理解,因此,全民討論、全民公決是非常有意義的。而在中國,目前如果就是否加入WTO來進行全民公決,或者就此由全體選民來決定誰來組閣、誰來當國家主席就不僅是毫無意義的,而且幾乎是荒唐可笑的。因為,中國的大多數選民甚至根本不知道WTO是什麼,根本沒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從這個意義上說,民主不可能移植,我們不可能通過移植一部憲法,移植一種選舉方法而在一夜之間把一個非民主的國家改造成為民主的。民主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政治家們對民主固然不應坐而論道,但也不應揠苗助長,急於求成。

⑵ 美國大選幾年一次

美國大選四年一次。

美國實行總統制,總統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美國總統選舉制度復雜,過程漫長。美國總統由全國選民投票選舉,但並非選民直選產生,而是實行選舉人團制。選民投票產生的是代表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538名選舉人。總統候選人獲得超過半數選舉人票(至少270張)即可獲勝。

(2)紐西蘭大選多少年一次擴展閱讀

戰場州

每次美國總統選舉,「戰場州」的選情都尤其令人關注。

「戰場州」,也稱「搖擺州」,是指兩黨候選人支持率差距不大的州。戰場州包括印第安納、弗吉尼亞、俄亥俄和佛羅里達等。相對於「戰場州」,如果候選人在某州優勢明顯,則該州被稱為「安全州」。在競選期間,候選人通常會把重點放在「戰場州」上,以盡力擴大優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國總統選舉

⑶ the general election的簡介

general election
n.
普選大選

普選權是選舉權的延伸,就是對一個成年人來說,無論他的性別、年齡、種族、信仰、社會狀況,都有參政選舉的權利。 19世紀中期,英國有以男性普選權為主要訴求的憲章運動,提倡無論男性的種族、階級都有參政選舉的權利。19世紀的民主運動自由主義者和社會民主主義者,尤其在北歐,使用了口號「均等共有選舉權」。普選權運動包括社會、經濟和政治運動,目標在於把選舉權擴展到所有種族。但對於女性的女性普選權或投票權、選舉權等等則要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才被重視。而最早的普選權運動發生在19世紀早期,聚焦於減除選舉所要求的財產條件。許多社會原先都對投票權有種族要求。比如,非白種人不能在種族隔 制度的南非投票,這種情況在1994年多黨選舉後才結束。在民權運動之前,美國南方黑人只是在理論上有投票權,但有很多手段使他們無法實現普選權。3K黨在美國內戰之後成立,很大程度是要求脅迫阻止黑人投票。有一些普選系統其實還是排除一些人的選舉權。比如,拒絕承認犯人投票權和精神上有疾病的人。幾乎所有司法系統都拒絕非公民居住者和未成年公民的投票權。

世界各地普選權

某些國家或州認為是第一個普選權地方。美國、紐西蘭、澳洲南澳大利亞州、芬蘭、法國和挪威。某些國家或州不同時期授予和取消公民普選權。

按年代先後列表∶

(美國)紐澤西州 -- 1776年-1807年期間,第一個包括女性和黑人普選權。除有財產要求外,並剝奪已婚女性普選權。新澤西直到1789年是獨立國家。
紐西蘭 -- 1893年,第一個所有公民普選權的國家, 雖然有某些不平等要求和毛利人堅持投票。
澳洲南澳大利亞州 -- 1894年,首先允許女性作為候選人,但仍然沒授予澳洲原住民普選權。這個選舉系統沒有適用於所有澳洲的州。
澳洲西澳大利亞州 -- 1899年,第二個澳洲的州授予所有公民普遍普選權,1902年新南威爾士州,1903年塔斯馬尼亞州,1905年昆士蘭省和1908年維多利亞省也先後跟隨 。
澳洲 -- 1901年,第一次所有公民在澳洲聯邦級別選舉中投票; 1967年,所有澳洲原住民獲得普選權。
芬蘭自治大公國 -- 1906年,首先允許女性作為候選人。1917年芬蘭正式獨立,授予所有公民普選權。
挪威 -- 1913年開始推行普選權。
加拿大 -- 1918年,魁北克省制定女性的參政普選權;1960年,所有印地安人正式獲普選權。
愛沙尼亞 -- 1918年開始推行普選權。
愛爾蘭 -- 1918年開始推行普選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戰敗以後∶

奧地利 -- 1918年
捷克斯洛伐克 -- 1918年
德國 -- 1918年(1935年-1945年期間在紐倫堡法律的命令取消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佔領的國家也同樣被取消。)
匈牙利 -- 1918年
波蘭 -- 1919年
盧森堡 -- 1919年
荷蘭 -- 1919年
美國 -- 1920年;但直到1965年,美國南部非裔美國人才有普選權。
瑞典 -- 1909年,授予男性普遍參政普選權;1921年,授予所有公民普遍普選權。
立陶宛 -- 1922年
羅馬尼亞 -- 1923年
英國 -- 1928年
(英國)北愛爾蘭 -- 1968年
斯里蘭卡 -- 1931年;1949年斯里蘭卡剝奪泰米爾人普選權。
西班牙 -- 1931年,23歲以上男性有普選權,1933年23歲或以上所有公民有普選權。但在佛朗哥時代1939年-1975年期間被取消。
土耳其 -- 1934年
義大利 -- 1945年
日本 -- 1945年;1926年普遍男性有普選權。
法國 -- 1948年;1792年和1848年制定了普遍男性普選權;1852年-1870年期間在公民投票使用。
以色列 -- 1948年獨立,普遍所有公民有普選權。
比利時 -- 1948年
印度 -- 1950年
阿根廷 -- 1951年
希臘 -- 1952年;1864年,普遍男性有普選權;1930年,女性被允許在地方選舉投票。
馬來西亞 -- 1955年
哥倫比亞 -- 1956年
瑞士 -- 1971年,聯邦級別選舉,女性有普選權;但直到1990年,女性仍然沒有州級別選舉的普選權。
葡萄牙 -- 1976年
列支敦斯登 -- 1984年
南非 -- 1930年,白人女性有普選權。
科威特 -- 2005年

⑷ 一男子在紐西蘭國會大廈前出了什麼大事

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周四(21日),一名男子在位於惠靈頓的紐西蘭國會大廈前.自.焚,事發時距離紐西蘭大選僅2天。

據悉,紐西蘭將於9月23日舉行每三年一次的大選,執政的中右翼國家黨尋求獲得第四屆任期。此前報道,紐西蘭國家電視台(TVNZ)6月的全國政治大選民調結果顯示,國家黨在民意支持率方面繼續領先,並且得益於5月公布「減稅」方案在內的新一年度預算案受到民眾歡迎等利好因素,國家黨在今年的政治大選中勝算很大。

⑸ 美國總統,英國首相,加拿大總理和澳大利亞的總理都是幾年進行一次選舉啊

美國4年,英國5年,加拿大5年, 澳大利亞5年
美國總統(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同時也是美國行政部門的最高領袖與三軍統帥。美國總統一職根據1788年通過的美國憲法而設立,第一任總統於1789年上任。第22修正案規定,美國總統每屆任期為4年,最多可以連任一屆。

英國大選必須在每次國會任期開始之前舉行。國會最長的任期為5年,前後兩次大選的間隔應超過競選活動和新國會組建的時間之合(通常為5至8周)。實際的大選可在5年任期之前的任何時間舉行。5年任期從大選之後的第一次國會會議開始計算。大選時間的選擇在於在任首相的決斷。此項決定通常具有政治性目的,即如果政府廣受好評,它通常在掌權約4年之後「要求」舉行大選,以達到掌權時間的最大化。

首相請求君主使用皇家公告的方式(Royal Proclamation)解散國會。公告同時要求公布各個選區請求大選的正式大選文書(Writs of Election)。大選將在公告發布之日起17個工作日之後進行。

從1935年起,每屆大選都在周四舉行。1945年至2001年的16次大選中,在10月舉行的有4次,6月也有4次,5月有3次,2月有2次。

英國內閣將在大選之前強制隔離。在大約6周的時間里,政府各部門不允許同公眾就任何新的或有爭議的政府動議(如改革動議、行政和立法變化等等)進行交流。

⑹ 紐西蘭移民最新政策變動,究竟會怎麼樣

紐西蘭移民政策即將發生大變動了!紐西蘭的移民大門到底是開還是關?大選進入白熱化階段,各政黨代表大比拼,你會支持誰?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紐西蘭工黨和國家黨之間的支持率差距正在逐步縮小。一旦工黨在今年的大選中勝選,很有可能造成移民政策的進一步緊縮。那麼,即將到來的紐西蘭大選結果將對移民政策產生怎樣的影響?一旦政策收緊後,紐西蘭移民相比澳洲還有優勢嗎?

紐西蘭大選在即,各個黨派為了拉選票都是出了渾身解數。前不久工黨突然換了新領袖,這位女黨魁一上任就為大選帶來了相當大的變數。根據最新的UMR民調結果,與上周的民調相比,國家黨的支持率略微下降了3%至40%;而工黨的支持率則上升了1個百分點,至37%。兩者的差距已縮小至3%。

工黨可能打敗國家黨?這樣的變數對於正在打算往紐西蘭移民的人來說,是一次不小的打擊。大選後執政黨對於移民政策的把控及改變,會直接影響房產市場、留學市場、商業買賣,以及例如家庭團聚等其他在紐華人關心的生活焦點問題。8月18日,紐西蘭投資移民協會年會召開,移民部長及各政黨代表甚至澳洲移民協會代表都有到場,就移民政策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今天帶你了解此次辯論中圍繞一些重要話題各政黨對紐西蘭移民政策的態度。

Q:各政黨對移民政策的方向是什麼?

A:毛利黨認為要在突出本土毛利人的利益前提下,國際化,要向新移民著重推廣毛利文化。我感覺,這個前提恐怕有保護主義的傾向,會間接地限制所謂的國際化。鑒於毛利部族在各方面天然資源的控制需求,我表示觀望。

聯合黨對移民比較友善,認為各政黨拿移民做大選拉選票的籌碼才是可惡的,但同時鼓勵對目前移民政策進行改善。

國家黨重申了對移民及留學的支持,認為紐西蘭必須保持開放才能繼續良好地在國際上尋求發展,這和現任移民部長此次在大會上談話的方向一致。

工黨主張對於現有移民政策進一步加強修改,制定地區化政策,確保引進需要的有利於國家經濟的移民。我個人認為,這傳遞了其上台後收緊移民的信號,此舉與之前工黨指責中國房產買家等相關移民負面消息吻合。

綠黨希望可以嚴控短期簽證(工簽、學簽、訪問簽),防止低價值的外來人長期滯留在紐西蘭。

優先黨這次的政黨辯論臨時取消了出席,有些可惜,不過可以猜到其一貫反對移民的主線政策。

Q:政黨對移民政黨所帶來的房產市場影響有什麼看法呢?

A:這個論題上,其他政黨主要認為是市政計劃以及基礎建設跟不上導致。工黨指出一直反對海外買家購買紐西蘭房產。國家黨則強調對於預算的分配和調整,會加大房屋供給,解決目前其他各政黨都關注的房屋市場價格問題。

Q:這些代表對父母團聚移民各自有什麼打算呢?

A:綠黨認為目前關閉父母團聚移民時不合理的,不近人情的。國家黨認為通過進一步調整可以確保減少福利和醫療所承受的壓力,並且會重啟父母團聚移民。工黨表示近期不會對父母團聚移民准備有改變或動作。

Q:這兩年會聽到一些關於技能移民及學校的違規新聞,各政黨此前也廣泛討論,這次是否有提及呢?

A:肯定的,討論主要圍繞非法僱傭關系和學校違規行為。各政黨均表示這些方面會加強監察及管理。工黨准備配備兩倍以上的監察員應對這類行為,對僱主僱傭海外員工提高監督。國家黨則強調通過調整進一步改善現行法規。

Q:是否能總結一下這次移民部長講話和政黨辯論反映出的相關移民政策走向和影響人群呢?

A:總體上講,工黨和綠黨關於移民方面態度比毛利黨、聯合黨和國家黨要更激進些,更強調控制和改變。而其他三個政黨會偏向調整和較緩和的態度。

在今後幾年內,紐西蘭移民政策會對配偶類和創業類移民及簽證進一步調整。這將影響到建築、教育、旅遊等行業的相關經商和從業人群。

⑺ 紐西蘭是澳大利亞的嗎

不是。

在地理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同屬於大洋洲。澳洲這個稱謂是留學產物,泛指澳大利亞,有時候也和大洋洲互換。紐西蘭和澳大利亞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國家,行政區劃上完全沒有聯系。

紐西蘭(英語:New Zealand),又譯紐西蘭,是南太平洋的一個國家,政治體制實行君主立憲制混合英國式議會民主制,現為英聯邦成員國之一。紐西蘭位於太平洋西南部,領土由南島、北島兩大島嶼組成,以庫克海峽分隔,南島鄰近南極洲,北島與斐濟及湯加相望。首都惠靈頓以及最大城市奧克蘭均位於北島。

(7)紐西蘭大選多少年一次擴展閱讀:

紐西蘭自1935年起,工黨和國家黨輪流執政。1993年11月,全民投票決定將議會選舉制度由簡單多數制改為混合比例代表制。1996年10月舉行首次混合比例代表制大選,國家黨與紐西蘭第一黨組成聯合政府。1998年8月,聯合政府解體,總理希普利組成以國家黨為主的少數政府。1999年11月大選後,工黨與聯盟黨組成少數聯合政府。2002年7月大選後,工黨與進步黨組成少數聯合政府。

惠靈頓紐西蘭首都。惠靈頓是世界上處於最南端的首都。城市面積266.25平方千米,市區人口近20萬,大區人口近50萬。平均氣溫夏季16℃左右,冬季8℃左右。奧克蘭是紐西蘭第一大城市,全國工業、商業和經濟貿易中心。奧克蘭位於紐西蘭北島的奧克蘭區,它擁有56個小島,一半是內陸城鎮,一半海邊城鎮的特點使之成為一個多元化的水世界。

紐西蘭的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面積810萬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30%,其中630萬公頃為天然林,180萬公頃為人造林,主要產品有原木、圓木、木漿、紙及木板等。漁產豐富。紐西蘭森林的特點是溫和、常綠的雨林,其中有巨大的樹蕨、藤類和附生植物――看起來很符合一般叢林的模樣。巨大的貝殼杉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之一,生長在相對較小的北島凹地與科羅曼德爾半島。

⑻ 澳大利亞總統選舉間隔

澳大利亞 紐西蘭 加拿大 ,這三個國家都沒有總統,國家元首是英國女王,政府首腦是總理。
澳大利亞四年舉行一次大選。

⑼ 新加坡下一屆國家選舉是哪年

新加坡實行多黨民主制,每5年舉行一次大選,2011年5月7日,新加坡開始五年一度的大選,所以下一屆國家選舉是2016年。

⑽ 新冠疫情暴發阻礙選舉活動,那紐西蘭大選將推遲多久

由於這一次全球爆發的新冠疫情,已經導致了許多的運動賽事考核事情都被推遲,而這一次甚至連紐西蘭的大選都將推遲4周。


在近期多個國家都已經進行了總統大選,或者即將進行總統大選,比如美國的總統大選就進行了推遲,會在11月份進行舉行,而白俄羅斯的總統大選已經結束,最終的總統大選人選也已經出來,仍然是現任的俄羅斯總統擔任,那麼期待一下紐西蘭總統大選下一任總統會是誰呢?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04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6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7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7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00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6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8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6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3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