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紐西蘭 » 紐西蘭大屠殺是什麼時候

紐西蘭大屠殺是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 2022-08-20 14:27:30

㈠ 歷史上的12月23日發生了哪些大事

465年——劉宋晉陽王劉子勛起兵討伐宋前廢帝劉子業。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再教育
1808年——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創作的第五號交響曲在維也納劇院首演。
1905年——莫斯科工人起義。
1929年——英國總督和印度政黨領袖在倫敦就印度自治領地位問題舉行會談。
1938年——日本近衛文麿內閣第三次發表誘降蔣介石、企圖滅亡中國的聲明,史稱第三次近衛聲明
1948年——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發布約法八章。
1956年——入侵埃及蘇伊士運河地區的最後一批英國和法國軍隊撤離塞得港。
1960年——阿爾及爾和奧蘭兩市人民要求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斗爭,遭到法國殖民者的殘酷鎮壓。這場斗爭持續了兩個星期後被鎮壓下去。不久以後,法國舉行全民公投,贊成阿爾及利亞獨立 。
1963年——希臘客輪「拉科尼亞」號在航行中突然起火。當時附近的船隻和海軍艦艇都趕去幫助滅火,但是沒有成功。這艘船最後沉沒在大西洋,150人因此喪生。
1963年——澳大利亞斯諾伊河水力發電工程竣工,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電力和灌溉系統之一。河水貯在高處,經過澳大利亞阿爾卑斯山脈的隧道發電。
1968年——毛澤東發號召,2000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人民日報》傳達毛澤東的指示。 1968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板門店,將被拘留了11個月的美國情報船「普韋布洛」號上的82名船員釋放。
1970年——周恩來主持召開華北會議。
1971年——孟加拉共和國建立。
1972年——中國與紐西蘭建交。

㈡ 列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兩大著名戰役(戰役名.時間.交戰國.最後怎樣)

一、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10月2日,費多爾·馮·博克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終於向莫斯科發動攻擊,代號台風行動。德軍認為莫斯科在政治和軍事戰略上具有重大意義。德軍計劃以各坦克集團實施突擊,割裂蘇軍防禦,並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兩地域合圍殲滅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爾後以強大快速集群從北面和南麵包圍莫斯科,在步兵兵團實施正面進攻的同時,攻佔蘇聯首都。為達此目的,德軍基本力量集中於斯摩棱斯克以東「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為博克元帥)地帶。「中央」集團軍群轄第9(司令為施特勞斯上將)、第4(司令為克魯格元帥)、第2集團軍(司令為魏克斯上將),坦克第3(司令為霍特上將)、第4(司令為霍普納上將)、第2集群(司令為古德里安上將)(1941年10月起坦克第2集群改稱坦克第2集團軍,1942年1月起坦克第3、第4集群分別改稱坦克第3、第4集團軍),共74個半師,內14個坦克師和8個摩托化師,亦即約占蘇德戰場步兵師總數的38%,坦克師和摩托化師的64%。陸軍由第2航空隊進行支援。「中央」集團軍群總計約有180萬人,坦克1700輛,火炮和追擊炮1.4萬余門,飛機1390架。德軍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武器質量上也占優勢,因為當時蘇軍坦克和飛機有一半以上是舊式的。德軍在坦克、航空兵、以及摩托化步兵方面的優勢尤為明顯。
參加莫斯科會戰的蘇軍有: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右翼。10月10日,朱可夫接管了西部方面軍和保衛莫斯科的指揮工作。截至9月底,蘇軍西方面軍(司令為科涅夫上將)轄第22(司令為沃斯特魯霍夫少將)、第29(司令為馬斯連尼科夫中將,12月為什韋佐夫少將)、第30(司令為霍緬科少將,11月為列柳申科少將)、第19(司令為盧金中將,10—11月為博爾金中將,11月改編為突擊第1集團軍)、第16(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中將)、第20集團軍(司令為葉爾沙科夫中將)在奧斯塔什科夫、葉利尼亞西北寬達300餘公里的地區佔領防禦。預備隊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布瓊尼)以第24(司令為拉庫京少將)、第43集團軍(司令為索邊尼科夫少將,10月為阿基莫夫中將,10月為戈盧別夫少將)在羅斯拉夫利方向100公里正面進行防禦,而將其餘第31(司令為多爾馬托夫少將,10月為尤什克維奇少將)、第49(司令為扎哈爾金中將)、第32(司令為維什涅夫斯基少將)、第33集團軍(司令為奧努普里延科旅長,10月為葉夫列莫夫中將)置於西方面軍後方。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上將)轄第50(司令為彼得羅夫少將,10—11月為葉爾馬科夫上校,11月為博爾金中將)、第3(司令為克列伊澤爾少將,12月為普申尼科夫中將)、第13集團軍和1個集團軍級集群,扼守布良斯克以西及其以南寬達300餘公里的地區。總計在西方向上的3個方面軍共有125萬人,坦克990輛,火炮和迫擊炮7600門,飛機677架。蘇聯紅軍先後解放了羅加切沃,亞穆加,亞赫羅馬,紅波利亞納,白拉斯特,索城,克林,沃洛科拉姆斯克,曉基諾,阿列克辛,塔魯薩,卡魯加,別廖夫,莫斯科會戰勝利。
徹底打擊了法西斯德國的囂張氣焰,使德軍再也無力在全線發動進攻。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中途島戰役

中途島海戰於1942年6月4日展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環礁的攻擊,還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所以這場仗可說是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
日本在珊瑚海海戰之後的僅僅一個月就已經把中途島擬定為下一個攻擊目標。這不只能報美國空軍空襲東京(DoolittleRaid)的一箭之仇,還能敞開夏威夷群島的大門。防止美軍從夏威夷方面出動並攻擊日本。日本海軍想藉此機會將美國太平洋艦隊殘余的軍艦引到中途島一舉殲滅。為達到該目的,日本海軍幾乎傾巢而出,投入大半兵力,艦隊規模甚至超越後來史上最大海戰萊特灣海戰時的聯合艦隊。是日本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戰略進攻,然而由於珊瑚海海戰的牽制,使聯合艦隊少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即受傷的「祥鶴」、「瑞鶴」號,對作戰造成極嚴重的影響。

中途島6月4日凌晨,日本第一攻擊波機群36架俯沖轟炸機、36架水平轟炸機和36架零式戰斗機開始從4艘航空母艦上同時起飛,108架艦載機在永友文市海軍大尉的率領下出發攻擊中途島。南雲中將命令偵察機搜索東、南方向海域,第二攻擊波飛機提到飛行甲板上,准備迎擊美國艦隊。但是重巡洋艦利根號的2架偵察機因為彈射器故障,起飛時間耽誤了半個小時,築摩號的1架偵察機引擎又發生故障中途返航(這架飛機本應該正好搜索美國特混艦隊上空),給日本艦隊埋下禍根。
6月4日拂曉,中途島派出的「卡塔林娜」式偵察機發回發現日軍航空母艦的報道,斯普魯恩斯少將立即做出反應,准備攻擊日軍航母(其實法蘭克•弗萊徹海軍少將是這次行動的總指揮,但是斯普魯恩斯首先發動空襲)。美國艦隊因為已經破解了日本海軍「JN-25」的通訊密碼,而對敵人的計劃了如指掌。
6月4日清晨,日本艦載機向中途島發動了猛烈的攻擊。駐扎在中途島的美軍戰斗機也全部升空,迎擊來犯的日本戰機。美軍的轟炸機,包括了B-17型轟炸機也向日本艦隊發動還擊。
7時整,友永丈市大尉率第一攻擊波機群准備開始返航,並向南雲中將發出了需要進行第二次攻擊的電報。
7時06分,由戰斗機、魚雷機、俯沖轟炸機所組成的117架戰機,從斯普魯恩斯少將所率領的第16特混編隊大黃蜂號及企業號升空,奔向200海里外的南雲艦隊。8時40分,15海里以外的弗萊徹少將率領的第17特混編隊約克鎮號起飛了35架戰機。
7時10分,首批從中途島起飛的10架美軍魚雷轟炸機出現在南雲艦隊的上空。美軍飛機排成單行,撲向日航空母艦。在日軍戰斗機的截殺和日艦猛烈的炮火下,很快就擊落了7架。友永的報告和美機的攻擊,使南雲中將相信中途島的防禦力量還很強,於是決定把原來准備用於對付美艦的飛機改為對中途島進行第二次轟炸。此時,他仍然沒有發現美軍艦隊。
中途島7時15分,南雲下令赤城號和加賀號將在甲板上已經裝好魚雷的飛機送下機庫,卸下魚雷換裝對地攻擊的高爆炸彈。
7時30分,南雲接到利根號推遲半小時起飛的一架偵察機發來的電報,距中途島約240海里的海面發現10艘美國軍艦。南雲命該偵察機繼續查明敵人艦隊是否擁有航空母艦,同時命令暫停對魚雷機的換彈。就在南雲等待偵察機的偵察結果時,空中再次響起了警報。40餘架從中途島起飛的美軍B-17轟炸機和俯沖轟炸機撲向南雲的艦隊。由於美軍的轟炸機沒有戰斗機護航,結果很快的就被南雲派出的零式戰斗機擊退。
8時15分,南雲終於接到了偵察機傳來的報告:美軍艦隊里確實有航母的存在。南雲下令各艦停止裝炸彈,飛機再次送回機庫重新改裝魚雷,日本航空母艦的甲板上一片混亂,為了爭取時間,卸下的炸彈,都堆放在甲板上。
8時30分,空襲中途島的第一攻擊波機群返航飛抵日本艦隊的上空。還有那些保護航空母艦的戰斗機也需要降落加油。南雲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第二航空母艦戰隊司令山口海軍少將向南雲建議「立即命令攻擊部隊起飛」。第二批突擊飛機換裝魚雷還沒有完成,如果馬上發動進攻,也沒有戰斗機護航。而且艦上的跑道被起飛的飛機佔用,那麼油箱空空的第一攻擊波機群會掉進海里。南雲決定把攻擊時間推遲,首先收回空襲中途島和攔截美軍轟炸機的飛機,然後重新組織部隊以進攻美軍特混艦隊。
8時37分,返航的飛機開始相繼降落在四艘航空母艦飛行甲板上。
9時18分,全部飛機的作業完畢。南雲命令艦隊以30節的航速向北航行,以避開再來攻擊的美機,准備全力進攻美軍特混艦隊。
9時20分,掩護日本艦隊的戰斗機開始起飛。
9時25分,一隊由大黃蜂號起飛的15架「復仇者」式魚雷轟炸機組成的編隊發現了南雲艦隊。不幸的是,他們的燃油即將耗盡,而且沒有戰斗機護航。在自殺式攻擊中,被零式戰斗機和高射炮火全部擊落,30名飛行員除1人生還外全部遇難。
9時30分,從企業號、約克鎮號起飛的28架美軍戰機陸續尾隨而來,向蒼龍號和飛龍號展開攻擊。然而在攻擊南雲艦隊的時候遭到重創,損失了20架魚雷轟炸機,美機所投魚雷竟無一命中。
中途島10時20分,由102架飛機組成的日軍艦載機攻擊隊此時也已排列就緒。正當日軍戰斗機在低空忙著驅趕美軍魚雷機時,南雲艦隊的上空出現了33架由克拉倫斯•麥克拉斯基少校率領從企業號起飛的無畏式俯沖轟炸機。此時,日艦正在掉頭轉到迎風的方向,處於極易受攻擊的境地,甲板上到處是魚雷、炸彈及剛加好油的飛機。這正是美軍求之不得的有利時機。
10時24分,第一架日本戰斗機飛離飛行甲板時。企業號的33架「無畏」式俯沖轟炸機,分成2個中隊分別攻擊赤城號航空母艦和加賀號航空母艦,接踵而來的是17架從約克鎮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無畏」式俯沖轟炸機則專門攻擊蒼龍號航空母艦。日軍的3艘航空母艦剎那間變成了三團火球,堆放在甲板上的等待起飛的飛機以及燃料和彈葯引起大爆炸,火光直沖雲霄,短短的5分鍾,日本三艘航空母艦被徹底炸毀了。
10時40分,接替指揮空中作戰的日第2航空戰隊司令官山口多聞少將發動反擊,18架由「九九」式俯沖轟炸機和6架零式戰斗機組成的攻擊編隊從飛龍號航空母艦起飛。飛向目標途中,發現了一批正在返航的美軍轟炸機,便悄悄的尾隨。就因如此,日機成功的找到了約克城號,並立即發動攻擊。3顆炸彈命中約克城號,雖然遭到破壞,但是在美軍船員的極力搶修下,恢復了航行功能。
11點30分,南雲中將及其幕僚轉移到了長良號巡洋艦,開始集合殘余的艦隊。
13時40分,10架日軍「九七」式魚雷攻擊機和6架「零」式戰斗機又從飛龍號飛來,對受傷的約克城號發起了第二次攻擊。約克城號這次就沒那麼幸運,被兩枚魚雷擊中,左舷附近掀開兩個大洞,並把艦舵給軋住了。弗萊徹少將被迫轉移到巡洋艦,將指揮權移交給斯普魯恩斯少將。
14時45分,美軍偵察機發現日軍飛龍號航空母艦,斯普魯恩斯立即命令企業號、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的30架「無畏」式俯沖轟炸機起飛,去攻擊飛龍號。
15時00分,美軍約克城號的艦長巴克馬斯特被迫下令棄艦。然而,它卻並沒有沉沒,於是美軍又回到該艦上,試圖由拖船拖向珍珠港。
16時45分,美軍企業號航空母艦的俯沖轟炸機成功地攻擊了日軍剩下的飛龍號。飛龍號當即命中4彈,船上一片火海。山口司令官和艦長加來止男隨艦葬身大海。
中途島6月4日晚19時,已經被摧毀的日軍蒼龍號、加賀號航空母艦先後沉沒。
6月5日2時55分,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將否決了其首席參謀黑島大佐提出的集中全部艦只在白天轟炸並登陸中途島的挽回敗局的方案,下令:「取消中途島的佔領行動。」並表示「所有責任由我一個人來擔當,我回去向天皇陛下請罪。」 他把自己關進會客室,一連三天拒絕會見部下。6月5日夜間,日軍兩艘重巡洋艦最上號和三隈號在濃霧中轉向時互撞,最上號重創,三偎號留下陪伴左右。
3時50分,被摧毀的赤城號航空母艦被日軍驅逐艦發射的魚雷擊沉。
5時10分,無法挽救的飛龍號航空母艦被日軍驅逐艦發射的魚雷擊沉。
6月5日天亮,美軍飛機一波又一波的轟炸負傷的日軍巡洋艦三隈號、最上號。三偎號葬身海底,而重傷的最上號反而逃過大難,掙扎著回到特魯克的基地。攻擊結束以後,美軍特混艦隊隨即撤離戰場。
13時00分,日軍I-168號潛艇發現了約克城號,隨即發射4條魚雷,2條命中約克城號,1條命中護航的哈曼號(DD-142 USS Hammann)驅逐艦,兩艦相繼沉沒。
中途島之戰終於宣告結束。
中途島戰役美軍只損失一艘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和147架飛機,陣亡307人;而日本卻損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330架飛機,還有幾百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和3700名艦員。日本海軍從此走向了失敗。

㈢ 兩次世界大戰情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

瓜分世界的首次大屠殺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明顯強於同盟國。英國有 飛機258架,法國有156架,俄國有263架;德國僅有232架軍用飛機。戰爭開始前,協約 國海軍編制內有各種水面艦艇762艘和潛艇74艘;德國和奧匈帝國有水面艦艇403艘和潛 艇35艘。

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 戰略進攻,輕視防禦;都企圖依靠一兩次決戰決定戰爭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 打短期戰爭,沒有挖掘經濟潛力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和進行持久戰爭的准備。反映在戰爭 計劃上,各國都把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短期戰爭作為制定戰爭計劃的前提。德國為避免東 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 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 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 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 後打擊法軍主力。

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在海上,集中海軍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 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

奧匈帝國的戰爭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與俄國作戰,同時又對巴爾乾地區的 塞爾維亞、黑山作戰。法國的戰爭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部地區,視戰局發展情 況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反擊德軍入侵。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並封鎖奧匈帝國海軍於亞得里亞海。俄國的戰爭計劃富有極強的進攻色彩,准備 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計劃把戰爭中陸上作戰的 重擔推給法國和俄國,只派遣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海軍則用於保障英國及 協約國交通線的安全,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海軍,伺機與敵艦隊進行爭奪 制海權的總決戰。

綜觀各國戰爭計劃,各國都過分誇大了純軍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於爭奪本國 利益,各自為戰,各軍種也是單獨作戰。因此,各國沒有很好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 盟國之間也沒有制定總的聯合作戰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 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 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 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 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 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 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 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 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 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 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 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 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 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 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 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 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 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 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 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 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 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 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 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 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 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 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 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 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 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 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 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 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 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 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 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 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 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 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 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 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 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 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1945年,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發動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軍民死亡5120餘萬人,最後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歷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又使這一矛盾進一步加劇。

為擺脫危機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意、日三國,相繼發動了局部侵略戰爭,最後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首先揭開這次戰爭序幕的是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9月18日,盤踞在中國沈陽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向當地中國駐軍發起進攻。1933年1月,日軍開始向華北進犯。1937年7月7日,日軍又向駐守北平西南郊蘆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人民從此全面開展了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開始是德軍入侵波蘭以至西歐各國。戰爭分五個階段。

戰爭第一階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不列顛帝國的自治領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聯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於波蘭幾乎沒有戰爭准備,雙方實力又極為懸殊,波蘭很快就被德軍佔領,國家滅亡。9月17日,蘇聯軍隊開進了波蘭,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在波蘭的佔領地區。

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准備進攻西歐各國。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佔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軍在挪威的戰斗行動經兩個月便以佔領全境而告結束。

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北面迂迴「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軍和一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一部法軍被封鎖於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佔英屬索馬里和肯亞、蘇丹各一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1941年1—5月,不列顛帝國軍隊將意軍逐出英屬索馬里、肯亞、蘇丹、衣索比亞、意屬索馬里、厄利垂亞,義大利艦隊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損失。1941年初,德軍組成一個「非洲軍」,由隆美爾將軍指揮開到北非。德、意聯軍於3月31日轉入進攻,4月下半月進抵利比亞、埃及邊界。

在歐戰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進一步擴大了。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開始佔領華南地區,侵佔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德在侵英的同時,注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准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干半島、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奪佔了克里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一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統一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一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佔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准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

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一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里德軍侵佔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宣戰。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准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會戰之一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佔領了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餘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斗行動積極了一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斗爭的效率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一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里島登陸,並攻佔該島,9月初又派登陸兵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均未遭意軍重大抵抗。英美軍在義大利的進攻,適逢墨索里尼制度由於以意共為首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法西斯斗爭而陷於嚴重危機。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奧元帥成為新政府首腦,於9月3日與美、英簽訂了停戰協定。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戰爭第四階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裝力量在太平洋和亞洲的較大范圍內展開了進攻。1944年夏秋蘇軍進行了數個較大的進攻戰役。芬蘭政府於1944年9月19日與蘇聯簽訂停戰協定,退出法西斯集團,並於1945年3月4日對德宣戰。由於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1944年),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大部獲得解放。蘇軍以及波蘭第一集團軍部隊7月下旬解放波蘭。1944年中,摩爾達維亞全境、羅馬尼亞大部獲得解放。蘇軍進入保加利亞加速了該國正在醞釀的人民起義,9月9日,起義爆發,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也對德宣戰。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裝起義爆發。與此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部隊在蘇軍參加下,解放了貝爾格萊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軍在巴拉頓湖地區的反攻被擊退後,布達佩斯獲得了解放。蘇軍援助了挪威人民,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東北地區。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5年1月12—14日在維斯瓦河及東普魯士發起進攻,粉碎了維斯瓦河、奧得河之間的法西斯德軍集團,解放了波蘭大部領土。強攻奪取了柯尼斯堡,消滅了敵軍澤姆蘭德集團。4月上半月,德軍在東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的重兵集團相繼被殲,但澤至奧得河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獲得解放。為了協調反法西斯德國的行動和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了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4月初,盟軍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5月2日,駐義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群投降。4月16日,蘇軍3個方面軍發動了規模巨大而極其緊張的柏林戰役,德軍柏林集團在這一戰役
中遭到圍殲。

柏林被攻克後,西線出現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殺(4月30日)後拼湊的鄧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對蘇作戰的情況下與美、英締結局部投降協定。5月8日午夜,凱特爾元帥為首的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在蘇軍佔領的柏林近郊卡爾斯霍斯特簽署了法西斯德國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書。蘇聯元帥朱可夫受蘇聯政府委託,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無條件投降。

戰爭第五階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間,盟國武裝力量在太平洋戰區進行了粉碎日本艦隊和解放日佔島嶼的海上戰役和登陸戰役。1945年5月,在發動戰爭的侵略國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還在繼續作戰。8月9日,蘇聯武裝力量開始對集結於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採取軍事行動。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參加對日作戰。關東軍在短時間內即被完全擊潰。中國東北、朝鮮北部、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均獲得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各戰場對日作戰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勝利。美國於8月6日和9日對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1945年9月2日,舉行了日本投降書的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國家集團發動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在於爭奪殖民地,而且在於確立自己的世界霸權,奴役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拯救了各國免於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毀滅。這是不幸中的幸事。

國際法西斯力量的潰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決定了世界的整個戰後發展。許多民族和國家贏得了獨立和解放,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人民,在共產黨和工人黨領導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地主的統治,完成了本國生活中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和經濟變革,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成了偉大十月革命勝利後最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武裝斗爭,具有軍事行動規模巨大、軍事生產空前發展、人員物資損失慘重的特點。全面戰爭持續了2194天(6年);軍事行動遍及歐、亞、非洲陸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廣闊水域;

被征入伍者達1.1億人。在戰爭年代,僅反希特勒同盟各國就生產飛機58.8萬架,坦克23.6萬輛,火炮147.6萬門;

德國生產飛機約10.9萬架,坦克4.6萬輛,火炮和迫擊炮43.5萬余門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戰爭。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即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各交戰國的直接軍費支出占其國民總收入的60—70%。軍隊死亡1690餘萬人,居民死亡3430餘萬人,合計死亡5120餘萬人,僅蘇聯就達2000餘萬人。這對人類物質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殘。

第二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了雷達和其他無線電電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噴氣式飛機、飛航式導彈和彈道火箭,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達等。空軍、國土防空軍、潛水艦隊、空降兵兵團、工程兵和技術兵的作用增大了。這些對戰後各國的軍事思想、戰爭思想和軍隊建設都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㈣ 世界大戰是年那月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范圍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它在世界軍事發展史上處於劃時代的地位。
導火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是薩拉熱窩事件。 這次大戰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面臨危機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發展不平衡的結果。德國早在1879年就與奧匈帝國結成反對俄、法的軍事同盟,1882年義大利加入這個同盟,從而形成了一個侵略性的軍事政治集團,稱「三國同盟」(即同盟國)。俄、法對此很快作出反應,1891~1893年建立了俄法聯盟,英國隨後加入,形成了協約國。這樣,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就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而展開了激烈斗爭。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這位竭力想吞並塞爾維亞的軍國主義分子,攜同妻子到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在薩拉熱窩遭到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暗殺。這次事件成了戰爭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把塞爾維亞視為爭霸前哨的俄國於7月30日宣布總動員。8月1日、3日,德國分別向俄、法宣戰,因為比利時拒絕接受德軍通過本國領土的最後通牒,俄國同時向比利時宣戰。英國曾要求德國維護比利時的中立,遭拒絕後於8月4日對德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打了起來。前後捲入戰爭的有六大洲的33個國家,15億人(占當時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戰期間大約有7000萬人被動員參軍。
三條戰線
大戰開始後,歐洲大陸上出現了三條戰線:西線,從北海延伸到瑞士邊境,由英、法、比三國軍隊對德作戰;東線,北起波羅的海,南至羅馬尼亞,由俄軍對德、奧作戰;另外有巴爾干戰線,由塞爾維亞軍對奧軍作戰。戰爭在陸上、空中、海上和海下同時進行,戰場遍及歐、亞、非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是決定全局的主戰場,海上以北海為主戰場。各主要交戰國的戰略方針的共同點是:片面強調戰略進攻,輕視防禦;企圖依靠一兩次總決戰決定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打短期戰爭。 戰爭第一年(1914年),速決戰計劃即遭破產。在歐洲戰場上,德軍同英法聯軍進行了「1914年邊境之戰」,法軍南撤。德軍推進到巴黎以東的馬恩河地區,遭到法軍大規模反擊(史稱「1914年馬恩河會戰」),德軍退至埃納河一線。9、10月間,為相互迂迴對方的翼側,進入法國北部地區的德軍河英法聯軍實施連續機動,直到海岸方止。(史稱「奔向大海作戰」)。至11月,整個西線從運動戰轉入了陣地戰。這一年,由於土耳其的參戰,近開辟了新戰場;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出兵佔領中國山東,出現了遠東戰場。英德海軍的主要戰役是北海的兩次赫爾戈蘭海戰(8月,11月)和南大西洋的福克蘭島海戰(12月)。 1915年,各參戰國由於後備兵員和後勤保障發生嚴重問題,被迫將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戰爭重心由西線轉到東線。俄軍同德軍之間先後進行了東普魯士冬季戰役(1~2月)、咯爾巴阡冬季戰役(1~3月)、果爾利策進攻戰役(5月),俄軍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軍退出戰爭。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入陣地戰。5月,義大利從同盟國轉入到協約國,在奧匈東南開辟了新戰區。10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之後,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1916年,戰爭重新再次轉入西線。德軍對法軍實施了「凡爾登戰役」(2~12月),英法聯軍則對德實施了「松姆河戰役」(6~11月)。東線俄軍的西南方面軍對奧匈軍也發動了大規模進攻(6~8月),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從這一年開始,同盟國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 1917年,德國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在海上開展「無限制的潛艇戰」,給英法海運造成極大困難。法軍在埃納河地區對德實施「尼維爾攻勢」(4~5月),法軍損失慘重,英軍單獨對德連續發動進攻,穩住了法國。9月,德國發動「里加戰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戰爭。在義大利戰線,德奧聯軍實施了「卡波雷托戰役」(10~11月),迫使意軍全線後撤。同年4月,在交戰雙方都陷於困境的情況下,美國伺機加入協約國一方。8月,中國北洋軍閥政府也在協約國帝國主義推動下對德奧宣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7至9月,西線的英法軍接連拔除了德軍防線上的三個突出部。9月26日,協約國發動總攻。至11月,同盟國中的土、保、奧、匈先後投降。11月11日,德國也被迫投降。歷時四年又三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遂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災難深重
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戰爭期間,被擊斃和因傷致死的總計達850多萬人,負傷的有2000多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余美元。
意義
大戰為革命創造了客觀前提,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高漲。1919年~1920年舉行了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巴黎和會,作為協約國的一員的中國在會上成了列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偉大的「五四」運動。 大戰揭示了戰爭對經濟和後方的巨大依賴性。戰爭中,飛機、坦克、潛艇和毒氣等新式武器開始大量裝備部隊,並首次出現了集團軍群(方面軍)戰役。大戰的經驗對戰後20年各國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總體戰、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以及依靠堅固戰略防禦工事制勝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這次大戰經驗的結果。 著名戰役:馬恩河戰役 凡爾登戰役 索姆河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造成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戰爭最高峰時期,全球有60%的國家參戰,戰火遍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斗。二戰的交戰雙方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與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等國組成的法西斯國家軸心國集團。 盡管在1939年9月前,中國的抗日戰爭,衣索比亞的抗意戰爭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經開始,但一般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國投降而告結束。 二戰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爭所帶來的血腥殺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壞,長久的反映在戰後人類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戰爭的結果使得法西斯這一人類社會的毒瘤被鏟除。戰後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戰爭結果所帶來的。在軍事領域,戰爭發展了現代軍事技術,並產生了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進行作戰的主要方式,同時,戰略轟炸也成為一種直接影響戰爭結局的重要軍事手段,戰爭後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戰爭並體現了其巨大的殺傷力。二戰的結果充分證明,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戰爭的勝負與交戰雙方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工業技術水平,人員素質有著直接的關系。二戰也對軍事武器的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雷達,噴氣戰斗機,火箭及導彈,電子計算機,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戰爭中投入使用並發揮了重大作用。而這些軍事領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戰後人類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在這場血腥的戰爭中,無辜平民的傷亡是歷史上最慘重的,其中包括了納粹德國針對猶太人和其他東歐人種的大屠殺、日本對無數中國與朝鮮平民的屠殺,以及戰爭末期盟軍針對德國與日本境內民用目標的轟炸。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共導致了9千萬人的死亡,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 著名戰役:不列顛之戰 偷襲珍珠港 中途島之戰 斯大林格勒會戰 諾曼底登陸戰 攻克柏林
二戰時間及國家
1939.9.1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向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 眾所周知,二戰對立雙方有兩個陣線:以德日意為代表的法西斯陣線;以美蘇英中為代表的反法西斯陣線。 參加法西斯陣線的國家有: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7國,前三國是這一陣線的核心。 參加反法西斯陣線的國家有: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賓、阿比西尼亞、伊拉克、巴西、玻利維亞、伊朗、哥倫比亞、賴比瑞亞、法國、厄瓜多、秘魯、智利、巴拉圭、委內瑞拉、烏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黎巴嫩47國。 按照國際會議的協議,聯和國的創始會員國都是加入反法西斯陣線的國家和地區。丹麥、阿根廷、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蘇聯加盟共和國)因為是聯和國的創始會員國,所以也成為反法西斯陣線的一員。 此外,還有3個國家是宣了戰的: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8月10日對日本宣戰、阿爾巴尼亞(法西斯傀儡政府)1941年10月17日對英國宣戰、暹羅(今泰國)的投降派政府1941年12月11日與日本簽訂攻守同盟,並於1942年1月對英、美宣戰。
關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前瞻性研究
青年學者劉周在「關於人類前途的預言」一文中提出了關於世界統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前瞻性預言稱為劉周預言。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是一場史無前例的信息戰。

㈤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事件是什麼

1939年

8月23日 - 蘇聯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或稱《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希特勒和斯大林同意瓜分波蘭。
9月1日 - 德國入侵波蘭。
9月3日 - 英國和法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9月5日 — 美國宣布中立國地位。
9月6日 — 南非對德宣戰。
9月10日 — 加拿大對德宣戰。
9月17日 — 蘇聯入侵波蘭。
9月27日 — 德軍佔領華沙。
11月30日 — 蘇聯入侵芬蘭,冬季戰爭爆發。
在'假戰爭'期間,西歐保持著令人不解的平靜。

1940年

1月8日 - 英國首次實行食品配給制。
4月9日 - 德國入侵挪威和丹麥。
5月10日 - 德國入侵比利時、荷蘭和法國。溫斯頓 邱吉爾接替尼維爾 張伯倫出任英國首相。
5月13日 - 德國入侵法國。
5月26日 - 盟軍展開大規模行動,以營救敦刻爾克海灘上大約33萬名士兵。
7月10日 - 德國空軍開始轟炸英吉利海峽上的英國護航船隊。不列顛空戰打響。
9月7日 - 閃電戰爆發。德國開始轟炸倫敦,第一階段持續了57個夜晚。
10月31日 - 英國皇家空軍取得不列顛空戰的勝利。希特勒被迫推遲入侵計劃。
11月14日/15日 - 德國空軍和英國皇家空軍都展開戰略轟炸行動。

1941年

1月22日 - 英國和澳大利亞軍隊在利比亞從德軍手中奪回托布魯克。
4月6日 - 德國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
5月9日 - 英國皇家海軍俘獲一艘德國U艇,內有密碼機'謎'。英國使用這台密碼機來破譯德國電文。
5月24日 - 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擊沉皇家海軍戰列巡洋艦'胡德號',只有3名船員倖免於難。
5月27日 - 皇家海軍在北大西洋上追蹤並擊沉'俾斯麥號'。
6月22日 - 希特勒開始'巴巴羅薩'行動 - 入侵蘇聯。
7月31日 - 希特勒開始計劃'最終解決',以滅絕猶太人。
9月6日 - 在德國佔領區內,6歲以上的猶太人都必須佩戴黃色的大衛之星標志。
12月7日 - 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參戰。
12月25日 - 日本佔領英國殖民地香港。

1942年

1月26日 - 美軍開始抵達英國。
2月15日 - 新加坡被日軍攻陷 - 大約25,000名士兵投降。
2月19日 - 日本空襲澳大利亞的達爾文。
4月9日 - 巴丹半島上,7萬名美國和菲律賓士兵向日軍投降。
5月12日 - 蘇軍開始反攻,要把德軍趕出蘇聯。
6月7日 - 美國在中途島戰役中擊敗日本。
7月1日 - 第一次阿拉曼戰役打響。
7月22日 - 德國在華沙猶太人居住區開始驅逐猶太人。大屠殺開始,僅頭兩個月就有30萬人被殺。
10月23日 -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打響。
11月4日 - 隆美爾軍隊在阿拉曼被擊潰,被迫撤退。

1943年

1月15日 - 經過兩個月的激烈戰斗,美軍從日本人手中奪下瓜達爾卡納爾島。
1月18日 - 華沙猶太人居住區的猶太人起義,抗擊納粹。
2月2日 -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投降:這是希特勒軍隊的首次重大失敗。
5月13日 - 北非的德國和義大利軍隊向盟軍投降。
5月16日 - 英國皇家空軍用特製的巨型炸彈空襲德國。
7月10日 - 盟軍進入西西里島。
9月3日 - 盟軍進入義大利本土。
9月8日 - 義大利向盟軍投降,隨後掉轉槍口,與德國作戰。
9月15日 - 德國開始屠殺羅馬的吉普賽人。
9月28日 - 邱吉爾、羅斯福和斯大林在伊朗會面,討論從納粹鐵蹄下解放歐洲的計劃。

1944年

1月4日 - 在義大利中部,蒙特卡西諾戰役打響。戰役持續了4個月,死亡2萬人。
2月 - 美國海軍繼續解放太平洋諸島。
6月5日 - 盟軍佔領羅馬 — 這是第一個攻克的軸心國首都。
6月6日 - 盟軍在諾曼底發起D日攻擊。13萬餘人的盟軍在法國北部海灘登陸。
6月9日 - 斯大林把德軍趕出蘇聯,蘇軍重返波蘭,俘虜35萬人。
7月20日 - 希特勒躲過一次暗殺企圖。
8月25日 - 盟軍解放巴黎。
9月8日 - 倫敦遭到第一枚V2'飛彈'火箭的襲擊。
11月24日 - 美國空軍開始轟炸東京。
12月16日 - 德國空軍在阿爾登地區開始對盟軍展開反攻,被稱為突出部戰役,有19,000名美軍士兵犧牲。

1945年

1月27日 - 蘇軍解放奧施維茨。
2月23日 - 美國海軍在日本硫黃島取得勝利。
3月7日 - 盟軍最終渡過萊茵河,在雷瑪根進入德國。
4月12日 - 羅斯福總統在辦公室中去世。哈利 杜魯門宣誓就職。
4月25日 - 美國和蘇聯軍隊在易北河會師,德國一分為二。
4月30日 - 當蘇軍兵臨城下時,希特勒在柏林自殺。
5月2日 - 蘇軍攻克柏林。
5月7日 - 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5月8日 - 歐洲勝利日:歐洲戰場戰爭結束,但太平洋戰場依然硝煙彌漫。
7月28日 - 日本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6日 - 美國在廣島投下原子彈,8萬平民死於非命。
8月9日 - 美國在長崎投下另一枚原子彈。
8月14日 - 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

㈥ 有關歷史:歷史上哪些年的12月22日有什麼重大事件

12月22日 三清之首元始天尊聖誕

1639年12月22日 法國戲劇家讓·拉辛誕生

1722年12月22日 清聖祖康熙帝駕崩

1808年12月22日 作曲家貝多芬創作的第五號交響曲在維也納劇院首演

1823年12月22日 昆蟲學家讓-亨利·法布爾誕生

1856年12月22日 美國政治家、國務卿弗蘭克·B·凱洛格出生

1858年12月22日 義大利近代傑出的歌劇作家普契尼誕生

1887年12月22日 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誕生誕生

1899年12月22日 中國化學家紀育灃誕生

1895年12月22日 倫琴首次發現X射線

1900年12月22日 清廷全盤接受議和大綱

1905年12月22日 中日簽訂《滿州善後協約》

1905年12月22日 莫斯科工人起義

1910年12月22日 作家夏承楹出生

1919年12月22日 中國近代藏書家、圖書學家繆荃孫去逝

1929年12月22日 印度政黨領袖在倫敦就印度自治領地位問題舉行會談

1930年12月22日 蘇聯全面控制食品供應

1936年12月22日 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病逝

1938年12月22日 世界科學史上不平凡的日子,發現陸上四腳動物的「老祖宗」早已絕滅的空棘魚

1942年12月22日 美國人類學的創始人弗蘭茲·博厄斯去逝

1948年12月22日 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發布約法八章

1956年12月22日 入侵埃及蘇伊士運河地區的最後一批英國和法國軍隊撤離塞得港

1957年12月22日 中國歌手蔡琴誕生

1958年12月22日 戴高樂當選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統

1960年12月22日 阿爾及利亞獨立斗爭,遭到法國殖民者的殘酷鎮壓

1960年12月22日 中國歌手周華健誕生

1963年12月22日 希臘客輪「拉科尼亞」號在航行中起火,最後沉沒在大西洋,150人喪生

1963年12月22日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電力和灌溉系統之一、經過澳大利亞阿爾卑斯山脈隧道發電的澳大利亞斯諾伊河水力發電工程竣工

1966年12月22日 日本女性漫畫家淺美裕子出生

1968年12月22日 《人民日報》傳達毛澤東指示,2000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1968年12月22日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板門店,將被拘留了11個月的美國情報船「普韋布洛」號上的82名船員釋放

1970年12月22日 華北會議召開

1971年12月22日 孟加拉共和國建立

1972年12月22日 我國與紐西蘭建交

1978年12月22日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閉幕,從此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國開始走改革開放的道路

1980年12月22日 中國佛學院恢復並開學

1980年12月22日 韓國藝人李恩宙誕生

1980年12月22日 中國史學家洪業去逝

1981年12月22日 英國女皇委任尤德爵士為香港總督

1982年12月22日 中國歌手尚雯婕誕生

1983年12月22日 我國第一台每秒鍾運算1億次以上的巨型電子計算機「銀河」在長沙研製成功,我國進入了世界研製巨型計算機的行列

1983年12月22日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成立

1983年12月22日 日本女性聲優鹿野優以出生

1987年12月22日 象棋國手謝俠遜逝世

1987年12月22日 揭露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屠城血證》首映

1987年12月22日 卓別林的道具在英拍賣

1987年12月22日 象棋國手謝俠遜去逝

1989年12月22日 勃蘭登堡門重新開放,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迎接從另一端穿過的聯邦德國總理科爾

1989年12月22日 遼西發現史前巨型建築

1989年12月22日 羅馬尼亞內戰爆發

1992年12月22日 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1992年12月22日 中國第一家工業企業開辦的首鋼華夏銀行開業

1993年12月22日 美「信息高速公路」政策初步成型

1993年12月22日 《南非過渡時期臨時憲法》通過

1994年12月22日 「申根協定」確定生效期

1995年12月22日 韓檢察當局起訴前總統全斗煥

1995年12月22日 柬埔寨施里武親王流亡法國

1996年12月22日 蔣介石之孫、蔣經國之子蔣孝勇去逝

1997年12月22日 「進步」號飛船與「和平」號軌道站對

1997年12月22日 墨西哥發生屠殺案,46人死亡

1998年12月22日 東京高法宣判東史郎敗訴

1983年12月22日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成立

1998年12月22日 東京高法宣判東史郎敗訴

1998年12月22日 墨西哥印第安難民慘案

2001年12月22日 阿富汗臨時政府開始行使管理國家的職能,哈米德·卡爾扎伊宣誓就任臨時政府主席

2003年12月22日 慶祝中國和阿拉伯國家聯盟建立關系10周年

2005年12月22日 中國政府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指出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努力實現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和諧的發展

2007年12月22日 宋朝海上絲綢之路古沉船「南海1號」打撈出水

2007年12月22日 中國共產黨黨的十七屆一中全會召開,選舉胡錦濤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2012年12月22日 根據瑪雅人及台灣四齡童預言,地球末日

㈦ 一戰的時間參戰國涉及人口發生的事件其它

第一次世界大戰

瓜分世界的首次大屠殺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明顯強於同盟國。英國有 飛機258架,法國有156架,俄國有263架;德國僅有232架軍用飛機。戰爭開始前,協約 國海軍編制內有各種水面艦艇762艘和潛艇74艘;德國和奧匈帝國有水面艦艇403艘和潛 艇35艘。

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 戰略進攻,輕視防禦;都企圖依靠一兩次決戰決定戰爭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 打短期戰爭,沒有挖掘經濟潛力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和進行持久戰爭的准備。反映在戰爭 計劃上,各國都把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短期戰爭作為制定戰爭計劃的前提。德國為避免東 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 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 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 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 後打擊法軍主力。

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在海上,集中海軍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 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

奧匈帝國的戰爭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與俄國作戰,同時又對巴爾乾地區的 塞爾維亞、黑山作戰。法國的戰爭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部地區,視戰局發展情 況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反擊德軍入侵。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並封鎖奧匈帝國海軍於亞得里亞海。俄國的戰爭計劃富有極強的進攻色彩,准備 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計劃把戰爭中陸上作戰的 重擔推給法國和俄國,只派遣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海軍則用於保障英國及 協約國交通線的安全,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海軍,伺機與敵艦隊進行爭奪 制海權的總決戰。

綜觀各國戰爭計劃,各國都過分誇大了純軍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於爭奪本國 利益,各自為戰,各軍種也是單獨作戰。因此,各國沒有很好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 盟國之間也沒有制定總的聯合作戰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 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 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 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 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 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 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 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 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 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 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 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 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 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 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 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 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 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 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 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 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 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 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 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 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 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 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 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 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 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 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 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 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 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 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 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 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 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 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 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 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 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 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
http://202.121.7.7/person/zxlsjxw/wzsck/143.asp.htm

第二次世界大戰
Second World War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軸心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給人類帶來極大災難,其結果以美、英、蘇、中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日、意法西斯國家實行侵略擴張,爭奪世界霸權所挑起的,經過多次局部戰爭逐漸演變而導致全面戰爭。
戰爭起因
德、日、意等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所確立的法西斯政權及其侵略擴張,是這次世界大戰的根源。
法西斯政權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的意志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國際關系體系。戰敗的德國不甘心於《凡爾賽和約》給予的嚴厲懲罰和約束。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獲得英、法許諾的領土而不滿,另一個戰勝國日本擴張要求日益強烈。由於德、日、意等國的實力很快得到恢復和加強,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為英、法、美等國的對手。隨著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帝國主義制度的各種基本矛盾重新尖銳化並愈演愈烈,以致發展到訴諸戰爭。 20世紀20、30年代,在義大利、德國和日本相繼興起以極端民族主義和極權主義為核心內容的法西斯主義勢力和運動。1922 年10月B.A.A.墨索里尼在義大利掌握政權。1933年1月A.希特勒在德國執政。1936年3月日本軍部實現對內閣的全面控制,開始確立法西斯專政。它們同英法美等國爭奪勢力范圍和世界霸權,不惜通過戰爭手段改變由凡爾賽 -華盛頓體系所確立的國際秩序,從而形成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
戰爭策源地形成 德國從1933年起加速擴展軍事工業。1934年秘密突破《凡爾賽和約》對其軍隊的限額。1935年正式重建空軍,實施義務兵役制,秘密頒布《國家防禦法》。1936年3月7日,德國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凡爾賽和約》的有關規定,派兵進入萊茵非軍事區。早在1935年秋德國國防軍即已開始制訂代號為紅色的對法作戰計劃、入侵奧地利的奧托方案和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納粹德國成為主要的和最危險的歐洲戰爭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簽訂柏林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義大利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召開東方會議,確定武力侵佔中國,進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島、中亞細亞和小亞細亞以至歐洲的侵略擴張總綱領。從1931年起,日本對中國發動並逐步擴大局部性侵略戰爭。1936年制訂向太平洋地區及西伯利亞的擴張目標和對美、蘇、中、英等國作戰的具體方針。日本成為挑起世界戰爭的遠東戰爭策源地。
3個法西斯國家在對外擴張和發動侵略戰爭的過程中結成侵略集團。1936年11月25日,德、日兩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義大利參加該協定。
世界大戰前奏
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國家多次發動局部戰爭。日本首先在亞洲燃起戰火,揭開世界戰爭的序幕。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1931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三省。翌年3月建立「滿洲國」傀儡政權。接著入侵中國上海、熱河省、察哈爾省北部和河北省東部等地區。美、英、法等國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姑息縱容。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國民黨、共產黨兩黨合作為核心,舉國一致,英勇進行反法西斯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日戰爭在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廣州以後,開始轉入戰略相持階段(見抗日戰爭)。
日本對蘇聯的戰爭挑釁 日本於1938年7月29日至8月11日在鄰近朝鮮的中蘇邊境挑起張鼓峰事件(哈桑湖事件)。1939年5~8月,日軍在中國黑龍江省西部與蒙古接壤地區再次挑起諾蒙坎事件(哈勒欣河事件)。日本的兩次戰爭挑釁均遭失敗。
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 1935年10月3日,義大利30萬軍隊侵入衣索比亞。衣索比亞第二次抗意戰爭爆發。盡管國際聯盟通過決議宣布義大利為侵略者,並表示要對它實行有限的經濟制裁,義大利仍能從西方民主制國家,尤其是從美國獲得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
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截至1939年4月,德國派往西班牙作戰人員超過5萬人,義大利約15萬人。德、意向叛軍提供的軍火價值10億美元。英、法、美等國則宣布「中立」,實行「不幹涉」政策,禁止西班牙政府購買的武器過境。1939年2月27日,英、法與西班牙共和國斷交,公開承認F.佛朗哥政府。
德國吞並奧地利和肢解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3月12日拂曉,德軍入侵奧地利。14日,宣布將其劃為德國的一個州,兵不血刃地吞並了奧地利。接著,德國就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自治」問題製造五月危機,陳兵德捷邊境。9月12日,希特勒再次進行戰爭恫嚇。在德國壓力下,英、法兩國政府推行綏靖政策,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的方式換取「和平」,9月29日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協定。10月1日,德國佔領蘇台德區。10月6日,在德國操縱下,斯洛伐克「自治政府」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
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39年春、夏季,歐洲再次出現緊張局勢,經過波蘭危機和錯綜復雜的外交斗爭,終於爆發全面戰爭。
嚴重的戰爭危機 1939年3月15日,德國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1日又製造但澤危機,向波蘭提出領土要求。次日出動海軍佔領立陶宛的默美爾。4月1日在德、意武裝支援下,佛朗哥軍隊控制西班牙全境。4月7日,義大利軍隊入侵阿爾巴尼亞。5月22日,德、意正式簽署軍事同盟條約,即鋼鐵同盟。德軍統帥部在4月3日即已下達代號為白色方案的對波蘭作戰計劃。

德軍士兵拆除波蘭邊界路障

面對德國的戰爭威脅,波蘭向英、法求助。英國張伯倫政府認為德國如果佔領波蘭將危及英、法安全及其在歐洲的根本利益,鑒於綏靖政策遭到世界和國內輿論的譴責,被迫開始對政策作出某些調整。1939年3月22日,英、法互換照會,承擔遭到侵略時相互援助的義務,把實際存在的同盟關系固定下來。3月31日,張伯倫代表英法兩國政府宣布,一旦發生威脅波蘭獨立的行動,英、法立即給予波蘭全力支持。4月6日,英、波締結臨時互助條約。4月13日,法國重申忠於法波同盟義務。5月19日,法、波正式簽署軍事協定。
三角談判和斗爭 1939年春、夏季,圍繞歐洲的戰爭與和平形成英法蘇三角談判和斗爭相互交錯的局面。4月15日開始舉行英法蘇莫斯科談判,就採取共同行動制止法西斯擴大侵略進行磋商。由於英、法兩國缺乏誠意,先後舉行的政治和軍事談判均未取得任何積極成果。與此同時,英德秘密談判也在進行。
德國的戰略方針首先以英、法為主要對手,集中力量與西方國家作戰,需要緩和德蘇關系,以避免在向西方進攻時腹背受敵。蘇聯同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在亞洲,正與日本軍隊在諾蒙坎地區進行戰斗;在歐洲,世界大戰一觸即發;英、法、蘇3國談判因英、法蓄意讓德國侵蘇,毫無誠意,致使談判曠日持久,瀕於破裂。1939年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莫斯科簽訂。
德波戰爭和英法對德宣戰 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57個師約150萬人、2500輛坦克、2300架飛機,從北、西北、西南三個方向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同日、英、法先後發出照會,要求德國停止進攻,從波蘭領土撤出一切軍隊。德國置之不理。9月3日,英、法兩國政府對德宣戰。德波戰爭期間,法軍在法德邊境消極觀戰。英國遲至10月間才派遠征軍到法國。波蘭孤軍作戰,9月16日,波軍防線全面崩潰,德軍完成對波蘭首都和波軍主力的包圍。9月17日,波蘭政府成員逃往國外 。華沙軍民戰斗到彈盡糧絕,9月28日被迫停止抵抗。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
這次大戰經過法西斯軸心國戰略進攻、交戰雙方攻守互易的戰略轉折和反法西斯同盟國戰略反攻3個階段。
軸心國全面進攻和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
德、意 、日法西斯國家從1939年9月到1942年下半年在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展開全面的戰略進攻。
西線戰場 德國佔領波蘭後接連在歐洲從西、北、東南三個戰略方向發動大規模進攻。義大利參加了對法國的戰爭,它在非洲發動的攻勢遭到失敗。

地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北非戰場

奇怪戰爭 德波戰爭結束後,德國一面作出和平姿態,一面擴充軍備,將主力調往西線,伺機進攻西歐國家。英 、法兩國實行消極防禦戰略,靜守馬奇諾防線。1940年2月,美國試圖進行和平斡旋,為德國所拒絕。1939年9月~1940年4月,英、法與德國之間沒有發生過真正的戰事,史稱奇怪戰爭。
德軍進攻北歐 1940年春,希特勒擔心英法聯軍進入挪威,從北面威脅德國,切斷瑞典對德鐵礦砂供應,遂先發制人於4月9日侵佔丹麥,丹麥投降。同日,德軍入侵挪威,空降部隊佔領奧斯陸。V.A.L.吉斯林被扶植為傀儡政府首腦。4月17日,英、法及波蘭聯軍在挪威登陸。6月,聯軍退出挪威。7月挪威國王和政府成員流亡英國。德軍的閃電戰在北歐取勝。
德國進攻西歐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軍調集136個師,其中包括10個坦克師和7個摩托化師,2580輛坦克,3824架飛機,向西歐國家發動進攻。當時西歐各國總兵力約147個師。德國空軍猛烈轟炸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在荷、比軍隊後方實施空降,坦克摩托化部隊出其不意在比、盧接壤的阿登山區分3路縱隊快速挺進,致使馬奇諾防線未起實際作用。德軍進攻西歐宣告綏靖政策的徹底破產,英國張伯倫政府立即垮台,由W.L.S.丘吉爾出任首相,組成保守黨、工黨、自由黨聯合政府。
在德軍閃電戰面前,英、法等國聯軍不堪一擊。5月14日,荷蘭軍隊停止抵抗,女王流亡英國。5月26日德軍奪取加萊,進抵英吉利海峽,將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聯軍同法國中部軍隊的聯系攔腰切斷。5月28日比利時國王宣布投降。5月27日~6月4日,英、法海軍利用德軍數日停止進攻時機,集中各類艦船850餘艘,成功地將被困在敦刻爾克狹小三角地帶的英、法聯軍33.8萬餘人運過英吉利海峽,進入英國。在敦刻爾克撤退中,英國遠征軍幾乎喪失全部武器裝備,243艘大小艦船沉沒,但保存了英軍的有生力量。
義大利參戰與法國戰敗 1940年6月6日,德軍在橫貫法國北部的643千米戰線上發動總攻。法軍總司令M.魏剛集結100多萬軍隊在索姆河和安納河一線構築的魏剛防線不到3天即告崩潰。德軍進逼巴黎,6月10日,義大利向英、法宣戰。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17日,法國H.P.貝當政府宣布「停止戰斗」。22日晚7時,在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向法國及其盟國簽署投降書的貢比涅森林同一節車廂里 ,法國政府代表在納粹德國提出的停戰協定上簽字。該協定規定,德國佔領法國總面積3/5的北部和西部工業發達地區,非佔領地區建立以維希為首都的貝當傀儡政府。

1940年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

在勃朗峰到地中海的200多千米戰線上,義大利軍隊32個師進攻法國,被法軍6個師擋住。6月24日,在羅馬附近簽署法意停戰協定。意軍佔領法一小塊地區。義大利還攫取東非吉布地港和使用法屬索馬里境內鐵路的權利。
意軍在非洲失敗 1940年7月初,意軍從衣索比亞進犯東非英軍,9月中旬佔領英屬索馬里和肯亞部分地區。9月16日佔領埃及的西迪拜拉尼。12月11日英軍發起反擊收復該地,並於1941年2月6日佔領利比亞的班加西等地。兩個月內推進700千米,俘虜意軍13萬人。在東非,英國從印度、澳大利亞 、紐西蘭調集軍隊,並就地徵集大批非洲人入伍 ,於1941 年1月19日舉行反攻 ,4月1日佔領厄利垂亞首府阿斯馬拉,4月6日同埃軍一起收復亞的斯亞貝巴。5月20日,意屬東非總督投降,英國重新控制紅海與非洲之角。
海獅計劃和英倫空戰 法國淪亡後,英國陷於孤軍作戰困境。希特勒聲稱,英國把殖民地歸還給德國,承認德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即可避免英德戰爭,遭英國政府拒絕。7月16日,德軍統帥部發布准備對英國實施登陸戰役的訓令,制定海獅作戰計劃。要求8月15日完成作戰准備。希特勒力圖取得英吉利海峽及倫敦上空制空權,摧毀英國空軍、機場和港口,為其渡海作戰創造先決條件。德國共集結2669架作戰飛機,在7月10日到10月底的3個月內猛烈空襲英國。8月24日,英國飛機首次空襲柏林。德國空軍始終未能取得預期戰果,在英倫之戰中損失飛行員600人,飛機915架。海獅計劃一再推遲執行,以後實際上被取消。英國贏得空中自衛戰的勝利。
德意擴大對巴爾乾的侵略 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下令德國陸軍總司令H.A.W. von布勞希奇著手准備對蘇作戰,12月18日,希特勒簽署代號為巴巴羅薩的對蘇作戰計劃,訓令德軍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完成入侵蘇聯的各項准備。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簽署軍事同盟條約(見三國同盟),正式結成軸心國侵略集團。德、意兩國加緊擴大對巴爾乾的侵略,作為爭奪東地中海、北非、中東的跳板和進攻蘇聯的戰略前進基地。羅馬尼亞、匈牙利及保加利亞相繼加入軸心國同盟。1940年10月28日,義大利侵入希臘,遭反擊,被迫停止進攻。
1941年3月27日 ,南斯拉夫新政府拒絕加入軸心國同盟,並與蘇聯簽訂友好條約。4月6日黎明,德、意同時進攻南斯拉夫和希臘。德?/ca>

㈧ 1937年發生的中國大事件和世界大事件

* 4月26日——德國空軍部隊神鷹軍團在西班牙內戰中摧毀了格爾尼卡城。
* 5月6日——興登堡號飛船在美國雷克霍斯特失事焚毀。
* 5月27日——金門大橋落成。
* 5月28日——內維爾·張伯倫任英國首相。
* 6月1日——中共代表周恩來與蔣介石在廬山談判。
* 6月3日——「不愛江山愛美人」,退位後的溫莎公爵迎娶華里絲·辛普森。
* 7月7日——七·七盧溝橋事變。
* 7月17日——蔣中正於廬山發表抗戰演說。
* 7月17日——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在好萊塢卡泰劇場首映。
* 7月29日——日軍攻克北平。
* 7月30日——日軍攻克天津。
* 8月13日——淞滬會戰在上海及其附近爆發。
* 8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 8月22日——中共中央舉行洛川會議。
* 9月2日——香港發生丁丑風災(又稱「九.二風災」),造成11000多人死亡,大量魚棚損毀。
* 10月13日——新四軍建軍。
* 11月11日——中國軍隊撤離上海,日軍佔領租界以外的半個上海。
* 11月20日——國民黨政府宣布遷都重慶。
* 12月13日——日軍攻克中國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發生南京大屠殺。
* 12月14日——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北京)於北京成立。
* 12月29日——愛爾蘭採用了新的愛爾蘭憲法,將國名正式定為「愛爾蘭」(Éire)。

出生
* 3月23日——鍾景輝,香港導演及演員。
* 4月22日——傑克·尼科爾森,美國電影演員。
* 4月28日——薩達姆,伊拉克總統。(2006年逝世)
* 5月8日——托馬斯·品欽,美國作家。
* 7月7日——董建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
* 7月29日——橋本龍太郎,曾任日本首相,自民黨幹事長。(2006年逝世)
* 8月8日——達斯汀·霍夫曼,美國電影演員。
* 8月15日——本揚·沃拉吉,寮國國家副主席。
* 8月17日——劉炳森,中國著名書法家(2005年逝世)
* 9月29日——龔如心,香港華懋集團主席,亞洲第一女富豪。(2007年逝世)
* 12月——司馬東,中國鋼筆書法家。

逝世

* 7月28日——趙登禹、佟麟閣,中國抗日將領
* 8月14日——樂靈生,美南浸信會在華傳教士(1871年出生)
* 9月2日——皮埃爾·德·顧拜旦,法國教育家,現代奧運創始人(1863年出生)
* 10月16日——郝夢齡,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軍軍長
* 10月19日——歐內斯特·盧瑟福,紐西蘭物理學家,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881年出生)
* 12月20日——埃里希·魯登道夫,德國軍事家(1865年出生)
* 12月30日——陸伯鴻,中國企業家、慈善家和天主教人士(1875年出生)

諾貝爾獎

* 物理:柯林頓·戴維森(Clinton Davisson)和喬治·帕傑·湯姆孫(George Paget Thomson)
* 化學:沃爾特·諾爾曼·霍沃思(Walter Norman Haworth)和保羅·卡雷(Paul Karrer)
* 生理和醫學:Albert von Szent-Györgyi Nagyrapolt
* 文學: 羅歇·馬丁·杜·伽爾(Roger Martin Gard)
* 和平: Viscount Cecil of Chelwood

[編輯] 奧斯卡金像獎

(第10屆,1938年頒發)

*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左拉傳》(The Life of Emile Zola)
*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利奧·麥凱里(Leo McCarey)《春閨風月》
*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史賓塞·屈賽(Spencer Tracy)《怒海餘生》
*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路易絲·賴納(Luise Rainer)《大地》
*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約瑟夫·希爾德克勞特(Joseph Schildkraut)《左拉傳》
*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艾麗思·布雷迪(Alice Brady)《芝加哥大火記》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98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1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3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1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96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2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3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1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59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