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為什麼要從緬甸撤退

為什麼要從緬甸撤退

發布時間: 2022-06-07 18:31:06

A. 為啥中國人在六月三十號以前要從緬甸回國

並不是針對所有中國人
而是針對在緬甸北部從事移動網路詐騙犯罪、非法出境的、目前滯留緬甸北部的人員。
所以全國各地都發出告知書,進行勸返,勸告自首

比如:

關於勸返滯留緬甸北部人員的告知書
我區極少數市民鋌而走險,偷渡緬甸北部地區(含緬甸老街市、九穀市、幫康市、木姐市等,俗稱緬北)非法務工,有的淪為電信詐騙犯罪分子或者詐騙黑灰鏈條的幫助犯,有的為詐騙窩點犯罪人員「吃、住、行、消、樂」提供條件,不僅成為緬北詐騙窩點的「幫凶」,自己也易成為被綁架、拘禁、傷害、強迫賣淫等不法侵害的受害人。
當前緬北社會動盪,自治政府、民團武裝沖突頻發,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詐騙賭博窩點林立,已成為治安窪地,秩序異常混亂。
為嚴厲打擊整治中緬邊境跨境違法犯罪活動,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全力勸返滯留緬甸北部人員,現將有關事項告知如下:
一、凡是滯留緬甸北部的敘州籍人員,務必於2021年5月31日前,向當地申報入境,通過正規渠道回國。至少提前7天通過電話向宜賓市公安局敘州區分局刑偵大隊(0831-6610349;7828937)或戶籍地派出所報備。
二、滯留緬甸北部人員主動回國,並如實供述違法犯罪行為的,可以依法從輕、減輕處罰;情節輕微的,可以免予處罰。
三、對於拒不回國人員,公安機關將依法從重從嚴打擊;村(社區)將根據相關規定進行懲戒,取消滯留緬甸北部人員及其家屬一切政策性優惠、福利、補助等。構成犯罪的,將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四、滯留緬北人員已返回雲南邊境進行疫情防控隔離的,要服從當地警方、衛生防疫部門及我區駐雲南邊境民警指揮,如實說明在緬北工作生活情況,接受盤查,出示務工證明、身份證明,並組織有序返回敘州,開展多頻次核酸檢測,防止無症狀感染者將病毒帶回我區。
五、全區廣大人民群眾應主動規勸滯留境外親友,珍惜機會、主動回國、如實報備。同時,積極檢舉揭發滯留緬甸北部人員。凡提供有效線索經證的,按相關規定予以500-3000元的獎勵。舉報途徑撥打110或到各鎮(街道)派出所進行舉報。
特此告知。

如果你是合法進入緬甸,並在緬甸進行合法工作的,不要緊

B. 中國遠征軍為什麼要走野人山遠征軍為什麼要撤退

撤退的原因有3個,第一個原因是因為西面防線的英軍在沒有任何通知中國軍隊的情況下撤走了所有部隊,讓5萬多人的中國遠征軍右翼整個暴露給了日軍第18師團.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情報太差.日軍56師團和18師團都是日軍成師團建制的叢林作戰王牌部隊,2個師團加起來7萬多人,他們進入緬甸中國方面之前一點消息都沒有,200師在古同和55師團打得旗鼓相當,後來56師團換下55師團進攻200師,200師立刻陷入被動,這時候戴安瀾才意識到對面換了人,這是中國軍隊被迫撤退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咱不得不佩服日軍王牌師團的能力,一面打200師,一面派一個聯隊火速佔領臘戌.正常情況下日軍一個聯隊是根本沒能力擋住一隻5萬人的中國王牌部隊,但是56師團是加強師團,全師團3萬多人,一個聯隊比其他甲種師團的一個旅團人還多,裝備相當精良.遠征軍一交上火就知道根本佔領不了臘戌.實際上走野人山也是個錯誤的做法,因為18師團在野人山也布置了一個聯隊埋伏.走野人山完全是杜聿明的決定.他可以說是蔣介石的終極粉絲,出國之前蔣介石告訴他無論成敗都要把第5軍帶回去.所以他就一個心眼要回國.孫立人和廖耀湘則選擇了更安全的印度.

C.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原因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司令部,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概括的說,就是:
1、在緬甸與日軍周旋以分散日軍在中國戰場的兵力,將日軍主力因出國門。
2、協助英軍保衛印緬。
3、保障滇緬公路的通常保障援華的租借法案物資順利抵達中國。
4、打通滇緬公路,馳援怒江防線

D. 緬北大撤退的戰役背景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軍在中國已經打通了全部交通線。日軍對東南亞的推進,可以從中國東北至中國華北,沿鐵路直接輸往中越邊境。日本佔領了中國沿海城市的所有港口,中國依賴海外武器,只能依靠滇緬公路運送。
為了保護滇緬公路,1941年底,國民政府財政部緝私總隊改編為陸軍新三十八師,從貴州都勻、再轉興義,次年的三月初,部隊由貴州行軍到雲南,再坐車到臘戍,集中於緬甸首都曼德勒,不到一個星期,戰事就發生了。仁安羌戰況激烈之際,孫立人趕到親自指揮,將英軍解救出來。
在同一時期,廖耀湘率第五軍的新22師赴緬作戰,在斯瓦戰役中重創日軍第55師團。在斯瓦河逐次抵抗戰中表現高超的戰術水平。而戴安瀾將軍麾下的第五軍200師在同古(東瓜)率先消滅日軍第十五師團一部,旗開得勝,吐氣揚眉。
其後日軍已突破緬、印邊界防線,臘戍失守,緬甸到中國的路也被切斷。遠征軍的主力一下子成了失群的孤雁,陷入了絕境,被迫撤退到印度邊境的英法爾城。

E. 分析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的原因

日軍為了太平洋戰爭需要而為了奪取緬甸最大的油田仁安羌,同時切斷中國抗戰唯一生命線滇緬公路而發動的作戰,英軍打算放棄緬甸而退守印度需要中國軍隊掩護為他們贏得撤退時間,而中國應美英之請,及保衛自身抗戰生命線需要,抽調當時戰略預備隊的精銳第五軍,第六軍及第六十六軍組建中國遠征軍以第五軍二百師為先頭部隊先期入緬

F. 中緬戰爭的原因、結果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

抗戰爆發後,由於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於1938年初修築滇緬公路。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岩,歷時10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築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岩,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計其數。1938年底通車,從此,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抗戰開始後,日本謀圖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1939年冬,日佔我南寧,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

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爛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盡管如此如此,日寇並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後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新編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勛章。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2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代號為「安納吉姆」,以保障開辟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佔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迴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1944年3月,我駐印軍新編第22師新編和第38師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這兩個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
此役歷時一年半,殲滅日軍4.8萬餘人,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4萬餘人。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

G. 中國遠征軍為什麼要去緬甸大概去啦多少人 在撤退野人山死啦多少

1940年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為保衛唯一的一條援華物資通道,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也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但是,也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英軍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並消耗日軍部分力量,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從而贏得時間,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西(我軍在東),最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根據戰後盟軍公布的數字,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兵員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1000餘人,其中有近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死亡或者失蹤的。 1942年5月2日,史迪威在給美國總部的一份急電中,首次提到在印度建立基地訓練中國軍隊和反攻緬甸的計劃。隨後,中國國民政府將退到印度的新22師、新38師殘部整編為X部隊,將撤退到雲南的遠征軍與新增派的部隊整編為Y部隊。 1943年,為提高部隊戰鬥力,中國的昆明、大理和印度的蘭姆伽等地分別設立了幹部訓練團和訓練學校,對官兵進行兵器、射擊、戰術等訓練,並配備盟軍提供的新式裝備。 1943年10月20日,在中國遠征軍曾經的傷心地——野人山,孫立人率領的新38師對素有「叢林作戰之王」之稱的日軍第18師團發起攻擊。 與X部隊相呼應,1944年5月中旬,中國遠征軍Y部隊近20萬人也渡過怒江向日軍據點發起雷霆般的攻勢。

H. 英緬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英緬戰爭指英國侵佔緬甸,使其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各次戰爭。第一次英緬戰爭的起因是18世紀末英國將其印度領地的東部邊界逐漸向緬甸推進。英國作戰計劃規定在陸上以防禦為主,而派出登陸兵在伊洛瓦底江口登陸。

1824年3月5日,在阿薩姆和布拉馬普特拉河谷開始軍事行動。英軍一支部隊雖搶佔了幾個居民點,但是,未能攻下馬拉—穆克赫要塞。雨季一開始,英軍就撤退了。

5月,馬赫·班都拉率領緬軍橫渡納阿夫河,於17日在拉木附近擊潰英軍。引起加爾各答和達卡一片慌亂。

然而,緬軍獲悉英軍在仰光登陸,便不再進攻,而匆促回師增援國內駐軍。

5月11日,英軍登陸兵在仰光登陸,使緬甸政府措手不及,從而輕易地攻佔該市。緬軍據守仰光以北陣地,將仰光的敵軍登陸部隊封鎖在市內。夏秋兩季,仰光地區一直處於激戰之中。英軍在其他地段佔領了緬甸大片領土。

1824年底,緬軍轉入進攻,但在12月5~9日期間仰光附近的戰斗中遭到重創。英軍得到增援後,於1825年4月1日強攻達努彪要塞,緬軍被迫撤退。

此後,雙方均未主動出擊。10月2日開始談判。英方的要求激起緬方的義憤,緬軍於是發起進攻。緬軍雖獲得幾次局部勝利,但最後仍遭失敗。

12月30日恢復談判。

1826年2月24日締結和約。根據條約規定,緬甸不得干涉阿薩姆、卡恰爾和賈伊蒂各公國的內政,南部的若開區和丹那沙林區劃歸英國,同意償付100萬英鎊的賠款,接受英國總督到任視事,簽訂緬英通商條約。

第二次英緬戰爭的起因是英國分艦隊進行了挑釁活動。這支分艦隊借口保護仰光英商的利益而掠走了一隻緬甸商船,炮擊岸防工事。

同時,還向緬甸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對方再作更大的讓步。在遭到緬方拒絕後,英軍於4月5日從海上炮擊馬塔班港。英軍的炮兵占絕對優勢。雨季過去後,英國高德文將軍統率的「阿瓦」加強集團軍開始溯伊洛瓦底江而上。

10月9日,英軍攻佔卑謬,但隨後又退回仰光,原因是作戰計劃規定只佔領下緬甸。

因此,這次戰爭實際上不是以媾和,而是以休戰結束的。第三次英緬戰爭是英國又一次進行侵略而引起的。為了徹底兼並緬甸,英國利用英商貿易公司就緬甸政府處以罰金問題提出控訴作為發動這場戰爭的口實。

10月22日,英國向緬甸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要求賦予英國監督緬甸外事活動的權力。緬方接受了這項要求。

盡管如此,預先部署好了的英軍還是發起了進攻。

11月14日,英軍佔領明赫拉邊防炮台,直撲緬甸首都曼德勒。緬甸正規軍抵擋不住在數量和裝備上佔有優勢的英軍。

11月28日,英軍開進曼德勒。

1886年1月1日,緬甸被宣布為英國領地,作為一個獨立省劃歸印度。為了反擊英國的奴役,緬甸境內開展了反對佔領者的游擊戰爭,直至19世紀末才被英國人鎮壓下去。

I. 二戰英國為什麼要放棄緬甸。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作戰也起到了牽制日軍的作用,英國主動放棄了緬甸,撤回印度,在緬甸利用中國遠征軍為他們爭取到的時間撤退,放棄了很多次成功幾率很大的作戰行動,在緬甸丟棄了大量的重裝備,匆忙撤回印度。導致中國首批進入緬甸的遠征軍損失極大,除了孫立人的38師和第五軍殘余部隊抵達了印度外,其餘遠征軍,包括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第200師全軍覆沒,著名將領戴安瀾將軍也死在了緬甸。

J. 二戰時期在珍珠港事件之後英國為何能守住印度卻喪失緬甸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作戰也起到了牽制日軍的作用,英國主動放棄了緬甸,撤回印度,在緬甸利用中國遠征軍為他們爭取到的時間撤退,放棄了很多次成功幾率很大的作戰行動,在緬甸丟棄了大量的重裝備,匆忙撤回印度。導致中國首批進入緬甸的遠征軍損失極大,除了孫立人的38師和第五軍殘余部隊抵達了印度外,其餘遠征軍,包括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第200師全軍覆沒,著名將領戴安瀾將軍也死在了緬甸。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6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7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0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1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5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0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5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09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6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