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緬甸人好會跳舞
❶ 緬甸民間舞蹈有什麼特點
緬甸民間舞蹈也豐富多彩,有長、短鼓舞和象腳鼓舞、背鼓等民間舞。民間舞蹈表演時,常把說、唱、舞結合在一起,有時加進一些雜技表演。民間舞蹈形式活潑,情緒熱烈。
❷ 緬甸古典舞蹈代表是怎麼形成的
緬甸人在中國的傀儡戲這些基本動作基礎之上,又創作了「三十七神舞」,後又演化為「宮女舞十二段」,成為緬甸古典舞蹈代表。
❸ 緬甸欽族有哪些傳統舞蹈
欽族人口約有46萬人,多數人聚居在緬甸西部的山地欽山山脈。欽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欽語支,是隨藏緬語族南遷,較早進入緬甸的民族之一。幾經輾轉流徙,欽族於14—15世紀進入緬甸的西部山區,一部分遷到了印度阿薩姆地區。在欽邦南部的敏達鎮區和馬圖比鎮區一帶,婦女有文面的習俗,圖形因地區而異。欽族青年男女在談情說愛時,姑娘對於來訪的小夥子,用煙卷上的記號來含蓄地表達心意。
欽族的傳統樂器是牛皮鼓、竹筒作琴筒的胡琴、葫蘆嗩吶和銅鑼。欽族善於因時而異為歌譜配上詞,並即席同台合唱。欽族的傳統舞蹈很多,主要有:冰詠佩凱舞,表演此舞時,男女分開上場,分別表現舞蹈內容;松喜舞,表演此舞時,一男一女挽手而舞,節奏歡快,表達男女之間的情誼;藍環舞,此舞由數十個或者更多的少女圍圈而跳,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沙蘭舞,由治喪歌曲伴唱,表達哀思;達克難舞,此舞表現勇士尚武和好鬥的精神,充滿刀光劍影的戰場情節;切弗洛舞,節奏歡快,在竹竿之間跨步擺身。
❹ 緬甸舞蹈有哪些特徵
一、舞蹈藝術特徵與風格
(一)傳統舞蹈
緬甸傳統舞蹈是從古典劇、羅摩劇、阿迎戲中派生的。古典舞劇表現佛陀前生修行的《本生經》的故事,具有下緬甸方型舞姿造型的獨特色彩。「羅摩」劇專演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片段,受到古代暹羅舞的很多影響。其舞步舒緩,舞姿修長,含蘊秀逸,嫵媚動人。
緬甸傳統舞蹈具有非常嚴格和傳統的形式和內容,傳統舞蹈動作柔軟、優雅、細膩、精緻。緬甸是佛教國家,佛教供奉蓮花,表示聖潔之意,因此手指的動作是模仿蓮花的形狀,手指的開合模仿蓮花開放的盛狀。在訓練此舞蹈時,基本站姿:腳跟相對,兩腳腳尖寬約半尺,挺胸塌腰翹臀,手掌彎折放於腰後,肘部平行,目視前方。傳統舞蹈有非常嚴格的訓練體系,有40多個基本動作和步伐,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在舞蹈表演時強調眼睛、頭部的方向和身體的配合,同時腰部要求靈活,腿部和腳要保持固定距離,手、頭、腿、腳要相互平衡和協調。
宮廷舞蹈受古代緬甸的古典戲劇、傀儡戲以及阿迎舞等傳統的舞蹈影響,由一代代緬甸舞人傳承與創造而形成的。大部分的宮廷舞蹈取材於緬甸的民俗舞蹈,進入宮廷後加以改編創作,具有造型精確、儀態萬千、端莊神聖的特點。由於對舞蹈演員的柔韌性、節奏感有特殊要求,因此舞蹈講究手、眼、身、步的相互協調,同時對節奏感和動律的把握又有近乎完美的結構。
緬甸人大都是佛教徒,因此緬甸舞蹈與印度舞和泰舞中的特點較為相似,其最重要的三個特點是手指動作限制嚴格,動作雜技化,腳部動作有力。緬甸的傳統舞蹈的動作大多源自古代的傀儡戲,因此有些動作有逗趣、詼諧的感覺,但也有表現女性柔美溫婉的動作。
❺ 緬甸舞蹈受到過哪些文化的影響
緬甸位於古柬埔寨、古泰國之間,這兩個國家均為歷史上的強國,兩國的文化藝術均對緬甸產生了極大影響,因此,緬甸舞蹈帶有柬埔寨和泰國的舞蹈韻味。
❻ 緬甸古代戲劇舞蹈是怎麼來的
緬甸的古代戲劇舞蹈主要來自印度和中國的傀儡戲,緬甸人按照提線傀儡的動作,創作出舞蹈的基本動作,其中有深蹲、塌腰、挺胸、昂頭、關節彎曲、四肢成方形,造型對稱,動作有稜角,具有抑揚頓挫、連綿不斷的韻律。緬甸人在這些基本動作基礎之上,又創作了「三十七神舞」,後又演化為「宮女舞十二段」,成為緬甸古典舞蹈代表。
❼ 緬甸舞蹈有哪些種類
緬甸的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傳統。具體可分為宮廷舞蹈、戲劇舞蹈和民間舞蹈。
宮廷舞蹈是受古代緬甸的古典戲劇、傀儡戲以及阿迎舞等傳統舞蹈的影響,由一代代緬甸舞人傳承與創造而形成的。大部分宮廷舞蹈取材於民俗舞蹈,進入宮廷後加以改編創作,具有造型精緻、儀態萬千、端莊神聖的特點。由於對舞蹈演員柔韌性、節奏感的特殊要求,因此舞蹈講究手、眼、身、步的相互協調,同時對節奏感和動律的把握又近乎完美。
戲劇舞蹈早期的功能是祭祀,包括祭祀佛祖、天神、先祖,所接觸的人群是緬甸皇室的達官顯貴,舞蹈要求嚴格,結構嚴謹,雍容華貴。其中有一部分舞蹈素材來源於緬甸的佛教聖經——《本聖經》。《本聖經》又稱《佛本生經傳》或《佛本生故事》,佛教僧人用於講經,警示人們行善去惡,在緬甸流傳十分廣泛。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第4次佛教結集之時,開始以文字形式傳布於世,並傳播到所有信奉佛教的國家。以本生故事為題材的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作品大量涌現,極大地促進了緬甸的文化發展,也為緬甸的戲劇舞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從戲劇移植出來的舞蹈有傀儡舞、隱士舞、拜神舞、拔羅舞等。
緬甸是傳統的農業國家,緬甸國旗上的稻穗是稻文化的象徵,緬甸內陸地區的舞蹈具有農耕文化的特徵。緬甸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沿海地區的人們的舞蹈又具有海洋文化的標志。緬甸的舞蹈因各民族的風俗禮教、生活習慣而異。民間舞蹈可直觀地體現各族人民的生活、喜好、審美、感情。緬甸民族眾多,風俗多樣,因此不同民族的婚喪嫁娶、慶賀豐登的歌舞形式各有不同。民間流行表現各種神獸圖騰的舞蹈。緬甸的民間舞蹈大都以鼓作為道具,用來慶賀豐收、舉辦婚嫁、喪事等活動。緬甸的民間舞蹈有祭祀神佛的油燈舞、瑞波大鼓舞、象腳鼓舞、背鼓舞、鈸舞、神舞、多那耶神獸舞等。它們大多產生於農事活動和宗教活動之中。
緬甸的舞蹈動作以精緻、靈敏、動靜相稱為特點。緬甸各民族的舞蹈各具特色,並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每逢喜慶節日,如緬族、撣族的潑水節,除專業團體的演出外,城鄉普遍舉行群眾性的歌舞比賽或慶祝表演活動。又如克欽族的木瑙盛會和克倫族過新年,村民都要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緬甸的舞蹈歷史悠久,具有古老的傳統。自11世紀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在緬甸推崇佛教以來,被稱為「萬塔之城」的蒲甘,每建一塔即舉行歌舞儀式慶祝。
❽ 緬甸盾牌舞有哪些特色
在14世紀,在邦亞王朝和阿瓦王朝統治的中部地區出現了士兵邊唱邊跳執盾牌而舞的盾牌歌舞——「加欽」和「雅都」贊歌。盾牌舞源於蒲甘時期軍中的盾牌戰術,表現戰爭的場景和戰士的機智、勇猛。盾牌舞在古代的作用是鼓舞士氣,鼓舞軍中將士英勇殺敵。該舞蹈皆為男子所跳,舞蹈表演時,舞者身著古代軍服,手持盾牌和刺刀。動作乾脆有力,體現軍人的氣勢,同時還伴有口中的號令,猶如沙場練兵,整齊有力。緬甸舞蹈多表現女性的美和歡慶氣氛,但盾牌舞是具有緬甸民族特色的男子舞蹈,同時也是歷史較為悠久的舞蹈。
❾ 緬甸民間是以什麼舞蹈為主
緬甸民間舞蹈許多都以鼓舞為主,最常見的有瑞波大鼓舞、長鼓舞、兄弟鼓(雙鼓)舞、短鼓舞、象腳鼓舞、背鼓舞等,大多產生於農事活動和宗教活動之中。除此之外,民間還流行表現各種神獸偶像的舞蹈。
長鼓舞中使用的鼓叫「歐茲」,形狀似酒杯,是緬甸的民間樂器。它是用於慶祝節日,如豐收節的中心樂器。長鼓舞與瑞波大鼓舞先後誕生於公元9世紀到13世紀的蒲甘王朝,都是給稻農插秧時擊鼓助興的舞蹈。長鼓舞比瑞波大鼓舞多一支嗩吶伴奏,節奏比較舒緩。這種長鼓又稱兄弟鼓,據說是用深山裡兩棵兄弟樹的樹材製成的,也有人稱其為相思長鼓舞。由此衍生出的長鼓集體舞和長鼓戲成為一種民間戲劇舞蹈。圍鼓(緬語為帕特瓦因)也是緬甸人民的獨特創造,它可以說是舉世無雙的。圍鼓上的巴沙能調節鼓的音高和音響,圍鼓的音色因此變得十分動人,除了能發出凄婉含蓄的音響外,還能發出滴水似的滑音效果,與舞蹈的配合相得益彰。
圍鼓不能獨奏,因而形成了以圍鼓為中心的圍鼓樂隊(緬甸語為瓦因),它包括了圍鑼、藝鑼、鈸、木梆子、嗩吶、笛子等。除彎琴、圍鼓外,竹排琴(緬語為巴德拉)也是緬甸樂器中的一件珍寶。竹排琴的音色柔和、抒情,常和彎琴一起合奏,是緬甸室內樂的主要樂器。因此,舞蹈中有延伸舒展、抒情的動作。
緬甸有傳統和現代的兩種擊鼓樂隊劇團。古老傳統的擊鼓樂通常在吉日表演。現代擊鼓劇團按其組織的地區而命名。毛扎、馬浩科和新墩鼓劇團都是緬甸最有名的。
❿ 緬甸民間舞蹈有哪些道具
緬甸的民間舞蹈因各民族的風俗禮教、生活習慣而異。民間舞蹈可直觀地體現各族人民的生活、喜好、審美、感情。民間流行表現各種神獸圖騰的舞蹈,但緬甸的民間舞蹈大都以鼓作為道具,用來慶賀豐收、舉辦婚嫁、喪事等活動。緬甸的民間舞蹈有祭祀神佛的油燈舞、瑞波大鼓舞、象腳鼓舞、背鼓舞、鈸舞、神舞、多那耶神獸舞等,它們大多產生於農事活動和宗教活動之中。
緬甸的民間舞蹈動作精緻、靈敏,動靜相稱。緬甸各民族舞蹈,各具特色,並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每逢喜慶節日,如緬族、撣族的潑水節時,除專業團體的演出外,城鄉普遍舉行群眾性的歌舞比賽或慶祝表演活動。又如克欽族的木瑙盛會和克倫族過新年時,村民都要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
緬甸民間音樂分類法以鼓來稱呼曲類。如瑞波地區的鼓舞就稱瑞波大鼓舞,用象腳鼓敲擊演唱、表演的即稱象腳鼓舞。其他與鼓有關的舞蹈和音樂都這樣稱呼。其主要原因在於民間舞蹈絕大多數離不開歌曲,而以鼓伴奏演唱歌曲又離不開舞蹈。
緬甸的鼓點與舞蹈有著內在的聯系。這種鼓點來源於印度的宗教音樂和舞蹈。
緬甸民間音樂和舞蹈如同它的繪畫、雕刻、建築藝術一樣,也很注重裝飾,當民間老藝人彈起弦琴唱起歌時,音樂旋律就如潺潺流水,彈到悲傷之處又如鴻雁哀鳴、孤女抽泣,舞蹈隨著音樂而抒發感情。因此,緬甸的民族歌舞,有獨特的韻律和舞蹈語匯。
緬甸的舞蹈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從印度流傳而來,後來受泰國的影響,舞蹈造型特別突出曲線,顯示女性特殊的美,可以說是「三道彎」的藝術。緬甸舞蹈風格十分鮮明,主要以半蹲、全蹲、跪為基礎,協調配合手、腳、腰(塌腰)、胸、頭(仰頭)等表現出千變萬化的各種舞蹈形態,形成獨具風採的人體「三道彎」的造型動作,典雅柔美、婀娜多姿。看上去很美,可跳起來很辛苦。舞蹈大部分舞段都保留一種體態,一直以半蹲的姿勢跳舞,並且時起時落。
由於中緬兩國相鄰,自古以來友好、和睦相處,因此兩國不斷進行文化交流。緬甸舞與我國的傣族舞有些相似,卻不盡相同,傣族舞偏柔韌,起伏比較大,而緬甸舞的起伏不大,比較典雅優美,或蹲或跪做出各種優雅姿態,表演須具有扎實的基本功。
緬甸與我國雲南接壤,自然生態相像,所以舞蹈文化也有著很大的相同之處。比如「三道彎」的審美,比如同樣的手形。但是又因兩國歷史和舞蹈長期的變異和發展不同,舞蹈的風貌完全不同。傣族舞蹈的手型模仿孔雀,動作幅度較大,較為舒展。而緬甸舞蹈的手型意為蓮花開放,且手部動作語言頗豐。傣族舞蹈的「三道彎」注重的是左右擺動的跨步動作和造型,而緬甸的舞蹈則注重腳下的半蹲和程式化的腳下距離,挺胸、翹臀,雙手放在腰間。我國雲南的傣族舞蹈多模仿生靈,表達情感,動作舒張,節奏平穩,伴有膝顫,屈伸,張力十足,動靜結合,造型優美,音樂帶有我國傣族傳統的風格特徵,而緬甸的舞蹈脫胎於緬甸的傀儡戲,動作多以「傀儡爬跳」為主,注重眼神、手部動作,腳下緊湊且屈膝而舞,具有鮮明的緬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