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緬甸蒲甘建佛塔多少錢
『壹』 萬塔之邦
緬甸
緬甸:昨天的輝煌
文/任維東
緬甸對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中期,我曾以邊境旅遊的方式,從雲南省的德宏州出境,去過緬甸的木姐和南坎兩個小城。當時,中國改革開放大潮初起,經濟還很不發達,這兩個緬甸小城裡自由市場上的電子手錶、化妝品、襯衣等商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又從西雙版納出境,去過緬甸的勐拉。這些地方都處緬甸的北部邊境,經濟並不發達,甚至可以說是落後。說陌生,是指我還沒有深入到緬甸的腹地。
今年「五一」大假,我不畏炎熱,決定與朋友飛赴緬甸旅遊。所見所聞,使我感到過去國人對我們這個近鄰的了解實在是太少,甚至有許多誤解。
過去,一提緬甸,在許多國人眼裡,似乎就意味著腐敗、獨裁、毒品、貧窮與落後,很容易聯想到金三角、昂山素季等等。這裡面明顯有宣傳的誤區。等你到了那裡,親眼看看,就會明白「百聞不如一見」的古訓是做人時應當時刻謹記的。
我們這次去造訪的是緬甸現在的首都仰光和古都曼德勒、蒲甘。
事實上,緬甸在歷史上曾是中南半島上稱霸一時的強國,有著輝煌的歷史。在雍籍牙王朝孟雲王統治時期(公元1782-1819年),緬甸的封建社會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疆域西起當今印度的阿薩姆、曼尼坡,東到今泰緬邊境的廣大地區,都是它的勢力范圍,成為當時東南亞各國中疆土最為遼闊的強大的封建國家。
位於中南半島西部的緬甸,面積約676,581平方公里,在東南亞僅次於印度尼西亞而居第二位。與中國接壤的國境線長達2,185公里,其中與雲南省接壤的邊界線有1,997公里。由於其大部分國土都在北回歸線以南,因而屬於熱帶。
花城仰光
現今的首都仰光是一個洋溢著現代氣息的美麗的城市,特別是城中參天的熱帶樹木、盛開的鮮花和殖民地時期留下的歐式建築,給人印象頗深。
5月的緬甸正是一年中該國最熱的季節。我們到達仰光那天的中午,有空調的旅遊大巴內氣溫竟然在30攝氏度,車外氣溫高達41攝氏度。或許是我們已經先在曼德勒預熱過了,所以一身短打扮(短衣、短褲、拖鞋)的我,居然也能接受和適應。當然,一離開空調,就免不了汗流浹背。
導游阿強是個華人,一路上給我們介紹緬甸的歷史,而且總少不了要贊美當年佔領緬甸的英國殖民者,說仰光的街道、火車站都是英國人一百多年前規劃興建的,某一街區的建築也是英國人建的,等等,時至今日,還在沿用,仍然能適應仰光城市現在的需要。
來仰光,第一要看的自然是其標志性建築、堪稱世界之最——雪德恭大金塔。它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經數次整修,如今塔高112米,底座周長427米,其塔頂鑲嵌有7000多顆鑽石及一顆世界最大的紅寶石,塔身用純金建造,而且大金塔四周又環立著68座各式小佛塔,形成金塔之林,在藍天紅日的映照下,真是燦爛輝煌,蔚為大觀。據說,整個大金塔使用了六七十噸黃金,這也更凸現了大金塔的珍貴。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看大金塔就是看黃金。一年到頭,這里都擁擠著緬甸的佛教信徒與世界各地的旅遊者。
在緬語中,仰光意思是「戰爭結束」,也就是和平之城,位於伊洛瓦底江支流仰光河的左岸。其街道不寬,但比較整齊,建築也要比古都曼德勒現代化,高樓不少。但最讓人稱道的是街道、馬路兩旁鬱郁蔥蔥又參天的大樹以及盛開的各種鮮花。說仰光是春城、花城,倒真是恰如其分。
由於仰光工業很不發達,許多日用品和工業品依靠進口,加上熱帶植物遍布,雨水充沛,所以這里的空氣質量非常好,污染少,天是瓦藍瓦藍的。對於久居中國污染嚴重的大都市的我們而言,來緬甸洗肺、換氣,真是好極了。
走在仰光的大街上,看到一個怪現象,那便是正在跑的汽車大都十分破舊,而且形形色色,真像一個舊車博物館。有的老式汽車我們以前只在電影里看過。這些汽車中有上個世紀20年代的甲殼蟲、有老掉牙的二戰卡車,更多的是日本產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舊車。問及原因,導游阿強說,緬甸軍政府規定從外國進口的新車在緬甸銷售要繳納高達200%的關稅,所以大多數緬甸人很難買得起新車,只好用外國(主要是日本)淘汰的舊車。
普通的緬甸人出行,主要靠的是從中國進口的自行車和摩托車。也有乘坐公共汽車的。仰光的公共汽車也很特別,有不少使用的是箱式小貨車,乘客一個挨一個站在車廂里,任憑氣溫高達三四十攝氏度,像沙丁魚似的緊緊擁擠在一處,甚至還有勇敢者外掛在車廂的兩邊和尾部,讓我們這些老外看得提心吊膽,生怕他們從車上摔下來。
這些以運送人為主的公共巴士不少都是超載,安全措施也非常缺乏,仰光當局的管理人員如警察竟然熟視無睹。我們對此感到十分奇怪。阿強說,沒辦法,國家落後、人窮,命不值錢,也就是兩袋米的價錢嘛!他解釋說,在緬甸出了交通事故,人被汽車軋死,政府也就補助死者家屬兩袋大米而已。當然了,如果軋死了當大官的家人,那就不是兩袋大米能解決的,麻煩就大了。
提「錢」來見
沒來緬甸之前,就聽說緬甸一些政府官員相當腐敗,凡事都要錢。因此,當我乘飛機抵達曼德勒時,就做好了入境交小費的准備。前年,去柬埔寨旅行,在首都金邊國際機場,我和全旅行團的朋友,每人都被迫在查驗護照時向移民警察奉獻了1美元,才順利過關。
當我站在曼德勒國際機場的外國人入境通道前,一個面孔黝黑的男移民官員,友好地用英語同我打招呼。在我把護照遞上去後,他問我:「Can you speak English?」「A little.」我一邊回答,一邊提高了警惕,心想莫非他想要小費?豈料,他只是問我的職業是什麼,來緬甸訪問的目的是什麼,准備去什麼地方,並沒有索要小費。兩人一問一答,臨了,他還給我護照時,不忘說一句「Welcom to Burma!」我終於如釋重負地過了關。
入境的經歷使我以為原來的傳說有些言過其實,甚至是謠傳。沒想到,在後來的旅途中,還是得到了驗證。導游阿強說,由於經濟不發達,緬甸的政府官員薪水很低,而要養家糊口、過好日子,則不能不索要小費、收受賄賂,這在那裡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據他介紹,在緬甸找官員辦事,幾乎無一例外地要「提『錢』來見」。比如司機開車違犯了交規,見警察時一定要把錢捏在手中與他握手,而一些有經驗的老警察不用看,但憑手感,就能判斷出司機送的錢的面值大小,真是一絕。據說有一次,緬政府因為腐敗受賄問題,一次更換了政府十多個部長。
在我們結束旅行,再次來到曼德勒機場,准備從這里回國時,索要小費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在第一次過機場安檢門的時候,與我同行的好友那鼓鼓囊囊的錢包,立刻讓檢查官員眼睛發亮了,示意這位好友在一旁等待檢查。他和我都以為壞了,這下錢包里的美元要被沒收了,因為入境時沒有申報。負責檢查的那人,將好友的錢包拿去翻看了一下,然後向另一位官銜比他大的人請示怎麼辦,兩人用緬語嘀咕了一陣,還是揮手放行了,讓人虛驚一場。然而同行的一位四川老表,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攜帶的七八千元緬幣,被以「政府規定不準將緬甸國家貨幣帶出境外」為由,合理合法的沒收了,盡管四川老表解釋說他還要回來做生意,也無濟於事。
量體溫(因為北京又發現了非典)、換完登記牌,又辦行李托運,我親眼看到「很懂規矩」的導游阿強,從他的錢包里抽出幾張大額緬幣,送給辦行李托運的機場工作人員。當這些手續總算辦完之後,向候機廳走去,沒想到緬甸人還設了最後一道安檢在那裡。 我自然是順利過關了,拿好自己的物品,正准備找個座位坐下,一轉身,發現我的那位好友又被攔住了,自然又是他的錢包惹的禍。負責檢查的三、四個緬甸官員有兩個是穿軍裝的軍人(緬甸是軍人政府,一切都是軍方說了算),其中一個示意好友停下。跟在好友後面的一位同行者,想幫忙,可惜試了一下,聽不懂軍官說的英語。感到緊張、又不懂英語的好友趕緊喊我:「大哥,你快來看看,他要干什麼。」我走過去,看見軍官把裝有錢包、護照之類的小塑料筐放在一旁。我用英語問他「有何貴干?」他支支吾吾,不肯明說。我馬上意識到,可能是想要小費,連忙問他是否要「Tips」,他點點頭,豎起一根手指:「One dollar!」我當即向好友說明,他連忙從錢包里抽一美元奉上,那軍官又指了一下他的同伴。我說:「再拿一美元,給他。」好友又急忙抽出一美元遞過去,這樣才終於放他過關了。待到候機廳坐定,議論剛才的經歷時,同行的一位老者帶著一臉的不悅進來了,他沒有美元,卻被索要了300元人民幣。瞧瞧,緬甸軍政府官員的腐敗,我們總算領教了!
照說,佛教號召信徒追求簡單生活、不能貪婪,在這樣一個人人信仰佛教的國度里,這些利用職權、明目張膽地向外國遊客索要錢的行為是否與佛教的宗旨相違背呢?
萬塔之邦
這里想說說緬甸的另一大特色。來到緬甸就如同來到佛教國度。由於歷史的原因,至今緬甸奉佛教為國教,國民的80-90%都是佛教信徒。據資料記載,緬甸這樣一個人口四五千萬的國家,和尚就約有10萬之眾,尼姑數千,大小佛寺在2萬座以上,佛塔也多達10餘萬座。
如果你是佛教信徒,那以我這次的經歷奉勸你一定要去緬甸朝聖。事實上,這次緬甸旅行中,我也發現了一些來自泰國、中國等地去緬甸朝聖的佛教徒。在聞名於世的仰光大金塔,我親眼看到了來自泰國的一個約有二三十人的朝聖團,帶著銀缽、鮮花等貢品,集體參拜大金塔,集體在大金塔誦經。
有人說,緬甸是萬塔之邦。到緬甸一看,發覺此言真的不虛。從曼德勒到仰光,從仰光到蒲甘,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到處都是閃著金光的佛塔和寺廟,到處都有僧侶的身影。同行一位朋友感慨地對我說:「這次旅行,可是把我這輩子的佛塔都看完了,以後不用再看了。」以緬甸古都蒲甘為例,蒲甘王朝從公元9世紀起,不惜耗費大量錢財,興建的各式佛塔多達5000多座,歷經後代的戰亂和多年的自然風化,現在還存有2000多座古佛塔。
實際上,我們造訪的第一站並不是仰光,而是曼德勒。曼德勒位於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從城邊流過。它是緬甸著名的古都,也是緬甸現在的第二大城市。當地的華僑習慣稱之為「瓦城」。
曼德勒古時候是什麼樣子,我們不得而知,但以我的眼光,現在無論從空中看、還是從地面上看,它都不像個城市,更別說是什麼第二大城市。在我看來,曼德勒就像個大鎮子,幾乎沒有什麼樓房,大都是緬甸風格的低矮建築,這些房屋不像中國城市那樣擁擠在一起,而是較零散地分布在伊洛瓦底江平原上;像樣的街道也不多,不少道路還是土路,難得一見水泥或瀝青鋪就的馬路,每當汽車駛過,難免會揚起陣陣塵土。有一點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片平原面積不小,許多地方還空著或一片荒蕪,以後它發展的空間還是很大的。而同樣沒有什麼工業的曼德勒,植被也不錯,到處都是綠樹。如果說要挑選曼德勒最具現代氣息的建築,那理所當然就是城郊新落成的國際機場。這個飛機場,是目前緬甸全國最大、最好的現代化國際機場,比其首都仰光的機場要好得多(仰光的機場還是英國人當年修建的,已經顯得又小又簡陋、陳舊),聽說這個新機場是泰國援建的。
游覽曼德勒,除了看眾多的佛塔,主要是在清晨或傍晚,登上曼德勒山,看日出或夕陽,據說這是曼德勒最令世界各地攝影家們痴迷之地。再就是參觀曼德勒的皇城。皇城為敏同王(公元1857-1878年)所建,坐落在曼德勒的城東北部,呈正方形,城牆以磚砌成,四周還環繞一條護城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皇宮遭到了破壞,現存的建築物據說還不到原來的一半。這個皇宮雖然也充滿著緬甸的建築風格,建築物鑲金鍍銀,看起來也還不錯,但同泰國的大皇宮、柬埔寨金邊的王宮相比較,不僅要小得多,也沒有他們那樣富麗堂皇和氣派。現在對外國遊客開放,當然了,有軍人把守,因為皇城內還住有軍政府的高官。
朝聖蒲甘
中國人說「不到長城非好漢」。緬甸人則說:「不到蒲甘,就不算到過緬甸。」
我們是從仰光去蒲甘的。從仰光到蒲甘雖然只有100多公里的路程,但據說路面太糟糕,坑坑窪窪,十分難走,如果乘汽車要花五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所以,我們選擇了飛機。
一大早起床,緬甸時間7點40分左右到達機場,8點多登上仰光航空公司的一架座位只有70多個的小飛機,僅用了20分鍾,我們就飛到了蒲甘。趁著此刻天氣還比較涼爽,行裝未卸,旅遊大巴把我們直接拉到了蒲甘的佛塔遺址。這時,已經相當於北京時間的10點鍾左右,光線很適合攝影。首先,導游帶我們看的是這里最有名的雪西貢佛塔,然後是最高的佛塔、最壯觀的佛塔等等,一個個地看下去。
同樣位於伊洛瓦底江畔的蒲甘,是緬甸最重要和最大的佛教聖地。據史書記載,蒲甘王朝從公元9世紀開始大肆修建佛塔,以炫耀其強大的實力,到鼎盛時期,共興建了5000多座各式佛塔。因此,說蒲甘是萬塔之城,真是名副其實。
地處盆地的蒲甘,氣候常年炎熱,地面呈現出類似於非洲草原的地表特徵,土壤乾燥而有些沙化,一個旅遊者打趣地說「蒲甘蒲甘,普遍乾旱」。不過,這里雖然乾旱,卻又會下點雨,這對古塔的保存倒是比較有利。令人感到意外和愜意的是,盡管乾旱,但蒲甘並不乏綠草和樹木。放眼望去,數以千計的佛塔,都掩映在綠樹之中,無論是在朝陽里還是夕陽下,都非常的美麗。
由於天氣太熱,從中午到下午4點以前都不適合外出。抵達的那天下午,蒲甘氣溫最高時竟高達45攝氏度,很容易熱得中暑。所以,根據安排,大家中午飯後先在酒店裡休息。雖然,房間里有空調,還有電扇,但是還是覺得熱,就連床鋪都是熱的,好半天,也涼不下來,身上還是粘乎乎的。我的同伴,把自己的皮涼鞋用清水沖洗後,拿到屋外去涼曬了一會兒。居然,這皮涼鞋的後跟,被火熱的太陽曬化了膠粘劑,鞋跟裂開了,其高熱度為我等平生所未見。
下午5點,大家登車繼續參觀。先參觀了一處佛塔之後,看看時候不早,在我的提醒下,導游帶著我們前往另一處佛塔,目的是為了在那裡觀看蒲甘最美的一景——塔林夕陽。
下車後,為了表示對佛教的尊敬,按照緬甸人的習慣,照例得脫下鞋子,赤足,沿著陡峭的台階,攀上佛塔半腰的一圈平台。此時,已經是6時30分左右了,夕陽從遠處把落日的余暉撒在了蒲甘林立的各式佛塔之上,反射出土紅色的光芒,凸顯出一派庄嚴,給人一種心靈的震撼。遠眺,則群山起伏逶迤,伊洛瓦底江為夕陽最後的輝煌映照得金光閃閃。塔中腰雖然面積不大,卻也聚集了來自各國的觀光客,尤以歐美人士居多。大家都光著腳,在塔腰轉來轉去,尋找角度拍照、觀賞,力圖把這號稱東南亞最壯麗的夕照凝固在自己的記憶之中。
面對這有千年歷史的文化遺產,今天的後人又該如何珍惜?哦,蒲甘,你不只屬於緬甸,還屬於全世界、屬於全人類!地球上的人們除了激賞你的壯美,還應當為保護你的永存而做點什麼。
參考資料: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81/12506/1124554.html
『貳』 世界文化遺產33座佛塔里的珍寶是如何被盜走的
一講到緬甸,許多人便會想起熱帶雨林之中聳立著許許多多的佛塔,是的,這里便是被世人稱為萬佛之國的地方,這里90%以上的人都信奉佛教,因此這里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佛塔,因為信奉佛教,所以這里的人對於佛塔是用自己的全部乃至生命去維護。不過林子大了,什麼樣的鳥都有。就有人把罪惡的手伸向了這些佛塔,他們是怎樣盜取的呢?
自從緬甸獲得獨立以來,這是頭一次出現盜取佛塔珍寶的案件,而根據相關的圖片顯示,盜取佛寶之人應當對佛塔購物照應該很熟悉,因為他們破壞的面積並不大,只是一個小洞,而這個小洞所在的位置正好是珍寶所在的位置,並沒有東敲西敲四處打洞去尋找珍寶,估計偷盜之人應當是做過長時間有觀察或者本身就是原來信奉佛教的人,而且這群人應當有可能是吸毒人員,因為在佛塔的周圍有發現吸毒的用具,購買毒品是需要資金的,因此這伙人為了毒品便盜取佛寶去換取資金。
『叄』 我要去緬甸瓦城旅遊,請問去過的人,那邊消費怎麼樣帶多少錢才能去!
仰光瑞光大金塔 (Shwedagon Pagoda)
位於仰光市中心茵雅湖畔的聖丁固山上,是一座國家級的聖塔,也是東南亞著名三大古跡之一。即使不打算在仰光停留的遊客也一定會抽時間去這里參觀。其引人駐足的除了歷史與宗教性地位外,大金塔也是仰光的地標性建築,隨著太陽的余暉漸隱,大金塔也亮起了燈光,用金箔與各色寶石包裹的外觀更是璀璨生輝。高聳的主塔四周散落著幾十座形態及材質各異的小塔。漫步其中,您能看到的除了各地前往參拜的信徒,還有打著蓮花座的紅杉僧侶。而每日黃昏來臨的時候,總有眾多女信徒們或是自發,或是因默認的習俗來為塔內打掃衛生。
乘一次熱氣球,俯瞰蒲甘平原 (Bagan)
倘若能在空中俯瞰一次成千佛塔遍布的蒲甘平原,更是種值得炫耀的無與倫比的體驗。躲過燥熱的夏季與瓢潑的雨季,揀一晴日,乘一隻熱氣球去看日出,免去了與眾多遊人一起等候的擁擠與嘈雜,在冉冉升起的薄霧中,看橙黃色的太陽掙扎出地平線的瞬間,相信連心都會跟著一起融化吧。想像跟心愛的人牽手經歷此刻,在將來的日夜裡,總是種溫暖的回憶,像那和煦的日光般照亮了彼此。
走過烏本橋,走過一片寧靜 (UBein Bridge)
世上最長的柚木橋,長為1.6公里,全橋沒有一顆鐵釘用來加固橋身。除了這些技術上的資料,烏本橋上的六座亭子還代表了佛教中的「六和精神」,並且親切地被當地人稱為「情人橋」。不似國內的景點總掛滿了情人鎖,整座烏本橋剎看去不過是座簡陋的木橋嘛,然而歷經了150多年的風雨,歲月沉澱在木頭上留下的除了滄桑還有一股子厚重的味道。沿著橋踏過一片澤國,連接處是湖心一座綠意盎然的小島,藏在那林間的,是所躲於幽靜處的佛學院。天氣晴朗時也能欣賞孩子們以各種身姿跳水的有趣場景,或是租一艘小船,與情人一起泛舟耳語。
佛法普度,不度無緣之人
盡管對許多國人而言,寺廟參拜盡是求得一絲安慰或是迷信之所在,在西方國家卻漸漸流行起去遙遠東方的寺廟靜修了。緬甸佛教為上座部佛教,由於僧侶眾多,許多外籍佛學者也會申請到冥想類型的簽證(meditation visa),這種簽證往往需要寺廟出具一份邀請信,而此簽證也是可以在緬甸逗留長達半年之久。若是不想去寺廟學習冥想,也可到國際佛學院詢問,不過相信只適合已經去過一次緬甸並且願意在物質世界尋求精神層面滿足的人。
當一回皇帝,享滿桌佳宴
在緬甸,不可不嘗的即傳統緬餐。其實主菜的品種並不多,通常為牛羊肉、大蝦任意選一,由特殊醬料烹飪而成,裝在小碗里乘上,分量並不多,不容錯過的是大量配菜,幾乎都是素菜,有秋葵,腌筍,豆角,茄子,綠葉菜,加上些叫不上名字的醬菜還有新鮮沙拉與配湯。滿滿一大桌,旁邊是隨時等待差遣的服務員,頓時有種招待貴客要人的錯覺。而一些小店的服務非常好,小菜還能再加。這時候點上一杯鮮榨果汁現做的奶昔(milk shake),真是快活似神仙啊!
不可錯過的城市
仰光
仰光是緬甸聯邦的原首都(2005年11月6日遷都內比都)和最大城市,仰光素有「和平城」的美稱。地處緬甸最富饒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緬甸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曼德勒
曼德勒又名「瓦城」。緬甸故都,曼德勒省省會,全國第二大城市,中部地區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蒲甘
蒲甘是緬甸歷史古城、佛教文化遺址、著名旅遊勝地。蒲甘位於國境中部,座落在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市區保留著緬甸各個歷史時期建造的眾多的佛塔、佛寺,城市佛塔。
內比都
內比都位於緬甸中部的山區,距離仰光以北400公里,是緬甸的首都,屬緬甸中部地區。從「內比都」再往北320公里是緬著名古都曼德勒。「內比都」坐落在勃固山脈與本弄山脈之間錫塘河谷的狹長地帶。
眉苗
眉苗又稱「彬塢倫」,意為「第一個平原城市」。現為曼德勒省眉苗鎮區政府所在地,是緬甸內陸最著名的避暑勝地。位於曼德勒至臘戍的公路之間,座落在一塊既是山頂、卻又被遠山環抱著的平地上,距曼德勒68公里。
萊茵湖
茵萊湖Inle Lake位於緬甸撣邦首府—東枝的南面,為緬甸第一大湖,是緬甸著名的游覽避暑勝地。該湖海拔大約1300米左右,湖面東西寬約十公里,南北長二十二公里,面積一百四十五萬平方公里,三面環山。
不可錯過的城市
仰光
仰光是緬甸聯邦的原首都(2005年11月6日遷都內比都)和最大城市,仰光素有「和平城」的美稱。地處緬甸最富饒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緬甸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曼德勒
曼德勒又名「瓦城」。緬甸故都,曼德勒省省會,全國第二大城市,中部地區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蒲甘
蒲甘是緬甸歷史古城、佛教文化遺址、著名旅遊勝地。蒲甘位於國境中部,座落在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市區保留著緬甸各個歷史時期建造的眾多的佛塔、佛寺,城市佛塔。
內比都
內比都位於緬甸中部的山區,距離仰光以北400公里,是緬甸的首都,屬緬甸中部地區。從「內比都」再往北320公里是緬著名古都曼德勒。「內比都」坐落在勃固山脈與本弄山脈之間錫塘河谷的狹長地帶。
眉苗
眉苗又稱「彬塢倫」,意為「第一個平原城市」。現為曼德勒省眉苗鎮區政府所在地,是緬甸內陸最著名的避暑勝地。位於曼德勒至臘戍的公路之間,座落在一塊既是山頂、卻又被遠山環抱著的平地上,距曼德勒68公里。
萊茵湖
茵萊湖Inle Lake位於緬甸撣邦首府—東枝的南面,為緬甸第一大湖,是緬甸著名的游覽避暑勝地。該湖海拔大約1300米左右,湖面東西寬約十公里,南北長二十二公里,面積一百四十五萬平方公里,三面環山。
貼士
取名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Maung,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Ko,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U,意為叔伯)。此外,還有在自己名字前冠以「德欽」(Thakin,意為主人)、「波」(Bo,意為軍官)、「耶波」(YeBo,意為同志)、「塞耶」(SaYar,意為教師和醫生)的。
緬甸婦女不論已婚與否,一般在名字前加「瑪」(Ma),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平輩也稱「瑪」(意為姑娘),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則稱「杜」(Daw,意為姑、姨、嬸)。
有統計,緬甸人取名所用的字總共不到100個,用這些字互相拼湊,取其聲韻順口悅耳即可。因而緬甸人重名的很多,為表示區別,往往在名字前或名字後加上籍貫或工作單位、職業名稱等。
婚姻禁忌
緬暦4月15日至7月15日三個月為佛教僧侶安居期間,緬甸人不許舉行婚禮。此外,緬甸人也忌諱在緬暦9月、10 月、12月內結婚。
數字禁忌
緬甸人忌諱9、13和尾數是零的「補」數(10、20、30、40、50、60、70、80、90)等數字,也忌諱「9」人共同遠行,認為「9」人同行必有災禍,若是9人同行則需帶一塊石頭,以破9的數位。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緬甸人認為「13」這一數字不吉利,因此機會買有編號13的房子和車子。緬甸商人忌諱補數,因為補數帶有零的數字,零即為輸,故視補數不吉利。在緬甸,若汽車牌照的總計為補數,如10、20、30……等就很難賣出去。
生活禁忌
緬甸人有「右為貴,左為賤」,「右為大,左為小」的觀念。因此,緬甸人有「男右女左」的習俗。與朋友同行,不能勾肩搭背。給長者遞接物品時,不能用左手,左手被視作是不潔凈的。
緬甸人視頭頂為高貴之處,所以不能用手觸摸他人頭部,即使是十分可愛的孩童也不能撫摸其頭。
緬甸人視太陽升起的東方為吉祥的方向,認為東方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方向,所以緬甸人家裡的佛龕都供在室內東牆上。因此睡覺時,頭必須朝東忌諱朝西,否則是對佛的玷辱,會招致不幸。緬甸人還認為西方是死神居住的地方,古代緬甸國王斬殺犯人時,都是出宮殿西門,所以睡覺絕對不能頭朝西睡。緬甸人把東面和南面稱為頭頂部,把西面和北面稱為腳尾部。家中長者的座位在頭頂部,晚輩的座位在腳尾部。
在緬甸,女子穿的筒裙(緬語稱「特敏」(TaMane))被視為不吉祥之物,不充許晾曬在超過人頭的地方。因此男子忌諱在晾著衣服的繩索或桿子下穿行。如男子穿行,則男子身上的「神力」會丟失,並會倒霉一輩子。故此,到佛塔寺廟朝拜的信
電壓
220V
『肆』 緬甸蒲甘好嗎
位置
位於流經緬甸中央之伊洛瓦底江中游,為緬族之中心地區(現今之緬甸以緬族為中心,北部、東部有撣族,南部有得楞族)。
氣候
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氣候。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樣,分為三個季節:三月到五月為熱季,六月到十月為雨季,十一月到來年二月為涼季,涼季是最佳的旅行季節。
歷史
蒲甘(Bagan),上緬甸之古都,為緬族文化與信仰之中心,是緬甸古老的佛教聖地和歷史名城。蒲甘最初是由19個村落匯集成的小鎮,古稱「阿利摩陀那補羅」。公元849年,頻耶王在蒲甘築城,建城門12座,並挖護城河相圍。相傳室利差坦羅王國滅亡後,一些人逃到蒲甘地區,於公元七世紀後期建立了最早的蒲甘王國,「蒲甘」的意思是「勝利者的都城」。公元十世紀初遷到今日蒲甘城所在地建立了新城,取名迪里賓斯揚城。
城市結構
蒲甘分三個部分:良烏、老蒲甘、新蒲甘。良烏是交通住宿和商業區,老蒲甘是蒲甘王城遺址所在地,新蒲甘是政府為開發旅遊把老蒲甘里的居民遷出建的新市鎮。
佛塔
蒲甘的群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些佛塔建築,無論是造型、結構方面,還是用料、裝飾方面,都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蒲甘佛塔的結構大體分為塔基、壇台、鍾座、復缽、蓮座、蕉蒼、寶傘、風標、鑽球九大部分,設計者圍繞這些基本的結構,發揮豐富的想像力,採用多變的手法,使建成的佛塔姿態萬千、變幻無窮,沒有雷同之感。佛塔外形也是千姿百態,方形、圓形、扁形、條形等等,有的像宮殿、有的似城堡、有的如石窟……塔內佛像更是巧奪天工,大小不一;塔內的浮雕技藝精湛,匠心別具。現存較著名者有瑞喜宮塔、瑞山陀塔、羅伽難陀塔、摩奴訶塔、摩耶塔、阿難達塔、額最那當塔、達比紐塔、藏經樓等。
語言
蒲甘人大都粗通英語,因為緬甸人從小學就開始學習英語(十九世紀時緬甸成為英國殖民地)。旅遊區有部分人會法語和日語。只要說英語,走遍緬甸都不怕。
文字
緬族無固有文化,公元十一世紀借用南方的得楞族之文字,初期吸收印度文化。
信仰
宗教方面,信仰混合印度教之大乘佛教,又於公元八世紀傳入真言密教,結合古來之精靈崇拜,形成極不純粹之佛教;其僧侶稱「阿利(Ari)僧」。
如今緬甸80%的人信奉佛教,虔誠的佛教徒把修建佛塔看作一生最大的心願。他們平日捨不得吃穿,臨終前把一生辛苦的積蓄捐獻出來修建一座佛塔,才算了卻心願。正如緬甸人自己說的:「我們緬甸人在施捨時手絕不會發抖。」
禁忌
緬甸人認為鞋是最骯臟最齷齪的物品,無論是進佛寺,見法師,或是進入塔院,有一條嚴格的禁忌,那就是必須脫鞋,連襪子也不能穿。在緬甸人的心目中,佛塔和佛寺是最神聖的地方,僧侶則是佛祖的代表,絕不能穿最骯臟的鞋去拜佛、拜塔和見僧。
自古以來,緬甸農民與牛相依為命,把牛視為「忠誠的朋友」、「最大的恩人」。正因為如此,很多緬甸人,尤其是緬甸農民忌吃牛肉,認為吃牛肉是一種「忘恩負義」的背叛行為。
緬甸人視婦女的筒裙為不潔,嚴禁婦女把筒裙晾曬在超過人頭的高度,緬甸男人十分忌諱從晾曬的婦女筒裙底下鑽過,認為這樣會倒霉一輩子。由此,緬甸禁忌婦女登上佛塔的塔基,禁忌婦女往佛像身上貼金。
緬甸人認為頭部是一個人最高貴的地方,一般不喜歡別人摸自己的頭。
種族
緬甸由緬族、猛族、彪族、撣族幾個主要大族和一系列的小種族組成,其中緬族最大,他們的後裔是今天緬甸的主要人口。這些種族大約在2000年前開始從中國西南、印度東北部和西藏東南部逐漸移入緬甸這塊肥沃的土地的。其中對構成蒲甘文化有影響的是緬、猛、彪三個大族。
服飾
緬甸婦女喜歡穿一種緬語稱為「特敏」的筒裙。
貨幣
在緬甸境內,旅遊景點的門票必須使用美元;旅館一般以美元標價,也可以以緬幣支付,但是會有匯率損失;其它的吃飯、購物、車票都可以使用緬幣。緬幣的單位是kyat,發音是(jia),一般在旅館都可以代換緬幣。
飲食
和東南亞的許多國家一樣,緬甸人以米飯、米線為主,而且一般是趁熱吃。吃法上原本是習慣用手抓著吃,但現在城裡人也普遍用上勺了。
緬甸菜餚以酸、辣、鮮為特色,沒有酸辣,緬甸人簡直吃不下飯。又因為盛產魚蝦,所以經常用蝦松、魚松、蝦餅等佐餐。
緬甸人很注重湯,幾乎餐餐都有湯。有時兩餐之間也要喝上一些湯,他們認為湯很有營養而且不膩耐飲。
在緬甸,最可口的是各種水果,便宜又好吃。有好些不認識的水果,生吃不好吃,但是拿去一煮,口味便好得多,比如有一種叫做「阿不卡多」的拳頭大小的水果,生吃極膩,但榨成果汁,加上糖和水,滋味美得不得了。
除了果汁,緬甸人還愛喝茶,尤其是「中國茶」。許多人從早到晚都在身邊准備一壺熱水,隨時准備泡茶。
緬甸隨處可見華人開的餐館,一般也賣快餐,如同中國的快餐店一樣。另外,印度菜、巴基斯坦菜,在這里也有一些市場。
購物
紅寶石、緬甸玉、蒲甘漆器、實皆銀器、陶器、曼德勒和因萊湖籠箕(Longzi)布料都很受歡迎。
交通
在蒲甘旅遊交通工具有三種選擇:自行車、馬車和出租汽車。
微信 搜索:廣西-東盟經貿促進會 獲取更多相關資訊,歡迎關注我會的官方微信公眾平台。
『伍』 介紹緬甸的大金塔
仰光大金塔(Mahamuni Pagoda of Rangoon)
緬甸著名佛塔。又稱瑞光大金塔。位於緬甸仰光市丁固達拉山崗。始建於公元前。據佛教傳說,釋迦牟尼成佛後,為報答緬人曾贈蜜糕為食而回贈了八根頭發。佛發被迎回緬甸,忽顯神力自空中降下金磚,於是眾人拾起金磚砌塔。實際為磚塔,經兩千餘年間的修繕、擴建,方成今日規模。主塔高112米,四周環牆,開南北東西四處入口。南門為主要入口,現備有電梯供遊人使用。登70餘級大理石階梯,抵達大塔台基平面。台基四角各有一座小型石塔,中間為大塔本身。主塔上端以純金箔貼面,頂端鑲有5448顆鑽石和2000顆寶石。塔尖懸掛寶鈴,風吹鈴響,壯觀悅耳。
仰光大金塔位於緬甸首都仰光市北茵雅湖畔的聖山上,是仰光的最高點。緬甸人將它稱作「瑞大光塔」。「瑞」即「金」之意,「大光」是緬甸的古稱。
仰光大金塔始建於公元前585年。相傳緬甸人科迦達普陀兄弟從印度帶回八根釋迦牟尼的佛發,獻給緬甸王奧加拉巴。於是修建了一座高8.3米的佛塔珍藏佛發。到11 世紀的蒲甘王朝時期,此塔成為東南亞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
現存的大金塔建於18世紀,塔身高99米,連基座總高113米。塔基為十字折角形,飾以無數水平線腳,總周長達435米,四周環圍著64座姿態各異的小塔。基座內設有佛殿,供奉玉雕佛像,外設4門,每座門前各有一對石獅。塔身遍貼金箔,塔頂寶傘嵌滿鑽石珠寶,系數百金銀小鈴,微風過處,叮當悅耳。
大金塔東南角有一株菩提樹,相傳自印度釋迦牟尼金剛寶座的聖樹苗移來。東門外還有華僑捐建的藏經樓。
『陸』 蒲甘古城的蒲甘佛塔
蒲甘為數眾多的佛塔,為人們研究探索緬甸古老建築藝術提供了寶貴資料。這些佛塔建築,無論是造型、結構方面,還是用料、裝飾方面,都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蒲甘佛塔的結構大體分為塔基、壇台、鍾座、復缽、蓮座、蕉蒼、寶傘、風標、鑽球九大部分,設計者圍繞這些基本的結構,發揮豐富的想像力,採用多變的手法,使建成的佛塔姿態萬千,變幻無窮,沒有雷同之感。佛塔外形也是千姿百態,方形、圓形、扁形、條形……等等,有的像宮殿,有的似城堡,有的如石窟,加之不同的顏色,顯得典雅莊重,明快爽目,奇趣可愛。塔頂的華蓋上懸掛著銅鈴、銀鈴,微風吹動,發出清脆的響聲,猶如一曲美妙的樂章;狂風大作,響聲似雷,宛如千軍萬馬出征。在這些佛塔中,最大的高60多米,沿塔內甬道拾級而上,站在頂端,可以飽覽「萬塔之城」的壯觀景象。
在蒲甘的古塔群中,最著名的有建於1057年的瑞西光塔、建於1144年的他冰瑜塔、建於公元2世紀的部帕耶塔、建於12世紀的喬忉切波陵塔、建於江喜陀國王(1084年至1112年在位)時期的略悉拉塔、建於1218年的醯路彌路寺、建於1059年的羅伽難陀塔、建於1215年的摩河菩提寺及著名的瑞山都塔等。瑞西光塔已有千年歷史,但迄今保存完好。
他冰瑜塔是蒲甘第二大塔,塔壁上留有著名的巴利文長頌石刻;部帕耶塔是蒲甘最古老的佛塔;醯路彌路寺是蒲甘最後一大剎;摩河菩提寺是緬甸全國唯一的仿印度菩提伽耶寺的建築;瑞山都塔是內藏佛發的塔。另外,在瑞西光佛塔的門外,有一座建築精美的涼亭,是周恩來總理1961年1月訪問蒲甘時捐款興建的,是中緬友誼的象徵。
『柒』 緬甸最著名、佛塔最集中的地區
那當然是蒲甘古城。1973年普查統計,結果尚存2217座。這些尚存的佛塔,在1975年的一次地震中又受到不同程度損壞。
緬甸歷史古城、佛教文化遺址、著名旅遊勝地蒲甘古城,位於國境中部,座落在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
據說在前後200多年間建造1.3萬多座佛塔,也有的說在蒲甘方圓數十公里范圍內建了444萬余座,使蒲甘享有「四百萬寶塔之城」的稱號。總之,佛塔的數量超過城市居民的人數,建築精巧、風格各異的佛塔遍布城內城外,一片片,一簇簇,舉目便是,密如蛛網。有的高聳於鬧市區,有的座落在郊外的山麓嶺坡上,有的排列在伊洛瓦底河岸,有的潔白素雅,有的金光閃閃。
塔內的佛像或坐、或立、或卧、姿態萬千;有的高約半米,有的頂天立地,大小高矮各不同;塔內壁畫,精雕細刻,技藝高超,獨具匠心,巧奪天工。蒲甘王朝的建塔規模之宏偉,堪稱緬甸建塔歷史上的頂峰,建塔藝術幾乎集緬甸建築藝術之大成,使蒲甘城成為當時緬甸文化、宗教的中心,迄今依然保持著緬甸宗教聖地的地位。近千年來,由於緬甸政治中心南移,數次戰爭的摧毀以及19世紀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入,蒲甘的佛塔遭到嚴重破壞,有的傾塌,有的毀壞。
『捌』 緬甸人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1、飲食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饃亨卡」、椰子面、椰子粥、涼拌面、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
2、服飾
緬甸是一個將傳統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國家,在仰光,超過80%的人還穿著民族服裝。無論男女,下身都穿紗籠,男式叫「籠基」,女式叫「特敏」。
3、稱呼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意為叔伯)。
(8)在緬甸蒲甘建佛塔多少錢擴展閱讀
緬甸的宗教信仰及禁忌:
緬甸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其中影響最為廣泛並為絕大多數緬甸人信仰的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信徒約佔全緬87%的人口。基督教約在16世紀初傳入緬甸,目前影響最大的是新教浸禮會和羅馬天主教派。
緬甸人認為頭部是一個人最高貴的地方,不喜歡別人觸摸自己的頭。婦女的筒裙被視為不潔,嚴禁晾曬在頭部以上的高度,忌諱從晾曬的婦女筒裙底下走過。進入佛教寺廟和參觀佛塔時應脫鞋、脫襪,不應與僧侶「平起平坐」,女士不能隨意碰觸僧侶袈裟或身體。
進入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其他宗教場所前,應事先詢問是否可以進入,如對方不歡迎非信徒進入,請勿強行參觀。此外,緬忌諱隨意撫摸兒童頭部,用腳做指示、踢東西或觸碰人也是極不禮貌的行為。
『玖』 蒲甘王國的建築
蒲甘的古宗教建築有多種樣式,最常見的包括:古式圓頂塔、北印度式、中印度式、南印度式、僧伽羅式塔、蒙鎮式。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曾長期試圖將蒲甘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無果,今後希望也很小,因為緬甸政府已將蒲甘的許多古廟、古塔重新裝修,而且在裝修過程中未能保留古建築原來樣貌。
經過蒙古忽必烈入侵及1975年的大地震,蒲甘古城的佛塔數目,由全盛時期的超過5,000座減少至只有2,217座,存留至今,成為東南亞最具考古價值的建築群。為了保存古跡的原貌,馬車是唯一被准許穿梭在佛塔間的代步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