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美軍在緬甸出兵多少
1. 二戰時期日本在緬甸投入了多少軍隊
二戰時期日本在緬甸投入日軍緬甸方面軍下屬三個軍,其中本多政材的33軍負責防守緬甸北部,處於中國軍隊的進攻范圍之內,其中四18師團主要對抗從中國駐印軍,第56師團負責對抗雲南方向的中國遠征軍。
緬北滇西戰役背景:1942年春,日軍入侵緬甸。中國應英軍要求,派遠征軍入緬支援英軍作戰。1943年10月,為執行盟軍魁北克會議關於在緬甸對日軍發動攻勢和打通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的決定,駐印軍在總指揮史迪威指揮下逐次集結於印緬邊境的雷多地區,准備向緬北日軍發動進攻。
駐滇西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決定以騰沖為目標對日軍發動進攻。駐緬北和怒江西岸的日軍共4個師團,轄9個步兵聯隊、8個特種兵聯隊,在第33軍司令官本多政材指揮下實施防禦。
(1)抗戰美軍在緬甸出兵多少擴展閱讀
戰役影響
緬北滇西反攻戰役,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唯一獲得徹底勝利的大規模進攻作戰,這次勝利不僅打通了中國與盟國間的陸上交通線,而且揭開了亞洲戰場盟軍向日軍反攻的序幕。緬北滇西之戰被後來的軍事學家稱為「東方諾曼底之戰」。
滇西緬北反攻的勝利,再一次表現了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向全世界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使全國軍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從而重新振奮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2. 中國遠征軍有多少兵力入緬甸作戰
1942年1月初,氣焰囂張的10萬日軍分三路入侵緬甸。緬甸戰場上打響了大規模的保衛戰。為了援助緬甸的反法西斯戰爭,同時也為了保衛滇緬公路,從2月16日起,我國派遣10萬遠征軍奔赴緬甸。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軍長分別是杜聿民、甘麗初、張軫。3月1日,滇緬公路上車輪滾滾,空中有盟軍的飛機護航,在遮放集結的遠征軍乘上英軍的紅頭大卡車,直奔國門畹町而去。這是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一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後第一次援助他國作戰。這次出兵,受到了緬甸人民的熱烈歡迎。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後,戰局已十分危急。為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遠征軍立即組織了東瓜戰役,集中7個師的兵力,將敵五十五師圍困在仰光北面的東瓜。3月19日戰役打響。遠征軍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採用「深築高坑、坑道串通、廣設埋伏、近距殺傷、利用夜間、短促突擊」的戰術,激戰12天,消滅敵人5000多人,俘敵400多人。這就是有名的「東瓜大捷」。六十六軍於4月上旬入緬。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軍第一師及戰車營已被日軍包圍了兩晝夜,他們糧盡彈缺,水源斷絕,一再告急。六十六軍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少將率部奉命救援。經過3天苦戰,擊潰了日軍主力,日軍丟下1200多具屍體狼狽退出陣地。是役,遠征軍克復了仁安羌油田,救出友軍7000多人,取得了入緬作戰之後的第二次大捷——仁安羌大捷。大捷後,齊學啟將軍因公與師部失去聯系,與本師負傷官兵18人向深山覓路西進,追趕師部。在離荷馬林20英里處遭日寇騎兵追擊,在機槍掃射之下,16人壯烈犧牲,1人落水逃生,齊將軍頭部中三彈、身中四彈,倒卧血泊中昏迷過去。他蘇醒後,方知重傷被俘,被關在仰光中央監獄俘虜營。1944年5月,汪偽政權派陸軍部長葉蓬赴仰光勸降,遭齊將軍嚴辭拒絕。1945年3月7日,齊將軍在獄中被漢奸行刺,於13日去世。馮玉祥將軍曾在詩中贊頌齊將軍:「還有將軍齊啟學,寧死不屈世驚嘆……壯烈足稱中華魂,光輝史冊萬萬年。」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輝煌的戰績開始,一度扼制了日軍的猖狂進攻,對整個戰局起到了積極的配合作用。特別是東瓜保衛戰、仁安羌解圍戰和棠吉攻擊戰的勝利,為中國軍隊打出了軍威和國威,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響。
3. 抗日戰爭中日兵力對比
抗日戰爭中日兵力對比:日本遙遙領先中國整整一代。
1、一國的軍事實力強弱,歸根到底由綜合國力,尤其是工業生產能力來決定。
抗戰爆發前中日雙方的一系列數據對比:日本年工業總產值60億美元,中國13.6億美元;日本年產鋼鐵580萬噸,中國4萬噸;日本年產煤5070萬噸,中國2800萬噸;日本年產石油169萬噸,中國1.31萬噸。
日本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輛,戰艦52422噸,而這些現代化武器裝備,中國均無自產能力。也就是說,當日本已緊跟世界潮流大踏步邁入機械化軍事時代之際,中國居然不能生產任何一種拿得出手的主戰兵器。
2、以雙方海軍軍力對比為例:
「七七事變」前夕,中國海軍兵員共約兩萬五千人,共有66艘艦艇,分為巡洋艦、輕巡洋艦、運輸艦、練習艦、魚雷艇五類,總噸位57608噸。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軍兵員十二萬七千人,共有艦艇285艘,總噸位超過115萬噸。其中作戰軍艦約77萬噸。
包括航母4艘(近7萬噸,總噸位,下同),水上機母艦2艘(約3萬噸),戰列艦9艘(約27萬噸),重型巡洋艦12艘(近10萬噸),輕型巡洋艦21艘(近11萬噸),驅逐艦102艘(超過12萬噸),潛艇59艘(超過7萬噸)。
還有練習艦、潛水母艦、布雷艦(艇)、海防艦、炮艦、水雷艦、掃雷艦數十艘,總噸位約13萬噸,以及修理艦、運輸艦、練習特務艦、測量艦、佈雷艇、獵潛艇等配套艦艇。
此外,又有戰列艦2艘、航母2艘、輕型巡洋艦4艘、驅逐艦12艘、水上機母艦3艘、水雷艦4艘正在建造。其中2艘戰列艦,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大和」「武藏」,每一艘的排水量都在7萬噸以上。換言之,日本一艘大型戰列艦的排水量,就超過了當時的整個中國海軍。
(3)抗戰美軍在緬甸出兵多少擴展閱讀:
在兵員的訓練上,中日同樣存在著重大差距。
抗戰前,中國士兵大部分是文盲,截至1936年底,中國訓練完畢之高中及同等學校的合格預備兵,僅17490人。專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候補軍官僅880人。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抗戰時當過國軍排長,他發現基層軍官連花名冊都點不了,平日多不研究戰術,打仗全憑血氣之勇。進攻時以密集隊形蜂擁蟻附,失利時又鳥奔獸散。
以單兵射擊訓練論,當時一發子彈的價值在中國相當於七斤半大米,或35個雞蛋。所以平時訓練多數是打空槍,就算物質條件最好的中央軍,也不過每兵配發15發子彈作實彈射擊,開戰後每兵配發20發子彈上戰場。
而日軍《步兵操典》規定,新兵入伍後,每月用於實彈射擊的子彈,步槍不得低於150發,機槍不得低於300發。結果日軍每個中隊都有三分之一的步槍兵可以達到優秀射手的水平。
至於雙方步兵重火器威力的落差,就更不用說了。「七七事變」前,中國75mm以上口徑的火炮僅800多門,重炮只有可憐的48門,雖全部從德國進口,但總數連日軍同類火炮的零頭都不到。
4. 抗戰時期,包括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在電視劇上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中國軍隊只有一小隊人,
你說的這些場景的描述和歷史的真實性沒有任何關系,都是導演可以表現中國軍人勇敢的一種表現。往往表現中國軍人用熱血捍衛祖國,日本人盡管人多裝備好,但是缺少戰術性。豬腦導演都這樣導演。他們這樣描寫戰爭,往往是對中國偉大抗戰的一種莫大的侮辱,是對中國歷史的不尊重。實際上中國軍人的抗戰精神,在戰場上是屬於默默無聞的那種奉獻精神。是他們這些豬腦根本無法演繹的。
至於中國軍隊比日軍人少,在日軍進攻的時候經常出現。這有2種情況,第一種是由於戰爭初期日軍炮火非常猛烈,造成前線部隊傷亡過大,所以中後期抗戰國民黨在進行防禦戰時都留有預備隊,並不將主力布防在第一線以避免重大傷亡。第二種是日軍在進行重點進攻時經常進行優勢兵力戰術,即在對陣時集中幾倍於國民黨軍隊的兵力進行合圍,這樣可以以較少傷亡贏得勝利。
還有你說的一個小國,為什麼會有這么多人。我想這是樓主的誤解。日本在我的理解,我從來都沒認為過他是一個小國。只不過這個國家的歷史變態而已。實際上當時100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有4億人口,而日本在他當時吞並的朝鮮,加上侵佔我國東北,台灣領土在內有170多萬平方公里,大約一億4千萬人口。人口規模和比例完全可以適應於大規模中短期戰爭消耗。抗戰8年台灣徵召的日軍有30萬人,東北和朝鮮有100萬人,其中朝鮮是60萬人。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進行大規模侵略戰爭,幾百萬軍隊並不稀奇。德國在戰爭最大規模時有900萬人,蘇軍有1400萬人,美軍有1200萬人。
5. 二戰時,英國在緬甸有多少軍隊,美國軍隊在緬甸有多少請高手詳細回答
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 美國是沒有駐軍的
只是二戰劃分戰區後 美國才在緬甸有少量部隊(游騎兵75團的前身)
6. 二戰緬甸戰場上美國人出多少兵力
沒有出兵,那個時間段,美軍的戰場在太平洋和歐洲,蔣當時是盟國亞洲戰場的總指揮官,美國出錢、出裝備,蔣出人,第一次赴緬作戰十萬人,英國背信棄義,最後走野人山,導致折損大半,第二次的時候,才有巨大戰果。
7. 中國駐印軍總共消滅多少日本鬼子收復多少緬甸國土使日本人傷亡了多人以泰緬偽軍的人數俘虜了多少
中國遠征軍主要的任務是去印度受訓,然後回國干小 日 本。。。所以基本沒有在中國以外的地方打仗。。。同時因為遠征軍指揮不是中國人,好像是一個英國佬,所以在緬甸打仗打的相當猥瑣,英國佬只是想保住自己就行了,基本不希望中國遠征軍回國抗日。
同理還有到俄羅斯受訓的東北抗日聯軍。。。
這些在國外受訓的部隊,基本都是給當地政府強行留守原地,不準他們回國抗日的。。。理由很簡單,那些外國人並不希望中國強大,只有等到戰爭快結束的時候,才象徵性意義的命令這些部隊打回去。。。
所以所謂的反法西斯戰爭,沒有宣傳所說的那麼光明偉大正確,人家還是有些小九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