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緬甸為什麼不列印度
1. 「二戰」時候,倭寇佔領了緬甸,為何不乘勢進攻印度
戰略價值不大,首先你要看看地圖,當時日本控制的范圍有多大,整個西太平洋到印度東岸都是他的,實際控制范圍比德國控制的范圍要大得多,卻只有德國的一半兵力
佔領中國的目的,龐大的人力物力,佔領中國煤炭鐵礦數之不盡,招募200萬偽軍不成問題,是繼續擴張的基礎
進攻美國的目的,為了搶奪東南亞資源先下手為強,美國禁運石油,鋼鐵,對日本工業是毀滅性的,東南亞的油田正是他需要的,但東南亞是英美荷領地,他們是盟友,奪取他們意味宣戰,為了國家不停頓,進攻美國理所當然
進攻東南亞目的,當然就是當地資源了,尤其是石油
進攻澳大利亞目的是爭取戰爭優勢,戰爭主動權
進攻緬甸目的,盡快斷絕中國資源,迫使其投降,而且可以佔領有利位置,獲得整個東南亞能扼守馬六甲成為西線壁壘
進攻印度並沒有實質好處,一來他沒有佔領中國,中國還是前線,不可能在前線的前面再建立前線,二來已經和美國宣戰,戰線沒必要橫跨兩大洋,僅僅太平洋對付美國就受不了了,三來未必有足夠實力攻取整個印度,必要時印度的確可以組建上百萬軍隊,與其進退兩難不如戰線就扼守在馬六甲附近更好,進可攻退可守,而且他需要的資源中國佔領區和東南亞已經有了,印度卻沒有
有和德國在印度洋會師的打算,前提是日本佔領整個中國,穩定後防,在太平洋能穩住美國,德國要擊敗英國,奪取地中海和中東的控制權,可惜兩者都沒做到,進攻印度就只能是白日夢
2. 印度為何不敢「招惹」緬甸呢
從世界歷史來看,近代以來,大部分國家因為殖民掠奪而損失慘重,為此幾十年都無法振作,無法恢復。但是也有不少國家,卻因為殖民統治而受益。最典型的就是印度,不光獲得了廣闊的土地和人口,而且還成為了大國。甚至憑借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版圖,不斷擴大領土范圍。所以這也是印度在南亞不斷擴張的主要原因了,但是印度那麼強悍,為何印度卻始終不敢「招惹」緬甸呢?原因主要是三點。
第三,忌憚大國。
緬甸這個國家,雖然國土和人口,還有經濟和綜合國力比印度小很多,所以長期戰爭還是印度強大。但是緬甸身後那是一直有大國的支持,尤其是北方鄰居,不可能願意看到戰火燒到緬甸,進而影響到西南邊界。如果招惹緬甸,無疑會引發大國的干涉,一旦如此,那麼印度那是不可能取勝的,這一點那是非常直接。所以印度不可能敢招惹緬甸,這是必然的。
3. 為什麼緬甸拒絕尼赫魯的建議,不願意成為印度的一個省
就是因為要是接受了尼赫魯的建議,成為印度的一個大省。那不就是主僕和奴隸的關系嗎。換做那個大領導都不會接受這樣的要求,說白了就是我生活得好好的,你要我去給你當奴隸,換做是你,你去嗎。首先兩個地區的宗教信仰不同。緬甸以信奉佛教為主,印度則以信奉印度教為主,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其次就是經濟問題,當時英國還控制著馬來亞等地。緬甸與這些地區的貿易往來很多,這是重中之重。出於這些方面的考慮,緬甸沒有加入印度的計劃,而是選擇了獨立建國。1948年,斯里蘭卡和緬甸先後獨立。在經濟上他們兩個地方,都存在很明顯的差距。對緬甸經濟的發展之路,起到了很大的阻礙。
印度和緬甸之間夾著一個孟加拉國。當時是東巴基斯坦,所以今天印度東北部和印度本土之間,只能靠一道幾十公里的走廊相連,交通極不便利。緬甸比印度東北部還靠東,且不說佔領緬甸的難度很大,就是佔領了緬甸這么大的地盤,這么多的人口,也難免要分裂的,到時候恐怕反而會給印度共和國帶來危機。
畢竟當時的巴基斯坦並不落後,還有美蘇兩國的支持,尼赫魯不能不謹慎。緬甸只是被英國人強行拉入了英屬印度。事實上,印度只是個地理概念,英印本身也不等同於印度,印度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印度大陸。
4. 日本敢攻打整個東南亞,為何不敢攻擊印度

況且印度本身也沒有很多的資源,當時的日本不斷的南下,主要就是為了追尋資源,印度沒有資源,日本又何必去攻打他們,分散自己的兵力呢?
5. 二戰日本佔領了東南亞,為什麼唯獨不敢去攻列印度
日本嘗試過,只是被胖揍一頓,最後只能放棄攻列印度。
日軍確實很想列印度,也曾經嘗試過,只是因為多線開戰,自己在實力不夠的情況下還要強行進軍,最後落個一敗塗地的下場。對英國來說,印度是萬萬不能丟失的,所以英國傾盡了全力抵抗,再加上中國遠征軍的策應支撐,讓日軍之後都不敢覬覦印度。
6. 二戰時,日本可以橫掃東南亞,為什麼沒有列印度
日軍 進攻印度的,當時還扶持了印度偽軍,但英帕爾戰役(BattleofImphal,日軍代號:ウ號作戦,1944年3—7月)失敗了,沒能成功。
1944年3月8日,日本緬甸方面軍發動英帕爾戰役,日軍企圖奪取盟軍反攻基地英帕爾,威脅盟軍重要補給基地迪馬布爾,並切斷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緬甸的防禦態勢。參戰日軍為第15軍(司令為牟田口廉也中將,轄第15、第31、第33師團,共8.5萬人),由第5飛行師團提供支援。盟軍參戰部隊主力為英軍第14集團軍(司令為W.J.斯利姆中將)的第4、第33軍,並有中國軍隊協同作戰。3月8日,南路日軍第33師團主力率先發起進攻,渡過欽敦江後經迪登、棟贊迂迴英帕爾。3月15日,日軍主力第15、第31師強渡欽敦江投入進攻。經過數月慘烈的戰斗,日軍的進攻遭到慘敗,7月10日日軍大本營下令停止英帕爾戰役。此役,日軍傷亡6.5萬人,英印軍傷亡1.6萬人。
7. 二戰時期在珍珠港事件之後英國為何能守住印度卻喪失緬甸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作戰也起到了牽制日軍的作用,英國主動放棄了緬甸,撤回印度,在緬甸利用中國遠征軍為他們爭取到的時間撤退,放棄了很多次成功幾率很大的作戰行動,在緬甸丟棄了大量的重裝備,匆忙撤回印度。導致中國首批進入緬甸的遠征軍損失極大,除了孫立人的38師和第五軍殘余部隊抵達了印度外,其餘遠征軍,包括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第200師全軍覆沒,著名將領戴安瀾將軍也死在了緬甸。
8. 二戰日本佔領了東南亞,為什麼唯獨不敢去攻列印度
考慮過,很認真地考慮和嘗試過
在1942年,結束緬甸戰役之後,日本一度決定以印度為下一個目標
當時海軍發動了錫蘭戰役,繼承了英國的競技神號航母,重創英國艦隊,但關鍵時刻,海軍還是考慮回中太平洋和美國決戰,缺少了海軍的支持,以及運輸船舶不足,自然放棄了從海上進攻的打算
海上走不通,就是陸地了
當時日本人也是幾條路並舉,一個是以18師團為主,試圖尾隨遠征軍的前進路線,通過野人山,進入印度,可當時是雨季,無法行動,只能等到43年開始,結果18師團在胡康河谷和遠征軍發生激戰
另一條路線,就是通過緬甸西北的英帕爾地區,進入印度
但大敗
44年開始,就是英國人反攻了,日本人只有挨打的分
9. 二戰時期日本大肆東亞各國,為何獨獨放過了印度
主要是因為當時日本距離印度非常的遙遠,後勤補給跟不上,而且當時印度是由英國管轄的區域,由於盟軍的攻擊力太過於強大,所以使得日本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所以才會選擇放棄進攻印度。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日本已經支撐不起這么大規模的作戰。主要是因為日本它的資源非常的有限,使得無法在多個國家開辟戰場。這也為他最後的失敗埋下了一個伏筆。
當然我們也看到當時的日本人對於東亞各國造成了非常大的災難。給當時很多國家的老百姓帶來了非常沉痛的記憶。這段記憶我們是不能夠忘卻的,因為我們都知道和平的來之不易,如果一旦忘記,就會造成對於那些先烈們不尊重。
10. 二戰日軍最順時為什麼沒佔領印度印度二戰時期有多厲害呢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一觸即發。在此同時,日本進軍東南亞,一時之間,東南亞諸國竟都只能暫避其鋒芒。
4.兵力不足
二戰期間,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三分之二的陸軍兵力,其它陸軍在東南亞各國駐扎防衛,而海軍又在太平洋和美國軍隊耗著,日軍兵力已達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