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上緬甸下緬甸怎麼劃分界線地圖

上緬甸下緬甸怎麼劃分界線地圖

發布時間: 2022-06-01 07:52:44

㈠ 緬甸在地圖上的位置

緬甸一共下轄7個省、7個邦和兩個中央直轄市。省是緬族主要聚居地,7邦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地。

㈡ 中國與緬甸越南寮國的邊界是什麼

中國與緬甸的邊界:緬甸和中國雲南省、西藏省接壤,中緬邊境線北起西藏,南到雲南西雙版納,全長約2186 公里,其中雲南段約1997公里,西藏段約189公里。

中國與越南的邊界:越南和中國雲南省、廣西省接壤,中越邊境線西起十層大山,東至北侖河口,全長1300公里。

中國與寮國的邊界:寮國和中國雲南省的滇西高原接壤,中國的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勐納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與寮國的南塔省芒新縣接壤。邊界全長約500公里。

(2)上緬甸下緬甸怎麼劃分界線地圖擴展閱讀:

與中國陸上相鄰的14個國家:

我國的陸地鄰國共15個,東北與朝鮮接壤,東北、西北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為鄰,正北方是蒙古國,西部毗鄰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與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相接,南面有緬甸、寮國和越南。

現在14個.其中錫金現已完全被印度吞並。中國已於2003年10月悄悄地將錫金從其外交部網站上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名單中拿掉,藉此默認印度對錫金的主權。

㈢ 中國與緬甸國界線有多少公里

中緬邊界是指中國同緬甸的邊界,邊界線全長2186公里。

中緬邊界是根據1960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在1961年兩國共同劃定的。由庫陽山口至中、緬、老三國交界的南臘河口。

1984年至1986年,兩國政府對中緬邊界的部分地段進行了一次聯合檢查。中緬兩國是友好鄰邦,雙方為維護邊界安寧都作了積極的努力。

(3)上緬甸下緬甸怎麼劃分界線地圖擴展閱讀:

國界線:

在兩個鄰國間決定以天然地理特徵為邊界的情況下,雙方為了更精確地劃定國界,通常採取以下辦法:

①以山脈為邊界時,其邊界的劃定可以分水嶺為准。

②以河流為邊界時,通航河流通常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不通航河流通常以河流的中心線為界。由於自然作用河道發生變動時,如河道受侵蝕,則邊界隨之變動;如河流改道,則邊界不隨之變動而停留於原處。

③河流上的橋梁以橋的中間為界。

④海峽分為通航與不通航兩種,其劃界辦法與河流同。

⑤湖及內海均以中間線為界。

拉丁美洲國家由於歷史原因,採用「按照已佔有」的原則來劃分彼此的邊界,即以「西班牙」統治時期各省的行政區劃作為它們彼此之間的邊界。非洲和亞洲從殖民統治下獲得獨立的國家,一般也襲用殖民地時期的邊界作為國際邊界。

此外,還有以民族分布而劃分的民族疆界;以居民宗教信仰而劃分的宗教疆界;由戰爭或實力而劃分的強權疆界。

㈣ 緬甸和中國邊境上的三邊線是什麼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㈤ 1960年的中緬邊界線究竟是如何劃界的呢

是偉大的周同志將江心坡和南坎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送給了緬甸,占緬甸現有領土1/4強,使得緬甸長期與我國友好往來與合作,促進兩國共同發展

㈥ 中緬邊界劃分

中緬邊界是1960年5月,中緬兩國政府進行邊界勘查,1960年10月1日,中緬兩國政府簽訂《中緬邊界條約》,1961年10月又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政府關於兩國邊界的議定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緬甸聯邦政府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

條約全文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緬甸聯邦政府,為了促進中緬邊界問題的全面解決,為了鞏固和進一步發展中緬兩國的友好關系,同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指導下,締結本協定,並且議定下列各條:
第一條 締約雙方同意立即成立由雙方同等人數的代表所組成的聯合委員會,並且責成該委員會根據本協定的規定,商談解決本協定第二條所列的有關中緬邊界的各項具體問題,進行勘察邊界和樹立界樁的工作,起草中緬邊界條約。聯合委員會定期地在中緬兩國的首都或者中緬兩國的其他地點舉行會議。
第二條 締約雙方同意,有關中緬邊界的現存問題按照下列的規定解決:
一、自尖高山起到中緬邊界西端終點的全部未定界,除片馬、古浪、崗房地區以外,遵照傳統的習慣線定界,也就是說,從尖高山起沿著以太平江、瑞麗江、怒江、獨龍江為一方和恩梅開江為另一方的分水嶺向北,直到在靖丹和木刻戛之間跨越獨龍江的地方,然後繼續沿著以獨龍江和察隅河為一方和除獨龍江以外的全部伊洛瓦底江上游支系為另一方的分水嶺,直到中緬邊界西端的終點為止。聯合委員會將派出由雙方同等人數的人員組成的聯合勘察隊,沿著上述分水嶺進行勘察,以確定這一段邊界線的具體位置,並且樹立界樁。
二、緬甸政府同意將屬於中國的片馬、古浪、崗房地區歸還中國。至於歸還給中國的這個地區的面積,由聯合委員會根據緬甸政府和中國政府分別在1957年2月4日和1957年7月26日提出的並且用地圖標明的建議,商談確定。聯合委員會在確定歸還給中國的這個地區的面積以後,將派出由雙方同等人數的人員組成的聯合勘察隊,實地勘察這一段邊界線的具體位置,並且樹立界樁。
三、為了廢除緬甸對南碗河和瑞麗江匯合處的、屬於中國的猛卯三角地區(即南碗指定區)所保持的「永租」關系,中國政府同意把這個地區移交給緬甸,成為緬甸聯邦領土的一部分。作為交換,緬甸政府同意,把班洪部落和班老部落在1941年6月18日中英兩國政府換文劃定的、從南定河和南帕河匯合處到南段已定界第一號界樁為止的邊界線以西的轄區劃歸中國,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至於劃歸中國的這些地區的面積,中國政府和緬甸政府分別在1957年7月26日和1959年6月4日提出了用地圖標明的建議。兩國政府的建議中互相一致的地區,肯定劃歸中國。兩國政府的建議中關於班洪部落的轄區有出入的地區,由聯合委員會派出雙方同等人數的人員組成的小組實地查明該地區是否屬於班洪部落管轄,以便確定該地區是否移交中國。劃歸中國的班洪部落和班老部落轄區的面積這樣確定以後,聯合委員會將派出由雙方同等人數的人員組成的聯合勘察隊,實地勘察這一段邊界線的具體位置,並且樹立界樁。
四、從南定河和南帕河匯合處到南段已定界第一號界樁為止的一段邊界,除本條第三款所規定的調整以外,按照1941年6月18日中英兩國政府的換文定界。聯合委員會將派出由雙方同等人數的人員組成的聯合勘察隊,沿著這一段邊界線進行定界、標界和樹立界樁的工作。
第三條 締約雙方同意,聯合委員會在解決本協定第二條中所列的有關中緬邊界的現存問題以後,將負責起草中緬邊界條約,其中不僅將包括本協定第二條所提到的各段邊界,而且將包括過去已經劃定、無需加以更改的各段邊界。新的邊界條約經兩國政府簽訂和生效後,將代替一切舊的有關兩國邊界的條約和換文。中國政府根據一貫反對外國特權和尊重其他國家主權的政策,聲明放棄1941年6月18日中英兩國政府換文所規定的、中國參加經營緬甸爐房礦產企業的權利。
第四條 一、本協定須經批准,批准書應盡速在仰光交換。
二、本協定在互換批准書以後立即生效,到兩國政府將簽訂的中緬邊界條約生效時自動失效。
1960年1月28日訂於北京,共兩份,每份都用中文和英文寫成,中、英兩種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全權代表 緬甸聯邦政府全權代表
周恩來 奈溫
(簽字) (簽字)

這個協定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於1960年2月19日批准,緬甸聯邦總統於1960年5月12日批准。協定自1960年5月14日生效。

㈦ 中緬為什麼以高黎高山脈水嶺劃界

A 中緬兩國通過置換領土和平解決邊界爭端

中緬兩國山水相連、國境毗鄰,不僅在歷史、文化上有著密切的關系,兩國人民之間更是存在著源遠流長的兄弟般深厚友誼。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1950年6月8日與緬甸建交。緬甸成為最早承認新中國,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
中國和緬甸有約2210公里的共同邊界,尖高山以南的邊界由中英之間的1894年、1897年和1941年的有關協議劃定,但實際控制線與條約規定不完全一致。中緬涉及懸而未決的邊界主要有三段。
第一段是阿佤山區一段:阿佤山區位於中緬邊境的中南段部分,英國和清政府在1894年和1897年簽訂的兩個中緬邊界條約對這一段邊界曾作以明文規定,但有關條文自相矛盾,這一段邊界長期沒有劃定。英國殖民者為造成既成事實,於1934年初派遣軍隊進攻班洪、班老兩個部落所轄地區,遭到當地佤族人民英勇抵抗,即有名的「班洪事件」。1941年,英國乘當時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所面臨的危急情況,以封閉滇緬公路為壓力,脅迫當時的國民政府在6月18日以換文的方式在阿佤山區劃定了一條對英國有利的邊界,即所謂的「1941年線」。由於不久爆發了太平洋戰爭,這條線上也沒有樹立界樁。
第二段是南畹河與瑞麗江匯合處的勐卯三角地區(又名南畹三角地區):勐卯三角地區位於中緬邊境的中段部分,是中國的領土,過去英國在條約中也已明文承認。但在1894年中英兩國簽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前,英國未經中國同意,擅自通過該地區修建了由八莫到南坎的公路。1897年,中英兩國再次簽訂中緬邊界條約時,英國以「永租」的名義取得了對該領土的管轄權。緬甸獨立以後繼承了這一不平等的「永租」關系。
第三段是尖高山以北一段:尖高山位於中緬邊境的中北段部分。這一段邊界過去從未劃定。英國曾在這一地段不斷製造事端,1911年初武裝佔領了片馬地區,激起了中國人民的義憤,全國各地掀起風起雲涌的抗議運動。迫於壓力,英國政府不得不於同年4月10日照會當時中國政府,承認片馬、崗房和古浪三處屬於中國領土。但英緬當局仍然賴在這個地區,毫無道理地繼續侵佔這一地區。
針對中緬邊界存在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不久,緬甸方面曾幾次向中國提出邊界問題。但因為新中國成立不久,解決邊界問題尚未提上日程。1954年11月至12月,緬甸總理吳努訪問中國,席間又談到兩國邊界問題。會談後發表公告指出:「鑒於中緬兩國邊界尚未完全劃定,兩國總理認為有必要根據友好精神,在適當時機內,通過正常的外交途徑,解決此項問題。」1955年11月,中緬雙方邊防部隊在黃果園因誤會發生了一次武裝沖突,兩國開始把解決邊界問題提上日程。從1956年初起,兩國就邊界問題開始進行多次接觸和磋商。
1956年10月,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吳努應邀訪華。期間,周恩來同吳努就中緬兩國共同關心的問題,特別是中緬邊界問題舉行會談。中國政府依據調查研究的結果,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通過吳努主席向緬甸政府就中緬三段未解決的邊界問題說明了情況,並提出了原則性建議。
關於阿佤山區一段:中國政府認為,「1941年線」是英國人趁人之危造成的,中國人民對於此是不高興的。在邊界問題上,根據正式條約提出來的要求按照國際慣例應予以尊重。為了促進這個問題公平合理的解決,中國政府准備把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的地區,同時,要求在中緬兩國政府沒有就此問題達成最後協議並樹立界樁以前,緬甸軍隊不進駐中國部隊自「1941年線」以西撤出的地區,但緬甸工作人員可以進入這一地區。
關於勐卯三角地區:中國政府指出,緬甸繼承的英國對該地區的「永租」關系,同中緬兩國目前的平等友好關系是不相稱的,中國政府願意同緬甸政府商定如何具體部署對勐卯三角地區「永租」關系的廢除。
關於尖高山以北一段:中國政府根據歷史事實和實際情況調查,提出建議:從伊索拉希山口以北到底富山口部分,可以按習慣邊界線劃界;從伊索拉希山口到尖高山一段,除片馬、崗房、古浪地區應歸還中國以外,原則上可以按怒江、瑞麗江(即龍川江)、太平江為一方和恩梅開江為另一方的分水嶺劃定邊界;在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地區的同時,緬甸政府也把軍隊從片馬、崗房和古浪撤出,在這一地區最終劃界以前,中國軍隊將不進駐這個地區,緬甸政府可以進行行政管理。
這公平合理地照顧到了雙方的利益,吳努主席對此原則性建議非常滿意。1956年11月9日,中緬在聯合新聞公報中宣布:中緬兩國政府取得諒解,到1956年底,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地區,緬甸軍隊撤出片馬、崗房、古浪。撤軍工作順利進行,為兩國邊界問題的最終解決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此後,中國總理周恩來與緬甸領導人不斷進行深入具體的討論。雙方達成一致:鑒於緬甸在勐卯三角地區修建的公路對緬甸至關重要,中國政府願意把這個地區移交給緬甸;作為交換,緬甸把「1941年線」以西的班洪和班老部落管轄區劃給中國,從而糾正兩個部落被「1941年線」分割為中緬兩部分的不合理狀態。
1957年7月,中國第一屆人大第四次會議專門討論了中緬邊界問題,周恩來作了專題報告,會議就中緬邊界問題作出了決議,中緬邊界問題解決的條件日趨成熟。
1958年9月26日,緬甸國防軍總參謀長奈溫取代吳努擔任總理。奈溫對解決兩國的邊界問題態度積極,並應邀於1960年1月24日至29日來華繼續商談兩國邊界問題的解決。兩國總理於1月28日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中緬友好互不侵犯條約》和《中緬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上簽字。
最終,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1960年10月1日《中緬邊界條約》在北京簽訂,主要內容有:
1、根據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原則和友好互讓精神,緬甸同意把屬於中國的片馬、古浪、崗房地區(面積約153平方公里)歸還中國;
2、鑒於中緬兩國的平等友好關系,雙方決定廢除緬甸對屬於中國的勐卯三角地的「永租」關系,考慮到緬甸的實際需要,中國同意把這個地區(面積約220平方公里)移交給緬甸成為其領土的一部分,作為交換,同時為了照顧歷史關系和部落的完整,緬甸把班洪、班老部落轄區(面積約189平方公里)劃歸中國,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3、雙方同意從尖高山到中緬邊界西端終點的一段邊界,除片馬、古浪、崗房地區外,按傳統習慣線定界;
4、中國政府根據一貫反對外國特權和尊重其他國家主權的政策,放棄1941年中英換文中規定的中國參與緬甸爐房礦產企業的權利。
中緬邊界問題的談判及解決,不僅有利於中國邊疆的穩定和中國與周邊國家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而且也有利於亞洲和世界和平,同時也為亞非國家通過友好協商解決國與國之間懸而未決的問題樹立了良好的範例。

㈧ 中國和緬甸的邊界 在哪

從尖高山到中緬邊界西端終點一段未定邊界,除片馬、古浪和崗房地區外,按傳統習慣性定界,並且確認從尖高山到中緬邊界東南端終點的劃界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邊界條約》中:

第五條 締約雙方同意,從尖高山到中緬邊界西端終點的一段邊界,除片馬、古浪、崗房地區以外,按照傳統的習慣線定界,也就是從尖高山起,沿著以太平江、瑞麗江、怒江、西靖丹以上的獨龍江為一方、恩梅開江為另一方的分水嶺向北,直到在西靖丹以西獨龍江南岸的一點。

由此跨過獨龍江,然後繼續沿著以西靖丹以上的獨龍江和察隅河為一方和除西靖丹以上的獨龍江以外的全部伊洛瓦底江上游支系為另一方的分水嶺,直到中緬邊界西端終點為止。

第六條 締約雙方確認,從尖高山到南帕河和南定河匯合處以及從南卡江和南永河匯合處到中緬邊界東南端終點南臘河和瀾滄江(湄公河)匯合處的兩段邊界,過去已經劃定,無需加以更改,界線如本條約附圖所標明。

(8)上緬甸下緬甸怎麼劃分界線地圖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邊界條約》主要內容:

(1)雙方同意從尖高山到中緬邊界西端終點一段未定邊界,除片馬、古浪和崗房地區外,按傳統習慣性定界,並且確認從尖高山到中緬邊界東南端終點的劃界原則;

(2)緬甸同意把屬於中國的片馬、古浪、崗房地區歸還中國;

(3)雙方決定廢除緬甸對屬於中國的猛卯三角地(南坎)所保持的「永租」關系,中國方面同意把這個地區移交給緬甸,緬甸同意把按照1941年中英兩國的滇緬南段界務換文規定屬於緬甸的班洪、班老部落轄區劃歸中國;

(4)為了便於雙方各自的行政管理,照顧當地居民的部落關系和生產、生活上的需要,雙方對1941年換文劃定的界線中的一小段,作一些公平合理的調整;

(5)放棄1941年6月18日中英兩國政府換文規定的,中國參加經營緬甸爐房礦產企業的權利該條約1961年1月4日起生效,中緬邊界條約的簽訂,兩國全部邊界的正式劃定。

㈨ 上緬甸與下緬甸的分界線

沒有準確的分界線。
一般的說法是,大致以緬甸曼德勒省南部、現首都內比都為基點東西方向劃線,線上(以北)為上緬甸,線下(以南)為下緬甸。
曼德勒市為緬甸第二大城市,上緬甸第一重鎮,佛教、文化、經濟中心,交通樞紐,軍事、政治次中心。

㈩ 請介紹一下「緬甸」這個國家——

一、地理位置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里。

二、氣候特徵

緬甸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國土的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為熱帶,小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北,處於亞熱帶。環繞緬甸東、北、西三面的群山和高原宛如一道道屏障,阻擋了冬季亞洲大陸寒冷空氣的南下,而南部由於沒有山脈的阻擋,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可暢通無阻。緬甸生態環境良好,自然災害較少。

緬甸全年氣溫變化不大,最冷月(1月)的平均氣溫為20℃-25℃;最熱月(4、5月間)的平均氣溫為25℃-30℃。各地氣溫年較差也不大。

雨量豐沛,降雨多集中在西南季風盛行的6、7、8三個月,其次為5月、9、10月,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達4000毫米以上,中部為雨影區,年降雨量不足1000mm,是緬甸的乾燥地帶。5-10月各地的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90%-95%左右。由於受季風的影響,緬甸全年可分為熱季(3月至5月中旬)、雨季(5月中旬至10月)、涼季(11月至次年2月)。

三、自然資源

1、礦產資源

緬甸礦藏資源豐富,有石油、天然氣、鎢、錫、鉛、銀、鎳、銻、金、鐵、鉻、玉石等。

石油是緬甸重要的經濟資源之一。主要分布於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仁安羌、稍埠、新固、仁安佳、蘭約、敏布、帕蘭永、約達亞、丹岱、畢道彬、仁安馬、英道、延別鳥(蘭里島)以及實兌南部諸島。據亞洲開發銀行能源評估報告,緬甸共有104個油氣開采區塊,其中內陸開采區塊53個,近海開采區塊51個。根據測量結果,約有1.6億桶石油和20.11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

2、森林資源

緬甸是世界上森林分布最廣的國家之一。1994年緬甸森林(包括43%的郁閉林和30%的疏林)總面積為3442萬hm2,約占國土總面積的51%,森林覆蓋率約為52.3%。

緬甸的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發現有1347種高大的喬木樹種、741種小喬木、1696種灌木、96種竹類植物,36種藤本植物和841種花卉植物。在2088種喬木樹種中,已有85種應用於多種用途的木材生產。

2010年森林覆蓋率為41%,主要分布在北、西、南部。中部勃固山脈是柚木的主要產區。緬甸林業種類有2300種,其中喬木1200餘種,世界60%的柚木儲量和國際市場上75%的柚木均產自緬甸。盛產檀木、灌木、雞翅、鐵力、酸枝木、花梨木等各種硬木和名貴硬木,硬木潛在年產量約130萬噸。此外,緬甸還有豐富的竹類和藤木資源。竹類品種97種,竹林面積9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若開、緬中地區。藤木32種,年產量約7600萬根,主要分布在克欽、撣邦,有水藤、紅藤,只有小部分出口。

3、水力資源

緬甸國內河流密布,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欽敦江和湄公河,支流遍布全國。其中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和湄公河均發源於中國。伊洛瓦底江為緬甸第一大河,流域面積43萬平方公里,水量充沛,水流平緩,從北向南依次流經克欽邦、曼德勒和仰光等六個省份,最後從仰光注入印度洋,全長2,200公里,總落差4,768米,全河平均比降為2.13‰,入海口平均流量為13,600立方米/秒。薩爾溫江為緬甸第二大河,由雲南潞西出境進入緬甸,在緬境內1,660公里,流域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經過撣邦、克耶邦、克倫邦和孟邦,最後由莫塔馬灣歸入印度洋。湄公河由西雙版納進入緬甸,主要流經緬甸撣邦與寮國、泰國的邊境線。

四、文化

1、宗教

僧伽在整個緬甸是非常受到尊敬的。小乘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紀傳入緬甸,在西元十一世紀時成為緬甸居民普遍的信仰,並且延續至今。當時阿奴律陀聽取孟族僧人阿羅漢的建議,排除阿利僧派,定小乘佛教為國教。

在緬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業後繼有人,被認為是一件積德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從此可以「成人」,受到社會的尊重,是一件榮耀的事。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種形式:單獨一家一戶做剃度;幾家幾戶聯合起來給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門、街道、學校或集市為單位給孩子做剃度。

2、語言

緬甸語屬漢藏語系下的藏緬語族;居民以農耕為生;古文化在宗教、文學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以蒲甘王朝為代表,建於十一世紀初,以蒲甘為首都。設行政組織,訂立法律,雕刻及繪畫藝術相當發達;並且以自創的緬甸文取代巴利文和梵文,並成為經書的正式文字。佛塔建築以「糾蘇吉剛佛塔」為其代表。

3、飲食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饃亨卡」、椰子面、椰子粥、涼拌面、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

緬甸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人們在茶館里喝咖啡、奶茶,吃點心。如麵包夾黃油、果醬、乳酪、肉包子、油條及油餅,還喜歡喝魚片湯、鴨肉粥等。

緬甸人在飲食方面較為節儉。常以魚蝦醬、辣椒、煮豆、酸菜葉湯佐飯。緬甸菜餚講究油、辣、香、鮮、酸、咸。宏調方法多以炸、烤、炒、涼拌為主。炸烤食物易於保存,

涼拌不需加熱,又能祛暑。緬甸瀕海多河,魚蝦豐富,易捕撈。在緬甸以魚蝦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尤多。緬甸人喜歡將竹筍腌成酸筍,和其他蔬菜、肉類混炒,味道鮮美。

緬甸人的口味特點是酸、辣、清淡,不油膩,類似中國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愛吃雞、鴨、魚、蝦、蝦醬、魚醬,喜食咖哩,要求略帶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們喜歡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以及炒過的辣椒籽,吃起來又酸、又咸、又辣、又鮮。

4、習俗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意為叔伯)。如某男子叫「昂基」,隨著他的年齡和地位的變化,被稱作「貌昂基」、「郭昂基」或「吳昂基」。

緬甸婦女不論已婚與否,一般在名字前加「瑪」,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平輩也稱「瑪」(意為姑娘),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則稱「杜」(意為姑、姨、嬸)。如有一位叫「丹敏」的女子,隨著她的年齡和社會地位的不同,人們可稱她為「瑪丹敏」或「杜丹敏」,她本人自稱「瑪丹敏」。

五、著名旅遊景點

1、大金塔

大金塔是仰光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塔高110米,坐落於市內一座小山上,表面塗有72噸的黃金,塔頂由近3000克拉的寶石鑲嵌而成。整個建築群非常雄偉,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奪目而耀眼。傳說是保存有佛祖八根頭發的商人兩兄弟建成,已有2500年的歷史。

2、甘道基皇家太湖

在高大的合歡樹和棕櫚樹叢中.皇家大湖,如一顆碧綠的翡翠鑲在仰光市區,湖西的高崗上矗立著金光燦爛的大金塔;湖東是美麗的卡拉威宮,湖北面是綠樹成蔭的昂山公園,湖岸環繞著木走廊,是散步和欣賞湖濱美景的好地方,湖北建有一寬大的柚木平台,是遠眺、拍攝大金塔和卡拉威宮的絕佳位置,在這里還可以觀賞倒印在湖中美麗的日出和醉人的日落。

3、茵萊湖

位於仰光市北部,湖面寬闊,湖水清澈.湖畔綠樹成蔭.碧草如茵,繁花似錦,湖周有多個公園。不但是市民休憩之場所,更是情侶談情說愛的熱門首選。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7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8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1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2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6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1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5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10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7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