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景頗族主要在哪個省份

緬甸景頗族主要在哪個省份

發布時間: 2022-06-01 07:40:34

1. 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分別是哪個省的哪個地區

1、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

2、景頗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的隴川、盈江、潞西、瑞麗、梁河等5個縣、市,與德昂、傈僳、阿昌、漢等民族交錯雜居於山區;部分散居於耿馬、騰沖、瀘水、孟連、昌寧、勐海、隆陽等縣(區)。

3、阿昌族是雲南省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其餘分布於潞西、盈江、騰沖、龍陵、雲龍等縣。

4、德昂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比較集中的分布在雲南省保山地區的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市、瑞麗市、盈江縣、隴川縣、梁河縣,臨滄地區的永德縣、鎮康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其中潞西市的三台山德昂族鄉和臨滄市鎮康縣的軍弄鄉是德昂族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

(1)緬甸景頗族主要在哪個省份擴展閱讀:

(1)傣族村寨多分布在群山環抱的河谷平壩地區。比較大的壩子有景洪、勐籠、勐遮、勐罕、勐海、芒市、隴川、干崖、勐卯、遮放等。

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雅」,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

(2)景頗族聚居的山區,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大部分緯度偏南,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山青水秀、樹木蔥蘢。這里良好的植被造就了天然的綠色水庫,山有多高水有多長,座座青山有溪流,條條山箐有小河,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有利的灌溉條件。

景頗族包括景頗、載瓦、勒期、浪峨、波拉5個支系。支系的名稱也是各支系的自稱和支系語言的名稱。其中,「景頗」既是支系名稱也是民族名稱。各支系有自稱和對其他支系的他稱,與景頗族雜居的漢、傣等民族對景頗族各支系也有不同的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景頗族。

(3)阿昌族在古代漢文獻中,曾被稱為「峨昌」、「莪昌」、「娥昌」或「萼昌」,現在通稱「阿昌」。阿昌族還有不同的自稱,戶撒地區阿昌族自稱為「蒙撒」、「傣撒」、「蒙撒撣」、「襯撒」;梁河地區阿昌族則自稱為「漢撒」、「阿昌」、「峨昌」。

阿昌族的先民很早就居住在滇西北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流域一帶,後來一部分遷至怒江西岸,即古代稱作「尋傳」的地區,再逐漸南移,約於13世紀定居於現在的隴川縣戶撒壩子,另一部分則沿雲龍、保山、騰沖遷徙,最後定居於梁河地區。

(4)德昂族是一個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圍非常廣,雖然德昂族只有1萬多人,卻分布在雲南省3個地州9個縣市。除潞西市的三台山和鎮康縣的軍賽兩地外,其他德昂族與景頗、漢、傈僳、佤等民族分寨而居,其中有少數村寨間雜在壩區傣族村落之間。

德昂族由於居住分散,自稱他稱很多。居住在德宏地區的德昂族自稱「德昂」,鎮康、耿馬的德昂族則自稱「尼昂」或「納昂」,此外,還有「崩龍」、「昂」、「冷」、「梁」、「布雷」、「納安諾買」等稱呼。新中國成立後進行民族識別,沿用了「崩龍」這個名稱。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1985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崩龍族」正式改名為「德昂族」。

2. 誰知道景頗族的資料

景頗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人口:126,900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州各縣的山區及怒江州瀘水縣的片古崗地區,少數散居在騰沖、耿馬、瀾滄等縣。緬甸也有景頗族聚居。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景頗族發源於青藏高原,唐代的「裸形」、「尋傳」部落即其先民,約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開江南遷,到十七世紀逐漸定居在今緬甸北部和雲南德巨集地區。從明代起,景頗族地區設立土司制度,雖然在本世紀50年代以前,景頗就已進入階級社會,但各地區還保留了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殘余,社會組織方面主要有「山官」制度,山官為世襲的貴族,其統治權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是家長制的習慣約束力(沒有統治機構和武裝)。景頗族居住在山區丘陵地帶,以農業為主,水田少,旱地多,住竹樓。景頗族喜歡飲酒,嚼草煙、檳榔。景頗族熱情好客,對獵獲物和祭品都有「見者一份」平均分配的習慣。景頗族的服飾:婦女穿黑色短上衣,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腰、頸、腕戴有塗過紅、黑色漆的藤圈。盛裝時上衣前後及肩上都釘有很多泡泡,頸上掛銀項圈、銀鏈子,帶銀耳環和銀手鐲。男子喜穿黑色對襟短上衣、褲腿短而寬,頭上裹以黑或白包頭。外出時必掛棉麻織成的掛包和長刀。景頗族的服飾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景頗族家庭為父系一夫一妻制,女子在婚前有性生活的自由。景頗人認為萬物有鬼魂,遇到不祥之事就要祭鬼。部分信仰基督教。景頗族的歌舞慶典叫:「目腦縱歌」,譯意為「大夥跳舞」。每逢慶祝五穀豐收,迎送親人與賓客,婚嫁大禮,都要舉行不同規模的目腦縱歌,它代代相沿,成為景頗族傳統的盛大節日。

服飾

景頗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飾、包頭都習慣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對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頭。褲子的款式為短而寬的褲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頭。男子外出掛長刀或扛火槍,體現了景頗族尚武的習俗。婦女的上衣一般為對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綴滿銀泡和芝麻鈴。下穿筒裙,裹毛織的護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鮮艷,喜歡佩銀制飾物。過去景頗族男女都跣足。

3. 景頗族的民族標志是什麼

景頗族的民族標志是目瑙示棟。

目瑙示棟的主要內容和活動:

一、祭祀

在歷史上,豎目瑙示棟之前要,全村寨的董薩要念村寨鬼(一種祭祀),形成祭祀高潮,連續三天的祭祀後,才能將目瑙示棟豎起,頓時,整個目瑙縱歌場歡呼雀躍,場面極其熱烈。如今在目瑙示棟正中置一面大鼓,兩側懸幾面大鑼(當地叫鋩)在目瑙縱歌開始進行前,由董薩對目瑙縱歌場四方大門進行祭祀,驅鬼。

二、瑙雙領舞

景頗族的目瑙縱極其講究,沒有瑙雙的領舞是不能開場的。瑙雙由4名巫師頭戴由犀鳥頭做成的鳥冠,鳥冠四周綴有野豬獠牙,後面插有孔雀羽毛或者雉雞羽,身穿紅綠綢緞制的龍袍,身披銀泡,手執長刀。瑙雙排成兩列,前面二人稱為武雙,後面二人稱為文雙。

目瑙縱開場前,先後瑙雙、瑙巴(相當於助理)、祭司和助手組成的祭祀舞隊帶領參加跳舞的人在激昂的鼓聲和鑼聲中,踩著同一節拍進入舞場。舞陣排成兩列縱隊,瑙雙手拿長刀引舞領路,後面舞者男人手拿長刀,女人手拿扇子或者手絹,按照瑙雙帶領的各種路線圍繞目瑙示棟踩著同一鼓點進入舞場跳舞。

三、忘情縱歌

每到目瑙縱歌節,景頗族村村寨寨,男女老少,身著節日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敲鑼打鼓,興高采烈的聚集到縱歌場。

各景頗族支系穿著不同的服飾,在瑙雙的帶領下,列隊加入縱歌隊伍中,舞場中鼓樂聲和著景頗族歌聲響徹整個廣場。男子手中長刀上下舞動銀光閃閃,婦女手中的扇子或手絹翻飛,衣服上、筒帕上銀泡耀眼奪目錚錚作響。

舞者完全沉浸在一種陶醉和忘情中,口中情不自禁的唱出「哦……然、哦然、哦然……」的歡呼聲,場面蔚為壯觀。鼓聲、鑼聲節奏鮮明,聲勢豪壯,山谷應聲,雄壯的歌聲感染著場內場外每一個人,景頗人民象喝醉了香甜的米酒一樣激情奔放。

舞場上,一些景頗族婦女不斷將竹筒中的水酒敬給舞者。成千上萬的舞者在瑙雙帶領下,沿著他們心中祖先遷徙的路線,時而穿插,時而環繞,進退有序,上萬人的隊形隨著鼓點的變化,舞步隨之改變,毫不紊亂。

圍觀者經不住壯觀場面的感染,紛紛加入到隊伍中,舞場一般可容納數萬人同時跳舞,時間可以持續 10多個小時而不散。目瑙縱歌跳雙不跳單,一般通常為四天,舉行目瑙縱歌之前要請董撒測算日期。

每次舉辦目瑙縱歌節,與德宏相鄰的緬甸各地都派出數百人的代表隊祝賀和參與,目瑙縱歌又增進了中緬兩國友誼。

(3)緬甸景頗族主要在哪個省份擴展閱讀: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景頗族總人口數為147828人 。

示棟豎立在目瑙縱歌舞場中央,是景頗族群眾心中最神聖、最崇敬的圖騰。目瑙縱歌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目瑙示棟,是為了紀念景頗族先人寧貫娃首創"目瑙縱歌"而設立的祭壇。

示棟一般由四豎二橫六塊厚實的長方形木牌加底座組成,用紅黑白繪就不規則的螺旋形幾何圖案,中間兩豎牌稍高,左邊為雄牌繪就太陽圖案,右為雌牌繪有月亮圖案,代表景頗族從青藏高原日月山遷徙而來,同時也表示陰陽搭配和人類離不開太陽和月亮。下面螺旋形舞蹈圖案,代表景頗族祖先當年遷徙的路線。

再下是犀鳥和孔雀領舞的傳說圖案。兩則稍矮的牌子是祖宗男女樁,頂端繪有祖先發祥地---「木折省臘崩」。左樁下面畫著菱形寶石圖案,右樁下面畫著波紋形遷徙路線。

再下均是象徵人類繁衍的厥葉花,象徵各民族團結的南瓜子,象徵消災辟邪的牛頭和人類生殖繁衍的乳房。橫的上面一塊繪有田地圖案,下一塊繪的畜禽、五穀圖案,陰陽雌雄樁之間有交叉的刀和箭相連,表示景頗人民生活離不開刀和劍,也體現景頗人民的英勇果敢精神。

4. 景頗族的省份

景頗語,載瓦語、浪速語、勒期語、波拉語基督教載瓦人、浪速人、勒期人、傈僳族、阿薩姆族景頗族,緬甸稱克欽族,是一個主要居住在緬甸克欽邦撣邦和中國雲南省的一個民族,共有約100萬人,現在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在印度的阿薩姆邦和印度控制的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亦有景頗族(印度稱Singpho)數千人,他們與中國及緬甸的其他景頗族人有密切的關系。

5. 景頗族在哪個省

在雲南省。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5)緬甸景頗族主要在哪個省份擴展閱讀:

景頗族擁有豐富的古老文化,能歌善舞。男子對馬有特殊的感情,一生刀不離身,刀既是防身武器,又是生產工具。女子服飾艷麗,用很多銀泡裝飾。慶豐收、賀新房、迎嘉賓、婚喪禮儀等都要舉行歌舞活動。

每年正月舉行的「目腦縱歌」,是大型集體歌舞盛會,男女老幼圍繞高大的「目腦柱」邊唱邊跳,通宵達旦,熱烈歡樂。景頗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景頗族愛好喝酒,酒筒(皮吞)隨時攜帶,且嗜嚼煙草、蘆子和檳榔,以消毒解暑。

6. 景頗族多集中在哪裡

回答: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


延伸: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支系的名稱也是各支系的自稱和支系語言的名稱。

其中,「景頗」既是支系名稱也是民族名稱。各支系有自稱和對其他支系的他稱,與景頗族雜居的漢、傣等民族對景頗族各支系也有不同的稱呼。

7. 景頗族的資料。

摘要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8. 景頗特色

1、服飾,景頗族服飾風格獨特。

(1)男子服飾以黑、白為主色,老年男子服飾各支系相同,均著黑色對襟短衣和黑色寬管長褲,戴黑色包頭。中、青年男子服飾,景頗支系與其他支系間存在細微差別,上身內穿白色立領襯衣、外套黑色圓領外衣,下身穿黑色長褲,頭戴紅藍色相間的方格棉紗布圓筒形頭巾。

(2)婦女的服飾分便裝和盛裝。若著便裝,上身為黑色或各色對襟或右襟緊身短衣,下身為凈色或織有景頗族特色圖案的棉布長筒裙。

2、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有反映景頗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有反映景頗族與大自然作斗爭的故事;也有神話、寓言、諺語、謎語等。

歷史傳說、故事等多與音樂相結合,又說又唱,詞曲優美動聽;情歌內容廣泛,形式新穎活潑,能表達細膩復雜的思想感情,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較高的意境,在景頗族的口頭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景頗族人愛好音樂和舞蹈,樂器有木鼓、牛角號、簫笛、三比(管樂器)、象腳鼓、口弦、鋩鑼、鈸、小三弦。

3、藝術方面

(1)擅長集體舞,男女老幼都喜歡參加。舞蹈一般有歡慶性的、祭祀性的和娛樂性的三種。在新屋落成、戰爭勝利後跳歡慶性舞蹈。在祭「木代」(最大的天鬼)或老人死亡後為死者送魂時跳祭祀性舞蹈;在生產勞動之餘和節日時跳娛樂性舞蹈。

(2)工藝,在景頗族的藝術中,編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編織工具十分簡單,但卻能編織出300多種絢麗美觀的圖案。繪畫大多與原始宗教相結合,多系單線回紋圖案和單線直紋圖案。雕刻有簡單的圓雕和竹木刻。

4、景頗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糧食作物以水稻、旱谷為主,其次是玉米。新中國成立前,景頗族社會已經出現了地主、富農,過去的山官已經逐步演變為封建領主。

5、景頗族民風純朴、直爽,是一個曉勇的民族,他們從小就和大人一起上山打獵,肩背挎包、腰掛長刀、肩扛銅槍炮,十分威武。景頗族婦女善編織,能夠織出數百種彩色圖案花紋,其中大多數是動植物的圖形,精美艷麗。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貧窮落後的景頗山已經出現了繁榮興旺的景象。

(8)緬甸景頗族主要在哪個省份擴展閱讀: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

參考資料:景頗族-網路

9. 景頗族的介紹

景頗族,中國雲南世居少數民族之一,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又分別稱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稱「景頗」、「載瓦」、「喇期」、「浪峨」。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古浪、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緬甸境內有克欽邦,克欽族即中國景頗族。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10. 景頗族在那有多少人口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景頗族總人口數為147828人。

景頗族是雲南獨有民族之一,景頗族主要聚居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的隴川、盈江、潞西、瑞麗、梁河等五縣市山區。

其餘的景頗族人口散居於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片馬、崗房,古浪、臨滄地區的耿馬佤族自治縣等地。雲南景頗族包括4個主要支系:景頗、載瓦、勒期和浪俄,其中載瓦支系最大,人數占景頗族人口的80%左右。


景頗族民族的特點

1、景頗族是純朴、直爽、熱情、好客的民族。當你要離開主人家時,一定要有禮貌地告辭。如果你不說一聲就離開,人家會說你無道德、缺教養。景頗人喜歡上山采來闊葉,當作碗碟,但在飲食中,葉子千萬不能倒用,否則會被當成仇人而遭怒視。

2、景頗族熱情好客,凡是來的客人,主人會熱情招待。景頗人重視禮尚往來,在農閑期間,人們走親訪友,以酒肉、餌塊粑粑、雞蛋、糖果或自己家裡的土特產如蜂蜜、草煙贈送主人,客人走時也往往是滿載而歸。

3、尊主敬客,嚴守禁忌。景頗人通常和朋友一見如故,尊客為上賓,但是雙方必須互相尊重。客人要尊重景頗族的風俗習慣,比如騎馬入村過寨,必須下馬徒步而行;到別人家裡做客,要在主人指定的位置上就座,不得久立不坐;不得在屋內吹口哨。

4、景頗族姑娘一般不戴包頭,結婚後才戴上高包頭。生兒育女後,要挑選一個吉日良辰,背著酒肉禮物回家。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7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8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1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2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6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1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5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10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7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