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杜聿明在緬甸傷亡多少人

杜聿明在緬甸傷亡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2-05-31 22:40:02

① 30萬人的遠征軍回到祖國的有多少人

第一次10萬回來4.3萬,第二次12萬回來10萬。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

中國軍隊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遠征軍傷亡總數達6.1萬人。以杜聿明指揮的第五軍為例,戰斗動員人數為4.2萬人,傷亡總數達2.2萬人,超過總兵力半數以上 。

緬北反攻戰中,中國遠征軍及駐印軍參戰兵力共計307281人,馬匹15037匹 ,駐印軍傷亡人數高達12729人,滇西遠征軍達40000餘人 。

在緬北戰役中以駐印軍為例,從1943年10月駐印軍由利多反攻起,至1945年3月喬梅中英會師,攻擊線路約70000餘公里,克復緬北50個城鎮,擊斃敵官兵27699人,傷敵官兵42760人,俘敵395人。

據日本厚生省救援局1950年的調查,日本在緬甸所投入的兵力達303501人,而損失兵員達185149人(不含空軍)。

日本每日新聞社出版的《一億人的昭和史》之《日本陸軍史》別冊中記,日軍在緬甸戰場總共投入兵力230800人,戰死160400人,戰死率69.5%,接近其所投入總兵力的七成 ,中印緬戰場確實牽制和消滅了日軍的重要武裝力量,對亞太地區反法西斯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1)杜聿明在緬甸傷亡多少人擴展閱讀:

1940年9月,日軍在越南登陸,滇越鐵路被日軍切斷,滇緬公路成為中國唯一的國際通道。1941年1月間,通過滇緬公路運入中國的軍用物資和其他重要物資達13.2萬多噸。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此後,日本南方軍先後佔領了菲律賓、泰國、新加坡等地,進逼緬甸和中國西南地區。

根據日本政府1940年通過的《國策綱要》:「帝國將向繼續解決中日事變的方向前進,攻取緬甸的目的就是要截斷中國與外界的最後一條交通線。」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政府應同盟國英國的請求,於1942年派出10萬遠征軍入緬,協助英軍保衛緬甸,其目標是保衛仰光港,保護滇緬公路暢通。

942年3月,在彪關河西岸,中國遠征軍在掩護英軍撤退時與日軍發生10多次遭遇戰,擊斃日軍上尉兩人,打死日軍500多人。《滇西抗日戰爭史》一書記載說:「彪關河前哨戰初戰告捷,改變了英國對中國軍隊的歧視。」

仁安羌戰役則是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約1000人的兵力,擊敗10倍於遠征軍的日軍,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由於援英有功,他後來被授英國「帝國司令」勛章。

盡管遠征軍浴血奮戰,但英軍在緬甸西線的自動撤退,加上遠征軍對東線疏於防範,導致1942年四五月間緬甸臘戍、密支那相繼被日軍攻佔,中國遠征軍回國的後路被截斷,同時造成中英聯軍在緬甸的第一次作戰失敗。入緬作戰的這五個月里,中國遠征軍參戰兵力約10萬人,損失3萬多人。

作戰失敗後,率軍撤退的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杜聿明從緬甸北部繞道回國。撤退中,遠征軍在緬北原始森林中穿行,士兵因飢餓、病毒、蟲咬大量死亡。只有孫立人率新38師沿印緬邊境的山林地帶進入印度,較為完整地保持了7000人的建制。

② 二戰期間中國遠征軍兩次去緬甸分別傷亡了多少人

第一次入緬坐戰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司令長官衛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職,繼任羅卓英。下轄有第五軍第六軍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司令長官,由中緬印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第二次入緬作戰,滇西遠征軍司令長官陳誠衛立煌(1943年冬繼任)下轄第十一,二十集團軍等,同時還有第一次撤往印度的被整編為中國駐印軍約有3萬五千人,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

③ 十萬遠征軍回來多少人

十萬遠征軍回來約3.3萬人。

從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中國軍隊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傷亡官兵約6.7萬人。

(3)杜聿明在緬甸傷亡多少人擴展閱讀:

1942年2月16日,仰光危急,應英方請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令中國遠征軍第1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後由司令長官羅卓英和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率領第5、第6、第66軍共10個師10萬餘人入緬援英作戰。3月同古保衛戰,中國遠征軍共殲滅日軍5000餘人,有力地支援了英緬軍。

1942年5月初,緬甸戰局惡化,中國遠征軍一部撤回雲南,另一部撤到印度。中國遠征軍應英方的請求,緊急入緬支援英軍對日作戰,歷時近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多次給英緬軍以有力的支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④ 數萬人喪生緬甸「野人山」,中國女兵遭野人虜獲,頭骨被做成水碗嗎/

中緬印交界處,有一片叫“野人山”的原始森林,那裡山巒重疊、林莽如海,野獸橫行,瘴氣彌漫。克欽人是野人山的土著居民,他們尚處在原始部落時代,常年深居大山,不與現代人來往。上世紀40年代,我軍4萬戰士深入野人山,打算借道回國。不成想,扛過了槍林彈雨的戰士們,卻沒有走出這片危機重重的原始森林。

除此之外,泥沼里的螞蟥也讓人不寒而慄,它會在不經意間附在人身上,吸食血液還會次要的,若是鑽到了體內,拽都拽不掉。再者,由於當時的定位系統並不發達,遠征軍走著走著就會迷失方向,長期處在那種極端環境中,精神崩潰是常有的事。上吊的、開槍的、跳崖的,不是每個人都能熬過斷水斷糧、瘧疾橫生的摧殘,與其說他們是靠信念走下去的,倒不如說是靠本能。

⑤ 杜聿明為何率領遠征軍穿越野人山死傷慘重

實際上杜聿明帥部隊先向密支那走,然後日軍佔領密支那後,經過老蔣的批准,又轉向印度。

走野人山的大多是六軍等被打散的部隊。

這時候,史迪威決定,他和幕僚「不再有發揮的機會」。他的僚屬們都同意並認為「老闆應該告訴中國人去死吧,然後趁著還有機會趕緊走人」。史迪威送出簡短的報告通知華府和委員長,他即將離開。他說,國軍部隊已經四散成多個小群隊,會設法撤到印度,因此他的「後續指揮已沒必要」。(事實上,大部分在他指揮下的國軍各師,此時仍保持團隊行動。)史迪威拍發電報給杜聿明,命令他撤往印度。史迪威的僚屬找來當地向導、挑?負鴕歡勇庾櫻?月5日,一行約80個人(包括一些護士和英國難民)啟程沿著欽敦江(Chindwin River)溯江而上,但不久後即改走山路。印度的邊境城鎮英帕爾在140英里之外。

5月6日,杜聿明向委員長報告,史迪威和羅卓英指示他率領部隊退入印度。杜聿明送來的報告讓蔣第一次聽說,史迪威已下令大部分的緬境中國遠征軍躲到另一個國家去,這與他「全軍向密支那轉進」的命令「相背也」。他懷疑史迪威是不是「戰爭失敗,神經不安所致?e」!蔣撤銷史迪威的命令,指示杜聿明率部前往密支那,不得延誤。當天稍後,蔣才收到史迪威的訊息,就是通知蔣,他和僚屬以及其他人將前往印度。蔣大為震驚,他寫下,史迪威「竟於脫離我軍,擅赴印度之時,只來此電作為通報,不知軍紀何在」。

孫立人和他紀律嚴明的新38師,既遵循委員長也遵循史迪威的命令,他們沿著較史迪威路線稍南的一條路直接前往印度。史迪威在日記里數度記述他往北撤退的經過;他自稱「居於中國大軍和??大洪流(指他的撤退部隊)之前不遠」。同時,第5軍的第22師和第96師,以及數萬難民走一條險惡的小徑前往密支那。日軍的飛機和有敵意的當地人,截殺不少向北逃亡的隊伍。第96師脫了隊,靠美軍空投糧食補給,不可思議地退回中國,不過留下沿路洗劫、掠奪的不良紀錄。精銳的第200師,雖然師長陣亡,竟也以一個師團的姿態成功回國。

西翼方面,杜聿明率第22師抵達密支那,他估計無法依委員長之命,從密支那退到中國邊境,因為薩爾溫江(怒江)上的渡船已被日軍控制住。於是蔣批准杜聿明和羅卓英退到印度,但是杜不久便回報說,日軍的前鋒部隊沿著叢林小徑伏擊他的部隊。更糟的是,瘧疾、痢疾肆虐。同時,在東翼方面,自負的第6軍有兩個師被打得支離破碎;許多三兩成群的官兵們遁入山區。從當地緬甸人的夾擊中殺出重圍後,他們零散地回到國內。飛虎隊也被迫在撤守之前,在緬甸東北部把22架受損的P-40飛機付諸一炬。

⑥ 中國遠征軍主要軍職人員、各軍將領、戰斗序列、傷亡人數、司令部主要人員

中國遠征軍主要軍職人員及司令部主要人員:
(一)中國遠征軍第一路指揮系統表 (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長官 衛立煌(未到任) 羅卓英(繼任)
第5軍(軍長) 杜聿明
第200師(師長) 戴安瀾 新編第22師(師長) 廖耀湘 新編第96師(師長) 余韶
游擊支隊 黃翔 工兵團 李樹正 裝甲兵團 胡獻群 炮兵團 朱茂臻
汽車兵團 洪世壽 騎兵團 林承熙
第6軍(軍長) 甘麗初
第49師(師長) 彭壁生 第93師(師長) 呂國銓 暫編第55師(師長) 陳勉吾
第66軍(軍長) 張軫
新編38師(師長) 孫立人 新編第28師(師長) 劉伯龍 新編第29師(師長) 馬維驥
另司令長官部直轄36師(師長) 李志鵬
(二)中國遠征軍指揮系統表(1943年至1945年3月)
司令長官 陳誠 衛立煌(1943年冬繼任) 副司令長官 黃琪翔
第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 宋希濂 副總司令 黃傑
第2軍(軍長) 王凌雲
第9師(師長) 張金廷 新編第33師(師長) 楊寶
輜重團 段壽清
第6軍(軍長) 黃傑(史宏烈繼任)
預備第2師(師長) 顧葆裕 新編第39師(師長) 洪行
輜重團 鄭殿起 通訊營 馮行之 戰車防禦營 梁中介
第71軍(軍長) 鍾彬
新編第28師(師長) 劉又軍 第87師(師長) 張邵勛
輜重團 吳濤 另集團軍直轄第36師(師長) 李志鵬 第200師(師長) 胡家驥
第5軍炮兵營 指揮官不詳
第二十集團軍 總司令 霍揆彰 副總司令 方天
第53軍(軍長) 周福成 (趙鎮藩繼任)
第116師(師長) 趙鎮藩(劉潤川繼任) 第130師(師長) 張玉挺(王理寰繼任)
輜重團 劉寶華
第54軍(軍長) 方天
第14師(師長) 龍天武 第50師(師長) 潘裕昆 第198師(師長) 葉佩高
工兵第2團 林松 通訊部隊 指揮官不詳
第6軍 何紹周(軍長)
榮譽1師(師長) 汪波 第82師(師長) 王伯勛 第103師(師長) 熊綬春
另集團軍直轄高炮第49團3營 第6軍山炮營 輜重團 雷震波 第93師(師長) 呂國銓
炮兵部隊指揮官 邵百昌 工兵部隊指揮官 傅克軍 通訊營 滇康緬特別游擊區總指揮 鄭坡
(三)中國遠征軍駐印指揮系統 (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
總指揮 史迪威 副總指揮 鄭洞國
新編第1軍(軍長) 鄭洞國(兼任,孫立人、潘裕昆先後繼任)
新編第30師(師長) 胡素(唐守治繼任)
新編第38師(師長) 孫立人(李鴻繼任)
新編第30師(師長) 潘裕昆
新編第6軍(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後組建,軍長) 廖耀湘
新編第22師(師長) 廖耀湘(李濤繼任)
第14師(師長) 龍天武
第50師(師長) 潘裕昆
直屬部隊戰車指揮官 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擊支隊指揮官 黑格准將
第一支隊隊長(新編第38師第88團) 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隊隊長 韓特上校
美軍第5307混成旅(代號加拉哈特部隊)指揮官 梅利爾准將
(四)飛虎隊(1943年3月正式改編為美國第十四航空隊)指揮官 陳納德少將

戰斗序列:

1942年第一次遠征:

同古戰役
仁安羌大捷
緬北大撤退

1944年第二次遠征:

滇西緬北戰役
光復騰沖
松山戰役
龍陵戰役
胡康河谷戰役
孟拱河谷戰役
密支那戰役

遠征軍殉國軍職以上將領:
凌則民 陸軍少將,第96師288團團長、臘戌警備副司令,1942年4月,緬甸滿納
柳樹人 陸軍少將(追授),第5軍200師599團團長,1942年5月,緬甸
戴安瀾 (1904—1942)安徽省無為縣練溪鄉旗桿戴村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中國遠征軍第200師少將師長,1942年5月26日在緬甸茅邦村抗擊日軍的戰斗中犧牲。蔣介石電令務必將其遺體抬回祖國,終因天氣炎熱3日後被部下火化帶回中國。1942年7月6號,騰沖縣臨時縣長張文德,領騰沖縣數萬老少下跪迎接戴安瀾靈柩歸國。同年10月16日,民國政府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
閔季連 陸軍少將(追授),第36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雲南保山
胡義賓 陸軍少將,第5軍96師副師長,1942年6月27日,緬甸埋通
李竹林 陸軍少將,滇緬警備司令、遠征軍兵站參謀長,1943年夏,緬甸
陳范 陸軍少將,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高參,1944年1月31日,緬甸
張劍虹 陸軍少將,第5軍高級參謀,1944年1月31日,緬甸
洪行 陸軍中將(追授),第6軍新39師副師長,1944年12月17日,雲南龍陵
李頤 (?--1944年)湖南省醴陵人,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1943任中國遠征軍第六軍預備第二師第五團上校團長。1944年,在騰(沖)龍(陵)戰役中犧牲。1944年11月29日,民國政府追任為陸軍少將。
覃子斌 ( ?-1944)湖南大庸人。陸軍遠征軍第54軍198師594團上校團長。曾建「華夏敢死隊」與日軍148聯隊第一大隊長吉原少佐「戰神沖鋒隊」於高黎貢山冷水溝對決。44年5月11日大反攻。渡江後助攻北齋公房時殉國。國民政府追贈陸軍少將。

傷亡人數:

第一次遠征失敗之後,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

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各軍名將:

杜聿明 - 1942年第一次遠征軍代總指揮(初期)兼第五軍軍長
羅卓英 - 1942年第一次遠征軍總指揮
戴安瀾 - 第200師師長
廖耀湘 - 新22師師長,1944年任新六軍軍長
余 韶 - 第96師師長
甘麗初 - 第6軍軍長
彭壁生 - 第49師師長
呂國銓 - 第93師師長
張 軫 - 第66軍軍長
劉伯龍 - 第28師師長
馬維驥 - 第29師師長
孫立人 - 新38師師長、1944年任新一軍軍長
史迪威 -(美國人)中緬印戰區參謀長,1942年底至-1944年10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
索爾登 -(美國人)1944年10月接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
鄭洞國 - 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
李 鴻 - 1944年任新38師師長
唐守治 - 新30師師長
李 濤 - 新22師師長
龍天武 - 第14師師長
潘裕昆 - 第50師師長
衛立煌 - 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司令長官
黃琪翔 - 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副司令長官
蕭毅肅 - 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參謀長
宋希濂 - 第11集團軍總司令
黃 傑 - 1943年任第11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4年9月接任第11集團軍總司令
王凌雲 - 第2軍軍長
鍾 彬 - 第71軍軍長
霍揆彰 - 第20集團軍總司令
方 天 - 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
何紹周 - 第8軍軍長
李 彌 - 第8軍副軍長兼榮譽第一師師長

⑦ 200師第一次入緬抗戰回國時還剩多少人

200師第一次入緬抗戰回國時全師所剩官兵僅2600餘人,幾乎全軍覆沒。

1938年1月,該團於湖南湘潭擴編為第200師(五團制,20000餘人),以原團長杜聿明擔任該師首任師長。1940年4月,該師因在昆侖關的所受損失過重(兵員損失近三分之二),開赴湖南祁陽接受新兵開始長時期的整補。

1942年3月初,該師附軍屬騎兵團、工兵一個營入緬支持英軍作戰,接替英軍在同古(又稱東吁)的防務。6月中旬,該師殘部經過艱難的撤退終於抵達雲南永平(第200師入緬之役損失5000餘人)。

(7)杜聿明在緬甸傷亡多少人擴展閱讀


1941年12月23日,中華民國政府與英國方面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 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了中華民國遠征軍。這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反攻緬北等巨大勝利。戰爭艱苦而慘烈,在戰略撤退中戴安瀾將軍負重傷,1942年5月逝世。同時在這次戰斗中,經歷千辛萬苦,全師出國時是一個擁有1萬餘人的加強師,最終回到國內時僅剩2600餘人,傷亡達75%以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遠征軍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

⑧ 1941年中國入緬作戰的經過是怎樣的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向西南太平洋發動進攻,企圖一舉攻佔當時英屬殖民地緬甸,並切斷盟國向中國運送作戰物資的滇緬公路,進而由緬入滇,迫使中國屈服。因此緬甸的得失在戰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941年底,日軍又開始向緬甸進攻。12月23日,54架日本轟炸機第一次空襲仰光,滇緬公路上戰雲密布。為阻止日軍的瘋狂進攻,中、英、美三國政府及軍方首腦經過反復磋商,決定由中國派軍隊迅速入緬作戰。

擔任中國戰區盟軍統帥部最高統帥的蔣介石決定組建中國遠征軍,下設3個軍,約10萬人。由衛立煌、杜聿明分別擔任遠征軍正副總司令,衛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並兼任第五軍軍長。美國則委派史迪威將軍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參與指揮。

1942年2月16日,仰光告急,應英軍請求,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揮師出征那天,空中有盟國的飛機掩護,地上則車輪滾滾、馬達轟響。上千輛各式各樣的車輛,坦克車、炮車、彈葯車、步兵輸送車、救護車、通訊車、輜重車,就象一條鋼鐵巨龍,浩浩盪盪,沿著滇緬公路向南挺進。

對中國遠征軍來說,緬甸是一個既陌生又充滿危險的戰場。這兒地形極其復雜,高山環列,河流交錯,茂密的熱帶叢林遍於全境,交通對機械化部隊運動作戰極為不利。

1942年3月19日,戰斗在同古外圍打響。我軍初露鋒芒,打得非常漂亮,第一天就殲敵300人。馬上增援,包圍了同古。他們還出動飛機,摧毀了英國在緬甸的全部空軍,掌握了制空權。守衛同古的是中國遠征軍第200師的官兵,師長是戴安瀾將軍。到3月24日,同古保衛戰已打了整整5天。

日軍的步兵雖然被擋在外圍,但敵人憑借猛烈的炮火和制空權,已將同古城內炸得天翻地覆,瓦礫遍地。我軍第一次在國外作戰,地形不熟,聯絡不暢,加上天氣酷熱,飲水缺乏,戰斗頗為艱難。當晚9時,戴師長召開各團長及直屬營長會議。他坐在指揮所悶熱的掩體里,仍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氣概。他說:「今天的會,沒有別的,就是四個字:『准備死戰』」。給部隊下達完戰斗任務,他緩緩站起身來,用低沉的聲音一字一句地說道:「余奉命固守同古,誓與城共存亡。余戰死,以副師長代理;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理。」聽到此言,軍官們個個神情肅穆,紛紛當場留言,指定自己的代理人,作好了拚死沙場的准備。

第二天,全師官兵繼續投入血戰,與四倍於自己的日軍展開殊死搏鬥。日軍不僅用飛機轟炸,用大炮轟擊,更是喪失人性,施放糜爛性毒氣彈數百發。中國軍隊傷亡慘重,但他們仍頑強堅守陣地,決不後退半步。經過多日血戰,第200師在重圍中孤軍奮戰,已經精疲力竭。到了3月28日,同古城已陷一半,眼看著第200師將與同古城同歸於盡。

杜聿明和蔣介石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支王牌部隊遭到滅頂之災,於是命令他們撤退。3月30日凌晨,戴安瀾率領第200師數千名殘兵,趁漫天濃霧,悄悄撤離同古城。同古一戰,中國軍隊殺傷敵人三四千人,而第200師也付出了傷亡2500人的代價。

此後,中國遠征軍第38師在師長孫立人指揮下又取得仁安羌戰役的勝利。4月中旬,包括司令亞歷山大上將在內的7000餘英軍,被日軍圍困於仁安羌。師長孫立人率領38師兼程馳援,與日軍激戰2晝夜,殲敵1200餘人,攻破了日軍的包圍圈,解救了處於困境中的英軍。他們的英勇行為揚威異國,轟動世界。

中國遠征軍雖然作戰勇敢頑強,而且在局部戰斗中取得勝利,但整個戰略態勢卻對遠征軍日趨不利。日軍具有豐富的叢林作戰經驗,加之掌握了緬甸制空權,所以作戰進展迅速。相反,盟軍方面軍事行動步調混亂,各行其是。英軍毫無戰鬥力,一觸即潰。而遠征軍內部高層指揮在作戰方面也有嚴重錯誤,史迪威作為最高長官,在軍事部署方面,常常失之於全盤考慮。在戰局危險時,他也未能及時調整軍力,致使中國軍隊被各個擊破。中國軍隊入緬作戰,一直處於被動,最後終遭失敗。失敗後的遠征軍分成兩路撤退,一路撤入印度,另一路則撤回國內。部隊在撤回國內的途中,不僅要抵禦敵人的圍追堵截,更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他們歷盡人跡罕至的崇山密林,行動困難,加之雨季來臨,氣候炎熱,蚊蟲成群,疫病流行,傷亡慘重。

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歷時半年,轉戰1500多公里,損兵折將,不僅未能完成作戰任務,反而使我西南唯一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被敵完全切斷,日軍入侵雲南境內。遠征軍由出征時的10萬之眾,到最後僅剩4萬多人,軍械也丟棄大半。第200師師長戴安瀾、第93師副師長胡義賓、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壯烈殉國,大批士兵的鮮血灑在撤退途中,令人扼腕嘆息。

第一次緬甸戰役的失敗,不僅使中國損失了大量精銳部隊,更造成滇緬公路的中斷,從此美援華物資只能依靠飛越喜馬拉雅山的駝峰空運,補給量十分微弱。

為配合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攻勢,同時也為了改善中國戰區軍需物資的運輸狀況,從1942年7月起,中、美、英三國又開始磋商反攻緬甸問題。從1942年秋開始,中國在印度的軍隊及撤回雲南的軍隊分別接受了美國教官的訓練,裝備及戰鬥力大大加強,為第二次緬甸作戰作好了充分的准備。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從印度阿薩姆省的雷多以南地區出發,向日軍展開攻擊。為了有效地打擊敵人,部隊毅然開入道路崎嶇、人跡罕至的野人山。這兒蚊蚋遍地,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被稱為「死亡之路」,又被稱為「絕地」。有膽量走入「死亡之路」的中國駐印軍,必然已經抱定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和信念!他們英勇地在胡康河谷拉開了緬甸反攻的序幕。

駐印軍作戰英勇,連克頑戰,連續攻取新平洋、於邦等地。12月28日,駐印軍分兵左右兩路向緬北進軍,開始全面反攻。孟買、瓦魯班、孟拱、密支那、南坎、八莫等地相繼被我軍收復。日軍雖然負隅頑抗,但終究不是我軍對手。

為了策應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在滇西開始對怒江以西的日軍發動猛烈進攻,拉開了滇西反攻。

龍陵,松山、騰沖、平戛是日軍利用滇西高黎貢山的險要地形構築的四個主要據點。經過兩年多的苦心經營,日軍在據點周圍修築了大量的半永久性工事,封鎖了一切道路,儲存了充足的糧食、彈葯、飲水及所需器材。中國遠征軍面對易守難攻的敵軍堡壘,視死如歸,勇往直前,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猛烈的攻擊。

松山攻堅戰是其中最激烈的一次戰斗。松山扼滇緬公路之咽喉,是怒江之西的制高點。日軍企圖憑借天險,負隅頑抗。中國遠征軍連續發動5次攻擊,將松山外圍日軍據點全部攻佔。但是,其核心據點卻屢攻不下,遠征軍傷亡很大。在此情況下,遠征軍秘密挖掘地道,安裝炸葯,終於炸毀了山上的碉堡。經過3個月的連續攻擊,我軍全殲守敵,攻克松山。

1945年1月收復畹町,1月27日,駐印軍與遠征軍在芒友勝利會師,中國西南國際交通補給線完全打通,雲南省領土完全收復。緬北、滇西作戰,從1943年12月起到1945年3月止,歷時1年多。中國軍隊在地理、氣候條件惡劣的情況下艱苦奮斗,挺進2400餘公里,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多座,殲滅日軍2萬多人,繳獲步槍1萬多支、輕重機槍600多挺、汽車600多輛。中國駐印軍、遠征軍也損失4萬多人。

中國軍隊的勝利,不僅殲滅和消耗了日軍的重要力量,更為減輕盟國軍隊在其他戰場上的壓力創造了有利條件,是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中國遠征軍終於在勝利的日子裡凱旋迴國。

⑨ 3萬人進山,出來僅3000人,野人山到底多恐怖

在我國抗日戰場上,多少偉大的中華兒女為了保衛國家而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在台兒庄戰役、長沙戰役,淞滬戰場這些大規模戰役背後,無數的軍人前赴後繼,然而我們同樣也不能忘記在外作戰的那支部隊:中國遠征軍,

他們的艱辛,也一點都不比在國內的環境差,對於不少老兵來說,野人山,更是成為了無比可怕的存在。

1942年,日軍繼續進攻東南亞地區,然而因為英軍指揮官亞歷山大未曾阻止像樣的抵抗,導致在3月8日,盟軍喪失了東南亞重鎮仰光,從而促使和中英等軍隊向後撤離,此時入緬甸作戰的中先頭部隊200師退路和補給均被截斷,緬甸公路也被佔領,於是杜聿明下令,第5軍軍部和新編第22師殘部3萬多人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從而撤退到國境雲南,此時的遠征軍將士尚且還不知道,他們將會遇到怎樣的困難。

野人山位於緬甸最北方,是以北未曾開發的原始山林,再往北走,就是世界屋脊喜馬拉雅,此地條件,極其惡劣,山大林密,瘴癘橫行,更是有一些尚且處在原始部落時期的野蠻族群,故而得名野人,其山脈長度,達到了200公里。

第五軍是當時中國為數不多的機械化部隊,然而崎嶇的山路,讓汽車輪子成為了廢鐵,大部分士兵只能靠著雙手來轉移輜重設備。

因為日軍佔領了附近的機場,發現他們後,也時不時的對這支部隊投下炸彈進行騷擾,不少將士都死在了空襲當中,然而比起這更可怕的,是糧食的短缺,以及山上各種惡劣的環境。在太陽光遮蔽的叢林深處,是螞蟥和蛇等野生動物的天下,那些附在身上吸人血的螞蟥,讓人不寒而慄,人們只能用煙火來進行熏烤,然而過密的濃煙,又會引來日本人的飛機。。。

在山中,大部分部隊斷水斷糧斷葯,不少人,因為吃下了有毒的野菜,最終死去,更多的人,因為長期得不到營養,而得了水腫,還有人直接倒在了行軍的路上,此外,軍中流行的痢疾,也成為了殺傷這支部隊的頭號大敵,最終有不少人,選擇開槍結束自己的性命。

既然猴子能吃,那麼人應該也能接受,正是抱著這種思想,李明華咬了下去,此時猴子早就不知所蹤,想來成為了前面士兵的盤中餐。疲憊的李明華,歷盡艱辛,總算到了邊境收容站,此時已經是深夜,她看到一處屋子,房門大開,裡面有一處空地,睡著許多人,李明華想也沒有想,就倒下去閉上了眼睛,一覺醒來,李明華卻聞到臭味,眼前一幕讓她心驚,原來這里早就成為了一個停屍房。。。

如今的我們,很難想像昔日的勇士所受到的苦難,也希望後人,能夠牢記這些歷史。

⑩ 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經歷了怎麼樣的千辛萬苦

4月下旬,日軍調整部署,加強攻勢。4月29日,臘戍失守。5月1日,曼德勒陷落。5月~8月,中國遠征軍陸續撤退,部隊官兵歷盡千辛萬苦,先後回國。

副司令長官杜聿明將軍率領第5軍直屬隊及新編第22師在森林中徒步。當時正是雨季,行軍途中,連日暴雨,山洪暴發,官兵飢病交加,部隊糧盡葯絕,死亡累累,屍骨暴野。僅第22師,就因飢餓和疾病而死亡了2000多人。杜聿明自己也染上了重病,幾乎殞命。杜聿明回國後,一再檢討說:「此次作戰失敗事,是學生指揮無能,未能完成任務,為國爭光。」杜聿明還請求處分。誰知蔣介石不但沒有處分他,反而把杜聿明提升為第5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總司令。

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率領全師官兵撤退途中,於5月中旬與軍部補訓處、第66軍新編第28師部分官兵會合,5月中旬穿越西保、摩谷公路的封鎖線時,遭到日軍的伏擊,戴安瀾師長在指揮部隊作戰時身負重傷,5月26日晚,進至緬甸北部的茅邦村,不治去世。該部6月回到雲南時,全師僅剩2600多人。

第961師和第5軍炮兵、工兵各1部撤退途中,進入山高路險的野人山,部隊所至,毒蛇、蚊蚋遍地,糧葯斷絕,官兵行軍艱難,死亡慘重。途中遭到日軍伏擊時,副師長胡義賓在督戰時不幸陣亡。這支部隊經過千辛萬苦,終於翻過高黎貢山,於8月中旬抵達滇西劍川。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7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8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1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2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6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1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5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10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7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