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檳榔葉是什麼葉

緬甸檳榔葉是什麼葉

發布時間: 2022-05-30 16:17:07

Ⅰ 檳榔是什麼東西

檳榔可作葯用,性溫,味苦,主治蟲積、食滯、脘腹脹育、水腫腳氣等症。它又是一種果品,特別是在湘潭人的生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湘潭人在相互客串中,待客可以不用煙,不用茶,只要敬上一口檳榔,就足以表示主人的誠意了。孩子還在襁褓之中,有的父母便會把一絲絲的檳榔讓小孩吸吮,真可稱得上是「奶操」。大街小巷的小商小販中,以賣檳榔的生意最好。遍布全市各個角落的檳榔攤子,竟有數萬個之多。

湘潭人吃檳榔很是講究。剛摘下的鮮果呈青色。形似鴨蛋而略短,先用水煮兩小時左右,使之變成棕紅色,再用煙薰七天七夜,就成了乾果。這道工序一般在產地完成。買回乾果後,用清水洗凈,用開水燙過,噴上少量糖精水,存放二十四小時左右,才可食用。食前用刀把檳榔剖成兩至四瓣,點上用石灰加飴糖熬成的鹵水,有的人還愛點上一滴桂子油,放入口中反復咀嚼,又甜又澀,芳香滿口,越嚼越有味,餘味悠長。一口好檳榔能嚼得人面頰潮紅,渾身燥熱,甚至遍體生津。嚼檳榔的樂趣如此,難怪湘潭人對它如此厚愛了。

其實,把檳榔作為果品的不僅是湘潭人,海南島五指山下的黎族、苗族,以及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也有這個嗜好。不過,他們吃的是鮮果。一隻鮮果剖成四瓣,點上調成漿狀的貝殼粉,嚼後嘴唇呈烏紅色須用棕葉揩乾凈。他們嚼檳榔是為了解除熱帶叢林中的瘴氣。越南、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的婦女嚼檳榔則是為了美容。她們出門前一邊梳妝打扮,一邊嚼檳榔。待打扮完畢,嘴唇已被被檳榔染得紅潤鮮嫩,面頰也燦若桃花了。

不過,不管哪個地方嚼檳榔,都沒有湘潭人嚼得凶。湘潭人嚼檳榔以海南島產的為正宗,稱這為「海南個子」。另還有泰國個子、雲南個子、台灣個子等,但這些檳榔肉體薄,嚼起來有股青氣澀味重,不太受歡迎。每年深秋,湘潭的大小商販就雲集海南島,往往一個人守住一片檳榔林,享有收購專利權。近幾年來,湘潭檳榔生意日趨興旺,在檳榔產地形成搶購局面。收購價格也由七十年代的幾十元錢一擔迅速上漲到兩、三千元一擔。以至海南島檳榔樹的種植面積猛增 學名∶檳榔
別名∶檳榔玉、檳門、檳楠、尖檳
檳榔生長在熱帶季風雨林中,形成了一種喜溫、好肥的習性。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5~20℃。16℃時落葉;5~6℃時落果;3℃時葉色變黃,果實發黑脫落;-10℃以下植株嚴重死亡。一般在海拔低的地區生長較好。其喜濕而忌積水,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勻則對生長有利。一般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的地區都能生長。空氣相對濕度高(80%左右)又長期穩定對生長有利。一般幼苗期蔭蔽度宜50%~60%,至成齡樹應全光照。檳榔經濟生命長短,土壤是關鍵。喜歡生長於土層厚、表土黑色、有機質豐富的砂質壤土,底土為紅壤或黃壤最為理想。其一般定植後7~8年開花結果,20~30年為盛果期,壽命最高可達100年以上。果實採收後種子有果內後熟的特性。黃色成熟果實發芽率64.3%。果實失水即降低發芽率。在室內催芽,日均溫26.41℃,日溫變化平均差1.8℃,發芽率98%。
主要分布在中非和東南亞,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來半島、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我國引種栽培已有1500年的歷史,廣東、台灣兩省栽培較多,廣西、雲南、福建等省(區)也有栽培。

Ⅱ 介紹一下檳榔

摘至網路

檳榔
betel
學名∶檳榔(Areca catectu L.)
別名∶檳榔玉、檳門、檳楠、尖檳
科屬∶棕櫚科Palmae,檳榔屬Areca L.
亦作Areca Nut、Pinang或Penang。
兩種不同植物種子的總稱,在南亞和東印度人們取之咀嚼。估計世界上有1/10的人有嚼檳榔的習慣。檳榔子是棕櫚科(Palmae)檳榔樹(Areca catechu)的種子。而檳榔葉是胡椒科(Piperaceae)蒟(Piper betle)的葉。檳榔樹在印度、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都有栽培。樹干不分枝,高達12∼15公尺(40∼50呎),直徑約45公分(18吋)。葉大,6∼9枚簇生於莖頂。果略小於雞蛋,果皮纖維質,內含一粒種子,即檳榔子。胚乳堅硬,具灰褐色斑點。於8∼11月果實完全成熟之前即予採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曬乾,乾後呈深褐色或黑色。咀嚼時,卷少許於蒟葉內,加少量酸橙共嚼,以促使唾液分泌和放出刺激性的生物鹼。有時還加入少許小豆蔻、姜黃或其他芳香劑。結果產生大量磚紅色的唾液,把嘴、嘴唇和牙齦都染成橘紅色。但愛嚼檳榔者的牙齒並不是被檳榔汁液染黑,而是人為染黑的。檳榔子是劣等兒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鹼是檳榔鹼,獸醫用作驅蟲葯。
[編輯本段]特徵與特性
(一)植物特徵 樹干筆直,圓柱形不分枝,胸徑10~15厘米,高10~13米以上。莖干有明顯的環狀葉痕,幼齡樹干呈綠色,隨樹齡的增長逐漸變為灰白色。葉叢生莖頂,羽狀復葉,長1.3~2米,葉柄三棱形,環包莖干。小葉長披針形,表面平滑無毛。肉穗花序,佛焰苞黃綠色;花單性,雌雄同株,花被6;雄花2列,互生於花序小穗頂端,花小而多,約2000餘朵;雌花著生於花序小穗基部,花大而少,約250~550朵。雄
檳榔樹(Areca catechu)的種子花有退化雄蕊6枚,花桂3枚,子房上位,一室。堅果,卵圓形;種子1粒,圓錐形。
(二)生物學特性 檳榔生長在熱帶季風雨林中,形成了一種喜溫、好肥的習性。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5~20℃。16℃時落葉;5~6℃時落果;3℃時葉色變黃,果實發黑脫落;-10℃以下植株嚴重死亡。一般在海拔低的地區生長較好。其喜濕而忌積水,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勻則對生長有利。一般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的地區都能生長。空氣相對濕度高(80%左右)又長期穩定對生長有利。一般幼苗期蔭蔽度宜50%~60%,至成齡樹應全光照。檳榔經濟生命長短,土壤是關鍵。喜歡生長於土層厚、表土黑色、有機質豐富的砂質壤土,底土為紅壤或黃壤最為理想。其一般定植後7~8年開花結果,20~30年為盛果期,壽命最高可達100年以上。果實採收後種子有果內後熟的特性。黃色成熟果實發芽率64.3%。果實失水即降低發芽率。在室內催芽,日均溫26.41℃,日溫變化平均差1.8℃,發芽率98%。
[編輯本段]分布狀況
主要分布在中非和東南亞,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來半島、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我國引種栽培已有1500年的歷史,海南、台灣兩省栽培較多,廣西、雲南、福建等省(區)也有栽培。
[編輯本段]栽培技術
1.選地與整地 宜選無低溫地區和潮濕疏鬆肥沃的土壤。坡變較大的可開行距3米的等高環山梯田。梯田面向坡內傾斜角15°左右。定植前1~2個月按株距2米挖穴。讓土壤充分風化。穴寬50厘米,深40厘米,每穴施土雜肥或廄肥10千克作基肥,同時回表土至滿穴。另外,可在行間種速生快長的飛機草或豆科植物作臨時蔭蔽,有抑雜草生和保土壤濕度作用。
2.繁殖方法
(1)選種 母樹應選擇15~30年生,結果正常無病蟲害,單株結果不少於300個,果托不少於3托,葉片8片以上,莖幹上部節間較短的植株。一般選第二、第三托的果實作種適宜。成熟的果實以卵形、橢圓形為好,果熟時呈金黃色為最佳。
(2)催芽 產區多採用堆積催芽法。果實採下後曬1~2天,果皮剪去1/4。然後在選好的地上堆種,一般堆種厚度20厘米以下,若種子多應每隔1~1.2米留一條人行小道,以便淋水、檢查等管理工作。堆好後,蓋上一層稻草保溫,經15~20日後每7~8日檢查1次發芽情況,同時揀出發芽種子育苗。苗床日平均溫度低於36.1℃。日最高溫度低於36.5為宜。若超過上述溫度時就可能爛果。
(3)育苗
①營養袋育苗 營養袋為長25厘米、寬18厘米的塑料薄膜製成。袋下有4個小孔以便通氣透水。營養土按1:1的表土與腐熟牛糞混勻,占袋4/5,再裝入河沙至滿袋,以免表面土板結,每袋放1粒種子,淋透水,保持濕潤。
②苗床育苗 選近水源土質疏鬆肥沃砂質壤土或壤土為育苗地,經犁翻耙平施下廄肥或塘泥作基肥與土壤拌勻做畦,畦長4~5米,寬1米左右,高12~15厘米,並在畦面鋪一層4厘米的細沙。按20厘米×30厘米株行距挖穴,每穴1粒種子。待第一片小葉展開時施稀薄人糞尿或硫酸銨,每月1~2次,年除草及培土3~4次。
③定植 檳榔苗生長約1年,高50~60厘米,5~6片葉便可定植。海南以春季2~3月或秋季8~10月,雲南以5~6月,溫暖多雨時節定植。最好選陰天定植,定植前1~2天澆透水。定植時去營養袋,蓋草、淋足定根水,保持蔭蔽和土壤濕潤。
3.田間管理
(1)幼齡樹每年除草2~4次,並進行培土。
(2)追肥以有機肥為主,配施化肥。幼齡期3年內每季度施肥1次,在樹冠外圍挖穴或開溝,按四個方向交替施肥。每次每株施人糞尿約5千克或硫酸銨25~50千克,混合綠肥5千克,並覆土澆水。3齡以後呈開花結果前每年春、秋季各施肥1次,每次每株施綠肥或廄肥10千克,混合硫酸銨100~150克、過磷酸鈣150~250克。開花結果樹每年3月及10月各施肥1次,每次每株施綠肥或廄肥10千克,加入尿素100~150克、過磷酸鈣250~500克、氯化鉀100~150克。
(3)排灌 檳榔喜潮濕環境,但不要積水,以防爛根。
(4)蔭蔽 定植後3年為檳榔幼齡期,需蔭蔽以保濕。間作物可選灌木葯材,但要增施肥料,保證其茁壯成長。
4.病蟲害及其防治
(1)葉斑病 主要有以下幾種:葉點霉葉斑病(Phylio-sticta arecae Diedecke.),多毛孢屬葉斑病
(2)果腐病 (Hyalodendron sp.)和(Fusarium sp.)引起青果蒂褐色腐爛,導致落果。防治同上。
(3)果穗枯萎病 (Colletotri 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為害果穗、果實。防治方法:清除落果落葉,集中燒毀。幼果、青果期間用炭疽福美、多霉靈噴霧防治。
(4)根腐病 (Phytophthora sp.)為害苗。防治方法:控制土壤濕度;發生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800~1000倍液灌根;發現病株即時拔除並用石灰消毒病穴。
(5)紅脈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是檳榔主要害蟲。防治方法:清園,春季3、4月結合施肥施3%呋喃丹顆粒劑0.25千克/株,施在根際挖深約10厘米半環溝,並覆土壓實,或於4、5月和8、9月噴葯兩次,葯劑用Bt乳劑100倍液加3%苦楝油或Bt乳劑100倍液加10%可百可乳油10毫克/升噴霧。
[編輯本段]採收與加工
1.採收 一般採收分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1~12月採收青果加工成榔干。以採收長橢圓形或橢圓形,莖部帶宿萼,剖開內有未成熟瘦長形種子的青果加工成榔干品質為佳。第二時期,3~6月採收熟果加工榔玉。以採收圓形或卵形橙黃或鮮紅熟果,剖開內有飽滿種子的成熟果實加工成榔玉為佳品。
2.加工
(1)榔玉 將成熟果實曬1~2天,然後放在烤灶內用乾柴火慢慢地烤乾,約7~10天取出待冷,砸果取榔玉再曬1~2天即可。一般100千克鮮果可加工成榔玉17~19千克。
(2)榔干 採下青果去枝,然後置果實於鍋內加水煮沸約30分鍾,撈出涼干,再將果實放置於烤灶內用濕柴文火烘烤。約烤2~3天翻炒1次,連翻兩次便可。約8~10天用木棒從上面直插底層,如一插便入,說明底層已干,此時取出即成榔玉。一般100千克鮮果可烤得20~25千克。
(3)大腹皮 將成熟果實縱剖成半,剝下果皮,曬干,打松乾燥即得。
(4)檳榔花 取尚未開放的雄花乾燥而成。以土黃色或淡綠色為佳品。
[編輯本段]作用
種子可入葯,有殺蟲、破積、下氣、行水的功效,是我國名貴的「四大南葯」之一。主治蟲積,食積、氣滯、痢疾、驅蛔、外治青光眼,嚼吃起興奮作用。
檳榔果實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和有益物質,如脂肪、檳榔油、生物鹼、兒茶素、膽鹼等成分。檳榔具有獨特的御瘴功能,是歷代醫家治病的葯果,又有「洗瘴丹」的別名。因為瘴癘之症,一般都同飲食不規律、氣滯積結有關,而檳榔卻能下氣、消食、祛痰,所以在葯用性能上被人們廣泛關注。
草葯名: 檳榔(betel nut)
常用的驅蟲葯。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乾燥成熟種子。主產於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中國的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檳榔味苦、辛,性溫 。歸胃、大腸經。功效殺蟲,消積,下氣,行水。主治蟲積,如蛔蟲、絛蟲、蟯蟲、薑片蟲等,食積氣滯,脘腹脹痛,水腫,腳氣,瘧疾等病證。現代葯理實驗證明,檳榔有驅蟲、抗病毒和真菌等作用。
略有人吃了老打咯.屬正常現像.
[編輯本段]來源
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種子。
[編輯本段]採集
冬、春果實成熟時採收。摘下果實,將果皮剝下,取其種子,曬干。
[編輯本段]葯材
乾燥種子呈圓錐形或扁圓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徑2~3厘米,表面淡黃棕色或黃棕色,粗糙,有顏色較淺的網形凹紋,並偶有銀色斑片狀的內果皮附著。
[編輯本段]食用
檳榔果可以食用,沾鹵水咀嚼,初次咀嚼者會面紅,胸悶,屬於正常現象
[編輯本段]毒性
過量檳榔鹼引起流涎、嘔吐、利尿、昏睡及驚厥,甚至胸悶,頭昏致休克.如系內服引起者可用高錳酸鉀溶液洗胃,並注射阿托品。
[編輯本段]炮製
檳榔:揀去雜質,以清水浸泡,按氣溫情況換水,至泡透為止,撈起,切片,晾乾。
炒檳榔:取檳榔片置鍋中,文火炒至微微變色,取出,放涼。
焦檳榔:用武火把檳榔片炒至焦黃色時,噴灑清水,取出,放涼。
[編輯本段]性味
苦辛,溫。
性狀
為類圓形。表面有灰白色與棕色交錯得大理石紋理。質堅脆易碎。氣微,味澀而苦。
歸經入脾、胃、大腸經。
[編輯本段]功用主治
殺蟲,破積,下氣,行水。治蟲積、食滯,脘腹脹痛,瀉痢後重,瘧疾,水腫,腳氣,痰癖,症結。
[編輯本段]考證
出自李當之《葯錄
1.《南方草木狀》:檳榔,樹高十餘丈,皮似青桐,節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調直亭亭,千萬若一,森秀無柯。端頂有葉,葉似甘蕉,條派(脈)開破,仰望眇眇,如插叢蕉於竹杪;風至獨動,似舉羽扇之掃天。葉下系數房,房綴數十實,實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御衛其實也。味苦澀。剖其皮,鬻其膚,熟如貫之,堅如干棗,以扶留藤、古賁灰並食,則滑美,下氣消谷。出林邑。
2.《雷公炮炙論》:凡使檳榔,取好存坐穩、心堅、文如流水碎破、內文如錦文者妙。半白半黑並心虛者,不入葯用。
3.陶弘景:檳榔有三、四種: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廣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澀;核亦有大者名豬檳榔;作葯皆用之。又小者,俗人呼為檳榔孫,亦可食。
4.《綱目》:大腹子出嶺表、滇南,即檳榔中一種腹大形扁而味澀者,不似檳榔尖長味良耳,所謂豬檳榔者是矣。蓋亦土產之異,今人不甚分別。按劉恂《嶺表錄》雲,交、廣生者,非舶上檳榔,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為檳榔,白嫩及老,采實啖之,以扶留藤、瓦屋子灰同食之,以祛瘴癘,收其皮入葯,皮外黑色,皮內皆筋絲如椰子皮。又《雲南記》雲,大腹檳榔每枝有三、二百顆,青時剖之,以一片蔞葉及蛤粉卷和食之,即減澀味。觀此一說,則大腹子與檳榔可通用,但力比檳榔稍劣耳。
[編輯本段]電影《檳榔》
中文片名:檳榔
英文片名: Betelnut
導演:楊恆
劇本:楊恆
製片人:楊恆
主演:田力
梁玉
吳明
代旗
剪輯:田坤
出品:Xiangxi Film Bridge
電影類型:劇情
音樂:吳軍
片長: 112分鍾
劇情簡介
這是關於倆不良青少年無聊生活故事。與其他青春電影不同,影片《檳榔》沒有陽光燦爛的青春故事,也沒有熱情的愛情故事,有的只是沒有未來的青春肖像畫。
偷摩托車、搶小孩子錢、打群架、幼稚的戀愛,倆青少年的夏日生活讓導演楊恆拍攝出的畫面彷彿像風景畫一樣。影片里劃船的場面彷彿在回憶午後的夏天。還有看不出未來的他們,彷彿在休假一樣悠閑。這是導演強調平和而不是絕望的重點。
看看影片里與男友分手後坐船離去的女友吧,一副犯困的樣子,讓人感覺對導演楊恆來說故事本身好像沒那麼重要,反而連接故事的點更加顯得重要。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這部《檳榔》的確是個獨特風格的青春電影。
導演簡介
導演楊恆是湖南湘西土家族人,1994年畢業於湖南廣播電視大學,200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2002年開始寫劇本並拍攝獨立電影。他曾拍過短片《凹凸》、《車廂》、《遺忘的瞬間》,《檳榔》是他的處女作長篇電影。

Ⅲ 商店裡賣的「檳榔」是什麼

兩種不同植物種子的總稱,在南亞和東印度人們取之咀嚼。估計世界上有1/10的人有嚼檳榔的習慣。檳榔子是棕櫚科(Palmae)檳榔樹(Areca catechu)的種子。而檳榔葉是胡椒科(Piperaceae)蒟(Piper betle)的葉。檳榔樹在印度、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都有栽培。樹干不分枝,高達12∼15公尺(40∼50遲),直徑約45公分(18吋)。葉大,6∼9枚簇生於莖頂。果略小於雞蛋,果皮纖維質,內含一粒種子,即檳榔子。胚乳堅硬,具灰褐色斑點。於8∼11月果實完全成熟之前即予採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曬乾,干後呈深褐色或黑色。咀嚼時,卷少許於蒟葉內,加少量酸橙共嚼,以促使唾液分泌和放出刺激性的生物鹼。有時還加入少許小豆蔻、姜黃或其他芳香劑。結果產生大量磚紅色的唾液,把嘴、嘴唇和牙齦都染成橘紅色。但愛嚼檳榔者的牙齒並不是被檳榔汁液染黑,而是人為染黑的。檳榔子是劣等兒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鹼是檳榔鹼,獸醫用作驅蟲葯。
[編輯本段]特徵與特性
(一)植物特徵 樹干筆直,圓柱形不分枝,胸徑10~15厘米,高10~13米以上。莖干有明顯的環狀葉痕,幼齡樹干呈綠色,隨樹齡的增長逐漸變為灰白色。葉叢生莖頂,羽狀復葉,長1.3~2米,葉柄三棱形,環包莖干。小葉長披針形,表面平滑無毛。肉穗花序,佛焰苞黃綠色;花單性,雌雄同株,花被6;雄花2列,互生於花序小穗頂端,花小而多,約2000餘朵;雌花著生於花序小穗基部,花大而少,約250~550朵。雄檳榔樹(Areca catechu)的種子花有退化雄蕊6枚,花桂3枚,子房上位,一室。堅果,卵圓形;種子1粒,圓錐形。
(二)生物學特性 檳榔生長在熱帶季風雨林中,形成了一種喜溫、好肥的習性。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5~20℃。16℃時落葉;5~6℃時落果;3℃時葉色變黃,果實發黑脫落;-10℃以下植株嚴重死亡。一般在海拔低的地區生長較好。其喜濕而忌積水,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勻則對生長有利。一般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的地區都能生長。空氣相對濕度高(80%左右)又長期穩定對生長有利。一般幼苗期蔭蔽度宜50%~60%,至成齡樹應全光照。檳榔經濟生命長短,土壤是關鍵。喜歡生長於土層厚、表土黑色、有機質豐富的砂質壤土,底土為紅壤或黃壤最為理想。其一般定植後7~8年開花結果,20~30年為盛果期,壽命最高可達100年以上。果實採收後種子有果內後熟的特性。黃色成熟果實發芽率64.3%。果實失水即降低發芽率。在室內催芽,日均溫26.41℃,日溫變化平均差1.8℃,發芽率98%。
[編輯本段]分布狀況
主要分布在中非和東南亞,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來半島、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我國引種栽培已有1500年的歷史,海南、台灣兩省栽培較多,廣西、雲南、福建等省(區)也有栽培。
[編輯本段]中葯規格等級
現行檳榔規格標准如下:
一等 干貨。呈扁圓形或圓錐形。表面淡黃色或棕色。質堅實。斷面有灰白色與紅棕色交錯的大理石花紋。味澀微苦。每1000g 160個以內。無枯心、破碎、雜質、蟲蛀、霉變。
二等 干貨。呈扁圓形或圓錐形。表面淡黃色或棕黃色。質堅實。斷面有灰白色與紅棕色交錯的大理石樣花紋。味澀微苦。每1000g 160個以上,間有破碎、枯心不超過5%;輕度蟲蛀水超過3%。無雜質、霉變。
[編輯本段]栽培技術
1.選地與整地 宜選無低溫地區和潮濕疏鬆肥沃的土壤。坡變較大的可開行距3米的等高環山梯田。梯田面向坡內傾斜角15°左右。定植前1~2個月按株距2米挖穴。讓土壤充分風化。穴寬50厘米,深40厘米,每穴施土雜肥或廄肥10千克作基肥,同時回表土至滿穴。另外,可在行間種速生快長的飛機草或豆科植物作臨時蔭蔽,有抑雜草生和保土壤濕度作用。
2.繁殖方法
(1)選種 母樹應選擇15~30年生,結果正常無病蟲害,單株結果不少於300個,果托不少於3托,葉片8片以上,莖幹上部節間較短的植株。一般選第二、第三托的果實作種適宜。成熟的果實以卵形、橢圓形為好,果熟時呈金黃色為最佳。
(2)催芽 產區多採用堆積催芽法。果實採下後曬1~2天,果皮剪去1/4。然後在選好的地上堆種,一般堆種厚度20厘米以下,若種子多應每隔1~1.2米留一條人行小道,以便淋水、檢查等管理工作。堆好後,蓋上一層稻草保溫,經15~20日後每7~8日檢查1次發芽情況,同時揀出發芽種子育苗。苗床日平均溫度低於36.1℃。日最高溫度低於36.5為宜。若超過上述溫度時就可能爛果。
(3)育苗
①營養袋育苗 營養袋為長25厘米、寬18厘米的塑料薄膜製成。袋下有4個小孔以便通氣透水。營養土按1:1的表土與腐熟牛糞混勻,占袋4/5,再裝入河沙至滿袋,以免表面土板結,每袋放1粒種子,淋透水,保持濕潤。
②苗床育苗 選近水源土質疏鬆肥沃砂質壤土或壤土為育苗地,經犁翻耙平施下廄肥或塘泥作基肥與土壤拌勻做畦,畦長4~5米,寬1米左右,高12~15厘米,並在畦面鋪一層4厘米的細沙。按20厘米×30厘米株行距挖穴,每穴1粒種子。待第一片小葉展開時施稀薄人糞尿或硫酸銨,每月1~2次,年除草及培土3~4次。
③定植 檳榔苗生長約1年,高50~60厘米,5~6片葉便可定植。海南以春季2~3月或秋季8~10月,雲南以5~6月,溫暖多雨時節定植。最好選陰天定植,定植前1~2天澆透水。定植時去營養袋,蓋草、淋足定根水,保持蔭蔽和土壤濕潤。
3.田間管理
(1)幼齡樹每年除草2~4次,並進行培土。
(2)追肥以有機肥為主,配施化肥。幼齡期3年內每季度施肥1次,在樹冠外圍挖穴或開溝,按四個方向交替施肥。每次每株施人糞尿約5千克或硫酸銨25~50千克,混合綠肥5千克,並覆土澆水。3齡以後呈開花結果前每年春、秋季各施肥1次,每次每株施綠肥或廄肥10千克,混合硫酸銨100~150克、過磷酸鈣150~250克。開花結果樹每年3月及10月各施肥1次,每次每株施綠肥或廄肥10千克,加入尿素100~150克、過磷酸鈣250~500克、氯化鉀100~150克。
(3)排灌 檳榔喜潮濕環境,但不要積水,以防爛根。
(4)蔭蔽 定植後3年為檳榔幼齡期,需蔭蔽以保濕。間作物可選灌木葯材,但要增施肥料,保證其茁壯成長。
4.病蟲害及其防治
(1)葉斑病 主要有以下幾種:葉點霉葉斑病(Phylio-sticta arecae Diedecke.),多毛孢屬葉斑病
(2)果腐病 (Hyalodendron sp.)和(Fusarium sp.)引起青果蒂褐色腐爛,導致落果。防治同上。
(3)果穗枯萎病 (Colletotri 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為害果穗、果實。防治方法:清除落果落葉,集中燒毀。幼果、青果期間用炭疽福美、多霉靈噴霧防治。
(4)根腐病 (Phytophthora sp.)為害苗。防治方法:控制土壤濕度;發生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800~1000倍液灌根;發現病株即時拔除並用石灰消毒病穴。
(5)紅脈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是檳榔主要害蟲。防治方法:清園,春季3、4月結合施肥施3%呋喃丹顆粒劑0.25千克/株,施在根際挖深約10厘米半環溝,並覆土壓實,或於4、5月和8、9月噴葯兩次,葯劑用Bt乳劑100倍液加3%苦楝油或Bt乳劑100倍液加10%可百可乳油10毫克/升噴霧。
[編輯本段]採收與加工
1.採收 一般採收分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1~12月採收青果加工成榔干。以採收長橢圓形或橢圓形,莖部帶宿萼,剖開內有未成熟瘦長形種子的青果加工成榔干品質為佳。第二時期,3~6月採收熟果加工榔玉。以採收圓形或卵形橙黃或鮮紅熟果,剖開內有飽滿種子的成熟果實加工成榔玉為佳品。
2.加工
(1)榔玉 將成熟果實曬1~2天,然後放在烤灶內用乾柴火慢慢地烤乾,約7~10天取出待冷,砸果取榔玉再曬1~2天即可。一般100千克鮮果可加工成榔玉17~19千克。
(2)榔干 採下青果去枝,然後置果實於鍋內加水煮沸約30分鍾,撈出涼干,再將果實放置於烤灶內用濕柴文火烘烤。約烤2~3天翻炒1次,連翻兩次便可。約8~10天用木棒從上面直插底層,如一插便入,說明底層已干,此時取出即成榔玉。一般100千克鮮果可烤得20~25千克。
(3)大腹皮 將成熟果實縱剖成半,剝下果皮,曬干,打松乾燥即得。
(4)檳榔花 取尚未開放的雄花乾燥而成。以土黃色或淡綠色為佳品。
[編輯本段]作用
種子可入葯,有殺蟲、破積、下氣、行水的功效,是我國名貴的「四大南葯」之一。主治蟲積,食積、氣滯、痢疾、驅蛔、外治青光眼,嚼吃起興奮作用。
檳榔果實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和有益物質,如脂肪、檳榔油、生物鹼、兒茶素、膽鹼等成分。檳榔具有獨特的御瘴功能,是歷代醫家治病的葯果,又有「洗瘴丹」的別名。因為瘴癘之症,一般都同飲食不規律、氣滯積結有關,而檳榔卻能下氣、消食、祛痰,所以在葯用性能上被人們廣泛關注。
草葯名: 檳榔(betel nut)
常用的驅蟲葯。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乾燥成熟種子。主產於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中國的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檳榔味苦、辛,性溫 。歸胃、大腸經。功效殺蟲,消積,下氣,行水。主治蟲積,如蛔蟲、絛蟲、蟯蟲、薑片蟲等,食積氣滯,脘腹脹痛,水腫,腳氣,瘧疾等病證。現代葯理實驗證明,檳榔有驅蟲、抗病毒和真菌等作用。
略有人吃了老打咯.屬正常現像.
[編輯本段]來源
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種子。
[編輯本段]採集
冬、春果實成熟時採收。摘下果實,將果皮剝下,取其種子,曬干。
[編輯本段]葯材
乾燥種子呈圓錐形或扁圓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徑2~3厘米,表面淡黃棕色或黃棕色,粗糙,有顏色較淺的網形凹紋,並偶有銀色斑片狀的內果皮附著。
[編輯本段]食用
檳榔果可以食用,沾鹵水咀嚼,初次咀嚼者會面紅、胸悶,屬於正常現象
[編輯本段]毒性
檳榔本身有致癌性,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於2003年8月發表專論公布「檳榔果實本身即是第一類致癌物」,亦即檳榔果實即使不加添加物,也有致癌風險。
過量檳榔鹼引起流涎、嘔吐、利尿、昏睡及驚厥,甚至胸悶,出汗,頭昏致休克,不可吞食,.如系內服引起者可用高錳酸鉀溶液洗胃,並注射阿托品。

害處

根據醫學上的統計,嚼食檳榔與口腔癌有密切的關系。例如:
1.台灣的口腔癌患者80%以上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2.口腔癌的發生率因近年來嚼食檳榔人口的增加而逐年上升。
3.嚼食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20倍。
由此可見,嚼檳榔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影響很大。
其次,亂吐檳榔汁與殘渣,不僅會影響市容,且有礙觀瞻,有些不肖的檳榔業者,常用盡各種花招來招攬客人,尤其是『檳榔西施』到處可見,對於兒童們的身心健康與社會的善良風俗,都有不良的影響。
再者,由於販賣檳榔的利潤很高,有些人就在並不適合種植檳榔的山坡地大肆種植,而造成水土流失,當台風來時,很容易產生土石流,造成人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
(一)常見之危害:
嚼食檳榔,除了使牙齒變黑、磨損、動搖、牙齦萎縮造成牙周病,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及口腔黏膜白斑症外,還會導致口腔癌。據調查,百分之八十八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二)嚴重之健康危害:
1.檳榔誘發的癌症前期病變:
(1)口腔黏膜下纖維化:
常見於頰黏膜,其次為顎區。口腔黏膜會有燒灼感,潰瘍、變白,最後造成張口及吞咽困難。其中有部分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病人,會變成口腔癌。
(2)口腔黏膜白斑症:
常見於頰黏膜、舌、口底及唇角。黏膜白斑會慢慢由清白變混白,其中亦有一部份白斑病人會變成口腔癌。
2.口腔癌:
檳榔俗稱菁仔,其成份中的「檳榔素」具有致癌性。其添加的「石灰」則為助癌劑。世界衛生組織經回顧嚼檳榔與癌症之相關文獻,所作之結論:
(1)煙草伴同檳榔一起嚼食確定為人類致癌原因。
(2)抽煙且嚼食檳榔,易導致口腔癌及咽喉癌。
為了您的健康請勿嚼檳榔,如吸煙者更須戒除,因為兩者合並使用,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且吸煙、嚼檳榔又合並喝酒,則有更加乘的致癌效果。
3.牙齒之傷害
因嚼食動作頻繁,超出正常負荷,造成牙齒咬耗(磨損),以及牙床動搖。
嚼食檳榔的人口急劇的在成長,在台灣估計已超過260萬人;嚼食檳榔者之平均年齡層亦有逐漸下降之趨勢;而嚼食檳榔之普遍性也從低社會經濟地位和勞動階級人口,擴展到白領階級高知識分子。檳榔為「紅唇族」的最愛,農民眼中的「綠色黃金」,但它卻是台灣人民健康和水資源的最大殺手。根據統計台灣5萬多公頃的檳榔園(相當2個台北市大),除每年造成水資源損失約40億公噸及嚴重破壞林地外,國人一年花費在吃檳榔的金額更高達900多億,相當於半條高速公路之造價,相當驚人。更可怕的是它的致癌和促癌作用,更使得國人之口腔癌,躍升為十大癌症死亡原因之列。因此如何推動檳榔防治工作,減少國人嚼食檳榔之嗜好,亦成為衛生單位的工作重點之一。
·生理的危害:除可能罹患口腔疾病、口腔癌外,食用過量會產生中毒症狀,輕則興奮、眼神呆滯、全身發抖、走路不穩、行為怪異或粗暴;重則導致急性精神病,包括聽幻、自我膨脹、被迫狂想、譫妄亂神等。
·經濟的危害:隨地吐檳榔汁,會被取締罰鍰;食用檳榔價錢昂貴,增加支出負擔;醫療費用。
·社交的危害:吃久了,牙齒變黑、嘴巴變紅,外觀相當不雅。
·環境的污染:隨地吐檳榔汁不但污染環境有礙觀瞻,吐出檳榔汁中的細菌會隨風飄散,吸入大眾的肺里。
·水土保持: 由於檳榔樹屬淺根性,大量面積種植,會嚴重破壞水土保持。
[編輯本段] 炮製
檳榔:揀去雜質,以清水浸泡,按氣溫情況換水,至泡透為止,撈起,切片,晾乾。
炒檳榔:取檳榔片置鍋中,文火炒至微微變色,取出,放涼。
焦檳榔:用武火把檳榔片炒至焦黃色時,噴灑清水,取出,放涼。
[編輯本段]性味
苦辛,溫。
性狀
為類圓形。表面有灰白色與棕色交錯得大理石紋理。質堅脆易碎。氣微,味澀而苦。
歸經入脾、胃、大腸經。
[編輯本段]功用主治
殺蟲,破積,下氣,行水。治蟲積、食滯,脘腹脹痛,瀉痢後重,瘧疾,水腫,腳氣,痰癖,症結。
[編輯本段]考證
出自李當之《葯錄
1.《南方草木狀》:檳榔,樹高十餘丈,皮似青桐,節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調直亭亭,千萬若一,森秀無柯。端頂有葉,葉似甘蕉,條派(脈)開破,仰望眇眇,如插叢蕉於竹杪;風至獨動,似舉羽扇之掃天。葉下系數房,房綴數十實,實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御衛其實也。味苦澀。剖其皮,鬻其膚,熟如貫之,堅如干棗,以扶留藤、古賁灰並食,則滑美,下氣消谷。出林邑。
2.《雷公炮炙論》:凡使檳榔,取好存坐穩、心堅、文如流水碎破、內文如錦文者妙。半白半黑並心虛者,不入葯用。
3.陶弘景:檳榔有三、四種: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廣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澀;核亦有大者名豬檳榔;作葯皆用之。又小者,俗人呼為檳榔孫,亦可食。
4.《綱目》:大腹子出嶺表、滇南,即檳榔中一種腹大形扁而味澀者,不似檳榔尖長味良耳,所謂豬檳榔者是矣。蓋亦土產之異,今人不甚分別。按劉恂《嶺表錄》雲,交、廣生者,非舶上檳榔,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為檳榔,白嫩及老,采實啖之,以扶留藤、瓦屋子灰同食之,以祛瘴癘,收其皮入葯,皮外黑色,皮內皆筋絲如椰子皮。又《雲南記》雲,大腹檳榔每枝有三、二百顆,青時剖之,以一片蔞葉及蛤粉卷和食之,即減澀味。觀此一說,則大腹子與檳榔可通用,但力比檳榔稍劣耳。
5.《本草新編》:檳榔,味辛、苦,氣溫,降,陰中陽也,無毒。入脾、胃、大腸、肺四經。消水谷,除痰癖,止心痛,殺三蟲,治後重如神,墜諸氣極下,專破滯氣下行。若服之過多,反瀉胸中至高之氣。善消瘴氣,兩粵人至今噬之如始。古人疑其耗損真氣,勸人調胃,而戒食檳榔。此亦有見之言,然而非通論也。嶺南煙瘴之地,其蛇蟲毒瓦斯,借炎蒸勢氛,吞吐於山巔水溪,而山嵐水瘴之氣,合而侵人,有立時而飽悶暈眩者。非檳榔口噬,又何以迅解乎。天地之道,有一毒,必生一物以相救。檳榔感天地至正之氣,即生於兩粵之間,原所以救兩粵之人也。
[編輯本段]電影《檳榔》
中文片名:檳榔
英文片名: Betelnut
導演:楊恆
劇本:楊恆
製片人:楊恆
主演:田力
梁玉
吳明
代旗
剪輯:田坤
出品:Xiangxi Film Bridge
電影類型:劇情
音樂:吳軍
片長: 112分鍾
劇情簡介
這是關於倆不良青少年無聊生活故事。與其他青春電影不同,影片《檳榔》沒有陽光燦爛的青春故事,也沒有熱情的愛情故事,有的只是沒有未來的青春肖像畫。
偷摩托車、搶小孩子錢、打群架、幼稚的戀愛,倆青少年的夏日生活讓導演楊恆拍攝出的畫面彷彿像風景畫一樣。影片里劃船的場面彷彿在回憶午後的夏天。還有看不出未來的他們,彷彿在休假一樣悠閑。這是導演強調平和而不是絕望的重點。
看看影片里與男友分手後坐船離去的女友吧,一副犯困的樣子,讓人感覺對導演楊恆來說故事本身好像沒那麼重要,反而連接故事的點更加顯得重要。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這部《檳榔》的確是個獨特風格的青春電影。
導演簡介
導演楊恆是湖南湘西土家族人,1994年畢業於湖南廣播電視大學,200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2002年開始寫劇本並拍攝獨立電影。他曾拍過短片《凹凸》、《車廂》、《遺忘的瞬間》,《檳榔》是他的處女作長篇電影。
檳榔市場
國內嚼食檳榔網的人群最多的因屬湖南地區,湖南地區的檳榔企業2008年銷售額在40億元左右,銷售額目前呈上升趨勢!目前做檳榔銷售的省份由2002年的18省到了現在的全國各省都有檳榔銷售業務,消費群體逐年增加。除湖南以外的其他省份嚼食檳榔的人多是在湖南工作或居住過的人,在湖南就喜歡上了嚼檳榔,然後,在回家之後,都會帶些湖南的檳榔回家給鄉里鄰居嘗嘗!在他們離開湖南以後,到了外省,對湖南的檳榔依舊愛莫能舍。於是他們就會去到處找售賣檳榔的地方,由於他們對檳榔產品的關注和需求度的刺激,使得當地的賣場、店面、攤位開始銷售檳榔,從而在當地檳榔開始得到熱捧!這也讓湖南檳榔生產企業加快了他們的產品生產和銷售速度!

檳榔知識介紹:
檳榔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成熟種子。檳榔常綠喬木,生於熱帶地區,常栽培於陽光充足、濕度大的林間地上。我國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11至12月將採下的青果煮沸4小時,烘12小時即得榔干。3至6月採收成熟果實,曬3至4日,捶破或用刀剖開取出種子,曬干,亦有經水煮,熏燒7至10月,待干後剝去果皮,取出種子,烘乾者,稱為榔玉。
檳榔種子呈扁球形或圓錐形,頂端鈍圓,基部平寬,高1.5至3厘米,基部直徑1.5至3厘米。表面淡黃棕色至暗棕色,具淡色網狀紋理,基部中央有凹窩,旁有大形淡色種臍。質極堅硬,切斷面可見大理石樣紋理。氣微,味微澀。以個大、體重、質堅、無破裂者為佳。
檳榔適合人群:
氣虛下陷及脾虛便溏者禁服。
檳榔食療作用:
檳榔味苦、辛、性溫;歸脾、胃、大腸經;質重沉降。
具有驅蟲、消積、下氣、行水、消腫、截瘧的功效;
主治蟲積疳疾、食滯不消、脘腹脹痛、瀉痢後重、大便秘結、疝氣、腳氣、水腫、瘧疾。
檳榔做法指導:
1. 小兒蟲積腹痛者,可與鶴虱、苦楝根等同用。
2. 蟲積腹痛,消化不良者,可與神曲、麥芽、使君子等配伍。
3. 情志失調,氣逆喘急,胸膈滿悶,不思飲食者,可與沉香、烏葯、人參磨汁服。
4. 水濕壅盛,症見遍身水腫,呼吸喘急,二便不利者,可與羌活、澤瀉、商陸等配伍。
5. 寒濕痰飲而致瘧疾常發者,每與常山、草果等同用。

Ⅳ 大家知道檳榔是什麼東西白

檳榔 【學名】Areca catectu L. 【別名】檳榔玉、檳門、檳楠、尖檳。【科屬】棕櫚科Palmae,檳榔屬Areca L. 【特徵與特性】常綠喬木,樹干高10~20m,莖細長通直,具明顯的環狀葉痕。葉聚生於莖頂,羽狀分裂。花春末秋初開放,單性,雌雄同株,圓錐狀肉穗花序。核果長圓形或卵形,長4~8cm,成熟時橙黃色至淡紅色,外果皮薄而光滑,中果皮厚。種子卵形,基部平坦。無主根,須根發達。檳榔由於長期生長在季雨林中,形成了一種喜溫、喜濕、好肥的生態活性。蔭蔽度以40%~50%為宜,最適宜的生長溫度是25~28℃之間。適生於土層深厚(約60cm)、富有機質、保水力強、排水良好的磚紅壤性土或砂壤土。 【分布狀況】主要分布在中非和東南亞,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來半島、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我國引種栽培已有1500年的歷史,廣東、台灣兩省栽培較多,廣西、雲南、福建等省(區)也有栽培。 【繁殖】花序著生於最下一葉的葉基部,有佛焰苞狀大苞片,長倒卵形,長達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數,無柄,緊貼分枝上部,通常單生,很少對生,花萼3,厚而細小,花瓣3,卵狀長圓形,長5~6毫米,雄蕊6,花絲短小,花葯基著,退化雌蕊3,絲狀;雌花較大而少,無柄,著生於花序軸或分枝基部,花萼3,長圓狀卵形,長12~15毫米。堅果卵圓形或長圓形,長5~6厘米,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時紅色。每年二次開花,花期3~8月,冬花不結果。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作用】種子可入葯,有殺蟲、破積、下氣、行水的功效,是我國名貴的「四大南葯」之一。主治蟲積,食積、氣滯、痢疾、驅蛔、外治青光眼,嚼吃起興奮作用。檳榔果實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和有益物質,如脂肪、檳榔油、生物鹼、兒茶素、膽鹼等成分。檳榔具有獨特的御瘴功能,是歷代醫家治病的葯果,又有「洗瘴丹」的別名。因為瘴癘之症,一般都同飲食不規律、氣滯積結有關,而檳榔卻能下氣、消食、祛痰,所以在葯用性能上被人們廣泛關注。 【草葯名】: 檳榔(betel nut) 常用的驅蟲葯。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乾燥成熟種子。主產於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中國的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檳榔味苦、辛,性溫 。歸胃、大腸經。功效殺蟲,消積,下氣,行水。主治蟲積,如蛔蟲、絛蟲、蟯蟲、薑片蟲等,食積氣滯,脘腹脹痛,水腫,腳氣,瘧疾等病證。現代葯理實驗證明,檳榔有驅蟲、抗病毒和真菌等作用。 【來源】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種子。 【採集】冬、春果實成熟時採收。 摘下果實,將果皮剝下,取其種子,曬干。 【葯材】乾燥種子呈圓錐形或扁圓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徑2~3厘米,表面淡黃棕色或黃棕色,粗糙,有顏色較淺的網形凹紋,並偶有銀色斑片狀的內果皮附著。 【毒性】過量檳榔鹼引起流涎、嘔吐、利尿、昏睡及驚厥。如系內服引起者可用過錳酸鉀溶液洗胃,並注射阿托品。 【炮製】檳榔:揀去雜質,以清水浸泡,按氣溫情況換水,至泡透為止,撈起,切片,晾乾。炒檳榔:取檳榔片置鍋中,文火炒至微微變色,取出,放涼。焦檳榔:用武火把檳榔片炒至焦黃色時,噴灑清水,取出,放涼。 【性味】苦辛,溫。 【歸經】入脾、胃、大腸經。 【功用主治】殺蟲,破積,下氣,行水。治蟲積、食滯,脘腹脹痛,瀉痢後重,瘧疾,水腫,腳氣,痰癖,症結。

Ⅳ 吃檳榔時暴躁外面的葉子是那種植物的

就是荖葉ㄚ!!
裡面那是荖藤喔!!
荖葉 1.荖葉的莖:具有攀緣性。 2.荖葉的葉:單葉互生,具有葉柄, 卵形或長橢圓形,主脈 約5~7條。 3.分布地區:馬來西亞及印度以及台 灣。 4.用途:葉可供用以和檳榔嚼食,有 辛辣味。葯用方面具有健胃 功能,葉有強力殺菌作用。

Ⅵ 包檳榔的葉子是什麼植物的葉

包檳榔的葉子是蔞葉。

蔞葉是胡椒科的藤類植物,其藤謂荖藤亦可食。荖葉藤本,建株蕭毛。雄穗長7.5~15cm, 雌穗懸垂,長3~12cm, 在台灣常栽培其莖、葉與花序,用以和檳榔嚼食。葉可供嚼食,有辛辣味。

蔞葉(學名:Piper betleL.)是胡椒科、胡椒屬的攀援藤本植物;枝稍帶木質,節上生根。葉片紙質至近革質,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頂端漸尖,兩側相等至稍不等,腹面無毛,葉脈最上1對通常對生,網狀脈明顯;

葉柄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總花梗與葉柄近等長,花序軸被短柔毛;苞片圓形或近圓形,無柄,盾狀,花葯腎形,花絲粗,子房下部嵌生於肉質花序軸中並與其合生,漿果頂端稍凸,5-7月開花。

(6)緬甸檳榔葉是什麼葉擴展閱讀:

蔞葉主要價值

葯用

莖、葉、果實:辛、微甘,溫。溫中行氣,祛風散寒,消腫止痛,化痰止癢。用於風寒咳嗽,胃寒痛,消化不良,腹脹,瘡癤,濕疹。

其他

⑴該種提取的芳香油為蒟醬油,可作調香原料。東南亞不少民族喜以其葉包古賁灰與檳榔作咀嚼嗜好品。

⑵ 制酒麴。劉歆期《交州記》雲:「今蜀人惟取萎葉作酒麴,雲香美。」

⑶我國某些地方傳統粽子餡佐料。陽江市等一些地方傳統粽子製作時,用來包裹豬肉(一般為肥肉或五花肉),然後與綠豆、鹹蛋黃等共同充當咸餡料。

這樣的粽子吃起來不但有蔞葉的清香,更重要的是不會感覺到肉的肥膩,口感非常不錯,甚是受歡迎。

蔞葉分布於中國東起台灣,經東南至西南部各省區均有栽培。印度、斯里蘭卡、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及馬達加斯加亦有分布。

該種提取的芳香油為蒟醬油,可作調香原料。莖、葉入葯,治胃寒痛、風寒咳嗽、瘡癤、濕疹等。東南亞不少民族喜以其葉包石灰與檳榔作咀嚼嗜好品。

Ⅶ 什麼叫檳榔

檳榔
[1]betel

學名∶檳榔(Areca catecthu L.)
別名∶檳榔玉、檳門、檳楠、尖檳
科屬∶棕櫚科Palmae,檳榔屬Areca L.

亦作Areca Nut、Pinang或Penang。
兩種不同植物種子的總稱,在南亞和東印度人們取之咀嚼。估計世界上有1/10的人有嚼檳榔的習慣。檳榔子是棕櫚科(Palmae)檳榔樹(Areca catechu)的種子。而檳榔葉是胡椒科(Piperaceae)蒟(Piper betle)的葉。檳榔樹在印度、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都有栽培。樹干不分枝,高達12∼15公尺(40∼50呎),直徑約45公分(18吋)。葉大,6∼9枚簇生於莖頂。果略小於雞蛋,果皮纖維質,內含一粒種子,即檳榔子。胚乳堅硬,具灰褐色斑點。於8∼11月果實完全成熟之前即予採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曬乾,乾後呈深褐色或黑色。咀嚼時,卷少許於蒟葉內,加少量酸橙共嚼,以促使唾液分泌和放出刺激性的生物鹼。有時還加入少許小豆蔻、姜黃或其他芳香劑。結果產生大量磚紅色的唾液,把嘴、嘴唇和牙齦都染成橘紅色。但愛嚼檳榔者的牙齒並不是被檳榔汁液染黑,而是人為染黑的。檳榔子是劣等兒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鹼是檳榔鹼,獸醫用作驅蟲葯。

特徵與特性
(一)植物特徵 樹干筆直,圓柱形不分枝,胸徑10~15厘米,高10~13米以上。莖干有明顯的環狀葉痕,幼齡樹干呈綠色,隨樹齡的增長逐漸變為灰白色。葉叢生莖頂,羽狀復葉,長1.3~2米,葉柄三棱形,環包莖干。小葉長披針形,表面平滑無毛。肉穗花序,佛焰苞黃綠色;花單性,雌雄同株,花被6;雄花2列,互生於花序小穗頂端,花小而多,約2000餘朵;雌花著生於花序小穗基部,花大而少,約250~550朵。雄花有退化雄蕊6枚,花桂3枚,子房上位,一室。堅果,卵圓形;種子1粒,圓錐形。

(二)生物學特性 檳榔生長在熱帶季風雨林中,形成了一種喜溫、好肥的習性。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5~20℃。16℃時落葉;5~6℃時落果;3℃時葉色變黃,果實發黑脫落;-10℃以下植株嚴重死亡。一般在海拔低的地區生長較好。其喜濕而忌積水,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勻則對生長有利。一般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的地區都能生長。空氣相對濕度高(80%左右)又長期穩定對生長有利。一般幼苗期蔭蔽度宜50%~60%,至成齡樹應全光照。檳榔經濟生命長短,土壤是關鍵。喜歡生長於土層厚、表土黑色、有機質豐富的砂質壤土,底土為紅壤或黃壤最為理想。其一般定植後7~8年開花結果,20~30年為盛果期,壽命最高可達100年以上。果實採收後種子有果內後熟的特性。黃色成熟果實發芽率64.3%。果實失水即降低發芽率。在室內催芽,日均溫26.41℃,日溫變化平均差1.8℃,發芽率98%。

分布狀況
主要分布在中非和東南亞,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來半島、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我國引種栽培已有1500年的歷史,海南、台灣兩省栽培較多,廣西、雲南、福建等省(區)也有栽培。

栽培技術
1.選地與整地 宜選無低溫地區和潮濕疏鬆肥沃的土壤。坡變較大的可開行距3米的等高環山梯田。梯田面向坡內傾斜角15°左右。定植前1~2個月按株距2米挖穴。讓土壤充分風化。穴寬50厘米,深40厘米,每穴施土雜肥或廄肥10千克作基肥,同時回表土至滿穴。另外,可在行間種速生快長的飛機草或豆科植物作臨時蔭蔽,有抑雜草生和保土壤濕度作用。
2.繁殖方法
(1)選種 母樹應選擇15~30年生,結果正常無病蟲害,單株結果不少於300個,果托不少於3托,葉片8片以上,莖幹上部節間較短的植株。一般選第二、第三托的果實作種適宜。成熟的果實以卵形、橢圓形為好,果熟時呈金黃色為最佳。
(2)催芽 產區多採用堆積催芽法。果實採下後曬1~2天,果皮剪去1/4。然後在選好的地上堆種,一般堆種厚度20厘米以下,若種子多應每隔1~1.2米留一條人行小道,以便淋水、檢查等管理工作。堆好後,蓋上一層稻草保溫,經15~20日後每7~8日檢查1次發芽情況,同時揀出發芽種子育苗。苗床日平均溫度低於36.1℃。日最高溫度低於36.5為宜。若超過上述溫度時就可能爛果。
(3)育苗
①營養袋育苗 營養袋為長25厘米、寬18厘米的塑料薄膜製成。袋下有4個小孔以便通氣透水。營養土按1:1的表土與腐熟牛糞混勻,占袋4/5,再裝入河沙至滿袋,以免表面土板結,每袋放1粒種子,淋透水,保持濕潤。
②苗床育苗 選近水源土質疏鬆肥沃砂質壤土或壤土為育苗地,經犁翻耙平施下廄肥或塘泥作基肥與土壤拌勻做畦,畦長4~5米,寬1米左右,高12~15厘米,並在畦面鋪一層4厘米的細沙。按20厘米×30厘米株行距挖穴,每穴1粒種子。待第一片小葉展開時施稀薄人糞尿或硫酸銨,每月1~2次,年除草及培土3~4次。
③定植 檳榔苗生長約1年,高50~60厘米,5~6片葉便可定植。海南以春季2~3月或秋季8~10月,雲南以5~6月,溫暖多雨時節定植。最好選陰天定植,定植前1~2天澆透水。定植時去營養袋,蓋草、淋足定根水,保持蔭蔽和土壤濕潤。
3.田間管理
(1)幼齡樹每年除草2~4次,並進行培土。
(2)追肥以有機肥為主,配施化肥。幼齡期3年內每季度施肥1次,在樹冠外圍挖穴或開溝,按四個方向交替施肥。每次每株施人糞尿約5千克或硫酸銨25~50千克,混合綠肥5千克,並覆土澆水。3齡以後呈開花結果前每年春、秋季各施肥1次,每次每株施綠肥或廄肥10千克,混合硫酸銨100~150克、過磷酸鈣150~250克。開花結果樹每年3月及10月各施肥1次,每次每株施綠肥或廄肥10千克,加入尿素100~150克、過磷酸鈣250~500克、氯化鉀100~150克。
(3)排灌 檳榔喜潮濕環境,但不要積水,以防爛根。
(4)蔭蔽 定植後3年為檳榔幼齡期,需蔭蔽以保濕。間作物可選灌木葯材,但要增施肥料,保證其茁壯成長。
4.病蟲害及其防治
(1)葉斑病 主要有以下幾種:葉點霉葉斑病(Phylio-sticta arecae Diedecke.),多毛孢屬葉斑病
(2)果腐病 (Hyalodendron sp.)和(Fusarium sp.)引起青果蒂褐色腐爛,導致落果。防治同上。
(3)果穗枯萎病 (Colletotri 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為害果穗、果實。防治方法:清除落果落葉,集中燒毀。幼果、青果期間用炭疽福美、多霉靈噴霧防治。
(4)根腐病 (Phytophthora sp.)為害苗。防治方法:控制土壤濕度;發生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800~1000倍液灌根;發現病株即時拔除並用石灰消毒病穴。
(5)紅脈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是檳榔主要害蟲。防治方法:清園,春季3、4月結合施肥施3%呋喃丹顆粒劑0.25千克/株,施在根際挖深約10厘米半環溝,並覆土壓實,或於4、5月和8、9月噴葯兩次,葯劑用Bt乳劑100倍液加3%苦楝油或Bt乳劑100倍液加10%可百可乳油10毫克/升噴霧。

採收與加工
1.採收 一般採收分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1~12月採收青果加工成榔干。以採收長橢圓形或橢圓形,莖部帶宿萼,剖開內有未成熟瘦長形種子的青果加工成榔干品質為佳。第二時期,3~6月採收熟果加工榔玉。以採收圓形或卵形橙黃或鮮紅熟果,剖開內有飽滿種子的成熟果實加工成榔玉為佳品。
2.加工
(1)榔玉 將成熟果實曬1~2天,然後放在烤灶內用乾柴火慢慢地烤乾,約7~10天取出待冷,砸果取榔玉再曬1~2天即可。一般100千克鮮果可加工成榔玉17~19千克。
(2)榔干 採下青果去枝,然後置果實於鍋內加水煮沸約30分鍾,撈出涼干,再將果實放置於烤灶內用濕柴文火烘烤。約烤2~3天翻炒1次,連翻兩次便可。約8~10天用木棒從上面直插底層,如一插便入,說明底層已干,此時取出即成榔玉。一般100千克鮮果可烤得20~25千克。
(3)大腹皮 將成熟果實縱剖成半,剝下果皮,曬干,打松乾燥即得。
(4)檳榔花 取尚未開放的雄花乾燥而成。以土黃色或淡綠色為佳品。

作用
種子可入葯,有殺蟲、破積、下氣、行水的功效,是我國名貴的「四大南葯」之一。主治蟲積,食積、氣滯、痢疾、驅蛔、外治青光眼,嚼吃起興奮作用。
檳榔果實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和有益物質,如脂肪、檳榔油、生物鹼、兒茶素、膽鹼等成分。檳榔具有獨特的御瘴功能,是歷代醫家治病的葯果,又有「洗瘴丹」的別名。因為瘴癘之症,一般都同飲食不規律、氣滯積結有關,而檳榔卻能下氣、消食、祛痰,所以在葯用性能上被人們廣泛關注。

草葯名: 檳榔(betel nut)
常用的驅蟲葯。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乾燥成熟種子。主產於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中國的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檳榔味苦、辛,性溫 。歸胃、大腸經。功效殺蟲,消積,下氣,行水。主治蟲積,如蛔蟲、絛蟲、蟯蟲、薑片蟲等,食積氣滯,脘腹脹痛,水腫,腳氣,瘧疾等病證。現代葯理實驗證明,檳榔有驅蟲、抗病毒和真菌等作用。
略有人吃了老打咯.屬正常現像.

來源
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種子。

採集
冬、春果實成熟時採收。摘下果實,將果皮剝下,取其種子,曬干。

葯材
乾燥種子呈圓錐形或扁圓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徑2~3厘米,表面淡黃棕色或黃棕色,粗糙,有顏色較淺的網形凹紋,並偶有銀色斑片狀的內果皮附著。

食用
檳榔果可以食用,沾鹵水咀嚼,初次咀嚼者會面紅,胸悶,屬於正常現象

毒性
過量檳榔鹼引起流涎、嘔吐、利尿、昏睡及驚厥,甚至胸悶,頭昏致休克.如系內服引起者可用高錳酸鉀溶液洗胃,並注射阿托品。

炮製
檳榔:揀去雜質,以清水浸泡,按氣溫情況換水,至泡透為止,撈起,切片,晾乾。
炒檳榔:取檳榔片置鍋中,文火炒至微微變色,取出,放涼。
焦檳榔:用武火把檳榔片炒至焦黃色時,噴灑清水,取出,放涼。

性味
苦辛,溫。

性狀

為類圓形。表面有灰白色與棕色交錯得大理石紋理。質堅脆易碎。氣微,味澀而苦。

歸經入脾、胃、大腸經。

功用主治
殺蟲,破積,下氣,行水。治蟲積、食滯,脘腹脹痛,瀉痢後重,瘧疾,水腫,腳氣,痰癖,症結。

考證
出自李當之《葯錄
1.《南方草木狀》:檳榔,樹高十餘丈,皮似青桐,節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調直亭亭,千萬若一,森秀無柯。端頂有葉,葉似甘蕉,條派(脈)開破,仰望眇眇,如插叢蕉於竹杪;風至獨動,似舉羽扇之掃天。葉下系數房,房綴數十實,實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御衛其實也。味苦澀。剖其皮,鬻其膚,熟如貫之,堅如干棗,以扶留藤、古賁灰並食,則滑美,下氣消谷。出林邑。
2.《雷公炮炙論》:凡使檳榔,取好存坐穩、心堅、文如流水碎破、內文如錦文者妙。半白半黑並心虛者,不入葯用。
3.陶弘景:檳榔有三、四種: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廣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澀;核亦有大者名豬檳榔;作葯皆用之。又小者,俗人呼為檳榔孫,亦可食。
4.《綱目》:大腹子出嶺表、滇南,即檳榔中一種腹大形扁而味澀者,不似檳榔尖長味良耳,所謂豬檳榔者是矣。蓋亦土產之異,今人不甚分別。按劉恂《嶺表錄》雲,交、廣生者,非舶上檳榔,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為檳榔,白嫩及老,采實啖之,以扶留藤、瓦屋子灰同食之,以祛瘴癘,收其皮入葯,皮外黑色,皮內皆筋絲如椰子皮。又《雲南記》雲,大腹檳榔每枝有三、二百顆,青時剖之,以一片蔞葉及蛤粉卷和食之,即減澀味。觀此一說,則大腹子與檳榔可通用,但力比檳榔稍劣耳。

電影《檳榔》
中文片名:檳榔
英文片名: Betelnut
導演:楊恆
劇本:楊恆
製片人:楊恆
主演:田力
梁玉
吳明
代旗
剪輯:田坤
出品:Xiangxi Film Bridge
電影類型:劇情
音樂:吳軍
片長: 112分鍾
劇情簡介
這是關於倆不良青少年無聊生活故事。與其他青春電影不同,影片《檳榔》沒有陽光燦爛的青春故事,也沒有熱情的愛情故事,有的只是沒有未來的青春肖像畫。
偷摩托車、搶小孩子錢、打群架、幼稚的戀愛,倆青少年的夏日生活讓導演楊恆拍攝出的畫面彷彿像風景畫一樣。影片里劃船的場面彷彿在回憶午後的夏天。還有看不出未來的他們,彷彿在休假一樣悠閑。這是導演強調平和而不是絕望的重點。
看看影片里與男友分手後坐船離去的女友吧,一副犯困的樣子,讓人感覺對導演楊恆來說故事本身好像沒那麼重要,反而連接故事的點更加顯得重要。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這部《檳榔》的確是個獨特風格的青春電影。
導演簡介
導演楊恆是湖南湘西土家族人,1994年畢業於湖南廣播電視大學,200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2002年開始寫劇本並拍攝獨立電影。他曾拍過短片《凹凸》、《車廂》、《遺忘的瞬間》,《檳榔》是他的處女作長篇電影。

Ⅷ 什麼是檳榔能吃嗎

檳榔樹(學名:Areca catechu)又稱賓門、檳楠、大白檳、仁頻、仁榔、洗瘴丹、仙瘴丹、螺果,是棕櫚科(Palmae)植物等,與椰子同屬棕(zōng)櫚(lǘ)科常綠喬木,主幹可長至二十米,樹干挺直,葉子集中生長在樹頂,在中國、印度、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都有栽培。樹干不分枝,高達12~15公尺。檳榔子是檳榔樹的種子。而檳榔葉是胡椒科(Piperaceae)蔞葉(Piper betle)的葉。檳榔果略小於雞蛋,果皮纖維質,內含一粒種子,即檳榔子。胚乳堅硬,具灰褐色斑點。於8~11月果實完全成熟之前即予採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曬干,干後呈深褐色或黑色。咀嚼時可以蒟(ju)葉包覆。檳榔子是劣等兒茶的原料,其主要生物鹼是檳榔鹼,獸醫用作驅蟲葯。另有同名電影作品《檳榔》。另外的檳榔咀嚼物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入一類致癌物名單。

1.驅蟲作用:檳榔煎液有驅蟲作用,對絛蟲、蛔蟲、蟯蟲、薑片蟲、血吸蟲等皆有作用。剖開煮水喝可驅蛔蟲,其驅蟲性在臨床上也得到研究證實。尤其對絛蟲有較強的驅蟲作用,這種作用可能與檳榔鹼類似煙鹼樣性質有關,可以使蟲體的神經系統麻痹。一般認為檳榔對豬肉絛蟲的作用最強,對短小絛蟲,闊節裂頭絛蟲及薑片蟲也有作用。體外試驗對鼠蟯蟲也有麻痹作用。

2.擬副交感神經作用:檳榔鹼與毛果芸香鹼、毒扁豆鹼、毒蕈鹼相似,但性質穩定作用持久。對平滑肌作用最顯著適當劑量時,可以增加腸管的張力和蠕動,有緩瀉作用,並能減輕胃腸脹氣;能使胃腸粘膜分泌亢進,隨之食慾增加;能興奮汗腺及唾液腺,使汗液及唾液分泌增加;用氫溴酸檳榔鹼溶液滴眼,可使瞳孔縮小,故可用治青光眼,此外,有收縮支氣管,減慢心率,並可引起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兔應用後可使冠狀動脈收縮。

3.抗病毒作用:檳榔有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作用。

4.抗真菌作用:1:3的檳榔煎液對部分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

主要成分為生物鹼,尚含有縮合鞣質、脂肪及檳榔紅色素等成分。

檳榔鹼是有效的驅蟲成分,對絛蟲有較明顯的致癱作用,對堇色毛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另外,檳榔鹼的作用與毛果芸香鹼作用相似,可興奮M—膽鹼受體引起腺體分泌增加,瞳孔縮小,收縮支氣管,減慢心率,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同時證明檳榔中含對人體致癌的物質。

臨床常用於蟲症、腹水、消化不良等病症。

毒性:過量檳榔鹼引起流涎、嘔吐、利尿、昏睡及驚厥。

Ⅸ 檳榔是什麼呢

檳榔樹(Areca catechu)在印度、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都有栽培。樹干不分枝,高達12~15公尺。檳榔子是棕櫚科(Palmae)檳榔樹的種子。而檳榔葉是胡椒科(Piperaceae)蒟(Piper betle)的葉。檳榔果略小於雞蛋,果皮纖維質,內含一粒種子,即檳榔子。胚乳堅硬,具灰褐色斑點。於8~11月果實完全成熟之前即予採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曬乾,干後呈深褐色或黑色。檳榔子是劣等兒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鹼是檳榔鹼,獸醫用作驅蟲葯。另有同名電影作品《檳榔》。
檳榔(Bīng Láng)莖直立,喬木狀,高10多米,最高可達30米,有明顯的環狀葉痕。
葉簇生於莖頂,長1.3~2米,羽片多數,兩面無毛,狹長披針形,長30~60厘米,寬2.5~4厘米,上部的羽片合生,頂端有不規則齒裂。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花序軸粗壯壓扁,分枝曲折,長25~30厘米,上部纖細,著生1列或,2列的雄花,而雌花單生於分枝的基部;雄花小,無梗,通常單生,很少成對著生,萼片卵形,長不到1毫米,花瓣長圓形,長4~6毫米,雄蕊6枚,花絲短,退化雌蕊3枚,線形;雌花較大,萼片卵形,花瓣近圓形,長1.2~1.5厘米,退化雄蕊6枚,合生;子房長圓形。果實長圓形或卵球形,長3~5厘米,橙黃色,中果皮厚,纖維質。種子卵形,基部截平,胚乳嚼爛狀,胚基生。花果期3~4月。
生態環境
亞洲熱帶潮濕溫熱地區廣泛栽種。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中非和東南亞,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來半島、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我國引種栽培已有1500年的歷史,海南、湖南、台灣三省栽培較多,廣西、雲南、福建等省(區)也有栽培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7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8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2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2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6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1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6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10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7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