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果敢族為什麼叫小三國
① '果敢族'名稱的由來果敢地區的漢族是什麼時候改稱「果敢族」因為什麼原因而改族名的
果敢族 緬甸的法定少數民族之一 其實與你我一樣 炎黃子孫 真正的漢族 但是因為 1960年中緬邊界正式劃分時 當了幾百年的中國人 卻與一夜之間變成了緬甸人 其實這也是一個民族的悲劇 當時中國為了建交 胞波情誼 幾萬平方公里送與緬甸 六七十年底 緬甸奈溫政權上台 排華運動 風起雲涌 大量在緬華僑華人 遭受迫害 在緬邊境的漢人已經失去了中國人的身份 為了生存 被迫改族名 果敢族 取之果斷而勇敢的民族 在今天的果敢地區老街市街頭仍然有一座大廟 裡面任然供奉著關老爺 在現在的緬甸果敢人拿的身份證與緬人國民身份證任然有區別 一種赤裸裸的民族歧視。以上均為原創 您如果感興趣 網上有很多相關的果敢族博客
② 絢甸果敢的歷史背景
果敢,(英語:Determin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Kokang),位於緬甸與中國雲南省之間,是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主權國家,首都是老街市。果敢在籍人口約25萬,其中90%人口為華人,世居果敢地區的漢族曾被迫稱為果敢族,多為明朝末年由於戰亂逃難到此。
1897年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果敢割讓給英屬印度。1948年緬甸獨立,果敢屬於緬甸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域。1960年中緬兩國簽訂了邊界協定,果敢被正式劃入緬甸。2011年3月30日,以吳登盛為總統的緬甸新政府成立,同日新的「緬甸聯邦果敢自治區」也正式成立,幾乎完全自治、實質獨立的緬甸撣邦第一特區被撤銷並成歷史,緬甸中央政府繼續扶植白所成為主席。
2014年5月,果敢民眾在果敢民族獨立黨的影響下,成立了「果敢人民代表大會」,並於2014年5月11日召集民眾舉行獨立公投後,大會全票通過了果敢獨立建國的決議」,次日,果敢人民代表大會宣布,果敢脫離緬甸聯邦獨立,成立果敢人民共和國,由此,果敢正式成為了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果敢人民共和國獨立後,首先得到了與果敢有著相同命運的克里米亞共和國和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的承認,但沒有得到中國、緬甸、俄羅斯以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
③ 果敢的歷史和由來
如果追溯果敢歷史的源頭,它與中國古代的一個皇帝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即使在今天,許多果敢人依然以皇裔後代而自稱。明代中期,國勢強盛,周邊各少數民族部落紛紛稱臣納貢,接受明王朝的統治。在當時雲南與現在緬甸北部克欽邦、撣邦接壤的地方,明朝採取「以夷治夷」的方式對邊境「蠻夷」進行統治。明王朝在此設立了6個宣撫司、宣慰司,其中2個是在目前緬甸版圖上的孟養和木邦。當時,明朝的統治范圍很廣,薩爾溫江的上游是中國的內河,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部分也在明王朝的統治范圍。在伊洛瓦底江邊的八莫,明朝設立「威遠營」,並在此築壇誓眾,其誓詞曰:六慰拓開三宣恢復諸夷格心求遠貢獻,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縱不擒南人自服。
1593年,雲南巡撫陳用賓受命用武力收復了蠻莫(八莫),為了加強邊防,陳用賓在騰越州邊界築起了八關,即神護關(今雲南騰沖縣西北孟卡山)、萬仞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孟弄山)、巨石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息馬山)、銅壁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布哈山)、鐵壁關(今雲南隴川縣西北)和虎距關、漢龍關、天馬關(清末中英勘界時,三關劃歸緬甸)。這八關的關址距當時中緬邊界數十里至數百里不等。
1602年—1606年間,緬人舉兵向北進攻,先後攻佔八莫、孟養等地。1658年3月,南明「小朝庭」桂王永曆帝朱由榔,為「大西軍」擁戴而舉旗反清。同年10月進入雲南,終因不敵清兵而放棄昆明,經保山、騰沖退入緬甸。雖然戰事落敗,但在此期間卻出現一個驍勇善戰的羅姓將領,這就是後來在「金三角」威震一方的果敢人羅星漢的先祖。
1662年,吳三桂率清兵10萬之眾抵達緬甸阿瓦城郊,緬王莽白即將永曆帝及其母子妻妾送交清軍。永曆帝於同年6月被絞死於雲南昆明。在此之後,朱由榔的數千隨從,有的降清,有的逃往內地,但絕大部分官兵百姓留在了緬甸北部地區。果敢地區的漢人便是這些明末官兵的後裔,果敢土司和萊莫土司也均延承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官僚體系。
這一時期的果敢地區還有一部分漢人,這就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商賈馬幫。他們因留戀緬北而長久留了下來,其中以雲南、貴州、四川人居多。此外,「二戰」中被打散的國民黨遠征軍的老兵們,因衣食無著,被迫流落緬北,輾轉來到果敢。
因此,在緬北果敢一帶,人們的籍貫不僅有雲貴高原,還有湖南、湖北、浙江、江蘇、江西等地。羅星漢家的祖籍,就是中國南京人,傳至羅星漢正好是第10代。
永曆帝事件不久,在今臘戍附近的登尼,清政府設立「木邦宣慰司」一職,命其世守其地。但清政府畢竟鞭長莫及,多時是統而不治,實際上成為「化外之邦」。1897年,英人與清王朝談判定界,果敢正式劃入英屬緬甸。
整個果敢轄區呈條狀,多為山區、丘陵,主要是由三個大「壩子」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麻粟壩」。平均海拔1216米,年平均氣溫16.8度,年平均降雨量1674毫米。
果敢南部是聞名於世的萊莫山,它雖然在地理上屬於當陽,但與麻栗壩卻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歷史上,萊莫土司、果敢(滾弄)土司均承襲了明清的祖制,所不同的是,萊莫山由於是緬甸撣人的聚居區,漢撣文化交融在了一起,而果敢至今仍是較完整的華人傳統。無論從文化底蘊,還是對於族系的認同上,這些地區的大多數百姓,幾乎都以自己是華人而自豪。在生活方式和習慣上,也與中國別無二致。對於任何外部勢力,這里有一種天然的抵制與排斥。這也是作為緬甸少數民族的果敢漢人始終與緬人不能融合的原因所在。
英人統治緬甸時期,果敢、萊莫等地因是撣族聚居地而享受到了較大的民族自治權利,傳統的社會形態得以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二戰時期,這里山高皇帝遠,同時日本人對撣邦網開一面,同英國人一樣,採取了寬松的統治方式,使區內民眾得以休養生息。值得一提的是,在反法西斯斗爭中,撣族、旅緬華人以及許多土司武裝,奮起抗戰,為民族獨立做出了貢獻。
在果敢地區活躍著數支地方勢力,最具影響力的是羅氏家族、楊氏家族、彭家聲及果敢同盟軍等。這幾支地方集團的發展史,與果敢歷史演進的關系是如此密切,以致於我們在研究果敢的歷史與現狀時均無法予以迴避。這些地方勢力的形成與發展,則構成了果敢歷史的主幹。
④ 雲南的。緬甸果敢人
最早的傳說,可以追溯到三國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時代.
當時有一支軍隊遲到了,被諸葛亮判為永遠流放在雲貴.這是比較早的開發西南的記載.
很多雲南人也跨國邊界生活,成為了緬甸境內的少數民族之一.
果敢人,就是緬甸的漢人,通用雲南話.
大多是雲南人和國軍敗退時,撤退到緬甸北部的殘軍.
⑤ 羅星漢的人物經歷
羅星漢1934年生於果敢,緬文名字叫「畏蒙」。他的祖上就是跟隨在亡國的南明永曆帝身邊的一名副將,傳到他這一輩剛好是第十代。因為是亡國孤臣之後,羅家立下祖訓,隱瞞其祖上歷史。因此雖有家譜傳世,卻由於家人嚴格守訓,致使數百年間外人不得而知。
20世紀40——50年代,果敢和萊莫山逐步形成了少數民族種植、旅緬漢人收購和販賣鴉片為主的格局。漢人賺得的錢遠超當地土著民族,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羅星漢已是富甲一方的「羅四老闆」。
國民黨93師潰退到果敢後,招兵買馬進行軍事訓練,組織人開荒墾地,種植罌粟並販運鴉片,很快就成為當地最大的一支鴉片武裝。金三角制毒也因國民黨殘軍進入而步入了第一個高峰期,鴉片年產量在50年代末已達700噸,占當時世界非法鴉片年生產總量的50%。
93師在果敢開辦了反共軍事學校,網羅了很多人入校學習,其中的幾個少年日後成長為震驚世界的人物。他們是羅星漢(時年13歲),後來的「果敢王」彭家聲(14歲),還有坤沙(年紀稍小,但20歲才入果敢軍校學習)。1948年羅星漢從果敢官立小學畢業後,進入當地由國民黨殘軍開辦的這所反共軍事學校學習。教官是國民黨殘軍中出身黃埔軍校的老兵,首批畢業的22名學員均被授予少尉軍銜,羅星漢是最小的一個,僅14歲。據說其時的羅星漢成績一般,但野心與志向卻很大,因經常給當地的國民黨殘軍軍官跑腿打雜,頗得喜愛,軍官們給他起了羅星漢這樣一個中國名字。
從軍事學校畢業後,羅星漢出任當地土司楊家自衛隊的分隊長。在土司楊氏家族中,不能不提到傳奇人物楊二小姐楊金秀。楊二小姐是土司王楊振材之妹,據說貌美如花,生就一副倔犟性格,自幼喜著男裝習文練武,成年後手使雙搶,走馬販運大煙土。她的土司大哥雖有上千人馬,但她18歲時就擁有了屬於自己的200餘人的私人武裝,這支武裝的隊長,就是後來聲名遠揚的羅星漢。50年代,羅星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失利,強迫老街居民和他一起撤退,大約有800戶跟他走了,羅走時放火燒毀了老街。這是老街自抗日毀於戰火後第二次被毀。
羅星漢比楊二小姐小十多歲,得助於楊二小姐的賞識而最終成為果敢歷史上最有名的「國際風雲人物」——六七十年代排名第一的大毒梟。憑著自身的才幹,在早期的走馬販毒生涯中,羅星漢成為楊二小姐的得力助手。有一年,羅星漢閑居家中,染上了賭博惡習,輸錢舉債,同父親鬧翻,多虧楊家二小姐幫忙,才使他跳出了賭場,還清了債務,還開辦了一家專門銷售大煙的公司。楊二小姐有一天心血來潮,獨自一人開著吉普車深入緬甸政府軍控制地區,她以為別人不認識大名鼎鼎的楊二小姐,結果卻在一個哨卡被政府軍情報人員客氣地請下車,軟禁起來。羅星漢數月後瞅准機會,以傷亡數百人的代價與政府軍血戰一場,搶回了楊二小姐。從此,羅星漢在果敢的權勢如日中天。
20世紀60年代,土司楊家的家族武裝被緬甸政府軍擊潰,羅星漢與自衛隊很多人投奔到國民黨殘軍的羽翼之下。1963年8月17日,緬甸軍事偵探部及東北軍區同時行動,對果敢地區的頭面人物進行了搜捕,楊文燦在仰光、楊振材在臘戍、楊二小姐在仰光、羅星漢在東枝幾乎同時被抓。不久後,羅星漢以共同對付緬共武裝並承認緬甸政府的領導為條件,與政府軍媾和。緬甸政府果然很快將其釋放,並配給人馬槍支,委任他為果敢自衛隊隊長,讓他回果敢鎮壓「叛亂」部隊。羅星漢手持緬政府授予的「尚方寶劍」殺回果敢,趁機完全瓦解了楊家武裝,自己取而代之。再因「剿匪」有功,當上了「果敢縣人民政府主席」,「楊家自衛隊」就此改換成了「羅家自衛隊」。羅星漢領著一部分原「楊家軍」,在果敢地區辦起了武裝護鏢(鴉片)的古老行當,專門替鴉片商人長途販運充當保鏢。因為果敢地區是當時緬北主要的鴉片集散地,他的鏢局生意越來越紅火,個人勢力就越來越大。
羅星漢與彭家聲、土司王楊振材兄弟並稱為果敢的「小三國」。羅星漢還在臘戍建立了果敢反共軍校,自任校長。做大了的羅星漢以臘戍為中心,每年指揮兩次運輸量在200噸左右的鴉片倒賣,收入甚豐,總利潤額在六七百萬美元之間。羅星漢擁有數千匹騾馬的馬幫從事毒品販運,他還自建若干個海洛因提煉工廠,有許多寬大的毒品倉庫。在羅星漢手中,鴉片產供銷組成了一條龍,他成了金三角地區第一代「鴉片大王」。
⑥ 果敢族問題的由來
果敢曾為中國西南邊境少數民族的地域,明朝末年大量漢族湧入雲南省。18世紀,一支漢人移民後裔成為科干山的地方勢力,後受封為世襲果敢土縣,向中國效忠。19世紀末,果敢並入英屬印度,成為緬甸境內以華人為主體的土縣。1959年緬甸廢除土司制度之後,果敢陷入了長期的動亂,直到1989年停戰才趨於穩定,成為今日的撣邦第一特區。
清朝以前
果敢地區在歷史上多屬於地方土司管理的地區,未成為中央集權國家所能有效控制的邊境地區,崎嶇復雜的地形決定了其多樣化的民族組成。
該地曾為哀牢百濮的地域,後哀牢內附東漢,該地屬於東漢永昌郡西南邊陲。三國時代蜀漢諸葛亮在平南時在諸葛炮樓山留下了遺跡。在白族大理國時期,屬永昌府孟纏甸范圍。元代,其地分屬雲南省鎮康路、孟定路孟纏甸的一部份。在明代,該地分屬鎮康土州以及孟定土府的疆域。17世紀南明政權向西南方敗退,大規模的漢人隨著明軍遷徙雲南。
楊姓土司時期
18世紀,鎮康州以及木邦的交界處出現了楊姓漢人土司政權,楊獻才與繼任者楊維興以興達戶為基礎,對外擴張勢力。1840年,第四代領導者楊國華因為捍衛中國邊防有功,中國封為世襲果敢縣令。
很長一段時期,果敢土司同時向中國以及木邦進貢。1886年,大英帝國並緬甸貢榜王朝,同時將緬甸北方臣服於緬甸的土司也納入英屬印度。英國與中國清朝簽訂條約,界定了中緬兩國邊境傳統上沒有穩定歸屬的土司,一些被分為中國所有,一些則屬於英屬緬甸。經過多年談判,1897年《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果敢被劃入英屬印度的范圍,成為木邦大土司轄下的小土司邦。
二戰之後果敢與鄰近的土司邦一同自英國獨立,組成緬甸聯邦。此後果敢獲得大土司的地位,不再從屬於木邦。楊姓土司的世襲統治權至1959年結束,歷時兩百餘年的果敢土司至此交權與地方議會。
果敢土司列表
楊獻才,1739年-1758年
楊維興,1758年-1795年
楊有根,1795年-1840年
楊國華,1840年-1874年
楊國正,1874年-1916年
楊春榮,1916年-1927年
楊文炳,1927年-1949年
楊振材,1949年-1959年
戰亂時期
土司政權結束之後,土司家族的影響仍在。數年後,土司家族成員楊振聲起兵反抗緬甸政府;政府軍施行「以果制果」的政策,策動羅星漢擊潰果敢的反緬甸部隊,土司家族的軍隊敗逃。楊振聲部退入泰國,彭家聲部則退入中國。政府軍進占果敢,指派親緬族的羅星漢管理果敢。
緬共統治時期
1960年代緬甸共產黨失去位於緬甸中部的根據地之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支持下,在緬甸東北部整裝待發。彭家聲率領緬共軍隊重新佔領果敢,羅星漢部敗退離開。
1980年代國際情勢改變,緬甸共產黨內部嚴重分歧,包含果敢的少數民族的當地武裝勢力遂脫離緬共,將緬共的領導人遣送中國,與緬甸軍政府停戰並展開和平談判。
撣邦第一特區
1989年,彭家聲與政府軍達成協議,果敢成為自治的特區。特區具備有限的軍力,中央政府派駐少量的公共服務人員至果敢,[8]包含醫務人員,小學教師。1992年內戰再起,軍官楊茂良聯合南方的佤邦驅逐特區主席彭家聲,1995年彭家聲與佤邦合作,重掌果敢政局。
在國際反毒的壓力下以及多次禁毒挫敗之後,2003年終於全面推行停止種植罌粟的政策,引入農業生產技術並發展博弈業。產業轉型對果敢帶來相當大的沖擊,替代種植在果敢高冷乾的環境推行困難重重,農民陷入貧困。由於缺乏糧食等原因而在山村地區爆發大規模的瘧疾,死亡279人。國際展開人道救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提供救濟糧。而日本外務省的國際協力機構於2005年開始,與特區政府合作進行長期的總合性重建工作。
2009年「8.8事件」後,果敢新政府主席是由原副主席白所成擔任,劉國璽副主席兼任秘書長。新政府排除了彭家聲的黨羽,外界猜測彭家聲已經失去對果敢政府的控制權。
⑦ 果敢人究竟從何而來呢
其實這兩個國家誰強誰弱也真的不好定義,要是光靠其國力和國土面積來看的話,那麼果敢絕對不是緬甸的對手,因為果敢說到底也只是一個擁有著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小地方,整體的面積還不如我們中國的一個縣城那麼大,中國的縣長跑到果敢去都可以當國王了。
我們再看看緬甸這個地區,他在世界地圖上雖然沒有那麼顯眼,但是它的國土總面積卻也是足足達到了六十多萬平方公里,完全不是果敢那區區一點地盤可以相比較的。
再說到人口的方面,果敢就更加沒有可比性,它的全部人口加起來僅僅只有20萬,這個就不用說和中國相比,就單單是和緬甸相比都實在是過於渺小。因為緬甸的總人口加起來一共是高達5000萬的人口,兩則實在是無法放在一起相提並論,所以,總結一點就是:果敢和緬甸的實力差距完全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要是論打架的話,通過以上的數據來看,果敢是萬萬無法抵擋住緬甸的進攻的。

其實,像這種以大欺小以強欺弱的事情,在印度也有發生過,但是他們要攻打的是一個弱小的錫金地區,那時候印度人打錫金人,就好像是緬甸人打果敢人一樣,同樣是以強欺弱,錫金人卻僅僅是幾個小時就敗下陣來,而果敢人卻堅持了幾十年。所以,果敢人之所以能夠堅持這么久的原因,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們全部都是漢人!
當然這樣說有些絕對,只是個人見解,其實果敢能撐這么久,和許多因素都有關系,比如軍事、地形以及背後是否有他人的幫助等。
⑧ 那些流落緬甸的中國人,到底是怎麼回事
流落緬甸的中國人有四支:
一是果敢族:約14萬人,生活在以果敢為核心的緬甸撣邦第一特區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轄1縣、1市、2鎮、15個鄉。第一特區設1縣1市1經濟特區,即果敢縣、老街市、清水河經濟特區。是一批追隨明永曆帝朱由榔殘存的官兵和受滿清政府迫害的平民,300多年前遷移至此,世代居住於果敢地區。
三是華族:首批定居緬甸的華人,據說是在幾個世紀前移入緬北克欽邦附近山區的玉石商人。他們是從雲南省移入。1861年,第一個廣東籍商人經新加坡來到緬甸曼德勒王朝古都。1885年英國侵佔了整個緬甸,並把它並入成為印度的一個省後發生大規模移民潮,大量華人通過海峽殖民地,由海路移民緬甸。目前華族占緬甸總人口的3%,
緬甸華人移民在1930年代人數激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華人人數已達19萬4千至3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 。他們創辦華文報章、華校、並設立社團。1950年,仰光有4家華文日報、3家周刊、而全緬甸也有超過200所學校。
四是勐穩族,主要以居住在緬甸北撣邦貴概大勐宜。是早年從德宏芒市一帶遷徙出去的漢族,目前人數大約為一萬左右。
⑨ 果敢是什麼民族
果敢族生活在緬甸撣邦北部,毗鄰中國雲南。果敢地區果敢地區在東漢,該地曾屬哀牢,後哀牢內附東漢,該地屬東漢永昌郡。三國時期,蜀漢諸葛亮在平南時在諸葛炮樓山留下了遺跡。大理國時期,屬永昌府孟纏甸。元代,分屬雲南省鎮康路、孟定路。明代,該地鄰近鎮康州以及孟定府。總人數只有20多萬的少數民族「果敢族」,95%以上人的血統是漢族。他們最早來到這片土地的始祖,是一批追隨明永曆帝朱由榔殘存的官兵和受滿清政府迫害的平民,300多年前遷移至此,世代居住於果敢地區。18世紀,一支中國移民後裔成為科干山的地方勢力,後受封為世襲果敢土司縣。1897年2月4日簽訂的《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滿清政權把果敢割讓給英屬緬甸,果敢人於是從漢族的一部分變成緬甸的一個少數民族
⑩ 緬甸果敢是怎麼回事有什麼歷史淵源
果敢族是緬甸東北邊境的世居民族,具有緬甸官方少數民族的地位,生活在緬甸撣邦北部,毗鄰中國雲南。在緬甸,他們被指從中國雲南省而來,居住在果敢縣的中國漢人。果敢族300多年前遷移至此,世代居住於果敢地區。1897年2月4日簽訂的《中英條約》,清廷把果敢割讓給英屬緬甸,果敢人於是從雲南人變成緬甸的一個少數民族。現今的果敢縣位於緬甸撣邦東北部,面積約1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歷史淵源:
300多年前明朝滅亡之際,明朝的一些官員和百姓追隨永曆皇帝朱由榔(桂王)從廣西貴州和雲南一路逃亡最後流落緬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朱由榔並押解回昆明,一年後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
但仍有不少隨朱由榔逃入緬境的文武官員、各類隨從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現今緬甸北部和中國雲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頑強生棲繁衍,其中包括大西皇帝張獻忠手下的名將李定國,他沿路護衛朱由榔進入緬甸,此後又長期在邊境地區與清軍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殺後不久他即病故在現中老邊境勐臘縣;通過300多年艱苦而漫長的日子,這些流落他鄉的人員最終發展成了今天緬甸的果敢族(漢族)和這一區域被叫做其他稱謂的漢民族。
發展進程:
長期以來,果敢人民在同英國殖民者和日本侵略軍的斗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爭取民族利益的斗爭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緬甸耐溫排華的年代,緬甸國內一律取消漢語和漢字,更不允許教授漢文,為了保存自己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稱謂,並將他們操地方言的漢語稱為果敢語,使用的漢字稱為果敢文,最終保證中華文化得以傳延。
1968年後緬甸人民軍進駐果敢,1989年果敢成立「緬甸撣邦民族民主同盟軍」,同年獲緬政府承認成立「撣邦第一特區」。該轄區於2002年實現了基本禁絕罌粟種植,在當地的民族歷史和禁毒的歷史上邁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