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哪裡有抗日戰爭

緬甸哪裡有抗日戰爭

發布時間: 2022-05-29 12:49:35

A. 抗日時期中緬腃沖之戰的戰況如何

騰沖之戰。騰沖之戰是抗日戰爭時期滇西緬北會戰中的戰役之一,地點在中國雲南騰沖。1944年5月,霍揆彰率領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以6個師的兵力強渡怒江天險,向侵佔滇西戰略要塞騰沖達兩年之久的日寇發起全面攻擊。騰沖攻城戰役歷時127天,大小戰役40餘次,共俘獲日寇軍官4員,士兵60餘名,擊斃日寇少將指揮官及藏重康美大佐聯隊長以下軍官100餘員,士兵6000餘名。此戰中,中國遠征軍也傷亡軍官1234員,士兵17075名,傷亡十分的大,也可見騰沖戰役之艱苦與慘烈,可見遠征軍將士拚死犧牲的愛國精神。騰沖之戰的勝利,有力地促進了滇緬戰場的勝利,在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B. 日本歷史上都和哪些國家發生過戰爭

中國、俄國、美國、緬甸、朝鮮等。

1、抗日戰爭(日本跟中國)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2、日俄戰爭(日本跟俄國)

日俄戰爭(英語:Russo-Japanese War;日語:日露戦爭;俄語: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是指1904年到1905年間,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而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戰爭。

日俄戰爭以俄羅斯帝國的失敗而告終。戰爭暴露了帝國的弊端,導致了1905年革命的爆發,動搖了沙皇的統治。日本經過戰爭跨入列強的行列。

這次戰爭地區跨度極大,橫跨整個西伯利亞。許多高科技發明被應用於戰爭。

3、萬曆朝鮮戰爭(日本跟朝鮮)

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1598年),又稱萬曆朝鮮之役、萬曆援朝戰爭(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の役),指明朝萬曆年間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

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並為削弱各個諸侯勢力,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

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14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戰爭。

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明朝集結遼東軍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宋應昌、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

日軍在平壤之戰大敗後後撤,而明軍因兵力也無法進行大規模作戰,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議和。在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

1597年正月,日軍14萬大軍再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調集4萬兵力赴朝救援,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全部從朝鮮半島撤退。

4、太平洋戰爭(日本和英美)

太平洋戰爭(英語:Pacific War,日語:太平洋戦爭、大東亜戦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英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期間進行的戰爭,范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東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先導,以日本投降結束,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八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影響至深,日本失去自1894年以來所有徵服的土地,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了美國冷戰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造成了亞洲非殖民化與共產主義的傳播,促使許多各地因而興起獨立運動或爆發戰爭。

5、緬甸抗日戰爭(日本和緬甸、英國、中國)

緬甸抗日戰爭是指在1940年代由於日本入侵緬甸而導致的緬甸人民抵抗日本的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抗日戰爭一直堅持到1945年日本投降。

1942年初,日本侵佔馬來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

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這時,在英國的求助下,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司令長官,集合中國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

但在這之前緬甸首都仰光已被日本攻佔。遠征軍第200師與日軍在緬甸同古展開交火。然而日軍在飯田祥二郎指導下率優勢兵力兵包圍了同古,迫使中國遠征軍突圍。

不過,中國遠征軍在孫立人等將軍的指揮領導下,在緬甸曾多次擊敗日軍的進攻,拖住了日本的力量。

不久,中英兩國軍隊預定在曼德勒籌劃會戰,但日軍在同時奪取了英軍控制的仁安羌,並領兵迂迴至中國軍隊背後。英軍開始向印度方向逃避,令中國遠征軍右翼暴露,結果聯合作戰失利,遠征軍被迫後退。

在日軍的不斷打擊下,英軍一路潰敗,最後全部逃至印度。4月29日,中國軍隊與後方聯系的要點臘戍被日軍佔領。遠征軍被迫兵分三路:一路退往印度,另兩路分兵撤回中國境內。

最終緬甸失陷,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200師師長戴安瀾率部突圍時犧牲。

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緬甸被日軍佔領後,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俄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平洋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萬曆朝鮮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抗日戰爭

C. 二戰時緬甸戰場有哪些著名戰役

緬甸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1942年1月至1945年3月,中、英盟軍在緬甸同日軍進行的一系列防禦和反擊戰斗的總稱,大致可以分為第一次緬甸戰役和第二次緬甸戰役兩個階段性戰役。
一次戰役:
1942年中國出兵緬甸,是中國從國際國內戰略局勢出發,聯合盟國在國外進行的一次反法西斯戰爭,這一戰役以盟國方面的失敗而告終,遠征軍損失也十分慘重。此戰中,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日本在完成緬甸戰役之後得到喘息之機,並藉此鞏固了在緬甸的地位。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既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部,又是東南亞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戰爭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日軍訓練有素,採取迂迴包圍戰術快速推進。中英盟軍尤其是中國遠征軍英勇奮戰,但終因部署不當、指揮有誤而失敗。
二次戰役:
第二次緬甸戰役,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D. 二戰在緬甸橫行肆虐的日本 ,遭到遠征軍奮力抵抗

我們都知道納粹德國有一支被稱為「死亡之星」的納粹第三武裝黨衛隊裝甲師「骷髏師」。在侵華日軍中也有著一支以骷髏為標志的部隊卻鮮為人知,他們在日本太陽旗中央放上白色的骷髏圖案,以區別自己。

緬甸被日軍佔領後,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日本佔領緬甸後,在緬甸實行殖民統治。許多緬甸人民積極展開與日本的斗爭,抗日戰爭一直堅持到1945年日本投降。

E. 遠征軍入緬作戰是在什麼時期

1942年初第一次入緬作戰。

1944年初第二次入緬作戰。

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征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

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1945年4月撤銷。

中國遠征軍歷史評價

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地帶,又是東南亞地區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

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正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鳳凰網)

中國遠征軍滇西反攻作戰勝利的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唯一的一次獲得徹底勝利的大規模進攻作戰」,而隨後與中國駐印軍並肩作戰殲滅緬甸日軍,更是「自甲午戰爭以來第一次援助盟邦進入異邦國土作戰並獲得勝利的一次大規模作戰」。(《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

F. 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戰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中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司令部,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東吁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僅以一師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新編第28師師長戴安瀾呂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作戰中不幸受傷身亡。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一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也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供稿)

G. 在二戰中我們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共打了幾次戰役,消滅了多少小日本呢

1942年同古保衛戰 仁安羌大捷 1942年4月19日仁安羌大捷,是中國入緬遠征軍新38師第113團,在緬甸仁安羌救英軍大勝日本常勝軍第33師團之世界著名戰役。 緬北大撤退 1944年第二次遠征滇西緬北戰役 光復騰沖 松山戰役 龍陵戰役 胡康河谷戰役 孟拱河谷戰役 密支那戰役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
抗戰爆發後,由於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於1938年初修築滇緬公路。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岩,歷時10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築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岩,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計其數。1938年底通車,從此,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抗戰開始後,日本謀圖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1939年冬,日佔我南寧,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
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爛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盡管如此如此,日寇並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後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新編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也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但是,也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英軍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並消耗日軍部分力量,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從而贏得時間,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最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分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姆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2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代號為「安納吉姆」,以保障開辟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佔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迴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1944年3月,我駐印軍新編第22師新編和第38師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這兩個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
此前,由國內於1944年春先後空運至印度接受美式裝備和訓練的新30師、第14師、第50師先後轉運至緬甸密支那,隨即對其發動進攻。新38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後,也進軍密支那。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斗,8月初密支那終於被攻克。自從我駐印軍先後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中國軍隊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後,向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當」。密支那休整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隨後,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遠征軍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此役歷時一年半,殲滅日軍4.8萬餘人,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4萬餘人。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H. 介紹一下抗日各大戰役

長城抗戰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1月至5月,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熱河(今分屬遼寧、河北、內蒙古),長城的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和灤東等地的作戰。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三省後,為割斷東北抗日部隊與關內的聯系,擴大並鞏固偽滿洲國的疆界,進而蠶食華北,決定由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指揮第6、第8師、混成第14、第33旅、騎兵第4旅和航空兵、海軍各一部4萬餘人及偽軍3萬多人,企圖攻佔熱河、古北口以東的長城一線,伺機進占冀東。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人民和國民黨內愛國人士一致要求抗日壓力下,由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張學良(3月12日起由何應欽接替)指揮,先後調集14個軍20餘萬人,企圖保衛熱河和依託長城阻止日軍進關。中國軍隊4月下旬收復灤東後,關東軍以此系中國軍隊「挑戰」為借口,武藤於5月3日下令入關作戰。此時,熱河日軍西進佔領察哈爾省(今分屬內蒙古、河北)的多倫和沽源。7~10日,日軍第6師等部復攻佔灤東,並於12日由灤縣、遷安、兵河橋等地突破灤河守軍防線,向平津方向進擊。守軍第29、第32、第53、第67軍等部奉命節節後撤。13日,古北口日軍第8師佔領石匣鎮,19日佔領密雲。21~23日,第59軍在懷柔牛欄山抗擊由密雲向北平進逼的第8師,也未奏效。至23日,日軍先後佔領冀東的豐潤、遷安、遵化、唐山、玉田、薊縣、三河、香河、平谷、密雲、懷柔等縣市。守軍退至平、津附近。日軍從南、東、北三個方向對北平形成威逼態勢。25日,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何應欽派軍使至密雲向日軍求和,雙方停止軍事行動。31日,雙方代表在塘沽簽訂了使中國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在事實上承認了日本佔領東北三省和熱河,並把冀東置於日偽勢力范圍之內。長城抗戰歷時80多天,中方僅第l7、第29、第32、第53、第67軍就傷亡1.8萬餘人,日方公布死傷2400人。

熱河抗戰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2月至3月,中國軍隊在熱河省對侵華日軍的作戰。

淞滬抗戰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1月至3月,中國軍隊在上海及其外圍地區抗擊日軍進攻戰役,又稱「一二八抗戰」。此戰,中國軍隊共擊斃日軍700餘人,擊傷2300餘人,中方傷亡1.41萬人。

綏遠抗戰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11月至12月,中國軍隊在綏遠省東部抗擊日偽軍進攻的作戰。在其中的百靈廟之戰中殲滅偽蒙軍第7師大部(參見百靈廟之戰)。12月2日,擊潰日偽軍4000餘人對百靈廟的反撲,殲其700餘人,並於10日收復大廟(錫林木楞廟),小濱大佐等20餘名日本顧問被擊斃,先後爭取偽蒙軍4個旅反正;是中國軍隊自1933年長城抗戰以來取得的又一次勝利。

七·七事變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7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29軍一部在北平西南盧溝橋地區對日軍中國駐屯軍一部進攻的防禦戰斗。以此為標志,中國全國性抗日戰爭爆發。

太原會戰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此戰中,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八路軍在會戰中有力地配合友軍作戰,平型關伏擊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忻口會戰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牽制了日軍沿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南下的作戰行動。惟娘子關方面防範疏漏,被日軍乘虛而入,致會戰失敗。

淞滬會戰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8月至1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在上海地區對日軍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此戰歷時3個月,中國軍隊雖多,但分散在各自防區死打硬拼,注重正面防禦,忽視側翼安全;日軍裝備優良,採取正面強攻戰術,卻屢遭挫敗,後改從側後登陸,迂迴成功。日軍參戰兵力達9個師20餘萬,傷亡4萬多;中國軍隊有60餘萬兵力投入作戰,傷亡16萬餘人。淞滬守軍浴血奮戰,使日軍被迫轉移戰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為中國沿海工業的內遷贏得了時間,激發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忱。

南京戰役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2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在江蘇省南京抵抗日軍進攻的戰役。此戰,中國軍隊以10萬之眾浴血奮戰,英勇地反擊了日本侵略軍。但日軍以8個師的兵力分兵進逼,使守軍處於三面被圍。背水一戰的不利地位,再加上軍事當局在組織指揮上採取消極防禦,使守軍處處設防被動挨打,最後決定突圍又未擬定周密計劃,致使大量部隊團於城內,慘遭日軍殺戮。作戰中,中國軍隊傷亡約5萬餘人。

徐州會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2月至5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戰區部隊與日軍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各一部,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防禦戰役。此戰,日軍動用8個師、5個旅約30萬人,中國參戰部隊前後有70個師約100萬人,歷時5個月,中國軍隊廣大官兵英勇奮戰,首先在南線將日軍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與北線日軍會合的企圖;繼而在北線將東路日軍擊敗於臨沂地區,又將西路日軍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區,粉碎日軍在台兒庄會師的計劃。在台兒庄地區作戰中,第五戰區採取積極防禦戰法,以一部擔任內線防禦,另一部置於外線作戰,攻防結合,靈活機動,獲得大捷。隨後,最高軍事當局不顧敵強我弱的總體形勢,調集大軍在徐州附近,企圖與日軍決戰,因而使會戰在後期陷於被動。盡管如此,這次會戰鉗制和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遲滯了日軍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會戰戰贏得了時間。

武漢會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8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湖北省武漢地區抗擊日軍進攻的防禦戰役。此戰,歷時兩個多月,是抗日戰爭初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中國軍隊由於處處設防,分兵把守,且未掌握強有力的預備隊,沒有充分發動群眾,破壞對方交通線,因此未能重創日軍。但中國軍隊英勇抗擊,也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日軍承認傷亡共2.1萬餘人,其中將校級軍官近700人),遲滯了日軍行動。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廣州戰役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4戰區部隊在廣東省廣州灣地區與日軍第21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戰,日軍實現了切斷中國由華南接受外援的交通線,以及策應武漢作戰的目的。對中國來說,則不僅失去了重要的國際物資補給線,而且影響了全國戰局。

南昌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3月至4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江西省南昌地區對日軍華中派遣軍的防禦戰役。此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中日軍隊的首次交鋒,日軍糾集重兵,先發制人,攻勢極為猛烈。中國守軍奮勇抵抗,兵力損失達43000餘人。

隨棗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5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戰區部隊等在湖北省隨縣、棗陽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役,中國軍隊在兵力上占較大優勢,能協同配合,但兵力使用欠靈活,曾一度處於被動局面,後經全軍將士浴血奮戰,恢復原態勢。此役斃傷日軍13000餘人,達到了牽制消耗日軍目的。中國軍隊傷亡2萬餘人。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役,中國軍隊共斃俘日軍2萬餘人,炸毀日軍飛機20餘架,粉碎了日軍消滅第9戰區主力的企圖。作戰中,中國軍隊傷亡3萬餘人。

棗宜會戰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5月至6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戰區部隊在湖北省棗陽、宜昌地區對日軍華中派遣軍第11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晉南戰役
1941年(民國三十年)5月至6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1戰區部隊在山西省南部中條山地區對日軍第1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戰,由於中國軍隊疏於防守,臨戰又缺乏物質和精神准備,因此遭到慘敗,退出中條山。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民國三十年)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等部隊在湖南省長沙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次會戰歷時月余,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4.8萬餘人,擊落飛機3架,擊沉汽艇7艘,使其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

上高會戰
1941年(民國三十年)3月至4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江西省上高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役,斃傷日軍1.5萬餘人。

桂南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11月至1940年2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在廣西省南部地區對日軍的防禦戰役。在昆侖關戰役中,國民黨政府軍取得自武漢失守以來正面戰場的一次重大勝利。中國軍隊共斃傷日軍8100餘人,中國軍隊陣亡27041餘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民國三十年)12月至1942年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湖南省新牆河至瀏陽河之間地區抗擊日軍第11軍進攻的防禦戰役。在此次會戰歷時20餘日,中國軍隊採用逐次抗擊,誘敵深入,堅守長沙核心陣地,合圍聚殲,動員敵後軍民破壞日軍補給線等戰法,取得長沙會戰勝利。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國的第一次大捷,引起了國際上的強烈反響。中國軍隊傷亡3.1萬餘人。日軍傷亡56944人,被俘139名。但據日方資料為6000餘人。

常德會戰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11月至1944年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6戰區部隊在湖南西北部常德地區對日軍第11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次會戰,日軍死傷:25718人,斃傷和繳獲戰馬共1384,擊落敵機四十五架,擊毀敵汽車75輛,擊沉、擊傷敵舟艇122艘。

滇湎路戰役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3月至9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遠征軍在雲南省西南部、緬甸、泰國西北部和印度東北部地區,對日軍第15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戰,遠征軍經一個多月作戰,在保衛東吁、解救英軍諸戰中,英勇頑強為世人所贊譽。但由於出國時機過晚,盟軍作戰缺少協同,多頭指揮等原因,使遠征軍始終處於被動態勢,未能達成戰役企圖。

豫湘桂戰役
1944年4月17日至12月10日,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在河南、湖南、廣西等地抗擊日軍進攻的作戰。此戰持續近8個月,國民黨軍損失兵力五六十萬人,丟棄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貴州等省的大部或一部,使20餘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淪喪敵手,6000餘萬同胞處於日軍鐵蹄蹂躪之下。在這次大潰敗中,中國人民生命財產所受的損失是無法統計的。河南損失88家工廠;湘桂粵3省的工廠佔大後方工廠的三分之一,全部落入敵手;湖南著名的鎢、銻等重要戰略物資,全被日軍攫奪;豫湘桂是重要農業地區,也被日軍掌握。日軍所到之處殘暴地燒殺搶掠,僅萍鄉一地,被殺害者1.9萬餘人,被虜者2萬餘人,婦女被侮辱者6000餘人,房屋被毀700餘間,農具被毀值4700餘萬元,米穀被劫5萬余擔,棉花被劫9500餘擔。戰爭中幾十萬難民顛沛流離,每天數百人死於疾病凍餓。豫湘桂戰役的大潰退是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第二次大潰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由於戰略指導失誤,戰役指揮失當,加之國民黨政府長期執行避戰、觀戰政策,致使豫、湘、桂大片國土被占,空軍基地、場站被毀。使部隊大部喪失抵抗信心和戰鬥力其軍事上的潰敗,也是其政治上腐敗的表現。日軍盡管達成作戰企圖,卻無力保障大陸交通線暢通,也未能阻擋美機空襲日本本土。由於分散了兵力,為中國軍隊反攻提供了條件。

緬北滇西戰役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10月至1945年3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美、英軍的協同下,在緬甸北部和雲南省西部對日軍緬甸方面軍的進攻戰役。是役歷時一年半,中國軍隊以陣亡31443人、負傷35948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5000餘人,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

密支那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5月至8月,在抗日戰爭的緬北滇西戰役中,中國駐印軍在緬甸北部密支那地區對日軍第18師團等部的進攻戰。此役,中國駐印軍共擊斃日軍2000餘人,俘70餘人。

強渡怒江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6月至7月,在抗日戰爭的緬北滇西戰役中,中國遠征軍第11集團軍在雲南西部怒江西岸對日軍第33軍所部的進攻作戰。

桂柳反攻戰役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4月至8月,在抗日戰爭的抗日戰爭中,中國第2、第3方面軍在廣西省龍州、南丹、全州、陽朔地區對日軍第6方面軍進行的反攻作戰。此戰,中國軍隊共擊斃日軍4000餘人、擊傷5000餘人。

湘西會戰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4月至6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4、第3方面集團軍在湖南省西部對日軍第6方面軍所部進行的轉守為攻的戰役。此役,中國軍隊轉守為攻,斃、俘日軍2萬餘人。

陣亡名單 (師級以上)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左權,18集團軍副總參謀長,1942年5月25日,山西遼縣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羅忠毅,新四軍6師參謀長,1941年11月28日,江蘇溧陽
彭雄,新四軍3師參謀長,1943年3月17日,江蘇連雲港
彭雪楓,新四軍4師師長,1944年9月11日,河南夏邑八里庄

國民革命軍將官
佟麟閣上將(追授),29軍副軍長 1937年7月28日 北京南苑
趙登禹上將(追授),132師師長 1937年7月28日 北京南苑
郝夢齡上將,9軍軍長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劉家麒中將,54師師長 1937年10月16日 山西忻口
吳克仁中將,67軍軍長 1937年11月9日 上海松江
高志航空軍少將(追授),空軍驅逐機司令 1937年11月21日 河南周家口
夏國璋中將,172師副師長 1937年11月21日 江蘇吳興
吳國璋中將,75師副師長 1937年11月26日 浙江湖州
饒國華上將(追授),145師師長 1937年11月30日 安徽廣德(自殺)
肖山令中將,憲兵副司令 1937年12月12日 江蘇南京
姚中英少將,156師參謀長 1937年12月12日 江蘇南京
司徒非少將,160師參謀長 1937年12月12日 江蘇南京
劉震東中將,第五戰區第二路游擊司令 1938年2月22日 山東莒縣
王銘章上將(追授),122師師長 1938年3月17日 山東藤縣
鄒紹孟少將,124師參謀長 1938年3月17日 山東藤縣
趙渭濱少將,122師參謀長 1938年3月17日 山東藤縣
范庭蘭少將,豫北別動隊第五總隊總隊長 1938年3月28日 河南修武
劉桂五少將,騎兵第六師師長 1938年4月22日 內蒙黃油乾子
周元中將,173師副師長 1938年5月9日 山東蒙城
李必藩中將,23師師長 1938年5月14日 山東菏澤(自殺)
黃啟東少將,23師參謀長 1938年5月14日 山東菏澤(自殺)
方叔洪中將,114師師長 1938年6月 山東荷澤馮家場
付忠貴少將,魯北游擊司令 1938年9月23日 山東
馮安邦中將,42軍軍長 1938年11月3日 湖北襄陽
林英燦少將,152師副師長 1939年1月13日 廣東清遠
李鞏良中將,軍訓部輜重總監 1939年3月7日 陝西西安
張諝行中將,第一戰區副參謀長 1939年3月7日 陝西西安
王禹九少將,79軍參謀處長 1939年3月26日 江西高安
陳安保中將,29軍軍長 1939年5月6日 江西龍里
唐聚五少將,東北游擊司令 1939年5月18日 河北遷安
韓炳宸少將,山東第十三區保安副司令 1939年1月9日 山東萊陽
馬玉仁中將,江蘇第一路游擊司令 1940年1月3日 江蘇望鄉台
丁炳權中將,197師師長 1940年1月25日 江西武寧
鄭作民中將,2軍副軍長 1940年2月3日 廣西昆侖
鍾毅中將,173師師長 1940年5月9日 湖北蒼台(自殺)
張自忠上將(追授),33集團軍總司令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張敬少將,33集團軍高參 1940年5月16日 湖北南瓜店
戴民權中將,豫南遊擊第五縱隊司令 1940年5月 河南遂平
王竣中將,新27師師長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砦
梁希賢少將,新27師副師長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自殺)
陳文杞少將,新27師參謀長 1941年5月9日 山西台寨
唐淮源上將,3軍軍長 1941年5月12日 山西懸山(自殺)
寸性奇中將,12師師長 1941年5月13日 山西毛家灣(自殺)
金崇印少將,17軍參謀長 1941年9月16日 山西橫水鎮
石作衡中將,70師師長 1941年9月6日 山西絳縣
賴傳湘中將,190師副師長 1941年9月24日 湖南梁家段
朱實夫少將,新3師副師長 1941年9月25日 甘肅
李翰卿中將,57師步兵指揮官 1941年9月27日 江西上高
武士敏中將,98軍軍長 1941年9月29日 山西東峪
朱世勤中將,暫30師師長 1942年5月4日,山東潘庄
郭子斌少將,暫30師副師長 1942年5月4日 山東潘庄
戴安瀾中將,200師師長 1942年5月26日 緬甸茅邦村
王鳳山少將,暫45師師長 1942年6月23日 山西張翁村
胡義賓少將,96師副師長 1942年7月 緬甸埋通
張慶澍少將,魯蘇戰區高參 1942年8月 山東唐王山
周復中將,魯蘇戰區政治部主任 1943年2月21日 山東城頂山
張少舫少將,113師參謀長 1943年2月21日 山東城頂山
高道先少將,山東鐵道破壞總隊長 1943年5月 山東
江春炎少將,114師參謀長 1943年7月4日 山東鄒縣
彭士量中將 (追授),暫5師師長 1943年11月15日 湖北石門
許國璋中將,150師師長 1943年11月21日 湖北諏市(自殺)
孫明瑾中將,預10師師長 1943年12月1日 湖南常德
盧廣偉少將,騎8師副師長 1944年5月5日 安徽潁上
李家鈺上將,36集團軍總司令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陳紹堂少將,104師步兵指揮官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周鼎銘少將,36集團軍副官處長 1944年5月21日 河南秦家坡
王劍岳少將,8師副師長 1944年6月10日 河南靈寶
王甲本中將,79軍軍長 1944年9月7日 湖南東安
闞維雍中將(追授),131師師長 1944年11月10日 廣西桂林(自殺)
陳濟恆中將,桂林防守司令部參謀長 1944年11月10日 廣西桂林(自殺)
呂旃蒙少將(追授),31軍參謀長 1944年11月10日 廣西桂林
齊學啟中將,38師副師長 1945年5月13日 緬甸仰光
胡旭盱少將,第三戰區第一突擊隊司令 1945年6月 浙江孝豐

東北抗日聯軍
李學忠,第二軍政治部主任,1936年8月,吉林省撫松縣
王德泰,第二軍軍長,1936年11月,吉林省蒙江縣
夏雲傑,第六軍軍長,1936年11月26日,黑龍江省湯原縣
宋鐵岩,第一軍政治部主任,1937年2月11日,吉林省蒙江縣
陳榮久,第七軍軍長,1937年3月5日,黑龍江省饒河縣
金正國,第十一軍政治部主任,1938年5月,黑龍江省樺川縣
劉曙華,第八軍政治部主任,1938年8月22日,黑龍江省勃利縣
李延平,第四軍軍長,1938年11月20日,黑龍江省五常縣
王光宇,第四軍副軍長,1938年12月,黑龍江省五常縣
王克仁,第五軍代理政治部主任,1939年4月23日,黑龍江省穆棱縣
侯國忠,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副指揮,1939年8月24日,吉林省安圖縣
楊靖宇,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1940年2月23日,吉林省蒙江縣
曹亞范,第一路軍第一方面軍指揮,1940年4月8日,吉林省蒙江縣
王汝起,第二路軍一支隊支隊長,1940年5月21日,黑龍江省饒河縣
趙敬夫,第三路軍三支隊政委,1940年7月20日,黑龍江省德都縣
高禹民,第三路軍第三支隊政委,1940年12月1日,內蒙古阿榮鎮
陳翰章,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指揮,1940年12月8日,吉林省寧安縣
汪雅臣,第十軍軍長,1941年1月29日,黑龍江省五常縣
張忠喜,第十軍副軍長,1941年1月29日,黑龍江省五常縣
魏拯民,第一路軍副司令,1941年3月8日,吉林省樺甸縣
郭鐵堅,第三路軍第九支隊參謀長,1941年9月20日,內蒙古莫力達瓦旗
趙尚志,第二路軍副總指揮,1942年2月12日,黑龍江省鶴崗
許亨植,第三路軍總參謀長,1942年8月3日,黑龍江省慶城

I. 中國遠征軍滇西緬北抗戰有哪些事件

滇西抗戰
1942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軍攻陷緬甸後,立刻把戰爭魔抓伸進滇西,妄圖沿滇緬路長驅直入,進而陷我全滇,威逼重慶。自此,「黑雲壓城城欲摧」,地處西南極邊的保山轉眼之間由抗戰後方變為最前沿。
5月4日,日寇侵入龍陵,同時派出飛機54架,對保山這座毫無空防的千年古城實行了慘絕人寰的狂妄濫炸;5日,日軍前鋒偽裝逼近戰略要地惠通橋,被我守軍有效阻擊;10日日軍侵入邊城騰沖。至此,怒江以西大片田土淪入敵手。中國遠征軍七十一軍依次天塹在北起栗柴壩、南至三江口的全長250多公里的怒江東岸設防據守,經多次交鋒,挫敗了日軍東進企圖,遂穩定了戰局,並與之隔江對峙了兩年之久。期間,預備二師及三十六師曾先後渡江入騰,配合民眾展開游擊戰,並多次重創敵人。
當時,曾一度成為我國唯一的陸路國際交通大動脈的滇緬公路被截斷後,大量援華軍用物資只能由美軍航空隊通過「駝峰航線」輸送,困難重重,風險極大,難有保障。為重新控制並利用滇緬公路這條戰爭生命線,中國駐印遠征軍6個師和英、印軍於1943年10月下旬聯合發起了對緬北日軍的反攻,初獲戰果。次年4月17日,得到了充實和加強的中國遠征軍作出了渡江反攻計劃,衛立粕將軍遂率長官司令部立帳保山馬王屯,調集並指揮第十一及第十二兩個集團軍16個師共16萬人,分左右兩翼向盤距了騰龍一線達兩年之久的頑敵發起致命的攻擊。
5月11日起,霍揆彰將軍率右翼第二十集團軍強渡怒江、仰攻高黎貢山,繼而又經四十多個晝夜血戰,終於在9月14日光復邊城騰沖。是役,歷大小數百戰,全殲據守騰境各地日軍六千多人。
5月22日起,宋希濂將軍率左翼第十一集團軍鐵流西進發起了以戰況慘烈而震驚全世界的松山戰役,並於9月7日攻克松山主峰,創造了中國抗戰史上聚殲守敵三千餘人而無一人漏網的輝煌戰例。接著,該部又沿滇緬路攻擊前進,擴大戰果:11月3日收復龍陵,繼而攻克芒市、遮放、畹町,並於次年1月27日與緬北遠征部隊在邊境芒友會師。至此,歷時8個多月的滇西反攻之役以全勝告捷,總計殲敵2.1萬餘人,並收復滇西全部失地。
滇西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場英勇悲壯的戰爭中,保山各族人民同仇敵愾,傾其所有,配合軍隊內懲漢奸、外御強敵,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據統計,在兩年零八個月的崢嶸歲月里,保山先後慘死平民9萬餘人;民工犧牲2.46萬人;房屋被毀2.8萬間;遭受日機轟炸520架次——僅「五四被炸」這一天,整個保山城除了東北一角外,所有繁華街道、居民區、機關、學校公共場所均遭日機狂轟濫炸而化為一片廢墟,當場遇難10134人,3267間房屋被毀,千年古城頓時屍山血海,陰風慘烈。此後,瘟疫蔓延,又奪去了6萬餘人的生命(據考,此系喪心病狂的日寇投放細菌彈所犯罪行)……然而,大劫之後,保山人民依然咬緊鋼牙,參軍的參軍,支前的支前,勞軍的勞軍,直至贏得最後的勝利。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7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8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2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2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6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1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6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11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7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