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冰雪融水變化特點:①季節變化大,年際變化小;②夏季補給多,冬季補給少;③白天補給多,夜晚補給少;④晴天補給多,陰天補給少。(6分,每小點2分,答對其中任意3點即可)
(2)特點:①氣溫較高區與氣溫較低區相間分布;②等溫線大致呈南北走向(或等溫線北段大致呈南北走向,南段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或等溫線南北走向,大致平行分布);③等溫線分布較密集。(6分,每小點2分)
原因:①山河相間,南北縱列;②地勢起伏大。(4分,每小點2分)
(3)意義:①縮短原油輸入我國的路徑;②(繞開馬六甲海峽,降低海上進口原油的風險,)保障我國能源運輸安全;③利於實現石油運輸渠道多元化;④緩解我國油氣短缺局面,改善能源消費結構。(6分,每小點2分,答對其中任意3點即可)
可能造成的自然災害和環境問題:①誘發泥石流、滑坡和地面崩塌等地質災害;②加劇荒(石)漠化現象;③原始森林遭破壞,水土流失加劇;④野生動物生存環境受到破壞。(6分,每小點2分,答對其中任意3點即可)
Ⅷ 中緬油氣管道簡單介紹
為了達到掌握世界的大權,一直以來許多國家都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不斷爭奪油氣,多希望為自己的國家帶來更多的能源。但是我們國家跟緬甸就達成了協議,成為了友好領過,在油氣上,達到了連接的現狀。中緬油氣管道就是這一現象的最好證明,中國在個人國家強大之餘,不忘為其他的國家做出貢獻。那麼這條中緬油氣管道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緬油氣管道建立的意義是什麼
2009年12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緬甸能源部簽署了中緬原油管道權利與義務協議,明確了中石油作為控股方的東南亞原油管道有限公司在中緬原油管道建設運營上所承擔的權利和義務。協議規定,緬甸聯邦政府授予東南亞原油管道有限公司對中緬原油管道的特許經營權,並負責管道的建設及運營等。東南亞原油管道有限公司同時還享有稅收減免、原油過境、進出口清關和路權作業等相關權利。協議還規定,緬甸政府保證東南亞原油管道有限公司對管道的所有權和獨家經營權,保障管道安全。中緬油氣管道是繼中哈原油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之後又一條重要能源進口通道。它包括原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可跨越馬六甲海峽,對保障能源安全有重大意義。
中緬油氣管道輸油的路線是怎樣的?
中緬油氣管道是繼中亞油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後的第四大能源進口通道。它包括原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可以使原油運輸不經過馬六甲海峽,從西南地區輸送到中國。中緬原油管道的起點位於緬甸西海岸的馬德島,天然氣管道起點在皎漂港。2013年9月30日,中緬天然氣管道全線貫通,開始輸氣。2015年1月30日,中緬石油管道全線貫通,開始輸油。
原油管道起點位於緬甸西海岸馬德島。天然氣管道起點在皎漂Kyaukpyu港。經緬甸若開邦、馬圭省、曼德勒省和撣邦,從雲南瑞麗進入中國,將在貴州安順實現油氣管道分離,而曾一度被「油荒」困擾的重慶,將成為其中長達的原油管道的末站。天然氣管道,則將南下到達廣西。
中緬油氣管道為雙方國家帶來好處
隨著中緬原油管道項目開工,標志著中國的東北(中俄原油管道)、西北(中亞天然氣管道)、西南陸上(中緬油氣管道)和海上(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海上通道)四大油氣進口通道的戰略格局已初步成型,有利於實現石油運輸渠道多元化,保障中國能源供應安全。中緬油氣管道是繼中哈石油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之後的第四大能源進口通道,緩解了中國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程度,降低海上進口原油的風險。
在中緬油氣管道的建設跟工作中,不僅可以讓我們兩個國家的資源共享,在危難的時候可以互相幫助。同時,我們的國家又可以幫助到鄰國,促進了我們兩個國家的友誼發展。這可以讓我們整個亞洲可以更加獨立,也代表著我們的國家的友好。相信在未來我們兩個國家的合作可以越來越好,我們的友好度也可以增加幾分。
Ⅸ 滇緬輸油管線簡介
建設中緬石油管道不僅僅是一條破解「馬六甲困局」的能源大動脈,更是維護國家安全和地區穩定繁榮、南進印度洋大棋局中的一枚至關重要的高招妙棋:中緬石油管道9月全面開工,是近期我國能源格局的一個重大突破.打通這一整體油氣戰略的西南大通道,將使我國在海上、東北、西北三大油氣管道之外,又開辟了一條新的大通路,形成了一張覆蓋中國全境的油氣輸送網路,對於破解威脅我國能源安全的「馬六甲困局」,其意義無論如何估量都不為過.
我國進口石油的80%都是經馬六甲海峽輸送的,由於該地區政治情勢復雜,充滿變數,國際上各方勢力都試圖染指、控制這條航運咽喉要道,加上恐怖分子、海盜活動頻繁,更增加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交界處的馬六甲海峽的波詭雲譎,因而我國能源安全一向有「馬六甲困局」之說.如何破局突困,就成為我國確保能源安全大戰略大棋局必須考慮的問題,中緬石油管道的開工建設,不啻是突出重圍的一著高招,一招走好,滿盤皆活,其重要性並不亞於二戰時期的滇緬公路(亦稱史迪威公路).
有關能源專家指出,中緬石油管道一期工程年輸送原油能力為2200萬噸,二期工程有望達到4000萬-6000萬噸,接近我國2008年原油總進口量的三分之一.而一旦陸上三條油氣管道全部建成投產,能夠承擔我國40%的油氣進口量.尤其是傳統的經馬六甲海峽的海上運輸承擔的油氣進口量可望從當下的八成以上減至六成,大大減輕對馬六甲海峽通道的依賴度,從而能夠更好地維護我國的能源安全.與海上航運相比,陸上管道運送有利於增強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可控性,遠比海上運輸的風險小.
中國的近、現代歷史反復表明,西部地區包括西南、西北部一向是我國的戰略大後方,是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依託的「大三線」.隨著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對能源需求日益緊迫,從國外進口油氣有增無已,能源領域的「兩洋」戰略也愈加凸顯.這種戰略大棋局的博弈,時下在東海和南海油氣田開采方面的雙管齊下固然刻不容緩,而北線和南線陸路進口油氣管道的建設,南北對進,更是大棋局中份量極重的兩枚大棋.東北、西北油氣進口源地是俄羅斯和上合組織成員國的中亞諸國,西南油氣進口通路則是瀕臨印度洋的南亞多國.中緬石油管道的開工打造,也是我國南出印度洋大棋局中的重要環節.這條石油管道的原油從產地中東、非洲抵達緬甸西海岸實兌港,仍需海上運輸,由海及陸,只是避開了馬六甲海峽,卻也無法避免印度洋航線及必經的亞丁灣海域.從去年12月26日起至今,中國海軍先後派出三批護航編隊巡弋印度洋、亞丁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保護我國包括油輪在內的商船的安全航行.依筆者管見,我國的「兩洋」攻略應取「南出、東峙、北守」布局,以保障能源「一盤棋」的攻防均衡,即在瀕海三個主要戰略方向,南海應積極進取,東海宜以峙制動,渤海要拱衛北線.其中的「南出」,就是打通大西南——東南亞陸上通路,直達印度洋. 國內一些戰略分析人士近期提出,我國傳統的「一洋」戰略正在發生變化.21世紀的中國大戰略必須依託大陸,面向大洋,一出太平洋,二出印度洋.西部印度洋通道與國家安全緊密相關,在地緣政治環境中,中國將緬甸作為戰略屏障甚或戰略後方,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從國際政治角度看,緬甸戰略位置極其重要,虎踞於馬六甲海灣出口,北可依託中國,輻射寮國、泰國、柬埔寨等東盟國家,西可制約印度向南海、東南亞伸展拳腳的空間.
正因為如此,中緬陸上石油管道的開建就具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和影響.中國真誠地希望緬甸國內形勢保持穩定、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盡快盡善地化解果敢地區的危機,消除各種不確定因素,這也有利和平崛起的中國的西南邊陲,有一個比較良好的周邊環境和可靠的緩沖地帶.如是而觀,建設中緬石油管道不僅僅是一條破解「馬六甲困局」的能源大動脈,更是維護國家安全和地區穩定繁榮、南進印度洋大棋局中的一枚至關重要的高招妙棋.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