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陝西人怎麼從緬甸回國

陝西人怎麼從緬甸回國

發布時間: 2022-05-26 01:27:03

㈠ 古漢語在陝西方言中的保留有哪些體現

陝西人說的是古漢語

過去不曾知道,我們村上人說的關中方言,是中國最古老的語言。還以為農民說的話,比較土氣,生冷硬噌,難登大雅之堂。而實際上,在古代它是中國的官話,被稱為雅言,《詩經》《唐詩》要用古代的官話,也就是現在的關中方言來讀,才算是標准讀音。
一千多年過去了,雖然許多古代建築已灰飛煙滅,人民經歷了一次次屠殺,但只要一息尚存,方言便會得一留存。有人只注意到寫在書上的歷史,文物中的的歷史,其實陝西方言更是活著的歷史,動著的歷史,由黃土地上一代一代的農民傳承著的文化遺產。
以下是一些人的考證,相信你讀過之後,會為陝西方言而驚嘆。陝西自古帝王都,歷經十三個朝代,大概有兩千多年歷史。中國的文化,語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間形成和創立的。自建都陝西的西周始,關中方言被稱為「雅言」。《詩譜》載:「商王不風不雅,而雅者放自周。」由於陝西曾經是周秦漢唐四大朝代的國都,陝西方言曾經是當時的官方語言,因此古漢語、史記以及唐詩,都需要以陝西方言來讀,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詞彙,讀出當時的味道來。
不僅如此,你現在所寫的漢字,也是在陝西創造的。先是有由倉頡造字,他是陝西寶雞人,出生於五帝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以後秦始皇統一文字,全國開始通用李斯小篆,漢代演變成隸書,唐代演變成了今天通用的楷書。到陝西,不僅要看歷史,如果你有心,體會一下陝西方言中的歷史,可能更有意思。

「咥」(音喋)字。西安人把吃飯叫作咥飯。「咥」即是古漢語,查辭海而知,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辭海:嫽--美好。《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間或渭之嫽。」「嫽的太」,陝西話「好得很」之意。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則謂之「嫽的太太」。可以徑直追溯到上古時期,在《詩經》中發現它的用例。《詩經·陳風·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給《詩經》作注的漢代學者毛亨說:「僚,好貌。」漢代的另一位大學者揚雄在其《方言》一書中也說:「嫽,好也。」此後,這個詞便一直保存下來——不過,大多是以復合詞的形式出現的。如唐代的白行簡在其《三夢記》中記有這樣的詩句:「鬟梳嫽俏學宮妝,獨立閑庭納夜涼。」「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麗的樣子的

「倭也」。指人漂亮,嬌美。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婦多倭也!」指事情辦停當,令人滿意。如:「那人心細,活做得倭也,沒啥彈嫌的」.宋代人編有《文韻》中解釋道:「倭,順貌」,即是「平順的樣子」,只是關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對象不一樣,而出現了多義現象。實際上仍是《文韻》所說「順貌」的引申或擴大。
喝湯(喝水)。說到「喝湯」,這湯非土話,乃文詞也。藍田人現在還這樣說。湯即熱水也。臨潼華清池有個「九龍湯」(地熱洗澡池),便是此義。
「瓤人」。陝西話里有「讓人」讀(瓤人)一詞,指取笑、譏笑別人的意思。記得中學課本里《信靈君竊伏救趙》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讓信靈君曰」就是這個意思。這個詞保留的夠古老吧。
「彘」字。寶雞一帶將「豬」讀作「只」,人們總是以為是很土的讀音,其實應當是「彘」,是很古老的語言!《鴻門宴》中「……項王曰:『賜之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鄉黨」。「鄉」和「黨」,都是我國古代的民戶編制。據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記載,「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換句話來說,五百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戶為鄉。隨著時代的推移,鄉、黨這樣和農村行政區域單位不再使用,但「鄉黨」這一稱呼卻延用了下來。
「畢了」(完了的意思)。來自古語:六王畢,四海一。
「林檎」。陝西農民將沙果稱為「林檎」,一直以為名字很土,可是查字典,居然是文辭:高級漢語大詞典,檎 qin ――「林檎」:落葉小喬木,開粉紅色花,果實像蘋果而小,可以吃。國際標准漢字大詞典,〔林~〕a.落葉小喬木,果實像蘋果而小,是常見的水果;b.這種植物的果實。均亦稱「花紅」、「沙果」。
「得是得」。陝西話中疑問句的發問方式是將疑問助詞「得是得」放在句末。日語中的疑問句發問方式和助詞都與陝西方言基本相同(日語中用「得斯嘎」)。
「倩蛋蛋」。又如,我們口語中常說的「倩」,也可以在《詩經》中找到其源。《衛風·碩人》篇是這樣描寫衛國的貴夫人庄姜的容貌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唐代的大學者孔穎達說,「倩」就是用來形容「巧笑之狀」的。爾後,「倩」也可以泛指姿容之美好。「倩女」即指「美麗的少女」。杜約夫《擬李商隱詩》雲:「楚曲風煙悉倩女,武陵花月夢仙郎。」與「倩」有關的「倩俊」、「倩俏」、「嬌倩」等詞,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俊美,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俏麗,或用以形容人物之嬌美。而我們陝西人則常常把可愛的小兒叫做「倩蛋蛋」,也都保留了"倩」的「美好」、「可采」之義。
「聞」字。可以在唐詩宋詞中找到其源的陝西方言詞語,數量就更多了。我們在閱讀唐宋詩人的作品時,對一些普通話中所沒有的詞語,往往就可以利用陝西方言來加以解說——這樣不但准確無誤,而且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詩雲:「聞有酒時須笑樂,不關身事莫思量。」另一位著名詩人王建的《秋日後》詩亦雲:「住處近山常足雨,聞晴曬暴舊芳茵。」這兩句中的「聞」都是「趁」的意思,和我們陝西話中的意思相同。像「趁熱吃」,陝西話就說成「聞熱吃」。「趁涼」,陝西話說成「聞涼」。再如,宋代的著名詞人柳永的《木蘭花令》中又寫道:「不如聞早還卻願,免使
牽人虛魂亂。」又段成己《行香子》:「自嘆勞生,枉了經營,而今一事無成,不如聞早,覓個歸程。」其中的「聞早」,也是「趁早」的意思。可見,「聞有酒」也就是「趁有酒」之義;「聞晴」亦即「趁晴」——因為住處近山多雨,晴日難得,所以才有聞晴暴芳之舉。
「他誰」。又比如,現代人對「他誰」一詞常常感到新奇,這是因為在普通話中已經沒有這個詞語的緣故。但是,「他誰」卻是我們陝西方言中的一個極為普通的常用詞。王汶石《井下》:「八叔半輩子倒求過他誰嗎?慢說自家侄兒!」柳青《創業史》:「他誰愛那麼笑話人?」路遙《不會作詩的人》:「他誰不這樣想問題,一天起來混日子,光會哄人,不幹實事,他誰就沒臉!他誰反對我們這樣想,反對我們這樣做,他誰就是我們的仇人!」其實,只要我們查找一下它的歷史,就可以在宋人的筆下,常常見到這個詞語。辛棄疾《滿江紅》:「層樓望,青山疊,家何在?煙波隔,把古今遺恨,向他誰說。」又何夢桂《沁
園春》:「問天道,看是他誰戲我,我戲他誰?」這些「他誰」,都是「誰」的意思,跟我們陝西話一樣。如果我們自己的方言中有某個詞,那麼讀起古人的作品來,自然會感到十分方便。
「白雨」。如司馬光《和復古大雨》詩:「白雨四注垂萬縆,坐間斗寒衣可增。」蘇軾《六月二十日望湖樓醉後書》詩:「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我們陝西人一看詩句中的「白雨」,就知道是「暴雨」的意思,而不會理解為與「綠水」、「青山」相類似的結構。
「投明」。在古人的詩作中,還常常見到一個「投」字。王安石《觀明州圖》詩:「投老心情非復昔,當時山水故依然。」夏元鼎《水調歌頭》:「順風得路,夜裡也行舟。豈問經州過縣,管取投明須到。」我們陝西人看到「投老」、「投明」,就知道是「等到老」、「等到天明」的意思。
「爭」字。又如,唐代杜荀鶴《目遺》詩:「百年身後一丘土,貧富高低爭幾多?」宋人楊萬里《舟中夜坐》詩:「與月隔一簟,去天爭半蓬。」「爭幾多」即「差幾多」;「爭半蓬」即「差半蓬」。陝西人一看自明。
「年時」。謝逸《江神子》詞:「夕陽樓外晚煙籠,粉香融,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盧摯《清平樂》:「年時寒食,直到清明節。草草杯盤聊自適,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無家,東風恨滿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年時」即「去年」,陝西人一覽便曉。
「霍閃」。顧雲「金蛇飛狀霍閃過,白日倒掛金繩長。」詩句中的「霍閃」,就是我們陝西話中的「閃電」。
「科」字。這些詞語在陝西人看來都是極為普通的,而語言文字學家卻為考證它們的確付出了大量的勞動。至於有些今專家學者頗費斟酌的詞語,也常常可以藉助我們陝西方言得到解決。例如,唐人薛能《寄終南隱者》詩:「掃壇花入夢,科竹露沾衣。」詩中的「科竹」,就頗令今人費解。可是,將「砍」、「砍伐」之義說成「科」,在我們陝西廣大地區卻是隨處可聞的。我們用這個意思去理解詩意,不就渙然冰釋了嗎?
「biāng biāng面」,也就是「餅餅面」。古人把面條叫做「湯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yuè煮)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為什麼我們陝西不叫「餅餅面」,而叫「biāng biāng面」呢?這是因為我們陝西人說話喜歡運用重疊式的表述方式,例如「飥飥饃」、「棍棍面」、「牛牛娃」等。「biāng biāng面」就和它們屬於同樣的類型。現在的客家、江西以及閩東等地的方言,仍把「餅」讀作「biāng,就是很好的證明。
「飥飥饃」。在陝西話中,還有「飥飥饃」一詞。「飥」也是餅。漢代揚雄的《方言》和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酒食》都說:「餅謂之飥。」所以《齊民要術》中又稱為「餅飥」。陝西人喜歡重疊,因此,又說成「飥飥饃」,說簡單點,就是飥飥」。
「饃饃」。「炊餅」後來又叫「饃饃」(又寫作「饝饝」等形體)。方外山人的《談徵·言部·母母叵羅》即雲:「京師及河南人謂餅曰饝饝。」又清人唐訓方的《里語徵實》也說:「餅曰饝饝。凡米麵食皆謂饝饝,猶北人之謂餺餺也。」可見,和「餅」一樣,「饃饃」的概念也是比較寬的,不僅蒸的、烙的,可以稱為「饃饃」,甚至於「包子」也可以叫「饃饃」。《西遊記》第55回:「又見兩個總角蓬頭女子,捧兩盤熱騰騰的麵食,上亭來道:『奶奶,一盤是人肉餡的葷饃饃,一盤是豆沙餡的素饃饃。」在陝西話中,烙餅也可以叫「饃」。如平常把「烙餅」說成「烙饃」。實際上就是燒餅。

明明是「饃夾肉」,陝西人說成是「肉夾饃」。明明是「面蘸蒜」,陝西人說成是「蒜蘸面」。為什麼,我猜想,這也是古漢語的習慣。將肉夾於饃省略成「肉夾饃」,將蒜蘸於面省略成「蒜蘸面」。

㈡ 中國遠征軍背後有什麼故事

1942年到1945年,滇緬危急,面對突然來臨的戰爭、祖國的號召,三十萬士兵入緬甸作戰,他們被稱為「中國遠征軍」。據統計,近十萬人在緬甸戰死。十萬死者,是十萬母親的孩子。七十年過去了,他們中大多數人的屍骸都沒於荒野,未能回家,只有三十多具遺骸通過官方途徑回國。還有347具遺骸,2015年被挖出後懸置,至今未獲安葬。

離家時他才五個月大的孩子張三幸,如今已經77歲了。從陝西帶來了花饃饃、掛面、蘋果、柿餅,當地最好的西鳳酒、好貓煙。

七十多年前,飯都吃不飽,他想父親可能一生都沒喝過好酒,所以這次帶來給他嘗嘗。不知道他埋骨何處,只好在國殤墓園,輕輕灑上一點兒。

他年紀大了,又摔了一跤,怕自己這次不來,下次就來不了了。找不著名字,他只好帶了一枚徽章回去。

㈢ 哪部劇鼓勵了你,讓你難以忘懷

時間過得真快,《我的團長我的團》已經播出11年了。

該劇由《士兵突擊》原班人馬共同打造,述了一群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出身、不同身份甚至是不同政見的潰兵抗擊日本侵略者,用血肉之軀書寫一曲鐵血衛國的悲壯戰歌。

可惜的是,這部被寄予厚望的戰爭劇在開播後毀譽參半,最後有些慘淡收場。

可在喜愛它的劇迷們心中,不論第幾次看,依然會熱血翻滾,感動到淚崩,是當之無愧的戰爭劇第一。劇中每一個人都是真實的,他們有私心,有憤恨,有不甘,他們是不折不扣的糙漢子,更是一群不屈不撓的抗日勇士。


他們是被埋進歷史塵埃里的「炮灰」,一場場的打敗鬼子,看戰友一個一個地離去,永別。然後站起來,沒有喘息,繼續打仗,直到死去。

就是這樣一個個小人物,活著的時候卑微,甚至連大名都很少有人記得,死後孤獨的埋在異鄉的泥土裡。

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雖然他們已經離去,但我會永遠銘記他們,這些為國捐軀的小人物們。遠征軍萬歲,抗日先烈萬歲。

㈣ 古時從茶馬古道帶回的物品有哪些-

據史料記載,中國茶葉最早向海外傳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中國商人在與蒙古毗鄰的邊境,通過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輸出茶葉。隋唐時期,隨著邊貿市場的發展壯大,加之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茶葉以茶馬交易的方式,經回紇及西域等地向西亞、北亞和阿拉伯等國輸送,中途輾轉西伯利亞,最終抵達俄國及歐洲各國。

從唐代開始,歷代統治者都積極採取控制茶馬交易的手段。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紇地區驅馬茶市,開創了茶馬交易的先河。北宋時代,茶馬交易主要在陝甘地區,易馬的茶葉就地取於川蜀,並在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各置榷茶和買馬司。元代時,官府廢止了宋代實行的茶馬治邊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復了茶馬政策,而且變本加厲,把這項政策作為統治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間,上等馬一匹最多換茶葉120斤。明萬曆年間,則定上等馬一匹換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羌馬與黃茶,胡馬求金珠。」足見當時茶馬交易市場的興旺與繁榮。至清代,茶馬治邊政策有所鬆弛,私茶商人較多,在茶馬交易中則費茶多而獲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營茶馬交易制度終止。茶馬交易治邊制度從隋唐始,至清代止,歷經歲月滄桑近千年。在茶馬市場交易的漫長歲月里,中國商人在西北、西南邊陲,用自己的雙腳,踏出了一條崎嶇綿延的茶馬古道。

所謂茶馬古道,實際上就是一條地道的馬幫之路。茶馬古道的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100多公里;另一條路線從雲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大理、麗江、中旬、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達、拉薩,然後再經江孜、亞東,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公里。在兩條主線的沿途,密布著無數大大小小的支線,將滇、藏、川「大三角」地區緊密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萬辛勤的馬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風餐露宿的艱難行程中,用清悠的鈴聲和奔波的馬蹄聲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寧靜,開辟了一條通往域外的經貿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謀生的特殊經歷,造就了他們講信用、重義氣的性格;鍛煉了他們明辨是非的勇氣和能力。他們既是貿易經商的生意人,也是開辟茶馬古道的探險家。他們憑借自己的剛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澆灌了一條通往茶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險之路和人生之路。歷史已經證明,茶馬古道原本就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馬幫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從而襯托出人生的真義和偉大。不僅如此,藏傳佛教在茶馬古道上的廣泛傳播,還進一步促進了滇西北納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增進了民族間的團結和友誼。沿途上,一些虔誠的藝術家在路邊的岩石和瑪尼堆繪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薩和高僧,還有神靈的動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種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藝術造型為古道漫長的旅途增添了一種精神上的神聖和庄嚴,也為那遙遠的地平線增添了幾許神秘的色彩。從久遠的唐代開始,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歷經歲月滄桑一千餘年,茶馬古道就像一條大走廊,連接著沿途各個民族,發展了當地經濟,搞活了商品市場,促進了邊貿地區農業、畜牧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沿途地區的藝術、宗教、風俗文化、意識形態也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

如今,在幾千年前古人開創的茶馬古道上,成群結隊的馬幫身影不見了,清脆悠揚的駝鈴聲遠去了,遠古飄來的茶草香氣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千絲萬縷的記憶,卻幻化成華夏子孫一種崇高的民族創業精神。這種生生不息的拼搏奮斗精神將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上雕鑄成一座座永恆的豐碑,千秋萬代閃爍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光輝。

㈤ 陝西人的性格特徵

陝西人淵源於藍田人種。為中華民族正統。

大凡陝西人,有一個共同的稱謂,這就是「陝西冷娃」。
「南方才子北方將,陝西冷娃排兩行」——這是外省人對陝西人的總體評價。 這個「冷娃」的「冷」字,形象而不失幽默地抓住了三秦男兒的群體性格特點。 對於陝西「冷娃」的「冷」字,有不少人想當然的認為「冷」就是「愣」的意思,可以說錯了。在關中方言里,「愣」的讀音及含義與普通話中這個詞並沒有多大的差別,有呆、痴、缺心眼等含義。而在關中方言中,「冷娃」的「冷」字,細究起來,大概是從「冷熱」的「冷」引申的,其含義可以說比較豐富。說話辦事不善察言觀色直來直去出人意外的冷不丁,是這種「冷」;外表冷峻,莊敬實誠、寡言少語,剛板硬正,寧折不彎,是這種「冷」;認死理,一根筋,拚命硬幹,八頭牛也拉不回,倔犟勁上來敢把天戳個窟窿的,也是這種「冷」。一般來講,稱一個人為「冷娃」,其感**彩特別強烈,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褒義,有驚嘆、欣賞、贊許的含義,很少有些許貶責的意思。
近代陝西才子、比較文學專家吳宓,曾將陝西「冷娃」這種群體性格概括為:生、冷、蹭、倔。 生、冷、蹭、倔,單獨說來並不好理解,「生」和「冷」、「蹭」和「倔」,分別合起來容易理解多了。 「生」和「冷」 陝西人給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好接近。
所謂「白發如新,傾蓋如故」,志趣相左、話不投機。
陝西人永遠讓你覺得陌生,冷然如冰。外人或覺得陝西人冷傲、或覺得陝西人木訥,這都是因為表面印象所惑。 在西安,流行這樣一句話:「陝西人的心,像西安的大馬路;陝西人的臉,像臨潼的兵馬俑」。
這是外地人對陝西人的評價。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這句話大體不差。 但老陝和你志趣相投,真正推心置腹,則風趣幽默、熱情如火。 陝西人注重修身養性,陶冶人格,冷靜處世,善御感情,可以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榮辱不驚。也許,這是受了「君子敏於行訥於言」古訓的影響太深了吧。

㈥ 有陝西人從武昌回來需要告訴他注意行動嗎

當然要啊,要他們隔離起來,不要和他們接觸,為了大家的安全,從自覺開始,要十五天潛伏期過了應該就差不多放心

㈦ 陝西有哪些「名人」

回答了那麼多,怎麼漏了國民黨的將軍,補充下:
杜聿明,陝西米脂人,
胡漣,陝西華縣人,
張靈甫,陝西長安人,
關麟征,陝西戶縣人,
劉玉章,陝西興平人。
赫赫有名的國民黨五大王牌,他們竟然占據三席,陝西人真的好厲害!關麟征和劉玉章的52軍號稱第六大王牌,那也是毫不遜色於五大王牌的很能打的部隊,尤其是在解放戰爭的後期,52軍能在國軍兵敗如山倒的劣勢下,能保持與解放軍不敗的交戰記錄,就已經很讓人驚訝了。
看來關中大地,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果然是塊寶地。
關麟征確實是一員虎將,當年大敗同樣很善戰的紅四方面軍的鄺繼勛部,又在紅軍東渡黃河時,以少勝多,讓紅軍吃盡了苦頭,要知道,他的對手可是大名鼎鼎的林彪啊,可見此人不簡單。
杜聿明當年是他的手下,後來風頭蓋過他的老首長,從緬甸叢林,到昆侖關大捷,再到東北,華北,由南到北,多少熱土留下了他血戰的步履。個人認為,昆侖關當是他的巔峰之作,亦是他一生的最輝煌的瞬間。解放戰爭的失敗,有很多客觀原因,但無論如何,他的個人軍事才能不應該被湮滅,他在黃埔學生里還是可以和胡宗南相媲美的。
關麟征後期混的不好,主要還是個人性格使然,此人性子直,處事不夠圓滑,得罪了陳誠-這個蔣晚年的大紅人,當然就沒有他的好果子吃了,否則很可能是解放戰爭的國軍急先鋒呢,雖然結局很可能和杜一樣,成為一個著名戰犯。
張靈甫就不多說了,他太有名了,就沖他和日本鬼子作戰那股狠勁,絕對是一名優秀的將領。只是運氣不好,早早終結在孟良崮--其實他個性決定了他的命運--能力的確強,但為人太過狂傲,最終導致了他過早地消失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胡漣的運氣當是最好的一個,當然也源於他那絕對冷靜和聰明的頭腦。雙堆集,他看出不妙,成功地溜出包圍圈,果然不辜負太祖的「勇如虎,狡如狐」的贊譽。
葉飛和三野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偶出一昏招,露出破綻,立刻被狐狸般的胡漣抓住,隨即痛下殺手,成就了一個著名戰役,也成就了劉亞洲將軍的一篇名文。
總之,這五位關中虎將,是現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們在抗戰中的表現,更應該是所有中國軍人的楷模。在此,向他們致敬。

㈧ 現在的陝西人跟古代的秦人真的有關系嗎

現在的陝西人跟古代的秦人是有關系的,兩者可以說是繼承和傳承的這種關系。而且直到現在陝西地區還有很多當時和秦人相關的歷史遺跡和文物,而且陝西人裡面有非常多的是秦人的後代。

其實秦人最早還是源自於周人,可能很多人對於周人不是很了解,大概是在堯舜時期的時候,周人還是一個非常古老的部落,之後不斷的遷徙,才慢慢壯大。尤其是在秦國成為當時非常強的諸侯國後,不斷的兼並這些周人,以至於在秦國大一統後,人口暴增到三百多萬人。當然在這期間也有出走的秦國人,這些進入到秦國的外地人和出走的秦國人相互融合,使秦國的人口數量有了一定的保證。當然從秦國整體的人口情況來看,還是老秦人居多,因為像我們熟知的兵馬俑就有很多人猜測是按照秦人的樣子刻畫的,特徵非常明顯。

㈨ 陝西人哪點「醜陋」

最近看了一篇名為《醜陋的陝西人》的文章,文章中列舉了陝西人,為何醜陋的幾大理由:「陝西人大抵有人懶、聲惡、賊多、古怪、自大、自閉、倔犟七大美名。」
愚人算不上是地道的陝西人,出生在東北,是吉林省人,生長在軍營里,從小就喜歡戎裝,長大後,成了一名邊防軍人。因為,是從西安入伍的,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陝西兵,在軍營里,論老鄉,我被劃為陝西老鄉的隊伍里。
雖然是在西安入伍,因為父親的調動,我們家從湖北的鄂西來到西安,到西安沒多久,我就參軍入伍,對這片黃土地沒有丁點的認識。是在部隊里,與「老鄉」們在一起漸漸地知道了陝西,與其它地方的兵相比而言,陝西的「老鄉」人緣最好,無論是訓練,還是國防建設,及平日的工作里,陝西人的淳樸善良,勤勞能幹,扒了心肺地對人,都是讓人信服的。每到年底,立功受獎的,我們陝西兵總是佔了大多數,記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對越戰爭,陝西兵打出了國威,打出了軍威,名震南疆,因此,給我們陝西兵起了個「陝西愣娃」的綽號,無論此綽號是褒是獎,總之,陝西兵不是孬種,沒有給父老鄉親丟臉。
認識了陝西人,並結下了不解之緣,以至後來,全家安家在陝西,娶了位地地道道的西安媳婦,時至今天,我們交流的語言,她是西安話,我是東北話,很多朋友到家造訪,聽了我們之間的語言交流,甚為不解,我告訴他們,這沒有什麼可奇怪的,鄉音難改,我沒有感覺到有什麼不好或者不方便。從來不吃辣椒的我,被她調教得沒有辣椒飯都沒法吃。習慣吃米飯的我,時而也想吃褲帶面,入鄉隨俗,遵循古訓。
「房子半邊蓋」,不是把房子蓋了半截就半途而廢了,更不是因為懶,這是與陝西的地理環境而延續的風俗習慣。「陝西十怪歌」,跟懶是不相及的,這與有的地方結婚是晚上,有的地方是白天,有的地方是中午12點前必須進行典禮,否則,就被似為不吉利一樣,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習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習慣,習慣了,就成了自然。把其它地域的風俗文化與自己的地域風俗文化不同的地方,視為醜陋,恐怕大家都醜陋,可謂是:「老鴉笑豬黑,自己不覺得。」
陝西人說話,算不上是大嗓門,與有的地方說話,跟吵架一樣,相比而言,我們陝西人還真是自愧不如。吼秦腔,是我們陝西人豪放性格的展示,氣從丹田而出,在肥沃的八百里秦川中回盪,就連小鬼子的飛機都不敢過黃河,只是隔岸聽聽而已。
陝西人吃飯時蹲在地上,那是圖自在隨意,吃個飯弄得跟開會似的,飯到嘴裡也無味。鬧洞房,這是大多數地方的風俗,大喜之日,圖的就是熱鬧,至於陝西人鬧洞房野蠻到什麼程度,與我所知道的也是自愧不如。在部隊時,聽一戰友講,他們家鄉鬧洞房,使的絕招很多,其中一招:拿一納鞋底的繩子,讓新郎從新娘的小肚子下塞進去,從新娘的背後拉出來,繩子如果不濕是不行的,直至繩子濕了,人們才罷休。我想,此招跟灌辣椒水,上老虎凳子差不多,這那是入洞房,象是進了軍統局。
陝西之地出皇帝,十三朝,世界上沒誰能比得了,但是陝西人沒有因此而得意,卻學到了皇朝的大氣和厚重。看著來自世界乃至全國各地的遊客,看兵馬俑,拜謁黃帝陵,登城牆,上華山,忙得我們是應接不暇,心裡是喜滋滋的。
「哥哥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家喻戶曉的《走西口》,說明我們陝西人早就走了出去,不僅走遍各地,還走出了國門,時至今日,在哈薩克,就有我們的「陝西村」,陝西人在那裡,倍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
陝西人認準的事,就去不懈地努力,正因為如此,三秦大地蓬勃發展,成為西北重要大省,經濟發展使三秦大地生機一片,人們安居樂業,處處鶯歌燕舞,美哉!樂哉!
自從有了台灣作家柏楊《醜陋的中國人》以後,隨之,以醜陋為名的就多了起來。看了《醜陋的陝西人》,愚人以為,可能是想出名想瘋了,不知怎樣才可家喻戶曉,就拿陝西人來說叨說叨。其實,說叨說叨也沒什麼,但要說到人的心坎上,費了半天的勁,陝西人沒你說的那麼醜陋,不是白費勁了!費了時間,又搭上筆墨,耗費燈油,真為之惋惜!

㈩ 本人是陝西人,從湖南回來,需要做,核酸檢測 嗎

現在不管從哪裡回來?都需要做檢測的,都是要隔離的,這是為了大家的安全考慮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7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8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1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1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5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1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5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10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6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