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南方哪裡有人口
1. 緬甸國土面積和人口
緬領土有676581平方公里。位於中南半島的西部,在西藏高原和馬來半島之間。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接壤,東北與中國為鄰,東南與寮國、泰國交界,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7℃。森林覆蓋率占總面積的50%以上。
人口
約5540萬(2006年1月31日)。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約8%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緬甸語為官方語言,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緬、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
2. 有人了解緬甸嗎
我找到了緬甸的過去.
一、多民族概況
緬甸有42個民族,人口較多的有緬、克倫、撣、欽、孟、若開、克欽、克耶等民族,另有巴當、勃奧、茵萊、土瓦、那加、僳僳、拉秀、沙隆等。
緬甸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65%,有2444萬。緬甸族分布全國各地,而主要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及三角洲地區。緬族屬蒙古人種,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起源於中國西北地區,是羌族的一個支系。歷史上緬族先民有過三次大的遷徒,於650年進入曼德勒南30公里的叫棲(皎克西)鎮一帶定居。
克倫族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人口有300多萬,主要分布於克倫邦和克耶邦。克倫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克倫語支,與緬族同一族源,都是從中國的羌族分支出來的,向南遷入緬甸還早於緬族。
欽族有人口46萬,大部分聚居在西部山地欽山山脈。欽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欽語支,是隨藏緬語族南遷,較早進入緬甸的民族之一。幾經輾轉流徒,欽族於14--15世紀進入西部山地,一部份遷到了印度阿薩姆地區。
克欽族是跨居緬、中、印三國,在中國叫景頗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景頗族發源於青藏高原東部,唐代的「裸形」、「尋傳」部落即其先民,公元960年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開江南遷,到十七世紀逐漸定居在今緬甸北部和雲南德宏地區。緬甸克欽族有45萬人,分布在克欽邦。
若開族又稱阿拉干族,聚居在西部若開沿海地區,人口190萬,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屬何種語支至今仍有爭議。 克耶族有5萬人,主要居在東南部的克耶邦,屬於漢藏語系藏緬族克耶語支。
高族有6萬人,分布在撣邦東部的景棟一帶。高族在中國叫哈尼族,在寮國國豐沙里省叫卡戈族,有7萬人;在泰國清萊、清邁府叫阿卡族,有3.5萬人。高族屬於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緬甸的撣族有250萬人,分布較廣,聚居撣邦境內的佔62%。撣族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同中國古代的百越有著親密的族屬關系。早在公元前後緬甸就有撣族居住,至八世紀大體形成今日的分布狀況。
孟族是緬甸的古老民族,屬於蒙古人種,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孟語支,人口100萬,主要聚居地為南部孟邦。緬甸全國人口3760萬,農村人口佔80%。僑民比重不大,主要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華人華僑。
二、緬甸遠古歷史
5000年前,緬甸的依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曼德勒在文化和地理上將緬甸分成兩部分:曼德勒以北為上緬甸、以南為下緬甸。但緬甸族(緬人)是不是緬甸的土著居民。
緬甸最初的土著是印度尼西亞的尼格黎多人(矮黑人)。公元前4世紀,楚國人庄蹻入滇,擴地數千里,溝通了中緬之間的交往,舉世聞名的「南方絲綢之路」開通。緬甸這時有了部落國家,即占族建立的大公國。占族是涵化矮黑人之後的南島人的後裔。
公元前後,中國哀牢(濮、閩濮)人[南亞語系(澳斯特羅-亞細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兩支沿湄公河南下,一支占據了今柬埔寨和寮國,即今天的高棉人,另一支進入泰國和緬甸,在緬甸的即今天的孟人(the Mons)。進入緬甸的孟族居住在錫當河(Sittang River)流域。
此後,青藏高原的藏緬人的一部分順山勢南遷緬甸。公元3世紀,緬甸族(Burmese)的一支驃族(the Pyus)南下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驃國,以卑謬為都城。802年,驃王派使臣來到唐朝京城長安,表演緬甸古樂和精彩的舞踏。832 年,驃國被同為藏緬系的南詔國滅亡,驃人四處逃散,逐漸與叫棲一帶的同族人緬族融合。
與驃國並立,孟族人(Mon)在毛淡棉西北60公里建立直通國(Thaton杜溫那崩米國)。573年,直通國的兩個王子Thamala、Wimala興建庇固(勃固)城,之後發展成為孟族王朝的最重要的城市。驃國滅亡後,孟族王朝統治了整個下緬甸,直到十一世紀。
三、緬甸古代歷史
11世紀初,定居叫棲一帶的緬族,吸收了驃國、孟人、南詔、撣人的先進文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建立了蒲甘王國,定都蒲甘(Pagan)。1044年,蒲甘王朝國王阿奴律陀(Anurudha)統一緬甸全境,成為緬甸族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政權,1058年始創緬文字母。蒲甘王朝歷代國王世系如下:阿奴律陀----修羅----江喜佗----阿隆悉都----那羅多----那羅帝因迦---那羅波帝悉都----醯路彌路----迦娑婆----烏婆那----那羅梯訶波帝----苴----鄒聶----那羅梯訶波帝。1287年,蒙古在西雙版納設立了宣慰司,忽必烈的兩個大臣由此南攻緬甸,滅了浦甘王朝。
於是,孟族在南部建立起勃固王朝,定都仰光東北80公里的勃固(bago);撣族在北部建立了阿瓦王朝,定都曼德勒附近的阿瓦(ava),形成南北對峙狀態。1386年,兩個王朝間爆發戰爭,史稱四十年戰爭,國力因此消耗殆盡。1539年勃固王朝為東吁(東塢、東固、Toungoo)王朝所滅。1555年阿瓦王朝也為東吁王朝所滅。
15世紀末,原先逃到錫當河流域東吁(仰光-曼德勒之間)一帶躲避戰亂的緬族,大力發展農業,積蓄力量。東吁緬族首領明吉瑜宣布脫離阿瓦王朝,自立為王。1531年,明吉瑜之子達彬瑞蒂正式建立東吁王朝。在達彬瑞和繼任的第二位國王莽應龍在位期間,東吁王朝歷多次南攻北伐,終於實現了緬甸的第二次統一。1546年遷都勃固。
東吁王朝世系如下:明吉瑜---達彬瑞蒂---莽應龍---莽應里---良淵候---阿那畢隆---彌利提波---他隆---平達格力---白莽---那羅伐羅---彌麗 提----娑尼---達寧格內---摩訶陀摩耶娑底波帝。
東吁王朝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暹羅(泰族)的Ayutthaya(大城王朝)交戰而耗盡了資源。16世紀末,暹羅聯合反叛的孟人包圍了勃固,東吁王朝聯合阿拉干國(今緬甸若開地區和孟加拉國南部),才得以解圍。
1599年勃固城於被阿卡族(又名哈尼族、高族)佔領,東吁王朝被迫遷都阿瓦(Ava)。1752年阿瓦被孟族人攻佔,東吁王朝滅亡。
四、緬甸近代史
1753年,瑞波平原(伊洛瓦底江和欽敦江之間)的緬族首領壅籍牙派兵多次南下討伐孟族人,終於再次實現了全緬甸的統一,建立了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
1782-1819年雍笈牙國王波道帕耶(Bodawpaya)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1824年,英國發動了第一次侵緬戰爭。英軍從印度由陸路向緬甸西北部進攻,被緬軍統帥班都拉重創於吉大港附近的班瓦河地區,迫使英軍全線潰退。1826年,英軍走海路從仰光登陸,一路攻城奪池,最後攻佔緬京阿瓦附近的楊達波村。緬王被迫議和,放棄對阿薩姆、克車和曼尼坡的宗主權,將若開(阿拉干)及附近島嶼劃歸英國管轄。
1852年,英軍第二次侵緬,佔領緬甸南部沿海,將勃生、勃固、若開、德林達依合並為緬甸省,歸屬印度聯合省管轄。
1885年英軍第三次侵緬戰爭,輕取京都曼德勒,生俘錫袍王。英軍繼續北進,隨即佔領了整個上緬甸。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從此整個緬甸淪為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1897年,英國將緬甸升格為「自治省」由英駐印度副總督兼任省督。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緬甸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的唯一一次選舉中,巴穆(Ba Maw)當選為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國內政治。
日本在1942年佔領緬甸。當日本戰事逐漸失利時曾同意讓緬甸獨立,但事實上卻仍舊在背後操控新成立的傀儡政府。緬甸國父翁山(Aung San)於是在此時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二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翁山則在公元1947年7月遇刺身亡。在翁山的繼承人大欽努(Thakin Nu)的領導下,英國議會終於在公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獨立的緬甸聯邦共和國。
3. 緬甸有哪幾個大城市,面積和人口各是多少。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面積67.6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700萬。
仰光,是仰光省的省會、緬甸的原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緬甸第一大城市,城市面積約578平方公里,人口約500萬。
曼德勒,是曼德勒省的省會,著名的故都,也是緬甸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約80多萬,是上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內比都,位於緬甸中部,人口約80萬。2005年11月6日,緬甸政府部門開始分批遷往內比都。2006年3月,緬甸政府將緬甸聯邦新的首都確定為內比都。
4. 緬甸有多少人口
到目前為止,緬甸約有5386萬人口,人口在世界上排24位。
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約8%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緬甸語為官方語言,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緬、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
(4)緬甸南方哪裡有人口擴展閱讀:
區域位置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
緬甸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緬甸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里 。緬甸的形狀就像一塊鑽石,從南到北長約209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925公里。
緬甸南端的維多利亞角處於北緯10度,北端葡萄以北的緬中邊界線居於北緯28度,緬甸大部分地區都在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
緬甸最西部的孟都處於東經92度線附近,東端的緬老界河湄公河在東經101度線附近。仰光和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都在東經96度線上,緬甸的標准時間就以東經96度為准。
5. 2020緬甸有多少人口和面積
截止到2021年4月。
緬甸約有5386萬人口,人口在世界上排24位。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
區域位置: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
緬甸最西部的孟都處於東經92度線附近,東端的緬老界河湄公河在東經101度線附近。仰光和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都在東經96度線上,緬甸的標准時間就以東經96度為准。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網路-緬甸
6. 緬甸的具體地理位置是
緬甸位於亞洲中南半島西北部,地處北緯9°58′至28°31′之間和東經92°20′至101°11′之間。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毗鄰,東部和東南部與寮國和泰國相連,西南瀕臨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西部和西北部與孟加拉國和印度接壤,海岸線長2832公里。國土面積67.66萬平方公里。緬甸位於東6.5區,GMT+06:30,比北京時間晚一個半小時,無夏令時。
(6)緬甸南方哪裡有人口擴展閱讀:
緬甸,曾經長期與世隔絕,近年來正打開國門,以全新的姿態面對世界。如同處女地一般的緬甸吸引了許多大國的目光,加之緬甸地理位置重要,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印度的「東望」戰略都把緬甸視為重要節點國家,日本也努力增加在緬甸的存在感。如何同一個「日新月異」而又「左右逢源」的緬甸打交道,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7. 緬甸的人口是多少
緬甸人口有約5390萬(2015年),68%為緬族。主要的法定少數民族為撣族(9%)、克倫族(7%)、孟族(2%)、克欽族、克倫尼族(1%)、欽族(2%)、若開族以及華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緬甸官方不承認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為法定少數民族。
官方語言為緬甸語,也有為數不多的人懂英語和漢語。
(7)緬甸南方哪裡有人口擴展閱讀
民俗
1、在緬甸,宗教習俗禁忌婦女登上佛塔的塔基。佛教齋戒月(公歷八、九、十月,緬語稱瓦期),一般不舉行婚禮、遷居等喜事。
2、部分緬族人睡覺時頭必須朝南或朝東;家中長者的座位在頭頂部,晚輩座位在腳尾部;星期五不能坐船渡江;在旅途中碰到菌類植物、是最幸運的徵兆等。
3、緬甸撣族人男主人出遠門時,女主人要在佛像前獻上一束鮮花,以占卜外出者的凶吉;未經主人允許,不論是家中人還是客人,都不得坐到男主人的固定位置上;上樓必須脫鞋;待客的茶水、水果、食品,客人必須食用,否則他便認為客人粗野;在商人家裡不準吹簫和口哨,他們認為這會把財運吹跑等。
8. 緬甸總人口有多少
緬甸聯邦共和國,簡稱緬甸,是一個東南亞國家,位於中南半島西部,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國,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其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1,930公里,占國境線總長三分之一。國土面積約67.85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國家、東南亞第二大國。人口數量約6112萬(2012年),世界排名第24位。首都為內比都,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
9. 緬甸的面積是多少.人口是多少
截止2021年,緬甸國土面積約為67萬平方公里。緬甸人口有約5390萬(2015年),68%為緬族。主要的法定少數民族為撣族(9%)、克倫族(7%)、孟族(2%)、克欽族、克倫尼族(1%)、欽族(2%)、若開族以及華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緬甸官方不承認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為法定少數民族。
官方語言為緬甸語,也有為數不多的人懂英語和漢語。
民俗
1、在緬甸,宗教習俗禁忌婦女登上佛塔的塔基。佛教齋戒月(公歷八、九、十月,緬語稱瓦期),一般不舉行婚禮、遷居等喜事。
2、部分緬族人睡覺時頭必須朝南或朝東;家中長者的座位在頭頂部,晚輩座位在腳尾部;星期五不能坐船渡江;在旅途中碰到菌類植物、是最幸運的徵兆等。
3、緬甸撣族人男主人出遠門時,女主人要在佛像前獻上一束鮮花,以占卜外出者的凶吉;未經主人允許,不論是家中人還是客人,都不得坐到男主人的固定位置上;上樓必須脫鞋;待客的茶水、水果、食品,客人必須食用,否則他便認為客人粗野;在商人家裡不準吹簫和口哨,他們認為這會把財運吹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