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人為什麼被分成南北

緬甸人為什麼被分成南北

發布時間: 2022-05-24 22:31:50

A. 緬甸東北部,北部明朝時是中國的,隸屬雲南省,後來為什麼會獨立了

思想的混亂讓我感到恐怖,難得有幾個懂的也裝神弄鬼。
不知大家注意沒有,清朝的南部疆界與現在相同,也就是說,緬甸脫離中央政府的控制很早,並不是英國殖民者的事(法國人占的越南,沒敢往西走)。
說為什麼會獨立,當時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實行土司制,名義上效忠中央政府,實際上自治,一旦他們亂起來,中央有力就管,沒力就放棄。明朝從洪武到萬厲,丟掉了緬甸三分之二的直屬土地,明清的動亂,再丟一些,也很正常。我是從85年出的簡明中國歷史地圖冊上看的。
各位說的割給英國人,意思不對,應該說中國放棄對緬甸的宗主權並將其移交給予英國,對中國的直屬土地沒有影響。

B. 東南亞各國與中國的親緣關系

世界各國習慣把越、老、柬、泰、緬五國稱之為東南亞的「陸地國家」或「半島國家」;而將馬、新、印尼、文、菲、東帝汶六國稱之為東南亞的「海洋國家」或「海島國家」。

越南、越南人自稱為百越之後,實際上在先秦時百越分布在我國的東南部和現在越南北部,分成許多部族,其中文化最發達的一支在浙江北部建立了越國。後來越國被楚國滅亡,一些越國的王族、貴族逃亡到浙江南部、福建、江西和廣東北部,建立了許多新的邦國。秦統一中國時將這些前越國殘余建立的小國並入秦的版圖。 至於越南,其先民的一部分屬於百越中的雒越和西甌,實與前越國無關。還有,古蜀國被秦滅亡時,有殘部在王子率領下千里迢迢南下到越南北部建立安陽國,他們也是越南人的先民。此外,從秦始皇征服嶺南開始,各朝代將越南北部作為流放地,許多中原人在此定居,子孫後代與土著人融合,也是越南人血統來源的一部分。事實上,越南從五代起脫離中國而獨立的過程中,這些中原移民的後裔作為地方上的豪強起了很大作用。 越南的岱依族和儂族與中國的壯族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

柬埔寨、按中國古籍記載,先秦至漢代在雲、貴、川一帶生活著許多民族群體,其中有一支被稱作「濮」。「濮」當中的孟高棉語民族的先民在向中南半島遷徙和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分化。其中,向南遷徙、發展的一支逐步來到今天的柬埔寨一帶,後來形成了高棉人;而與其有親緣關系的一支則向西南方向遷徙、發展,後來定居在今天泰國和緬甸的南部地區,形成了孟人。

泰國、泰國人說「華暹一家親」有深刻原因。華人移民及其後裔一直得到泰國王室和政府的寬厚對待,他們在泰國經商、做工、參軍,與本地泰國人通商、通婚,從無阻礙,其水乳交融的程度的確是超乎想像,因此泰國媒體常常把中泰兩國的交往形象地比喻為走親戚。近幾屆的政府幾乎被華裔占據了。60%以上的議員有中國血統。最近幾十年來曾經擔任過泰國總理的華人後裔就有阿南·班雅拉春、差猜·春哈旺、素金達、班漢·西里巴阿差、川·立派等。總理下,內閣部長、副部長等各級官員的華人後裔就更是數不勝數了。不管從任何角度,客觀的說泰國人跟中國人都算是親戚。泰國當今國王自己也說:「華暹血統深,即使我個人也有華人血統。」 1泰族起源於中國嚴格說來,緬甸,寮國,越南,泰國的起源都與中國有關系。無論從歷史上與事實上來看,中泰兩國的關系一向都是很神密的。雖然歷史學家們對於泰國早期的歷史說法不一。但他們均論證,泰族是發祥於中國的西南,尤其是雲南,他們有數目很多的同族定居其間。中國的壯族和泰國的泰族,佬族是屬於同源異流的民族文化,也就是同一個起源,長在山南和山北分支的民族。泰國的主要民族是泰族(傣族)和佬(寮國的主要民族),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屬壯侗語系侗台語族。泰語是一種分析型語言,不同的聲調有區分詞彙和語法的作用)人種屬於黃人南亞類型壯語屬於台-加岱語系侗台語族(壯侗語族)台語支(壯傣語支),與泰國語、寮國語、傣族語、撣族語等語言有著十分密切的親緣關系 壯族 侗族 布依族 傣族 等跟泰國的泰族佬族 緬甸的撣族 寮國人 ,越南的岱族 儂族等民族是一個起源的民族 都屬於步羅陀民族--原始越人部落的後代!從語言,祭祀習俗,泰國人跟中國人應該有親緣關系。 2泰國皇族有華人血統自1238年的泰可泰(1238-1419)立國以來,歷經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吞武里王朝(1967-1782)及曼谷王朝(1782- )等四個王朝的統治。吞吐里王朝時漢族人鄭信建立,在泰國面臨緬甸緬族擴張侵略古泰國,民族國家危亡之際,華人帶領泰國人進行反侵略,最終保護了主權獨立,之後建立了吞吐里王朝。鄭信至今仍然被泰國人供奉在寺廟,是泰國人的民族英雄,鄭信大帝,泰國的漢族國王鄭信大帝被自己的好朋友加心腹的通欒雀克里所殺,引來的良心譴責。而通欒雀克里就是現在曼谷王朝的開創者,他的母親是華人,小時候和鄭信大帝在一座寺廟出家曾結為盟兄弟,長大後得到鄭信的提拔被封為阿御多披耶(總督和諸侯),娶了鄭信王後的妹妹,如此又和鄭信成了連襟。當通欒雀克里晚年後罹患嚴重的疾病,因他怕鄭信鬼魂的報復,下令恢復了華人的特殊的政治地位,又宣布鄭信為大帝,自己認其為義父,並改名鄭昭。接著又處死了幾個殺害鄭信的僧侶,下令佛教寺廟立鄭信為佛稱鄭佛。現在曼谷王朝也承認自己有一半漢人血統,因為通欒的母親和妻子都是漢人.卻克里恐懼中國對鄭信的死會有反應,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拉瑪一世遣使入貢清朝,為請求敕封,他在文書中堅稱是鄭信之子「鄭華」。1809年(嘉慶十四年),拉瑪二世登基進貢稱鄭佛,此後的三世王、四世王在入貢清朝的表文中各自稱為「鄭福」、「鄭明」,皆以鄭姓。有史書為證,四世王時鑄的一種錢幣,背面有「鄭明通寶」4字;現存四世王親筆御函的結尾,蓋有一章,為華文「鄭明」兩字。

緬甸 從歷史上看,緬甸曾經隸屬過中國,其中一部分還曾經納入過中國版圖,緬甸與中國的親緣關系很近。從地緣上看,緬甸與中國唇齒相依,實際上是進入中國的南大門,就像越南和朝鮮是進入中國兩個南北跳板一樣。 緬甸的民間傳說里 中國人跟緬甸人有親緣關系

寮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菲律賓等等這些國家都分布有華人,在歷史上,絕大多數國家就與中國有友好往來,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關系密切。
印度尼西亞,不想說這個國家
東帝汶 ,印尼分出去的

C. 10年前,緬甸政府瓦解了果敢同盟軍,為何不敢動佤邦聯合軍呢

佤邦聯合軍

佤邦聯合軍是緬甸佤邦各族的武裝力量,簡稱佤聯軍,總部設在邦康,為緬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裝組織。佤聯軍的前身也是緬共的一支武裝力量,也是在1989年發動軍事政變,將緬共勢力趕出了佤邦,成為佤邦地區唯一的武裝力量。

這支部隊的使命和緬甸其他少數民族的武裝力量一樣,反抗緬甸政府的民族同化,武裝保衛佤邦人民。雖然佤聯軍近幾年來少有與政府軍大規模交火的記錄,但是雙方小規模摩擦也是不斷。2015年,在彭家聲的果敢同盟軍與政府軍沖突時,緬甸軍方發言人就稱,包括佤聯軍在內的至少5支民族武裝參與了攻擊政府軍的行動。

D. 請簡要概括緬甸歷史的幾大部分

同下緬甸以孟人為主的白古王朝南北長期對峙。這個時期,戰爭頻繁,國無寧日,土地荒蕪,為緬甸歷史上社會經濟的衰退時期。上緬甸大部分地區受撣人的統治,緬人因不堪忍受撣...

E. 關於緬甸的常識有哪些

國名:緬甸聯邦(TheUnionofMvanmar)

首都:內比都

面積:67.6581萬平方千米

人口:5540萬(2006年)

民族:全國有135個民族,緬族約佔全國人口的65%左右。為國家的主體民族。其他依次為克倫族、撣族等。

語言:緬語、英語

貨幣:緬元

國家地理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東北與中國毗鄰。西北與印度、孟加拉國相接,東南與寮國、泰國交界,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從南到北長2000千米以上。東西最寬為930多千米。以山地、高原為主,地勢北高南低。喜馬拉雅山脈從中國西藏東南延伸入境,在緬甸北部形成高山地區,海拔大都在3000米以上。開卡博峰海拔5881米,為全國最高峰。以第悅一東吁一線稍北為界,劃分為上緬甸和下緬甸。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錫唐河、加叻丹河、丹那沙林河等。緬甸森林覆蓋面積為全國總面積的50%多。其中以柚木最多。緬甸人稱它為樹木之王,被譽為「緬甸之寶」,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多的國家。礦產資源有石油、錫、鎢、鉛、鋅、銀、煤、鐵等。還出產世界聞名的紅寶石、翡翠、琥珀、玉石等。1978年3月,在緬旬北部發現了一塊重約30噸的世界上最大的粗玉。緬甸屬熱帶氣候,沿海屬季風型熱帶雨林氣候,北部屬季風型亞熱帶雨林氣候。

緬甸國名的由來

緬甸國名源於它的人口最多的民族——緬族。「緬甸」一詞來源於梵文,意為「堅強、勇敢」。

「和平之城」:仰光

仰光原是緬甸首都。位於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部,仰光河左岸,腹地寬廣。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緬甸第一大城市。城市三面臨水,仰光河從勃固流經仰光的西面和南面。城東是仰光河的支流形成的勃生堂河。人口530萬(2004年)0仰光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這里曾經是一座漁村。古稱大光,梵文意為「三崗村」。1775年緬甸王雍籍牙王將大光改為仰光,意為「和平之城」。1852年成為緬甸的首都。仰光是一座有著東方民族色彩的現代化城市。世界著名的珠寶交易市場。緬甸紅寶石的價值超過金剛鑽。這座城市有眾多的寶塔和絕妙的建築。仰光還是著名的港口城市,內河航運發達。港闊水深,可吞吐萬噸巨輪。陸地交通四通八達,鐵路公路干線在此交織。北郊機場是聯系國內外的重要航空港。矗立於仰光市區北部茵雅湖畔的丁固達拉崗上的。是馳名世界的佛塔。它與印度尼西亞的漢卡羅浮屠塔、柬埔寨的吳哥寺齊名,早已成為佛教國家緬甸的象徵。大金塔。緬甸人稱瑞大光塔,「瑞」在緬甸語中是「金」的意思。大光是仰光的古稱。

「佛教聖地」:巴格

位於緬旬北部的巴格距仰光僅1個小時的車程,它曾是昔日王朝繁榮的都城,而且在仰光取代它之前,一直都是緬甸最重要的海港。現在它是緬甸的稻米主產區,繁衍生息著50萬人口,歷史上的紛飛戰火早已經成了過眼雲煙。巴格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那裡有1000年歷史的55米高卧佛,這座大佛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佛像之一。

「萬塔之城」:蒲甘

位於江畔的蒲甘是舉世聞名的萬塔之城,緬甸人曾經說過:「沒有到過蒲甘。就等於沒有到過緬甸。」蒲甘佛教藝術聞名於國內外,佛塔、佛像、壁畫,壯觀瑰麗,豐富到無所不包的廣大范圍。蒲甘是東方文化寶庫之一,是蒲甘王朝的首都。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是緬甸最大的河流,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的察隅地區,流入印度洋的邊緣海。自兩江匯合處至江口全長約2150千米。流域面積達43萬平方千米,占緬甸全境的60%以上。伊洛瓦底江是緬甸民族發展的搖籃,緬甸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都與它密切相關。緬甸人民自古稱它為天惠之河,對它十分崇敬。自北而南流經谷地、平原和下游三角洲,是緬甸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其中,中部平原和下游三角洲,是緬甸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F. 面絢歷史請幫幫忙!

緬甸,國名全稱緬甸聯邦(Union 0f Myanmar),位於亞洲中南半島的西北部,形狀呈長菱形,南北最長約2050公里,東西最寬約850公里,全國面積67658平方公里,是中南半島上最大的國家。

緬甸北部和東北部與我國西藏自治區和雲南省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與寮國泰國為鄰,西部和西北部與孟加拉國和印度毗連。

西南瀕臨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與鄰國的陸地邊界線總長約6000公里,其中與中國的邊界線長約2100多公里。

緬甸地形三面環山,一面臨海。中間為平原地區。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山脈,西部是若開山脈,東部是撣邦高原,中央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為平原。整個地形北高南低,猶如一個大斜坡。境內江河眾多,湖塘遍布。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和錫唐河。伊洛瓦底江是緬甸第一大河,源於中國青藏高原的察隅地區,自北向南流貫緬甸全境,注入安達曼海,是緬甸民族的搖籃和緬甸文化的發源地。

薩爾溫江是緬甸第二大河,源於中國西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上游為中國的怒江,在緬甸境內長約1660公里。錫唐河源於撣邦高原,注入莫達瑪灣,全長560公里。緬甸著名的湖泊是撣邦的茵麗湖,面積約67平方英里。茵麗湖四面青山環抱,湖水清澈見底,風光秀麗,素以「高原藍海」著稱。尤其是世代居住在茵麗湖上的茵麗人用腳劃船的獨特習俗,湖中的「水上人家」、「水上集市」、「水上園田」、「水上佛塔」等更使觀光旅遊者流連忘返。

緬甸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緬甸政府宣稱全緬甸境內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民族有7個,即緬族、撣族、克倫族、克欽族、克耶族、孟族、若開族。其他民族都是上述民族的支系。緬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約佔全國人口三分之二。主要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及三角洲一帶。緬族屬蒙古人種,起源於中國西北蒙古高原的邊緣和西藏東北部、甘肅南部地區,屬羌族的一個支系。公元7世紀中葉南遷至緬甸境內。ll世紀時,建立了以緬族為主體的蒲甘王朝。克倫族是緬甸第二大民族,總人口近200萬,主要分布在克倫邦和克耶邦。

源於中國西北的羌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克耶族與克倫族是兄弟民族,1951年前被稱之為「紅克倫」,屬克倫族的一個支系,1951年緬甸議會決定把克耶族同克倫族分開,單獨建邦。撣族是一個跨境民族。在緬甸主要集居在撣邦,人口約130多萬人。克欽族也是一個跨境民族,在緬甸克欽族約有45萬多人,主要聚居在克欽邦,源於中國青藏高原東部。若開族亦稱阿拉干族,主要聚居在緬甸西部若開邦。族源與緬族相同,語言相似,風俗習慣也大同小異。孟族是緬甸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有燦爛的古老文化,主要聚居在孟邦,人口約100多萬。源於中國青藏高原。

中緬兩國山水相連,民族同源,兩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友好相處,親如兄弟。據緬甸著名史書《琉璃宮史》記載,早在帝釋時代,太陽神的後裔,與龍公主邂逅相愛,龍公主生下三個龍蛋。一個龍蛋漂至中國,變成一位美貌的少女,後來成為中國的皇後。一個龍蛋沿江漂到緬甸境內抹谷,變成了紅寶石(抹谷是緬甸著名紅寶石產地)。另一個龍蛋沿伊洛瓦底江漂到緬甸境內良宇,變成一個英俊的男孩子,長大後智慧超群,力大無比,是一位力挽千斤的神箭手。後來成為駙馬,並繼承了王位。這位國王就是蒲甘國的始祖、歷史上有名的驃苴低國王。緬甸人據此稱中國人民為「胞波」,即同胞兄妹之意。

中緬兩國的正式交往,始自中國的漢代。漢永元六年(公元94年)緬甸部落國家第一次遣使中國,以後在三國、唐、宋、元、明、清各時期,兩國互派使節頻繁。經貿往來不斷。公元802年,緬甸還派團到唐朝首都長安獻樂。唐代著名詩人自居易曾寫下贊美緬甸樂舞的不朽詩篇《驃國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緬兩國人民,共同修築了著名的《滇緬公路》,攜手並肩抗擊日本法西斯,在世界近現代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中國解放和緬甸獨立以後,兩國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緬甸是最早承認中國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同中國簽定邊界條約的國家。周恩來總理生前曾九次訪問緬甸,奈溫將軍13次訪問中國。兩國領導人的多次會晤。為中緬友誼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近年來,中緬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育和衛生等方面交往和合作進一步擴大,中緬兩國人民之間的「胞波」友誼揭開了新的一頁。

G. 東南亞自古以來始終分崩離析,是因為流行分裂嗎

1、支離破碎的地形

東南亞最顯著的地形特點,就是地形的支離破碎,這和「山海相間」的西歐異曲同工。

H. 有人了解緬甸嗎

我找到了緬甸的過去.
一、多民族概況
緬甸有42個民族,人口較多的有緬、克倫、撣、欽、孟、若開、克欽、克耶等民族,另有巴當、勃奧、茵萊、土瓦、那加、僳僳、拉秀、沙隆等。

緬甸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65%,有2444萬。緬甸族分布全國各地,而主要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及三角洲地區。緬族屬蒙古人種,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起源於中國西北地區,是羌族的一個支系。歷史上緬族先民有過三次大的遷徒,於650年進入曼德勒南30公里的叫棲(皎克西)鎮一帶定居。

克倫族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人口有300多萬,主要分布於克倫邦和克耶邦。克倫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克倫語支,與緬族同一族源,都是從中國的羌族分支出來的,向南遷入緬甸還早於緬族。

欽族有人口46萬,大部分聚居在西部山地欽山山脈。欽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欽語支,是隨藏緬語族南遷,較早進入緬甸的民族之一。幾經輾轉流徒,欽族於14--15世紀進入西部山地,一部份遷到了印度阿薩姆地區。

克欽族是跨居緬、中、印三國,在中國叫景頗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景頗族發源於青藏高原東部,唐代的「裸形」、「尋傳」部落即其先民,公元960年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開江南遷,到十七世紀逐漸定居在今緬甸北部和雲南德宏地區。緬甸克欽族有45萬人,分布在克欽邦。

若開族又稱阿拉干族,聚居在西部若開沿海地區,人口190萬,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屬何種語支至今仍有爭議。 克耶族有5萬人,主要居在東南部的克耶邦,屬於漢藏語系藏緬族克耶語支。

高族有6萬人,分布在撣邦東部的景棟一帶。高族在中國叫哈尼族,在寮國國豐沙里省叫卡戈族,有7萬人;在泰國清萊、清邁府叫阿卡族,有3.5萬人。高族屬於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緬甸的撣族有250萬人,分布較廣,聚居撣邦境內的佔62%。撣族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同中國古代的百越有著親密的族屬關系。早在公元前後緬甸就有撣族居住,至八世紀大體形成今日的分布狀況。

孟族是緬甸的古老民族,屬於蒙古人種,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孟語支,人口100萬,主要聚居地為南部孟邦。緬甸全國人口3760萬,農村人口佔80%。僑民比重不大,主要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華人華僑。

二、緬甸遠古歷史

5000年前,緬甸的依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曼德勒在文化和地理上將緬甸分成兩部分:曼德勒以北為上緬甸、以南為下緬甸。但緬甸族(緬人)是不是緬甸的土著居民。

緬甸最初的土著是印度尼西亞的尼格黎多人(矮黑人)。公元前4世紀,楚國人庄蹻入滇,擴地數千里,溝通了中緬之間的交往,舉世聞名的「南方絲綢之路」開通。緬甸這時有了部落國家,即占族建立的大公國。占族是涵化矮黑人之後的南島人的後裔。

公元前後,中國哀牢(濮、閩濮)人[南亞語系(澳斯特羅-亞細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兩支沿湄公河南下,一支占據了今柬埔寨和寮國,即今天的高棉人,另一支進入泰國和緬甸,在緬甸的即今天的孟人(the Mons)。進入緬甸的孟族居住在錫當河(Sittang River)流域。

此後,青藏高原的藏緬人的一部分順山勢南遷緬甸。公元3世紀,緬甸族(Burmese)的一支驃族(the Pyus)南下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驃國,以卑謬為都城。802年,驃王派使臣來到唐朝京城長安,表演緬甸古樂和精彩的舞踏。832 年,驃國被同為藏緬系的南詔國滅亡,驃人四處逃散,逐漸與叫棲一帶的同族人緬族融合。

與驃國並立,孟族人(Mon)在毛淡棉西北60公里建立直通國(Thaton杜溫那崩米國)。573年,直通國的兩個王子Thamala、Wimala興建庇固(勃固)城,之後發展成為孟族王朝的最重要的城市。驃國滅亡後,孟族王朝統治了整個下緬甸,直到十一世紀。

三、緬甸古代歷史

11世紀初,定居叫棲一帶的緬族,吸收了驃國、孟人、南詔、撣人的先進文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建立了蒲甘王國,定都蒲甘(Pagan)。1044年,蒲甘王朝國王阿奴律陀(Anurudha)統一緬甸全境,成為緬甸族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政權,1058年始創緬文字母。蒲甘王朝歷代國王世系如下:阿奴律陀----修羅----江喜佗----阿隆悉都----那羅多----那羅帝因迦---那羅波帝悉都----醯路彌路----迦娑婆----烏婆那----那羅梯訶波帝----苴----鄒聶----那羅梯訶波帝。1287年,蒙古在西雙版納設立了宣慰司,忽必烈的兩個大臣由此南攻緬甸,滅了浦甘王朝。

於是,孟族在南部建立起勃固王朝,定都仰光東北80公里的勃固(bago);撣族在北部建立了阿瓦王朝,定都曼德勒附近的阿瓦(ava),形成南北對峙狀態。1386年,兩個王朝間爆發戰爭,史稱四十年戰爭,國力因此消耗殆盡。1539年勃固王朝為東吁(東塢、東固、Toungoo)王朝所滅。1555年阿瓦王朝也為東吁王朝所滅。

15世紀末,原先逃到錫當河流域東吁(仰光-曼德勒之間)一帶躲避戰亂的緬族,大力發展農業,積蓄力量。東吁緬族首領明吉瑜宣布脫離阿瓦王朝,自立為王。1531年,明吉瑜之子達彬瑞蒂正式建立東吁王朝。在達彬瑞和繼任的第二位國王莽應龍在位期間,東吁王朝歷多次南攻北伐,終於實現了緬甸的第二次統一。1546年遷都勃固。

東吁王朝世系如下:明吉瑜---達彬瑞蒂---莽應龍---莽應里---良淵候---阿那畢隆---彌利提波---他隆---平達格力---白莽---那羅伐羅---彌麗 提----娑尼---達寧格內---摩訶陀摩耶娑底波帝。

東吁王朝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暹羅(泰族)的Ayutthaya(大城王朝)交戰而耗盡了資源。16世紀末,暹羅聯合反叛的孟人包圍了勃固,東吁王朝聯合阿拉干國(今緬甸若開地區和孟加拉國南部),才得以解圍。

1599年勃固城於被阿卡族(又名哈尼族、高族)佔領,東吁王朝被迫遷都阿瓦(Ava)。1752年阿瓦被孟族人攻佔,東吁王朝滅亡。

四、緬甸近代史

1753年,瑞波平原(伊洛瓦底江和欽敦江之間)的緬族首領壅籍牙派兵多次南下討伐孟族人,終於再次實現了全緬甸的統一,建立了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

1782-1819年雍笈牙國王波道帕耶(Bodawpaya)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1824年,英國發動了第一次侵緬戰爭。英軍從印度由陸路向緬甸西北部進攻,被緬軍統帥班都拉重創於吉大港附近的班瓦河地區,迫使英軍全線潰退。1826年,英軍走海路從仰光登陸,一路攻城奪池,最後攻佔緬京阿瓦附近的楊達波村。緬王被迫議和,放棄對阿薩姆、克車和曼尼坡的宗主權,將若開(阿拉干)及附近島嶼劃歸英國管轄。

1852年,英軍第二次侵緬,佔領緬甸南部沿海,將勃生、勃固、若開、德林達依合並為緬甸省,歸屬印度聯合省管轄。

1885年英軍第三次侵緬戰爭,輕取京都曼德勒,生俘錫袍王。英軍繼續北進,隨即佔領了整個上緬甸。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從此整個緬甸淪為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1897年,英國將緬甸升格為「自治省」由英駐印度副總督兼任省督。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緬甸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的唯一一次選舉中,巴穆(Ba Maw)當選為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國內政治。

日本在1942年佔領緬甸。當日本戰事逐漸失利時曾同意讓緬甸獨立,但事實上卻仍舊在背後操控新成立的傀儡政府。緬甸國父翁山(Aung San)於是在此時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二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翁山則在公元1947年7月遇刺身亡。在翁山的繼承人大欽努(Thakin Nu)的領導下,英國議會終於在公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獨立的緬甸聯邦共和國。

I. 緬甸在歷史上以前是中國的領土嗎

不是,緬甸與中國歷史上只有過附庸關系。

1、蒲甘王朝時期

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在中國北方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蒲甘國王不理會。1277年,元兵進攻八莫,因氣候炎熱退兵,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國。

1279年,元滅南宋,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

元朝敗蒲甘國後,其領土就開始分裂。撣族乘機發展勢力,1368年於緬甸東部阿瓦(英文:Ara)建立阿瓦王國。而孟族也在緬甸南部發展勢力,建都於馬達班(Martaban),1369年遷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國。

二王國建立後南北交戰,緬甸境內四分五裂,各王邦部落或臣服於元明兩朝,或俯首於暹羅,延綿250餘年,直到16世紀30年代中國明朝萬曆年間。

2、東吁王朝時期

東吁同中國明朝關系密切。1635年遷都阿瓦後,又稱阿瓦。明朝於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在底兀剌(即東吁)設宣慰使司。

1425年(洪熙元年)和1430年(宣德五年)東吁曾兩次遣使來中國訪問。1582( 萬曆十年)~1583年莽應里曾進犯雲南,被擊退。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南明永曆帝逃亡到緬甸,緬甸無力抵禦吳三桂的進攻,只得引渡永曆帝以換取清軍的撤兵。

3、貢榜王朝時期

貢榜王朝為緬甸最後的王朝,雍籍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

18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簽訂合約收場。

(9)緬甸人為什麼被分成南北擴展閱讀:

清緬戰爭:

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爆發了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

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但乾隆皇帝受「騎射乃建州之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這場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大清軍隊進攻。

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軍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

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

J. 緬甸撣邦有幾個特區與中國是什麼關系

緬甸撣邦的四個特區及與中國的關系:

1、果敢第一特區,地處緬北薩爾溫江東岸,面積約5200平方方公里,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地區的鎮康縣、滄源縣、耿馬縣以及保山地區的龍陵縣接壤。

2、佤邦,即緬甸撣邦第二特區,處於世人所稱的「金三角」腹地,是毗鄰中國、泰國和寮國的一個自治特區,由南北兩塊地盤組成。

3、克欽邦第三特區即原緬共101軍區,是緬共中最晚組建的一個軍區。

4、緬甸撣邦第四特區即原緬共「八一五」軍區。是一個極為袖珍的「割據之地」。不僅人口在幾支地方民族武裝中最少,地理面積也是相對最小。

(10)緬甸人為什麼被分成南北擴展閱讀

撣邦,是獨立自治邦。面積為62500平方英里,是面積最大和人口最多的一個邦。主要居民是傣族而緬人稱為撣人。首府在東枝鎮,多柚木林,以種植水稻為主,還有玉米、小麥、煙草、茶等。

北部南渡附近有銀、鉛、鋅、銅等礦,內外交通不便,僅北部和西部有鐵路,分別由臘戍和東枝通向緬甸中部。中國畹町到臘戍公路是中緬陸上交通的重要通道,東枝是避暑勝地,其西南的因萊湖為著名風景區。

撣邦位於緬甸東部,北與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接壤,東面與寮國和泰國相接壤,西面與克欽邦、克耶邦、克倫邦、曼德勒省、實皆省相連。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7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8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1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5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1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5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09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6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