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鴛鴦湖有什麼傳說
❶ 西嶺雪山鴛鴦湖是以什麼而馳名中外
西嶺雪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境內,距成都僅95公里。因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千古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而得名。景區內有終年積雪的大雪山,海拔5364 米,為成都第一峰。西嶺雪山屬立體氣溫帶,現已形成「春賞杜鵑夏避暑,秋觀紅葉冬滑雪」的四季旅遊格局。有雲海、日出、森林佛光、日照金山、陰陽界等變幻莫測的高山氣象景觀,茫茫的原始林海,數不盡的奇花異草,罕見的珍禽異獸,終年不斷的激流飛瀑等奇特景觀。一般在西嶺雪山遊玩有兩條路線,徒步路線和滑雪路線。
❷ 鴛鴦湖在什麼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坐落於石阡縣楓香鄉鴛鴦湖紅色革命區的革命烈士紀念碑格外庄嚴。中午2點整,隨著軍樂、腰鼓奏起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全場肅立,向革命烈士默哀,隨著紅色幕布徐徐拉開,高8米多的花崗岩紀念碑上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大字氣勢磅礴、庄嚴肅穆。黨員幹部和學生代表分別向紀念碑敬獻花籃,與師生、群眾代表依次緩步拾級而上,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表達對革命烈士的深切緬懷之情。
該縣扶貧辦負責人宣講了鴛鴦湖紅軍烈士們革命事跡,一九三四年十月十七日,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長征。而此時,她的先遣隊正在石阡的崇山峻嶺里奮戰。白岩河遭遇戰,是甘溪戰役結束後,奉命繼續東進的紅六軍團前衛部,由甘溪繞坪山至江口,途經楓香桶溪(鴛鴦湖)白岩河,與石阡民團帶路的敵桂軍十九師廖磊所部遭遇,發生激戰,終因寡不敵眾,一百多名紅軍戰士壯烈犧牲。
據了解,鴛鴦湖紅軍烈士墓高8米,祭掃台約100平方米的水泥院壩,周圍有1米高的圍牆、欄桿,圍牆的內壁全是紅軍英勇參戰的畫面,銅仁市民政局撥付6萬元於2014年修建。
❸ 誰去過宜蘭美嗎
======================================================================
樓主你好
基本概況
宜蘭位於台灣島東北部,面積2137平方公里,人口46.6萬人(2001年底)。宜蘭原屬台北縣管轄,1950年分治設縣。下轄1市3鎮8鄉計12個鄉鎮市。縣治設在宜蘭市。蘭陽溪橫貫東西,將全縣分為南北兩部分,蘭陽溪以北稱為「溪北」,轄頭城鎮、礁溪鄉、庄園鄉、宜蘭市、員山鄉等五鄉鎮市,以宜蘭市為中心。蘭陽溪以南稱為「溪南」,轄羅東鎮、蘇澳鎮、冬山鄉、五結鄉、三星鄉以及南澳與大同兩山地鄉,以羅東鎮為中心。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宜蘭古稱"蛤仔雞"(亦有作葛雅蘭、蛤仔蘭、甲子蘭等),原為平埔族Kavalan人居住地,直到清朝才開墾成為城市。從數千年前泰雅族在蘭陽平原建立聚落,漢人俗稱生番、野番或山番,後來由東南亞渡海漂流而來的噶瑪蘭人,俗稱熟番、化番或土番,到1796年來自唐山漳州的吳沙,帶領了漳州、泉州及客家子民移民台灣,從淡水沿著草嶺古道駐墾蘭陽平原和頭城地區,繼而發展出二城、礁溪、四城、壯圍、宜蘭城等溪北屯墾區,開拓了宜蘭的發展,在近年來雪山隧道的開通、直達客運的上路也讓宜蘭成為台灣著名的旅遊勝地,讓民眾玩遍宜蘭的好山好水。
[編輯本段]自然環境
宜蘭是個多山的縣,山的環抱致使蘭陽平原形如畚箕,在東北季風的吹拂下,宜蘭盡攬雨水濕氣,故人稱"竹風蘭雨"。宜蘭森林茂密,喬木叢林櫛比,蘊藏豐富。河川多發源於中央山脈,以蘭陽溪(古稱宜蘭濁水溪)為最大,全長73公里,其下游形成扇狀三角形而且肥沃的平原,堪稱宜蘭的動力之河。
[編輯本段]產業方面
農業一向是宜蘭的重要產業,主要作物為稻穀。漁業是宜蘭另一項重要產業,綿長的海岸線使得南北漁業發達,如大溪、梗枋、南方澳等沿海養殖業或近海漁業特別發達。山林、沼澤、河塘遍布,山鳥與水鳥齊飛,宜蘭實為野生鳥類的新天堂樂園。宜蘭以山水勝景取勝,北關、太平山、翠峰湖、棲蘭、明池、松蘿湖、神秘湖、福山植物園最為代表;人文風情則有頭城牽罟、二龍村賽舟、本地歌仔戲,還有致力田園鄉土體驗的頭城、北關、香格里拉等休閑農場,以及南澳純朴的泰雅風情;而規劃設計精良的冬山河遊憩區、羅東北成運動公園,更是近年台灣公共藝術、建設的里程碑。
[編輯本段]交通狀況
鐵路
北回線鐵路縱貫境內,共有11個停靠站,頭城、礁溪、宜蘭、羅東、蘇澳與南澳都是大站,各級對號列車均有停靠,大里、大溪、冬山與東澳則有普通車停靠。
公路
台北與宜蘭間有台汽客運聯絡,並延伸至蘇澳、南方澳。宜蘭、羅東為縣境的交通樞紐,境內交通以宜蘭客運為主,宜蘭市有宜興客運通往員山、永鎮,由羅東鎮可通往三星、大同鄉;另有台汽客運自宜蘭、羅東通往太平山、梨山、南山等地。
[編輯本段]宜蘭旅遊
龜山島
在頭城東方12公里的海面上,浮著一座酷似烏龜的小島,不論南來或北往蘭陽平原的遊客,總是被它深深吸引,這座隨著大海載浮載沉,曾經守望噶瑪蘭先民墾拓蘭陽的島嶼,正是蘭陽人精神和地理上的指標——龜山島。
宜蘭人與龜山島長年相伴,情感極其深厚,老人們總會熱心地告訴遊客,這只大海龜會「轉頭」。如果在蘭陽溪以南的位置,看到的是龜山島南側,頭部朝左邊;來到三貂角,看到的是龜山島南側,頭部朝右邊;來到三貂角,看到的是龜山島北側,頭部朝左,一路北行,果真令人有「龜山轉頭」的錯覺。
龜山風雨千變萬化,多年來深刻地融入宜蘭人的生活中。宜蘭有一句俗諺:「六月看山頭,慢冬看海口;龜山若戴帽,大雨就來到。」——當龜背上雲霧重重,就預示天氣即將轉壞,龜山島還真是宜蘭人的氣象觀測台呢!在宜蘭人的心目中,龜山島就像一座活的島嶼,這只頭朝東南、尾向西北的大海龜,不但嘴會吐煙、尾會擺動,左右兩側還各有會劃水的「爪」,因此,有關其「身世」的傳說,也就多采而豐富。
神龜傳說
傳說當年鄭成功率軍途經此地,突遭一隻大母龜攻擊,鄭成功一怒之下,拔箭將它射傷,母龜逃至海上化作龜山島,島的西南方另有一座小嶼,初一、十五潮差較大時浮出海面,名為龜卵嶼,據傳就是巨龜產下的卵。也有人說龜山島原本是海龍宮里的龜將軍,因和龍公主私戀,觸怒了龍王,遂將龜將軍變作龜山島,公主則化為蘭陽平原,朝夕遙遙相對,永無相會之日;然而這個凄美的故事,在看風水人的眼中,卻是風水上「龜蛇守海口」的風水寶地。
龜山八景
由於龜山島四周的海域擁有豐富的回遊性魚類,是個十分優良的漁場,漁產豐碩,所以早年就有漁民前來捕魚,後為軍事管制區,就有「台灣走透透,單單龜山還未到」的俗諺廣為流傳,直至解嚴後龜山島的觀光事業陸續推展,遊人才有機會一親芳澤。
龜山島面積只有2.7平方公里,其東西長3.3公里,南北寬約1.7公里,主要是由兩座火山體組成龜頭和龜甲,龜尾部分則是一片細長的沙洲。島上的岩石大多屬安山岩,是數十成年前火山噴出的岩漿凝固而成。島上風光歷來即以龜山朝日、龜島磺煙、龜岩峭壁、龜卵觀奇、靈龜擺尾、神龜戴帽、眼鏡洞鍾乳石觀奇,及海底溫泉湧上流等八大奇景名聞遐邇,其中「龜山朝日」名列蘭陽八景之首。在不同的位置、氣候、潮汐下觀察,各有不同的景觀變化,這正是龜山島的魅力所在。
出海賞鯨
由頭城漁會經營的龜山朝日號賞鯨船,自梗枋漁港出發,環繞龜山島一周,讓遊人一睹龜山美景,其附近海域因鯨豚活動頻繁,也發展出吸引人的賞鯨生態之旅。
宜蘭設治紀念館
建於1906年,『設治』是『設官治理』之意。宜蘭系於1812年(清朝嘉慶17年),方由大清帝國設廳任官。以往是宜蘭歷任行政首長的官邸,戶外庭園老樹成林,尤其是一棵百年老樟樹,彌足珍貴,引起保存之議。
史館與縣政府隔牆並立,佔地800坪,建築空間74坪,在縣長官邸取消,縣政府拆遷,舊城改貌之際,本館開創出一個兼具鄉土歷史ˋ知性教育及休閑的空間,展示內容有五大主題鋪陳宜蘭設治進200年的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
宜蘭設治紀念館是一棟和洋式建築,建造用的檜木均是當時太平山的檜木,日治時代,這里是宜蘭郡郡守的宿舍,當時的郡守多由日本人擔任,楊基詮為第一個由台灣人擔任的郡守,光復後這里由國民政府接收。
宜蘭設治紀念館內部陳列的東西主要涵蓋了三個時期的文物史料,第一是清朝的噶瑪蘭廳時代、第二是日治的宜蘭廳時代、第三則是光復後迄今的宜蘭縣時代。歷經清治、日治與國府時期的統治,對於宜蘭的人民、土地,及政治、經濟與文教,都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
船由島的北方順時鍾繞島而行,龜甲朝西北的這一側,山勢平緩,樹木蓊鬱蒼翠,尤以大片的天然蒲葵林最為珍貴;續往東行,硫磺味陣陣撲鼻而來,正是到了火山地質景觀發達的龜首,龜首經年不斷冒出琉磺氣,即著名的「龜島磺煙」,海底出磺口附近是一處海底熱泉。
繞過龜首,來到南側的眼鏡洞,此為一狀似眼鏡的鍾乳石洞,十分幽深隱密,也曾是走私漁船的交易據點,漁民戲稱為「龜山夜市」。龜甲南側沿岸一片裸露的山崖,高聳的山壁直削入海,構成「龜岩峭壁」奇景。再往西行至龜尾,一片寬達7公頃的龜尾湖為島上唯一的淡水湖泊,自船上眺望可見燈塔、紀念碑和拱蘭宮,至此整個行程才宣告結束。
至於龜山島附近海域常出現的鯨豚鮮,種類多達17種,數量亦十分可觀;海天之際,但見熠熠陽光下,一隻只飛躍的「銀白色快艇」,於大海中翻濤前進,身手矯捷,與船競游,共享破浪的優游快感。另有國揚航運經營的氣墊船,從蘇澳港出發,至龜山島折返,航程中可尋找鯨豚蹤跡,解說人員亦提供鯨豚生態說明。
乘車風向標:
1、自台北北站、基隆市文化中心旁搭往宜蘭、羅東、蘇澳的台汽客運濱海線,在更新站下車,可抵梗枋漁港;或搭往蘇澳,循中山路步行約10分鍾可抵蘇澳港。
2、搭北回線鐵路,在龜山站下車,沿濱海公路南行約15分鍾可抵梗枋漁港;在蘇澳下車,循中山路步行約10分鍾可抵蘇澳港。
特別提示:
1、龜山朝日號賞鯨船與國揚氣墊船均采團體預約方式訂位,前者不滿25人、後者不滿30人則須包船。欲前往,必須於出發前3天預訂,聯絡電話為:頭城漁會(03)977-3131,977-1876;國揚航運(03)977-8293。
2、游龜山島以夏季最宜,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浪頭高,游覽船常有停駛之虞。
五峰旗瀑布
五峰旗瀑布是宜蘭縣礁溪鄉著名的風景區,為蘭陽八景之一。相傳五峰旗得名的由來是因為瀑布後方五座尖峰並列,酷似平劇武將背後所插的五面三角旗,故稱「五峰旗瀑布」。
進入瀑布風景區,順著停車場往前走,噴水池、小公園及涼亭、石桌椅等人工設施,適合全家人歇歇腳、看看風景;接著循石階續行,即進入觀瀑步道,伴著水聲淙淙,走在一片濕綠的林蔭小徑上。
瀑布共分三層,沿石階上行可登臨欣賞。第一層瀑布高約5公尺,隱在小山谷的樹叢後,瀑布下方形成小水潭及一片石灘,玲瓏可愛,已辟為兒童戲水區。第二層瀑布便是一般人所熟知的五峰旗瀑布「正身」,高20公尺,瀑水從山腰直瀉而下,有如碎玉飛珠,五峰亭及觀瀑台即座落於瀑布下,是最佳的觀瀑地點。再往上走,崖邊有一處「觀瀑亭」,在此可眺望附近的層巒疊翠,下方的闊葉林間五色鳥的叫聲清晰明亮。續登階梯直上,即可到達第三層瀑布,此瀑布自山林中奔竄而下,水花四濺,沁人心脾,是夏日消暑勝地;相對於夏日的清涼舒適,冬日至此,水氣氤氳,散落的櫻花點綴著石階,別有一番風韻。由於環境潮濕,腳踩石階宜留神慢走。
五峰旗瀑布的每段景色各異其趣,但由於位在山谷中,腹地狹小,假日遊人如織,若能選擇非假日前來,當更能享受其幽靜清涼的意味。
乘車風向標:
1.自台北北站、基隆市文化中心旁搭往宜蘭、羅東、蘇澳的台汽客運,於礁溪站下車,循指標步行約3.5公里可抵。
2.搭北回線鐵路至礁溪站下車,續行同上。
明池森林游樂區
位於北橫公路最高點的明池,海拔約1150公尺,原來是一個高山湖泊,因四周群山環繞,林木蔥郁,邀請日本專家擔任設計、建築,采庭園山水手法,使得整個園區充滿唐代及日本式風格,小橋流水、亭榭樓池隨處可見。
明池,又稱池端,本指一個漫生水草、寬大幽邃的池沼,由於地形環境所致,形成一個寧靜封閉的空間,低溫多濕,終日雲霧縹緲,一年365天中,幾乎300天不見陽光,有如霧中仙鄉。退輔會森林開發處自1965年即在此造林,廣闊的柳杉林清綠優美,頗獲遊客青睞;有鑒於此,才逐步規劃成佔地917公頃、實用觀光面積40餘公頃的「明池森林游樂區」。造訪明池,游賞的重點得從池畔的園林著眼,全區分為慈園、靜石園、蕨園。
慈園改成庭園後,主要景點是慈孝亭、水琴窟等。慈孝亭是園區的最高點,也是視野最佳的地方。可一覽明池全景;順勢而下,來到水琴窟,這是一處檜木洞穴,以日本茶道手法,將流水滴流到埋藏地底下的水瓮,發出悅耳的回聲,是典型的日本庭園造景。
靜石園亦洋溢東洋庭園風味,白牆黑瓦、假山奇石,建築之美錯落有致;用石頭與沙代表山水營造一個冥想的空間,頗有幾分日本京都古寺的韻味。蕨園其實是柳杉密植的陰濕之地,由於此地長年飽受霧露滋潤,花草樹木顯得格外鮮麗,蕨類的生長尤其茂盛,種類至少就有50種。
園區內設有兩條木棧道,順著棧道可到明池畔賞景,池旁有一座童話園,是借七矮人與白雪公主的故事所建構的一座森林迷宮,適合各年齡層遊客同歡。
乘車風向標:
由宜蘭火車站前搭往巴陵的宜興客運,至明池森林游樂區下車,但班次不多,車班查詢(03)-0300。
頭城老街
頭城是蘭陽平原上開發最早的城鎮,占著臨近蘭陽地區唯一商港——烏石港的地利,與大陸和台北商業貿易往來頻繁,盛極一時。今日頭城車站附近的和平街,即當時最熱鬧的市街,是頭城興衰的見證。
老街北段是十三行遺址及盧家宅院,盧家宅院佔地寬廣,在清代素樸的閩式傳統風格中揉合了日據時期的繁復雕飾與彩瓷洗石,斜頂、灰瓦、圓拱,看起來別有風情。而位於公館左前方的十三行,是盧家13家商行、倉庫的總稱。
沿老街南行,可抵開蘭第一古廟——慶元宮。慶元宮建於嘉慶元年,為大規模移民入住宜蘭時建立的第一座廟,奉祀著庇佑移民的媽祖。若以慶元宮為界,老街南段為當年小商家的所在,因此屋舍較為密集,雖不象北段那樣寬闊,卻更有老街的獨特韻味,成排的紅磚店屋前圓拱連綿,女兒牆上仍刻著昔日商號。
乘車風向標:
1.自台北北站或基隆市文化中心旁搭往宜蘭、羅東、蘇澳的台汽客運濱海線,或於宜蘭市搭往頭城的宜興、台汽客運,在頭城站下車。
2.搭北回線鐵路,在頭城站下車。
[編輯本段]宜蘭小吃
宜蘭小吃一如宜蘭人般傳統而道地,除了如假包換的蘭陽古早菜之外,閩式風味掛帥的老店、攤頭,一樣讓人口齒留香。
由於地形的阻隔,蘭陽平原昔日對外交通不便,在與外界接觸不多的情形下,發展並保留了不少宜蘭特有的菜餚,而依然淳樸的鄉情,也使宜蘭小吃充滿道地鄉土味。
蘭陽風味菜源自於取材平實、做工卻十分講究的福州菜,其中以「糕渣」最具代表,糕渣是以雞肉、豬肉和蝦仁剁成泥後,加入熬煮5~6小時的高湯拌煮成漿,倒入盤中冷卻、凝固成形,再切塊、裹粉油炸後即可食用;由於外觀看來溫溫的,吃來卻相當燙口,因而常以此借指宜蘭人「外冷內熱」的性情。
除了糕渣,芋泥、西魯肉、肝花、棗餅等,亦是蘭陽獨到的傳統美味。芋泥是以熟的芋頭,用刀柄來回擀壓成泥狀,再以大火蒸軟,細滑可口,八寶芋泥最是出名;西魯肉做法類似白菜鹵,即是以竹筍、大白菜、香菇、筍絲等做成的大雜燴,燴好後底下再襯以蛋汁炸成的「蛋巢」,賣相雖不佳,卻是很能反映早年民生疾苦、食肉不易的一道民間菜;相較於西魯,肝花可是富貴人家才能吃到的珍味,它是以瘦肉或內臟、魚漿、荸薺加蔥花、蔥頭等配料剁碎,再裹以豆皮入炸,只因當時大部分人以豬肝為主料,故名;棗餅又名查餅,是以金棗、桔餅、冬瓜糖等混合製成的傳統甜食,是蘭陽人宴客席間不可缺少的精緻小點。
地道的蘭陽老菜由於費工費時,一般餐館已難嘗到,但宜蘭至今仍保留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滋味,如今日的火車站以北、昔日的北門一帶,都是市集、店家聚集地,特色小吃不少,值得去往。
渡小月
地址:文昌路74號
電話:(03)932-4414、933-2630
營業時間:1130~1430、1630~2130
休息時間:清明、端午、春節
店內特色:糕渣、西魯、棗餅、肝花、芋泥
創店近40年,傳承四代,為宜蘭市歷史最悠久的古風老店之一。原以外燴起家的渡小月,大月包外燴,小月自家做,故名渡小月。渡小月是蘭陽地區少數專以地道蘭陽傳統菜知名的餐館,多項招牌菜,皆以純熟細膩的手工取勝,其中尤以做工繁復的糕渣口碑最佳,此外,什錦富貴的肝花、香滑欲滴的芋泥,都別具風味。
阿茂米粉焿
地址:聖後街110-1號
電話:(03)936-0646
營業時間:0730~1230、1430~1800
店內特色:米粉羹
用香菇、柴魚、大骨熬煮的湯頭,加上竹筍、木耳、甜不辣和粗米粉燴煮成大鍋濃稠的米粉羹,用料實在、湯頭香濃,尤其初夏的竹筍盛產季節,鮮脆的竹筍為羹湯加味不少,因此享有40餘年的口碑,許多出外多年的遊客歸鄉時,都不忘來此嘗嘗故鄉味。
鴛鴦湖
鴛鴦湖位於新竹縣與宜蘭縣交界的深山中,為淡水河的上游水源之一。鴛鴦湖海拔約1670公尺,湖面長575公尺、寬200公尺,面積約3.6公頃,有如一柄湯匙;關於湖名的由來,是因為湖面上常有鴛鴦棲息,相傳從前有一樹青梅竹馬的情侶,男的因狩獵不慎葬身湖底,女的為此跳入湖中相隨殉情,此情感動天,湖神便將他們化他一對鴛鴦,終日嬉遊湖面相偎相依。傳說固然凄美,然鴛鴦湖神秘嫵媚,宛如迷離仙境的景緻,才是真正引人入勝的所在。
由於鴛鴦湖地處台灣東北部,海拔又高,袋狀的谷地吸納了東北季風的濕冷水氣,使得湖面上經常重霧深鎖、迷濛深邃。濃濕的環境也造就了獨特的生態環境,復以人跡罕至,水澤生態維持完整,成為自然保留區,范圍除湖面外,並涵蓋了周遭的濕地及原生檜木林,總面積達374公頃。
由100林道上的保留區大門進入,沿著約1公里的步道抵達湖畔,沿途景觀原始,林木茂密;抵湖畔後續有碎石步道半環湖區。小徑上不時可見橫躺的倒木,必須彎腰穿梭其間,偶有腹斑蛙「給一給一給」的叫聲隱約相伴;遇逢雲消霧散,清澄的湖面一如明鏡,鴛鴦、綠頭鴨輕輕劃過水面,好一幅寧靜致遠的畫面。
乘車風向標:
由宜蘭、羅東火車站前搭往梨山、南山、太平山的台汽客運,於棲蘭苗圃下車,或由宜蘭搭往巴陵的宜蘭客運,至明池森林游樂區下車,再轉搭專車前往;惟上述車班皆不多。
特別提示:
鴛鴦湖現為自台風「薔薇」在台灣宜蘭登陸然保留區,嚴禁狩獵或任何破壞、改變當地生態的行為,僅限學術研究團體前往。前往時除應辦理甲種入山證,並須向「行政院」退輔會榮民森林保育事業管理處申請保護區出入許可證,通訊地址為宜蘭市林森路100號,電話(03)938-2420#220洽育樂組。
2008年9月28日15時40分,台風「薔薇」在台灣宜蘭登陸,狂風暴雨襲擊全台。
滿意採納,謝謝。
suixindfen為你解答
======================================================================
❹ 誰知道鴛鴦湖的傳說的
在貴州荔波縣西南邊的溶岩群山中,有一條像布依姑娘綠色飄帶一樣美玉的翁弄河,河的下游有兩個碧波盪漾的翠湖,一上一下,彷彿情人含情脈脈地遙相呼望,人們把它們叫做鴛鴦湖,湖中的兩棵樹稱為鴛鴦樹。
相傳在很久以前,鴛鴦湖這個地方是一條清幽幽的小河。一天,寨上的一對青年夫婦,男的叫阿果,女的叫阿葉,在田裡薅身,眼看太陽要落坡了,他倆收了工,下到河裡去洗澡。正這時,天上的龍太子下凡雲游路過此地,看見了祼身在河裡洗澡的阿葉,就起了歹心,於是下到河邊想動手把阿葉帶走。誰知,被阿葉發現了,就連忙叫喊阿果,阿果聞聲過來,看見一個男人在拉著他的老婆,就連忙取下腰間的弓箭,對准那個男子射去,箭頭射中那個男子後,那男子轉眼變成一朵彩雲,往天上飄去,不一會兒就消失了。阿果心想,這人定是天上的龍太子,正在這時,天上突然烏雲翻滾,雷聲大作,一下子,雷電將寨對門的大岩山劈倒了,石頭不斷往河裡滾去,一會兒功夫,便把活河堵成了死河。
雨越下越大,河水不斷地往上漲,眼看大水就要淹到寨上,阿果一頭扎到水裡去排水,卻被一個很大的旋渦卷了進去。
阿葉眼睜睜地看見阿果被旋渦捲走了,一邊在呼喊著阿果的名字,一邊也一頭扎進水裡,往旋渦的地方游去。誰知,剛一下水,就被天上的龍太子讓雷公發雷定死在一個小山坡上。
雨漸漸停了,因那座小山坡把水分開,變成了兩個湖,後人為了紀念阿果和阿葉,就給這兩湖取名為「鴛鴦湖」。
❺ 婺源鴛鴦湖迎今年首批越冬鴛鴦,鴛鴦屬於國家保護動物嗎
鴛鴦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隨意捕捉是不被允許的,但是通過正規渠道人工養殖是合法的。
根據古代的記載,和近代西方的物種研究顯示,鴛鴦幾乎可以說是中國獨有的鳥類。
雖然東南亞區域也有少部分鴛鴦,但那多是候鳥遷徙途中迷路跑過去的。
鴛鴦是候鳥,而它的長居地和遷徙地都在國內,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鴛鴦也都在我國,所以大致程度上,“鴛鴦是我國特有的鳥類”這個說法確實是沒問題的。
❻ 有月老的身世么
月老祠的傳說 年輕的情侶來鴛鴦湖,都喜歡上月老祠來拜一拜,有人說在這里許願非常靈應,有情人拜後都能白頭到老。據說,這里曾有一座古廟,有一對年輕夫婦到此隱居並白頭偕老。他們終老後就葬在廟前。不久,墳前長出兩棵形影不離的松樹。於是,人們便在古廟的廟基上建起了這座「月老祠」。祠中有兩副好對聯,一副是:「任是天緣幾生修就,還憑月老一線牽成」。一副是:「鴛鴦湖畔妙點鴛鴦譜,鸞鳳衾中好結鸞鳳儔」。 月老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說是唐代有一位少年叫韋固,一天他外出郊遊,來到次宋,當晚在城南的一家旅店住下。晚上,韋固乘月散步來到後花園,見一位老人背著錦囊正在月下看書,忙上前施禮,問看什麼書?老人笑道:《婚牘》也。韋固想:《婚牘》定是記載人間姻緣的書,又見那錦囊脹鼓且發紅光,便叩問其中裝了什麼?老人微笑道:「紅繩子也」。韋固又問:紅繩子何用?老人從囊中掏出一支紅繩,當空一晃,只見一道紅光在韋固的腳下繞了一圈,然後朝北而去。老人告訴韋固,此繩以系夫婦之足,雖仇敵之家,貧賤懸隔,天涯異域,此繩一系之亦必好和,終不可違也。韋固見自己的婚事已定,趕緊問自己婚配何人。老人答曰:「店北賣菜老嫗之女也」。說完就不見了。 第二天,韋固起早梳洗打扮一番,趕緊找到店北賣菜老嫗,特意詢問他的女兒。見到的卻是一個蓬頭垢面、面黃肌瘦、相貌醜陋的三歲女孩。不禁火起,竟拔劍刺去女孩驚呼,老嫗高叫,韋固棄劍而逃。 十幾年過去了,韋固已成為一名武將,娶相洲刺史王泰之女香娘為妻。洞房之夜韋固揭開香娘的紅頭蓋,見妻子貌美非凡,只見眉心貼著一朵紅紙剪的小花,問其緣故。聽香娘敘說,方知香娘就是當年賣菜老嫗之女。夫妻如夢初醒,從此恩愛有加,後子孫滿堂,白頭偕老至終。以後,民間就把「月下老人」當成司婚之神來膜拜。
❼ 鴛鴦湖的有什麼特色
鴛鴦湖水面約10000平方米,以九曲橋分隔為東西兩湖,水面開闊,生機盎然。湖的南面是曲香廊,又名五曲長廊,因沿湖岸犬牙交錯,就曲設廊,廊底有亭,曲徑通幽。走到五曲香廊沿左岸的盡頭,便是樓高廳閣的茗軒。湖猶如一塊明鏡從天而降,鑲在古猗園中心地帶,使古猗園景色大放光輝。
❽ 黃安壩的相關傳說
傳說一:千年傳奇留今世 萬載石聖古風存
很古的時候,有人說是「三皇」時代,有人說是「五氏」時代,還有人說是「五帝」時代,總而言之,自盤古開天闢地以後,就是玉皇大帝主宰著世界了。黃安壩始祖的傳說,就與玉皇大帝有關。那時候,大巴山的馬桑樹歷經數萬年的生長越來越高大,以致直沖雲霄。一天,齊天大聖孫悟空順著馬桑樹爬上了天宮,他掀翻天河水造成了人間洪水大災。在滔滔洪水肆虐之時,玉皇大帝派他的貼身大臣名叫黃安的人下界治水。黃安看到茫茫的汪洋大海,便使開山大斧劈山開河。他劈開一山又一山,一共劈開了九座大山,開通了河道,從此洪水順流而下。現在人們看到從黃安壩流下來的河水和沿河的九道峽口,就是黃安用斧頭劈開的遺跡。治理了洪水,玉皇大帝為黃安慶功擺晏,召來金童玉女和天鵝、鳳凰,為他歌舞彈琴、慰勞辛苦。並傳下旨意封黃安為「澤靈侯」,楊四將軍為隨身護衛,下界執掌九州生靈善惡大事。又命名水患後的山川平地為「黃安壩」並賞給黃安作為封地。黃安來到黃安壩為防止孫悟空再爬大樹,即讓馬桑樹「三尺彎腰」,所以現在就沒有那種直沖雲霄的馬桑樹了。但是至今在黃安鄉金燕村五社還有一處用馬桑樹作穿架大柱的古屋。
從那以後,澤靈侯黃安和金童玉女、天鵝、鳳凰的就在黃安壩的出口處住了下來。人們現在沿草場公路就可以清楚的看到那滿身荊釵岩身、頭戴大帽、胸前長須飄灑、身穿錦袍、腰橫玉帶的石聖人和旁邊的將軍柱。這石聖人就是黃安的化身,他矗立在黃安壩大河西岸,被四周的秀峰環繞;這將軍柱就是楊四將軍的化身,他忠實地護衛著石聖人黃安,並以猴子岩、龍頭寨、寶劍岩為伴。人們目睹此景無不為之心醉神迷。傳說,沾了這里的靈氣,就有好運降臨,後來就有不少的善男信女來這里搭紅,燒香敬拜。為官者,企求仕途暢通,繼續上升;為民者,企求風調雨順,國泰平安,早發大財;未婚男女企求意中人早日出現;未生育母親企求早生貴子;讀書人企求學業優秀早中舉人,誰的心最誠,誰就最容易得到感應。
現在人們乘車從李家壩大橋往北,一直至草場的幾十里山川河谷,兩岸的懸崖陡壁上,石聖人撒下的「龍頭鳳尾荊」、「竹葉荊」、「霸王荊」、「九死還陽荊」、「絲線荊」、「蜈蚣荊」、「瓜米荊」、「五爪荊」、「綠豆荊」、「黃豆荊」等數十種荊釵和岩耳,長在懸崖陡壁上靠采天地靈氣,吸日月精華而生,無論是火熱乾燥的夏天,還是冰凍三尺的嚴寒,這些仙枝靈草都是四季根鮮葉綠。所以千百年來人們用這些珍稀的葯物治「五癆七傷「,婦科雜病,感冒高燒,止血生肌,強筋壯骨,真是百用百靈。
傳說二:梳頭寨、鏡子岩、奇峰巧石留千載
黃安壩山下有一個燕河村,在燕河村的半山坡上,坐落著一片山寨,寨的對面有一塊岩石恰似一方明亮的鏡子人們觀後取名為「梳頭寨」和「鏡子岩」。何以有此名,傳說遠古時代的有熊氏要到西北經商,走到這里發現前面赤壁連連,古樹參天,秀峰環列,水流湍急,路途千難萬險,於是就將新婚之妻留在了如今的燕河村,獨自上路往北經商。妻子為送丈夫遠行,就在鏡前梳妝,忽然間,對面巨大的岩石變成了一面清澈明亮的鏡子,鏡子里風姿嬌艷的美少婦正用纖纖玉手挽青絲,脈脈含情的雙眸,透出幾許牽掛和幽怨。從此以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熊氏有了兒女,兒女又有了兒女。兒子及兒子的兒子都追尋父輩向西北走去,女兒及女兒的女兒都留在了這里,每逢太陽升起的時候,她們都要聚集在村寨前,面對巨大的岩石鏡子梳頭。所以人們說:梳頭寨、鏡子岩,世代美人留下來。你若不信,就到黃安壩下的燕河村去看,這里的女人個個都是美女,現在城裡人就將這里取名為「美女村」了。
傳說三:仙女洞煙雲繞 燕語鷹啼紫氣臨
從石聖人往上,過了鴛鴦湖幾分鍾就能目睹山間奇景——仙女洞,當地人也有叫煙洞子。洞口高約十五米,寬約五六米,外表光滑潔白,猶如白玉般的城池宮殿,洞口四季青煙繚繞,群群紫燕繞洞而飛,洞前是黃安壩河水,洞後是數里高聳入雲的奇峰巧石。洞內平坦,幽深無止。由於千百年石灰岩的風化,滴下的岩漿形成千奇百怪的鍾乳石,有的像豬羊牛馬,有的像塑雕隅像,有的像桌椅鍋罐,有的像杯盤碗盞。真有看不完數不盡的稀奇妙景。當地人說,這是陪同黃安來到人間的仙女居住的地方,那些奇形怪狀的鍾乳石,有的是仙女的石桌、石凳、山杯、石盤,有的是裝飾的畫匾,有的是護衛的士兵。每當夏秋的雨季和初冬時,隨時都看到洞中冒出的白色雲霧,陪同黃安來的宮娥小姐每天都乘著洞中冉冉升起的雲霧到梳頭寨去梳頭,到天鵝池去架舟。
傳說四:鳳凰嶺上石鳳對對 天鵝池中美女雙雙
石鳳凰和天鵝池由於處在六合村五社的萬山叢中,知曉的人恐怕是不多。不知是在何年何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生就這樣一個真正的人間仙境。天鵝池長約五百米之多,寬約百來米,形成一個長橢圓形,橫壓在鳳凰所站山峰的半山落水處,池周圍是一個幾畝寬的大坪。古時池水是四季滿溢,天鵝成雙成對不計其數,人們每天都可以在人頭草中撿到若乾的天鵝蛋。池面一隻小船,船上對對美女經常出沒漂盪在池面上,凡是周圍的人們有紅白大小事,需借用鍋罐什物,只要虔誠相告並在大坪上等一會兒就會應有盡有。在乾隆年間,兩個姓魯的打獵人,路經此處,正逢美女在池中,二人頓起下歹意,兩只火槍瞄準船上美女,槍響時,只見船朝池東頭一幌不見蹤影。從此後,天鵝飛走了,鳳凰站在山尖氣得不動了,池水乾涸了,一股溪水從現在的六合五社周環列的秀峰和石鳳凰這一奇景。
這一路山清水秀的景色,真使人情趣橫生。近看那沿河兩岸的山岩,有花崗岩、鑼鼓岩、鍋罐岩、樁眼岩、穿孔岩、一岩接一岩。朝遠望巍然屹立的山,只見轎頂山,八抬大轎接聖人,光頭山,個個僧人念法經。所有這一些美景舉不勝舉。
傳說五:金鹿帶領進金屋,白日飛仙黃登夢
相傳後漢時有一個名叫黃登的人,因避戰禍從成都平原獨自遷居到黃安壩的楊柳坪(十里坪)。黃登在成都平原時,因廣有田產,兒孫滿堂而成為當地的望族。
有一天他在山坡上看見一隻金色的梅花鹿從眼前走過,便踩著蹄印隨梅花鹿向楊柳坪旁邊的深山走去。翻過了幾座山樑,眼前出現了約幾百畝的平壩,平壩四周青山環列,蒼松翠竹間跳躍著花香鳥語;一條溪流把山澗的泉水翻卷出千姿百態;青青的苔蘚包裹著奇形怪狀的卵石,靜靜地守護著溪流里的魚兒;水霧把溪旁的小樹彌漫成一簇簇的霧凇,似乎想把這里的美景獨占。黃登沿著山崖往上一望,萬道金光從半山中的一洞穴里噴薄而出,他不由雙腳一踮飛身來到洞口,定睛一看,原來洞內有座金碧輝煌的屋子,梅花鹿向著屋內走去,突然不見了蹤影。從此以後,黃登便將自己的物慾乃至精神的理想埋藏在了這個神秘的洞穴。
成天在這座洞內金屋裡抄寫經書,參禪打坐,不飢不餓,更不知世間歲月。有一天,他突然見到後窗上貼著句偈語告誡黃登雲:開窗見凡心,重修三千歲。人生嘆苦短,冥想日東升。
世上已千年,洞中方一日。不想在洞內金屋呆久了便人心生厭。黃登有天心生寂寞,偶然間他推開窗門,發現窗外模摸糊糊似曾是成都鹽市口的街景,商賈行人,人聲鼎沸,摩肩接踵,十分熱鬧。他不知不覺爬越窗戶落腳街市,頓時淹沒在茫茫人海中。他左沖右突,再也找不到迴路。街市人物盡皆陌生,飢腸轆轤也無人照應,他只得以乞討殘湯冷炙為生。他四處詢問黃家舊屋及子孫,好不容易找到老屋,卻已易人百年,子孫窮困潦倒已數十輩人,沒有一個人認識他,也沒有一個人記得他。黃登目睹此情此景幡然醒悟,金色梅花鹿在這時又出現在他的面前,他立即召集所有的子孫,又在金鹿的帶領下,重新回到了楊柳坪旁的這塊平地。他從此沒再去半山崖上的黃金洞穴,而是和子孫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修屋造房,刀耕火種自得其樂,自給自足,修身養性,廣做善事,不覺子孫繁衍,也在這里聚集了一座幾千人的村落。忽一日,黃登和子孫們騎著金鹿飛走了,留下了無數的耕耘痕跡和古老屋基,於是後人們就稱這里為黃登屋廠,在五百萬分之一的地圖上你還可以找到這個地名。
傳說六:金戈鐵馬鏖戰急,曾是廝殺古戰場
幾年前與友人琦公、曉公去黃安壩考察采風,竟在方圓百里無人煙的草場深處,發現了一些凹凸鋪陳的墳堆這些墳堆被風雪所蝕,沒有任何祭掃的跡象,冷寂得使人萬般憐惜,它們為什麼堆在這里,裡面又堆埋著什麼樣的人呢?
回到城裡,偶然翻閱《清史稿》,居然讀到數行有關黃安壩的記載。史官曰:清嘉慶六年,元旦,破賊王郎坪,躡伍懷志余黨於瓦子溝,擒教首彭九皋,遇賊南鄭狼、渡慊,躍馬沖賊為二,擒其渠山凌高。夏,追冉學勝於棧東夜襲黃安壩賊營……
這段歷史說的是白蓮教藍號首領張漢潮,率眾數萬在大巴山城口縣境內與清廷大臣額勒登褒和德楞泰所率數萬官兵激戰的場景。據史書記載,白蓮教一支殘部在黃安壩駐營,清嘉慶六年元月被官兵發現,在清廷大臣額勒登褒的帶領下「夜襲賊營」,黃安壩因此變成了廝殺搏鬥的古戰場。
一年後我第二次去到黃安壩,在無邊際的草場密林中我茫然前行,孤零零的墳堆不時又出現在我的眼前。透過這些,我彷彿看到獵獵的軍旗,怒目的將軍,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金戈鐵馬吶喊廝殺,此一時,彼一時。偃旗息鼓之後,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倒在這里的人,有的被野獸肢解了,有的被飛鳥蠶食,有的幸運的被掩埋了,估計是他們頭上都有一個「賊」字,只能悄悄地埋在密林里,深山裡,留給後世的僅僅只有史官們的半行墨跡。這不是傳說,這是史實。它能給今天的黃安壩增添深厚的人文含義嗎?不,它只能讓黃安壩平添一份歷史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