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瓦龍距離緬甸多少公里
㈠ 薩爾溫江在我國叫什麼
薩爾溫江(Salween),在我國稱怒江(Nu Chiang或Nu Jiang)。發源於西藏自治區安多縣境內、青藏高原中部唐古拉山脈,經中國雲南(保山、臨滄)流入緬甸,注入馬達班海灣。
怒江水系:
是由幹流和眾多的支流、支溝組成,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59條,其中大於1000平方公里有37條,大於5000km²的支流有6條,即下秋曲、索曲、姐曲、玉曲(偉曲)、枯柯河(猛波羅河)、南定河。
南定河是在緬甸匯入怒江的。索曲,位於西藏境內怒江左岸,發源於白雄以北的唐古拉山南麓,流域面積大於1000km²的支流有本曲、巴青曲、益曲、庫而色等。在比如縣以東20餘公里處匯入怒江。索曲流域面積1.32萬平方公里,是怒江流域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
玉曲,位於西藏境內怒江左岸,發源於類烏齊南部的瓦合山麓,與怒江幹流平行。在察瓦龍以北匯入怒江,是怒江流域河流最長、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最大的支流。
枯柯河,發源於雲南省保山縣老營街,在蚌東處匯入怒江。
南定河,發源於雲南省臨滄市涼山西麓,流經臨滄市、雲縣、鎮康、耿馬等縣,沿途匯集干底河、小黑河、南棒河、南棒暗河等,出國界後下行23公里匯入怒江。在中國境內,南定河全長265公里。
匯入怒江的小支流比較多,由於這些眾多小支流河流比較短、流域面積小、落差集中,加之有融雪補給,枯水量比較穩定,適宜興修中小型水電站。見怒江流域大於1000km²支流自然特性表。
㈡ 丙中洛鄉的介紹
貢山縣丙中洛鄉,位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北部,北靠西藏察隅縣察瓦龍鄉,南臨本縣捧當鄉,東接德欽縣燕門鄉,西鄰本縣獨龍江鄉,處於「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地區,靠近緬甸、印度,扼滇藏兩省區,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又是怒江州的主要藏區之一。南距貢山縣城40公里,距怒江州州府瀘水290公里。丙中洛鄉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東方大峽谷一一怒江峽谷中的一塊寶地。
㈢ 稻城在四川的什麼位置
稻城位於四川的西北方向
稻城
稻城,人間絕景。
稻城俯瞰。說起稻城,16年前,一位聯合國官員從衛星圖片上發現稻城這一自然奇觀: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結伴而行,最近處僅幾十公里,世所罕見!所謂稻城,是指源自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條大河流入四川省西北稻城橫斷山脈縱谷地區,覆蓋稻城縣城,並行奔流400公里的世所罕見的景象。
16年前,一位去過到稻城的聯合國官員在北半球衛星遙感圖上,發現在直線距離不到100公里的稻城地面上橫卧著四座山脈、三條大江的自然奇觀:稻城。他們找到中國雲南省有關部門,希望能將這里申報為「世界自然遺產。沒想到這地方雲南並不在,而屬於神秘的四川。去年11月底,在澳大利亞舉行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提名的四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獲得通過。迄今,在冊的600多個世界遺產中,中國已有27項。早已被聯合國官員相中的中國稻城奇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工作目前正在進行之中,而在北京與四川同時進行的「稻城」圖片展也是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的一部分。
「世界屋脊」東南稻城邊緣的偉大奇觀。位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的稻城滇西北高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彷彿是青藏高原稻城東部被一股超自然的偉力所擠壓和向南扭曲,稻城高原上的那些東西向延伸的雄偉山脈,現今擁擠在一起並轉為南北向橫亘,而且變得更加高聳險峻,這就是我國惟一的南北向伸展的雄偉山系——稻城橫斷山脈。它由幾條幾乎平行的山脈組成,自西向東依次為:伯舒拉嶺-高黎貢山、他念他翁山-怒山、寧靜山-雲嶺、沙魯里山、大雪山、邛崍山與岷山等。這些山脈的山峰大多在海拔4000米至5000米,主峰多在5000米以上,有些甚至超過6000米,如第一高峰——貢嘎山主峰海拔7514米,為四川省最高峰,第二高峰——位於滇藏界山怒山北段的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為雲南省最高峰。而高原上分割這些山脈的寬廣盆地和谷地,則被切割成深谷,成為奔流於各條山脈之間的大河,自西至東依次為: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與岷江,而後4條河則是金沙江的支流。
金沙江支流稻城河是我國第一大河——長江的上游,流動在川藏兩省區間,過四川稻城縣後在德欽入雲南,在麗江石鼓折而向北,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灣」,又經多次曲折,在四川宜賓附近匯合岷江後,始稱長江,最後在上海注入東海。瀾滄江是一條流經6個國家的亞洲大河,是我國的第五大河。它發源於青海唐古拉山脈北麓的貢則木雜雪山,源頭段稱扎曲,自西北流向東南,在藏東昌都附近納昂曲後,始稱瀾滄江,過鹽井後入四川稻城,流向漸轉向南,出境後稱為湄公河,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最後注入南海。怒江也是一條國際河流,它發源於西藏北部唐古拉山脈吉熱格帕峰南麓,源頭段稱桑曲,流向西南,注入錯那湖後,又入喀隆湖,出湖後稱那曲,流向東南,後曲折向東,在比如附近匯入素曲後始稱怒江,流向大體轉為東南,過察隅察瓦龍後,入雲南貢山,流向漸轉向南,入緬甸後改稱薩爾溫江,最後注入安達曼海。
上述3條世界與亞洲級大河在近千公里的稻城范圍內並行向南奔流,其最窄處直線距離僅66公里,而它們的河口卻分別注入太平洋的東海、南海和印度洋的安達曼海,東西相距3000公里之遙,實為世界罕見的奇跡。上述3條大河的源頭段流在青藏高原面上,因切割很小而蜿蜒曲折。當它們進入橫斷山區,河流的切割愈來愈深,在四川西北稻城段河流切割深度普遍達到2000米至4000米,遂形成了稻城最具特徵的高山深谷地貌。這也是形成該區舉世無雙的美麗風光、世界罕見的生物多樣性和眾多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主要根源。
申請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的「稻城」風景名勝區,僅指雲南省西北部地區(東經98°~100°31′,北緯25°30′~29°),總面積約40000平方公里,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和迪慶藏族自治州。稻城亞丁已於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建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稻城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公園」 ,悠久的地質歷史和巨大的地形高差,使「稻城」地區產生了極其復雜多樣的地形。在稻城不僅有由冰雪侵蝕作用所形成的金字塔狀直刺雲天的雪峰和魚鰭般的刃脊,懸掛於雪峰前的小冰帽、冰斗冰川、懸冰川與山谷冰川,廣闊平坦的稻城高原面與山間盆地及點綴其間的大小海子(湖泊),深嵌於地底的大小峽谷和各種各樣的喀斯特與丹霞地貌。
稻城「一山有四季,隔里不同天。」這是高山深谷地區氣候復雜多樣和瞬息萬變的真實寫照。稻城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復雜多樣的地形特點,造成了這里以熱帶、亞熱帶為基點,從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或乾旱河谷,暖溫帶、溫帶與寒溫帶的落葉闊葉林、針葉林、高山灌叢與高山草甸,到寒帶墊狀植物與高山冰雪帶的地球上最完美的垂直氣候與自然分帶,產生了最引人注目的生物多樣性現象。更由於稻城大片完整保存的原始天然林,進而成為地球上少有的和最後的動、植物王國與基因庫,如本區所特有的滇金絲猴、黑頸鶴等珍禽異獸和麗江雲杉、瀾滄黃杉及數百種杜鵑和無數奇花異草即是明證。正是這些地形、氣候和生物的復雜性、多樣性、多變性及其完美組合,使該區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公園。
這就是稻城多元文化的融合與多民族的大家庭。長期以來,稻城高山深谷地形給居住在當地的人們的生產、生活和交往帶來了嚴酷的環境和諸多的不便,使稻城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而嚴酷的環境和交通的不便,在某種程度上對於發展較慢的民族、居民及其環境則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從而在「稻城」地區出現了除漢族以外的眾多的少數民族及其各具特色的宗教、習俗與文化:在稻城高原面上居住著以牧業為主、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族;在金沙江河谷與麗江盆地中是以農業為主,深受漢族影響,但完好地保存著原始的東巴教和燦爛的東巴文化的納西族;在高原面與河谷、低地間的山坡上,居住著彝族、普米族;在南部山區與河谷中,生活著僳僳、怒、獨龍等民族;而在東南部山地與平原中,則生活著農業與手工業十分發達,具有悠久歷史與文化的白族。在生活於這里的各族人民間,包括外來的傳教士,歷史上雖因各自宗教、習俗、文化和利益的不同而發生過多次戰爭、沖突與碰撞,但他們在總體上長期和諧相處,在這里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成為多民族友好共處的大家庭。
稻城「香格里拉」的發現 。1933年,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JamesHilton,1900~1954)出版了他的著名小說《消失的地平線(LostHorizon)》一書。由此,稻城香格里拉名揚天下,香格里拉便成了世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它的神秘,吸引著世界各國無數的旅遊者與探險者。人們竟然忘記了這僅僅是一本小說,而按照上述的種種蛛絲馬跡,在世界各地,特別是西藏附近,去探查它的蹤跡,試圖在某片真實的土地上驗證稻城的存在。由此以來的半個多世紀,人們一直在尋找稻城。不斷有人聲稱他們找到了真正的香格里拉,又不斷有人宣布,所找到和所確認的香格里拉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真正的香格里拉至今也沒有找到,也許永遠不會找到。直到二十世紀的最後5年,隨著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和中譯本《消失的地平線》的出版,有心開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旅遊事業的人們敏感地注意到,稻城高原的美麗風光與藏漢與其他少數民族的和諧共處,不就是在《消失的地平線》一書中所描繪的情景么?在他們的努力下,經過反復考察與認真論證,終於在1997年9月14日下午,四川省政府向世人庄嚴宣告:香格里拉就在四川省稻城。
㈣ 察瓦龍到然烏湖中途有住宿的地方沒有
察瓦龍到然烏湖中途有許多住宿的地方。
西藏林芝地區察隅縣察瓦龍鄉地處西藏自治區東南沿線,察隅縣東南部梅里雪山腳下。
然烏湖:藏語稱然烏錯(錯是藏語湖的發音),位於昌都地區八宿縣境內西南角,距離縣城白馬鎮約90千米的然烏鄉。
成因是由於山體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
㈤ 誰知道獨龍族分布在什麼地方
獨龍族,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7426人(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獨龍族自治縣西部的獨龍江峽谷兩岸,北部的怒江兩岸,以及相鄰的維西僳僳族自治縣齊樂鄉和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洛等地。此外,緬甸境內也有不少獨龍人居住。與僳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
過去,獨龍人沒有統一 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或河流作為自己的名稱, 如"獨龍"、"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獨龍人 民自己的特點和意願,正式定名獨龍族。
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過去多靠刻木結繩記事、傳遞信息。獨龍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與貢山怒語基本相通。
獨龍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條件惡劣,交通閉塞,所以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生產力水平低下,新中國成立前後仍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制殘余。經濟以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為主,採集和狩獵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婦女還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節日是過年。過去無固定時間,多在農歷臘月舉行,節期長短也不一樣。
獨龍族地區北接西藏自治區的察隅縣,東倚海拔5 0 0 0 米的高黎貢雪山,西南與緬甸接壤。曲折延綿的獨龍江水奔騰呼嘯在崇山峻嶺之中。這里冬季大雪封山 ,夏季多雨而潮濕,南北走向的地形以及受印度洋熱帶季風的影響,使當地的植物生長和氣候變化都呈現出垂直分布的顯著特性。
【民族歷史】
獨龍族是我國尚保存著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徵的少數民族之一。盡管在總的發展趨勢上己走向日益解體的道路,但在生產力、土地形態、社會組織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顯特徵。獨龍族的族稱始見於《大元一統志》麗江路風俗條,被稱為「撬」。明清時稱為「俅」或「曲」。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將其自稱獨龍做為民族稱謂。新中國成立前的20世紀40年代,由於山川的阻隔和歷代反動統治的壓迫剝削,獨龍族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特點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佔主要地位,採集和漁獵仍占較大比重;生產工具十分簡陋,還沒有從鋤耕過渡到犁耕;社會分工不明顯,只有男女之間的自然分工;交換仍處於原始的以物易物階段;獨龍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沒有商品交換,採用刻木結繩記事,在鐵制工具末傳人獨龍地區以前,獨龍族人民普遍使用樹枝的天然勾曲部分製成的小木鋤挖地。小木鋤尖如鶴嘴,獨龍語稱之為"戈拉",是獨龍族最先使用於鋤耕農業的原始工具。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徹底改變了這一面貌。
【民族飲食】
獨龍族主食玉米、蕎麥,喜歡飲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煙。
獨龍族有日食兩餐的習慣。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麵或燒烤洋芋;晚餐則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飯為主,也用各種野生植物的塊根磨成澱粉做成糕餅或粥食用。獨龍族民間,仍然保留許多古樸的烹調方法,其中最常見的是用一種特製石板鍋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時,多選用阿吞或董棕樹澱粉,用鳥蛋和成糊狀,然後倒在燒熱的石板鍋上,隨烙隨食,別具風味。
獨龍族日常菜餚有種植的洋芋、豆莢、瓜類,也有採集的竹筍、竹葉菜及各種菌類,食用時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鹽後一鍋煮熟而食。冬季是獨龍族地區狩獵的旺季,獵獲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時,都先把牛肉風干,然後微火烘烤,再搗成絲狀,做成肉鬆或切成小塊,密封在竹筒內保存或隨身攜帶。
獨龍江還盛產各種魚類,以鱗細皮厚的魚居多。獨龍族食用魚時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後蘸調料吃,並常把烤制的魚作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餚之一,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民族建築】
獨龍族的生產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獨龍村寨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輕巧地構築在陡峻的山坡地上。為使山洪從屋下流走,臨江一面都是懸空的。勤勞的獨龍人民房屋的四壁僅以竹篾巴圍起上覆茅草,整個建築結構簡單,也有的在石基上壘垛整段的圓木,蓋成結實的小木屋。走進獨龍人的家裡,首先躍入眼簾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擺在床上或是鋪在櫃子上面作為裝飾品的獨龍毯。這種毯子以棉麻為原料,用五綵線手工織成。質地柔軟、古樸典雅,是獨龍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藝品。
【民族宗教】
獨龍族信奉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他們把一切天災人禍、疾病等都視為有一種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因此舉凡山嶺、河流、大樹、巨石等,都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主持祭祀或打卦的巫師,獨龍族稱之為"納木薩"或"奪木薩",大多系自然形成,也有由家族長兼任的,他們還不是專職從事宗教活動,平時也參加一定勞動。現有部分獨龍族信仰基督教。
【民族服飾】
獨龍族的傳統服裝一般穿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繩或竹針拴結,腰間佩帶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間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常常披掛的五顏六色,串珠、胸鏈、耳環,甚至銅錢和銀幣常掛在頸上和耳下。以前有文面的習俗。婦女出門要身背精緻的篾籮。男女不戴帽,多披頭散發,赤足。
衣被兩用的獨龍毯
服飾簡朴,過去多用一塊或兩塊麻布披裹全身,日為衣,夜作被。
新中國成立以前,獨龍族的服飾非常簡單。男女均用麻織布幅——獨龍毯裹身為衣。獨龍毯一般寬約1米,長2米許。多斜披背後,由右肩左腋圍向胸前,在右肩處拴結,袒露左肩右臂。有的婦女用兩條,自兩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一條在腰際用繩系緊,遮蔽前後,另一條則自然披落即可。獨龍毯結實耐磨,使用方便,晝可為衣、夜可當被。一直深受獨龍族人民的喜愛。新中國成立以後,從1951年到60年代初期,國家每年都調撥大量棉布衣褲發放給獨龍族人民。後來,隨著獨龍族地區經濟、文化、交通等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各種時裝更是源源不斷地輸入到獨龍族地區。但很多獨龍人無論穿什麼衣服,仍喜歡在衣外披飾獨龍毯。形成一種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獨龍毯用手工腰機織成。過去多用純麻線紡制。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內地的棉、毛線陸續進入獨龍江地區,因此,婦女們喜歡用各種顏色的棉、毛線與麻線一直混織獨龍毯,使其質地更加柔軟,條狀紋飾更加美觀、大方。
【民族婚俗】
獨龍族行族外婚,為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戀愛自由,獨龍族青年男女相愛之後,便會相互贈定情物。姑娘送給小夥子一床自己精心編織的獨龍毯,小夥子送給姑娘一把鋤頭或自己編的背簍。
到了提親的時候,小夥子會請一個能說會道的男子去女方說婚。說婚人去時要提上一個茶壺,背囊中帶上茶葉、香煙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對方態度如何,說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將茶壺灌滿水,自己走到火塘將火燒得大大的,放上茶壺。然後從背囊中取出茶葉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櫃中拿出碗來,做好泡茶准備。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與否,都只能圍在火塘邊等候。水一開,說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順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後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後是姑娘自己。接下來,就開始說婚事,說的無非是小夥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歡姑娘等。
說到一定時候,姑娘家的人雖沒有說什麼,但只有姑娘的父親或母親將茶一飲而盡了,姑娘和其他人也跟著將茶喝了,這門親事就算成了。如果說到深夜,茶水還是沒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來。如果接連三個晚上仍是沒人喝茶,說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還想說,需要等到明年再來。
獨龍族的婚禮比較簡單,在儀式上,男女雙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紹自己兒子女兒的情況,勉勵新人要相互關心,將來一方的手、腳斷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離。然後一對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獨龍舞,便算儀式結束。
【民族習俗】
無論飲酒、吃飯和吃肉,獨龍族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來臨也平均分給一份。一般每個家庭都有數個火塘,每個子女結婚後便增加一個火塘,做飯由各個火塘輪流承擔。
獨龍族民間互相邀請的方式十分獨特,通常都是用一塊木片做為邀請對方的請柬,屆時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請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幾道缺口就表示幾天後舉行宴請儀式。被邀請的客人要攜帶各種食品以表示答謝。客人進入寨門後,要先與主人共飲一筒酒,然後落座聚餐,並觀賞歌舞助興。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
獨龍族非常好客,如遇獵獲野獸或某家殺豬宰牛,便形成一種遠親近鄰共聚盛餐的宴會。此外,獨龍族還有招待素不相識過路人的習俗,對過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來到家中都熱情款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他們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傳統習尚,視偷盜為最可恥的行徑。在獨龍族進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動時,遊客不能參觀祭祀活動。
遠去的黥面遺俗
文身,古代稱「雕題」、「黥肌」、「黥面」、「綉腳」、「綉面」、「刺墨」、「扎青」等。是用刺、針、刀等尖狀銳器在皮膚上刻刺花紋或符號,滲入顏色,使之保存終生,永不褪落的身體裝飾方法。它的起源很早,是由原始人在膚體上繪畫以為裝飾或進行宗教活動的習俗發展而來的。曾廣泛流行於亞洲東南部、大洋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許多原始民族中。至今,這些地區的不少土著民族仍把它視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裝飾,舉族摯愛不輟。我國的東南、西南地區,古代文身之風也很盛行。直到近現代,在黎、傣、布朗、德昂、獨龍、基諾、佤、怒、景頗、珞巴、高山等民族中,這種習俗還殘留有一定的遺跡。
獨龍族婦女文身的部位主要側重於臉部,因此常稱之為「畫臉」、「文面」。每當少女長到十二三歲時,便要文面,以象徵成年。施文時,由老年有經驗的婦女先用竹簽蘸鍋煙水在少女臉上畫出圖案,然後用小木棍敲擊荊棘的硬刺或帶針的木棍,使之依圖案刺破皮肉,再將鍋底灰或草汁揉入傷口,脫痂後即成青藍色紋樣。紋樣大致可分兩種:獨龍河中上游地區,多自眉心至鼻樑文刺相連的菱形紋五六個,然後以嘴為中心,向鼻翼的兩側展開,繼續刺聯綴的小菱紋,經雙頰至下頜處匯合,組成一方圈,方圈內豎刺條紋,方圈以上至眼睛的部位橫刺點狀紋。整個圖案就像展翅欲飛的蝴蝶。獨龍河下游地區比較簡單,一般只在下頜處文二三行豎條紋。其他部位不文。
據史籍記載和民間的傳說,獨龍族婦女紋面習俗的由來,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近兩三百年來,藏族土司和僳僳族奴隸主的勢力不斷深入獨龍族地區,對獨龍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榨。特別是藏族察瓦龍土司,每年都要向獨龍族人民強收名目繁多的貢賦,甚至連嘴、耳、鼻、頭發都要征稅。如繳納不起,便強擄婦女到藏族地區為奴。特別是年輕、漂亮的獨龍族婦女,常常面臨著被擄走他鄉的危險。在這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獨龍族婦女為了免遭擄掠,逃避土司的蹂躪與踐踏,只好採取一種消極的自救辦法:用鍋煙子塗抹臉頰,甚至寧願忍痛把自己的臉染刻成永遠洗不掉的「黛墨青紋」,變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使生人望而生畏,不敢近前。久而久之,形成了紋面的習俗,並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所以,紋面在歷史上是獨龍族婦女反抗民族壓迫、求得人身安全的一種消極斗爭形式。
刻木記事,結繩計時
獨龍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新中國成立以前,一直靠刻木記事或傳達信息,用結繩來計算時間。
獨龍族的刻木記事使用廣泛。刻有各種符號的木刻起著與普通文字、文書相同的作用。可記載和傳達土司的命令、民間債務、聘禮清單等。政府(土司)所發的木刻較大,形如木劍,寬20厘米左右,長約七八十厘米。中間略厚,兩側扁平,頂端呈斜尖狀,下端有把。不同的內容要刻不同的缺口或線段、圖形等。如用於傳達土司征稅派款的木刻,左上邊刻一個大缺口,下刻幾個小缺口,就表示要來一個大管事,幾個隨從。右邊刻一個大缺口,兩個小缺口,則表示要求來一個頭人、兩個百姓迎接。木刻下面有時還附帶箭頭、辣子、雞毛等不同的物件,,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如箭頭表示很快抵達,辣子表示如不服從必嚴厲制裁,雞毛表示迅速傳遞等。這種木刻一般都由持送木刻的人邊送邊作解釋。
民間使用的木刻較小。常用於記載債務和財禮等事項。如某家祭鬼無牛,從親友家借牛時,須測量和記下牛的大小。具體方法是:先用一竹篾量一下牛的胸圍,然後用拳頭測量竹篾的長度,並將拳頭數對應地刻在一塊木片的兩邊。最後將木片從中間一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還牛時如法測量,出現差額用糧食找齊,多退少補。然後將木刻投入火中焚毀,絕無紛爭。
結繩計時使用也很廣泛。它是指用一根細麻繩打結計時,每一個結代表一天。如外出辦事,走一天打一個結。回來時則一天解一個結,這樣能准確計算日期和行程。一年一度的年節,是獨龍族人民最歡樂的時刻。但因沒有固定的日期,所以每年都需臨時約定。約定的辦法也多靠結繩來完成。如決定10天以後過節,便准備若干條打有10個結的繩子,送給親友,過一天解一個。待最後一個結解完,便表示節日來臨,大家殺豬宰牛,載歌載舞,歡度新年。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獨龍族地區民風純朴,「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古風至今猶存。不論何人,路上拾到東西,絕不會據為己有。或就地等候失主回來尋找,或設法打探失主去向,盡量及早物歸原主。人們遠路出門,常將隨身攜帶的糧食分成若干份,沿途掛於樹上或放於岩洞等處,留待回程時食用。過路人無論怎樣飢餓,也絕不會擅自取食。即使衣服等物品,也可隨時隨地放於路邊,只要上壓一塊石頭,就表明是有主之物,別人是不會拾取的。
獨龍人路不拾遺,更從不偷竊。他們的糧倉大都建於房後,甚至離家較遠的山上或地邊。倉門上只橫插竹條或木棍,從無被盜之虞。即使離家外出,房門也是如此簡單處置,絕不會有人私自進入的。
獨龍族的傳統美德還表現在其他許多方面。如一家有事全村幫的團結互助的美德;尊老愛幼、撫貧濟困的美德;禮貌待人、熱情好客的美德,等等。
㈥ 察瓦龍到松塔多少公里
察瓦龍到松塔多少公里?
具體距離大約在200多公里左右,自駕約4小時30分鍾,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㈦ 雲南丙中洛海拔高度
雲南丙中洛鎮位於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北部,介於東經98º23´-98º42´,北緯27º51´-28º31´之間,北靠西藏察隅縣察瓦龍鄉,南臨捧當鄉,東接德欽縣燕門鄉,西鄰獨龍江鄉,國土面積823平方公里。
丙中洛鎮地勢北高南低,怒江由北向南貫穿全境。江兩岸是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兩山夾一江,形成了典型的峽谷地貌。
丙中洛鎮呈不規則四邊形,最高海拔為嘎娃嘎普雪山5128米,最低海拔為與捧當鄉交界處江面1430米,政府駐地海拔1750米,丙中洛壩子是怒江峽谷深處的開闊台地,面積約為15平方公里,中間被從西向東流淌的格馬洛河和甲生河分成三塊。
㈧ 察瓦龍到察隅多少公里
察瓦龍到察隅直線距離只有100公里左右,主要是中間隔著山脈,繞的比較遠。
察瓦龍鄉介紹:
察瓦龍鄉地處西藏自治區東南沿線,察隅縣東南部梅里雪山腳下。東南部與雲南省德欽縣、貢山相鄰,北及東北部與昌都地區左貢縣相連,西部與察隅縣竹瓦根鎮、古拉鄉相連。察瓦龍鄉東西長43.75公里,南北寬106.75公里,轄區總面積4616.94平方公里。
察隅縣介紹:
察隅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林芝市東部的伯舒拉嶺地帶,屬喜馬拉雅山與橫斷山過渡的藏東南高山峽谷區。東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和昌都市左貢縣,南面與緬甸和印度接壤,西與墨脫縣相鄰,北與昌都市相接。面積31659平方公里(2003年)。耕地面積3.5萬畝,森林面積864萬畝。總人口25823人(2003年)。轄3鄉3鎮。
察隅縣是西藏自治區重要邊境縣之一。距市政府所在地巴宜區537公里,距昌都邦達機場397公里,距拉薩960公里,邊界線總長588.64公里,佔全市邊境線的八分之一還多,其中中印邊界401公里,中緬邊界187.64公里。
)
㈨ 怒江流經哪些地區河國家
怒江,是我國西南主要國際河流之一,發源於唐古拉山南麓,流經西藏、雲南(怒江在中國境內的河段長1540公里,她在雲南境內流經怒江僳僳自治州,保山地區,臨滄地區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兩省區,進入緬甸、泰國後稱薩爾溫江。怒江幹流中下遊河段長742公里
㈩ 新滇藏通道上,必定要停下來看一看的察瓦龍怎麼樣
新滇藏線通道上一直都被我們稱作「景觀大道」,這一路上雖然有些艱險,但是這卻是一條十分重要的道路,其連接著雲南和西藏,在這一路上我們可以看到雲海,可以看到原始森林,還可以看到冰川和江河湖泊,就因為這樣除了一些運輸掛車,還迎來了許多的旅遊愛好者的前往。
在察瓦龍鄉的滇藏線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的美景,許多的旅遊愛好者和攝影愛好者都是慕名前來,就是為了一探究竟,這條公路可以說是將大自然的美貫穿起來,讓我們不但在遙遠的路途中還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美景,這何嘗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還帶動了經濟的發展,這豈不是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