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到緬甸多少部隊
① 1949年後進入緬甸境內的中華民國國軍部隊的經歷是怎樣的
緬甸政府不想接納他們,於是戰爭開始了。雖然國民黨軍李彌殘部在內戰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對付緬甸政府軍還是綽綽有餘的,終於在金三角站穩了腳跟。緬甸政府於是向聯合國投訴,這是後話了。李彌一看自己的殘兵居然在金三角站住了腳跟,並且打贏了緬甸政府軍,馬上跑出來說,我的軍隊在中國邊界取得了勝利,這里是反攻大陸的基礎,然後四處找外援。可是,93師的弟兄們早已經不想再打了,長年的征戰,使得國民黨軍殘部只想早點回到台灣,但是李彌堅決不答應。李彌想在蔣介石那裡要資本,留駐雲南的第8軍殘部正好證明自己的作用。休整了一年之後,李彌要求93師**團團長反攻大陸。開始,93師攻勢迅猛,連奪4個縣城。但後來在3個解放軍師的包圍下,終於落敗,再次退回緬甸。此時的緬甸軍已經和印度達成了協議,決定由印度出兵協助緬甸軍趕走國民黨殘兵。這是一場惡戰,國民黨軍殘部雖然取勝,但也是慘勝。後聯合國決議,國民黨殘軍余部撤往台灣,李彌要求將老弱病殘撤走,主力留下。但也再沒有力量可以反攻大陸了,他們想回大陸,但政府不答應。就這樣,在金三角有了一支沒有國籍的軍隊……後來,為了生存,開始種植鴉片。這么多年來,他們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所謂「滇緬邊區」的第一次反攻大陸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李彌在台北卻興奮不已,說以自己殘兵不足3000餘眾,在一周內連克4縣,說明了「雲南反共復國軍」的戰力是強大的,雲雲。1950年代末,解放軍和緬甸政府達成協議,暗地出兵滇緬邊區,剿滅蔣匪,但此次出兵不是很順利。1、國民黨殘部已在滇緬邊境經營多年,又熟悉地形地況;2、解放軍出國作戰,氣候地理不明,補給不足。後來,李彌將老弱病殘的3300人撤回台灣,但留下了約2500人,企圖作為反攻大陸的主力基礎。基本是以兩個團的編制,師部人員撤離了。
1960年代以後共產黨已徹底在大陸站穩腳跟,但隨著1965年國民黨又一次的返攻大陸狂潮的臨近,李彌再次要求滇緬邊境國民黨軍殘部積極准備二次反攻大陸,但國民黨軍殘部清楚自己的實力,能老老實實呆著就不錯了,誰非要出去找死?於是,將士抗命,此事終於不了了之。
1960年代,中國開始向周邊地區進行共產主義輸出,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都先後爆發了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緬共和政府軍開始了連綿不斷的戰爭。現在緬甸的名人——昂山素姬的父親就是堅決反共、為當年的日本法西斯帶路的緬奸。這時候,93師殘部為獲得緬甸政府的居留承認,又不得不再次和緬共進行戰爭。後來,緬共無法取得勝利,93師殘部也傷亡慘重,最可怕的是根本沒有補給(自從李彌按照聯合國撤兵之後,93師經泰國的補給線也被凍結了。)所以,剩下的兵員越來越少了,在滇、泰、緬邊區,形成了大大小小幾十個武裝,緬甸政府是徹底的沒有辦法了,就想通過收編93師殘部提高自己的戰力,但是93師殘部不願放棄自己的祖國,拒絕加入緬甸籍。
後來,連年的戰亂,沒有補給,93師殘部開始集體在金三角地區種植鴉片,形成了現在世界最大的毒品生產加工基地!進入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美蜜月時期,93師殘部大多已經花甲之年。他們向中國政府提出,希望回國。但中國政府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們只有再次轉而請求留居緬甸,但緬甸以上次你們拒絕為由拒絕了他們的申請。
終於,敗逃滇緬邊境近40年的93師殘部,成了一支群龍無首的軍隊。
在異國他鄉,為了生存不得不和緬甸政府軍開戰、和印緬聯軍開展、為了某人的私利反攻大陸、他們和黑幫開戰、他們和緬共開戰。
1992年,占據金三角的前國民黨殘軍余部,終於向泰國政府交出了全部作戰武器。這一條新聞,占據了當天世界各大傳媒的顯著位置。至此,這個由李國輝兵敗大陸潰逃到金三角地區、由蔣介石派國民黨中將司令李彌指揮的、曾「反攻雲南」、並佔領四個邊境縣城、創造了所謂金三角神話的國民黨殘軍,終於正式解體
② 國軍在緬甸的部隊後來去哪兒了
你說的是遠征軍還是後來李彌帶的殘部?遠征軍廖耀湘新六軍,孫立人新一軍在東北被殲滅,杜律明第五軍在淮海被殲。至於李彌的殘部,進入緬甸後,占據邊境地帶,生存下來,後來一些人輾轉被台灣接回去了,剩下的就定居下來!
③ 第一支到達緬甸的國軍是誰
第一支到達緬甸的國軍應該是國軍第6軍的部隊。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的有第5軍、第6軍和66軍,第6軍49、93師作為先遣隊在緬甸景東地區建立兵站,這是在1942年初。
④ 內戰戰敗後的國民黨軍入緬甸後的歷史
1951年6月至7月,根據李彌部的動向,人民解放軍雲南軍區先後集中7個團和4個團的兵力,對越境入竄的國民黨軍數幹人實施圍剿,在耿馬、西盟、孟連、滄源、瀾滄等縣殲其700餘人,余部又逃往國外。
1953年1月,在台灣國民黨當局支持下,逃緬國民黨軍實力曾發展到1.85萬人,編為1個總部、1個指揮所、3個軍區、4個師及16個縱隊,並改番號為「東南亞自由人民反共聯軍」。
11月以後,李彌總部及第8軍、第26軍部分兵力共5400餘人撤往台灣。在中國政府和軍隊的強大政治攻勢下,留緬國民黨軍殘部3000餘人回國投誠。至1957年6月,逃緬國民黨軍僅剩3800餘人,而且內部混亂,對雲南邊境的武裝竄擾有所收斂。
1958年8月,逃緬國民黨軍500餘人竄至滇南孟連縣至勐臘縣附近,進行小股襲擾。解放軍昆明軍區從5個公安邊防團各抽調一部進行堵擊圍殲,給予其沉重打擊。1959年5月,雲南邊防部隊針對逃緬國民黨軍小股入竄的特點,制定和修改反竄擾作戰方案,組織小分隊分地區游擊作戰,粉碎了逃緬國民黨軍數十次竄擾。
1960年7月,台灣當局給逃緬國民黨軍空運大批武器裝備,其實力擴增至9400餘人,又加緊了入境竄擾活動。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解放軍昆明軍區集中5個團又1個營的兵力,進行了兩次勘界警衛作戰,殲國民黨軍740餘人。
此後,逃緬國民黨軍對雲南潞西、鎮康、孟連等邊境地區進行了8次小股竄擾,遭到雲南邊防部隊的沉重打擊。到1966年9月,逃緬國民黨軍撤往泰緬邊境地區,停止了對雲南的武裝竄擾活動。
1950年至1966年,雲南邊防部隊對逃緬國民黨軍和國民黨武裝特務進行大小戰斗1302次,殲其29800餘人,其中俘虜7600餘人,迫降16000餘人。
(4)國民黨到緬甸多少部隊擴展閱讀
國共內戰中,國民黨軍雖有巨大的優勢,最終是還被解放軍打敗,逃到了台灣。那時候,除了一些沿海小島還有部分國軍殘余部隊,大陸上幾乎是看不到國軍的影子了。不過,在雲貴川地區國民黨還留有一小部分殘余部隊,他們沒有來得及撤退,在無可奈何下只能逃到了緬甸。
這些國軍殘部逐漸在緬甸境內集合,很快就組成一支三萬多人的武裝部隊,還有個番號國民黨93師。蔣介石雖然敗走台灣,但他不甘心就這樣失敗,從來沒放棄過反攻回大陸的念頭。這樣說來,遠在緬甸的93師將會成為國軍之後的重要力量。蔣介石甚至還將他們編入正規軍,和其他部隊一樣給他們發放糧食軍餉。
雖然國共內戰中,國軍被解放軍打得很慘,但他們到了緬甸,和緬甸軍隊的實力比起來還是厲害不少的。緬甸軍隊每次討伐93師都要反過來被93師教訓一頓,緬甸肯定是很不服氣,就告到了聯合國。對於這件事,蔣介石也不能給出合理的說法,只能想辦法把這支部隊運回台灣。
不過在93師中很多士兵並不願意去台灣,他們中很多都是雲南人,這么多年來一直夢想著重回家鄉。出現這種情況蔣介石也沒辦法,只能把願意走的帶回台灣,不想走的就丟在當地,並且斷絕往來。
雖然留在緬甸的國軍一下子少了很多,只剩下2000人,緬甸軍隊還是打不過。不過,這支部隊沒了供給,吃飯都成問題。所以他們就做起了毒品生意,成了金三角地區很有名的毒品武裝部隊。緬甸和泰國的部隊來來回回打了很多次都是大敗而歸,泰國政府沒辦法只能主動找他們談判。
⑤ 國民黨十大王牌軍有多少兵力
國民黨十大王牌軍:
第一名: 74軍, 編制:3個整旅(師)。從淞滬會戰開始,1937年的南京戰役,1938年蘭封會戰,武漢會戰,1939年南昌會戰,長沙會戰,冬季攻勢,1940年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上高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戰1942年浙贛會戰,1943年鄂西會戰,幾乎是馬不停蹄,席不暇暖。國民黨在抗戰時期有陸海空軍武功狀之設,為對部隊團體之最高褒揚,該軍即獨得四軸。
第二名: 新6軍, 編制:3個整旅(師)。印緬遠征駐印軍主力。抗戰中國裝備最好的兩個軍之一(另1個是新1軍)。新6軍的骨幹班底為原屬第5軍的新編22師和原屬18軍的14師(參加了羅店血戰),新22師在編入新6軍之前還是5軍的主力,昆侖關的勝利也有新22師的汗馬功勞。
第三名: 5軍, 編制:3個整旅(師)。第5軍是國軍最早的一個機械華裝甲軍,其下轄的200師更是中國第一個裝甲師。200師前身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屬戰車營,杜聿明擔任該師首任師長,為我國第一個機械化師,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也成就了5軍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戰斗。
第四名: 新1軍, 編制:3個整旅(師)。駐印軍主力「天下第一軍」。新1軍的前身為新38師。財政部稅警總團改編而來。41年入緬甸作戰,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由此聲名大振。第二次印度緬甸戰役武器新穎精良,智取強攻,殲滅野人山敵寇,孟拱之戰,圍攻密支那、八莫,整個反攻戰役中戰果輝煌。緬北與滇西的反攻戰,是八年抗戰中,中國軍隊取得徹底勝利的一次殲滅戰。
第五名: 18軍, 編制:3個整旅(師)。18軍可以說是陳誠的起家資本,是五大主力中建軍最早、歷史最長,在軍閥混戰、抗日作戰、國共內戰中屢立戰功,為蔣介石與陳誠所心愛之嫡系部隊,18軍的骨幹基本上都是黃埔系,這些人都能以身做責,作戰勇敢。18軍的巔峰期是胡漣當11師師長時,胡漣,黃埔四期,由於其作戰有一套,後共軍送他一個外號「狡如狐,猛如虎」,從這個外號就可以看出他有著優越的指揮才能。
第六名:52軍,下轄第二師、第四師、第二十五師。在抗日戰場上,52軍先後參加過長城抗戰,台兒庄會戰,長沙會戰,中越邊境防禦,在中國戰場上都少不了52軍的身影。香港歌星張明敏曾經有一首《爸爸的草鞋》就是說的52軍的故事。
第七名:10軍:編制:3個整旅(師)。在衡陽保衛戰中最為出彩,以一個不滿員的軍(常德保衛戰中損失巨大尚未補充完)17600餘人頑強抵抗日軍4個師團10萬餘人的進攻達47天之久!創了一個傷亡比和堅守時間的記錄。
第八名:8軍, 編制:3個整旅(師)。抗戰中表現優秀的部隊,榮1師加入後以原第5軍的榮1師為其骨幹。國軍1944年反攻緬甸時的遠征軍的主力,內戰中在山東和河北也是趕著共軍跑,榮譽1師更是老兵不死。
第九名:71軍 編制:3個整旅(師)。71軍,原轄下87、88師屬於國軍僅有的三個模範全德械師,可謂鐵血虎賁,先後參加了淞滬、南京等會戰,戰功彪炳。抗戰後期71軍改編為全美械軍。
第十名: 35軍, 編制:3個師。抗戰中打出來的名將名軍,傅作義的本錢,打的聶xx找不到牙,毛XX發誓要洗「奇恥大辱」,讓毛的三線四城計劃變成笑料。軍紀優良,也有很好的裝備。抗日戰爭中曾被稱「七路半軍」。
⑥ 國民黨九十三師為什麼當時沒被剿滅他們和泰國、緬甸、印度、坤沙什麼關系為什麼能發展到今天10萬人
國民黨九十三師的人也是中國人的。因為內戰,因為政治,九十三師是戰敗而逃的!但是更多程度上是受到台灣的命令:就是逃到邊境以備反攻中國,加上當時的雲南共產黨的軍隊並沒有足夠的軍備,無法進行更大規模的殲滅戰!
我記得印象中九十三師當時出境是才有一萬人,由於疾病、環境等客觀因素逃到泰國邊境的時候才剩3000多人。因為畢竟是國防軍,擁有精良的戰鬥力,在緬甸對抗當地土司的戰斗中幾乎百戰百勝,所以一些膽子小的土司用和親或者加盟的方式來加入到了九十三師的行列中。
由於在緬甸境內沒有足夠的土地和物資(這要參考緬甸歷史啦!很長很復雜,我這里不能說清),很多的緬甸土司和私人武裝進行毒品的買賣已滿足自己的給養,所以在這樣的歷史上九十三師的人不得不從事大煙的種植和銷售!(但是部隊的軍人是不允許自己吸毒,可以販毒的)在大煙的運輸過程中,當地的私人武裝也是不可小窺的力量。九十三師也在這個時候組建起強大的運輸隊伍,其中的一個緬甸華人在運輸毒品的那段歷史里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的名字就叫坤沙。昆沙的中文名我記不得啦!但是這個人從小孩的時候就跟隨國民黨的毒品運輸隊伍,立下汗馬功勞,到後期幾乎壟斷了緬甸境內的毒品交易,成為金三角的大毒梟(這你可以去找找一些關於金三角的文獻書籍!可以這樣說,昆沙是九十三師的小弟,後來是九十三師開的毒品小賣部的經理!
由於毒品的資金來源充足,國民九十三師也開始了部隊的整備,那些老弱殘兵回歸到部隊中,部隊也得到了足夠的給養,人數也在增加。我覺得應該是當地人參軍和以前那些跑出中國的華人後裔的加入吧!人數也漸漸超過一萬人......也就在這個時候,台灣的國民黨政府才知道,緬甸泰國邊境還有一支自己的部隊,而且還混的不錯。所以這個時候趕緊派人到金三角的九十三師部隊來街頭,已順利接收這個失去聯系很久的部隊!派來的那個軍官我記得姓李吧,在台灣養尊處優,來到這個不毛之地,在加上九十三師的人對他唯命是從。(這個要說到那些九十三師的領導人,像段將軍、雷雨田將軍,都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是中國歷史上相當優秀的軍人,是軍紀過硬的那種硬漢。)所以為了向台灣政府領功,所以在部隊還沒有完全修養好的情況下進行了幾個月的對雲南邊境的反攻。打到雲南的時候連克三個縣,部隊的軍人們也在勝利的情況下更加激起打到北京的強烈願望!但是由於後勤無法保障,百姓也痛恨這些土匪(部隊的人很多都是雲南人,可以說他們在打自己的家鄉。)人心的反抗和後勤的不足導致這三個縣也丟拉......反攻大陸的第一次戰爭也就這樣失敗啦!後面好像也進行過幾次吧~但是都失敗啦!
從台灣來的領導人換了又換,九十三師的人也在一次次失望中等待著未知的明天.......前面忘了交待,九十三師除了接受台灣政府的支持外也得到美國的支援!由於時間的流逝,慢慢的九十三師的人也不在做反攻大陸的夢啦,幾次的失敗讓他們認識到,共產黨在中國的政策是正確的,他們不可能打贏沒有百姓支持的戰爭的啦.......還不如專心的賣賣毒品做做買賣好!
由於在歷史上,緬甸和泰國之間因為種族、土地等各種因素幾百年來就沒有和平過。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上,緬甸和泰國的邊境的一些局部戰事一直都是泰國處於下風。泰國政府也一直在尋求解決這個事情的方法!
人數的增加,周圍緬甸土司的挑釁,讓九十三師的領導人不得不重新為手底下的人考慮一條出路。他們和泰國人合作,幫助泰國政府對付緬甸的武裝力量.....像現在的泰國境內的美思樂就是九十三師的先輩用鮮血換來的,現在的在泰華人的地位也是他們用鮮血換來的。為了換取和平,戰勝後的九十三師也像泰國政府繳槍,也不再從事毒品聲音,為了後代的生存,他們積極融入泰國社會....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美思樂華人聚集地~推薦你有機會一定要到泰國美思樂看看。那些過去的往事現在沒有發追究錯與對~但是,我敢說的是,我們龍的傳人,不論走到那裡都是最牛b的!
⑦ 國民黨殘軍逃到緬甸後的命運如何
一樓回答重要錯誤:說什麼國民黨余部撤往台灣,李彌要求將老弱病殘撤走,主力留下。
呵呵,李彌有什麼權力違抗台灣命令?李彌是台看在他是這支部隊的長官派他來的,後調回台灣……事實上這支部隊一到緬,一面自力更生養活部隊一面打仗,也一直努力跟台灣聯系,後終於聯繫上,台灣方面供養補給一切,帶來台灣軍政人員及美軍訓練指導等等,建飛機跑道等等,反攻基地熱火朝天……
後三國交界政府真不幹了,到處國際訴求,台灣分別於1953和1961年不得不將大部分軍隊撤回台灣,剩下少數沒走,因李文煥不是正規軍人出身余部沒走,還有一些投靠過來約佤族祭司土司的武裝,並段希文部隊大部雲南當地人難舍故土,這些總共近2000多人留了下來,台宣稱概不負責了,結局是這支國軍殘軍大部分都撒退到台灣了……其餘少部分從此開始開創金三角生活
⑧ 中國解放戰爭後國民黨軍在緬甸的歷史及現狀
1949年末,國民黨第8軍在湖南戰敗之後,李彌退往台灣,將手下的將士丟下不管,一個人跑了。其中,93師一路敗退南下,從廣西,逐漸退到了緬甸和泰國、寮國的交界處,才安頓下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敗退途中,曾經有一個士兵因為實在是飢餓難忍,跑到旁邊的莊稼地里,偷摘了農民的紅薯,被連長當場槍斃。——誰說國民黨軍隊都是沒有軍紀的?正規軍一樣也是很嚴格的。整整半年的時間里,第8軍93師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在50年的除夕之夜,終於逃出了共軍的追殺,進入了緬甸的領土。在逃跑中,93師和另外一個團、一個師的殘部,將不願意投降共軍的7千名士兵和家屬帶到了異國的土地上。
但是,緬甸政府不想接納他們,於是戰爭開始了。雖然國軍將士在內戰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對付緬甸政府軍,還是綽綽有餘的。三下五處二,將緬甸軍打的落花流水。終於在金三角站穩了腳跟。緬甸政府於是向聯合國投訴,這是後話了。李彌一看自己的殘兵居然在金三角站住了腳跟,並且打贏了緬甸政府軍,馬上跑出來說——我的軍隊在中國邊界取得了勝利,這里是反攻大陸的基礎,然後四處找外援。可是,93師的弟兄們早已經不想再打了,長年的征戰,使得國軍官兵只想早點回到台灣,但是李彌堅決不答應。李彌想在蔣介石那裡要資本,留駐雲南的第8軍殘部正好證明自己的作用。休整了一年之後,李彌要求93師**團團長反攻大陸。開始,國軍攻勢迅猛,連奪4個縣城。但後來在3個解放軍師的包圍下,終於落敗,再次退回緬甸。此時的緬甸軍已經和印度達成了協議,決定由印度出兵協助緬甸軍趕走國民黨殘兵。這是一場惡戰,國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也是慘勝。國民黨殘兵以不足萬余之力,硬是打敗了印緬聯軍。徹底在中緬邊界站住了,後來聯合國決議,國民黨余部撤往台灣,李彌要求將老弱病殘撤走,主力留下。但也再沒有力量可以反攻大陸了,他們想回大陸,但政府不答應。就這樣,在金三角有了一隻沒有祖國的軍隊……後來,為了生存,開始種植鴉片。這么多年來,他們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滇緬邊區的第一次反攻大陸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其影響力是很大的!李彌在台北更是興奮不已,說——以自己殘兵不足3000餘眾,在一周內連克4縣,說明了「雲南反共復國軍」的戰力是強大的,雲雲。話也有道理,國軍打了共軍一個措手不及,後來緊急調派3個師數萬人,才擺平。此後在昆明成立軍區和建設軍校,也和當初的繳匪有很大關系。
50年代末,共軍和緬甸政府達成協議,暗地出兵滇緬邊區,剿滅蔣匪,但是,此次出兵不是很順利。1、國軍已經在滇緬邊區經營多年,又熟悉地形地況;2、共軍出國作戰,氣候地理不明,補給不足因此,此次進剿成了追擊作戰,共軍一撤,人家又回來了後來,李彌將老弱病殘的約3300名將士撤回台灣,但還是留下了約2500名將士作為反攻大陸的主力基礎。基本是以兩個團的編制,師部人員撤離了。
60年代以後GCD已經徹底在中國大陸站穩了腳跟,但隨著1965年國民黨又一次的返攻大陸的狂潮的臨近,李彌再次要求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積極准備二次反攻大陸,但是留守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很清楚自己的實力,能老老實實呆著就不錯了,誰非要出去找死?於是,將士抗命,此事終於不了了之。
60年代,中國開始向周邊地區進行共產主義輸出,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都先後爆發了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緬共和政府軍開始了連綿不斷的戰爭插說一段——現在緬甸的名人——昂山素姬的父親就是堅決反共的。這時候,93師的國軍將士為了獲得緬甸政府的居留承認,又不得不再次和緬共進行戰爭。後來,緬共無法取得勝利,國軍將士也傷亡慘重,最可怕的是,根本沒有補給(自從李彌按照聯合國撤兵之後,93師經泰國的補給線也被凍結了。)所以,剩下的兵員越來越少了,在滇、泰、緬邊區,形成了大大小小幾十個武裝,緬甸政府是徹底的沒有辦法了,就想通過收編國軍老兵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戰力,但是93師的將士不願放棄自己的祖國,不想加入緬甸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後來,連年的戰亂,沒有補給,國軍和緬共還有支緬分隊的共軍將士開始集體在金三角地區種植鴉片,形成了現在世界最大的毒品生產加工基地!種植鴉片籌集軍費的做法,在中國很流行。進入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美蜜月時期,留守滇緬邊區的93師的老兵大多已經成為花甲之年了。他們向祖國提出,希望回到自己的祖國,畢竟50年前的那場戰爭,已經成為過去了……但是,不知道處於什麼原因,大陸政府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們只有再次轉而請求留居緬甸,但緬甸以上次你們拒絕為由拒絕了他們的申請。
終於,留守滇緬邊區近40年的93師官兵,成了一隻沒有祖國的軍隊……
他們畢竟都是炎黃子孫,他們每年還在過著春節、端午、中秋,唱著中國的民歌,講著中國的語言……
在異國他鄉,為了生存不得不和緬甸政府軍開戰、和印緬聯軍開展、為了某人的私利反攻大陸、他們和黑幫開戰、他們和緬共開戰……
40年了,他們為了生存,進行著不懈的戰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韌和堅忍……
相關資料
去泰國旅遊的人都知道,到芭堤雅時被安排參觀的一個景點,是「93師泰北民族村展館」。
國軍93師,原系東北軍所部,在國內戰爭中敗北,而逃亡金三角地區,最後定居泰北山區,迄已60年了。
館內陳列圖片和文字說明,將60年的風雨歷程,盡現參觀者眼前,且有實物和模型展示,以直觀地介紹他們的艱難困苦。尤其講解員是該師第三代傳人,其聲情並茂的講述,很能打動聽眾,以致整個參觀過程令人感到壓抑。
據說,93師後裔已多達數十萬人,除部分因戰功獲得泰藉身份外,多數仍無任何身份,只能圈禁在貧窮山區而不能外出謀生。我曾提問:你們第二、第三代那麼多人,都是純中國人嗎?答稱:是的。又問:當年當官的帶隨軍家屬可以理解,難道當兵的都有家眷可帶?答:出國前,在雲南等地邊境,每個士兵都「找」了姑娘結婚,然後外逃。
時間讓繁育已達數十萬的華夏子孫,脫離祖國,飄泊在外,寄人籬下。不是有首歌嗎?沒媽的孩子象根草,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他們甚至連聯合國確認難民身份都不可得,境況堪憐啊!
也許,只憑講解員一面之辭難以足信?然而,你想呀,誰願意在陌生人面前自曝其「丑」?直覺讓我相信那是真的。因此,回來後一個多月來,我心中老掛著這檔事,他們畢竟是華裔呀!我想:如果祖國母親收留了他們,做子女的必更愛母親。以前在《博客日報》上看到多篇討論有關愛國的大作,竊以為能大度地接納流浪子孫回來,是感召人們愛國的有力舉措,效果肯定比說教強。
從走進93師民俗村開始,心情就十分沉重。看到村裡解說員那一身襤褸的迷彩服;看到那一雙年輕的卻滿是滄桑的眼睛;看到他們不卑不亢的態度;聽到他們改不了的鄉音;聽到他們因為沒有國籍而不能上學悲哀處境;聽到他們為了獲得國籍而為泰國政府賣命的經歷;聽到他們無數次申請卻無能獲得一個國籍的心酸…… 因為歷史和政治的原因,這一群中華民族的後裔,成了沒有家,沒有國的難民,流落異鄉,幾多悲苦,他們最大的盼望是祖國早日統一,台灣盡快回歸,那一天,他們也就回家有望了。
⑨ 金三角和國名黨93師有何關系
1950年,元江戰役後,國民黨兩支殘軍輾轉來到緬甸,1600人合並為中華民國復興部隊93師。金三角是指位於東南亞泰國、緬甸和寮國三國邊境地區的一個三角形地帶,因這一地區盛產鴉片等毒品、是世界上主要的毒品產地,而使「金三角」聞名於世。93師一路敗退南下,從廣西,逐漸退到了緬甸和泰國、寮國的交界處,才安頓下來。為了生計,開始種植鴉片;為了生存不得不和緬甸政府軍開戰、和印緬聯軍開戰,,
⑩ 二戰期間中國國民黨的遠征軍去了緬甸回來了多少人
二戰期間中國遠征軍主要戰役關鍵詞: 二戰 中國遠征軍 國軍 (1):滇湎路戰役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3月至9月,在中日戰爭中,中國遠征軍在雲南省西南部、緬甸·、泰國西北部和印度東北部地區,對日軍第15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同蘇、美、英及東南亞、大洋洲各國結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年1月,在美、英兩國建議下,設立中國戰區(最初包括中國、泰國、越南和緬甸北部)統帥部,3月,日軍進攻緬甸(時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守軍告急。中國以陸軍第5、第6、第66軍為主共10萬餘人組成中國遠征軍第1路,在司令長官羅卓英指揮下,進入緬甸與盟軍並肩作戰。 8日,日軍第15軍在司令官飯田祥二郎指揮下登陸仰光,分路北進。一路以第33師團由仰光沿伊洛瓦底江東岸進攻卑繆:一路以第55師團由勃固向仰曼鐵路北犯東吁、彬文那,企圖切斷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 18日,日軍第55師團先頭部隊在彪關以南與第5軍警戒部隊接觸。第5軍騎兵團給日軍以奇襲後轉移至鄂克春地區。接著日軍又發起進攻,經激烈戰斗,鄂克春失陷。日軍繼續向東吁進攻,與第5軍第200師發生激戰,雙方均有重大傷亡。日軍一部向右翼迂迴,第200師向北轉移。此時,第5軍新編第22師由黎達誓方向反擊,給日軍以重大殺傷,雙方在斯瓦河畔對峙。4月11日,日軍第55師團和增援第18師團各一部向黎達誓進攻,經激烈戰斗,新編第22師逐次轉移至彬文那。日軍進犯彬文那地區,被第5軍第96師擊退。後因右翼英軍後撤,陣地突出,第5軍各部放棄彬文那向密鐵拉、敏建方向轉移。16日,日軍第33師團在突破英軍陣地後,將英緬軍第1師及戰車營一部包圍於仁安羌以北地區。第66軍新編第38師一部馳援,與日軍鏖戰兩晝夜,擊斃日軍1000餘人。 日軍攻陷東吁後,以第56師團分向毛奇、雅多進攻。第6軍先後在毛奇、壘固、和榜、雷列姆地區阻擊日軍,並在薩爾溫江以東的緬泰邊境地區,對日軍進行作戰後回國。第200師在和榜地區阻擊日軍北犯,並克復東枝。在轉移途中與日軍發生激戰,師長戴安瀾受重傷後犧牲。此後第200師、第96師經騰沖、維西向怒江東岸轉移。第5軍直屬部隊、新編第22、第38師經太洛、新平洋轉移至印度東北邊境雷多地區。 日軍於24日攻陷雷列姆後,旋即分兩路向臘戍突進,第66軍逐次回援,節節失利,日軍直向中國國境逼進。此後,退回滇西的遠征軍與滇西第11集團軍各一部在龍陵、騰沖地區對日軍實施反擊,以一部進入日軍後方游擊,主力逐次退回怒江東岸,與日軍隔江對峙。至9月16日,戰役結束。 點評:此戰,遠征軍經一個多月作戰,在保衛東吁、解救英軍諸戰中,英勇頑強為世人所贊譽。但由於出國時機過晚,盟軍作戰缺少協同,多頭指揮等原因,使遠征軍始終處於被動態勢,未能達成戰役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