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在緬甸有什麼特殊含義
㈠ 蛇有靈性么
萬物都有靈性,蛇是個比較奇怪的動物,因為它只相信看到的,不相信沒看到的,所以它對四周充滿疑慮,攻擊性傾向嚴重,但是它非常有趣,蛇善於偽裝,但是內心深處的靈性覺醒了的話,它會很溫順,和所有人和其他動物一樣,它內心深處只是需要關愛,它表達愛的方式就是傷害,這是源自它內心深處的恐懼。蛇很愚昧,它看見什麼東西動了它就咬什麼東西,它認為動的東西即是敵人,同時它也喜歡動的東西,因為動的東西又可能是它的食物,所以它總是活在矛盾之中,蛇有很多自以為是,但是它的每一個自以為是總是會被時間和事實給瓦解掉,所以它最終有時會放棄自己,因為它在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可信任的東西了,它連自己都不相信。
蛇的靈性表現在,它能隨遇而然,它能偽裝痛苦,它容易滿足,但是會不斷給自己製造煩惱,它開朗隨和,能無局促的真實的交往,它能艱辛的創造出一些成績,但這些成績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往往會付出過多的代價,這是因為它有攻擊性和狹義的認知存在,它往往不知其解很多東西,看不到真實事物,,,然而,它要是一旦看到了事物的本質,它將會具有極大的豐富的創造能力,前途不可估量。
㈡ 緬甸蟒在美國泛濫成災,3萬只大蛇難逢敵手,為何全職獵人無能為力
緬甸蟒,也有人稱緬甸岩蟒,又叫南蛇、琴蛇、雙帶蚺。是蛇亞目蟒科蟒屬亞洲岩蟒的亞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種蛇類之一。
㈢ 夢見緬甸蛇象徵著什麼請大師解釋一下!
·夢見蛇 —— 是凶兆。
·女人夢見蛇 —— 自己和孩子都會病倒。
·夢見一對蛇 —— 很快會分家。
·商人夢見一對蛇 —— 能發大財。
·夢見蛇咬你自己 —— 要交好運,生活會豐裕。
·夢見蛇咬自己妻子 —— 是不祥之兆,會遇到憂愁不幸。
·夢見敵人被蛇咬傷 —— 敵人會互相殘殺,最後兩敗俱傷。
·夢見打死蛇 —— 能征服敵人。
·夢見蛇鑽進洞里 —— 家裡會被偷竊或被劫。
·夢見蛇捕捉老鼠或青蛙 —— 會有不幸的消息。
·夢見蛇與貓爭斗 —— 所有的災難都會過去。
㈣ 蛇引誘亞當夏娃偷吃禁果,這導致蛇在西方文化中有了什麼特殊象徵意義
蛇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東西方文明中具有不一樣的含義,在東方社會的價值觀中,蛇代表的是一種生命的起源和循環,象徵的生命的誕生和成長,我們可以從一個神話人物得到證明,這個神話人物就是我們的創世大神女媧,女媧作為東方 的創世大神,她不具有正常人類的形態,而是一種人面蛇身!
蛇在這個神話傳說中就有了特定的含義,蛇因為蠱惑了夏娃,導致人類有了原罪,所以蛇這種生物在西方並不受歡迎,蛇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西方被視為厄運、災難、醜陋以及邪惡的象徵,其實這在西方其他一些文化現象中也是有體現的,就比如希臘神話中的「美杜莎女王」,也是一種邪惡的象徵!
㈤ 蛇和蟒蛇有什麼不一樣
一、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蟒蛇屬於脊椎動物亞門爬行綱蛇目蟒科,蟒蛇是蛇的一個科。蛇除了蛇目外,還有盲蛇亞目、原蛇亞目、新蛇亞目。
二、形態不同
1、蛇的花紋由於品種的不同,多種多樣。
三、全球分布不同
蛇的分布區域是全球范圍;蟒蛇的分布區域於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香港、雲南、西藏自治區),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爪哇,蘇拉威西島),寮國,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引進地區有新加坡、美國(佛羅里達州)。
蟒蛇棲居於熱帶、亞熱帶低山叢林中,需要常綠闊葉林或常綠闊葉藤本灌木叢,以及良好的洞穴供休息及隱蔽,垂直棲息高度為海拔10-4050米。
㈥ 緬甸蟒蛇有毒嗎好不好養喜歡吃什麼小動物
緬甸蟒(學名:Python bivittatus)也有人稱為緬甸岩蟒,又叫南蛇、琴蛇、雙帶蚺,是蛇亞目蟒科蟒屬亞洲岩蟒的亞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種蛇類之一。
它是東南亞地區的本土品種,多居於熱帶雨林里。在一些接近水源的地方較容易接觸到它們,有時也會出沒於樹木上。緬甸蟒以體型巨大著稱,在亞洲緬甸蟒是第二大蛇,僅次於網紋蟒,緬甸蟒身長可達7米,體重可達91公斤。有記錄最大的是飼養在美國伊利諾伊州格尼的一條緬甸蟒蛇,長8.23米,重186公斤。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記載,此前最長的一條緬甸蟒長9.75米。但是大部分的個體多在五米以內。緬甸蟒畢生會不斷成長,而且雌性的緬甸蟒比雄性更為巨大。頭較軀體小,無毒。吻端扁平,有3對唇窩(熱感應器官)。體棕褐色,頭背有棕色箭頭狀斑,背面黃色,滿布不規則棕色雲狀大斑,腹部白色。泄殖腔兩側有一對退化的爪狀殘肢。
㈦ 中科院給一劇毒蛇新種命名為素貞,這個命名有什麼含義呢
最近,中科院研究團隊在雲南盈江縣進行爬行動物的野外科考時,發現了當地的一個蛇類新物種。這種蛇體型不大,但有劇毒,其外形、顏色、花紋和身體長短大小,跟普通的銀環蛇都相當接近,但是細看它各種特徵的話,都有獨立的演化和構成,所以應當視為獨立的新發現物種。後來這種蛇被中科院專家命名為“素貞環蛇”,其中的含義就是,這種蛇身上有很多白色橫紋,可以稱其為白蛇,與我國古代愛情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的女主角白素貞有相似之處,將其命名為“素貞環蛇”不僅很形象,也有利於傳播和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後來研究團隊在遇到這一蛇類新物種時,專門對其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與銀環蛇的對比,發現兩者在外部形態上十分接近。但素貞環蛇在外部形態、牙齒結構特徵等方面,與其它蛇類相比,都有區別和獨立的演化過程,應當將其視為新的獨立物種。
㈧ 緬甸蛇現存有幾只
緬甸嗎?現在是非常少了。
也有人稱為緬甸岩蟒,又叫南蛇、琴蛇、雙帶蚺,是蛇亞目蟒科蟒屬亞洲岩蟒的亞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種蛇類之一。
它是東南亞地區的本土品種,多居於熱帶雨林里。在一些接近水源的地方較容易接觸到它們,有時也會出沒於樹木上。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記載,此前最長的一條緬甸蟒長9.75米。但是大部分的個體多在五米以內!
外形特徵
緬甸蟒畢生會不斷成長,而且雌性的緬甸蟒比雄性更為巨大。緬甸蟒體形粗胖,頭較大軀體小,無毒。吻端扁平,有3對唇窩(熱感應器官)。體棕褐色,頭背有棕色箭頭狀斑,背面黃色,滿布不規則棕色雲狀大斑,腹部白色。泄殖腔兩側有一對退化的爪狀殘肢。[1]
緬甸蟒
緬甸蟒以體型巨大著稱,平均身長可達7米,體重可達91公斤。緬甸蟒大量的脊椎骨增生令其體型不斷加長,而且雌性的緬甸蟒比雄性更為巨大。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蛇類野生動物園中的一條緬甸蟒,是全球被飼養的蛇類中體重最重的紀錄保持者,在2005年,其體重達183公斤,體長則為8.2米。 緬甸蟒的身體顏色基調較為淺色,有著許多明顯的黑紋,其斑斕的紋理深受歡迎,在皮革行業中其蛇皮成為相當高級的逸品。緬甸蟒的體紋形態及色彩均與非洲岩蟒(Python sebae)頗為相似,這令許多在野外(多指印度與緬甸的邊陲地區)遇到巨蟒的人,會對此兩個物種有所混淆。
在野外棲息地,緬甸蟒的數量在不斷的減少。野生的緬甸蟒,是帶威脅性的、攻擊性的動物,這是因為它感覺自身安全受到影響緣故。
雄性年齡通常在15年左右,雌性可以在25歲以上。
緬甸蟒是一種夜行性蛇類,生活於熱帶雨林之中。年幼的緬甸蟒僅活動於樹上或地面上的既定區域內,但當它們逐漸長大後,由於體重及長度與日俱增,它們開始將活動領域局限在地面上。另一方面,緬甸蟒亦是游泳能手,更能逗留於水內達半小時之久。緬甸蟒多把身體隱藏於矮樹叢間,一些分布於偏北地區的蟒蛇在遇到寒冷的季節也會進入冬眠狀態。 緬甸蟒約於早春時分進行生育繁殖,雌蛇平均誕下12至36枚蛇卵,並加以孵育(以身軀肌肉的磨擦動作為蛇卵提供熱能)。幼蛇孵出後,會以乳齒將部分蛋殼撐破,並逗留於蛋殼內靜待蛇皮的長完,然後便會出外自行獵食。
㈨ 關於蠎蛇的信息有哪些
蟒編輯[mǎng]
蟒,本義是巨蛇。又是蟒蛇、蟒科、蟒屬。蟒蛇,又稱琴蛇、蚺、梅花蛇,是世界上最大的較原始的蛇類。體長3—7m,重數十公斤。頭小,吻端扁平,通身被覆小鱗片,腹鱗窄,尾短。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雲南南部、福建、海南、香港、四川等地。屬於世界瀕危動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文學名
蟒蛇
拉丁學名
Python molurus
別 稱
南蛇、琴蛇、蚺、巴蛇、大麻蛇、埋頭蛇、梅花蛇、金花大蟒、尾蟒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爬行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目
有鱗目
亞 目
原蛇下目
科
蟒科
亞 科
蟒亞科
屬
蟒屬
種
蟒種
分布區域
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尼泊爾、印度、印度尼西亞等
目錄
1形態特徵
2生活習性
3生長繁殖
4棲息環境
5分布范圍
6人工養殖
7保護級別
8致危因素
9常見種類
10葯用價值
▪ 蟒蛇膽
▪ 蟒蛇油
▪ 蟒蛇肉
▪ 蟒蛇血
▪ 蟒蛇皮
▪ 蟒蛇蛻
1形態特徵編輯
蟒蛇為中國產最大的蛇,體長3—7m,重數十公斤。頭小,吻端扁平,通身被覆小鱗片,腹鱗窄,尾短,肛孔兩側有爪狀的角質物,為後肢痕跡,雄性更顯著。頭背有對稱的大鱗片,吻鱗及前兩枚上唇鱗具唇窩,尾下鱗大部為雙行。體背及體側有雲豹狀的大斑紋,頭背黑色,頂部有一條黃褐色斑,眼後下方有大黑斑,喉下黃白色。體鱗光滑,在頸部約56—64行,體中部64—71行,肛前40—44行,腹鱗250—262枚,尾下鱗63—70對。[1]
蟒蛇的主要特徵是體形粗大而長,是世界上最大的較原始的蛇類,具有腰帶和後肢的痕跡。在雄蛇的肛門附近具有後肢退化的明顯角質距,但雌蛇較為退化,很容易被忽略。另外,它有成對發達的肺,較高等的蛇類卻只有1個或1個退化肺。蟒蛇的體表花紋非常美麗,對稱排列成雲豹狀的大片花斑,斑邊周圍有黑色或白色斑點。體鱗光滑,背面呈淺黃、灰褐或棕褐色,體後部的斑塊很不規則。蟒蛇頭小呈黑色,眼背及眼下有一黑斑,喉下黃白色,腹鱗無明顯分化。尾短而粗,具有很強的纏繞性和攻擊性。[1]
2生活習性編輯
蟒蛇食性常以小麂、小野豬、兔、松鼠和家禽等為食;胃口大,一次可吞食與體重相等重或超過體重的動物。[2] 消化力強,除獵獲物的獸毛外,皆可消化,但飽食後可數月不食。[3]
蟒具有纏繞性,常用體後攀纏在樹桿上,也善於游泳。喜熱怕冷,最適宜溫度25—35℃,20℃時少活動,15℃時開始麻木狀態,如氣溫繼續下降到5—6℃即死亡;在強烈的陽光下曝曬過久亦死亡。[4] 蟒取食在25℃以上,冬眠期4—5個月,春季出蟄後,日出後開始活動。[5] 夏季高溫進常躲陰涼處,於夜間活動捕食。以突然襲擊咬住獵獲物,用身體緊緊纏住,使獵物體內心臟壓迫停止心跳、血液不能流動而死亡(蟒纏繞獵物是因為使獵物血液停止流動而死亡,它有這樣的能力,而不是普遍認為的窒息而死)。
3生長繁殖編輯
人工養殖條件下蟒蛇的繁殖習性與野外相似,雌蟒每次產卵為15—42枚,多數是42枚。可將性成熟個體,產出前的卵分為三
蟒蛇
期:第一期卵,直徑10毫米以下,卵數30—100枚以上,白色圓形;第二期卵,卵徑15—57毫米,卵呈圓形,黃色或淡紅色,卵數6—26枚,待次年成熟產出;第三期卵,當年可產出,卵長徑57—94毫米,短徑37—62毫米,重54—101克,已進入輸卵管,呈乳白色橢圓形。卵產出時胚胎已是器官形成期或已有幼蟒的雛形。養殖時可根據蟒蛇的性成熟者卵不同時期的發育程度,進行養殖產卵護理。養殖飼喂時,要根據其習性、食量投食。
蟒蛇繁殖期短,為每年4—6月。繁殖率高峰為4月下旬至5月下旬,卵生,雌性每次產卵8~32枚,其卵白色,重80克左右。雌蟒有蜷伏卵堆上的習性,此時不食,體內發熱,體溫較平時升高幾度,有利於卵的孵化。[6]
4棲息環境編輯
蟒蛇屬於樹棲性或水棲性蛇類,生活於熱帶及亞熱帶的森林中,或溪間附近的土山常綠闊葉林和石山常綠闊葉藤本灌叢區;氣候溫和濕潤,最低平均氣溫在9℃以上,野生動物豐富的場所,為蟒蛇的良好棲息環境。[7]
5分布范圍編輯
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福建等省(區)。廣西的南寧、百色、玉林、梧州、欽州等地區各
蟒
縣廣泛分布;柳州地區的忻城、融安、武宣、象州、金秀等縣;河池地區的宜山、都安、巴馬等縣;梧州地區的賀縣;桂林地區的平樂、陽朔、臨桂等縣均有。其中以南寧地區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百色地區次之。雲南紅河州的金平、屏邊、元陽等縣;文山州的富寧、馬關、西疇、文山、麻栗坡等縣都有分布。貴州的望謨、羅甸等縣也有分布。[1]
國外分布於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1]
6人工養殖編輯
新引進的蟒蛇有一個熟悉、適應環境的過程。剛入場的蟒蛇對活雞、活兔、活鼠、鳥雀等完全拒食,此時不要急於強行人工填喂。對體質弱且日漸消瘦的蟒蛇,可在10—15天後採取人工填喂。體重在20—25千克的,每次可[8]
紅尾蚺
喂精牛肉1—1.5千克。填喂前,要先將瘦牛肉剔去筋骨和皮膜,然後切成小的條狀或塊狀,肉塊的具體大小應視蟒蛇形體大小而定。切好的肉塊需投入沸水鍋里滾一滾後撈出,可起到消毒去腥的作用。待肉塊完全涼透後,就可以用來填喂蟒蛇。強行填喂會使蟒蛇經受很大的刺激,故填喂前可將2—3個雞蛋塗抹於肉塊上,使其潤滑而順利吞下。大部分蟒蛇會在1周後自行取食。蟒蛇體大性惰,行動遲緩。大多情況下,它是處以靜止棲息的狀態中捕食獵物的。一旦獵物靠近時便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咬住,並用身體將其纏繞致死,然後從獵物的頭部開始吞食。蟒蛇晝夜均有活動,但在飼養中大多見其夜間捕食,這可能與夜晚環境安靜有關。另外,蟒蛇嗜食鼠類和蛇類,飼養時不妨投其所好。它以此可以吞食與自身體重相當或超過自身體重的大型動物,如山羊、穿山甲、果子狸和家禽、家畜等,應盡量滿足供應,讓其早日適應新環境。蟒蛇喜熱怕冷,尤喜在濕熱交加的環境中生存。一般說來,活動期最適宜的溫度范圍是20—30℃,飼養最佳溫度是25—28℃;韓國相對濕度為50%—80%。若溫度過低,蟒蛇不願活動;溫度過高,又易造成死亡。因此,在盛夏季節來臨之前,要提前落實好遮陽設施,避免陽光直接暴曬。因蟒蛇有在樹蔭下盤成一團或橫躺在陰涼處靜止不動的習慣,所以要給予滿足。此外,蛇場、蛇窩的濕度不宜過大,否則會引起蟒蛇周身性水皰疹和局部皮膚潰爛,應加以預防;但也不能過於乾燥,使之不能正常蛻皮,影響正常的生長和增重。[8]
7保護級別編輯
1988年12月1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頒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定為一級保護動物。[1]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易危[1]
瀕危等級:瀕危[1]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1]
8致危因素編輯
①蟒蛇常在夜間進入村莊,獵獲家禽,家畜,有時也入河中獵食魚類,飽食後未立即返回隱蔽所時,常被人捕捉。
②在國內,蟒蛇已成為外貿收購站的收購對象,長期以來,對蟒蛇採取濫捕,不分季節和大小,任意收購和捕殺,導致數量大減。
③有些產地森林的開伐,致使蟒蛇的棲息環境范圍縮小。
④產地的耍蛇人以蛇營利,長期使蛇脫離野生環境,影響其繁衍增生。因上述種種原因,蟒蛇數量日趨減少,處於瀕危狀態。
9常見種類編輯
名稱
拉丁學名
亞馬遜森蚺 Eunectes murinus
網紋蟒 Reticulated python
緬甸蟒 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非洲岩蟒 Python sebae
紫晶蟒 Morelia amethystina
印度蟒 Python molurus
泰坦蟒 Titanoboacerrejonesis
紅尾蚺 Boa constrictor ssp
黃水蚺 Eunectes notaeus
地毯蟒 Morelia spilota
血蟒 Python curtus
球蟒 Pythonregius
黃金蟒 Patteraless
10葯用價值編輯
蟒蛇膽
蛇膽是中國具有悠久葯用歷史的名貴中葯材,蟒蛇膽入葯最早記載於南北朝《名醫別錄》 ,在《本草綱目》中也被收載於蛇膽項下。其中記載「蚺蛇膽,味甘、苦、寒,有小毒。主心匿痛,下腹匿瘡,目腫痛 。」[9]
現代葯理研究發現, 蛇膽汁中的牛磺膽酸(taurocholicacid,TCA)及牛磺去氧膽酸(taurodeoxycholic acid,TDCA)具有止咳、祛痰、平喘的作用。蟒蛇膽中除含有TCA及TDCA外,還含有蟒蛇科類動物特有成分蟒膽酸(pythochol—icacid,PCA)和牛磺蟒膽酸(tauropythocholate,TPCA)。楊健等通過葯理研究發現 ,牛磺蟒膽酸類物質也具有一定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 。[9]
蟒蛇油
蟒蛇油又名蟒蛇脂、蟒蛇膏,取蟒蛇的脂肪加工而成。《名醫別錄》謂 :「蟒蛇油,主皮膚風毒、婦人產後腹 痛余疾」。《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對蟒蛇脂功效描述為「蛇脂綿裹塞耳聾,亦傅腫痛,摩著物,皆透也」。[9]
蛇油的主要化學成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對皮膚黏膜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和滲透性,易被皮膚吸收。蟒蛇油中除了含量高的油酸、棕櫚酸、亞油酸外,還含有14種氨基酸和非皂化部分鯊烯。[9]
蟒蛇肉
蟒蛇肉在《名醫別錄》就有記載,其味甘,性溫,有小毒。除手足風痛,殺三蟲,去死肌,皮膚風毒癘風,疥癬惡瘡。具祛風活絡,殺蟲止癢功效,用於風痹,癱瘓,癘風,疥廨,惡瘡。[9]
蟒蛇血
研究證明,蛇血不但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強身健體,促進人體細胞的活化及養顏美容的作用,還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9]
蟒蛇皮
蟒蛇皮有獨特的構造特點及質量特性,用於製作二胡、手鼓等民族樂器,音質出色,性能穩定。是一種珍貴、稀有的樂器製作原料。僅用於二胡、手鼓等樂器的製作原料,蟒蛇皮的開發就有極為可觀的經濟利潤,這也是帶動蟒蛇人工養殖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動力。[9]
蟒蛇蛻
蛇蛻,又名龍子衣、蛇符、龍子單衣、弓皮等。指蛇蛻下的皮膜。蛇蛻具有祛風濕,定驚,消腫,殺蟲,明 目的功效。王彩芳用蛇蛻治療小兒風癇驚熱,咽喉腫痛,疥癬,疔瘡,目翳等症,有一定療效。鄭艷青等認為蛇蛻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流行性腮腺炎、麥粒腫、中耳炎、乳腺增生、濕疹、腦囊蟲病、皮膚感染性炎症、淋巴結核、腰腿痛等病症 。[9]
㈩ 緬甸眼鏡蛇的基本資料
眼鏡蛇屬(學名:Naja)為眼鏡蛇科一屬,其成員大多被統稱為眼鏡蛇。雖然世上也有不少其他蛇類的名字包含「眼鏡蛇」(Cobra)一稱(如眼鏡王蛇、水眼鏡蛇、唾蛇),但它們因演化親緣性不足而並不歸為此屬。眼鏡蛇屬目前約有20多個已確認物種,但分類學上經常就物種的獨立性問題而存有爭論,因此某些資料也可能有所出入。 此屬的成員主要分布於中東、東南亞、非洲、印度尼西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