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還有多少萬羅興亞人
1. 緬甸的羅西亞人為什麼遭受歧視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胡賽因2016年6月20日在瑞士日內瓦發布最新報告
該報告指出,羅興亞人被任意剝奪國籍,行動自由受到嚴格限制,生命安全遭威脅,受教權與工作權被剝奪,就醫困難,面臨強迫勞動、性暴力、投票權被剝奪等政治權利受限等侵害。此外,極端佛教組織煽動仇恨與宗教偏執的言行日漸嚴重,已達到讓人警覺的程度。胡賽因也首度指出,對羅興亞人的長期迫害可能構成「危害人類罪」(crimes against humanity),這是國際犯罪,代表嚴重、普遍、全面的人權侵害。
事實上,對於緬甸境內羅興亞人的人道危機問題,昂山素季始終採取迴避的冷處理態度,絕口不提「羅興亞人」,這種做法受到海外人士與緬甸國內一些人的批評。
緬甸有130萬羅興亞人,信奉伊斯蘭教,15世紀起定居在該國西南部、孟加拉灣東岸的若開邦,當局不承認他們是緬甸公民,堅稱他們是西邊鄰國孟加拉來的非法移民。2012年6月,羅興亞人與若開邦當地佛教徒發生一場宗教種族沖突後,羅興亞人糟糕的處境雪上加霜,14萬人被迫逃離家園,留下來的羅興亞人被政府隔離圈禁在特定地區,家園降格為難民營,生活環境惡劣。
2. 緬甸羅興亞人問題由來
根據歷史記載, 「羅興亞 」一詞最早起源於 「Roang/Rohan g/Roshang」(若開的舊稱),因此他們以前被稱為若開人, 但羅興亞人自稱他們是摩爾人、阿拉伯人、波斯商人、印度西北國境阿富汗人、莫卧爾人、土耳其人和孟加拉士兵及移民的後代。歷史上羅興亞穆斯林在若開邦的定居可被劃分為五個階段。最早到來的一批是一些阿拉伯商人和穆斯林神秘主義者。歷史學家推測,若開與伊斯蘭教的首次接觸可能是在19世紀通過穆斯林水手來完成的。17~18世紀時期若開王室的孟加拉文學也有過相關的記載,「自八九世紀以來,早在邊境地區穆斯林王國建立之前,伊斯蘭教便傳播至梅克納東岸 。
羅興亞人
通過孟加拉灣繁盛的洲際貿易所帶來的海上聯系,一小部分 穆斯林移居始在若開出現。第二波和第三波定居者則分別出現於1430年復辟的若開王室時期和16世紀左右吉大港(Chittagong,孟加拉國東南地區省份 )的被占時期。由於印度政局的動盪不安,莫卧爾王子沙賈漢和他的大批追隨者來到若開避難,這一時期穆斯林人口一直保持著穩步的增長 。因此直到19世紀80年代,仍有許多吉大港穆斯林居住在若開地區。
若開邦原名阿拉干,在古代它並不是緬甸王朝的一部分,實際上阿拉乾地區就是一個獨立的王國。早在阿拉干建立自己的封建王朝時期,這個地區就包括了吉大港在內的 「孟加拉十二市鎮」,在妙吳王朝後期被緬甸侵入後王朝滅亡。 1824年英緬戰爭之後,緬甸戰敗並與英國簽訂了 《楊達波條約》,根據該條約緬甸割讓了阿拉干、阿薩姆和丹那沙林, 若開邦等地並入英屬印度下的孟加拉省。據緬甸前文化部歷史研究司副司長敏登的考證,羅興亞這個民族是在1824年英緬戰爭後從孟家拉吉大港地區移居到若開地區的印度穆斯林教徒。
彼時緬甸山區多是封建的世襲少數民族上層土司統治,若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十分落後,英國在此地大量開發荒地,地主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增,吉大港地區的孟加拉人和穆斯林隨即作為季節性短工遷入緬甸若開邦。「孟加拉十二市鎮」人多地少,加之英國殖民當局在若開地區實施 「授地」制度,大量的孟加拉人隨之遷入並在該地定居。
3. 孟加拉開發孤島安置羅興亞人安全嗎
一名孟加拉國政府官員11月30日表示,孟加拉國政府可能從明年中期開始著手推進一項計劃,將數以萬計的羅興亞難民安置到一座位於孟加拉三角洲的島上。不過這一計劃招致了外界的批評,因為這座孤懸海上的荒島11年前才形成,不僅地勢低窪洪水頻繁,周邊更常有海盜出沒劫掠漁民,環境十分惡劣。
伊曼稱,這項計劃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難民將分到牲口、土地和住房。難民可以自己飼養牲畜,政府今後還將創造其他工作崗位。
上周四,緬甸和孟加拉國剛剛就羅興亞人遣返問題簽署諒解備忘錄。不過一些人權組織仍然對緬甸是否會遵守這一協議持懷疑態度。另一方面,對於羅興亞人返回緬甸後的處境, 也讓一些人感到擔憂。伊曼表示,孟加拉正在處理這些問題,但是他沒有給出更多的細節。
據新華社此前報道,今年8月,緬甸若開邦發生多起恐怖襲擊,「若開羅興亞救世軍」聲稱製造了襲擊。緬甸政府隨即宣布該團體為「極端主義恐怖組織」,並派軍隊展開清剿行動,若開邦一度局勢緊張,大批羅興亞人流離失所,引發國際社會關注。
4. 中國有和羅興亞人結婚的嗎
中國有和羅興亞人結婚的。
羅興亞人(Rohingya people),或譯洛興亞人、羅辛亞人或羅興迦人 ,是緬甸若開邦阿拉乾地區的一個穆斯林族群(集中在若開邦北部近孟加拉邊界一方的貌奪和布帝洞鎮區)。
截至2012年,約有80萬羅興亞人生活在緬甸。他們自稱是古代到孟加拉灣經商的阿拉伯人後代,早在公元7世紀就已在緬甸居住。
因為民族習慣不同等多種復雜的原因,其中的激進派成立反政府武裝,不斷與緬甸發生沖突。羅興亞人與緬甸佔多數的佛教徒之間的關系一直十分緊張,即便是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一些緬甸鄰國(如孟加拉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也經常不願收留羅興亞難民。
2017年8月25日,羅興亞救世軍(ARSA)襲擊了緬甸30餘座邊防警局後,招致緬安全部隊大規模的反擊與清剿,當地暴力沖突不斷,導致大量羅興亞難民逃亡孟加拉國。
5. 羅興亞人的歷史由來與現狀
一般認為,羅興亞人是阿拉伯穆斯林、阿富汗人、摩爾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和孟加拉人等的直接後裔,在英國殖民東南亞時,從當時的東印度被殖民者徵用到緬甸做工,他們大都從海上來到若開。
若開族和羅興亞族的矛盾並非一朝一夕釀成的,雙方恩怨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殖民時代。孟加拉國當時在英屬印度統治之下,大多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族從西向東大量移民到同樣是英屬殖民地的緬甸。羅興亞族一般都是農民或漁民,他們和當地信仰佛教的若開族時常發生矛盾。二戰中,羅興亞族站在英國一邊,而若開族則和緬族一起發起反對殖民統治的斗爭,雙方之間的爭斗埋下仇恨的種子。
羅興亞人有自己的語言,但文字不成熟,沒有字母表,並且一度失傳。部分羅興亞知識分子試圖發明新的字母表來復活其語言,但終因內部分歧嚴重,這一嘗試沒有取得成功。
羅興亞人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由於多數沒有公民資格,在緬甸的羅興亞人無法接受高等教育,而傳統的宗教學校無法滿足該民族的教育需求。
羅興亞人以務農為主,小部分人從事漁業和商貿,個別人是工匠、鐵匠和木匠。其中商貿活動以經營醫葯和大米為主。
羅興亞人在緬甸若開邦的具體的數量一直是眾說紛紜。羅興亞民族組織認為在緬甸1948年獨立之前羅興亞人就有150萬,當時他們要求與英國單獨談判成立伊斯蘭教地方自治政府,所以被獨立後的緬甸政府認定其為分裂緬甸,改變緬甸佛教社會特性的分離主義;羅興亞人分別居住在孟加拉國(約100萬)、巴基斯坦(約35萬)、沙烏地阿拉伯(約40萬)和阿聯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共約10萬)。但這個數字有一定的水分,研究緬甸民族問題的著名學者馬丁·史密斯認為在緬甸居住的羅興亞人大約在40萬左右。
在1948—1962年期間,吳努政府曾給予羅興亞人一定的政治地位,緬甸議會中有羅興亞人的代表,也有羅興亞人在政府任職。但是由於伊斯蘭分離主義在羅興亞人之間的興起,從1962年執政至今的緬甸政府認定羅興亞人為外來人,非緬甸土著民族。此外,由於50年代的稱東巴基斯坦遠不如緬甸若開地區繁榮,雙方的生活水平差距比較大,因此許多孟加拉穆斯林非法越境,與若開人經常發生沖突,以至有時發生暴動。這種情況以當時的馬由國界行政區(Meyu Frontier Division,若開與孟加拉相鄰的一個地區,1961年設立特別行政區)最為嚴重。這些外來的穆斯林自1960 年以來就參加「穆渣希德」(Mujahid) 暴亂行動,要求把這個地區並入東巴基斯坦,部分羅興亞人也參與其中。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緬甸政府就不再錄用羅興亞人為政府職員和軍人。依據1982年,奈溫政府頒布了新的《緬甸公民法》,羅興亞人無資格成為緬甸公民,成了非法滯留在孟緬邊境處若開邦的孟加拉裔人。
為了應對羅興亞人的伊斯蘭分離主義對緬甸國家主權完整造成的損害,長期以來,緬甸政府對羅興亞人在土地的分配使用、經商、清真寺的修繕和新建、出國朝覲以及自由遷移等方面設置了諸多的限制,由於當地經濟落後,生活貧困,再加上孟緬邊境地區的管理空白,滯留在緬甸的羅興亞人一直不斷外遷。據估計,在過去的60多年間,至少有數十萬羅興亞人移居其他國家。
6. 羅興亞問題的實質是什麼
羅興亞問題的實質在於因為他們的種族和飄忽不定的稱呼,導致一度與緬甸關系處於危機狀態。
1982年緬甸通過新公民法,規定公民有3種,即公民、客籍公民和歸化公民。
只有在1823年起就將緬甸作為長居地的民族群體才屬於緬甸原住民,自動獲得公民身份,羅興亞人不在其中;只有熟練掌握了緬語、若開語等原住民語言才能成為歸化公民,而羅興亞人有自己的語言很難憑借語言獲得緬甸國籍。
該法引起羅興亞人的強烈不滿,他們重建了羅興亞團結組織(RSO),其目的是建立羅興亞自治邦,並按伊斯蘭教法管理。不僅佛教徒,連溫和派穆斯林都是他們的襲擊對象。
此外,宗教傾向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緬甸主體是佛教徒,長期立佛教為國教,而羅興亞人是穆斯林,宗教信仰截然不同,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當然,也沒有任何其他民族與他們站在一起。
羅興伽人是緬甸若開邦的主要居民之一,但具體的數量一直是眾說紛紜:
若開羅興伽民族組織認為在緬甸1948年獨立之前羅興伽人就有150萬,當時他們要求與英國單獨談判來獲得自己的地位,但英國政府沒有同意;
而目前羅興伽人共有350萬,其中在緬甸居住的約有200萬,其餘的分別居住在孟加拉國(約60萬)、巴基斯坦(約35萬)、沙烏地阿拉伯(約40萬)和阿聯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共約10萬)。
但這個數字有一定的水分,研究緬甸民族問題的著名學者馬丁•史密斯認為在緬甸居住的羅興伽人大約在70—150萬之間,聯合國難民署也認為目前緬甸的羅興伽人在75—80萬左右。
7. 聯合國秘書長為什麼說緬甸正進行種族清洗
緬甸西部若開邦上月25日以來連續發生襲擊事件,導致羅興亞人逃亡的危機不斷發酵。危機引發聯合國高官頻頻發聲,指責緬甸境內存在的「種族清洗」現象。
據俄羅斯9月14日報道,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13日在聯合國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稱,不排除緬甸境內正在進行「種族清洗」的可能性。
古特雷斯在回答是否能將緬甸境內發生的事件稱為"種族清洗"的問題時稱:"當三分之一的羅興亞人離開國家,那還怎麼用別的詞來描述?"
羅興亞人多信奉伊斯蘭教,與當地信奉佛教的若開人長期不睦,雙方間的沖突已經持續了數十年。自2011年緬甸民主轉型以來,大的沖突就發生過三次(包括這次在內)。
8月25日,若開邦孟都等地30處警察哨所遭武裝人員襲擊,1名軍人、11名警察、1名政府職員喪生。「若開羅興亞救世軍」宣稱製造了襲擊。緬甸政府當天指認襲擊者是賓格利人、即國際媒體常說的羅興亞人,並宣布若開羅興亞救世軍為「極端主義恐怖組織」。
襲擊發生後,緬甸軍隊和警察展開反恐行動,若開邦局勢緊張。自上個月25日若開邦爆發暴力沖突以來,至今已有31萬3000名羅興亞人逃往孟加拉,這相信是羅興亞族過去二三十年來最大規模的逃亡。
8. 羅興亞人的介紹
羅興亞人(Rohingya people),或譯洛興亞人、羅辛亞人或羅興迦人 ,是緬甸若開邦阿拉乾地區的一個穆斯林族群(集中在若開邦北部近孟加拉邊界一方的貌奪和布帝洞鎮區)。截至2012年,約有80萬羅興亞人生活在緬甸。他們自稱是古代到孟加拉灣經商的阿拉伯人後代,早在公元7世紀就已在緬甸居住。但實際上,羅興亞人主要是19世紀英國控制緬甸之後,作為英國殖民當局「以夷制夷」的幫凶移居到緬甸的南亞人與當地部分土著融合後形成的混血民族,此後又融入了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後逃入緬甸的孟加拉難民。羅興亞人信奉伊斯蘭教,說孟加拉語的一種方言,從外觀以至文化上與孟加拉人相差不大。1因為多次發動武裝暴動分裂緬甸領土,並且犯罪率高,羅興亞人與緬甸佔多數的佛教徒之間的關系一直十分緊張,即便是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一些緬甸鄰國(如孟加拉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均不願收留羅興亞人。
9. 流離失所,困苦不堪的羅興亞人,為何得不到中國人的同情
緬甸,一個面積67萬平方公里的國家,卻有著超過135個民族,還不包括不被承認的羅興亞人,也就說緬甸的民族數量確實非常之多。然而對於緬甸來說,多民族只能說是國家的現實,而不是國家的幸運。因為緬甸國內民族矛盾很多也很嚴重,割據一方的分裂武裝也非常之多,至少有二十餘支。其中一股力量屬於羅興亞人,也就是最近國際上炒的比較熱的羅興亞問題。很顯然,緬甸主體民族佛教徒人多勢眾,受欺負的一方似乎鐵定是「羅興亞人」,可是中國人絕大多數不同情羅興亞人,甚至於「幸災樂禍」,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羅興亞人屬於「惡意移民」
符合以下條件的全部或者大多數,就屬於惡意移民。1.以比較明確的掠奪原住居民的生存資源為目的,進入一個國家,2.不尊重主體居民的風俗習慣、法律秩序,總是以封閉性很強的小團體存在,3.與其他居民關系緊張,甚至於犯下過嚴重的種族民族仇殺的罪行。顯然,羅興亞人就屬於「惡意移民」。

因此,羅興亞人問題的主要責任方,羅興亞人和緬甸政府實際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正義方,真正的受害者是普通羅興亞人和緬甸居民。但是由於羅興亞人極度宗教化的特徵,羅興亞極端武裝和羅興亞人構成了實際上的魚和水的關系,即使緬甸政府作出讓步,羅興亞人仍舊會繼續採取暴力手段謀求事實上的獨立以分裂緬甸,所以,流落各地的羅興亞人再苦,也不值得同情。除非他們懂得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
10. 緬甸羅興亞5千人的村子只剩下100人其他人去哪裡了
距離緬甸羅興亞危機的爆發將滿一年,但對於不少羅興亞人而言,逃離仍然是他們的選擇。
此外,還有孩子的教育問題。據英國《衛報》23日報道,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EF)當天發布的報告顯示,身處孟加拉國-難民營的羅興亞難民兒童因為無法接受正常教育,可能會成為「失落的一代」。
報告稱,在難民營生活的38萬兒童的生命和前途面臨險境。
不過,路-透-社稱,難民營目前已有人開始計劃修建學校,而可容納後續難民的避難所也已新建動工。
安置難民,多方的拉鋸戰
2017年8月25日,因緬甸安全部隊遭到「恐怖襲-擊」而引發的交火事件造成數十人死亡。發動襲-擊的「若開-羅興亞救世軍」,被緬甸政-府認定為恐怖組織,緬甸軍方隨後展開清剿行動。
交火持續數日,至少130名羅興亞人在沖突中死亡。居住於若開邦的羅興亞人被曝受到驅趕、縱火、轟炸,萬千羅興亞人開始舉家徒步穿越邊境抵達孟加拉國避難,其中以婦女和兒童居多。
不過,根據緬甸軍方後來發布的內部調查結果顯示,他們否認有殺害任何羅興亞人、焚毀羅興亞村莊、強-暴婦女或盜取財物的行為。報告還稱,緬甸安全部隊「從未向無辜的孟加拉人開-槍」或造成「無辜人員死亡」。
在沖突發生後的9月與10月,分別有數十萬人穿越邊境赴孟加拉國尋求難民庇護。
緬甸政-府此前宣布,9月5日後,清剿行動已停止,逃離家園的居民可以返回。但迎接難民返回的進展緩慢。
去年10月12日,昂山素季發表全國電視演講時,宣布緬甸將為若開邦發展建立新機制,推動若開邦居民回歸、重新安置問題的解決以及地區發展與和平。大約兩周後,孟加拉國與緬甸於10月24日商定同意合作遣返羅興亞難民。
去年11月,美國時任國務卿蒂勒森訪問緬甸,先後與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和緬甸國務資政、執政黨民盟領導人昂山素季會面,就如何解決羅興亞人危機展開討論。
敏昂萊表態稱,在「真正的緬甸公民」准備好接納他們以前,羅興亞難民將不能夠回到若開邦。
今年1月16日,孟加拉國外交部發布聲明說,孟加拉國與緬甸計劃在遣返開始後2年內完成羅興亞難民遣返工作。根據安置方案,孟加拉國將建立5個過渡營地,被遣返人員將從過渡營地回到緬甸的2個接收營地。緬方將提供臨時住所並盡快修建房屋來安置被遣返人員。
昂山素季形象受損
羅興亞危機發生之後,昂山素季於9月6日首次就此發表評論,稱大量有關若開邦局勢的「虛假消息」正在流傳,目的是製造矛盾、助長恐怖勢力。9月19日,昂山素季首次就這一問題發表電視講話,並譴責一切侵犯人-權的行為。
昂山素季當日表示,對逃到孟加拉國的羅興亞穆-斯-林感到「擔憂」,但緬甸不懼國際調查,會努力調解羅興亞危機。
11月2日,昂山素季還首次訪問若開邦地區,並與當地民眾交流。這被認為是此次羅興亞危機緩和的標志。
不過,昂山素季在若開邦問題上沒有如西方所想那樣嚴厲批評軍方、為羅興亞人發聲,導致曾作為西方理念標桿人物的她遭受西方輿論批評。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昂山素季在今年8月21日對新加坡的訪問期間曾罕見地為緬甸政-府處理這場危機的做法進行辯護,她認為政-府和軍方的關系並不是很「糟糕」。同時,她一再重復,若開邦事件的首要元兇是「恐怖主義行為」。
據《衛報》統計,由於拒絕譴責軍方對羅興亞人所施的暴力行為,昂山素季將被剝奪「愛丁堡榮譽市民獎(Freedom of Edinburgh award)」。這也是她在過去一年中被剝奪的第七個獎項。
目前,緬甸政-府還在努力幫助羅興亞人的回歸。6月6日,緬甸政-府與聯合國-難民署、開發署簽署諒解備忘錄,三方建立合作框架,為羅興亞避亂-民眾自願、安全、有尊嚴、可持續地重返家園創造條件。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隨後歡迎緬甸政-府向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邁出第一步,以幫助解決若開邦沖突的根源性問題。
眼下,一些羅興亞人的回歸願望也十分迫切。據美國廣播公司(ABC)23日報道,難民努爾·阿拉姆(Nurul Alam)就表示,「我還是想回去(緬甸),因為那裡還埋葬著我的父母。」
國家的錯。
消息來自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