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首領怎麼了
Ⅰ 誰知道緬甸同盟軍主席現在的健康情況
「果敢王」彭家聲下落成謎
目前有五種版本:被仰光控制;投靠第四特區主席;投靠第二特區佤邦;潛伏在果敢農村欲卷土重來;已逃離緬甸
「果敢特區主席彭家聲到底躲到哪去了?」果敢同盟軍和緬軍的戰火平息以來,在果敢邊民和南傘邊境等地,彭家聲的下落成為最大的懸念。目前關於彭家聲下落的有五個版本。
「彭家聲投降被緬軍抓住,現已送到仰光被控制了。」南傘鎮的三輪車司機衛德元說,他聽到好幾個邊民這樣說。
而果敢包包寨的邊民拉樂則稱,果敢同盟軍與緬軍交火後,彭家聲眼看大勢已去,帶著一幫官兵,投靠了他的女婿——第四特區主席林明賢。但另一果敢邊民左小倫則稱,彭家聲投靠了第二特區佤邦。兩人雖然沒有充分依據,但他們認定反正是投靠了其他三個特區,其中最大的可能就是到了他女婿那裡。
自稱知情的南傘人何高林說,彭家聲還潛伏在果敢農村,正在組織力量伺機扭轉局勢;另外,南傘的一名華商林先生則說,彭家聲在果敢的別墅被緬軍佔領,見大勢不妙,彭家聲已逃到國外,正在躲避風頭。
「都是道聽途說。」南傘的計程車司機楊新忠認為,五種說法沒有任何事實證明其准確性。他說,他的外侄一直是彭家聲的保鏢,戰爭前幾天,外侄還和他通電話,稱彭主席正在忙著應付與緬軍打仗。直到戰火打響後,他擔心外侄,可一直打不通外侄的電話。他肯定地說,彭家聲還活著,而且還與外侄在一起。當記者向他要其外侄的電話,他死活不肯,稱一有彭家聲和外侄的消息就告訴記者。
彭家聲到底躲到哪去了?他的下落,目前已成為此次戰爭中暫時的懸念。南傘鎮一名地方幹部稱,這個懸念隨著局勢的發展,肯定會浮出水面。
部分同盟軍
投靠佤邦
果敢王下落成謎,其部下同盟軍到底去向如何?昨日,記者從多方面獲悉,被打散的部分同盟軍已投靠第二特區佤邦,一部分返鄉當平民。
「我運了兩車被打散的同盟軍。」四川隆昌金鵝鎮的43歲的吳啟良,四年前來到雲南孟定至清水河路線跑客運。他說,前兩天,他用自己的東風小卡麵包車,在孟定拉了兩車被緬軍打散的果敢同盟軍到南傘,直至把他們送到南傘口岸。
他說,那些被打散的果敢同盟軍介紹,他們被緬軍打散後,從果敢逃到緬甸境內40公里外的南鄧,經南鄧逃到孟定。在南鄧,長官根據士兵意願,一部分同盟軍投靠了佤邦,准備繼續參加與緬軍作戰;一部分不願繼續打仗的,每人領到1000元錢後脫掉軍裝回家。
另一個果敢邊民華躍升說,他的一個堂弟也是被打散的果敢軍,逃到南鄧後,堂弟覺得輕易敗給緬軍不服,投靠了佤邦准備再戰。
記者幾經周折聯繫上被緬軍打散後已回到果敢家中的同盟軍士兵蔣光明,他說是有一部分戰友投靠了佤邦,但具體有好多人投靠,他不是很清楚。「反正我是不想打仗了。」
Ⅱ 緬甸黨派首領有哪些
昂山素季 緬甸民族聯盟領導人
Ⅲ 緬甸的實際領導者是誰
緬甸政府實質是軍政政府,軍隊首長當然就是國家權力掌控者咯。。
1948年3月4日,緬甸獲得獨立以來,實行的是多黨民主議會制。
1962年,奈溫將軍推翻了吳努政府,開始實行由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一黨執政的一黨制。
1963年初緬甸軍政府對地上眾多新老緬族政黨,如反法西斯自由同盟、聯幫黨、聯合工人黨等,進行黃鼠狼給雞拜年的「誠邀和談」,半年後就追殺圍剿無赦,大規模屠殺各政黨領袖。
1988 年9月18日,緬甸軍隊接管政權以後,緬甸政治迎來了短暫春天。成立了以蘇貌大將為首的軍政府,取消舊的人民議會和國務委員會,成立了新的國務委員會,宣布解散原來的社會主義綱領黨,廢除一黨制,實行多黨議會制。 目前,緬甸主要民主黨派大約有10個,最大的是全國民主聯盟,國父昂山將軍的女兒昂山素季為該黨主席。 其次是緬甸民族團結黨,由原綱領黨重新組建而成。第三大民主黨派是撣邦民主聯合會。但是好景不長。
1990年5月,緬甸舉行多黨制民主大選,大選結果,大大出乎緬甸軍政府的預料,以昂山素季 為首的緬甸民主聯盟在大選中獲勝。但軍政府以必須先制憲才能交權為由,拒絕交權。緬甸人民與軍政府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和激化。
軍政府悍然廢除聯邦憲法,那是1947年組成緬甸聯邦大家庭的唯一條約,殘忍殺害與拘禁各邦各族領袖,致使簽約的撣族、克倫族、克欽族、欽族、孟族等悲痛無比,憤怒抗爭。1963年,軍政府「邀請」撣邦獨立軍、撣邦解放陣線、克欽獨立軍及吉仁自衛隊等到仰光協商和平。至該年11月,軍政府賊喊捉賊,祭出「捍衛聯邦,反對分裂」大旗,至今一直在有組織的燒殺搶劫眾土族村莊,大打種族滅絕內戰,並用強奸少數民族婦女為戰爭手段——這些使得各族人民更深惡痛絕大緬族沙文主義、賊喊捉賊的卑鄙行徑與野蠻的強迫同化政策,以及要把內戰打到底的禍國殃民做法——這就是緬甸半世紀來大民族欺騙、屠殺眾小民族,眾小民族為求自保而堅持自決權的主要根源。
目前制憲大會已經召開了近7年半之久,但至今仍沒有達成一致,仍在斷斷續續召開,結束遙遙無期,成為世界上最長的會議。軍政府答應,待國民大會結束、新憲法制定後,緬甸將按新憲法規定的程序再次舉行大選,然後,軍政府將把國家政權移交給大選獲勝者。近年來,軍政府一面用軟硬兼施的辦法,將各個民主黨派逐一瓦解、摧毀,一面組織 成立了「緬甸聯邦鞏固和發展協會」,作為自己的後備力量.
1997年11月15日,將法律與秩序委員會改名為緬甸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現政府有31個部,具體如下:農業與灌溉部、郵電通訊部、建設部、合作社部、文化部、國防部、邊境與少數民族發展部、教育部、能源部、財政稅務部、林業部、衛生部、內政部、移民與人口部、飯店與旅遊部、第一工業部、第二工業部、宣傳部、 勞工部、畜牧水產部、礦業部、國家計劃與經濟發展部、鐵道運輸部、宗教事務部、社會福利與救濟安置部、科學技術部、體育部、經濟與商務部、交通部、外交部、仰光市發展委員 會(相當於部級)。
1963 年初緬甸軍政府宣布「國有化法案」,所有工商業經濟命脈都要由民族資本家與外僑手中,無償收歸「國有」。緬甸軍政府用社會主義之名,行排外肥己之實,做起打家劫舍的強盜本行!
1963年2月23日所有外資銀行,僑資銀行一律由軍政府的聯邦銀行接管。
1964年1月緬甸兩大出口商品——大米與木材,分別由軍政府的農業局與林業局獨家經營。
1964年3月2-19日,全國工商業12,212家(95%為外僑所有)被收歸「國有」。電台播音剛停,各廠店各企業門口就有兵士奔來,鐵門一拉,宣布里內所有東西都已屬於「國家」,並規定立即據實上報所有財產物業等,否則坐牢十年。
1964年5月17日宣布流通的100元、50元大鈔作廢,對民族資本家與外僑再來一次毀滅性打擊。全緬流通貨幣共為2,230百萬元,民族資本家與外僑所持的大鈔占流通貨幣的97%, 攜帶不方便的10元、5元小鈔只佔3% 。華僑等正當財產被無償沒收,正當工作生活被無理禁止,完全違背了聯合國人權宣言的最低要求——生存權,華僑求生不得,求救無應,成了絕地孤兒。
自從緬甸軍政府掌政40年來,緬甸長年名列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Ⅳ 緬甸總統是誰
緬甸現任總統是吳登盛。
吳登盛,1945年4月出生,緬族。畢業於緬國防軍事學院。1997年4月任三角軍區司令。2001年12月,任國防部軍務署長。2003年8月出任「和發委」第二秘書長,2004年 10月升任「和發委」第一秘書長。2007年5月18日被任命為代總理,同年10月24日出任總理,並於11月晉升上將。2010年4月退役,擔任緬甸聯 邦鞏固與發展黨(簡稱「鞏發黨」)主席並仍任政府總理。同年11月,在全國大選中當選為人民院議員。2011年2月4日,在聯邦議會選舉中當選為緬甸聯邦 共和國首任總統。
緬甸歷任總統:
一、緬甸聯邦總統
1、蘇瑞泰(Sao Shwe Thaik)1948年1月4日—1952年3月16日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
2、巴宇(Ba U)1952年3月16日—1957年3月13日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
3、吳溫貌(Win Maung)1957年3月13日—1962年3月2日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
革命委員會主席吳奈溫(Ne Win)1962年3月2日—1974年3月2日軍人(1962—1972)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 (1972-1974)
二、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
1、吳奈溫(Ne Win)1974年3月2日—1981年11月9日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
2、吳山友(San Yu)1981年11月9日—1988年7月25日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
3、吳盛倫(Sein Lwin)1988年7月25日—1988年8月12日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
國務委員會代主席吳埃哥(Aye Ko)1988年8月12日—1988年8月19日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
4、貌貌(Maung Maung)1988年8月19日—1988年9月18日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
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主席 蘇貌(Saw Maun)1988年9月18日—1988年9月23日軍人
三、緬甸聯邦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主席
1、蘇貌(Saw Maun)1988年9月23日—1992年4月23日軍人
2、丹瑞(Than Shwe)1992年4月23日—2010年10月21日軍人(1997年11月起改任 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
四、緬甸聯邦共和國總統
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丹瑞(Than Shwe)2010年10月21日—2011年2月4日軍人
吳登盛(Thein Sein)2011年2月4日—今聯邦鞏固與發展黨
Ⅳ 最近緬甸怎麼打起來了,是什麼原因
8月7日,緬甸軍方以果敢槍械修理廠製造毒品為由,派出30名警察欲強搜該廠,隨後緬軍、果敢同盟軍處於對峙狀態,造成果敢居民恐慌。8日至12日,近萬名果敢難民越過國境線奔入雲南南傘躲避;經過中方及時果斷的外交、疏散、收容、遣返等努力,果敢事態已經平息,但目前的局勢還是讓果敢人憂心忡忡,也讓南傘口岸很多中國商人損失慘重。 果敢主席尋求避難 據悉,8日至12日,近萬名果敢難民(包括中國人及緬甸邊民)越過國境線奔入南傘躲避。 與果敢做了20多年生意的百貨批發老闆段中和回憶說,「很多人從8日開始涌進來,11日晚上最亂最多,果敢國境線上密密麻麻全是人;那天果敢自治區主席彭家聲自己覺得緬政府要動他了,要求跑到中國避難並且做好開戰准備。」 難民綿延9公里 段中和不少在果敢做生意的朋友就把首飾、手機、摩托車等等商品甚至店鋪賤價賣了跑到南傘,可謂血本無歸;果敢首府老街很快就人去屋空、大門緊閉;11日晚,守在邊境期待出關的果敢人、中國人的隊列整整綿延9公里。 「這兩天每天都會有果敢人跑到南傘來,後來中國政府的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成立了前線指揮部,建立了難民營,很多人就從南傘回內地了,絕大部分果敢人也被勸回去了。」 中國商人虧慘了 緬甸果敢特區政府稽查處處長魯正江告訴記者,在果敢做生意、打工的南傘人、內地人多達數萬人,老街店鋪90%以上由中國人投資。對峙事件影響巨大,眼下果敢老街店面頂多恢復了30%,大多數中國商人都走了,果敢從未如此凋敝冷清,往日的繁華恍然如夢。 仍在果敢做生意的南傘人段蓮壽說:「中國人在果敢的投資太大,我就投了100多萬啊,如果打起來,緬甸要賠多少個億啊!緬甸哪來那麼多錢,當然不願打。我們就更不願意打了!都想好好在這邊做幾年生意。」 長期對峙影響邊貿 中緬邊貿經常受緬甸國內沖突影響。據當地人的回憶,上世紀90年代就發生過三次較小規模的難民潮,一批果敢人、中國人紛紛奔入南傘躲避可能爆發的沖突,邊貿一時吃緊。 東南亞問題專家賀聖達認為,「8.8事件」提醒中國,緬甸局勢絕不可能就此徹底平息,一方面,收編特區武裝組織將是緬甸政府的長期國策,而緬甸特區仍要極力維護自身利益,因此雙方的博弈將是復雜的、長期的,這對邊境貿易提出了較大考驗。
Ⅵ 緬甸怎麼了緬甸怎麼了
緬甸1948年獨立以來,一直存在多股少數民族獨立武裝,成立於1961年的克欽獨立軍是較強大的力量之一。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之間多年來的沖突,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以及約10萬克欽族流離失所。
雙方1994年起曾停火長達17年,但卻於2011年6月再次爆發沖突。緬甸總統登盛當年12月下令,停止對克欽獨立軍採取軍事行動,但當地局勢依然動盪。
Ⅶ 最近的緬甸內戰是怎麼回事又為何升溫
這個問題非常復雜,除了緬甸民族的矛盾,剩下的就是大國博弈。(引用國際問題專家的分析—)
1:解釋緬甸內戰:
最近愈演愈烈的緬北戰事就在中國雲南省德宏州、保山市、怒江州、臨滄市等地境外發生,有些戰場距離中國邊境僅幾十公里,鄰國的和平與穩定同樣會影響到中國邊境地區的安寧,因此,緬北戰事也引起了國內及國際上的廣泛關注。
截止到2015年2月4日,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和德昂民族解放軍的戰事已全面升級,戰火已蔓延至接近緬甸古都也是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緬甸政府軍陸軍差不多一半的兵力已經投入到緬北戰場上,其精銳部隊33師、66師等已全部投入戰斗。
僅剛剛在抹谷、孟密、瑙丘、皎邁、莫湄等地區與德昂民族解放軍爆發的大規模武裝沖突中,緬甸政府軍參戰部隊就有:明布駐軍重裝88營、曼德勒駐軍重裝95營、莫湄駐軍機動223營。
到目前為止,雙方交火仍在繼續中。
其它在克欽邦密支那、八莫、帕敢等地,撣邦還有如棒賽、蠻崗、大勐穩、南帕嘎等很多地方的武裝沖突也仍在繼續中。
現在緬北地區,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德昂民族解放軍之間的激烈武裝對抗交火仍持續不斷,且有擴大蔓延的趨勢,武裝沖突尚未看到有趨緩和停止的跡象。
中緬兩國接壤並有著長達2000多公里的國境線,中緬邊境國境線南段全部在雲南境內,北段在西藏。
緬甸自獨立以來,緬甸政府與各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從未曾得到過真正的和解。
所謂的緬北戰事其實由來已久,如果對緬甸的國情沒有一定的了解,只是看新聞是弄不明白緬北戰事究竟是怎麼回事的,追根溯源就要回到緬甸的民族問題上去。
一些朋友在媒體上看到了關於緬北戰事的報道,近日來已經不止一次被問到緬北戰事的情況,但多數朋友可能並不清楚緬甸國內民族矛盾的來龍去脈,因此現特將祝湘輝先生關於介紹緬甸民族矛盾的一篇文章整理如下。
看完這篇文章或許就能對緬北戰事的由來和成因略知一二。
《緬甸政府軍與克欽60年的恩怨纏斗》
——作者:祝湘輝
由於地理上的原因,加上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步,作為緬甸主體民族的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民族矛盾和較深的隔閡。
緬甸政府與各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戰火綿延半個多世紀,少數民族武裝(國內習慣稱之為民地武)數量之多也屬罕見,民地武與緬甸政府對抗之激烈,持續時間之長,不僅在東南亞獨一無二,在全世界也屬獨一份。
緬甸各少數民族與緬甸政府沖突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經濟和社會等背景,想要弄明白這一切就要追朔到緬甸獨立之前甚至更久遠的歷史。
2:升溫原因:
簡單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一下。
一、殖民地時期:埋下禍根
緬甸自古就是個多民族的國家。
在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彼此之間形成了一種錯綜復雜的關系。
緬族長期居於主導地位,在十一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建立了蒲甘、東吁、貢榜三個封建王朝。
孟、撣、若開等少數民族也曾分別建立起過自己的政權或曾一度統治過緬族。
由於地理原因,加之緬甸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步,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文化、經濟等各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距,並因此演變成為不同程度的民族矛盾,彼此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地區只是形式上處於中央政權的統治下,但在中央政權出現危機時,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就會反抗緬族統治,積極謀求擺脫緬族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
十九世紀,英國通過三次英緬戰爭建立了對緬甸的殖民統治。
英國殖民者為維護殖民統治,制定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緬族集聚居住地區實行直接統治,並先後啟動了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改革。
1942年日本入侵緬甸,取代了英國在緬甸的殖民統治,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禍根。
二戰初期,被譽為「緬甸聯邦之父」的昂山將軍選擇了與日軍合作,試圖依靠外部力量謀求緬甸獨立,而克欽、克倫和印度選擇效忠英國。
在隨後發生的戰爭中,50萬印度人被迫離開緬甸,同時克倫族在與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的沖突中,也造成1800名克倫人的死亡。
雖然昂山此後努力加強民族關系和解,但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不信任這時已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二戰結束後,昂山將軍來到緬北,說服了撣族、欽族和克倫族一起聯合建立國家。
1947年9月24日,各民族力量經過較量並利益均衡後,共同制定了緬甸聯邦憲法。
憲法規定給予各民族上層很大權利,包括保留了各民族的世襲特權,還規定了撣邦和克耶邦可以在10年後通過投票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聯邦內。
但1947年的憲法並未能最終解決克倫族問題。
二、吳努時期:打開潘多拉盒子
緬甸獨立後,以吳努為首的自由同盟開始執政。
緬甸中央政府開始嘗試從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實現全國統一,對緬甸獨立前許諾給予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特權採取了限制、削弱和剝奪的措施。
中央拒不兌現1947年憲法賦予撣邦和克耶邦可以通過公民自決選擇是否脫離聯邦的權利,同時在各民族中推廣佛教、推行緬語、著緬服等各方面對各少數民族進行其統一緬甸的措施。
接著在1961年緬甸聯邦議會通過憲法第三修正案,這一舉措激發了各少數民族的民族主義情緒。
1949年1月,克倫族為謀求民族獨立,正式與緬甸中央政府決裂,開始了克倫族與緬甸政府間曠日持久的武裝沖突。
戰火迅速蔓延開來,點燃了其它少數民族要求獨立或謀求更大自治的熱情,一時間緬甸烽火四起,大大小小的戰爭此起彼伏,硝煙彌漫。
在克倫族聯盟的支持下,以蘇貌雷為首的克倫族民族武裝不斷壯大,他們要求實現民族獨立,成立克倫國。
在撣邦,由於上層失去了傳統特權,而緬甸政府軍以追剿國民黨殘軍為由進入撣邦,引發當地撣族的不滿,最終形成武裝對抗。
與此同時,各少數民族紛紛揭竿而起,雖然各少數民族的訴求不盡相同,有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自治權,有的是要求獨立建立自己的民族自治邦,反對緬甸政府幹預少數民族內部事務,盡管各少數民族政治訴求五花八門,但都是以反對聯邦政府為目的。
這一時期,緬甸民族矛盾已完全激化,武裝對抗持續不斷,延續至今。
三、奈溫時期:壓制與反抗
1962年3月2日,在緬甸民族問題日趨嚴峻的形勢下形勢下,緬甸國防軍總司令奈溫將軍領導的軍人集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了國家政權,組成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行使國家的行政權和立法權。
軍事政變之後,奈溫立即宣布中止1947年憲法,並解散了聯邦議會和地方議會。
在民族政策上,奈溫監禁了多名撣邦和克耶邦的領袖及其它少數民族上層首領,還加大對少數民族武裝的軍事打擊力度,企圖減少或消滅民族自治權。
奈溫政府還採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以允許販賣毒品為條件,要求各地的自衛隊效忠緬甸政府,並協助緬甸政府打擊其它少數民族武裝。
奈溫政府迷信武力征服,就在政府軍人數不斷增多的同時,少數民族武裝也像滾雪球一樣日益壯大起來。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上個世紀80年代末,緬甸共有29支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這些少數民族武裝主要有:克倫、撣、克欽、克耶、孟、若開、勃歐、崩龍、拉祜、佤等民族的反政府武裝,總人數超過4萬人。
奈溫政府統治時期,其中實力最強的一股反政府武裝是緬共人民軍,緬共人民軍鼎盛時期總兵力曾經達到1.5萬人,緬共人民軍其中大部分士兵就是來自於少數民族,主要是佤族。
奈溫政府越採取高壓政策,緬甸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地方政府間的矛盾就愈發尖銳。
在奈溫執政的20多年間,民族武裝沖突一直是緬甸國內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因為緬甸中央政府與各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連年戰亂,使得緬甸的社會經濟發展嚴重受阻,甚至倒退。
四、新軍人政府時期:國中有國
在經歷了長期的經濟凋敝,緬甸的生活物資嚴重匱乏,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1988年3月開始,緬甸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政府遊行,迫於反政府運動的壓力,奈溫辭職,但隨後上台的領導人仍然未能控制住國內局勢。
1988年9月18日,以國防軍總參謀長兼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高級軍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政權,對緬甸實行軍事管制。
新軍人政府對少數民族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和改革,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軍事鎮壓和政治強權的做法,轉而採取了一系列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軟硬兼施的策略。
從1989年以來,新軍人政府先後與脫離緬共的4支少數民族武裝進行和談並達成停火簽署了停火協議。
對於仍然支持反政府武裝的少數民族地區,軍政府繼承了奈溫時期的堅壁清野的戰略,將少數民族群眾強行驅趕到政府劃定的居住區,換句話說,也就是把少數民族群眾強行遷移至政府控制區內居住,想以此切斷少數民族武裝與當地群眾的聯系。
軍政府的少數民族政策所產生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經過新軍人政府的一系列行動,直至上個世紀末,共有17支少數民族武裝與新軍人政府簽訂了和平或停火協議,由此,與新軍人政府簽訂協議的少數民族武裝控制區在形式上成為了「特別行政區」,緬甸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武裝之間長達50多年的對抗關系開始得到逐步緩解。
停火協議和特區自治模式雖然為緬甸換來了20年的相對和平,緬甸經濟在此期間也得以復甦,但卻因此形成了「國中有國」的尷尬割據局面,實際上緬甸並未能實現真正的統一,也沒有真正解決緬甸國內的民族矛盾。
為了在2010大選前徹底解決少數民族問題,為未來的民選政府執政鋪平道路,2008年4月開始,新軍人政府分別與克欽獨立軍、撣邦軍和佤邦聯合軍等少數民族武裝進行了談判,要求他們將自己的軍隊改編為邊防警衛部隊,並安插政府軍官實行雙重領導,但槍桿子是緬北民地武(緬甸少數民族武裝的簡稱)安身立命的保障,因此,由新軍人政府提出的方案遭到各少數民族武裝的斷然拒絕。
2009年8月,新軍人政府對果敢特區發動了軍事攻勢,驅逐了彭家聲政權,扶植了聽命於中央政府的白所成,並持續向佤族特區和克欽特區增兵。
在新軍人政府的高壓下,部分民地武如克欽新民主軍(丁英部,原緬共101軍區)和克倫尼各少數民族人民解放陣線逐步接受了政府的改編,但新軍人政府與佤邦聯合軍、克欽獨立軍、撣東同盟軍的談判卻陷入了僵局。
五、吳登盛時期:推動和平進程
2010年11月7日,緬甸舉行了20年來的首次大選,但第二天在泰緬邊境妙瓦底地區就爆發了民主克倫佛教徒軍第五旅與政府軍的軍事沖突。
2011年上半年,撣邦、若開邦、克倫邦、克耶邦、克欽邦等幾個地方武裝較多的邦基本開始處於戰爭狀態,戰爭一觸即發。
佤邦聯合軍和撣東民主同盟軍等武裝則與政府軍沒有爆發大規模正面沖突,但雙方也斷絕了政治關系與對話,自此與政府軍形成對峙。
2011年2月,12支少數民族武裝在泰國清邁成立了聯合民族聯邦委員會,開始共同對抗中央政府。
時間進入2011年下半年,新政府發出與民地武和解的信息,吳登盛於2011年8月18日發表了與緬甸各少數民族建立和平的宣言,並向各民地武提出停戰談判的邀請。
佤邦聯合軍和撣東同盟軍與緬甸政府在撣邦東部的景棟進行了談判,會後簽署了初步和平協議。
直至2012年底,先後有欽民族陣線、南撣邦軍、克倫民族聯盟等10支少數民族武裝與緬甸政府達成停火協議或和平協議。
但非常吊詭的是,緬甸政府一方面與主要民地武進行和談或達成停火、和平協議,另一方面卻又與克欽獨立軍矛盾激化,2011年6月9日以來,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雙方發生了多次大規模武裝沖突,使得整個緬北局勢嚴重動盪。
Ⅷ 緬甸政變是怎麼回事
緬甸政變是指2·1緬甸緊急狀態。
當地時間2021年2月1日凌晨,緬甸總統溫敏、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及一些民盟高級官員被軍方扣押。緬甸軍方電視台說,開始實施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國家權力被移交給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並由副總統吳敏瑞代行總統職務。
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宣布緊急狀態結束後將重新舉行大選,國家權力也將移交給新當選的政黨。2月2日,據緬甸軍方消息,被扣押緬甸各省邦首席部長和議員將於2日獲釋。2月3日,緬甸軍方在內比都澤布迪瑞法院起訴溫敏和昂山素季。2月5日凌晨,吳溫騰被軍方扣押。
(8)緬甸首領怎麼了擴展閱讀:
事件背景
2020年11月8日,緬甸舉行大選,執政黨民盟獲得了476個民選議席中的396席,絕對優勢勝出,取得繼續執政資格,第二大黨鞏發黨則獲得了33個聯邦議席,比上屆大選少了9個議席。此外,緬甸11個少數民族政黨共獲得了47個聯邦議席,成為議會中一支重要力量。
2021年1月26日,緬甸軍方曾舉行發布會,對大選中選民名單出現的問題提出質疑,要求相關負責人進行解釋,並表示不排除存在接管政權的可能性,這一表態引發了各界廣泛關注。
2021年1月28日晚,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發表聲明,表示此次大選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執行,大選中不存在計票舞弊及重復投票的行為。
Ⅸ 緬甸全國民主聯盟領袖昂山素季,做了哪些事情引人關注
她是緬甸反對黨的總領袖,帶領緬甸人民走向民主道路,她即將進行訪華促進中緬關系。
Ⅹ 彭家聲就是緬甸反政府武裝組織領導人嗎
彭家聲是何許人也?他身逢亂世,半生戎馬,幾度沉浮很具傳奇色彩,有人說他是毒梟,也有人說他是豪傑。有目共睹的事實是,他是第一個與緬中央政府達成和解的地方武裝力量首領,也是第一個向世界宣布將在自己的轄區內實行全面禁毒的金三角地方武裝領導人!
現任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政府主席的彭家聲祖籍中國四川。1931年,他出生於果敢紅石頭河。父親彭積昌共生七子,彭家聲是長子。除了夭折的次子,彭家兄弟六人全部在果敢身居要職。
1949年,在當時的果敢土司楊振材開辦的進修班裡惡補了不到一年的軍事知識後,年僅18歲的彭家聲開始在土司公署自衛隊但任分隊長,數年後升為副大隊長,直至1965年緬甸政府軍進駐果敢、土司政權結束才解甲回家。
這種日子沒有持續多久。果敢在緬政府軍進駐後陷入混亂,同年6月底,44歲的彭家聲帶著幾十名青年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軍」,與緬政府軍打起了游擊。
在邊境,常聽人們講彭家聲一生坎坷,多災多難,幾次差點送命。與緬政府軍作戰的那幾年,讓彭家兄弟驍勇善戰之名馳譽緬甸。1967年,緬甸共產黨邀請彭家聲加入。次年元月,經過嚴格訓練和重新准備後,彭家聲的部隊以「緬甸人民解放軍」的名義進入果敢。
據說,當時在與緬政府軍作戰時,人民軍處於下風,在前線指揮所准備下撤退命令之際,不怕死的彭家聲卻坐著一輛吉普車直往前線沖。他一腳蹬在踏板上,身子伸出車門外,一個勁喊司機:「往前開!往前開!」如此狠勁居然在最後扭轉了戰局。
後來由於種種原因,緬共內部分化嚴重,彭家聲也隨之沉浮,從1977年開始,一直隱居賀島。直到後來舊部逐漸控制了果敢的局勢,他才復出主持局面。
根據協議,他們可保持現有武裝力量和管轄地盤,緬政府向他們提供部分經費及其他物資援助,並給予了開發礦產、森林資源,開放邊境口岸和減免進出口稅收等特權。
1990年,任特區政府主席的彭家聲同意在果敢進行改種禁毒。2002年底,果敢根除了罌粟種植。從進入和平年代至今,果敢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發展。
據說,雖然作為特區政府主席,彭家聲從來不去特區政府辦公地點辦公,緬政府的常駐官員與聯絡員有事都得上他家匯報。
彭家聲也很少參加政府召開的會議,都是派代表去參加。他不到緬甸縱深地區和其他國家,一是怕被緬政府「翻舊賬」,因為他曾是政府通緝的戰犯;二是為鞏固地盤,擴充軍隊,他曾暗中採取了「以軍護毒,以毒養軍」的政策,結果被國際禁毒署列為了世界通緝的十大毒梟之一。按當地人說法,他是「不受國際歡迎的人」。
彭家聲的一生,評價歷來爭議多多。有人說他是毒梟,是繼坤沙之後新崛起的一代毒王,但他卻是果敢提出禁毒主張的第一人。因此對彭家聲不能一言以蔽之。但無論怎麼說,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他一直堅持維護果敢的民族利益,抗擊政府軍達數十年之久,也因此得到了果敢人的尊敬。
引用: http://hi..com/kingonce1986/blog/item/9e8f263d455ea6e554e723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