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薩爾溫江以西有哪些城市地名
Ⅰ 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它們的上游在什麼地方! 上游是什麼河也說一下吧!
埃雅瓦蒂江/伊洛瓦底江(英語:Ayeyarwady):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由北向南貫穿緬甸國土,注入馬爾塔班灣
薩爾溫江(英語:Salween,漢語:怒江):發源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經過雲南省,緬甸克亞邦,克倫邦,注入安達曼海
昭拍耶河/湄南河(泰語:แม่น้ำเจ้าพระยา):自楠河(發源於泰國楠府)與平河(發源於清邁府)位於那空沙旺府的交匯點起始,經過烏泰他尼府,猜納府,信武里府,紅統府,大城府,曼谷市,北欖府等,注入泰國灣
湄公河(英語:Mekong River,藏語:རྫ་ཆུ་,漢語:瀾滄江,寮國語:ແມ່ນ້ຳຂອງ,泰語:แม่น้ำโขง,高棉語:ទន្លេធំ,越南語:Sông Cửu Long):發源於西藏高原,流經中國雲南省,緬甸-寮國國境,泰國-寮國國境,柬埔寨,越南,注入南中國海
紅河(越南語:Sông Hồng,漢語:元江):發源於中國雲南省,流經河內,注入東京灣(北部灣)
中國的 雲南 廣西 在往上是四川和西藏 在往上是青海省那是源頭
Ⅱ 緬甸撣邦第四特區的周邊態勢
撣邦東部第四特區位於緬甸,北與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接壤,東與寮國相鄰,西與緬甸第二特區(佤邦)相連。
由緬甸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控制,緬甸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簡稱勐拉軍,是緬甸撣邦第四特區所屬武裝力量。由緬共815軍區的部隊演化而來。勐拉軍由駐南板縣的911師(原緬共768旅)、駐色勒縣的369師(原緬共683旅)、駐勐拉市總部的中央獨立旅(現896支隊)三支部隊和總部直屬隊組成。勐拉軍又將師旅編制改為支隊,正規部隊總兵力約3600人。另有民兵組織兵力約2000人。領導人林明賢及其子林道德
西部與佤邦相鄰,由佤邦聯合軍控制,佤邦聯合軍(緬甸第二特區),是從緬共領導下的緬共人民軍中分離出來的民族地方武裝,現已成為緬甸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裝組織,總部設在邦桑(現改為邦康)。邦桑是原緬共中央和緬共東北軍區所在地。1989年4月,當時的緬共中央候補委員趙尼來和鮑有祥策動兵變,將緬共中央領導人驅趕到雲南孟連縣的孟啊,終止了緬共在佤邦的一切活動,宣告成立緬甸國家團結黨(後改為佤邦聯合黨)和緬甸民族民主聯合軍(後改為佤邦聯合軍)。
佤聯軍轄區由北至南分成兩部分。北部轄區位於撣邦東北部,薩爾溫江以東,北緯22°一23°和東經98°一100°之間。東北面與中國臨滄地區耿馬縣和滄源縣,思茅地區瀾滄縣、西盟縣、孟連縣,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接壤,邊境線長502公里,在中緬邊境145至210界樁之間,西北與果敢同盟軍控制區(撣邦第一特區)相鄰,東南是撣邦東部同盟軍控制區(撣邦第四特區),西面至薩爾溫江,南面是緬政府控制區。撣邦第二特區的北部轄區包括邦康、龍潭、南登3個特區和景北(勐冒)、景南、勐博和溫高4個縣,約1.7~1.8萬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
南部轄區(即南部171軍區),指揮官魏學剛,政委鮑有義,副政委岩崩龍,副參謀長、軍訓總監李文。南部是泰國,東部隔湄公河與寮國相望,東北是第四特區和緬政府控制區,西北是拉祜族民族武裝控制區和緬政府控制區,西南部是蒙泰軍(坤沙殘部)控制區。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人口20餘萬。又從北部南移近6萬人。緬甸軍政府還將原蒙泰軍所控制的近1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劃歸佤聯軍南部軍區管轄,使南部軍區的面積增至1.8~1.9萬平方公里,人口增至26萬。
Ⅲ 請介紹一下「緬甸」這個國家——
一、地理位置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中緬國境線長約2185公里,其中滇緬段為1997公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緬泰、緬老國境線長分別為1799公里和238公里;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海岸線總長2655公里。
二、氣候特徵
緬甸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國土的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為熱帶,小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北,處於亞熱帶。環繞緬甸東、北、西三面的群山和高原宛如一道道屏障,阻擋了冬季亞洲大陸寒冷空氣的南下,而南部由於沒有山脈的阻擋,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可暢通無阻。緬甸生態環境良好,自然災害較少。
緬甸全年氣溫變化不大,最冷月(1月)的平均氣溫為20℃-25℃;最熱月(4、5月間)的平均氣溫為25℃-30℃。各地氣溫年較差也不大。
雨量豐沛,降雨多集中在西南季風盛行的6、7、8三個月,其次為5月、9、10月,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達4000毫米以上,中部為雨影區,年降雨量不足1000mm,是緬甸的乾燥地帶。5-10月各地的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90%-95%左右。由於受季風的影響,緬甸全年可分為熱季(3月至5月中旬)、雨季(5月中旬至10月)、涼季(11月至次年2月)。
三、自然資源
1、礦產資源
緬甸礦藏資源豐富,有石油、天然氣、鎢、錫、鉛、銀、鎳、銻、金、鐵、鉻、玉石等。
石油是緬甸重要的經濟資源之一。主要分布於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仁安羌、稍埠、新固、仁安佳、蘭約、敏布、帕蘭永、約達亞、丹岱、畢道彬、仁安馬、英道、延別鳥(蘭里島)以及實兌南部諸島。據亞洲開發銀行能源評估報告,緬甸共有104個油氣開采區塊,其中內陸開采區塊53個,近海開采區塊51個。根據測量結果,約有1.6億桶石油和20.11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
2、森林資源
緬甸是世界上森林分布最廣的國家之一。1994年緬甸森林(包括43%的郁閉林和30%的疏林)總面積為3442萬hm2,約占國土總面積的51%,森林覆蓋率約為52.3%。
緬甸的森林資源較為豐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發現有1347種高大的喬木樹種、741種小喬木、1696種灌木、96種竹類植物,36種藤本植物和841種花卉植物。在2088種喬木樹種中,已有85種應用於多種用途的木材生產。
2010年森林覆蓋率為41%,主要分布在北、西、南部。中部勃固山脈是柚木的主要產區。緬甸林業種類有2300種,其中喬木1200餘種,世界60%的柚木儲量和國際市場上75%的柚木均產自緬甸。盛產檀木、灌木、雞翅、鐵力、酸枝木、花梨木等各種硬木和名貴硬木,硬木潛在年產量約130萬噸。此外,緬甸還有豐富的竹類和藤木資源。竹類品種97種,竹林面積9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若開、緬中地區。藤木32種,年產量約7600萬根,主要分布在克欽、撣邦,有水藤、紅藤,只有小部分出口。
3、水力資源
緬甸國內河流密布,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欽敦江和湄公河,支流遍布全國。其中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和湄公河均發源於中國。伊洛瓦底江為緬甸第一大河,流域面積43萬平方公里,水量充沛,水流平緩,從北向南依次流經克欽邦、曼德勒和仰光等六個省份,最後從仰光注入印度洋,全長2,200公里,總落差4,768米,全河平均比降為2.13‰,入海口平均流量為13,600立方米/秒。薩爾溫江為緬甸第二大河,由雲南潞西出境進入緬甸,在緬境內1,660公里,流域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經過撣邦、克耶邦、克倫邦和孟邦,最後由莫塔馬灣歸入印度洋。湄公河由西雙版納進入緬甸,主要流經緬甸撣邦與寮國、泰國的邊境線。
四、文化
1、宗教
僧伽在整個緬甸是非常受到尊敬的。小乘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紀傳入緬甸,在西元十一世紀時成為緬甸居民普遍的信仰,並且延續至今。當時阿奴律陀聽取孟族僧人阿羅漢的建議,排除阿利僧派,定小乘佛教為國教。
在緬甸,男孩子一般都要做剃度,使佛教事業後繼有人,被認為是一件積德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從此可以「成人」,受到社會的尊重,是一件榮耀的事。孩子做剃度一般有3種形式:單獨一家一戶做剃度;幾家幾戶聯合起來給孩子做剃度;以政府各部門、街道、學校或集市為單位給孩子做剃度。
2、語言
緬甸語屬漢藏語系下的藏緬語族;居民以農耕為生;古文化在宗教、文學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以蒲甘王朝為代表,建於十一世紀初,以蒲甘為首都。設行政組織,訂立法律,雕刻及繪畫藝術相當發達;並且以自創的緬甸文取代巴利文和梵文,並成為經書的正式文字。佛塔建築以「糾蘇吉剛佛塔」為其代表。
3、飲食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饃亨卡」、椰子面、椰子粥、涼拌面、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
緬甸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人們在茶館里喝咖啡、奶茶,吃點心。如麵包夾黃油、果醬、乳酪、肉包子、油條及油餅,還喜歡喝魚片湯、鴨肉粥等。
緬甸人在飲食方面較為節儉。常以魚蝦醬、辣椒、煮豆、酸菜葉湯佐飯。緬甸菜餚講究油、辣、香、鮮、酸、咸。宏調方法多以炸、烤、炒、涼拌為主。炸烤食物易於保存,
涼拌不需加熱,又能祛暑。緬甸瀕海多河,魚蝦豐富,易捕撈。在緬甸以魚蝦為原料製作的食品尤多。緬甸人喜歡將竹筍腌成酸筍,和其他蔬菜、肉類混炒,味道鮮美。
緬甸人的口味特點是酸、辣、清淡,不油膩,類似中國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愛吃雞、鴨、魚、蝦、蝦醬、魚醬,喜食咖哩,要求略帶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們喜歡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黃豆粉、蝦米松,蝦醬油、洋蔥頭以及炒過的辣椒籽,吃起來又酸、又咸、又辣、又鮮。
4、習俗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意為叔伯)。如某男子叫「昂基」,隨著他的年齡和地位的變化,被稱作「貌昂基」、「郭昂基」或「吳昂基」。
緬甸婦女不論已婚與否,一般在名字前加「瑪」,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平輩也稱「瑪」(意為姑娘),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則稱「杜」(意為姑、姨、嬸)。如有一位叫「丹敏」的女子,隨著她的年齡和社會地位的不同,人們可稱她為「瑪丹敏」或「杜丹敏」,她本人自稱「瑪丹敏」。
五、著名旅遊景點
1、大金塔
大金塔是仰光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塔高110米,坐落於市內一座小山上,表面塗有72噸的黃金,塔頂由近3000克拉的寶石鑲嵌而成。整個建築群非常雄偉,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奪目而耀眼。傳說是保存有佛祖八根頭發的商人兩兄弟建成,已有2500年的歷史。
2、甘道基皇家太湖
在高大的合歡樹和棕櫚樹叢中.皇家大湖,如一顆碧綠的翡翠鑲在仰光市區,湖西的高崗上矗立著金光燦爛的大金塔;湖東是美麗的卡拉威宮,湖北面是綠樹成蔭的昂山公園,湖岸環繞著木走廊,是散步和欣賞湖濱美景的好地方,湖北建有一寬大的柚木平台,是遠眺、拍攝大金塔和卡拉威宮的絕佳位置,在這里還可以觀賞倒印在湖中美麗的日出和醉人的日落。
3、茵萊湖
位於仰光市北部,湖面寬闊,湖水清澈.湖畔綠樹成蔭.碧草如茵,繁花似錦,湖周有多個公園。不但是市民休憩之場所,更是情侶談情說愛的熱門首選。
Ⅳ 緬甸有哪幾個大城市,面積和人口各是多少。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面積67.6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700萬。
仰光,是仰光省的省會、緬甸的原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緬甸第一大城市,城市面積約578平方公里,人口約500萬。
曼德勒,是曼德勒省的省會,著名的故都,也是緬甸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約80多萬,是上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內比都,位於緬甸中部,人口約80萬。2005年11月6日,緬甸政府部門開始分批遷往內比都。2006年3月,緬甸政府將緬甸聯邦新的首都確定為內比都。
Ⅳ 薩爾溫江在我國叫什麼
應該都是國際河流:紅河發源於中國雲南,經越南入北部灣.湄公河發源於中國西藏,流經寮國,越南、柬埔寨、泰國入南海.沒有流經緬甸.湄南河發源於中國西藏,流經緬甸、泰國.入南海.薩爾溫江發源中國西藏,流經緬甸.入印度洋.伊洛瓦底江發源中國西藏,流經緬甸,入印度洋.湄公河在我國叫瀾滄江.沒有流經緬甸.
(絕稀寫錯了:湄公河沒有經過緬甸,經過了越南,在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入海,著名的越南胡志明市就在湄公河三角洲上.)
Ⅵ 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紅河、湄公河在我國境內分別叫什麼名字
1、大金沙江-麗水
伊洛瓦底江,流經緬甸南北,是亞洲中南半島大河之一,也是緬甸境內第一大河。中國古稱「大金沙江」「麗水」,為滇緬貿易交通樞紐之一。其河源有東西兩支,東源叫恩梅開江,發源於中國境內察隅縣境伯舒拉山南麓(中國雲南境內稱之為獨龍江),西源邁立開江發源於緬甸北部山區。
2、薩爾溫江-怒江
中國稱怒江(Nu Chiang或Nu Jiang)。發源於西藏自治區安多縣境內、青藏高原中部唐古拉山脈,經中國雲南(保山、臨滄)流入緬甸,注入馬達班海灣。
3、昭披耶河-湄南河
中文俗稱湄南河(湄南在泰語里指大河),是泰國第一大河,自北而南地縱貫泰國全境。發源於泰國西北部的撣邦高原,流到南部平坦地區,形成湄南河三角洲,最後注入曼谷灣。
4、紅河-紅河
紅河(越南語:Sông Hồng 或 Hồng Hà)為中國雲南省——越南跨境水系, 是唯一發源於雲南境內的一條重要國際性河流(邊界在河口鎮—越南老街),也是越南北部最大河流;由於流域多紅色沙頁岩地層,水呈紅色,故稱「紅河」。
5、湄公河-瀾滄江
湄公河發源於中國唐古拉山的東北坡,在中國境內叫瀾滄江,流入中南半島後的河段稱為湄公河。湄公河幹流全長4 909千米,是亞洲最重要的跨國水系
Ⅶ 緬甸資料
緬甸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北界我國;西北與孟加拉國、印度為鄰;西南瀕臨孟加拉灣;東和寮國、泰國接壤,是東南亞中南半島上最大的國家。全國地勢北高南低,幾條大河流都源於我國,薩爾溫江上游是我國的怒江;伊洛瓦底江源自我國的龍川江。
緬甸屬季風性熱帶雨林氣候,但因地勢高低不同以及與海洋遠近的差距,全年明顯分為三季:3-5月為暑季;6-10月為雨季;11-次年2月為涼季。平均降水量3000-5000毫米,降水多為暴雨,7月降水最多。
全國領土面積約67萬多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萬,40多個民族,所有民族在語言方面主要分屬三大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主體民族是緬族。80%的人信奉佛教。
緬甸首都仰光(緬語意為無敵人)大金塔、和尚、尼姑、佛寺、佛塔眾多。有人稱緬甸為「萬塔之邦」。
--------------------------------------------------------------------------------
【關閉窗口】
Ⅷ 緬甸滾弄鎮位於薩爾溫西岸嗎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是緬甸聯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北面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約在北緯22amp;ordm;—23amp;ordm;,東經98amp;ordm;—100amp;ordm;間,東北面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地區的耿馬縣、滄源縣,思茅地區的瀾滄縣、西盟縣、孟連縣、西雙版納州的勐海縣接壤。北面與緬甸第一特區(果敢)相連。南面與緬甸撣邦第四特區相鄰。西面至緬甸第二條大江—薩爾溫江(怒江),與滾弄、當陽等城鎮隔江相望。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萬。南面地區與泰國接壤,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萬。佤邦的領導人絕大多數是佤族。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是緬甸聯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萬。南面地區與泰國接壤,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萬。佤邦的領導人絕大多數是佤族。
Ⅸ 薩爾溫江流經城市
薩爾溫江在中國境內稱為怒江(其中上游叫那曲),以下為薩爾溫江流經的主要城鎮:
中國西藏:安多、那曲、比如
中國雲南:貢山、福貢、瀘水、六庫
緬甸:瑙帕、達高、萬薩拉、育瓦迪、巴安
Ⅹ 緬甸薩爾溫江東部地區自古就是中國人的
薩爾溫江(Salween),中國稱怒江(Nu Chiang或Nu Jiang)。上游藏語叫那曲河,因江水深黑色,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貢》把它稱為黑水河。怒江在當地的怒族中被稱為阿怒日美,"阿怒"是怒族人的自稱,"日美"在漢語中譯為江,"阿怒日美"就是怒族人居住區域的江,故名怒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