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緬甸老紅軍什麼時候接回祖國
1. 滕代遠的人物生平
一次, 大兒子久翔央求向滕代遠給自己在北京找個工作,滕代遠沉思後對兒子說,按父子情分,應該在北京為你找個事做,但共產黨的幹部,只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絕沒有以職權謀私利的權力,滕代遠還反復叮囑兒子:「家裡有什麼困難,要自己想辦法克服,不要打我的牌子給國家添麻煩」,久翔不住地點頭允諾。
1943年11月,滕代遠的二兒子久光出生了。當時正是抗日戰爭由戰略相持轉入戰略反攻階段,是戰爭最緊張最艱苦的時期,日本侵略軍不斷對根據地進行大肆「掃盪」和「蠶食」,殘酷的斗爭使他們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只好把久光寄養在老鄉家裡。新中國成立後,久光被接回北京,進了一所幹部子弟學校。在學校里,久光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很少與外界接觸,使得這個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有點忘乎所以了。滕代遠認為這樣下去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於是就把孩子轉到一所普通學校。但久光淘氣貪玩、不好好學習的毛病仍沒有改掉。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滕代遠夫婦決定把久光送到秘書的老家,一個山區農村去鍛煉。離開了父母,久光逐漸增強了獨立性,並有了可喜的變化。勞動的汗水改變了他貪玩的惡習,學習成績也漸漸好起來。1962年夏秋之間,台灣國民黨當局叫囂反攻大陸。久光激於保衛祖國的義憤,自願放棄繼續升學的機會,報名參軍,成為一名光榮的海軍戰士。
1964年夏,滕代遠的三兒子久明高中畢業,正埋頭苦讀,准備參加高考。久明他想上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怕萬一考不好,不被錄取,求滕代遠給老部下寫封信。滕代遠聽後,斷然拒絕。後來,久明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如願以償地考上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在久明准備上大學的前幾天,滕代遠給兒子寫了一封信,信中他還抄錄了陳毅1961年7月送兒子上大學時寫的《示丹淮並告昊蘇、小魯、小姍》的長詩中一些句子以勉勵兒子。久明沒有辜負父親的殷切期望,後來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來,他當上連長,在邊境作戰中還榮立了三等功。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學校停了課。滕代遠的四兒子久耕在父親的支持下,來到白洋淀和狼牙山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直到1967年底他才回到北京,接著又報名參軍。久耕離家那天,滕代遠一遍遍地檢查孩子的行裝,還送給久耕一套《雷鋒日記》和《毛澤東選集》四卷合訂本,他叮囑兒子:到了部隊一定要努力學習毛主席著作,不要忘記革命前輩創業的艱難,向工農出身的戰士學習,做雷鋒式的好戰士。久耕帶著建設祖國邊疆的激情與豪邁,帶著對軍旅生活的嚮往,高高興興地告別了父母,開始了新的生活。後來,他給家裡寫信匯報自己在部隊工作學習的情況,在信中他表達了一肚子的埋怨。滕代遠很快給久耕回了一封信,要求兒子「吃大苦,耐大勞,養成戰斗作風」。在父親的關懷與鼓勵下,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來又提了干。滕代遠又在家信中告誡他,提干是組織上給你更新的任務,你應該比以前做得更好,當好普通一兵。因為工作需要,久耕的工作換了好幾個地方,但是,不管到哪裡,他都牢記父親的教誨,工作更加努力,先後被國防科工委黨委和海軍評為「雷鋒式的好乾部」。久耕從部隊轉業後,到廣東粵海石化儲運公司任職,並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小兒子久昕1951年生於北京。可是,當孩子剛滿16歲的時候,滕代遠就支持孩子到內蒙古草原插隊落戶。學校發來登記表,久昕填完後請父親審閱。滕代遠拿起毛筆在家長意見欄內寫下「完全同意,堅決支持」八個字。久昕在邊疆期間,滕代遠夫婦經常去信,勉勵久昕在草原上紮根,好好經受鍛煉。1970年,久昕光榮參軍,成為一名鐵道兵戰士。1974年11月30日下午,病重住院的滕代遠在彌留之際,與前來看望他的一位老同志興奮地談了兩個多小時,茶幾上的白紙寫滿了鉛筆字,有人名還有地名,久昕在一旁聽著也入了神。晚上,林一來到醫院。滕代遠的情緒仍然很激動,可惜的是,家人卻無法聽懂他的意思。後來他拿起鉛筆,在紙上反復寫著什麼,可究竟是什麼字,家人也看不懂。林一安慰他不要著急,慢慢寫。滕代遠好像聽懂了意思,不再著急了。鉛筆下顯出的字終於讓家人看清楚了一些,原來是「服務」兩個字。 我的父親滕代遠,是一位大革命時期參加中國共產黨的老同志。 在兒女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慈愛的好父親,更是一位身體力行、循循善誘、培育我們樹立共產主義信念的引路人。他逝世後,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物質遺產,留給我們的卻是一筆彌足珍貴、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一位老紅軍戰士、老共產黨員頂天立地的革命氣節和一份視人民為衣食父母的公僕情懷。
知識青年要和工農兵相結合
1923年,我父親考入位於常德的湖南省立第二師范學校。1924年6月,他在中共湘區委員陳佑魁的領導下,組織進步學生成立了「麻陽新民社」,創辦了傳播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錦江潮》,積極宣傳馬列主義思想。他撰寫發表了《中國的現狀》、《讀書為什麼》等一批進步文章,痛斥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同年10月,他參加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由於表現積極,次年10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將自己的一生完完全全貢獻給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
少不更事的時候,我曾好奇地問父親:「您在學校讀書,成績優秀,為什麼還被學校開除?為什麼書沒讀完就去搞農民運動?」父親說:「被學校開除,是因為學校當局被國民黨右派分子把持,我們組織群眾反對國民黨右派破壞大革命運動,當然會被他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我們參加革命,就是要推翻一切不平等、不民主的社會制度。讓『耕者有其田』,讓中國的老百姓當家作主。」這正是父親投身革命的初衷。在湖南二師讀書期間,他一邊做學生的工作,一邊做工人和常德近郊農民的發動工作。不久,他受湖南省委的指派,去長沙、平江、瀏陽、醴陵從事農民運動,成為湖南農民協會委員長,從此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人生道路。我父親是以一個知識青年的身份投入工農解放運動的,他一直認為:知識青年如果不和廣大的工農兵相結合,必將一事無成。緣此動機,20世紀60年代起,他陸續將4個兒子送到與工農兵相結合的廣闊天地去鍛煉成長。1962年,在台灣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時,他就讓正在北京第二十五中學讀高中二年級的大兒子滕久光應征入伍,去海防前線服役。1965年,他又讓二兒子滕久明報考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獻身於國防事業。1968年,他又堅定地支持三兒子滕飛應征入伍,到祖國西北獻身於核武器研發事業。這一年年底,他又將最小的兒子滕久昕送往內蒙古大草原插隊當牧民。
2. 光輝的旗幟徵文(小學生的)600字左右 知道的回答 求求你們了。 最好1小時回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到現在,已經走過90年的光輝歷程,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改變了中華名族的命運。
在江南的風雨中,南湖的湖面上,飄盪著一隻小船,一群仁人志士、熱血青年在燈光下,討論著一個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至此一面由紅色的旗面和黃色的錘子、鐮刀構成的旗幟被高高舉起,對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親愛的祖國,五千年的蘊涵和積淀,五十三年的揚棄和繼承,一個東方巨人到了可以說「不!」可以發言的時候。您聚集當今世界上最多最廣最大的人氣和景氣,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和平與發展是您熱切表達的心聲!您不卑不亢不躁不驚,以坦盪豁達和深邃、閑靜,闊步在新世紀的黎明!在「十六大」的東風勁吹中,新一代的中國領導人正繼往開來帶領著中華民族走向新的輝煌。
是啊,當祖國貧窮的時候,她的人民就挨餓受凍;當祖國弱小的時候,她的人民就備受凌辱;當祖國強大富裕的時候,她的人民就昂首挺胸!歷史早已證明了這一點。當侵略者的鐵蹄踐踏祖國身軀之時,上海公園的門口就豎起了「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招牌;當帝國主義的大炮轟開了祖國的大門,無數人民群眾就慘遭殺戮;而當新中國的旗幟高高升起的時候,中華兒女就站起來了;當祖國女排登上世界冠軍寶座的時候,海外僑胞也就揚眉吐氣。因為,祖國與人民,正如母親和子女,是命運與命運連在一起,恥辱與恥辱連在一起,痛苦與痛苦連在一起,幸福與幸福連在一起!
我想說又不願說,我也曾看到祖國的孱弱,在圓明園燒焦的廢墟之上,我看祖國是一灘血;在鄧世昌勇猛的「致遠艦」上,我看祖國是一團火。但我的祖國沒有沉沒,在亞細亞的東部,用寬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將炎黃子孫攬於懷中,用茅草和土磚修復殘缺的歲月,用野菜和稀粥喂養飢餓的生活。中山先生,在黑夜裡開始規劃治國方略,毛澤東,在貧瘠的土地上,支撐民族的血肉與骨骼;鄧小平,把飽經滄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災多難的祖國,從世紀的風雨中神奇地走過!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創造了璀璨的文化。在漢唐等時期,我們祖國曾經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強大的國家。但是,由於近代國家政治腐敗,閉關自守,導致了國家國力衰微。1949年,毛澤東帶領中國人民獲得了民族的解放,鄧小平為中華民族的振興繪制了宏偉的藍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建設,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國家實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祖國變得更美好!
從古至今,中國出現了無數愛國者,他們把祖國、民族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把個人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緊的聯系在一起。收復台灣的鄭成功、品德楷模雷鋒、中國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無數仁人志士以鐵的事實敘述了一首又一首的愛國長歌,他們甚至用生命來呼籲人們心中的愛國精神。愛國,就是對養育和哺育自己成長的祖國和人民無比熱愛的情懷和忠誠。這樣的愛國情懷和忠誠是為國分憂,為國奉獻和報效祖國的力量源泉。弘揚愛國精神就是要進一步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和鬥志。
90年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寫下了彪炳千古的光輝詩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走上了改革還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開創了宏圖偉業;是中國共產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讓黃土地不斷創造奇跡,讓世界驚嘆中華巨變……我們凝望黨旗,在心中築起一道新的長城。那就是,樹立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跟著偉大的黨,信心滿懷地迎接燦爛的明天。
望長江黃河浩盪東流去,撫敵壘炮台默默聳天立。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風范長存,從太軍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萬雄師過大江獻出年輕生命的戰士;從羅霄山脈戰死的大將,到抗日戰勝和大決戰中英勇獻身的官兵,他們有沒有留下名字的,還有的沒墓場和石碑。然而「青山處處埋忠骨」,他們的英靈與江河同在,與日月同輝!時間如信風拂過耳際,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閃爍。悠悠的歲月如水流逝。你是否還記得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血可以流。淚可以灑,但頭不能低下,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本色,中國人的血脈流淌著頑強不屈的精神!多少榮辱,多少艱辛,多少奮斗,多少犧牲,我們的先輩用血、用汗、用寶貴的生命鑄就了東方大地不屈的中華魂!換得華夏大地陽光燦爛。幸福的生活是我的祖輩、無數的英烈帶著對祖國的摯愛、對人民的赤誠,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這幸福來之不易,這裡面凝聚著無數英雄的血與生命。這是他們為了捍衛祖國,保護人民而獻出生命的回報,這是所有人民心中最甜的果實……
中國革命的勝利,可以說是靠「艱苦奮斗」換來的。從井岡山的保衛戰到延安的大生產,哪一處不閃耀著「艱苦奮斗」的光芒?「驕奢淫逸」卻始終暗暗在破壞我們的革命事業和建設事業,因此,振興中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大力弘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經歷血雨腥風的考驗,還有什麼能讓旗幟倒下;經歷曲折道路的考驗,還有什麼能讓旗幟偏向。這更加堅定了我加入黨組織的信念,我堅信擁有13億人民支持的、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將繼續高舉著光輝的旗幟,引領著中華民族去取得更加輝煌的勝利。
我們已經取得了光榮偉大的成就,我們必將書寫更加雄偉壯美的篇章。中國正站在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對中華民族來說,抓住並用好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促進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符合億萬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戰略任務。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努力在繼續解放思想上邁出新步伐,在堅持改革開放上實現新突破,在推動科學發展上取得新進展,在促進社會和諧上見到新成效,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2008,在新中國的發展史上很不尋常。面對嚴峻挑戰和困難,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穩步向前推進,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頑強拼搏,共克時艱,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就。2008以來,我國相繼發生雨雪冰凍災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特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全國人民展開了氣壯山河、感天動地的斗爭,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這種精神彌足珍貴,激勵著災區人民堅定信心勇氣,重建美好家園;鼓舞著全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努力奮斗。我們又站在國旗下,面對冉冉升起的國旗,我們該有多少感想「朝霞艷,國旗升,凝目立,添豪情」,同學們,請珍惜我們花朵般的年齡,用實際行動做出響亮的回答。
讓我們用知識加汗水,以滿腔熱情,擁抱新希望,迎接這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21世紀吧!
3. 給老紅軍的一封信100字
敬愛的紅軍爺爺:
您好!
記得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倔強的小紅軍》,文章中那位寧肯犧牲自己,也不拖累別人的小紅軍讓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大家都說,他沒有犧牲,只是暫時昏迷。後來讓後面的紅軍大部隊給救了。後來又參加了抗日,再後來迎來了全國的解放,再後來他走進了學校成了一名勤奮的學生,再後來就成了一名老將軍。他便是您,在紅軍長征過會理70周年之際,我提起筆,給您寫下了這封信。
您還記得嗎?在你們長征的途中,於1935年5月3日巧渡金沙江,進入史稱"川滇鎖鑰"的會理進行休整。會理就是我的家鄉,她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早在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就建有縣郡,她也是革命火種的搖籃,1935年5月10日,"紅軍來了!紅軍來了!"這聲音如同春雷陣陣響徹整個會理,會理人民揚眉吐氣了,他們很快地行動起來,配合紅軍開展"打富濟貧"的斗爭。通安、彰冠、南閣、東壩、積水、會理城北關、四宗村……。紅旗飄飄,會理沸騰了,據《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記載:紅軍在會理一帶,補充了新戰士5000多人,一時間,會理大地傳唱著一支膾炙人口的歌謠:"紅軍到,幹人笑,糧紳叫;白軍到,幹人叫,糧紳笑,要使幹人天天笑,白軍不到紅軍到。"紅軍撤離會理後,依然有一支100人左右的游擊隊活動在會理的崇山峻嶺之間,在敵人瘋狂反撲報復的血雨腥風中,會理人民的心與紅軍息息相通,不少人冒著生命危險,保護和照料紅軍留下的傷病員,保存下紅軍書寫的標語和留下的物品。革命的火種已經深深地埋在了會理人民的心裡。1938年,會理六華鄉的茅岩、杉木洞一帶,又爆發了著名的"會理娃子寨"起義,這場斗爭堅持了近十年之久,是涼山彝族人民反抗奴隸主和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著名斗爭。會理人民不但能在多災多難的舊世界裡頑強地與不公作斗爭,還能在新社會里邁開豪壯的腳步大步向前走。
如今的會理正煥發著青春的氣息,展示出她那勃勃的生機。4522平方公里的縣境內礦產資源富集、石榴、烤煙、礦產成為了會理的三大支柱產業,聞名全國。
在西部大開發的號角聲中,會理又邁出了開創歷史的一大步。區域優勢得到更大的發展,抓住烤煙這根經濟支柱,大力發展畜牧業、林果業,整合礦產資源,真正實現了富民增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一排排高大的樓房,一條條整潔、寬敞的街道,鱗次櫛比,綠柳飄拂,花香四溢的濱河大道,成為會理人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正在擴建的西環路、北環路構建了會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步行街的建設也在緊鑼密鼓的開展。城市功能日趨完善,一條條道路的美化、綠化、亮化,使會理人民感受到了生活的甜美、幸福。
敬愛的紅軍爺爺,如今的會理如密、如糖,加上厚重的文化積淀,光榮的革命傳統,四季如春的怡人氣候,您難道就不想重遊故地,感受這一幸福的時光嗎?紅軍爺爺,會理人民歡迎你!
祝: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4. 作文給老紅軍的一封信
敬愛的老紅軍爺爺:
您好!
也許,今天的您已是白發蒼蒼;也許,今天的您已是步履蹣跚,可是,無論怎樣我們也不能忘記您當年冒著生命危險,在戰場上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的身影。
我的爺爺也是一名軍人,當我還是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寶寶時,爺爺就經常給我講革命前輩的英雄故事。紅軍過草地,爬雪山的艱辛,八年抗戰的不屈不撓,您們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深深印在我的心裡。上學後,老師告訴我們,革命前輩的故事不能忘,革命前輩的精神不能忘,革命前輩的愛國主義情懷不能忘。老師教導我們熱愛祖國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基本原則,熱愛祖國要從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
今天,我們的祖國已不再是任人宰割的東亞病夫,祖國強大了!
現代化的城市繁華耀眼;科技發展日新月日;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神九天宮太空對接,蛟龍深海探索試驗。我們每天都能感受到祖國變化,每天都能體驗到生活的幸福與美好。
請老紅軍爺爺放心,我們不會忘記您們的付出與犧牲。做為祖國未來的我們一定會好好學習,將來去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讓祖國變得更加繁榮、富強,譜寫祖國和諧發展的新篇章!
祝您們永遠健康、長壽。
5. 誰能提供福建省老紅軍的具體信息
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
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追憶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偉大壯舉,緬懷為長征勝利付出巨大犧牲、作出重大貢獻的上杭籍老將軍、老紅軍的豐功偉績,重溫偉大的長征精神,10月20日,上杭縣舉行由中共上杭縣委黨史研究室編輯、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杭川英豪》一書首發式,縣有關領導、老同志代表及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首發式。
《杭川英豪》一書記載了1955-1965年間授予的27位上杭籍開國紅軍和1973年7月以前參加革命、新中國建國初期尚健在的98名上杭籍將軍將士,在長征中表現出來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業績,記載了上杭人民對長征對革命做出的重大貢獻。
有一則新聞說,中央紅軍出發地寧化縣當年全縣13萬人口,有1.3萬人參加了紅軍,長征時有3000多人走上了長征路,歷經艱險,在重兵圍追堵截中走出雪山草地,最後到達陝北會師的只剩下了58人,而到全國解放後,幸運地活下來的寧化籍紅軍戰士不過28人,絕大多數成了中國革命史上的無名英雄。果真是應了一句老話一將功成萬骨枯?我不曉得。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我明白了是那些長眠地下的英烈的身軀鋪就了長征,是他們的犧牲換來了長征的勝利,換來了新中國;似乎也明白了1955年解放軍授銜時1614名將帥中福建籍的只有83名只佔5.1%及寧化縣的開國將軍為什麼只有區區的3位少將的原因。
記得有一篇文章寫到,原蘭州軍區副政委孔俊彪少將回寧化家鄉時說:寧化當紅軍的人不僅犧牲的多,而且留下名和姓的也少,他們客死他鄉,我回來了,心裡是既高興又難過。是啊,毛主席老人家也曾說過:無數革命的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犧牲了他們的生命,使我們每個活著的想起他們心裡就難過。
張將軍沒有忘記曾並肩戰斗過的犧牲的戰友,那我們會忘記嗎?應該是沒有忘記的,因為我看到了,就在今天,一陣陣隆重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高潮此起彼伏;就在人民大會堂,***總書記提議全體起立,為長征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默哀!黨和祖國沒有忘記長眠地下的英烈們。
血灑征途的英烈們,你們的死重於泰山。你們才是要給予授銜的將軍,你們才是我們最要紀念的人。也正因為這樣,福建沒有十大將軍縣(上杭縣差點排上),寧化也沒有將軍鄉,可有無數值得我們紀念的無名英雄,這也是一份光榮與驕傲吧。
九泉下的英烈們有靈的話,肯定會感謝人們的「默哀儀式」,也一定會感謝更多的實際東東的紀念「儀式」――讓他們家鄉人過上更好的日子,這也是他們願意犧牲的原因啊。
2006年是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7月21日,19位新中國開國元勛子女及隨團家屬到達福建三明市寧化縣,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三明市寧化縣是此次「情系長征路——開國元勛子女重走長征路」的第一站,開國元勛子女從這里邁出重走父輩長征的第一步。他們重走長征路,追憶歷史、緬懷先烈,發揚光大長征精神。此次活動由中華慈善總會、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共同發起的。
寧化縣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之一。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這是1930年1月,古田會議後,毛澤東率紅四軍從古田出發,經過連城、清流、明溪、寧化向江西廣昌進發時,在寧化的崇山峻嶺中,在馬背上吟出的《如夢令"元旦》詞。土地革命時期,在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葉劍英、張聞天、胡耀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發動下,寧化成了紅旗如畫的紅土地。當時寧化是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糧源、財源、兵源保障最有力的地方,被譽為中央蘇區的「烏克蘭」。72年前,長征出發時,寧化全縣人口只有13萬多,而參加紅軍的就有1.3萬多人,平均每10個人中就有1人參加紅軍。在湘江血戰中,寧化籍紅軍損失慘重,到達陝北後,只剩下58名。到了建國時,只有28名活了下來。
紅色之旅成員有:羅榮桓之子羅東進、朱德的女婿劉錚、秦邦憲之子秦鐵、彭德懷侄女彭鋼、劉伯承之子劉太行等及家屬。團長由羅榮桓之子羅東進擔任,顧問是著名軍史專家、長征史專家陳宇。
據悉,此次活動行程萬里,途經11個省、區。沿途將舉辦各種紀念活動,並向革命老區捐贈物品等。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有19人參加的「情系長征路——開國元勛子女重走長征路」活動,無疑是眾多紀念活動中最有特色的一項。
7月21日,19位開國元勛子女及隨團家屬到達福建寧化,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
紅軍長征時,第一支向於都集結的部隊是從寧化出發的,所以「重走長征路」活動選擇寧化為第一站。
土地革命時期,寧化成了紅旗飄揚的紅土地。當時的寧化是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糧源、財源、兵源保障最有力的地方,被譽為中央蘇區的「烏克蘭」。72年前,寧化縣只有13萬多人,而參加紅軍的就有1.3萬多人。
1930年1月,毛澤東同志在寧化的崇山峻嶺中吟出膾炙人口的《如夢令"元旦》詞: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當天,元勛子女來到毛主席詩詞碑前,重溫父輩們在土地革命時期的輝煌歲月。
離開寧化,元勛子女來到江西瑞金。瑞金是當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紅色首都。在瑞金,元勛子女參觀了「一蘇大」、「二蘇大」會址,到葉坪、沙洲壩追憶紅色政權存在的歷史根源。然後西向折到當年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於都河邊,傾聽滔滔於都河水對72年前那段歷史的訴說。
離開於都,元勛子女翻越五嶺,走湘江、過貴州、踏雲南,於8月10日「搶渡」金沙江,來到四川境內。一路尋訪倖存的老紅軍、尋找當年戰場遺址,行程緊張而充實。
元勛子女接下來還將走過二、四方面軍的長征路線,將於今年10月到達三大紅軍會師地——甘肅會寧,走完當年父輩的長征路。
羅榮桓之子羅東進、朱德的女婿劉錚、秦邦憲之子秦鐵、彭德懷侄女彭鋼、劉伯承之子劉太行等人參加了此次活動。